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品第二
这一品叫做方便品,篇幅比较短。前面第一品是由我们的本师释迦文佛导演的序幕,佛陀在这出大戏里扮演的角色,颇有点像现在的大腕玩友情客串,他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本经的主人公维摩诘——“维大居士”,因为他才是本经真正的主演,维摩居士饰演的是一位以在家身份出现的大菩萨。维摩诘在这场大戏里扮演的长者居士,可以说是所有在家人的修行典范,还有人甚至说他是在家佛的代表,这种看法我认为一点没有夸张,有它的道理。
那么,什么叫做方便呢?这个方便不是你要上WC的方便,也不是要人让让路、给开个后门的方便,佛法里的方便是指一切智慧善巧、通权达变的方式、方法、手段,只要能够弘法利生、治病救人——这是核心!这是任何方便法门始终都不能背离的宗旨核心,否则就有可能会“方便出下流”了。此外,方便还有“门”的意思,《法华经》尝言:“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引领一切众生趣入佛法的真实解脱,这就是所有方便手段所要达成的最高道德、最终标的。
从这一品开始,维摩诘大居士就主导了一系列的精彩演出,非常生动地体现了何谓佛法的方便,何谓方便的精髓。大家如果想学到好东西的话,那就要竖起耳朵注意听了,跟你们的生活、跟你们的修行切身相关,所以要注意听了。
(26)本钱 心魔 利根钝根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当时在毗耶离这座大城市中,有一位名叫维摩诘的长者居士。据说他是古佛金粟如来的化现,来头很大,不是一般的再来人。下面长长的一大段经文都是在赞叹形容维摩居士的功德成就,大家要注意,这些内容就是所谓的方便波罗蜜了。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要想自在无碍地去救护一切众生,去实践这个方便波罗蜜,那是需要深厚本钱的。比如像维摩居士这样,他久远劫来已经供养了无量诸佛,善根深种,通达实相之本,这就是他之所以能够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本钱。
「得无生忍。」维摩居士早就已经证到了得无所得、无生法忍的境界,这个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辩才无碍。」这是多生多世修口业清净修来的,我们看后面几品就知道了,维摩居士那真的是什么问题都难不倒,而且他横说竖说,正说反说,佛说魔说,怎样说都对。就像禅宗祖师讲的“言满天下无口过”,天天说话说一大堆,但却没有造一点口业,这样的人就算他瞪眼骂人那也是功德,不是过错,因为他的出发点是慈悲喜舍,是为了别人好。
「游戏神通。」神通的问题我们前面都讲过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维摩居士通达一切佛道外道乃至魔道的神通,得一切法无碍游戏三昧,妙用无穷。我们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好像是游戏的场所,他只是来玩玩的,玩得高兴了就多玩会儿,不想玩了,随时拔脚就走。所谓来去自如,生死自在,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所要达到的一个理想境界——游戏神通。
「逮诸总持,获无所畏。」这个“总”有涵盖一切、总纲的意思。因为维摩居士已经证悟了诸法的实相,究竟实相他已经亲身实践体验到了,所以他能够千变万化,总持一切法,具足一切成就。包括成就四无所畏,也就是总持无畏、决疑无畏、知根无畏、答报无畏,这个还只是菩萨的四无所畏,他示现的是菩萨的四无所畏,还不是佛的四无所畏,具体内容我们在前面第一品也都讲过了。
「降魔劳怨。」这是讲,因为得无所畏的缘故,所以他才能够轻松自在地降伏世间的一切尘劳烦恼、魔怨障碍。菩萨道的修行者如果达不到这个程度的话,那就没有资格在这个世界上游戏神通。
说到魔,其实在所有的魔里,最可怕的还是心魔,那是我们人心里面隐藏最深的一种执著或心结,平时我们粗心大意的,所以根本就发现不了它,有可能要做深层沟通才行。大家都应该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降魔的故事吧?当年悉达多太子在悟道成佛前,魔王波旬曾经带领了一大票的魔子魔孙来骚扰他,但是群魔招数使尽,都已经黔驴技穷了,也没能拿佛陀怎么着,不得已,魔王的三个女儿才使出了终极杀手锏,也就是美人计。大家要晓得一点,魔王的这三个女儿可不是我们人世间的什么绝色美女所能比拟的,她们是他化自在天亿万天女中的公主,绝色中的绝色。这样级别的美女围着太子又唱又跳的,什么艳词艳曲、脱衣劲舞都来,那诱惑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偏偏,佛陀的双目微闭,禅心已寂,丝毫不为所动。据说,天魔女的这段歌舞,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在现代武侠小说家的笔下,就变成了名震江湖的“天魔销魂舞”和“天魔荡魄音”,当然,这是闲话,我们暂且略过不提,师父越来越像说书的了。
其实,真正考验我们佛陀的,还不是这些外界的美女,而是在此之前魔王波旬对他的独自干扰,这个故事你们可能就不知道了。当时,佛陀的修行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阶段,只要他能完全觉照出自己曾经升起和还没有升起的所有执著,再顺逆观察十二因缘,那就可以悟道圆满,成就大觉。可是,有三个执著、三个心结,佛陀怎么找也找不着,知道有,但就是找不着,观察不到。那么这个时候,魔王波旬变成了太子以前的一个心腹侍者,他急急忙忙地、惊慌失措地跑到菩提树下,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佛陀说:太子、太子啊,您怎么还能这么安心地坐在这里啊,提婆达多篡权夺位,迦毗罗卫国现在已经被他控制住了,您王宫里的嫔妃宫娥都惨遭他的污辱,其他的释迦族人见风使舵,纷纷依附提婆达多,全都为虎作伥去了,太子您现在应该马上离开这里,出面号召天下,讨伐逆贼,反攻大陆,还我河山等等等等……煽动人心的话一大串。
佛陀本来打坐正坐得好好的,猛一听到这个噩耗,平静如水的心湖顿时波澜起伏,什么痛苦、悲哀、愤怒、耻辱,种种负面的情绪奔涌而来。但幸好,悉达多毕竟是经历了那么多劫难即将要成佛的大菩萨,这个心底的波澜一起,他马上就觉察到了。他紧接着就开始很仔细地观照思维,这些波澜的实相到底是什么呢?哦,原来是这样。记得当年第一眼看到耶输陀罗,一见钟情,后来结婚生子,夫妻恩爱,那段情的执著还没有完全放下;现在听闻提婆达多篡权夺位,再加上以前和他的矛盾,一时间就起了杀心,这段仇怨的执著也没有完全放下;而面对释迦族人的见风使舵,三刀两面,令人寒心之下想让他们全部消失,这段恨怨更是没有完全放下——原来,佛陀想,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有着这样的三个执著。就这样,在魔王波旬的诱惑下,佛陀一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最后三个执著、三个心结终于现形了。
当佛陀发现这三个心结执著后,他并没有停止思维,而是继续观察。一直到最后,当他以正知正见了达真相,明白了一切以后,才晓得原来这些都是魔王的诡计,目的就是要扰乱他的禅心,让他不能成佛。一觉悟到这点,悉达多太子立刻就将所有的执著轻轻放下了,瓶颈自然突破。如果说佛陀以前的境界还仅仅只是一个湖,只是一个水库,那么他现在的境界就可以说是大海了,无限的大海。魔王的诱惑,最后反而成全、成就了佛陀。
所以古德讲“修行不求无魔”,这句话很有道理。那么,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了,要小心你们的心结哦,心结就是心魔。这个心结如果不及早解开的话,等到了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那搞不好就会变成心劫,劫难的“劫”。面对心劫,就连佛陀都尚且如此挣扎,那我等凡夫俗子就更应该谨慎惕励了,不要给自己累积太多的这种心理障碍,得放手时且放手,该放下时就放下!希望大家能牢记,我们要以此来自勉。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在我们佛教有无量的法门,门门的义理都是深奥无比,但是维摩居士却能以大毅力、大智慧普遍深入。经典有云:智度以为母,方便以为父。维摩居士就很善于运用他的大智慧,通达种种方便法门来救度众生。他的这种方便行持有时候是很特别的,比如说下面会讲到,他时不时就会到妓院、到赌场、到酒馆去度人,他并没有板着一张道貌岸然的脸,显示自己有多清高,而是和大家广结善缘,把握分寸地玩在一起,他的心就像莲花一样的,和光同尘的同时,不受半点污染。这种心境修为不是一般人能模仿的,我们以出家人的身份也学不来,一般一学就下地狱了。
那么,因为这个缘故,维摩居士所发的慈悲大愿,没有一愿不圆满成就的。我们就不同了,我们往往连一个小小的愿望都很难成就,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愿大多数都是为自己发的,很自私,比如像有的居士发菩提心,他是为了要发财、要培福报,知道发菩提心能有福,这样才发的菩提心;真正菩萨道的修行者是因为发菩提心能利益众生,所以他才会去发心,才会去修这个福报,而不是正好相反,这点要搞清楚。而且我们的意志、我们的力量——心灵的力量也不够。那像我就经常发愿:我忍、我忍、我忍忍忍!刚发完,第二天一碰到某某某,我就忍不住又生气了,没办法!所以,要发长愿,不要常发愿。真正聪明有志气的人,一辈子发一次愿也就够了。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这是说维摩居士具有他心通的大神通,他明了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同时,他还能分辨他们的根器利钝。什么人能度,什么人不能度,什么人缘深,什么人缘浅,他清楚得很。像有些众生因为业力执著的关系,那绝不是这一生就能转过来的,所以能和他结个善缘就已经很OK了,不能强求。
而有的人根器很利,这多半是前生积功累德修来的,这种人聪明伶俐,看上去就像天才一样的,反应很快,这也就是禅宗祖师讲的“良马见鞭影而驰”,那种良马。比如说孔子的学生颜回,《论语》记载,颜回闻一而知十,属于那种天生慧根、聪明绝顶的人,而且性格修养好得不得了,孔子的学生里没有一个比得上的,就连孔子自己都承认说“我也不如”!所以众生根器的利钝那是可以差得很远的,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像历史上的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他之所以愿意辅佐刘邦,就是因为他看出刘邦是个利根的主。当年韩信不是手握重兵吗?他在打下齐鲁后居然派人向刘邦伸手要官,要挟刘邦封他为代王,这可是犯大忌的事,这个韩信在政治上很幼稚。当时刘邦气得一拍桌子,站起来刚要骂娘,张良在桌子底下用脚一碰他,刘邦马上就会意了。他不是拍了一下桌子吗,“啪”的一声,刚要骂娘,但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封什么代王?要封就封齐王,封真正的王!”你们看他反应有多快!心机有多深!所以刘邦后来能够成就一代帝王之业,那个根器可真不是盖的。
这个天赋好的人,如果把他的聪明才智拿来玩政治,那往往就会变得很可怕!像我以前接触过不少的政府官员,仅仅是一个小县的县长,小科的科长,那个拐弯心思就已经不得了了,我自问如果要和他们玩心眼的话,那我绝对不是对手,搞不好被卖了还要帮他们数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但他们如果要来学佛那就不行了,近乎白痴,而我正好相反,我在政治上、商业上近乎白痴,但我一学佛那就显得根器非常猛利了,很多东西我是一看就懂,好像早就知道一样。呵呵,不好意思,每次只要一讲到自己,我就忍不住要自夸,我不自夸一下会很不舒服,(众笑)你们要原谅。所以,我后来就慢慢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人的根器利钝一般都是有方向性的,每个人都有长有短,人一定会有自己擅长的天赋,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什么都厉害的人几乎没有,什么都不行的人也几乎没有。当然,我指的是正常人。
而且所谓的根器利钝并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学佛这件事情上,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变钝根为利根!我们看记载就知道了,很多学佛修行有大成就的人,原来其实都是普通人,跟你我一样的,甚至是笨人,拿我们四川话讲那叫“瓜娃子”,很笨!但偏偏就是他们最后得到了生死解脱的无上大利,比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强太多了!我记得比较远的例子有周利盘陀伽,他在佛陀的弟子中是最有名的笨蛋,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记不住,记忆力奇差,过耳就忘,后来因为一直坚持念佛陀教给他的“扫尘除垢”这四个字,一面扫地一面念,最终得悟大道,证了阿罗汉道,成了十大弟子之一,很有名的一个例子。我们在座的诸位,想来没有比他更笨的吧?
近代像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就更多了。比如民国时候,倓虚大师就曾经听谛闲老法师亲口说过一件事。早先,那是解放前的事了,谛闲老法师有一位四十多岁才出家的徒弟,那是谛老小时候的玩伴,因为家境贫寒,没念过书,看上去笨笨的,长大后他也只学了个补碗补锅的手艺谋生,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这个人有一天就找到老法师说要出家,要认谛老做师父。谛老同意了,于是就安排他到一个小庙里住下,找了几个在家弟子每月送点菜、送点米供养他,又找了一位老太太帮他洗衣做饭,再教他一句佛号,告诉他别的你不要管了,也不要学了,你就念佛吧,念累了就好好休息,休息好了再接着念,别的事不用操心。这个人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胜在老实听话,死心塌地,他真的就是一心念佛,三年都没有出过庙门,整整三年。那么念着念着,这一天他忽然就对帮他洗衣做饭的老太太说:“老人家啊,明天你不用来给我做饭了。”那么到了第二天中午,老太太不放心啊,还是忍不住到小庙来了。来了一看,发现这位补锅匠出身的和尚脸朝窗外,嘴角含笑,手拿念珠,已经站着往生了。供养他的护法不敢乱动,赶紧就去找谛老报告,要处理后事。这样一去一来,等到谛闲老法师赶到的时候,这位补锅和尚仍然直直地站着,往生之后一共站了三天,双目微垂,脸色安祥。哦,这个成就不得了,这样了不起的示现!所以师父要竖大拇指,要竖两个!一个补锅匠,很笨哦,三年什么都没学,什么都不懂,单提一句佛号,单刀直入,信心具足,就会有这样了不起的大成就!
所以,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不要自高自大了,也不要妄自菲薄,这两种极端的心态都很要不得。希望大家了解一点,不管根器利钝,我们就算再笨,笨也好,聪明也好,只要你老实念佛,那就一定能够转凡成圣,化腐朽为神奇!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了,很重要!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这是讲,维摩居士实际上早就成佛了,他深达实相无相的道理,中道不二正观任运现前,所谓“在有恒知空,处空常万化”,这就叫做“久于佛道,心已纯淑”,他于大乘菩提道已经永远不会再退转了。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菩萨久远劫来上求佛道,求无可求;中修万善,修无可修;下度众生,度无可度。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般若智慧地把握和观照,这叫做“诸有所作,能善思量”。我们凡夫是妄想纷飞,不善思量,这个心力用错地方了;小乘行者呢,则是沉空守寂,不敢思量,怕心乱,这种有点偏颇的见地和菩萨就没办法比了。
因为达到了这样的大智成就,所以维摩居士在行住坐卧、举手投足中的威仪和佛陀完全相同,都是那么的安祥庄严。他的心灵境界就像大海一样的深广无边、清净无染、具足万德,不但人天恭敬,就连十方诸佛也都为之赞叹不已。现在这位大菩萨为了方便度化众生,投身人道,按照一般的程序入胎出胎,正常成长。换句话说,他也是娘生父母养的,并没有什么从石头缝里或者从莲花蕊里迸出来的特别示现,直到长成为了如今的长者居士,以这样的“善方便”,维摩诘已经在毗耶离大城里居住了有好几十年了。
(27)大愿和大行
我们前面讲过,维摩居士是“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有愿就要有行,如果修行者不能通达方便行的话,那么再大、再美好的愿也是假的!这个方便行就是本经在下面将要提及的六度波罗密。这个愿行之间一旦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那菩萨济世利生的本钱就会生生不息,永无匮乏之忧。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这个是布施度,六度中的第一度。因为维摩居士是大富长者,贵族出身,所以他的资产财富那是多得不得了,但他并没有为富不仁,富而骄奢,而是尽量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贫苦的老百姓,免除他们因穷困而产生的痛苦。维摩居士由此得到了中下层老百姓的衷心爱戴,他这时候再去给大家讲解佛法,那没有谁会不乐意听的。注意,在古印度森严残酷的种姓制度的背景下,维摩居士能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这点大家要了解。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这个是持戒度。维摩居士虽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行佛陀制订的一切清净戒律,无持无犯。他以自己以身作则的持戒成就,感动影响了很多毁犯禁戒的人,令他们不再犯错。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这个是忍辱度。维摩居士以一种最高的离相忍辱行,以最柔和的心性修养,调伏自己的同时,也调伏了很多嗔恚易怒的刚强众生。这个嗔恚是很可怕的,别的不说,我们单说嗔恚会产生毒素这件事。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在他(它)恐惧仇恨愤怒,充满各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就会分泌出某种毒素,通过血液遍布全身,天长日久累积下来,就会出现病变,很多像癌症之类的绝症据说就是这样来的。而动物在被杀害的时候,那个恐惧仇恨的情绪是最大、最强烈的,分泌的毒素也最多,人如果吃了这样的肉,久而久之,就会慢性中毒,生这样或那样的病,这也算是一种报复了。所以大家平时最好不要生气,而且绝对不要杀生,不要起杀心,要尽量少吃肉——只能说尽量,当然能不吃最好,然后一定要多多念佛,多多观空,祈求佛力的加庇,要依仗佛力的加持,这样才能干净彻底地化解、转化我们身体里的毒素,那些累积已久的毒素。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这个是精进度。维摩居士以一种勇猛精进的精神,对自己不懈怠不马虎,以此来影响那些懒惰放逸的众生。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这个是禅定度。维摩居士永远都在一心不乱的如来大定当中,清寂祥和,他身上有一种令人很欢喜安定的力量,那些心思混乱、昏沉愚昧的众生只要遇到他,就会被他摄受,变得清澈宁静,智慧大开。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这个是般若度,是一种绝顶智慧的成就。维摩居士的智慧之高,几乎不做第二人想,他对天上天下、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无所不知,一切事理没有他不通达的。那些愚痴无智的人只要一碰到他那就有福了,就会受他影响,从此踏上进修无上佛道、探索内在宇宙的旅程,最终开启自家的宝藏,趣入究竟解脱之门。
以上这些,就是大乘菩萨道之所以特别强调发大誓愿,然后辛辛苦苦广修六度万行的原因,其目的从头到尾都是为了救护众生、救护众生,只有这个,没有别的!
那么,师父觉得很有必要跟你们聊一下这个大愿和大行的问题。首先大家最好明确一点,我们修行人的誓愿是不能乱发的,不是儿戏。比如像我们经常发的四弘誓愿,你们在三皈依的时候每个人都念过的,既然发了那就要一直努力实践下去了。菩提大愿是生生世世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所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直到目标实现为止。其实也没有什么止不止的,众生无尽,佛菩萨的救度也就同样无尽。以前曾有前辈修行人对我说,宁可破戒,不可破见,更不可破愿!如果有谁半途而废,退失了菩提大愿的话,那因果往往就很严重了。
像观音菩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老人家很久以前在初地菩萨位上修行的时候,曾经发愿立誓要普度无量众生,如果心生悔意,那就让自己的头颅裂为八瓣,而且粉身碎骨。这个誓愿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够狠!那么,过了大概十劫的样子,也就是一百三十四亿四千万年左右,菩萨看到世间造恶的人就像蝗虫一样的,还是那么的铺天盖地,实在是度不胜度。于是乎,就心生了那么一丁点儿的退缩悔意,顿时,誓言应验了!观音菩萨的头颅突然就裂为了八瓣,身体也碎成了千百块,整个人好像就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血莲花。但是幸好幸好,当时他碰到了阿弥陀佛,佛陀见此情景,急忙立刻就施展无上的神通,以佛咒之力帮助观音菩萨重新恢复了原样。所以,为什么后来观音菩萨的头上总顶着一尊阿弥陀佛像啊?原因就在这里,那是因为感恩!那么,阿弥陀佛知道观音菩萨经过这一劫,从此愿心坚定,那是再也不会退转了,所以就将那个佛咒传给了他。观音菩萨得此神咒,咋一修持,居然立刻就从初地境界直超八地,由此可见这个咒子的加持力有多大!这个佛咒其实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我们经常诵念的大悲咒、大悲陀罗尼。
所以说,发愿的时候如果立心真切的话,那就一定会有感应。我们佛教的发愿和世间那些一天发个几百次,然后转眼就忘的誓言,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记得我以前有一个老朋友、老同学叫老韦,因为人长得很帅,所以谈恋爱那一般都是脚踏两只船的,学校里一个,外边一个。他每次和女朋友打电话煲粥,煲到情浓的时候,就会分别对两个女朋友发誓、发毒誓,说如果他要是喜欢上别的女孩子的话,那就让四辆大卡车在十字路口,从四个方向同时将他撞死!
哦,实在是太歹毒了,居然比观音菩萨的誓言还毒,这哪还是誓言啊,这简直就是自我诅咒嘛!四辆大卡车,“轰”的一下,单是想想那壮丽的场面就让人吃不下饭。但是这种自我诅咒的话,他那两个女朋友听了却很高兴,他也很高兴,不过从此以后我就不怎么敢跟他一块儿上街了,(众笑)怕被殃及池鱼,死得冤枉。前段时间我和其他老朋友通电话,顺便也问候了他一声,发现那家伙到现在还活着,而且活得还挺滋润,这就足以证明他当初发的那些誓言基本上全是屁话!
我们还是说回菩萨发愿。这个菩萨发大愿,其实还有另一个用意,那就是制心。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是为了更好的落实行动,最终成就大愿。如果不制心,没有约束和目标,那愿力可能就会慢慢地散掉了,这个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才对。每逢新年开始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踌躇满志地在心里发愿,新的一年里我要干嘛干嘛,要做成什么事儿。可是到了年底,蓦然回首,却发现打算还是打算,计划还是计划,愿发了不少,真正能落实的却没几样,所以,老这样下去的话怎么得了啊?真是愁死人了!
