《易行道根本决定义》
(下载)
无行沙门 大虚敬撰
一,总祈请加庇文:
顶礼无上万德尊,
为觉有情开法藏。
明信佛慧真实者,
疾入难思清净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
一心仰祈,无上圆满大觉力慈悲垂佑,普令阅者,清净调柔,籍此文字因缘,开悟心眼,自见如来无量无边智慧光明之藏,得入一切法无碍游戏三昧解脱门,广大欢喜,体证无生。
是所至祷。
二,缘起
大虚者,一介混饭庸僧,闲来无事,乃不揣鄙陋,以直白浅显之文,总结净土宗无量行门中关于“易行道·横超门”之无上法要,厘清古今谬解误行,俾使当来求生极乐之行者,能由此断除疑网,得一简明真确之实修指归。
虽然,此举或有“蠡测经旨,颟顸佛意”之嫌,但只要十方具智行者,能有慎思明辨之心量,实践体证之经验,则当知山僧饶舌,实具苦心也。
经云:“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
如此而已。
三,七根本
(一)根本三经
所谓“易行道”,乃是本师释迦世尊金口亲宣,于指导众生求生弥陀净土之无量行门中,实属最上乘、最重要之修法,所宗奉之根本经典有三:
1,《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译(以下简称《观经》)。
3,《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上列三经,历来多有其它译本,然以此三经译义最为周详,表述最为精准,且文辞畅达,优美典雅,所以自古便流通受持最广,深受历代祖师推崇,堪为净宗正依经典。其中所阐“易行道”至理,可彼此发扬显明,经以解经,自成一完备体系。
三经相较,《无量寿经》是为本源。此经详细开显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行,大悲成就无上佛果,大用成就无量庄严,引导摄受一切众生,不断烦恼,横超往生,斯为净宗法脉之根源。
若非有此殊胜大愿,以为先导,则法界必无阿弥陀佛,西方亦无极乐世界,我辈更无往生之事,是故《无量寿经》实为净宗根本所依,信愿所系,地位尤其重要。
而《观经》者,是为承上启下,如来法流全彰之密典。以众生根器不一,信解不同,所以佛陀大智大慈,特于十六观中详述净土修持之法,境界差别,可谓无所不摄,万法兼收。一切根机,一切行门,俱可归宗于净土;无量方便,无量善巧,皆能趣向于真如。
因此《观经》所述,实为如来秘藏之心髓,诸佛慈悲之极致。无尽法门从此彰显,圆顿理趣于中蕴藏。依不可思议之妙观,证“心作心是”之净土。诸佛本怀,直指普摄,悲智所向,体露全真;旷劫无明,一念顿消,佛力不舍,凡愚横超;咐嘱阿难,意在持名,有缘遇者,当顶戴受。
而《阿弥陀经》者,是为净宗归结性之经典。其译文直白浅显,言简意赅,乃是三经之中最晚宣讲,为佛陀不问自说之经典。在《无量寿经》和《观经》里,佛陀开示之诸多修法,于《阿弥陀经》中却一概不谈,“正直舍方便,唯说无上道”,只取“执持名号”,其它通通搁舍,一切回归本愿称名,普摄法界无量有情,易行之道由斯确立。
(附注:关于《无量寿经》,后世多有所谓会集本,如夏莲居《平等觉经》等,然细查其中文义,却时见缺漏,多有画蛇添足之处。作者发心纵然善好,但此举实属多事,既有凡夫狂妄、擅改佛经之错谬,复有误导众生、坏乱人天眼目之流弊,不足以为万世法,理应废止。)
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虽属净宗要典,但其事理于三经中已然圆具;而《普贤行愿品》之修法并非易行道所宗,故皆不取,参考可也。至于其它大乘了义经典,至理与三经不悖,行者若能广博闻思,融会贯通,必可增益对易行道之信解无疑。
(附注:需特别强调者是,后学于闻思上固宜尽量广博,但在实际修持上则应绝对专精,切勿贪多。苟能如是,则行持方可较快得力。而且若非真通达者,慎勿轻率取著禅宗、密宗见地,或者法相、唯识、天台等教下之理来判释净宗易行道,主要原因有二:
1,易行道与禅宗、无上密三者,同为如来果地境界之究竟法,非次第法,但易行道在当机摄众与方便善巧上,自有不共他宗之殊胜处。
2,根本三经乃是大乘了义,彼此之间完全可以互相参照圆融。倘行者初入此门,闻思之时,若能不受他宗说教影响,便可发现三经之间脉络清晰,了无矛盾,反而较易把握易行道特异横超之妙理,若用他宗教理牵强解之,则多有偏差臆测之处,牛头不对马嘴之失。