所以,我给你们提一个解决这种问题的建议好不好?想不想听啊?(众鼓掌)嗯,我并没有暗示你们鼓掌。我这个建议主要是提给在座的年轻男居士的,四十岁以下的,女居士和老居士就算啦。请听清楚:我觉得啊,你们年轻的男居士,如果真的想让你发的愿不成为空愿的话,那么我有一个办法提供给你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的大愿公开发布出来,当众挑明你的誓言,而且这个誓言要让自己越难过越好。比如说,你打算在新的一年里达成某个新目标,不管是发财还是减肥都可以,你就把这个目标写出来贴在墙上,让大家都知道,同时昭告周边的亲朋好友,你要是做不到的话,那就脱光衣服,绕着你家的住宅小区东南西北跑个遍!假如你能如此发愿的话,我相信,成功指日可待!(众笑)你的干劲一定会很足,因为丢不起那个人啊,对不对?
呵呵,这是说个笑话,师父又拿你们开涮了。不过这个话粗理不粗,大家不妨仔细想想看,我们众生如果要像佛菩萨那样落实大行,成就大愿的话,究竟应该怎么办?话粗理不粗,大家可别真的全当笑话听了。
(28)大圆满的祖师
下面,「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白衣是你们在家居士的总称,沙门则是出家人的总称。维摩诘虽然是个入世的白衣居士,但他却能受持我们出家人的清净律行,换句话说,他的心已经出家了。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维摩居士就在这个万丈红尘里,居家稳坐,既不是大隐,也不是小隐,他的心境早已超越了一切染净分别,再也不受三界幻相的干扰和束缚,一切不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看上去和常人一样,有家庭,有老婆,有孩子,一点不特殊,但那其实是为了随顺人情世故,演戏罢了,他的内心恒常处于一种不取不舍、无住无执的清净状态,这个才是大修行,很难很难,几乎可以说是最难的!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维摩居士有很多亲朋眷属,大家族嘛,人当然很多了,但是他的心里却没有任何情感上的贪恋不舍,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然表面上看来,维摩居士穿着很好的衣服,还佩带着珠宝,但他真正用来庄严色身相貌的,却是内在的修为德行,对这个臭皮囊他心里其实是一点执著都没有的。我以前经常跟一些出家师父讲,我们学佛的人既然已经心灵美了,那么外表似乎也应该同样地美美吧,至少要做到朴素整洁,让别人看了心里不讨厌才对。你们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像是在修苦行的样子,一身臭烘烘的,让别人误会你这是学佛学的,越学越脏,那就糟了。除非你和寒山拾得一样,为了不让人亲近,所以故意把自己整得脏兮兮的,还挂着两条绿鼻涕。如果这是你的打算,那就另当别论,你可以当我什么都没说,但如果不是那就要注意了。
我们学佛的人,尤其是修菩萨道的人,我觉得大家如果有条件的话,那打扮得是越得体越好,最好能像寺庙里的佛菩萨像那样庄严,要让世间人看看我们佛门弟子的精神面貌。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大家打扮的时候千万要注意,第一不能打扮成妖精,第二心里不要有执著,不要为打扮而打扮,那就对了。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居士虽然也和俗人一样的吃喝饮食,但那只是为了维系身命而已,他从不贪著什么美味佳肴,时时刻刻,只以禅悦为食,他体验的是无上法味。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博奕就是赌博、下棋之类的,这个“博奕戏处”泛指各种花天酒地、耗财费时的地方。维摩居士为了教化方便不得已混迹其中,他在这些娱乐场所里一面陪你玩,一面想方设法度化众生。在那种场合里,他仍然能够不露痕迹地执持净戒,修行六度,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这个就是四摄法的最高境界,大家不要随便模仿。
说到赌博,其实我们的人生处处都是在赌博,处处都是在演戏。我以前有一次,劝一个桂林的朋友念佛,我对他讲,你啊,干脆就把念佛求生净土当作一场赌博好了,假如你赌对,那你就发了!假如你赌错了,那也没有任何损失,念佛又不用你交税,又不花你一分钱,何乐而不为?而且我敢跟你打赌,这个是人生稳赢的赌局!真的哦,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绝对稳赢的赌局!你如果相信并且愿意尝试的话,那就赚大了!反正你不念佛也是要死的,迟早的事情,那么生死关头又何妨一念?平常想起又何妨一念?我没有给他讲什么大道理,但有时候越是这种大白话,别人反而越听得进去,我那个朋友从此以后就开始念佛了——呵呵,开始赌。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这句话的意思,是讲维摩居士随俗而不转,有自己的主心骨。他涉猎一切魔道外道的学问,和他们接触,没有丝毫地看不起人。他以正信的佛法来判释、吸取这些所谓的“异道”营养,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机弘法,对症下药。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维摩居士博学多闻,深明世典。他遍学一切学问,什么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因明、声明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哲学等等,触类旁通,没有他不明白的,但是他真正受持的却是佛陀教诲的正法。他的心量就像虚空一样的,含藏万法,容纳万物,这样的胸襟气度才是一个菩萨道的修行者、才是一个修道人应该具备的。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这是讲,维摩居士在一切人中都为尊为长,所有人见了他都很恭敬,同时,他也平等爱敬一切众生,视众生如佛。像佛陀就曾经讲过,礼敬众生就等于是供养了一切诸佛,这种供养是最清净、最殊胜的,是为“供养中最”。这个修法,大家可以很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要白听了。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注意!这个正法不是指的佛法,而是指公平公正的法律法理。维摩居士很善于调解各类官司诉讼,他很会处理这种事情,让男女老幼都心服口服,是这个意思。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说实话,我很欢喜本经这里讲的维摩居士,因为他不是一个假道学、伪君子,他并没有说什么“君子耻言利”的废话,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菩萨道的修行者要比我们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酸丁腐儒要通透明达多了。而且,我相信一点,维摩居士一定很懂得经商之道,仅仅是“谐偶”这两个字就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一切合法的生意他是能做就做,而且都做得很好,往往是谈笑之间就把生意很轻松和谐地搞掂了。不过就算钱赚得再多,维摩居士也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并没有高兴到哪里去,没有兴高采烈、得意忘形,因为对他来说,做生意赚钱只是度众生的一种方便,属于游戏的一部分,不过如此而已,他不会迷失。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这是讲,维摩居士就连出去逛街和游玩的时候,也没忘了利益众生,就像我们某些居士,到东门逛街也没忘了利益众生,布施乞丐。维摩居士他到哪里,哪里就有佛法,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这句话形容的大概就是这种人。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这里的“正”字,可以理解为政治的政,通假。这是讲,维摩居士他同时还是个政治家,他很积极地参与毘耶离城的各种政治活动,以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廉洁贤明的美德,尽力地推广仁政,以救助所有需要救助的众生。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维摩居士经常到各种学术团体里去演讲,以其无碍的辩才,引导人们归信大乘佛法。当时的古印度有很多外道,个个都说自己是最厉害的,所以有些国家干脆就成立了一个讲堂,规定如果有谁想宣讲道法的话,那就请到讲堂里去击鼓集众,然后任何人都可以上来和他辩论,谁辩论输了,谁就要做对方的徒弟,这个方法很聪明。以后我们这里也可以考虑这么干,上台来辩论,看看谁收的徒弟会比较多。维摩居士就经常借着辩论的机会给大家开演大乘佛法,他愣是一次都没辩输过,开玩笑,谁能辩得过他啊。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维摩居士很注重儿童的基础教育,他有时候会去学校给孩子们做一些启蒙的工作,比如讲故事、玩游戏,想方设法,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智慧的种子。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这个淫舍就是妓院。在我印象里,古时候那些沦落风尘的女子大多都是有苦衷的,身世都很可怜,在这个最古老的行当里出了不少让人千古传唱的奇女子,很了不起!据我所知,以前良家妇女主动去做妓女的好像极少,不像现在,听说现在有很多女孩子之所以出来做,并不是由于生计所迫,而是因为好吃懒做,贪图享乐,想快点、多点赚钱,这才胆大妄为地乱来,她们的性观念和道德观念完全变异了,所以现在全世界到处都可以看到红灯区,这是很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很麻烦。
那么,像我们这位维摩居士,这位老人家很厉害,他居然连妓院都敢去。本来依照佛制,这类场所是佛弟子——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都应该禁足的,但是菩萨以觉悟有情为已任,他总不能因为洁身自好而置沉沦众生于不顾,所以怎么办?这些人就不救了吗?所谓“为度众生故,毅然入火坑”,菩萨只能这么办!所以维摩居士干脆就大大方方地、潇洒自若地出入妓院,他并没有端着一副修行者的架子,更没有摆出一脸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相,这样反而没什么事。维摩居士的境界是“眼中有妓,心中无妓”,所以他才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以此方便因缘,他在妓院里随机开示佛法,还真的就帮助很多人就此解脱了淫欲之苦,这实在是一件很功德无量的事!让人想不服都不行,因为维摩居士的这种行持、这份功力,我们没有,所以只能随喜赞叹了。不然你说你想干嘛?我们今天如果去妓院的话,报纸明天就会登出来,大后天就没人搭理,没人供养了,这个身份不同,境界不同,不能乱学。
历史上,那些传说中的、胆敢花天酒地的出家人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真的破戒恶僧,一种是大菩萨的特殊示现,两个极端,不可妄测。像日本一代狂僧一休禅师就是属于后一种,一休的动画片大家都看过吧,没看过的你们的童年很可怜哦!(众笑)真实生活中的一休禅师要比那个可爱好玩多了,呵呵,一休哥!我们举例为证,那一年一休的师父圆寂了,在老和尚的死祭期间,一休的那些师兄弟们个个都摆出了一副很庄严、很正经的样子,忙着诵经祭拜,其实他们平常经常在外边胡天胡地的乱来,这会儿倒装圣洁了。这时一休就干了一件事,一件很惊世骇俗的事,他竟然跑到青楼找了两个小姐带回寺庙,然后就在自己住的禅房外边嬉戏打闹起来,哦,莺歌燕语的,好不热闹。一休一边和妓女调笑,一边还作诗讽刺他那些假正经的师兄弟们,把大家气得牙痒痒的,但偏偏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一休的确是个很有修证的大禅师,大家都晓得他是开了悟的,上至天皇下至老百姓都很恭敬他,虽然他时不时就会整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但大家似乎早就已经认可,早就已经习以为常。
一休禅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他的个性很强,但他的确是个很美、很有魅力的修道人。我说的这个“美”,不是指他的样貌,而是他的那种心灵境界。他的吸引力大到什么程度?我再举一例,一休禅师是八十八岁圆寂的,他晚年的时候,身边一直跟随着一个很美丽的情人,还不到三十岁,这个正当女人最美阶段的情人因为他的死,痛不欲生,最后居然殉情自杀了。那你们就可以想象了,一休禅师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当然,这种行为绝不可取,害别人产生那么深的情执,一休禅师说到底也有过,我当时如果在的话,可能就要踹他两脚了——呵呵,想想而已,实际上不会。真碰到他的话,搞不好我就会和他“举杯向明月”,或茶或酒,痛饮一番了,那一定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仔细想想,一休禅师的心境修为,他得到的那份真挚感情,那可不是在脑门上随便画两个圈圈就能轻易拥有的。
在民国的时候,著名的一代诗僧八指头陀,他曾经写了一首很棒的诗,诗云:
和尚风流也出群,却来花下伴红裙;
谁知醉倒笙歌里,犹自青山卧白云。
最后一句很关键,听得清楚吗?我觉得,拿这首诗来形容维摩居士和一休禅师之类的大成就者,那是再贴切不过了。
下面,「入诸酒肆,能立其志。」所谓酒能乱性,古今中外,因为纵酒乱事败德、断送事业前途者不胜枚举,所以佛制五戒,酒戒是其中之一。一般受了五戒或菩萨戒的佛弟子是不能喝酒的,但维摩居士则不然,他经常出入酒馆饭店,真正是“美酒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估计维摩居士可能就像段誉一样,也有一手六脉神剑的功夫,能把酒水通过手指头给逼出去,所以他从来就没有喝醉过,也从来没有因为好酒贪杯而乱过性,更从来没有因为爱喝酒而搞得整个人消沉放逸,纵情纵欲。他拿自己做榜样,以这样的方便示现,引导众生把握嗜欲爱好的分寸,确立人生志向,继而进一步帮助他们戒掉那些不良的执著。这种种良苦用心,实在是当得上“大慈大悲”四个字。
那么,和维摩居士类似,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最鼎鼎大名的酒肉和尚是哪位?一说起来大家都知道的,(众答:济公)对头,就是济公!看来你们还不是“瓜娃子”!(众笑)那两句著名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据说就是他写的。这两句话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了,但后面还有两句,你们可能就不知道了,那两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完整读一遍是: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我认为,这首诗偈的表达重点,恰恰就在被忽略的后两句上。前两句现在已经变成了人们放纵贪欲的借口,早就被用滥了,以前经常有在家朋友逗我喝酒吃肉,一张口就是这两句,也没点新鲜的。哼——应该是这样说:切!(众笑)我如果要喝酒吃肉的话,那还用得着别人劝?真是开玩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没有真实地发起菩提心和大悲心,没有实证到空性见和平等见,那么我劝你还是不要乱来的好,仅仅从表面上模仿济公的喝酒吃肉,疯疯癫癫,那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希望诸位切记!
像维摩居士和济公和尚,包括前面我们讲过的寒山拾得、一休禅师,他们的种种奇言异事、特殊行持,在我看来,已经完全属于无上密法的范畴了。这个“密”不是密宗的密,而是指秘密行持的意思。这种修行方式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取咎行”,顾名思义,修这种行的菩萨为了迅速突破自己和他人的某些执著障碍,往往会故意冒犯世俗的一些礼教道德,甚至触犯佛教内部的一些戒律规矩,他们有时会做一些看上去似乎挺出格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善恶难辨,但是你们只要注意观察就知道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伤害过谁,这里面是有分寸的。这类菩萨心知肚明,他们知道这样做肯定会招来一般俗人的非议和攻击,但是这个效果正好是他们需要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借机和人群保持距离,不受干扰地修法。所谓“密行密迹,凡圣难测”,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种很难理解的修行方式。不过这种修行方式迹近魔道,没有明师、过来人指点的话,最好不要乱学;不是地上菩萨,法身大士,也没有资格去学。
学佛的老修行一般都知道维摩诘是大菩萨,平常只要一提到他,下意识地就会把他归类为禅宗高人。的确,在维摩居士身上禅的味道很浓,但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据说,维摩居士还是密教大圆满的祖师,这点你们可能就不知道了吧?据有关专家考证,维摩诘乃是大圆满法脉的人间祖师,这似乎是一个“事出有因”,但又“查无实据”的观点。敦珠仁波切在他的《宁玛派教法史》中曾说,佛陀灭度后二十八年,由天、龙、药叉、罗刹、人等五大持明,负责将密法向人间传播,但是有关这段记载的确切文献不详。持明有受持完整教法,负责守护传承的意思,基本上你是哪个法脉的持明,你就是哪个法脉的祖师。这五大持明的名字译为汉文分别是:天人持明耶舍持护天、龙族持明现毒龙王、药叉持明焰口药叉、罗刹持明黑齿罗刹母、人族持明维摩诘。维摩诘是受持传播密法的人持明,这个说法,其他宁玛派的学者也有提到,因此这个说法就很值得特别注意了。大家要知道,《维摩诘经》在西藏并不流行,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部大乘了义经典,所以这个说法应该不是藏密大德的杜撰,极有可能是印度金刚乘原来就有的旧说,后来才随着密法一同传进了西藏。因为宁玛派对保存传统旧说的工作一向很尽力,所以我们到现在还能看到这个说法。
在这部《维摩诘经》里,关于维摩居士的行持,我们前面已经描述过了,什么“虽为白衣”、“示有妻子”、“入诸淫舍”、“入诸酒肆”等等,如果将这些文字联系起来,那么,维摩诘给我们展现的形相,就是一个有妻子、好饮食、擅生意、赌钱喝酒、出入娱乐场所、研究外道学问、到处闲逛的白衣居士。
这样的行为形相,可能连一般学佛的人都不像,但他却是大成就者。维摩居士的这种特殊状态,像极了禅宗和密教大圆满的在家修行者。禅宗且不说,我们来谈一下大圆满。在我粗浅的了解里,密乘大圆满的修持,强调的是不离世俗生活的究竟解脱,这点和禅宗很像,修行者仅仅是如实地活着,他们坦然面对一切烦恼境界,把烦恼看成是在水面上作画,随作随散,你根本不用干嘛,无须任何加行、修持、对治,一切烦恼自然就会消融于法界,修行者如如不动的当下,诸法念念任运解脱。换句话说,大圆满修持的特色,就是过着贪嗔痴的世俗生活,即贪嗔痴而离贪嗔痴,“没有努力的还原”。就像维摩诘在后面的《弟子品》中教训须菩提尊者的时候,他说:“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这个所谓的“不断”,即是指不逃避世俗生活;所谓“亦不与俱”,这个不俱,则是指一种当下超越所有执著的本来状态,有不受干扰,不受污染的意思。不断不俱,是为中道,能行中道,即是解脱!了解吗?已经讲得很深了。
在后面的《菩萨品》中,维摩居士对大圆满的奥义,他的阐释发挥还有很多,到时再给大家作详细介绍。总而言之,我个人觉得,关于维摩居士是密教祖师的说法,应该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不完全是穿凿附会。当然,如果你们对这个说法有所怀疑,那也很正常,不过怀疑只管怀疑,先别急着下判断就对了。
(29)天大地大 居士最大
下面接着是说明维摩居士化导众生的功德,又是一大串排比句,格式文法都一样。以前我看到这里,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维摩居士和佛陀也没什么区别嘛!佛陀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维摩居士也差不多,不管是在人间还是天上,不管是面对国王还是天主,维摩居士都是最受尊敬、最尊贵的!真的就是“天大地大,居士最大”,不过这个“居士”就不是普通居士所能比肩的了。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维摩居士即使是在众多德高望重的长者中,也是最受尊重的,因为他能宣说深奥殊胜的出世妙法,并为长者们解答各种疑难,那地位当然就不同了。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居士菩萨免不了的通病,就是会对身外之物、对六亲眷属产生很强烈的贪恋执著,尤其是老人家,什么孙子孙女,很难有几个能把执著完全放下的。针对这种情况,维摩居士就给他们讲说妙法,帮助他们了断习气,所以维摩居士受到大家的尊重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又叫剎帝利,是印度仅次于婆罗门的四种很高贵的种姓之一,泛指帝王将相等人世间的贵族统治阶级,我们的佛陀就出身于这个阶级。剎帝利因为拥有地位和权力,所以很容易生起我慢和嗔恨,佛经上形容他们是“刚强难伏”,“多强暴决意”,动不动就和人武力相见。所以维摩居士以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去教化他们,告诉他们忍辱的功德和利益,这份慈悲自然就会感得大家的尊重。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婆罗门是教士阶级,把持着宗教祭祀等工作,地位相当于精神领袖,在印度四大种姓中排名第一。这个种姓的人自视甚高,多大我慢,所谓的外道大多出自其中。直到今天,出身于婆罗门的人,在印度仍然属于比较受人仰视的一种特殊阶级。维摩居士即使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也是最尊贵的,因为婆罗门只敬重那些比他们更有学问、更有修行的人,有本事的人向来只佩服比他更有本事的,实力决定一切,这个道理自古皆然。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这是讲维摩居士对国家、对国家上层建筑的巨大影响力。文字都很直白,我就不过多解释了。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内官这个词,内官不是太监,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很大的大德在讲经的时候,说内官就是我国历史上的黄门太监,非男非女之人,唉,真是贻笑大方!我都没想到这位大德会犯这么奇怪的错误,而且类似的错误一路下来还犯了不少,这或许就是随意发挥、马虎大意的后果?没想到连我们凡夫、小和尚都不会犯的错,菩萨却会犯,真搞不懂这是为什么。
内官,根据本经的翻译鸠摩罗什大师的说法,这个说法应该比较权威——内官,其实是古印度规定的一种政教制度,只有年长德高、历代忠良的长老才能由国家礼请为内官,以教导皇宫内院的王子公主、嫔妃宫女等等,角色有点像我国古代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历史上的太子太傅,一旦学生顺利登基做皇帝,那就是“帝师”了,皇帝的老师,地位尊崇之极。不知道这跟太监有什么关系?如果内官是太监的话,维摩居士在被“咔嚓”的太监中称什么尊啊,有必要吗?所以像这种不够严谨的讲经,这种心态,我辈末学当引以为鉴。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庶民指的就是平头老百姓,也就是你我,因为我们往昔不修福德,所以今生才过得这么艰难困苦,这么烦恼丛生。维摩居士以慈悲平等之心,教化万民,告诉大家因果培福的道理,让大家都知道如何去改变、改善自己的命运,所以那些得到受用、得到利益的老百姓没有不感激尊重他的。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梵天在这里应该是泛指色界四禅二十八天的天人,他们执著禅定的喜乐境界,不肯出离,“不求出世胜慧”,所以维摩居士才以实相般若教导他们,帮助他们得到真正的解脱。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帝释是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的天主,他是因为多生多世布施修福,修行十善的殊胜果报,所以才感生为了天帝,不是没有原因的。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帝释天就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玉皇大帝,搞得道教界的朋友一片不满,说实话,帝释天还真就不是玉皇大帝,虽然他们有点像,但其实是两码事儿,为此而起争论是很无聊的事。据经典记载,帝释天的福报远远超越我们人间的帝王,他的后宫里有几万个妃子,什么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丽,连他的一半都比不上。
哇!真的是太“博爱”了,几万个老婆,吓都吓死人!某某居士,你笑什么?你在那拼命吞口水什么意思啊?试想一下,如果给你们几万个老婆,你能受得了吗?这也只有帝释天才消受得起,如果是在人间,不要说几万个了,一百个你就离死不远了,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诶,你们女人很可怕!那么,老婆这么多,又都是绝色美女,那份贪恋执著当然就很重了,所以维摩居士也经常会去天界教化帝释和天人,提醒他们一切无常的道理,不要沉醉在欲望福报中不能自拔,不然就糟糕了。
这个所谓的“天人”,我们以前也大略介绍过,据佛经里说大概有那么三种,一种叫做“假名天”,也就是能像人间帝王一样过着奢华生活的人,他们的境界有点接近天人,但还不是真正的天人;一种是“清净天”,也就是修行到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他们过着和清净天人一样的生活;第三种就是真正投生于天道的有情众生,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天人”。
色界无色界就不说了,仅仅是欲界天的天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就已经可以让人羡慕到死了。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有讲,天人们普遍都有很迷人的形貌,他们的身体极其洁净,不受任何的污染,不会流汗,就像琉璃一样的充满着光明,看得见的光明,他们的心态也经常处于一种喜悦欢乐之中。平日里除了娱乐多半还是娱乐,乃至饮食衣物,就像魔术幻化一样的,只要心念一动,就能应念现前。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丰美。在《长阿含经》里,佛陀说“天有十法”,描绘了天人的十种殊胜境界:
一、飞去无限数;
二、飞来无限数,这是指没有空间障碍,可以飞来飞去的,有神通;
三、去无碍;
四、来无碍,这是指没有物质障碍,对他们来说,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障碍是不存在的;
五、没有皮肤骨骼和筋脉血肉;
六、没有大小便利以及所有不干不净的排泄物;
七、他们的身体不会疲倦,不会生病,除非是快要死了;
八、天女没有怀孕生产之苦,也没有生理之苦,那的小孩都是化生的,而且,老爸也能生小孩,这就很稀奇了;
九、天眼清明,洞见十方,有天眼通;
十、他们身上的光明和颜色可以随意地变化和显现。
因为天道众生这种亚赛神仙的生命状态,所以从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人希望能投生到那里,那比做人的确是要强多了。据佛经上讲,只要你能做好下面这五件事,那就可以投生到你想去的地方,第一、慈心不杀,慈护众生;第二、贤良不盗,布施济贫;第三、不犯邪淫,护持戒律;第四、诚信不欺,防护口业;第五、不饮酒吸毒,不麻醉自他。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大家平常讲的在家五戒,能做到这五戒五善,更能积极地利益其他众生者,天上人间,随意寄居!想做人,就能投生为大福德智慧之人,想往生天道,就能随着你的意愿,满足你的意愿,往生天道。
不过对天道众生来说,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一个最大的麻烦,那就是福报享完后,不可避免地,每一个天人都要被迫经历“天人五衰”的痛苦,然后重新进入轮回。由于他们在天界只顾得快乐玩耍,没空修福,也无心修慧,所以转生六道之后的命运常常很惨,大大地不妙。据《大智度论》记载,无色界的众生在天福享尽后,往往就会堕入欲界,受禽兽畜生报;而色界诸天堕落后,往往会再次受生于淫欲不净的人道和畜生道。至于欲界六天,因为贪著五欲妙乐,他们的最终结局不是堕在地狱,就是堕在畜生。总而言之,天人的下场几乎没一个好的!
你们知道天人的寿命有多长吗?以最短的四天王天为例,我们人间的五十年,只是那里的一昼夜、一天而已,四天王天的天人平均可活五百岁,换算成地球时间,那就是九百多万年。这么离谱的寿命,生活又极度享受,所以欲界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常乐我净”的颠倒想,以为这就是解脱,这就是终极,正是这种思想障蔽了他们的进步。而且,当生命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假设你现在是个天人,那么你无论欲求什么都会有相应的显现。换句话说,在天道你只要凭意念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接一个的世界。因此,“灵魂”可以被无尽的渴望、需求和美梦套牢,这些东西会不断把心灵吸引到短暂的享乐上去。但残酷的是,一旦天人五衰的恶梦现前,所有的美梦就不得不破灭了,由于前后反差是这样的巨大,所以天人在这时几乎没有不起瞋心、不生烦恼的,这个负面情绪一起,想要不堕恶道那就很难了。因此在六道之中,天道虽然看上去好像很快乐、很不错的样子,但是它的后患之大,却是那些没有修行的天人完全无法承受的。相较之下,我们人道虽然苦多乐少,但是有苦作为老师,作为提醒,反而能让我们保持清醒,能让我们反省,把握更多的修行解脱的因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人道——这个吃苦受累的人道可能是要比天道稍微幸运一些的。
忽然想起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帝释天主就要死了,他临死前也出现了天人五衰的征兆,于是他就以神通看了一下,却发现自己即将堕入畜生道,受胎成为一户人家养的驴子。这个结果可把他吓坏了,难免的,各种忧悲恐惧的念头纷纷而来下,让他苦恼无比。关键时刻,他突然想起从前曾经听闻佛陀讲过三皈依的功德,于是赶紧在心里默念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那么,正当他至诚恳切皈依三宝的时候,却忽然发现自己在一眨眼间,居然就已经到了那户人家的驴腹里。但是这头驴子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挣脱了绳索乱蹦乱跳的,弄坏了主人家的很多东西,于是主人一怒之下就痛打了驴子一顿,那驴子就流产了,幼胎自然也没能保住。那么下一瞬间,帝释天的神识重回原位,咦?他就发现天人五衰竟然没了。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走运啊,逃过了一劫,所以他格外地感念佛陀和三宝的威德加庇。据说打这以后,这位帝释天主了悟无常,修行精进无比,他本人也成为了我们佛教最大的护法神之一。
这个故事说明,临死抱佛脚总比不抱好!这点大家可千万要记住了。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这个护世是指以四大天王为首的天龙八部,他们奉帝释天的命令守护娑婆世界,维摩居士以菩萨的身份也经常教导他们,告诉他们要怎样做才能恪尽职守,更好地保护众生。
以上这些,就是长者居士维摩诘方便波罗蜜成就的殊胜功德,他以无量的微妙行持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无论他身在何处,跟何人相处,都是最尊贵的圣者、第一流的导师,值得我们所有众生顶礼赞叹!
(30)身同梦幻非真有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这是讲,维摩居士居然生病了。事实上,既使是转轮圣王,以他的福报尚且不会生病,更何况维摩居士,法身大士怎么会有病呢?学佛是为了解脱生老病死苦,像维摩居士这样一位古佛的化身,成就如此之大,结果还是有病,那这佛法我们还要不要学?不但是维摩居士,就连我们的老佛爷在八十一岁临入涅槃前,都曾经得过一场重病。我们前面讲过的,维摩居士早已“降魔劳怨”,既然死魔天魔都能降伏,那为什么病魔却降伏不了?我们众生有病很正常,为什么诸佛菩萨也会有病?像这些都是问题,很关键的问题。
事实上,这次生病是维摩居士的方便示现,故意的,目的是为了警示我们众生,借机说法,诸佛菩萨的“疾病”也大都类似于此。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天王道悟禅师的故事吗?“痛中有个不痛的”,同理,“病中有个不病的”,你们如果能把这个道理参透了,那以后对佛法、对佛菩萨就不会再有疑惑,从此面对病魔,大可横眉!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维摩居士生病的消息一传开来,从国王大臣到百姓居士,各界人士有好几千人,都自发自动地去看他。当时整个毗耶离也没多少人口,这么多人去探病,而且都是诚心诚意的,可见维摩居士德高望重的感召力有多大。不像现在,听说有的领导很爱生病,因为只要一生病住院,就会有很多人巴巴地跑到医院去探望,那就有理由收礼啦,营养补品大包小包的一大堆,里面可能还有些特别内容,反正谁也不晓得。所以生病的人固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来探病的人动机却也不见得有多单纯。相形之下,维摩居士和广大众生以法为纽带结成的这个善因缘,里面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这样子的探病让人看了才觉得感动舒服。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对络绎不绝前来探病的众人,维摩居士就抓住机会,现身说法,为大家开示生死无常的过患,帮助大家破除执著。下面一溜经文讲的都是跟身体有关的道理,那些一天到晚喜欢涂脂抹粉的同志,你们要注意听了。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维摩居士大概是躺在病床上讲的开示,他说诸位菩萨,你们要警惕啊,我们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的,不是永恒的存在,无常、脆弱、速朽,一点都不可靠,短短几十年一下就生病死掉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相信、不要依赖这个臭皮囊,千万别把它当真了!
这里,维摩居士为什么一开始就毫不留情地破斥身体?因为身体乃是引发我们众生执著的最重要因素。有了这个身体,我们把它错认为我,那我执、我见、我爱、我恨、我贪、我欲就来了,我相人相众生相,一切烦恼痛苦也就随之而来。我们以前讲过的,万法因缘生,我们的身体乃至宇宙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学化学和学美术的人可能比较容易理解这个道理,比如两种化学物质相混合,就会衍生出第三种物质,而这种新物质从颜色到气味跟前两种物质截然不同。我们画画的时候调色,以及硫酸、火药的发明,都是这个道理。
在《正法念处经》中,佛陀说:“人命不久住,犹如拍手声。”我们的这个身体是由四大元素假合而成的,了无自性,身体是不可能离开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这几种“缘”而单独存在的。我们的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四大假合才有身体,四大一离散身体就死了,死后的身体溃烂无存,骨肉归地,精血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终究“尘归尘,土归土”,“四大皆空”——这个速度快得就像拍巴掌的声音。不要觉得自己活个几十年、百把年很长,实际上,仅仅是欲界天最下一层天四天王天的天人,在他们看来,相比于他们九百多万年的寿命,我们这个寿命连拍巴掌都不如!拍巴掌有多快?弹指而已。不然白居易为什么会说:“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维摩居士甫一说法就无情地打击这个身体,他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对身体的执著给破了,这是大小乘一切修法的基础,学佛的基础。要先破掉这个执著,才谈得上其它,否则你老在五蕴身心上打转,玩弄什么气脉感觉,那离真实的佛道就会越来越远了。
「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这是说,身体是大苦聚,我们所有的烦恼病苦,几乎都是从这个肉身来的。佛经上讲,人这一生当中可能罹患的疾病,大约有四百零四种,因为地、水、火、风这四大,每一大所引发的疾病,各有一百零一种。人生天地间,寒来暑往,饮食男女,稍有不慎就会生病,麻烦得要死。所以道家的老子也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些圣人的同感原来都是一样的。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身体,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善用它,既不排斥虐待,也不过分爱惜,更不会把它当作生命的真实依靠。因为说实话,我们这个身体本身、本来是缘起性空的,并非祸害,我们对身体的错误执著才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实际上,没有什么是比执著更应该祛除的,而不是痛苦的现象。假如我们能把身体看破、看空,把包袱放下,咦?这样反而能超越痛苦,体验到所谓的安定祥和,体验到真正的生命。你执著越少,身体就会越健康,很奇怪,但事实就是如此。所以老子还说了一句话:“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看来这个也是老人家的经验之谈。
这里维摩居士实际上已经给我们讲了两个观想法门,一个是无常观,一个是苦观,修习这两种观想法门,可以破除我执和贪欲。下面维摩居士要给我们讲的是空观,一共用了十个比喻。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这两个观想往往是连在一起修的。我们这个以业力为因,以父母精血为缘的色身,最长不过百年光景,就像水面上的泡沫,不可把捉,不可持久,刹那生灭,一下子就会散掉了,其中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可得。有些佛经上也讲:“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梦幻。”这些都是同样的空观法门,如果有谁能把它们修成的话,不但可以开发出大神通,还能生死自在,从此解脱。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沙漠里的阳焰,大家见过吗?沙漠里由于日照强烈,地气蒸腾扭曲,远远看去好像是水,波光粼粼的样子,但跑过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那水又会出现在远方。沙漠里有些动物因为口渴,脑子又很笨,铁了心地认为那是真的水,就会一直追一直追,追到死为止。这个比喻说明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和阳焰一样,也是似有实无的,不值得追逐不舍。而且众生对色身的渴爱欲望的确就是维持身体存在的原动力之一,但如果我们能看透这个身体空幻的本质,斩断欲爱执著,那么只要你乐意,这个粗糙的物质色身从此以后就不会再生出来了。你可以去往更高的生命境界,去探索更广袤的宇宙时空,就是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去?愿意吗?(众答:愿意!)说说而已吧?哄谁啊,真放得下就好喽!(众笑)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我们的身体就像芭蕉树,看起来很实在,枝繁叶茂的,但是层层剥去,最后却发现树干的中间原来是空的,你找不到一个真实的东西。
(32)幻术师的故事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在印度有一种幻术师,他们能以药力或者咒力,把草木变作车马男女,看上去真的不得了。我们的身体就和那些幻人一样,其实也是幻化不实的存在。你把假的当真,那就是颠倒!你如果喜欢一直颠倒下去,那就会生生世世感得颠倒之身,当然,不一定是人身。
关于幻术、法术的记载,古今中外都有,大家可别人云亦云地把它们都当成了神话,这里面,其实含藏有人类至今都还没搞清楚的一些深邃至理,不是一句迷信就能简单解释得了的。我们佛教里关于幻术师的故事也有不少,给你们讲一个?赶紧鼓掌啊!(众笑,鼓掌)唉,几乎每次都要我明示你们才晓得鼓掌,看来师父和大家之间,这个心有灵犀的程度还不太够。
现在讲故事。很久以前,印度有位幻术大师,他的幻术是出了名的厉害,他有一位出家朋友,俩人非常的要好。这一天,俩人就像平常一样的坐在家里喝茶聊天,那位出家师父聊着聊着就对幻术师说:“我们认识这么久了,我还没看过你的幻术呢,你能给我表演一下吗?”幻术师闻言只是一笑,他起身就走到门口,叫那个出家师父:你过来看看。那个出家师父就过去了,过去一看,发现门外有一匹高头大马,那匹马雄健威武,让人一看之下就心生欢喜。幻术师就对他说:“你想要这匹马吗?我可以卖给你。”出家师父就问了:“这么好的马你是从哪里得到的?要多少钱啊?”幻术师说:“马的价格应该由它的力量和速度来决定,你先骑上去看看马的好坏再说,我们朋友之间没什么不好谈的。”这个圈套就下了。那位出家师父一听,不加思索地就骑上了马,幻术师在把缰绳递给他后,又在马的屁股上使劲一拍——这下就糟了,麻大烦了!
那匹骏马就像箭一样地冲了出去,停不下来了,它带着出家师父一连跑了好几天,几天几夜,穿越了千山万水。最后,骏马把他摔在了一个陌生的旷野上,就头也不回地消失了。这位出家师父没有办法,他只好靠两条腿走啊走,终于走出了旷野,来到了一个牧区。那里的牧民以放牛放羊来维持生活。他就在那儿开始乞讨,可是得到的食物非常少,只够勉强吃个半饱。因为人生地不熟,而且语言不通,他不得不像狗一样地流浪了很久。后来和牧民接触多了,他慢慢地听懂了他们的方言。幸运的是,那地方的牧民都是信佛的,于是开始有一些牧民请他去念经做法事,这时他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了一些。后来,他因为结交了坏朋友,跟他们一起做了很多不好的事,因此就破了出家戒。再后来,他和当地的一个女孩子相爱并还俗成家了。为了照顾家庭,他整天忙着放牧和打猎,完全忘记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罪过,是怎样可怕的一种因果。他还生了三个儿女,在把儿女一个个养大的过程中,他怕他们着凉生病、饿着渴着,怕他们夭折。儿女生病了他宁愿用自己的命来替换,在饱尝了无数这样的担心和折磨之后,儿女们渐渐长大了。
没曾想,儿女们成年之后,却不听父母的话,互相吵闹打架,看到好的东西就要拿,父母看不到时就偷。夫妻两个为此就经常吵架,互相责骂,有几次甚至还打得头破血流,成了离也离不了、分也分不开的冤家,当年的爱情小鸟早已一去不复返,不知道飞哪去了。等好不容易熬过这段艰难岁月,孩子们长大成人,变得比较懂事,也知道孝顺父母了,可是他已经老朽得快不行了。因为养活家人吃了很多苦,也因为家人总是吵吵闹闹的,再加上他的身体还有各种疾病,外面的环境又是那么的恶劣,所以他的样子变得像鬼一样的,又老又丑,再也不复当年的帅哥模样。
但是为了生活,这样一位老人家还是得经常去打猎,日子过得非常辛苦。那么有一天他照例上山去,走了很久,好不容易才在一个山坳里打到了猎物。于是他就往回走。当他快走到家,还在河对岸的时候,小儿子因为看见父亲扛着猎物回来,高兴坏了,忍不住就一边叫喊着,一边兴冲冲地跑过来,想要迎接父亲,没想到一个失足就从桥上掉了下去,立刻就被汹涌的河水给冲走了。哥哥姐姐看见弟弟掉到河里,就赶紧跳下去救啊,结果也被河水给冲走了。而他的妻子目睹这一切,大哭大叫,不顾一切地也跳到了河里,那结局当然就可想而知啦,很惨!而他呢,眼睁睁地看着一家人就这么消失在面前,被河水给吞没了,那个打击换了谁也受不了,所以他伤心欲绝,一口气背不上来,就这么昏了过去。
这个时候,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他突然觉得好像天亮一般地清醒了过来,眨眨眼,仔细一看,发现自己就在幻术师的家里,根本哪儿都没去过。只不过他现在的姿势很不雅,是“屁股朝天平沙落雁式”,他不知不觉中就趴在了地上。这时他的那个幻术师朋友就笑着招呼他说:“快起来喝茶吧,别愣着了。”他爬起来,发现刚才倒的那杯茶居然还是热的。他感到惊讶无比,在这么短短的几分钟里,他竟然经历了那么漫长的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和痛苦!他无法相信这一切,但又不得不信,所以呆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不由自主地,他开始反思、反省起这次经历,他心想,那样痛苦不堪的人生原来只是个梦,那也太没有意义了,现在的人生想必也是同样的虚幻吧,看来我以后要小心了。就这样,托那个幻术师的福,这位出家师父从此生起了对生死轮回的强烈出离心,他后来毅然抛开一切,精进修行,最终证得了无得无失的大解脱成就。
故事到这里就算是讲完了,(众鼓掌)大家有听到心里去吗?我们的人生、我们的身体和那个出家师父有区别吗?大家仔细想想看?就像是一场梦,又像是同演一台戏,“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们如果能明白这里面的道理,那师父的故事才没有白讲了。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这句话的意思和前面那句差不多。大家应该都做过梦吧,梦里有你,有一个身体,还有别人,有天有地,甚至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有。你不知道是在做梦的时候,那一切对你来说就是真实的,直到梦醒了你才会发现,原来再多的经历也只不过是一场大梦、大梦一场,毕竟了不可得。像现在我们就是在做梦,有谁相信吗?我就是你们的梦里人!现在这个身体和梦里的那个身体其实是一回事,都是虚妄所见,是意识妄造的,所以千万别当真。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身体只是业力因缘所显现出来的影子,包括整个世界都是投影,心灵的投影,何况区区我们?在业力的作用下,我们的长相美丑、身体好坏都各不相同,但影子毕竟只是影子,中间找不到任何实在的东西。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声音是由诸多因缘和合而成的,本身毫无自性可言,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我们的身体还真就是像空中漂浮的白云,虽然看上去形状很固定,但其实每个部分每分每秒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无常生灭,没有停过。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注意,这里讲到身跟心的关系了。这个身体的实质就像闪电一样,是瞬间即逝的,然后又瞬间出现,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在一秒钟之内,就已经生灭了不知道几百万次,这个速度太快了,所以我们感知不到。大家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吗?比如,我这样一挥手,这一瞬间,我实际上已经完全消失又出现了几百万次了。这个速度和我们众生潜意识流中心念的速度是同步的,快得不得了,念念生灭,念念不住,中间没有刹那停留。《楞严经》上的形容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生灭是同时的,所以念念自性本空,不用你去空的。《楞伽经》也讲:“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还真就是这样的,你们不明白的话,说多了也没有用。
讲到这里打个妄想,假设有人能通过某种“方法”的锻炼、开启,他可以很自如地操控这个潜意识乃至更深层次的无意识流,做到生灭自在,那么他按理就应该可以同样的操控身体,乃至操控其它物质,因为物质毕竟只是宇宙意识、宇宙心灵的一种较低振动频率的能量投射。假如有人能够修到如此地步,那当然就可以随心所欲、变化万千了,所谓神通的玄奥,“心能转物”,原理差不多就是这样。
(32)会飞的人
「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前面的十个比喻刚刚结束,维摩居士马上就接着引用了地水火风四个比喻来说明无我观。这些文字翻译得都很直白,意思很好懂,师父就不过多解释了。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了身体这个家,只是暂时给我们住住而已,我们辛辛苦苦地餐餐喂它,天天洗它,不过合约一到,这四个家伙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了,很过分,居然立刻就要把我们赶出去,甚至把房子拆了也不让我们住,你是皇帝,或者你把亿万家产拿出来都没有用,白搭!这四位,应该算是天底下最无情的房东了,堪称铁石心肠。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我们这个身体本来就是空的,“我”尚且没有,又哪有什么是“我的”呢,上一秒这个身体还是活人,一口气不来,下一秒就和草木瓦砾一样,没有任何知觉了。就像一辆汽车,如果没有驾驶员的话,它本身是无知无觉、不能动的,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无明业力、没有风大的推动,身体本身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古德讲“无明实性即佛性”,所以这个无明业力的背后实际上是我们的佛性。像临济禅师当年也曾经讲,“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线全凭里头人”,就像看木偶戏,孙悟空大战白骨精,很精彩,但是如果没有里头拉线的那个人,木偶再好也是不会动的。我们人也一样,人讲话、走路、种种动作,都是佛性在里面抽线。表面看是风大的作用,但真正的幕后老板却是佛性。
再补充说明一点,这个风大的作用可不仅仅是让我们活着,让我们能动,这个风大乃至四大的功能如果全部开发出来,那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很不可思议了。无明业力一转,四大一转,就是无上的菩提妙用!太深、太远的且不说,我给大家说点浅的、近的,听清楚,这个风大的功能一旦开发出来,人就可以飞了!不是坐飞机,也不用借助任何机械的力量,我们人类凭借本身的能力就可以像鸟一样的在天空自由飞翔,你们相信吗?嗯,看来师父病得不轻,又在胡言乱语了!(众笑)我建议大家先别急着下判断、做结论,先听我讲完下面的故事再说。
那是在印度北方边远山区的纳米罗尔村,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名叫巴亚·米切尔。他修炼瑜伽功已有四十多年,据说他的身体能在山林的上空飘行,和传说中的仙人几乎没什么两样。那么,听到这个消息,美国物理学家卡莱·曼思教授決定亲自走一趟,去看看这位“超人”的真假。和他同行的还有印度著名的生物学家辛格教授、人体功能学者雷曼尔博士以及美国《科学与生活》杂志的记者。纳米罗尔村地处偏远,道路艰险,几乎与世隔绝,卡莱·曼思教授一行人骑马、步行,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到达。他们马上就去拜会了米切尔,这位老人家长着银色的头发和胡子,浓眉下眼神锐利,一派哲学家的风度,还能讲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語。当教授问米切尔能否给他们展示一下“超人”的功能,飘浮上天空的时候,老人很爽快,马上就答应了,大家约好第二天早上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在他独居的茅屋门前观看。
第二天一大早,教授等人就聚集在了茅屋前,架起了录像机和各种探测仪。巴亚·米切尔在门前铺了一块薄毯,盘着腿,闭目打坐。这时大家的目光、录像机镜头、各种探测仪全部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大约在两、三分钟后,大家就看见老人的身体开始轻轻上升,在升到十米高的时候,他改变了盘腿的姿式,伸出双臂,开始旋转飞翔。浮在半空的米切尔好像是进入了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这一幕情景让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大约在空中飘浮了三十分钟左右,米切尔的身体开始摇动,接着以水平状态慢慢下降,录像机拍摄了他在空中飞翔的每一个角度。当米切尔落地以后,几位科学家发现,他的身体变得异常柔软,就像棉花一样的。之前当米切尔慢慢升空的时候,探测仪曾经探测到从他身上喷发出一股气流,好像就是这股气流把他托起来的。要让八十公斤体重的人升空,那是需要相当大能量的,这股气流和能量是从何而來的呢?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美国《科学与生活》杂志的记者史密斯,他在目睹了现实生活中的这位真正“超人”后,心里就很兴奋,感觉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于是很自然地,史密斯提出:用重金聘请巴亚·米切尔去美国作表演。但是老人很有礼貌地回绝了这个聘请,理由是对金钱、名利早已看淡了。当几位科学家问他是如何练成这种奇妙功夫的,巴亚·米切尔很认真地回答说:“必须经过严格的精神训练,才能学到这门技巧,而肉体上的训练更为艰辛。只有精神高度集中,才能将人体內潜藏的巨大‘魔力’释放出來……”老人如是说,但是这些话,并不能解决科学家心里的疑问,这个人体內潜藏的“魔力”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突破万有引力这个定律的?