在法门性质、修持证境、摄生三愿、三辈九品等重大问题上,观诸他宗古德论著,则歧义纷纭,时有明显不能自圆其说者。以致后世学人迷失宗旨,对易行道或贬低或曲解,令人莫可是从。故应依佛说三经,慎思明辨,不可盲从。)
自龙树、昙鸾、道绰、善导、藕益、法然等等大德以降,中外历代净宗祖师对易行道他力法门之精辟论注,多如牛毛,可称浩繁,行者当随力闻思,精进修学。若遇菩萨论述与经义有相疑违处,则依经不依论,以三经为佛说,佛语真实究竟,大圆满故,还望行者明察。
上来为净宗易行道第一根本决定义。
(二)易行易证
“易行道”一词 ,最早出自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谓“以信方便,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转)者” ,泛指称念诸佛菩萨名号之修法。
然后世千年,中日莲宗高僧如昙鸾、善导、法然等诸师,则专就弥陀一佛一净土来论其易行,且强调他力本愿之殊胜功德。时至今日,在所有求生净土之法门中,“易行道”一词,若无其它说明,即是特指“一向专念弥陀圣号,信愿求生极乐净土”之修法。
一切罪障众生,竟能当生转凡成圣、横超生死,此大利堪称无上,绝对是全仗佛力摄受之结果,所以此道历来又被称为“他力法门”。非如其它法门或只接上根利器,摄机不广;或修法繁复,证果匪易;或自力难持,易生退曲,故名“易行道”也。
其“易”有二:
1,行持直捷简易:一句“阿弥陀佛”,信心专念耳。不必参究观想,不事六度万行,不求禅定解脱;于日常生活中,一切时处,无论行住坐卧,均可念佛,纵凡愚亦易行,所以才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2,往生证果易:所谓“至道无难”,若有众生,具广大心,明信佛智,不疑佛力,随顺佛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则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一念,现前当来,决定可以横超三界虚妄生死,往生净土,于无上道永不退转,疾成佛道。
何以易行易证若此?答曰:以决定信顺如来故,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故,弥陀大悲愿力成就、威神无极、对我摄取不舍故,十方诸佛护念加庇故。诸经论中已广明此理。
上来为净宗易行道第二根本决定义。
(三)果地境界
此道实为“方便即究竟”之无漏果地修法,乃大圆满、大欢喜之无上安心法门。一念圣号,直下印心,当体即已圆成一切功德,圆满无上菩提大愿、六度万行乃至普贤之德,具足无量善根福德因缘,法尔如是,乃十方诸佛如来诚证护念之不可思议果地境界,远离一切计度分别。
此所以能“令绚烂归于平淡”,于八万四千法门中化繁为简,普摄群机;变难为易,不杂余行,即生成就。是故弥陀世尊在“摄生三愿”中,把摄取信乐念佛众生之大愿,列为第一,于四十八愿中号称愿王,原因在此。
(附注:易行道、禅宗、无上密三大果地法门,均直指心性本来、生命实相,都同样唯有信者行者,才能证之解之。
但禅宗纵使通身手眼,却离言绝虑,无门可入,恰如六祖所言:我此法门唯接上上根器!末世凡庸,实难趣入。
而无上密对传承根器亦要求极高,其力用示现虽无比善巧,但修法过程不免失于繁复,古今能真实证入脱嘎大印者,委实不多。
只有易行念佛之道,由于阿弥陀佛究竟成就之愿力圆满殊胜,且行持简易,所以才能不择根器,真正做到末法当机,普及一切。这也是为何佛说在经道灭尽之后,《无量寿经》还能特留百年,广度有情之缘故。)
如《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大宝积经》云: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
而《华严经》云: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若有智慧人,一念发道心,必成无上尊,慎莫生疑惑;如来自在力,无量劫难遇,若生一念信,速证无上道。
以上所引经文皆为一乘了义,诚证易行念佛之道为如来果地功德大用,佛岂虚语哉?