而在此之前,卡莱·曼思教授和印度的几位科学家都曾发现,关于人体在空中飘浮这件事,在古印度的佛经上其实早有记载:早在两千年多前,佛教的高僧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飞向天空,他们将空中看到的景色,绘制成了一幅幅巨画。印度的考古学家曾发现一座巨大的石雕,它绘制的是印度两千年前恒河流域的曼达尔平原的景色,完全是以高空鸟瞰的角度绘制的,当时并没有直升飞机,人们要怎样才能从高空來绘制这幅地图?所以,科学家们本来一直是把佛经中的记载当做神话的,但今天他们亲眼目睹了人体升空的奇迹,这就让他们不得不以一种更谨慎的态度来对待那些古代的记载。这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一个案例。
其实这类事情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人看到过。一九一零年,英国著名探险家彼得·亚巴尔到缅甸北部的丛林去考察探险,他在一个山区的寺院里认识了一位修行老僧。这位老僧每天早晨在寺院门前静坐十多分钟后,盘坐的身体就会慢慢升空,在深山的丛林上空飘一圈,然后才慢慢落回地上。亚巴尔就被这个神奇的景象给惊呆了,他用照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了这位老僧在空中飘浮的镜头,回国后发表在了英国《卫报》上。当时有很多英国科学家都不相信,科学家的头脑有时候也很简单,他们认为亚巴尔看到的是幻觉,是中了宗教巫师的障眼法。但是亚巴尔坚决否认,他认为自己当时的头脑是绝对清醒的,他目睹的情景真真切切。这位僧人在做人体飘浮时,并没有邀请他观看,他是无意中偶尔碰上的,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障眼法之类的东东。
还有一个记载,一九一二年,法国探险家欧文·罗尼亚在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交界的喜马拉雅山一帶考察。他聘请了一位西藏的喇嘛做向导。这位藏人喇嘛在走路时,竟然像是脚不沾地的样子。喜马拉雅山一帶的积雪很深,罗亚尼每走一步,脚都会陷在雪地里,跋涉得非常艰难。但是这位藏人喇嘛行走的时候却脚不沾雪,非常轻松,並且还时不时地就回头拉罗亚尼一把。有时一阵风吹来,这位喇嘛的身体就会像树叶一样,轻飘飘地随风前进。其实这是老外少见多怪了,这位喇嘛的功夫不就是传说中的绝世轻功“踏雪无痕”吗?唉,没有看过武侠小说就是这样的。(众笑)
那么,最令罗尼亚惊奇的,是这位喇嘛帶他越过一条大峡谷的情景。这条峡谷大约有两百多米深,一百多米宽。如果要爬山过去的话,可能需要大半天时间绕路,而且非常危险,因为几乎无路可行。罗尼亚正发愁呢,却见那位喇嘛弯下腰,示意罗尼亚爬到他的背上,还要他別害怕,闭上眼睛,罗尼亚就照做了。那么下一秒钟,很突然地,罗尼亚感到自己好像飘了起来,他忍不住睁开眼睛一看,一下子就惊呆了,原来那位喇嘛正背着他腾云驾雾般地在空中飞行,仅仅几分钟时间就越过了峡谷。他实在是难以相信,在这么荒涼的雪山地帶,竟然会有如此本领的奇人,而自己居然这么好运,随便一撞就撞到了。罗尼亚返回法国后,他就把这位藏人喇嘛随风飘浮的照片和自己的奇遇写成文章,登在了《巴黎时报》上。但是同样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老百姓普遍认为这位探险家是在写“天方夜谭”,在编故事娱乐他们。
据说,印度国防部的军事学家们早就知道到这种人体飘浮的现象,他们手里收集有很多真实的资料。他们甚至想过要把它运用到战争中去,比如说组织一支“超人”的军队,那就随时可以突袭到敌人的大后方了,搞破坏、搞暗杀,或者直接攻击敌人的指挥部,那效果一定出奇地好。但是印度许多科学家却认为这个设想很不现实,因为目前科学家们还搞不懂人体飘浮是怎么形成的。当今被我们人类所了解掌握的力量大概只有四种,分别是重力、电磁力和两种核力。让人体飘浮的力量和它们完全不同,科学家们只能假设还存在着第五种力量,但是这第五种力量是如何从人体产生的?又是如何推动人体升空的?对科学家来说,这些问题至今还是难解之谜。假如人体飘浮的现象是事实,那么现代物理学的很多原理恐怕就要彻底改写了。
在印度还有一位叫做辛格·瓦杰巴的物理学博士,他致力于研究人体飘浮术有很多年了,他接触过好几位有此功能的人。令他奇怪的是,这些人通常都喜欢隐居在深山老林中,从来不愿随便展示自己,他们的行为方式和逻辑思维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而且他们对自己是如何练成这门功夫的往往语焉不详,经常三言两语就不想讲了。瓦杰巴博士曾用过好几种最现代化的仪器來探测其中的奥妙,但是都没有什么结果。他承认自己是越研究越感觉奇妙,越研究越难以理解——用这种方式来研究当然不行啦,这就是普通科学家的局限,只相信眼睛和仪器。
最近,也就是前阵子,韩国也出了一个会飞的中年人,名字叫做洪泰秀,他自幼研究中医和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经过多年的打坐修行,他现在已经能够做到凌空升起。洪泰秀目前正在韩国各地做巡回演讲,还收了几名学生。他有一句说得非常好:“人并不需要具备任何异秉,人本来就具有自由翱翔的能力。”他要求学生专心一致,修行的时候不可以操之过急,更不要以飞翔为唯一目标,如果在修炼过程中看到幻相,那就表示修行的心态或方法出了问题,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走火入魔,导致精神错乱。他还说:“想练就这种绝学,就必须要有明师指导,要有扎实的理论、哲学基础,以及丰富正确的观念和知识,要循序渐进。”从这些话来看,这个洪泰秀倒不是乱来的。
古今中外,类似这种“飞人”的记载还有很多很多,什么练瑜珈的、修佛的、修道的、天生就会的、上帝赐予的、后来练就的,乃至被附体鬼神折腾的都有,所以,关于我们这个身体的秘密多了去了,大家现在还敢轻易否定吗?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这是不净观,这个法门修成,就可以破掉对身体的执著,还能有大神通。我以前看过一部印象很深刻的恐怖片,非常吓人,所以要跟大家分享,(众笑)因为在这部片里拍摄了很多解剖尸体的逼真镜头。那个手术刀从胸口是呈Y字形划下去的,不管是帅哥还是美女,老头还是老太,个个都脱光光的,一刀下去,肚皮翻开,那个恶心啊,尽是又脏又臭的玩意儿。怪不得佛陀把这个身体叫做臭皮囊呢,皮肤底下你愣是找不到一点干净美丽的东西,神经不坚强的人看一个吐一个。所以我现在特佩服那些给人开刀的外科医生,还有法医以及殡仪馆给尸体整容的人,不佩服不行。干这种工作的人,如果不是扭曲冷酷的变态,那就一定是心怀慈悲的菩萨,至少神经要很坚强才行。所谓“秽恶充满”,这个身体的真相就是这样的,你一旦看清楚,那就再也不会有什么幻想了,人人都是屎尿一堆,所以没有什么好爱恋不舍的。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这个身体虽然可以洗澡涂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但是却改变不了九窍臭秽、污垢充满的事实,你我再怎么百般用心,最后也不得不归于磨灭,这个是必然之理。而且这个身体还是招灾惹祸的根源,从生到死,病痛不停,说实话,我还真看不出它有什么让人放舍不下的地方。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身体就像是一口陷阱,我们深陷其中,眼睁睁地看着阎王老子一天天向自己逼近,却一点办法没有。所谓“百年三万六千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形容的就是这个情景。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这是说,这个身体既像毒蛇,又像冤家,很可怕,因为它是老折腾我们,其实它的本质就像空中花、水中月一样,是假的。究其根本,无非是四大、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和合而成的一种暂时的物质现象,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贪爱的,我们对它再怎么执著不舍也是徒劳,一场空欢喜而已。
上面这些,就是维摩居士的第一场开示。以前每次读经读到这里,看见维摩居士兴高采烈地把我们这个身体贬得一钱不值,我就有个感觉,这个身体是如此的丑陋,如此的麻烦,好像我不自杀有点对不起谁哦?幸好,下面维摩居士的话锋一转,这样就把我的怪念头给打住了。
(33)佛身 法身 真身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维摩居士刚刚搞完破坏,他把我们的身体破得一塌糊涂,紧接着他就开始提建设性建议了。他说,诸位菩萨,我们的这个身体是极其可厌的大患,大家不要上当。我们应该去追求每一个人真正的生命、真正的身体,那就是佛身——佛身者,即是法身。
这个法身不是说只有佛陀才有,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它是人人现成、个个都有的,我们能找到这个法身,那就成功了。禅宗的“明心见性”、净宗的“花开见佛”,它们两个所要“见”的,就是这个。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尽虚空、遍法界的,这是我们真正的生命、真正的身体,但是我们偏偏找不到它。其实法身并没有藏起来,它一直就明明白白地摆在这里,“钵里饭,桶里水”,扬眉眨眼,机在目前。不过大家不要错会了,法身和肉身并没什么关系,但是它又从来没有离开过肉身,我们如果能找到这个,那生命从此就会变得很好玩了——你们经常听到我用“好玩”这个词,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任何玩世不恭的意思,我只是很单纯地指出事实而已——生命到此境界,的确是怎一个精彩了得!
下面,「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这个法身道境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任何东西,它微妙无相,无相无不相,必须要具足无量功德和无量智慧才能证得。这个功德和智慧不是有为造作的无常生灭法,这点很关键!那是修行者随顺法性真空妙有之理,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达到解脱、解脱知见的圆满实践后才会明白的境界。所谓解脱知见,简单讲就是解脱之后开发的所知所见,见无所见,得无所得,必须要这样子才能透澈法身,圆满成就。
这里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叫做五分法身,实际上是求证法身的五大修行次第。下面维摩居士就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更具体的修法,又是一大堆名相。
「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这是讲,必须要勤修四无量心和一切六度万行,行无所行,才能证得法身。
真修到禅定、解脱、三昧状态的人,那和普通人是完全不同的。以前我曾经有幸亲近过一位大圆满的大成就者,名字就不方便说了,这位老人家的举止威仪,据我观察,一天二十四小时,从来没有散乱放逸过。他好像时时刻刻都安住在觉性里,为人很扑实无华,非常慈悲。无论是上桌吃饭,还是走路讲话,无论人多人少,这位老人家的神态,永远都是那么地安然自若,笑微微的,真是让人感佩不已!
我以前到处乱走,说得好听叫参学,更好听点叫云游,(众笑)说得不好听就是乱晃、乱走——我还去过西双版纳,拜谒过一位南传佛教的大德长老,也有幸相处了几日。这位老人家的风格就不同了,他一直平静无比,看谁眼神都是淡淡的,什么喜怒爱憎的表情我楞没在他脸上发现过。这位长老似乎随时处于一种默观内照的禅定境界,不管外出到哪里,上街也好,散步也好,我竟然从来没看到他有任何左顾右盼的微细动作,这个真是不得了!此外还有另一位法师,他和人交谈的时候,有几个人在一边旁听,整整三十分钟,该法师居然没有分心看过别人一眼,那种宁静专注的威仪,实在是很令人赞叹。
你们有些人,可能以为这些大德的这种特殊状态仅仅是持守戒律的结果,我告诉你们,不是的。如果一个人反观内照的时候,用功绵密,那么他的行为自然就会变得非常安和稳定。因为修行者专注于内在的周密洞察,随着心的收摄,身体自然也就收摄,心若不乱,身即不乱,所以大德们与众不同的威仪并不是故意装出来的,看见他们,你真的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感动、被摄受。碰到这些大德,不知道你们会怎样,反正我是要五体投地的。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修行者把前面的那些功夫修好后,由体起用,得妙方便,无量法门誓愿学,遍学一切方便法门,就能具足五眼六通,得天眼、宿命、漏尽三明,由此证得法身。真悟到法身的人没有不知过去未来的,虽然神通非道,但是得道的人一定会有三明六通。所以我们有没有悟道,从这里大概就可以判断得出来。
但是你们不要听老衲这样一说,就拿有没有神通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悟道哦?这是不对的。现在有的人,你跟他说:“念念无住,念念无生,了了分明的当下,就是本來面目!这个本来面目不在见闻觉知上,但也不离见闻觉知。”他一听,哇!这就是呀?就这么简单?他以为简单,那为什么我还不发神通啊?有人就会问了,既然是本来面目就要发神通,那为什么我还没有呢!这些人总以为还没有见到他想象中的神通妙用,所以不是,不敢承当,有此一念,心外求法就开始了。修行者受制于自己的观念,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去追逐那些神奇的东西,以为那些才是验证,殊不知,早错过十万八千里也!听得清楚吗?这个知见要搞清楚。
所以最好的判断方法,就是不要判断!你们干脆就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最蠢、最笨、最烂的人就好了,不要去判断别人,别人有没有悟道,说白了,说得不好听,跟你的生死有屁关系啊!把握这点,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老实念佛、老实参禅了。这样一直下去,不要拐弯,久而久之,迟早有一天就会水到渠成,那时什么三明六通、悟道不悟道的问题你就不用去问别人了。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三十七道品是证悟法身的三十七种资粮,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又叫七菩提分)、八正道。修行者从三十七道品入手,达到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境界,就能证得如来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像这些名词我们前面大概都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所谓“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修行也不用发什么大愿,能把这两句话做好、做到位也就差不多了。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这个法身是最究竟真实的生命状态,不是那些轻慢放逸,仗着一点小聪明、小福德就自以为是的人能明白的,必须要扎扎实实、勤修无量无边的清净法门,这个广大圆满的法性真身才能证得。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里维摩居士就号召大家,如果有谁想要证得这个清净法身,了断一切生老病死苦的,那么就一定要发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的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的具体内容,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诵念的四弘誓愿,净土发愿文也是一样的。大家回去之后最好把它们翻出来再看看,仔细思维一下其中的文字含义,如果觉得自己真的已经能够理解接受了,那么我建议你们肯肯切切地再重新发一次愿,这样会对你们日后的修行有很大帮助。这是我们成就法身、进趣无上佛道的第一步,大家不要轻忽了。
顺便提醒一点,你们中的某些人不要听了维摩居士讲这个色身怎么不好,那个佛身怎么好,就错解歪行走极端了。有的人傻乎乎的,想要以自杀来摆脱这个色身,我告诉你们这没用的。佛经上只说身是苦本,身体是苦的根本,这是事实,但是佛菩萨绝对没有教人自绝自杀过!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省察自己的宿世罪业,至心忏悔,忍辱修行,那么色身的业报到时自然就会消灭。否则,如果我们只是因为厌世逃避而自杀,那么苦报就永远不会有了结的一天,这点希望大家记住了。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居士打着生病的旗号,借题发挥,令无数前来探病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的教诲,从此舍有漏之身,欣求佛身,很多人还因此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之心。这个真是太功德无量了,大家可别忘了随喜!虽然是古代的事情,也可以随喜,功德是一样的。
那么,这一品作为维摩居士的出场铺垫,一个过门,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没有的话我们就进入第三品。
*弟子品第三
我们现在进入第三品弟子品的学习,这一品很精彩,超乎想象的精彩!在这一品里释迦牟尼佛欲擒故纵,故意先问他那些已经证得大成就的比丘弟子、阿罗汉,你们是否愿意代表我好好地去慰问探视一下维摩诘啊?这个工作有谁愿意做啊?佛陀垂问,但是,出乎一般人的预料,诸大阿罗汉纷纷摇头,这就引出了下面一连串的精彩故事。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长者居士维摩诘卧病在床,他心想,佛陀大慈大悲,他是三界的导师,众生的慈父,我都病成这样了,他老人家怎么还不来看看我呢?
(34)舍利弗宴坐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所谓“佛佛道同”、“佛佛心通”,维摩居士刚一起心动念,佛陀就感应到了,同时佛陀也知道维摩居士的真正用意。于是佛陀就对舍利弗尊者说,你辛苦一趟吧,代表我去维摩诘那儿探探病。舍利弗就是舍利子,我们前面讲过的,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是智慧解脱的表率。佛陀上来第一个就点他的名,这里面就暗含了修行要以智慧为先,有“智为先导”的意思。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舍利弗就回答说自己不行,没有资格代表佛陀去探病,为什么?舍利弗就开始回忆了,在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在树林中静静打坐的时候,曾经被维摩居士逮着给教训了一顿。
这里所谓的“宴坐”,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盘腿打坐,收摄身心,不散乱、不放逸,一种很清净安祥的修行状态。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舍利弗本来正坐得好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维摩居士就来到了他的面前,毫不客气地就说,喂!舍利弗!打坐不一定要这样的,你以为你这是在打坐吗?注意,大家注意,维摩居士在这里呵斥的不是打坐的形式,而是小乘行者那种有所住著的心态,这些都是在实际修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我们一般人打坐的时候,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麻,下意识里老有一个“我”在,老是刻意追寻某种特殊的境界,不是执著身心的乐受,就是执著光明,再要不就是执著空。你执著乐就不出欲界,执著光明就不出色界,执著空就不出无色界,这就叫做“于三界现身意”,不得解脱。
所以真正的打坐是不拘泥于形式的,修行者了知一切法缘起性空,都是如如,因此语默动静、举手投足、乃至起心动念都无妨碍,对三界现显的一切境界完全不起任何执著,即三界而出三界,这个才是真正的打坐。像舍利弗那样用意识收摄身心坐在山林里,闭上眼睛,不敢想、不敢看,“不见可欲,而使心不乱”,那只能得到暂时的清净而已,这说明他还是把色心二法、把它们的障碍当真了,这样子是不可能证到究竟涅槃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连小乘行者、连小乘的境界都还没有达到,那什么大乘的宴坐、大乘的境界,我们也就不要妄想奢谈了。
「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是为宴坐。」小乘有一种禅定叫做灭尽定,又叫作九次第定。顾名思义,它的特点是灭尽了一切六识之心,灭尽“我执”,基本上算是断除烦恼了。那么进入这种定后,修行者就会变得像枯木寒岩一样的,心若死灰,定在那里不能再起作用,不会动心,不会动情,但同时也就不能再去利益众生了。修行者在这个灭尽定中,据说一待最多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大劫,时间很长,但最后还是要出定,想不出都不行,为什么?这就涉及到法性周流的本来面目的另一个奥秘了,这个暂且不说。所以佛陀经常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就是这样,因为他们足足有八万四千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不能利益众生,不能广积福慧资粮,违背了佛陀慈悲济世、救护一切的宗旨。
这里维摩居士讲“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意思是不能执取灭尽定的境界,不能离群索居,不能和现实生活脱节,要在迎来送往、行住坐卧中自然体现定慧的庄严,走路、吃饭、讲话、骂人都不碍禅定,这样度化一切,才是真正的在宴坐。
在东汉汉哀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郑崇的尚书仆射,出了名的正直,他经常直言进谏,和崔永元一样的实话实说,搞得皇帝下不来台。有一次,有人就向汉哀帝打小报告说,每逢逢年过节的时候,到郑崇家里去送礼拜望的人就特别多。哀帝一听以为抓到把柄了,所以就命人把郑崇召来,责问他说:“听说你家里一天到晚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你既然自己都不清廉,那凭什么老是进谏皇帝?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对?”没想到郑崇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虽然我的这个家门口很热闹,像集市一样的热闹,但是我的心里却像流水一样的清澈无染。陛下如果不信,我愿意接受您的清查。”汉哀帝闻言也只有叹服,这样才没有话说了。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这句千古名言反映的就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一种定力。我们的心如果真能做到像流水那样的无住无染,那差不多就可以明白维摩居士讲的“宴坐”是什么意思了。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这句话跟你们切身相关。这是讲,菩萨随顺法性,和光同尘,凡夫该做的事他都会去做。像维摩居士就是这样,他又做生意又教书,又喝花酒又赌博,什么都干,但是他很巧妙地把握一个分寸,所以他是“终日凡夫终日道”,每天与道相应,没有与道相违过,这个才是真正的诸佛妙法,真正的宴坐。
不过话说回来,说实话,这点很难做到,不是一般的难!像我们凡夫众生都有体会,只要一做事,就会妨碍道法,想好好修行吧,又会妨碍工作,一直两难,结果最后是两头落空,两头都捞不着。小乘声闻呢,他们稍微好一点,但他们“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为冤家”,厌恶轮回,懒理世事,只管自己解脱入道,不愿发大心生生世世度众生,这种只享受权利但不尽义务的境界,好像又狭隘了些,不够圆满。所以还是像维摩居士那样才好,不舍出世道法,而现身万丈红尘,这种“大作梦中佛事”的无碍境界,才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去追求的。大家要注意,我们之所以坚定不移地求生净土,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这个,所谓“倒驾慈航,重返娑婆”——“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是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说的这个“去”和“回”都是打着双引号的,明白我的意思吗?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维摩居士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那在哪里呢?这是典型的禅宗式疑问,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是真正的宴坐。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这个诸见是指六十二种外道的邪见,菩萨直观诸见本性——非常直接地观照、洞察诸见的本性,知道它们本自无生,非正非邪,所以他不舍邪见,也不著邪见,他了解在真实的本性里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当下就是空性解脱。因此菩萨对六十二种外道邪见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状态,既不刻意断除,也不被其惑乱,以这种透彻的心境来修习三十七道品,就叫做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这句开示非常非常重要,大家最好能把它背下来、记下来,回去自己反复地好好琢磨。我们一般人学佛修行,普遍都认为必须要断烦恼才能入涅槃,以为有烦恼可断,有涅槃可得,所以拼命地打坐磨刀,要斩断烦恼,要取证涅槃,却不知道自己这个观点、想法才是最大的烦恼,像这些都是没有看到真相的人。但菩萨就不同了,在菩萨的眼里,烦恼当下就是空的,烦恼当下就是涅槃,一切众生本来就在如来的涅槃海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圆觉性中,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没有什么要断的,也没有什么要入的,能悟到这个,才叫做宴坐。
我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在佛陀那个时代,有位很喜欢五欲享乐的国王,他也信佛、也学佛,但他更多的时间都是花在吃喝玩乐上。有一次,这位国王设斋供养佛陀和诸大比丘,吃完饭后,他就跪下来向佛陀请教了一个问题,他问,世尊啊,有没有不用舍弃五欲享乐、不断烦恼而得解脱成佛的法门呢?他对答案本来也没抱什么太大的希望,没想到佛陀说:“有!Yes!”国王闻言精神一振,还有这种好事?于是赶紧恭恭敬敬地再次合掌请教。这时佛陀就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话,只有四个字,这位国王一听之下,立刻就开悟了。那么,佛陀说的是哪一句话?哪四个字?