个中奥义,涉及心性本来,至圆至顿,难思难议,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我辈凡愚,信入可也。
上来为净宗易行道第三根本决定义。
(四)三种真义
《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大愿,为整个净宗之基,愿愿互应,不可分割。所谓“其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中隐易行道真义有三:
1,依第一至十六,第二十一至三十三,第三十八至四十,及第四十六大愿所成就之弥陀净土,依正、主伴二报功德庄严,高妙超绝,等觉难测,正显如来果地境界,悲智无极,威德神力不可思议。
2,有关弥陀名号之大愿,从第十七至十八,第二十至二十一,第三十四至三十七,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及第四十七至四十八,共计有十三愿之多,依此所成就之万德光明圣号,闻者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大利,正显如来究畅圆满之无上功德与无尽大悲愿力,全体摄在名号,为如来彻底度生之大能究竟示现。
是故《阿弥陀经》之中,念佛一法,十方诸佛诚证护念。而《观经》中云(大意):纵为五逆十恶,谤法阐提,只要一念回信,乃至十念,称佛名故,重罪消灭,亦得下品往生。能令难度转为易度,如来名号所蕴之佛力不可思议处,由此可得明证。
(附注:日本真宗古德亲鸾上人,即据《观经》此义而有“恶人正机说”,谓“善人尚且往生,何况恶人”?此说当是上人对佛力绝对信心至极致之流露,因深感佛恩,而一时所作之惊人语,为方便说,非究竟说。行者死执,即易生邪见。后世常由此疑谤他力宗旨和古德行持,流弊至今甚深。
须知,如来心行平等,如同虚空,慈光普照,仿佛杲日,等视众生如子如己,毕竟无有一念爱想分别想。观佛深意,是望一切生死凡夫,善恶皆弃,万行归一,承斯愿力,便易识心达本,疾入诸法寂灭、真实无碍之极乐法界,永脱苦轮。行者于此,当细细思维,明察体证之。)
3,上来二义,正显善导大师所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斯言诚谛不虚。
此所以《观经》中云: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而《阿弥陀经》中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上述经义分明显示,专持名号是佛所倡,且不必非要广修万行,即已能具足一切善根福德因缘,若悟一心奥义,则更能感得诸圣现身接引,必属上品生西无疑。是知一向专念之功德利益,绝非世间有漏善行、人天福报可以比拟也。
上来为净宗易行道第四根本决定义。
(五)摄生三愿
《无量寿经》之摄生三愿,为净宗根本,古今行者却多有谬误。以下参诸“三辈九品”、《四贴疏》等经论以略解其奥,俾使当来增上信心,自明修法宗旨。
1,第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世间行者,多以为此愿所摄众生,乃是下根,十九愿所摄为上根,二十愿所摄为中根,以此愿无“发菩提心”文,且临终无佛接引故。此说大谬!