佛陀说的是:“你就是佛!”就这四个字,那位国王一下就开悟了,欣喜若狂地马上顶礼啊。
请问,他凭什么?这四个字里有什么?你们现在也听到了,那你们开悟了吗?据说当时在旁边看到这一幕的诸大阿罗汉,有很多当场晕倒,他们辛辛苦苦地修行了大半辈子,克制欲望,降伏烦恼,敢情是白忙活啦?其实不是的,佛陀后来对他们说,你们不是这个根器,所以这个法门对你们不适合。所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嗯?你们中间的某些人最好不要打妄想,你们的眼珠子乱动干嘛?这个法门恐怕也不适合你们。除非你们能找到那个在病痛中不痛的,在生死中不死的,在烦恼中不被烦恼的,在染污中不被染污的,否则你们想得再多,那也只是妄想而已。
我记得禅宗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个出家人,修行遇到了瓶颈,他就跑去找大善知识,找到了法眼文益禅师去提问题,很直接:“什么是佛?”这样一个问题。法眼禅师看看他,就说:“我告诉你可以,但就怕你信不过。”那个出家人就说了:“和尚是闻名天下的大善知识,不打妄语,我怎么会信不过呢?”那法眼禅师就说了:“好,你既然信得过,那我就坦白对你说,听好喽——你就是佛!”这个答案和佛陀的一模一样。那位出家师父一听,也是当下就开悟了。所以,从前的人开悟好像比吃饭还容易,真是人比人气死人!那么,这里面的道理何在?所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一般用功的人,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没有办法,大家自己去参。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维摩居士把舍利弗教育了一番,告诉他,你要这样打坐才能契合佛心,得到佛的印可。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舍利弗说,我当时听到维摩居士这样的开示,实在是哑口无言,只能默然受教,维摩居士的境界远远在我之上,所以我没有资格代表您去探病。这是第一位尊者。
(35)目犍连说法
接下来,「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这时佛陀就转向了另外一位得意弟子:大目犍连,要他去维摩居士那儿探病。大目犍连据说是父母向树神祷告求来的,来历有点奇特,他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号称神通第一。有一出京戏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叫做《目连救母》,其中的男主角就是他。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大目犍连说自己也没有资格去,因为他有一次在毗耶离大城为居士们说法,曾经被维摩居士狠狠地教训过。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目犍连给居士们说法说得正高兴,没想到被维摩居士出来打断了,一大盆冷水从头浇到脚,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很倒架子的事情,对吧?维摩居士对大目犍连说,你不应该对在家居士们说这样的人天小法,讲经说法一定要按照真正的佛法来讲。这句话批得很严厉,一点面子都没给!
所以大家这里要注意了!我们如果出去给别人讲法,一定要和中道第一义谛,和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相应,一定要按照诸法实相如实宣说,这个叫做如法说。比如你教人布施培福,记得一定要教三轮体空,告诉别人不要有“我在布施”的念头。你教人持戒,就要讲清楚无相持戒的道理,不要让人有“我在持戒,我很清净”的观念,不要让人产生这样的执著,否则就会出问题了。目连说法,他犯的大概就是类似的错误,不彻底,不究竟,也不对机,所以维摩居士才毫不客气地就责备了他一番,这就是“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拿佛法做人情” 的道理。
在这方面,我们禅宗的祖师讲得还要斩钉截铁,还要严格,所谓“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就算你是出家人,就算你是师父,在真理面前,在生死立判的瞬间,我也寸土不让!真正的求道者就是这样的,很了不起!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这是讲,真正的佛法,也就是我们的涅槃自性,是没有什么众生相的。离相离见,无住无染,法尔清净,这个才是诸法的本然。我们的涅槃自性是真,不垢不净,远离一切染污,而轮回众生是幻,虽然看上去很污浊,但幻怎么可能污染真呢?“幻”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所以度尽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了解这个,你就可以破众生相了。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这个是破我相。我们所以为的“我”其实是假我,这个“我”的概念是看到自他相对才产生的,这种二元分别的错觉是一切烦恼争执和生死轮回的根源。其实所有的我都是一个“我”,古德讲“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佛陀也讲,涅槃自性“常乐我净”,在这个“常乐我净”的“我”的体验里,没有任何一物是在“我”之外的,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我”,并没有相对的“他”,所以在这个绝对的“我”的境界里,就连“我”的概念都是没有的。“我”只是一个假名,一个不得已设立的假名。因为没有“他”,又哪里来的“我”呢?在涅槃自性里是没有这些分别的,这个无我之“我”,才是真正的我。
总而言之,只有一个“我”,但透过众我予以呈现。只有一个“生命”,但透过众生予以呈现。就像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当阳光透过红色的玻璃,那太阳看起来就是红色的,当阳光透过绿色的玻璃,那太阳看起来就是绿色的,但我们能因此说太阳有两个吗?当然不能。同理,也只有一个“我”,但却同时照射着无数的个我、小我,这些不同的个我、小我,就像是无数的彩色玻璃一样,接受着来自同一个太阳的照射,这个比喻听得清楚吗?这就是简单而伟大的真理,永恒的奥秘!这也就是佛菩萨为什么会谆谆教导我们要关爱万物、要慈悲众生的最根本原因。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一”!这个“一”也不可得。爱众生即是爱自己!伤害众生即是伤害自己!所谓的人我分别、自他分别只是幻相而已,但就是这个幻相,引发了我们人世间永无休止的冲突和战争。假如我们人类能够尽量多的去了解这个真理,那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敌对和分岐会少很多很多。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这个是破寿者相。所谓生死寿命、时间空间,一切都只是游戏的幻相。自性不生不灭,在真如实相里是没有时间寿命这些东西的,生死只是我们凡夫的错觉而已。所谓: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原来南柯一梦中。
古人的一首诗,这个生死大梦,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这个是破人相。我们这个身体,过去、现在、未来,生灭刹那不停,这就形成了一种虚妄连续的幻相,让我们以为有人相、有我相,其实一切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是幻生,灭是幻灭,生的当下就是无生,灭的当下就是无灭,一切当体即空!不好懂是吧?打个比方,常打的比方——做梦,正做梦的时候你以为那是有,下一秒,梦醒了,你以为那是灭,那么这个看法对吗?真的有一个东西存在过,然后又消失了吗?正做梦的时候,那个梦里的一切是真的吗?梦醒后,又是什么东西消失了?想过这些问题没有?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真的存在过,然后又消失了,对不对?你梦里的爱人死了,你在梦里哭得昏天黑地的,痛不欲生,你醒来后才发现,原来那个家伙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所以也根本没有死过,一切都是你的心意识持续不断造作出来的幻境界。“梦里梦外皆是梦”,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也不例外,这就是真相。
你们相不相信,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由自己和众生的错误信念,集体构筑出来的幻相世界里?就像《黑客帝国》,或者像《盗梦空间》,不管你们信不信,这个就是真相!
以上四句,是说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道理,那么,以下二十六句说明的是一切法空。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这个道理我们以前讲过的,“法常寂然”就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有人还记得吗?不会吧?你们还真是达到了听而不听的境界哦,(众笑)厉害!佩服!以前有一个出家人去问云门文偃禅师,他请教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就说:“春来草自青。”这个回答很美,但是跟佛法大意有什么关系?
同样的问题,杨岐方会禅师的说法则是另外一种风格,他说:“雾锁长空,风生大野,百草树木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三世诸佛就在诸位脚跟底下转大法轮,你们如果有谁能领会的话,那就说明你们没有白吃这碗饭,用功用对了。”像这些话,其实都是对“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生动表达。所以寂灭寂然不是死,万事万物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当下,就是寂灭,就是涅槃,就是无相!能明白这个,才算你没有白学佛。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这个离相是一个很容易错解的概念,不是说要跑到深山老林中去才叫离相,其实那是另一种执,放弃城市,执著山林也叫做执。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观点,似乎只有远离尘嚣,安安静静地无人打扰才算是修行。当然了,如果你能有这个清福那是最好不过,但除此之外,其它的就不是修行了吗?所以这里要注意,“法离于相”的意思,是不管何时何地,都能心无所住、无所攀缘,这才叫做离相。真正的佛法是离一切相的同时,即一切法,而即此用的同时,又离此用。禅宗祖师讲,这叫做: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常用恰恰无,无心恰恰用。
大家把这个道理琢磨透了,那么就能像维摩居士那样的,在红尘浊世中保持道心,借助一切事、一切境磨练心性,这样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大受用了。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这个真如法性是不可思议,远离一切名相的,凡有语言,皆属方便。什么佛啊,道啊,涅槃啊,自性啊,空性啊,才一张口就不是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说不出来的,那个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必须要实证,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去体验。佛陀当年在《金刚经》里说,我四十九年来从来没有说过一个字,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这个道理就在这里。所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实相的境界远远超越了一切的觉知和观照,以我们散乱粗糙的心灵状态根本就触摸不到它,更不用说拿语言来表达它了,那不是通过概念能说清楚的东西。所以师父现在说三道四的,统统都是方便,大家别执著就对了。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我们生命的自性、佛性、法性,是绝对无形无相的,如同虚空。这个境界远离一切推理,一切想象,一切言说分别,谈空说有,分析测度,统统都是戏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因为诸法实相,毕竟空相,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要切记。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看经文,不要看我!六祖曾经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虚空法性里本来是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的,没有这样的分别。内不见我,外不见物,无内无外,本性如如。这个超越二元能所的真理,哪怕仅仅是在知见上懂了,你也能得到法乐。修行到这里,就需要直下了悟了。如果这时的你还有思维活动,还有分别心,还有道理可讲,那就绝对不会开悟。过不了概念活动、分别思维这一关,就算你聪明上天去,那也只能达到解悟的程度而已,不能了生脱死,没有用。要能“打得念头死”,这个分别念、自我妄想停止了,才能转心意识成般若智,才能“许汝法身活”,修行者从此契入法无分别的真相。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这个比是比较、比量的意思,就是所谓的相对法,这里叫相待。像有长有短叫做比,有善有恶叫做比,有大有小叫做比,有男有女叫做比,凡夫执著于这些表面的事物,以为它们的对立差别都是真的,由此就陷入种种错觉而难以自拔。换言之,我们都被骗了,这个骗子就是我们自己的眼睛和心识。实际上,真如法性根本就不是什么比量的概念,诸法实相,一切当体即空,这个绝对的空性不是和其它东西比出来的。它就是诸法的本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没有任何的对立面。它不离因果,同时又超越一切因果,因为它压根就不在时空的范畴内运作,非因、非缘、非果,即因、即缘、即果,圆融绝待,不可思议。所以佛陀在《楞严经》里才说:“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这个第一义就是真如实相的中道第一义谛,它本自圆成,不假因缘,不是因缘法所能定义的。
像这些纯粹的法理上的东西,可能听起来比较枯燥,但是这些枯燥的东西都是佛菩萨实证得来的、很关键的见地,很凝练精确的经验之谈,大家要静下心来慢慢听,把它们搞懂了,会对修行有很大帮助。那么,下面的内容我们可能就要讲简洁些了。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什么意思呢?这个诸法的表相虽然千差万别,但法性却是“一”,都是空性,所谓“有差别相,无差别性”,万事万物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这个本性遍入一切诸法,那像我们眼前的杯子、桌子和书本,像你和我,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很大,但是我们的空性有差别吗?没有!在这一点上,不管有情无情,全都一样。菩萨就是因为明白了这个真理,所以才能心无分别,深入生死,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像小乘的行者,以为真有染净的不同,真有轮回涅槃,这个微细无明一起啊,那就只能入净,不能入染,只能顺涅槃,不能顺生死了,那当然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解脱。其实法性从本以来如如不动,随无所随,什么生灭染净的从来就干扰不到它,好比满天的星辰依虚空而生,依虚空而灭,但却影响不到虚空,虚空本身是依无所依,无生无灭的。
维摩居士讲的这些道理都太抽象、太深奥了,没有一定的佛学理论基础,没有相当的实证功夫,一般人的确很难听得懂,所以我原谅你们!要怪就怪维摩居士,没事说那么深干嘛?对吧?有人想听故事吗?(众鼓掌)呵呵,别急,想听故事啊,没有!(众笑)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这个真如法性是没有边际,没有限制的,它是最究竟真实的存在,妙有真空,空有不二,它不落在任何一边,不为诸边所动,这个道理可能就更不好懂了。
举个例子,我们熟悉的这个天空,星光灿烂的宇宙,你们可能以为把这个满天繁星去掉后,那个剩下来的虚空就是“真空”了,但是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们看到的虚空,我们对空间的体验,其实只是一种受制于有限感官的幻觉。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的“真空”存在,它之所以呈现出“空”的状态,完全是因为“宇宙意识”正以一种极其快速的频率在不断振动的结果,这使它看起来就像是“空”的一样。我们眼前的这个太空,看起来好像是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但实情并非如此。这个虚空里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微细物质,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更微细的意识“颗粒”组成的。这些意识“颗粒”无形无相,“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很微妙的联系,互为一体,但又不一不异,层次异常复杂。它们遍布一切时、一切处,振动速度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快得不得了,频率远远超过我们这个三维宇宙,所以由它们组成的各种维度的宇宙时空,我们凭肉眼一般是看不到的。这就叫做世界中还有世界,虚空中还有虚空,互不妨碍——师父的这种说法,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
我们再说妙有,这里有一张桌子,这是“有”对吧?但我说它是空,因为修行者在某种特殊状态下,就可以穿越它。比如说禅定神通状态,历史上像这类的记载有很多,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就示现过一次,他在坚硬的泥巴地上钻进钻出的,就像在水里游泳。此外还有一种状态也可以穿越它,穿越这个物质状态,比如说阴神、阳神或者“中阴”状态。在那种状态下,灵体可以很轻易地穿透这张桌子,因为在构成这张桌子的物质粒子之间,有足够大的空隙,可以允许灵体直接穿过。对灵体来说,这张桌子等于是“空”的,两者的频率完全不同,没有交集,所以互不留碍。这个道理大概就和我们穿过大雾差不多,有点类似。
其实我们这个肉体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非常狭隘、非常受限制的状态,我们通常只能感知到这个三度空间内相同频率的东西,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下就那么大了。但在精神、在“灵魂”的国度,尤其是在佛菩萨的境界里,生命能够感知的时空维次那就太多了,那些时空的面貌相状,绝大多数难以形容,其中的生命特点,那种千奇百怪的程度,更是人类语言难以描述的。所以,别太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别太执著自己的见解,否则一旦自陷牢笼,那就极有可能永远也看不到这些,永远也看不到真相了。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幻相是刹那生灭,变化无常的,我们的心被它所转、跟着它跑就是愚痴。事实上,我们的清净法性、自性、本性,随便你怎么叫都好,它是从来不受任何幻相影响的,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它是无去无来、无所住的,没有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别执著。对它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概念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换言之,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存在,只有“一时”——“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个故事还记得吗?所以我们真正的生命是不能用去来现在,不能用某一个时空点来界定的。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这是讲,我们的真如法性是空、无相、无作的无为法,远离一切有相有为的执著造作。它没有什么美丑分别,没有增减,没有生灭。我们之前讲过的,什么美女帅哥,一刀划下,你才发现原来都是造粪的机器;年老年少,一把火烧光,你才晓得人生如梦,原来没有区别。所以万法了不可得,归无所归,既不是归空,也不是归有,这点要注意。
以前禅宗有一个很著名的话头,叫做“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这个公案最早是出自赵州和尚,有一个出家人问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却回答了一句很莫名其妙的话,风马牛不相及的话,他说:“我在青州作了一领布衫,重七斤。”那个出家人就傻啦,什么意思搞不懂。禅宗祖师就是这样子的,很爱整蛊整怪。后来这个“一归何处”的问题不断地被人拿出来提问,历代祖师大德多有回答,不过那个答案风格就各有巧妙不同了,比如有的祖师一言不发,只竖两指;有的拿起香板就打,你一问就打!所以相形之下,师父真是太慈悲了;有的则回答“一叶落,天下秋”;有的回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哦,意境很美;有的呢,则回答“鼻竖眼横”——各种奇奇怪怪的答案,林林总总,非常好玩。
这些且不说,别人的答案先放一边,我现在来问大家、问你们,“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你们的答案是什么?以前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别人,有的人回答“一归万法”,这是不对的,若有归处,即落有边。有的人回答“一归于无”,那就更不对了,因为落到了空边,那比有还糟!那么,正确答案究竟是什么?(默然良久)所谓“门前流水依旧在,青州布衫重七斤”,明白吗?如果不明白的话,那就好好念佛,十年、二十年以后再说了。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这个眼耳鼻舌身心就是我们的六根。真正的佛法是超越六根门头,无限无碍的。它平等不二,没有高下之分,常住不动,无形无相,非见闻觉知所能及。所以我们现在拼命地造作修行,又数息又观想,又持咒又念佛的,说实话都很有问题,都是六根在动,和清净法身没什么相干——讲到这里,有谁开悟了吗?我觉得维摩居士已经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如果你们还不明白,那真的就是……我也只能无语了。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维摩居士说,目犍连,诸法实相就是这样,不是语言文字能说得清楚的。所以真正的佛法难以言传,也无法显示。而真正懂得听法的人呢,无能听也无所听,是故无闻无得,听了等于没听。这里讲的似乎就是你们,某些同学左耳进右耳出的,听而不听,闻而不闻,怪不得,原来都已经达到了维摩居士的境界!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罣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这是维摩居士最后做的总结性发言,他说,这个说法啊,就像幻术表演一样,我是幻说,你们是幻听,统统都是空的。要达到这样的了悟程度,才可以给人说法。要能晓得听法众生的根性利钝,要了解他们习气毛病,优劣长短,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说法无碍。此外,说法的时候还要发大慈悲心,要赞叹大乘,念念上报佛恩,要发绍隆三宝、荷担如来家业的心,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踞狮子座,代佛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维摩居士说法的时候,当场就有八百居士心领神会,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目犍连因此很惭愧地说,我没有菩萨这样的辩才,所以不能代表佛陀去探病。
(36)大迦叶乞食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大迦叶就是摩诃迦叶,迦叶尊者,这个“叶”字要读“摄”音。他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称为苦行第一、头陀第一。我们看寺庙的大雄宝殿里,他和阿难就站在佛陀的身边,一左一右,年纪比较大的那位就是他。迦叶尊者是我们禅宗的初祖,大菩萨的化现,那个“拈花一笑”的典故讲的就是他。据说这位老人家奉佛遗命,一直都在云南的鸡足山入定,大概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要等到弥勒菩萨降世的时候,他才会出来。
迦叶尊者对我们佛教、对后人有两个很大的贡献,一是在佛陀涅槃后,他及时采取果断措施,稳定了庞大的僧团;二是集合五百阿罗汉,以阿难为主,将佛陀当年讲述的经文背诵出来,全体确认无误后,加上“如是我闻”作开头,成为法宝,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经典集结,集结地点是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不过这一次集结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小乘经典,以四阿含为其代表。至于大乘经典的集结就有点奇怪了,地点居然是在铁围山上,旁边就是传说中的无间地狱,最苦的地方,大乘经典选在这里集结,似乎是有其特殊用意的。这次集结的发起人声名赫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文殊和弥勒两位大菩萨,而有资格参加这次集会的,也都是有大威德的法身大士,主要背诵者还是阿难。不过很可惜的是,大乘经典集结出来后,因为那时的众生根器不行,机缘未到,所以大部分经典都被龙王护法给封起来了,保存在了海底龙宫,小部分则收藏在南印度的铁塔里。直到七百年后龙树菩萨出世,探龙宫、开铁塔,大乘佛法才得以慢慢地弘扬开来。
那么,在这里我顺便说件事,希望大家心中要有数。有个观点我们必须要敲定一下,大乘经典,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已经被历代祖师大德公开认可的经典,那绝对都是佛说的,绝对都是真经,不是假的!这点必须要明确!否则你根本就不是佛弟子!想要知道大乘佛经的真伪,就必须要真修实证,如果你运用的是考据推理的方法,那我敢打赌,你钻在那些故纸堆里就算驴年也不会找到真相。你或许能很专业地收集到一大堆的事实依据,它们很有可能都是正确的,但你根据它们推衍出来的结论,却极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佛法的时候往往都带着一种强烈的倾向性,他们似乎只偏好于考古和史学理论的研究,但对来自于身心灵实证的第一手资料却视若无睹,不做理会,他们对众多的经验与事实采取自动忽略,避而不谈的态度,你们觉得这是正常的吗?这样的专家学者可信吗?所以,在我看来,当前学术界的很多学说并没有成为终极结论的资格,它们就连暂时成立的资格都很勉强,需要补充和修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如果某一天它们全部被翻案,那我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这些年,我断断续续接触过一些学者型的人物,什么某某名教授,甚至包括某某著名法师,唉,真是家门不幸,才出此逆子!他们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世智辨聪,喜欢玩弄思维逻辑,没有一个对佛法有过真修实证的体验,但越是这种人,就越敢信口开河,他们诽谤“大乘非佛说”,“净土非佛说”,说“楞严是伪经”——这种不负责任、毁谤佛法的话,无形中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让大家对大乘佛法失去信心,你们说这个罪业造得有多大!
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学术专家”、“思想家”,在我看来,堪称是聪明的傻蛋,某方面其实和笨蛋有得一拼,真的就是至可怜悯者!他们还不如那些没读过书的人呢,没读过书的人一般还不敢胡乱诽谤,但是一旦读了几本书,这个人就糟糕了,自以为有知识有文化,他就敢开始对佛法指手划脚了。这就是佛陀常说的所知障,所知障的一种,他们被自己的骄慢心理和从前知道的那点浅薄知识给障碍住了。我发现,这些专家学者在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时候,往往都很科学、很谨慎,可是一旦面对其它领域、尤其是面对宗教领域、灵性领域,他们的态度就变了,变得是那么的不科学,那么的漫不经心,那个反差之大实在是令人诧异!看来,他们所谓的“专业精神”,根本就不是拿来探索真理的!所以,“欲识长空月”,还是要“先除眼内尘”,否则你研究佛法干嘛?没必要嘛!
另外,关于伪造佛经的现象,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好几回,据说武则天就干过这种事,但是,佛经是那么好造的吗?这些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家伙,说到底,不过是一群混账加外行而已,他们胡编乱造出来的东西,往往文字粗鄙,义理更是狗屁不通!那和真正的佛经智慧完全没法比,连我这样的低能儿都可以一眼就看出其中的问题,咦?偏偏那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就愣是看不出来,把真的当假的,却把假的当真的,真搞不懂他们是在干什么。这样的人我接触过好多个。
此外,现代有些人不知轻重,尽喜欢瞎扯一些唧唧歪歪的话,伪托是佛说的。比如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很多文章,这些文章里都普遍引用了一句话,他们可能认为这句话很精彩,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我曾经听佛说过,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众笑)哦,真是晕倒!这是什么屁话嘛!对不对?请原谅,我这个粗人又说粗口了,没办法。这个什么“前世的五百次回眸”,读起来真是汗毛直竖,别扭之极!我就纳闷了,佛陀在哪部经典里说过这么煽情的话?我们凡夫自己骚包就罢了,还愣把佛陀扯上,扯张虎皮做大旗。如果当初造出这句话的仁兄敢在铁围山上这样说的话,那我估计他立马就会被金刚护法一脚踹下铁围山,直接发配到旁边的无间地狱里去了。所以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这里面都是有因果的,很严重!
说着说着就扯远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这里讲佛陀要迦叶尊者去探病,但尊者却推辞说自己也没那个资格。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因为迦叶尊者有一次到贫民窟去化缘,就被维摩居士给抓住了。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大迦叶和须菩提,他们的化缘风格正好是相反的两个极端。须菩提专门爱找那些有财有势的人化缘,因为他认为这些大福报的家伙今生一边享福,一边造恶,如果再不给他们机会多种些福田的话,那他们命终之后搞不好就会堕落恶道,就是堕落恶道的下场。大迦叶则认为应该多照顾穷人,应该让他们多培些福德,这样他们下辈子的生活才会有所好转,所以他就专找穷人结缘。大迦叶虽然是出身于富贵家庭,但他却没有什么纨绔子弟的臭毛病,他对穷苦大众、对弱势群体的那份关爱之心,可以说是我最最佩服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日本拍的佛教动画片,里面有一段,讲的就是迦叶尊者故意去找一个最低贱的老乞丐化缘的故事。那个老乞丐、老太婆又穷又臭,没有人愿意接近她,但迦叶尊者偏偏就去找她。一个乞丐能有什么,就连仅有的一点菜汤都是馊的,但迦叶尊者却说,就请您把这点菜汤布施给我吧。然后当着老太婆的面把难以下咽的菜汤一点一点地全喝光了,把那个老人家感动得是大声痛哭!我在旁边看电视,看得也是忍不住直流泪,我原来还以为自己有多铁石心肠呢,搞了半天也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家伙。
那么,按道理,迦叶尊者是这样的慈悲,他应该不会被维摩居士呵斥才对,但他偏偏就被维摩居士给棒喝了一顿,这是怎么回事?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原来维摩居士责备大迦叶说,你虽然慈悲心是有了,但你只度贫苦的人,这就有所偏颇了。真正的慈悲心应该是普遍而无所分别的,不管是穷人、富人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度。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佛法是平等法,最忌拣择分别。我们出家人化缘托钵的时候是不能分别贵贱贫富的,应该不起贫富想,不起贵贱想,不能说见对方很穷我才托钵,他很富裕我就不找他,这样不可以,这样就不是比丘的平等心了。所以维摩居士批评得很对,必须要挨家挨户次第乞食才是正确的。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乞食”。乞食,又叫托钵,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是一种苦行的方法。大家可千万别小看它,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出家人更加专心的修行,同时它还能帮助出家人破除我执、我慢之心,修行忍辱。其次,比丘托钵乞食,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可以给众生布施供养、广种福田的机会,顺便结结善缘。这里面,无论是施者还是受者,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不是说我施舍给你东西,我就比你高贵;我被你施舍,我就比你低贱,不是这么回事。
不过这种沿门托钵、化缘乞食的方法,大概只适合于印度,南传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可以,比如泰国、缅甸和西双版纳,因为他们那里有供养出家人的传统,但在我们中国汉地就不行了。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理念不同,中国人看见出家人托钵,往往就会把他们当成是乞丐,什么“寄生虫”、“消极厌世”、“不劳而获”等等,讽刺诽谤就来了。所以在中国乞食不但无益,反而会害人造业。因此佛法自打传入东土,出家人就很少有行乞的,也从来没有大力提倡过。后来到了唐朝,干脆就由百丈怀海大师因地制宜、事实求是地给改了,改成了“农禅并重”,一面种地,一面参禅,一面修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样出家人基本上就可以自养了。
不过到了现在又不行啦,以前寺庙有很多地,可以种田,但是现在都被国家给收回了,只能靠香火、靠经忏维持,这样久而久之,外因结合内因,很多寺庙的味道不知不觉就变了。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什么香火道场、商业寺庙、旅游道场,大多就属于此类。听说最近这几年,东北出了个大悲寺,很讲修行,他们重新提倡托钵,提倡行脚,在这个末法时代,这倒是一件很值得随喜的事。就是不知道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下,这种方式能不能行得通?他们又能坚持多久?这件事情对我们汉传佛教的未来发展,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但是最后到底如何?恐怕还有待观察,希望他们能一路走好。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出家人之所以托钵乞食,是为了证得涅槃,证得“不食”的法身,这是一种自化化他的方便和手段,不是为了口腹之欲。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抟食就是用手把饭菜捏成一团来吃。古印度以前,他们吃东西是靠手的,没有刀叉,更没有筷子,这是当时的风俗习惯,左手干脏活,右手吃饭,所以他们那边一般以右为尊。我记得西藏好像也有类似的风俗。我们以前说过,我们的生命是由四大五蕴,什么血肉、骨头、神经,加上心意识等等和合而成的,出家人为了破除这个假相,破除对它的执著,所以必须要借假修真,不能不吃饭,当然也不会胡吃海吃,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就行了。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所谓“法身无染,法性不受”,为了证得这个不染不受的法性真身,出家人应该接受众生的饮食供养,但不应该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否则与道相违,那就不是“不受”了。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古时候的城镇村庄叫做聚落,是人群集会聚居的地方。空聚则是比喻涅槃空相,意思是说真正的出家修行人不管去到哪里,就算是进入眼花缭乱的城市,心里也没有丝毫的染著,不受任何影响。面对一切根尘境界,比如眼见形色、耳闻音声、鼻嗅香臭、舌尝百味、身触觉受,无论是什么,统统把它们观空,不作主观的分别取舍。换句话说,了达一切法当体即无,无住无相无分别。这个不是理论,而是实际的功夫!必须要做到这点,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清净比丘,才可以如法乞食。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这句话比较复杂。我们的意识是以诸法的幻相,也就是以法尘为攀缘对象的,就像前面的五根五尘一样。如果修行者能了知一切法性相本空,无自性、无他性的道理,那么就会晓得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还是色声香味触法也好,都是缘起如梦的存在。因为虚妄,所以无常,刹那生灭。其实生灭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本来无生,也无所谓灭,无去无来,了解吗?
像你们有些居士,平常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到师父这里来倒苦水、倒垃圾,就像有首歌里边唱的:“没完没了的爱与恨啊,没完没了的苦与悲!”师父就这样成了大家的下水道,心甘情愿的下水道,忍辱负重的下水道。我有时候一边听你们诉苦,一边就会想,有什么用呢?我想告诉你们治本的方法,但你们却偏偏只想治标,只想暂时解决眼前的困难就好了,那样烦恼痛苦迟早还是会找上门来。只要我执我见、妄想分别还在,那烦恼痛苦就不可避免!失恋了,或者恨死老公了,有什么用?把现在的老公掐死,然后再找一个,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最后迫不得已又来找师父,甚至病急乱投医,到处求神打卦,这样没完没了的自我折磨,你们觉得很好玩吗?几乎每个人想要解决的都是别人,却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给先解决了。
所以真正学乖的聪明人,就会开始回光返照了,就会开始从自己身上去找问题。要学会自己观察自己,要能自己洞察身心如幻、万法如化的真相,这样就可以看清楚烦恼到底是什么了。它并不是一个实有的东西,既不在心内,也不在心外,更不在心的中间,它不过是心的幻用而已,当体性空,觅之了不可得。推而广之,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因此你我本来无缚,如今又何必求解呢?!所以,如果你们真的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这点的话,那当下就能得大自在了!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所以我们出家人要吃一餐饭可真不容易。这里这个八邪和八正道正好相反: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精进、邪念、邪定、邪命,我们世间之人大都在这八邪之中。八解脱在佛学大辞典里有讲,我就不多说了,光搞名相也没什么味道。而这里的“不舍”,是不取不舍的意思,“入”是不出不入的意思,大家不要依文解意,否则就是三世佛冤了。这里维摩居士对大迦叶说,如果修行者能对八种邪见不取不舍,于八解脱不出不入,虽然外表看上去和邪魔外道一样的,和光同尘,但实际上却是证入了佛法正道的大成就者。这样的人,他能于一念之间,就将一味食物观想成千百万亿的上妙饮食,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圣贤,要有这样心量智慧的人才能吃得起这钵饭。这里讲的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讲究的是中道不二,心无分别,当下即是。像维摩居士就是现成的例子,他外表显现的也是邪相,但他却是真正证到无碍解脱的在家佛,他的成就之大,实在是令人高山仰止。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这样乞食的人,其实是没有什么所谓烦恼不烦恼的,有烦恼即是凡夫,但他也没有脱离烦恼,真以为有烦恼可离,那是小乘的知见。所以菩萨以烦恼为菩提,不取不舍,没有入定和出定的概念,无定无不定,是为如来大定。菩萨随时处于一种无缚无脱的状态,大智不住世间,大悲不入涅槃,纵横生死,往来自在,游戏神通,这个才是让人心向往之的大菩萨境界。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这是讲,比丘乞食的时候,不应该去观察人家的福报大小,也不要有“我给人家种福田”的观念,虽然这是事实,但不要有这种损益增减的心理。因为实相法中,无我无人,无福德可得,施者、受者以及所施之物,同一空性,平等不二,这就是著名的“三轮体空”。能做到这样的人,才算是入了大乘佛道,才算是没有白吃这碗饭。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大迦叶的根器很利,他在听完维摩居士的这番话后,感受前所未有,所以他立刻就对一切菩萨生起了强烈的恭敬心。他心想,没想到这样一位在家人,居然有如此了不起的智慧辩才,凡是有缘听到他说法的人,几乎没有不发菩提心的。所以从此以后,大迦叶就再也不劝人走什么小乘的修行路线了,这就是他之所以不敢去、不能去探病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
(37)须菩提吃饭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现在轮到须菩提了,不出所料,他也推辞了去探视维摩诘的任务。须菩提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号称是“解空第一”,让无数人悟道的《金刚经》就是由他的提问引起的。
传说有一年夏天,佛陀在忉利天安居期满后,重返人间。弟子们因为很久没见到佛陀了,都很想念,所以就争先恐后地要去迎接,都想第一个见到佛。本来按照僧团的礼仪规矩,女众是必须要排在男众后面的。但有一位已经证到阿罗汉果的莲花色比丘尼,她想要第一个去迎接佛陀,她不愿依照这个次序排在比丘们的后面,所以她就用神通力把自己变成了转轮圣王的模样,仪仗车驾,庄严无比,那大家一看就都被唬住了,不由自主地纷纷让路,这样就让莲花色尼轻轻松松地排到了前面。
谁知当她见到佛陀,恢复女身的时候,佛陀却说:“你以为第一个见到我的是你吗?不是的,第一个见到我的人是须菩提。”莲花色尼就左顾右盼,没看见须菩提在哪儿啊?这时佛陀就说了:“须菩提与空相应,所以是他先见佛。”原来,须菩提当初也听说了佛陀要从忉利天返回,他本来也很想前去迎接的,但他转念一想,佛陀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于是他就干脆在树林中打坐,哪里都不去了,没想到这一坐就入了空性大定,当下就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相应了,所以反倒是他最先见到了佛。
这样一位大成就者,竟然也不敢代表佛陀去探病,为什么?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因为须菩提有一次去维摩居士家化缘,就被居士逮着给教育了一番。说实话,须菩提去哪里化缘不好,偏偏要去维摩诘家,这不是自投罗网吗?须菩提我们前面讲过的,他专爱找富人化缘,结果这回撞枪口上了。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当时维摩居士接过须菩提的钵,盛满饭菜,然后很恭敬地拿着,只是还没等递给须菩提,维摩居士就说了,唯!须菩提!如果你能在吃饭当中了解平等法,对食物不分别好坏粗细,平等看待,那你看一切法也就能平等了。反之,如果你真的了解一切法平等性空的道理,那你就应该平等乞食,好吃不好吃都一样吃才对。维摩居士这是话中有话,他的潜台词是:你不是解空第一吗?那你乞食的时候怎么还分别什么贫富呢?应该要平等行乞,你才有资格吃我供养的这钵饭。
下面注意,最惊世骇俗的重要开示来了。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要怎么样才能吃到这钵饭呢?如果须菩提你能不断贪嗔痴,也没有贪嗔痴,不断不俱,那就对了,这样当下就是涅槃相。在悟道的法身大士眼里,我们凡夫众生的贪淫、嗔怒和愚痴,其实跟无上涅槃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哪里一样?空的体性一样,所以三毒和涅槃,束缚和解脱,两者都统统了不可得。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大将军,他原来对出家人非常的尊重恭敬,但很可惜的是,佛门中出了不少败类,所谓“狮子身上虫,还食狮子肉”,这其实和人的这个手指头有长有短,社会上人群良莠不齐的道理是一样的。但这位将军他亲眼见到一些出家人做违背佛法戒律的事,那么看多几次之后,他就起了一种邪见了。他从希望到失望,从尊敬到不敬,乃至偏激地认为所有出家人都是如此!他就想,如果佛陀的代言人尚且如此,那整个教义的内容也就不用说了,不可信!所以这样的佛教要来做什么,于人无益,于世无补,不如把它消灭算了!他居然起了这样的大邪见,一种很极端的仇视的心理。
所以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将军开始强行废除寺庙,驱逐出家人,从前敬事三宝的念头早就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很可惜。
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将军外出骑射打猎,他策马在山中跑得正高兴,忽然,他觉得眼前一亮,奇怪了,这里怎么会有一个温泉呢?我以前也来过的,怎么就没发现呢?将军于是催马向前,仔细一看,不得了,在这个池子里竟然有一个光头和尚和一个漂亮MM,正在大洗特洗鸳鸯浴,场面那个香艳啊,一点不比后世的三级片差。将军一见之下,“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心想,“这对无耻的狗男女!”所以他不假思索地,立刻拔箭拉弓,“嗖嗖”两声就射了出去。他的箭法一向很准,虽然离这个温泉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他看得很清楚,那对他心目中的“狗男女”都被射中了。他心里顿时就觉得痛快起来。
但很可惜的是,那一男一女并没有被射死,他们带着箭伤就逃,将军也毫不犹豫地打马就追了过去,一面追一面还大叫“你们跑不了啦,乖乖地受死吧”之类的。奇怪的是那对男女不过是徒步,还受了伤,而他是骑马,但彼此间的距离就是隔着那么几十步,怎么样都追不上。将军心想,“奇怪了,莫非今天撞鬼了?”他的心里就开始有点嘀咕了。
于是这样一直追啊追,最后追到到了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一间小小的寺庙叫做“真容院”,已经废弃多年,那对男女一到这里就消失不见了。将军眼看着两人逃进了寺庙,但怎么找都找不着,怎么会这样?就那么一个小小的殿堂,巴掌大的地方,后面又没路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将军转了好几圈,猛一抬头,他就呆住了,因为他发现在寺庙的殿堂上供着两尊菩萨像,一尊是文殊、一尊是普贤,他射出的那两只利箭,赫然就插在菩萨的圣像上!此时此刻,空山隐隐,殿堂寂寂,冥冥中似乎有谁在向他无声地诉说着什么。这个将军还不算太笨,他一下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哦,原来是菩萨为了点化我,原来菩萨是用这种方式来点化我!他对自己从前的孟浪行为那是后悔万分,对自己过往的罪业更是忏悔不已,所以不知不觉中,将军流着眼泪就跪下了。等他的手下找过来,发现他们的大将军正长跪不起,还在不断地给菩萨磕头呢,“邦邦邦”的。
所以,我以前曾经告诫过一些居士,修行一切菩萨法要的出家人,有时候仅仅从外表上或行持上是无法判断的,因此不要简单地拿你们那套是非标准来衡量、指责三宝的过失,那搞不好造业就大了。三宝的威德方便,不可思议之处,不是我们肉眼凡胎的那点小聪明能够想象和测度的,这点希望大家能切记!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我们这个色身看上去污秽充满,九窍常流不净,天天还要洗它喂它,麻烦死了。但实际上色身只是坚固妄想所成的梦幻泡影,当体即空,所以没有必要非得灭了这色身,才能证得“一相无相”的清净法身。“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这颗明珠就藏在这个色壳子里,“百姓日用而不知”。
「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菩萨其实和我们凡夫一样的,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等的痴爱,这个没必要去刻意地斩断它,了达它和涅槃实性无二无别,心无执著的当下,就是解脱——要自己观察、洞察到这点。同理,菩萨有时候也会显现特别的五逆行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不过这个父是指无明,母是指贪爱,阿罗汉是指微细习气,出佛身血是指转前七识,而和合僧是指五蕴色身。这一切杀啊破的,其实是杀无所杀,破无所破,因为一切法缘起性空,五逆的实相即是空相,即是解脱,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解脱可言,因为束缚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存在过!不过你们不要听我这样一讲,就放心大胆地去干坏事了,只要你的妄想执著还在,那到时候你该怎么轮回就还得怎么轮回,逃不了的。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的种种不二境界,至少要等我执我相破了以后,修行者才有可能体会得到,文字上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用,所以不要乱来。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这个意思,是说实相法里,无苦可受,无集可断,无道可修,无灭可证,真性宛然,道谛明明。没有果位可得,但也不是没得果,就算得了果位也没有得的概念。这里虽然不是凡夫的境界,但又不离凡夫法,仍然和凡夫一样该干嘛干嘛,吃喝拉撒一切如常。所谓“凡圣情尽,体露真常”,在这个没有圣凡分别的本地风光里,是没有什么圣人不圣人的界定标准的。
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比其他人更特殊,因为所有人都是特殊的。诸佛菩萨并不比我们特殊,什么上师法王也不比我们特殊,上帝真主的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性,师父和你们更是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平等!所以你们以后不要顶礼我,我也懒得顶礼你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比什么都强,有谁明白我的意思吗?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总而言之,在成就一切佛法的同时,心无挂碍,远离一切法相差别,“于第一义而不动”,体用圆融,理事无碍,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才有资格消受别人的供养,这钵饭你才可以拿走。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被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维摩居士在这里好像是越说越过份了,他说,须菩提,如果你能不见佛、不听法,放下对佛、对法的执著,等视外道六师,把这外道的六位大师看成是你的师父,和佛一样平等,换言之,你能邪正一如,不起分别,然后你还能跟随他们一块儿出家修行,他们堕落的话,你也陪着堕落。如果你有这样的本事,有这样的承担,那么这钵饭你尽管拿走。
这种说话风格就是禅宗的特点了,听起来好像有点大逆不道的样子。历史上有很多菩萨最爱干的就是这种事,用一种强烈的语言刺激,来帮助修行者打破执著,促使他反思路绝,继而更上层楼。文殊菩萨当年就这么玩过,有一次,文殊菩萨代佛说法,第一句话就是:“诸位,不用见佛!不用求法!”底下听众一片哗然。当时有两百比丘听到这个说法,以为文殊菩萨今天发颠、着魔了,居然这样胡说八道,于是就起身退席而去,表示抗议。
文殊菩萨一瞧,想走?没那么容易!他就在比丘们的必经之路上变化出了一片大火,拦住了他们。这些比丘个个都有神通,就想飞过去,但这个念头刚起,就看见刚才还一无所有的天空上,突然间到处遍布铁网,烈焰熊熊,热浪逼人,大家搞不懂是怎么回事,所以心里不免就有些恐惧起来。这时他们回头一望,却发现他们原来走过的道路也变了,不过变得很美丽,满地青莲,朵朵盛开。这种一边天堂,一边地狱的选择题,那是人都会做,所以没办法,大伙只好乖乖地原路返回了法会现场。他们回来后就去请教佛陀,这是怎么回事呢?佛陀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內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汝等比丘堕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意思是说,你们还有佛见法见,还有执著,心里有张网还没有放下,所以想要越过铁网的障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维摩居士在这里说的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很显然,须菩提并没有听明白他在说什么。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这一大段一气呵成,我们就不分开讲了。维摩居士在这里一直用的是正话反说的方式。他说,须菩提,大乘佛法是不二的,如果你能遍入一切魔外的邪见而不迷失,不分别此岸和彼岸,不求解脱;在八难之中安住不动,无所谓无难;把烦恼当作菩提,把染污当作清净,不舍红尘烦恼,远离清净法乐,那就对了。佛说你得无诤三昧,悟到了空性,内心不再有斗争,但一切众生早就在这个定中了,本来无诤,所以你也不用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否则,众生供养你也不会有什么福报,你心不平等,即非福田,这时如果再有众生以贪欲心、希求心、分别心和痴爱心等等,以这些执著的思想来供养你,那他们搞不好反而会因此堕落恶道,不得好报。
进一步,如果你能与魔共舞,成为他们的同类,做他们的伴侣,把自己看成是和魔外凡夫一样的尘劳众生,没有差别。乃至对一切众生的烦恼业障起怨害心,发愿以大智慧、大威能去破除所有的无明障碍;谤诸佛,为破佛见;毁正法,为破法执;不入僧数,为破染净分别,终究不取灭度,生死涅槃两不住。须菩提,假如你能做到这样邪正平等、佛魔一如、万法不二的境界,才有资格拿走我这钵饭。
「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须菩提这时很明显是蒙了,一头雾水,“拔剑四顾心茫然”,不知道维摩居士在讲什么,他怎么要我谤佛、毁法、作魔眷属呢?吓得不知如何回应是好,心想这钵饭不好吃,我还是战略撤退算了。于是就连吃饭的家伙都不敢拿,须菩提转身就想溜了。
讲到这里,忽然想起一幅对联:
人间莫若修行好;
世上无如吃饭难。
这是北京道教协会白云观门前的一副对联,你们有谁看过吗?须菩提尊者目前的写照大致就是如此,他被维摩居士一路下来教训得体无完肤,张口结舌,这钵饭眼看是闻得到但是吃不到了。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维摩居士一看,唉,须菩提又著相了,就把他叫住说,你不要恐惧,把你的钵拿走吧!不过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假如我责备的是如来神通化现的幻人,那这个幻人会害怕吗?须菩提说,当然不会,因为幻人毕竟是幻,所以没什么好怕的。维摩居士就说,对啊,万法如幻,我们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你完全没必要这么惊慌害怕。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一切言说,本来就是空的,有人赞美你,说你是天使,你不会因此上天堂;有人骂你是魔鬼,你也不会因此下地狱。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透过表象直达本质,自然就不会被文字所捆绑,更不会因为语言文字而颠倒害怕。文字只不过是拿来表法的工具,“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果你能善用文字而又没有文字相,那么当下就是解脱了,还要去哪里寻找解脱?这个了不可得的解脱之相,就是诸法实相。
维摩居士作这番开示的时候,有二百天人得法眼清净,证须陀洹果。所以须菩提说,维摩居士这么厉害,我哪敢妄自尊大,代表佛陀去探什么病呢?