证诸三经文义,即知信愿专念之心行,本身即已具足菩提大愿,以佛号佛力圆满一切功德行业故,普摄上中下三根凡夫,随其信解、功行、成就之有无深浅,或“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当下本来,现证寂光,何待来迎;或临终佛现,非报即化,接引往生;纵使五逆谤法,极恶罪人,当堕地狱,一念回信,乃至十念,称佛名故,灭无量罪,亦得下下品生,缘其障重,自不见佛,非佛不现耳。
(附注:愿文中“乃至十念”一说,暗含“佛力摄持不可思议”,“信即得度,易行易证”,“应多念专念圣号”等等深意,实是法身父母阿弥陀佛给予我等顽劣众生之无上真实承诺,三经中所谓“难信难解”,即是指此而言。)
是故当知,此愿只为彻信佛智佛力者说,正为最上根利器说,兼顾中下,实乃易行道之心肝眼目,大愿中王也!行者于此,应深敬信。
2、第十九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此愿所摄众生,根器非不猛利,亦深信有佛及净土,唯于佛号功德和“全他即自,自他不二”之他力易行宗旨,信解不及耳。是故行者发大心于因地,选择自力修法,或一门深入,或广修六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若能终生不退菩提之心,或者成就无漏功德,少分多分证入法性,并以此发愿求生,便能于临终感佛报化来迎,即得“莲分九品”,上中往生也。
(附注:日本真宗古德,以为此诸众生因自力修行故,疑根不断故,只能往生边地,诚谬之远矣,于经义明显不符。)
然时值末法,众生障重,此类修法,功德难成,中途退曲者比比皆是,所摄唯是上根凡夫,不能普摄群机,畅佛本怀,故此愿所列较次,与易行道不可为比也。
3、第二十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
此愿所摄为行持人天善道之众生,属中下根凡夫。彼等虽闻佛号,信有净土,然疑根深重,不了佛智,不能信解专念名号之益;定慧浅薄,无有菩提大愿及长远心,修法难成无漏功德,身心惯被五欲尘劳所驱,营营役役,如骑虎背,难得休歇。幸而“犹信罪福”,故常修世间有漏善行,“植众德之本”,以此虚妄分别自力、不实心行积累福德资粮,回向求生,即所谓“万善回向西方”者是。
此类众生,多属散心杂修之辈,虽亦蒙佛慈誓平等摄护,惟其疑多智少故,心常忧悔,行多颠倒而不自知,较易于日常生活中或临终时遭遇违缘,退失信心正念,所以今生即得往生实报土者,少之又少,恰如《阿弥陀经》所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纵生亦品位不高,且多感生边地疑城,自处莲花胎宫。其功德成就,与易行道不可为比。
是知三愿主次清晰,所摄众生根性不同,历然分明;佛之悲智,尽显其中矣。
(附注:由此观之,则可尽知三经要旨:
1,《无量寿经》重在阐述净土渊源与弥陀大愿,于“三辈往生”中均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和绝对信心,所针对者,乃是“摄生三愿”中发起大乘菩提心之利根众生。纵观全文,特异方便之易行道他力宗旨半隐半显。
2,《观经》之“十六观”文为全经之要,明显针对第十九、二十大愿所摄之偏自力行者,所开法门以观想净土依正二报为主(前十三观),修习三福或世善,信愿回向为辅(第十四、十五观),唯以持名念佛普度五逆十恶、破戒谤法等罪苦众生为异方便(第十六观)。
古今多有大德即是据此判断贬低持名念佛一法,谓第十八大愿所摄众生唯是下根。此说断章取义,错解佛法,误导后学,实属不负责任之大过失也。
念佛之道,特异、圆顿、一乘、了义、究竟,诸佛护念,诸经赞叹。试问,若非最伟大之法门,焉能度得最极恶之众生?!纵观全文,易行道他力宗旨在此经中亦是半隐半显。
3,《阿弥陀经》乃佛不问自说,明显是针对第十八大愿之持名专念法门而作之特别开示,经中单提念佛一法,强调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之行持,一心不乱之标的,诸佛护念之诚证,易行之道由是彰显。但以此道为如来果地境界,不可思议,所以经中于法门义理根本不予解释,只说难信难解而已,行者不可不知。)
上来为净宗易行道第五根本决定义。
(六)上根修法
若有众生,闻此易行道无上法要,不惊不惧,不疑不乱,虽不能解,亦不妄思,唯坚信一念:无论如何,佛绝不欺我弃我!