(38)富楼那受教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富楼那尊者在十大弟子中被称为说法第一,他也一样不敢去探望维摩居士的病。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富楼那在佛弟子中,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经常奉命给其他后辈比丘开示修行的要点,僧团里新加入的出家人,一般都受过他的教诲。这一回,他正在例行说法的时候,维摩居士突然就来了。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维摩居士一见面就呵斥说,富楼那,你怎么不先入定观察一下新学比丘们的根器就说法呢。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做老师的,必须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兴趣、悟性大小,才会知道哪一种教育比较适合他,才能够因材施教。但富楼那这次是疏忽了,他没有了解那几位新学比丘是大乘的根器,就对他们说法,说的还是小乘法。所以维摩居士就骂他,你就像是把污秽肮脏的食物放到宝贵的器皿中,简直和糟蹋没什么两样。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瑠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维摩居士就说,你应该先搞清楚这些比丘的心中在想什么,不要把珍贵的琉璃当成了水晶。如果你不知晓众生的根器,那就不要随便下药,人家是大乘的法器,你却教些小乘的东西。这里不是说小乘不好,而是因为不对机,就像人家的身上本来是没有疮伤的,你胡乱开刀,那岂不是没事找事吗?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这里维摩居士接连用了三个比喻。对于要走大道的人,你不要指引他走小道,不要把大海放进牛的蹄印里,那是容纳不下的,更不要把太阳光拿来和萤火虫相比。这个大乘根器的人,你告诉他小乘佛法,他是不会满足的。反过来也一样,小乘根器的人,你告诉他大乘的道理,他一般也听不进去,不会接受。当年佛陀讲《法华经》,讲到了义妙法的时候,就有五千小乘比丘全体起立,集体退席,那是佛陀哦,居然一点面子都不给!因为他们听不懂,也因为佛陀讲的东西跟他们以往知道的相抵触,所以法执这关过不了,干脆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很正常。佛陀也只能默然不语,他老人家可没有像我们上节课讲的,像文殊菩萨那样整出一片火海来,情况不同,方式也就不同。由此可见众生教化之难,时节因缘不到的话,就算是佛陀也没有办法,不能勉强。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维摩居士就告诉富楼那,他说这些新学比丘在过去生都曾经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只不过因为有隔阴之迷,中间转生几次之后,就把大乘菩萨道给忘了,但他们的菩提种性还在,所以你怎么能用小乘佛法来教授他们呢?我看你们这些小乘根器的人智慧微浅,就像那个摸象的盲人,根本看不清楚众生的根性利钝,潜台词是,你想当个合格的老师恐怕还差点!讲到这里很惭愧,相比之下,那我们岂不是更不行了?只是滥竽充数。
这里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隔阴之迷”,什么叫做隔阴之迷?对修行者来说,这可能是生死轮回中最大的一个障碍。佛经上讲,要从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修炼成佛,最终圆满佛道,一般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这几乎是一个无量无限的时间概念。那么,这是否预示着成佛、圆满解脱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呢?不是的,很多人对此都错解了。这个三大阿僧祗劫据我所知,至少隐含了两层密意:第一,它说明了生命的创造性历程是永无休止的,其实无佛可成,无道可得,或者换个说法,在每一个时空点的当下,其实就是成就的当下!就是解脱的当下!每一个时刻,都是圆成佛道的时刻!不了悟这一点,要想成佛那只是大妄想而已。第二,如果修行者的心意识、身口意一直在时间的范畴内运作,一直把时间当真,一直受制于时间的架构,那么三大阿僧祗劫可能还说少了。除非修行者有能力突破时间的屏障,了解时空的真相,否则《楞严经》上那两句“不历僧祗获法身”和“十地顿超无难事”,就只能变成戏论了。这两种说法,“不历僧祗、顿悟顿超”和“三大阿僧祗劫渐修成佛”,其实都是对的,只不过阐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实际上并无矛盾,很多人就是在这个地方被搞糊涂了。
那么,在三大阿僧祗劫乃至在更漫长的时间里,越是稀里糊涂的众生,就越是免不了要轮回转世,不断地投胎。这就出来一个问题了,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学佛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我们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我们努力修行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才有点起色,但毕竟还没有修到解脱生死的地步,这时候阎王老子一声令下,三更不走你就得五更走,想不走都不行,那这个修行就被打断了。而且麻烦的是,人活一世,谁没干过点亏心事?谁没累积过一些负面的情绪、负面的能量?到时候一个不好恶业现前,轮回到什么畜牲道、饿鬼道、甚至地狱道的,那基本上就完蛋了。就算能重新转生人道,再次做人,那也要面对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隔阴之迷”。比如那些新学比丘,他们经过中阴和投胎阶段后,多生多世的记忆就被封藏起来了,懵懵懂懂,好像得了失忆症的样子,完全忘记了自己前世曾干过什么,学过什么,到头来就连一加一也要重新学起。这就是让人无奈的隔阴之迷,什么神仙鬼怪、罗汉菩萨也概莫能外。
这种现象,中国民间称之为“喝了孟婆汤”,传说中的孟婆汤效果非凡,在奈何桥畔,望乡台前,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不过这个说法我们佛教从来没有承认过。佛教认为,前世的那些记忆是被封藏,而非消失了。保存这些记忆信息的就是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它们就像种子一样地被保存起来了。一旦因缘具足,这些种子就会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所谓的“报应”就会出现。而当因缘条件还不具足的时候,种子就只是种子,既不会发芽结果,也不会损坏消失,一般情况下会是这样子。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这个隔阴之谜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给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省得你们中间某些人听得不清不楚的,犯糊涂。所谓隔阴之迷的“阴”(是阴间的“阴”,阴暗阴天的“阴”),是指我们人死后还没有投胎前,那个中间阶段,叫做中阴,这时的我们也有一个身体,叫做中阴身,它是由风大为主的微细能量构成的,振动频率极高,也具足六根,有一定的业感神通。我以前好像说过,在中阴阶段,会有大光明忽然现前,一照之下,中阴身就会记起这一生发生的所有事情,事无巨细,甚至就连前几生的事情都有可能知道。可是自从中阴入胎以后,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个中阴身一旦进入受精卵中,那情况就不同了。此时的这个受精卵,什么眼耳鼻舌身、心肝脾肺肾,嘛都没有,既没有大脑,也没有意识,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和阿赖耶识中的记忆种子沟通,所以这时的我们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很昏昧的状态。不过就算六根器官都有,但在母胎这个不见天日、黑暗狭小、气味不净的“胎儿监狱”里,它们恐怕也很难起什么作用。
佛陀把母胎形容为“胎狱”,因为神识在里面的日子就和坐牢没有什么两样,有时甚至还会感受到地狱般的痛苦。其后,随着染色体的不断分裂,受精卵渐渐发育成胚胎、胎儿,慢慢有了眼耳鼻舌身五根,那么当大脑意根最终出现的时候,我们已经昏睡了很长很长时间。在阿赖耶识中,我们再次种下了长期昏沉混沌的印象种子,之所以前世会被忘得一干二净,主要原因大致就在这里。
有的人福报很大,他可以不用经过胎狱,他是在母亲快要分娩的时候才来投胎,这个时候,原来那个早就进入胚胎的中阴身就会被赶走,这就是所谓的夺舍了!如果在降生时这个夺舍中阴还能保持清醒,不被分娩的痛苦所迷,那么他就有可能记住前生的事情,否则他和普通人也不会有什么差别,该忘掉的也照样会忘掉。那么,这个人在母胎中还是受精卵的时候,由于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是不起作用的,所以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执目前还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第七识末那识的俱生我执——很专业的词语,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因此福薄的中阴身这时候是很容易被夺舍的。
当胎儿的六根渐渐具足,能在母胎中活动的主要是身根和身识,种种苦乐煎熬的胎狱觉受由此产生。至于其它根识,在现阶段暂时还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比如说依大脑意根而行的意识,第六意识,这时基本上就是一头猪,完全昏睡不醒,压根儿不管事!所以人出生以后一般不会记得胎儿时期的情景。而且人出生以后忙着呢,六根不断从外界获取见闻觉知,这些见闻觉知通过意根和第六意识分别后传给第七识,最后进入第八识成为业力的种子。这时的我们拥有的是越来越坚固的“自我”意识,其他中阴身和妖魔鬼怪这个时候再想夺舍就很难了。所以我提醒大家,你们平常打坐要注意,千万不要随便求什么“空”,因为在那种顽空的境界里,一不留神就会被什么妖魔鬼怪之类的夺舍或附体,相信这个结果不会是你喜欢的,这个是前人的经验之谈。
总而言之,因为有隔阴之迷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不记得自己的前世;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虽然不记得,但记忆并没有消失。这就是为什么有人通过深度催眠,可以记起自己前一世甚至好几世的原因。在西方关于这项研究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催眠回溯”,科学家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掌握了非常多的案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网上“搜狗”一下。
这个隔阴之迷对我们修行者而言,堪称是一个绝障!无论我们上一世再怎么努力,但一到今生,一切就都忘记了。前世如何,好像和今生一点关系都没有。前世不近女色的人,今生可能就是不禁女色了,就是不禁止了。前一世吃斋拜佛很精进,但今生轮回到西方,搞不好就变成了梵蒂冈的红衣主教,或者轮回到伊斯兰国家,成了阿訇也说不定,就连信仰都改了。你们不要乐,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很多。我们不断地轮回,不断地修行,就像装过酒的瓶子,虽然酒已经没了,但酒香还会残留一段时间。我们前世的性格习气就这样一直会带到今生,我们今生的性格习气又会带到来生。如是辗转无穷,靠着不断延续的这点善根,我们坚持不懈,生生世世地努力修行,但生生世世都被无情地打断。
相信大家现在已经很明白了,这样修行其实是很辛苦的。虽然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扑灭这点星星之火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大慈大悲的菩萨由此及彼,联想到其他的、后来的修行者应该也是和我一样的,那么我作为前辈,能否为他们做点什么呢?能否让他们少走一点弯路,修行更顺利一些呢?于是菩萨就开始发心发愿,立誓成就庄严佛土,摄受有情众生,在《无量寿经》上讲,“一切恐惧,为作大安”,这就是阿弥陀佛创立极乐净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由。
所以讲到这个,心里真是非常的感激!因此,如果我们不想像本经的那几个新学比丘那样,被隔阴之迷弄得迷迷糊糊的,那就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了,极乐世界绝对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千生万劫难遭遇”的大事因缘,恳请大家一定不要再错过了!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时豁然,还得本心。」维摩居士当场就示范,即刻进入三昧定境,以神通力使那些新学比丘明白了自己过去生的宿命因缘,原来他们累世走的都是大乘路线,曾经亲近供养过五百位佛陀,所做功德也都回向给了无上菩提。那么看清楚这一切后,诸比丘豁然开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这些新学比丘就一起向维摩居士顶礼,因为维摩居士的说法,使得他们从此不再退转于大乘菩萨道。所以富楼那非常惭愧,他认为自己也没有资格去探病。
这里讲到比丘向居士顶礼的问题。大家要注意!根据戒律,出家比丘是不可以对在家居士顶礼的,居士也不应该接受比丘的顶礼。如果有居士以本经为借口接受比丘的顶礼,破坏佛法规则,那这种妄自尊大的因果你就要小心了,就等着瞧哦。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这是尊重他的法。虽然严格来讲,顶礼大善知识是不分什么出家在家的,但据我所知,越是有大修行的在家菩萨、大善知识,就越是会恭敬三宝,不敢轻慢任何一个凡夫僧,因为他们要给众生做表率。而且这些居士菩萨,他们也知道三宝不可思议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哪敢轻慢啊!
像几位当代的在家大德,比如南老南怀瑾,有一年我去拜见他,本来没打算向他顶礼的,因为我知道他从来不受人礼拜,但是我有一个好朋友交代我一定要代他顶礼,那我就顶礼喽,没想到老人家居然比我拜得还快,而且我起来了,他还不起,搞得我尴尬得要命,就赶紧去扶,旁边南老的一个学生看着我眼神很气愤,好像我是故意让南老礼拜似的。唉,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啊!还有一个老居士,台湾的李炳南老居士,德高望重,现在已经过世了。这位老人家每次讲经前都要先礼佛三拜,如果有出家人在场的话,那他接着就会向出家人顶礼,然后再上台。这些老菩萨个个都是发自内心的恭敬三宝,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他们的道业成就才会那样的了不起,否则怎么可能?希望大家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
(39)迦旃延低眉
我们继续看经文。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这位迦旃延尊者在佛弟子中,号称是论议第一,辩才非常了得,是位讲师级的人物,但是他也推辞说不敢去探病。这个是第六位承认自己不行的阿罗汉。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就回忆从前,有一次,佛陀为比丘们讲说法要,讲得不是很详细,很多比丘没听懂,于是迦旃延就在这个法会后,为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详细演绎了一番,什么无常、苦、空、无我、寂灭涅槃等等,全是佛法的基础概念。不料维摩居士突然到来,他指责迦旃延说,你不能用凡夫的生灭心行来给大家说实相法,结果佛陀的实相法被你说成了生灭法,这是不对的。
像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在研究佛法时,他们所犯的错误,根源大抵也在于此,包括那些断言“大乘非佛说”、“净土非佛说”,乃至说“楞严是伪经”的出家人,他们用思想、推论的生灭心,妄议佛法,妄测实相,不经过切身的体证实践,就人云亦云,轻率判断,否定了整个大乘佛教。这样诽谤正法的极恶重罪,很多人到现在还自以为是,不知忏悔。有时候想想,这些大邪见人真的是很可怜,可怜可笑到了极点,他们造作出如此可怕的重大因果,不知道他们以后该怎么办?有时候真是替他们担心。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佛陀刚开始针对初机,说一切法无常生灭,刹那不留,但他老人家实际上真正想说的是一切法毕竟不生,毕竟不灭,无常是不存在的幻相,为什么?这里以前供了花,我们就拿这个花来做例子,表面看来,这些花朵很真实,看不出它有什么变化,但不知不觉某一天它突然就会凋谢枯萎,尘归尘、土归土了,这叫做无常。这朵花的每个分子、原子一直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刹那生灭着,这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我们更看不见这朵花的每个分子、原子在刹那生灭的当下,其实就是不生不灭的。每个原子出生的当下只是幻生,就像梦境一样,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的东西生出来,所以幻生严格来讲不能称之为“生”,生是假名而已。这对“灭”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推而广之,一切法莫不如是!表象上生灭无常的东西,实质上是不生不灭的空相,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空相,才有了精彩纷呈的万事万物,衍化大千。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这个五阴也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生理加心理。我们人生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快乐,基本上都是由五阴来的。佛陀之所以说五阴是苦,目的是为了破除我们众生对五阴幻相的认同感,破除这份执著,并不是说真的有个什么“苦”。五阴尚且是幻,是空无所起的,更何况是依托五阴而来的苦乐觉受呢?究其实,那只是我们众生的一种妄想执著罢了,“苦”的当下就是空性,了不可得。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佛陀说的“空”并不是一个和“有”相对的概念,不是说有一个东西消失了,那叫做空,不是的!空是指诸法实相,万事万物毕竟空无所有,你存在的当下、有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有,空有不二,不生不灭,这两者都是假名,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真实不变的体性可得,所谓:
在有恒知空,处空常万化;
百姓日用时,何者不中道?
依此修行,可以不堕恶见坑。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其实维摩居士在这里反反复复讲的,都是同一个中道不二的至理,大家如果真能通达其一的话,举一反三,自然就可以通达其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用语言来给大家讲,这样大家才会有一个理性上的把握,似乎听懂了。但实际上,听懂不是真懂,对佛陀讲的东西,修行者必须要以身心实践现量契入,获得直观的体验,那时的懂才是真的。通过语言文字、思维推论得来的东西,充其量只是明理而已,连解悟都达不到。像什么“我即无我”、“幻化空身即法身”的道理,如果没有实证的经验基础,那就会变成学者的思辨游戏,变成戏论了,没有用。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寂灭是涅槃的同义词,以前也讲过的。一切法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不空也不有,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本来如此,法尔如是,能圆满实证到这个境界,就叫做寂灭。能做到轮回涅槃不二,生死解脱一如,这样的人,就叫做佛。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维摩居士说完这番话后,所有在场的比丘都心开意解,解脱了,所以你们看这个说法的功德,很不可思议对吧?因此迦旃延尊者就说,自己也不敢去探病。
虽然说佛陀培养出来的诸大阿罗汉,一个两个都吃了维摩居士的闷棍,但他们毕竟借此因缘度了不少人,所以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唉,师父又要发牢骚了!同样是说法,人家维摩居士就能度人,度得哗哗的;我们说法呢,大伙听得昏昏欲睡,某些人坐立不安,别说开悟了,能不开溜就已经很给面子了,所以师父要顶礼你们!真是奇怪了,这个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涅!(众笑)
(40)阿那律天眼
下面,「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这个阿那律和阿难一样,也是佛陀的堂弟,他表态说,我也没有资格去看望维摩诘。
大家要晓得,在所有的佛弟子中,阿那律尊者都是公认的天眼第一,他是一位很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阿罗汉。相传在八万劫前,阿那律曾以清净心,拿了一钵粗饭供养了一位证得辟支佛果的圣者,因小果大,以此善根福德,他就感得十一劫内受如意乐,多生多世都过得称心如意,没有贫穷。这辈子他的福报就更大了,他居然可以随佛出家,解脱生死,那更不得了。但是他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气毛病,那就是好贪睡眠,爱睡觉,有一次听经的时候居然睡着了,这还得了,所以佛陀就呵斥了他一顿。阿那律尊者惭愧欲死,他就开始拼命地用功,但用功又用过头啦,七天七夜不睡觉,眼睛就瞎掉了。
大家注意!阿那律尊者的这个用功就是“邪精进”,心态和方法都有问题,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大家要引以为戒。不过不是有那么句老话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佛陀后来怜悯阿那律,就特地传了他一个叫做“金刚照明三昧”的修法,阿那律修成以后,就开发出了很厉害的天眼通。这个修法在《楞严经》里好像也提到过。当时阿那律的肉眼已经彻底坏死,没办法修复了,但幸运的是,他的天眼要比肉眼好使得多,功能强大,比高科技的军事卫星还要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下文有讲。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阿那律有一次他正在水边树下散步经行,一位名叫严净的大梵天王,带领上万色界天人突然前来拜访他,他们的身上都自然而然地放射出一种很灿烂明净的光芒。这位天王就向阿那律尊者恭敬顶礼,然后就提问说,您所得的天眼神通,究竟可以看到什么程度呢?阿那律就回答,我看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国土,就像看手掌中的庵摩勒果一样,那么容易,那么清楚。
庵摩勒果是一种似桃非桃,似梨非梨的果子,有人说它就是番石榴,也不知道是不是,它的个头很小,大概就那么大。但三千大千世界就大多了,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据说整个银河系都属于三千大千世界的范畴,亿万颗星球,阿那律尊者无远弗届,统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像看小小的庵摩勒果一样。如果尊者不是在吹牛,如果这是真的,那说明了什么?大家想想看,那说明了什么?生命的这个功能到底有多强大?!生命的功能有极限吗?明明肉眼已经坏了,那个能看的到底是什么?似乎有一个东西,是不必依靠肉体而存在的;似乎有一个东西,它的功能远远超越肉体,不受物质局限!