或即于当下,顿入他力宗旨,得大安忍,自然生发感恩、欢喜、庆幸之心。
如或不然,则要常常思维:我今正共一切众生,安住于弥陀大愿海中,必蒙救拔,已得救拔,安心何如!
复于心内仔细反观,我心虚妄,颠倒不实,自力微弱,惯随境转,难可靠持,乃发大勇猛,如一剑全力劈下,顿舍“自力、修行、精进、用功、求成……”等等妄执分别心念,乃至舍念亦舍,从今往后,全凭佛力摄护。
因此信顺故,于日常生活中,一切时处,动静不拘,或声或默,只是一句六字佛名,任运念去。千念万念,只是一念;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慎莫忘形死心,落于魔外;更勿贪多杂行,背离佛愿。
如是专勤专念,不久必得心开,则自力偷心全死,他力正信全生,顿明全他即自、自他不二之妙理。此时说自说他,翻成戏论;始信地狱天宫,同为净土。
进而悟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旨,了达一心法尔,本自不乱,不假外求,不须功用,止是一心,本是一心,烦恼尘劳,无缚无脱,亲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之本来如是,初窥法性,契入实相念佛领域。
行者此时,见种种境界,一切不住,于佛智佛力,佛号功德,具足正信,自然智慧明达,自知心行不退,所谓往生,只如在家稳坐,不过平常事耳。
(附注:关于《阿弥陀经》之“一心不乱”,多有以为便是大势至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此说非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因地,是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才是“一心不乱”之境界,是果证,是本然,两者切莫混淆。所谓“向上一着,千圣不传”,行者如果尚未自行体证,则慎勿迷信权威,或先行接受他人观点,免得成见在胸,塞自悟门也。)
或问:向后又该如何?答曰:勿作圣解,老实念佛。一信永信,即可无碍。逢茶便饮,遇饭便吃。无怪无奇,是真秘密。
此法唯对上根者说。至于其他自力偷心不死,或得少为足之辈,此不赘述。
上来为净宗易行道第六根本决定义。
(七)唯信能入
易行道之果地修法,远离一切计度分别,非思议所能及,唯信能入,实证乃知,心念疑悔,即难成就。
《无量寿经》云: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又云: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阿弥陀经》亦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然而我辈罪苦众生,业障深重,智慧颠倒,用诸妄想,直如《地藏经》所云,“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行者若能时时反观,直面己心,便当自知。以此杂毒心行,动辄疑悔,何能生此决定真实之智信?
答曰:行者欲断疑生信,有一法极易,便是老老实实,多多念佛,一心仰承佛力加庇。
此法无甚奇特,要在以当下就死之心,时时刻刻如“临命终时”,不理一切念头来去,只管多多念佛;次要在持之以恒,心念如山间流水般,自然通畅,相续不断。则久或不久,必蒙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威神加护,亲见瑞相种种,自然垢障消除,智慧清明,开启他力往生之正信。
此时当生四种决定信:一者深信佛智佛力,真有极乐世界,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议议。
二者信己善根福德,否则何能闻此圣号及一乘了义之教?!
三者虽信己有善根,亦信己现今正是罪恶生死凡夫,业障深重,口念心行,曾无一善。
四者更信己之罪障虚妄,犹如霜露;佛号功德,弥陀愿力,犹如杲日。自知念佛灭罪,真实不虚;往生极乐,决定无疑也。
从此以后,信心不退,即能自觉欢喜行去。
《无量寿经》云: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故祈行者,千万珍重也!
上来为净宗易行道第七根本决定义。
四,功德回向
承佛威德神力!
说法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2002年撰文·2020年5月修订于深圳梧桐山·龙象讲堂
***************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