我们来随便聊一下这个话题。大家都知道进化论吧,从某个角度来讲,进化论的一些说法是正确的,比如说人体、人体的器官,那的确是经过长期进化的结果。但可惜的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所阐释的进化论,还只是一小部分的真理。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形体的、肉体的进化,却忽略了最重要的“灵魂”的进化,忽略了最重要的“灵性意识”的进化,精神的进化。
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形体”对于生命或意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绝对相联的关系。他们很单纯的观察到,当“形体”的组织越复杂,那么意识的层次也就越高。所以他们就认为说,人类为什么能比青蛙更有意识,更有智慧呢?那完全是因为人类比起青蛙来,拥有更复杂、更精密的组织器官,所以“形体”是“因”,意识是“果”。换句话说,这叫做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只不过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已,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学校灌输的东西。
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以前科学家推衍出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每一个实证佛法或修持道法的人都知道,生命本身,完全不用依靠任何“形体”就能存在!所谓的“形体”,只不过是某种设定好的特殊生命状态,特殊的呈现。打个比方,当阳光穿过不同的玻璃。就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但不管穿过多少玻璃,阳光都是来自同一个太阳,玻璃的本身或玻璃的颜色,并不能自己制造出阳光来,这个道理很简单吧?因为太阳是完全独立的存在,它和任何的玻璃或媒介,没有丝毫关系!
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永恒而无所不在的,这个“形体”只和某种特殊的生命呈现有关,科学家总有一天会了解这点,但在此之前,他们只是一群被自己的错误推论所蒙蔽的受害者,因为他们相信并且声称,生命和意识是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的。他们还说,树木和石头是没有意识的,但实际上他们错了!我希望大家明白一点,即使是一棵树,一块石头,也包含有细微的、基本的意识“颗粒”,就像我们梦里的山水草木,那毫无疑问都是由意识化现的,所以必然包含有意识的成分。因此,一棵树,一块石头,也是无所不在的生命意识海洋的具体展现,你们相信吗?否则佛陀为什么会说“无情说法”?为什么会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其中的一个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进化在事实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的进化,一个是灵性层面的进化。这两者之中,灵性层面的进化是起主导作用的,尤为重要,最为重要!长期以来,我们人类对灵性层面的进化了解极其缺乏,科学家们更是普遍把它当作迷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遗憾。如果我们想要让那些死脑筋的家伙,相信有所谓的“精灵”或“灵魂”存在,那他一定会说你是在“侮辱他的智慧”。但是,一旦这些科学家拥有看见异象的能力,就像阿那律尊者那样的,具备“第三只眼”,那他就会知道,他从前认为是迷信,所以刻意保持距离的那个世界,其实是真实存在的,这些科学家只不过是被自己受到限制的这个五官感觉给欺骗了。
假设一下,如果有朝一日,你们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根本就不是你肉眼所看到的样子,你会怎么做?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原来每一种物质都有它自己的生命,都有它自己的灵性化现,像什么火精灵、水精灵、土精灵、木精灵、甚至风精灵等等,都是存在的,你会怎么做?如果我告诉你们,太阳也有一个伟大的灵性意识躯体,那你们会不会惊讶得把我烧死?所以,古代那些所谓的太阳神崇拜者和自然神崇拜者,他们并不仅仅是一群迷信的古人,没有那么简单,他们所崇拜的,其实是一项很深沉的奥秘。此外,所有的星球,包括地球,都有类似的伟大灵体。我们地球的灵性意识在古希腊被称为“盖娅”,地球母亲“盖娅”,地球是活的,明白吗?在中国道家、上古道家也有类似的观念。这就是古代无数圣贤之所以特别强调礼敬自然、礼敬万物、礼敬日月星辰的最根本原因。
有时候我都不想说太多,但一说起来就控制不住,又扯远了。唉,亏死了,讲那么辛苦没人鼓掌。(众笑,鼓掌)所以,要这样互动才对嘛,否则老是我讲多没劲啊。希望大家能永远保持现在这种开朗、开明、开放的心灵状态,好好念佛,那么总有一天,你们也会像阿那律尊者那样,开启心眼,自己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世尊!我时默然。」这个时候维摩居士又出现了,关键时刻又出现了,看来我们的这位维摩居士和生命一样也是无所不在的,我估计佛陀的那些弟子现在可能看见他就怕,因为这个“道理”和维摩居士是亲戚,你再怎么说也说不过他,没有办法。那么这回,维摩居士向阿那律提了个很刁钻的问题,他说:唯!阿那律!你的天眼神通,你所看见的,究竟是有作相呢?还是无作相的(这个“作相”就是有为造作的意思)?假如你阿那律的天眼是有作相、是有为造作的,什么看见境界看见光,这个那个的,那么你的神通就和外道没有什么区别了,还是生灭法,你看到的仍然是二元境界里的幻相。假如你阿那律的天眼通是不作意,不作相的,那就是无为法了,无为即是寂灭,即是空相,那就不应该有所见才对。因为在那个终极状态里,无能无所,不见而见,见无可见,实在是很不可思议,难以形容。所谓“凡所有见,皆是虚妄”,这是套用《金刚经》里的话,我们暂时只能这么说。
在维摩居士的这个问题里,隐藏了一个两难的陷阱。如果阿那律回答有作相,那就和外道一样,堕有为坑;如果阿那律回答无作相,那也不对,一无所见,就堕无为坑。这有点像禅宗“野狐禅”故事里的那个问题,曾有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不管你答“落”还是“不落”,都不对,一失足就成千古恨,一答错就堕野狐身。但阿那律毕竟是阿罗汉,他深知其中厉害,这一下子左右为难,所以他干脆就不答了,给维摩居士来了个沉默是金。
「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这时候那些梵王天人听闻妙法,感觉获益匪浅,所以他们就向维摩居士顶礼请教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是真正的天眼呢?维摩居士就回答说,只有我佛世尊,才是得了真天眼的人,如来常在三昧大定之中,不舍有为,不住无为,任运自然,彻见十方诸佛国土,一体不二,没有分别相,这个才是真正的天眼。相比之下,阿那律尊者的那个天眼就变成雕虫小技了,不值一哂。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严净梵王和他的一万眷属,听完维摩居士这番赞叹佛陀的话,大概有五百天人深解意趣,发起了无上的大乘菩提心,于是他们纷纷向维摩居士恭敬顶礼,然后就全部消失不见了,回到了他们自己的境界。所以阿那律尊者也承认说,我也没有资格去探病,世尊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41)优波离谈戒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优波离尊者在佛弟子中号称是持戒第一,他对戒律非常精通,经律论三藏里的律藏,据说主要就是他背诵出来的。现在佛陀要优波离去探视维摩居士,但是他也不肯去。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优波离讲,以前曾有两个比丘犯戒了,一个是淫戒,一个是杀戒,他们觉得又羞耻又恐惧,心理负担很重,不敢去问佛,就跑去找优波离尊者发露忏悔,希望优波离能帮他们开解疑惑,让他们重得清净。没想到优波离偏偏死板板地按照小乘戒律对他们说,你们犯的是根本重戒,那是不通忏悔的,下地狱是一定的啦,哦,惨了惨了!你们没救了!把那两个比丘给吓得,浑身颤抖,浑身筛糠。所以优波离尊者就被维摩居士抓住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那两个比丘是怎么回事呢?据佛经记载,他们两个原来是住一个茅蓬修行的同参道友,有一天,一个比丘出去化缘,另一个比丘觉得很疲倦就躺下休息了,仰面朝天,睡得呼呼的。这时外边就来了一个打柴的年轻女子,她走到比丘的这座茅蓬前,看见门扉虚掩,四顾无人,一时好奇就进去了,发现里面只有一个和尚出家人,睡得正香,这个女子就动了邪念了,她上去就是一阵抚摸逗弄。那个比丘睡得迷迷糊糊的,在半梦半醒之间居然就被那个女的给采了,(众笑)女采花大盗,知道吗?这个世界真是颠倒!正在这时,外出化缘的那个比丘刚好回来了,一见之下,气得就大声呵斥,就赶那个女的,那个女子被吓得拼命逃跑,慌不择路,一不留神就摔下一个大坑,就这么给摔死了!那两个出家人一看,天啊,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心里那是又惊又怕,又羞又悔啊,同时也很怀疑,“我们这样算不算是犯戒呢”,拿不定,不敢去问佛,这才找的优波离尊者。没想到优波离不但没有开解他们,还给他们雪上加霜,让他们的心理负担变得更重了。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关键时刻,维摩居士出现了,他对优波离说,你错了,你这样做只会加重他们两个人的罪业,这不是害人吗?犯了戒要用直心来消除,你要直接灭除他们的痛苦,灭除他们的疑惑,不要增加他们心里的扰乱,否则让人病上加病,有何好处啊?这个话很对。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所谓“万法如幻,罪性本空”,维摩居士说这个罪业在本质上是空的,它既不在内,不在六根;也不在外,不在六尘;更不在中间,不在六识里。换言之,无在无不在,觅之了不可得——在吗?在!在哪里?找不到!
这段开示非常重要,大家要注意听,修行解脱、顿悟顿超的关键就在这里。说起来,我们在座的诸位,大家念佛修行也不是一生两生了,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在这里?还在受苦?据我观察,我们生生世世把“我”当真,把是非善恶当真,把梦里的罪业当真,这份把梦境“当真”的迷执,就是我们不断轮回的主因。有一首偈子,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这首偈子说明,我们这颗妄想分别的心才是一切罪业的根本,众生乃至一切法本来是没有什么垢净好坏的,垢净好坏统统由心而起,说到底,是我们的错误思想导致了罪恶和痛苦的产生。那么,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它又在哪里?“问世间,心是何物?”
维摩居士在这里讲,“如其心然”,心就在这里,当下即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了不可得,所有罪垢也是一样的,自性本空,你找不到一个实在存在的东西。推而广之,万法皆然,没有一法能离开这个不生不灭的如如实相。我们想要解脱,想要跳出轮回,那就一定要这样去观照,要这样去忏悔才行。不是还有那么一首偈子吗: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必须要靠般若慧力,必须要要这样单刀直入,直下承当!否则,你就自己慢慢去扫尘除垢吧,那种带着我见、妄见的修持,可能三大阿僧祗劫也搞不清楚。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维摩居士就问优波离说,你当初断爱见烦恼、悟道解脱的时候,你心里难道还有垢染吗?优波离回答说,没有,实相境界,是绝对清净无染的。维摩居士就说了,一切众生的心相其实和你没有任何差别,众生虽然暂时还没有证到、体验到这点,但“本来无垢”的实相和你绝对是一样的。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在大乘了义佛法看来,什么才是垢?什么才是净?维摩居士说了,你还有妄想分别,什么垢净善恶有罪无罪的,这些二元的分别就是垢,这个才是真正的垢。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你可能是个好人,正直的人,但从解脱道的角度来讲,你这点分别心仍然是妄,是障碍,要能把这点妄想都突破了,心无垢净,了无分别才是真净。那么,这个颠倒是指无明愚痴,把假的当真的。我们人生明明是大梦一场,一场游戏,但每个人都抓得死死地,玩得很不开心,能把这点突破了,即假而真,就能“身在娑婆,心在净土”,念念之中,任运解脱。不过,如果你还有什么我执我见、我相人相的话,那就说明你还有垢染,可能是很微细的垢染,要把这些内心的执著都看清楚了,洞察它们的真相,然后轻轻地放下,不取不舍,取舍亦空,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真正的清净是什么。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维摩居士说,宇宙万有一切诸法,生灭无常,犹如电光,刹那不住。生是幻生,灭是幻灭,其实不生不灭,一体不二,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相互对立的,二元分别只是一个伟大的设计,那不过是一个游戏而已。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在念念之间瞬息万变,分秒不住,全部都是唯心所现的幻相,所以“凡所有见,皆是妄见”。就像做梦一样的,你今天做很多功德是在做梦,你今天犯戒也是在做梦。一切善法、恶法,不论是罪是福,统统仿佛是沙漠阳焰,水中圆月,镜中影像,你看得到,但永远把捉不到,因为它们都是虚浮妄想的产物,说到底它们都是假的。
要懂得了这个,你才有资格和别人去谈戒。真正的戒律必须要实证到空性,这样才可以由持戒而得解脱。有的人不持戒还好,本来还像个人,一持戒以后,他的为人处世就变了,变得越来越死气沉沉,越来越刻板,不懂圆融变通。这就叫做“本求法脱,反增法缚”,本求解脱,反增束缚,失去了持戒的意义。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可以算得上是善解佛法,体解大道。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这时犯戒的那两个比丘就忍不住连连赞叹说,真是大智慧啊,这个才是真正地在持佛戒律呢,优波离尊者远所不及。优波离这时就叹了口气,回答说,除了如来以外,维摩居士的辩才天下再无抗手,他的智慧明达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境界之高,实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
那两个比丘闻言之下,原来疑惑和痛悔的心理顿时消除,豁然开朗,立刻就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并且他们还同时发了一个大愿,说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像维摩居士那样的辩才无碍,得大成就,获大解脱。因为这个缘故,优波离尊者才对佛陀说,抱歉了世尊,我也没有资格去探病。
(42)罗睺罗出家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这是第九位了。佛陀叫罗睺罗去维摩居士那儿探病,罗睺罗也毫不犹豫地就推辞了。
罗睺罗也很有意思,他是佛陀出家前生的儿子,他在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密行第一”,什么密行?谁都不知道。他的故事也很好玩,传说耶输陀罗——他的母亲怀他怀了足足有六年,在佛陀成道的那一晚他才出世。为什么会这样?佛经上就说,罗睺罗在很多生前干了一件坏事,他拿东西堵住一个老鼠洞——恶作剧——害得一窝老鼠六天六夜都没有办法出来找东西吃,全饿死了,所以这辈子他才会有困在“胎狱”、困在母胎里坐牢六年的果报。那么,罗睺罗出生以后,所有人都怀疑他不是佛陀的儿子——这个怀疑很正常、很有道理——怀疑他母亲失贞,王族忍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就要把她们母子一块儿烧死。所以耶输陀罗就立誓说,如果我是清白的,那就火烧不死。结果母子两人一进入火中,突然之间火焰化红莲,一朵莲花把他们给护了起来。大伙儿一看,哦,还真就是佛陀的儿子!误会这才消除了。
罗睺罗在十大阿罗汉里号称是密行第一,秘密修行第一,但具体内容是什么佛陀也没说过,只有一次在《法华经》里,佛陀曾提了一句:“罗喉罗密行,唯我能证之。”只有佛陀才知道他的境界,才知道他修的是什么法。佛陀临涅槃前,曾命令四大弟子留形住世,不许死,要给人间作福田,罗睺罗就是其中的一位。另外三位一位是大迦叶尊者,一位是宾头卢尊者,一位是君屠钵叹尊者,都是菩萨化身的大阿罗汉。据我所知,这几位老人家到现在都还活得好好的,真的哦!他们时不时就会出来游戏人间一下,说不定哪天你碰到一个你最看不顺眼、最讨厌的人,那就是他们变化出来逗你玩儿的,所以,要小心!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有一次在毗耶离大城,城中的很多世家子弟都来拜访罗睺罗,向他磕头作礼,请教说,您是佛陀的儿子,舍弃了转轮王位,皇位不要,要出家,那么,这个出家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看来这些世家公子里可能有不少人也想出家,所以才事先来打听打听。罗睺罗就依照佛法的道理,给他们讲解了一番,出家有什么功德和利益啊?不外是能断烦恼、超越生死、涅槃解脱等等。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呵呵,很多同志很失望,是吧?这时,维摩居士就出现打断了罗睺罗的开示,他说,你不应该对别人讲什么出家的功德利益。因为“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真正的出家、真正的出家人,是不求什么功德利益的,禅宗祖师曾讲,佛亦不求,何况其他?那个想要成佛作祖的欲望,其实正是天底下最大的欲望!比做皇帝的欲望还要大。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修行者还心有所求,那就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而已,不算是真出家,不算是真修行。
在世间法中,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所求、讲利益、讲回报的,有为法本来如此。但学佛出家就不同了,出家是无为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停止、放下,乃至连放下的观念也放下,这样才有可能瞥见那个无得无失的本来面目,那个无限的、伟大的生命的本来面目。现在很多人学佛,为什么越学越不得力啊?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他们以有所得的心来求无所得的法,不晓得这个发心完全错了,一开始就和佛法背道而驰,所以越修往往错得越远!
那像梁武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梁武帝大家都知道,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护持佛教最著名、最极端的皇帝。他在位五十年,到处修建寺庙,剃度僧人,翻译和流通经典,为佛教的兴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玩过几次出家为僧的闹剧,他想到寺庙里当沙弥,替寺庙做事,但谁敢要啊,对不对?结果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价钱才把他给赎了回去,折腾得很。可以说,梁武帝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在皇帝里生活算是相当朴素的,但严格说来,他压根儿就不懂佛法,对世间法也不是很精通,所以最终弄得家破人亡,被叛将侯景关在皇宫里给活活饿死了。
梁武帝的故事,后来就成为外面,特别是儒家攻击佛教的重大口实,说这是佛法的过错,这个论断是很有问题,很不科学的!现在全世界到处都乱哄哄的,这有核弹,那有污染,局部战争从来没停止过,你打我我打你的,个个打得不亦乐乎,如果把这些都归罪于科学的、工业的发展,你们说对吗?说到底,这是科学的过错,还是世间无明愚痴的过错?这一点是要严格区分清楚的。所以,修学佛法,关键要看发心,要看心态,如果我们以有为有求的烦恼心来搞,那不管什么好事迟早都会变成坏事。梁武帝晚年的昏聩败亡,说白了和佛法一点关系都没有,他自己把经念歪了有什么办法?达摩和六祖大师两位大德就认为他根本不懂佛法,他们对梁武帝都曾有过很直接而深刻的批评。
不过话说回来,大家注意!有为固然不对,但你们不要因此就错解了无为。如果你们以为无为是无所作为,什么事都不用干,那就糟糕了。我们前面引用过老子的那句话,“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都积极去做,但同时心无挂碍,没有妄想无明,这个才是大圆满的中道正观,才是真正的无为。在这一点上,佛道两家的宗旨几乎完全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这是说,真正的出家人,是没有执著、没有对立、没有彼此的,没有什么僧或俗的分别,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中间可得,这样“妙达中道,不落二边”,就能远离六十二种外道邪见,当下安处涅槃,清净解脱,得大自在。这是一切有大智慧的圣人、智者才能真正领受、明白的境界,所以十方诸佛菩萨没有不赞叹出家的。像普通人在工作时受了点挫折、谈恋爱失了几次恋,就觉得世间很痛苦,因此起了逃避的念头,想要避世出家,这种发心就不是“圣所行处”了,那是“凡所行处”。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真正的出家人,洞达实相,亲证无为,所以他能降伏众魔,超越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得五眼、五力、五根。这些名词我们前面都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详细阐释了,还想继续了解的居士,你们可以去查一下佛学词典,或者去百度搜索一下。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真正的出家人不会去恼害众生,不会让众生生烦恼,他们所到之处,只会令众生欢喜、开悟,这叫做“不恼于彼”。至于“离众杂恶”就有点复杂了,世间人做事,大多善恶夹杂,虽然善比恶好,但那个背后的催动力往往还是无明烦恼和妄想执著,还是生灭法,离不开六道轮回,所以这种基于分别心、出于小我的善严格来讲还是一种恶,杂染之恶。真正的出家人会很小心地远离这一切,一心办道,守护正法,不会花太多精力去干那些能带来虚名浮利的杂染“善事”,因为没时间,明白吗?只有这样,才能“摧诸外道,超越假名”,不被名言假相所骗,长驱而直入实相。
古往今来,这个所谓的虚名假利不知道困死了多少英雄好汉,按道理,我们出家人既然出家了,放下一切,那应该不会再上当了吧?不见得哦。远的不说,就说我的好朋友,山东海会寺的仁修法师,在山东居士差不多都认识他的,这个大胖子性格很好玩,属于那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类型,粗线条,但自从他把寺庙修起来后,什么应酬、杂事就多起来了,一天到晚忙的,谁在旁边看着都累。现在很多出家师父陷入的都是这种两难困境,一当家管事,自己的道业基本上就算是废了,搞得出家比在家还忙,想不管事吧不行,管吧又太累,累死累活还不见得有人理解,这中间的分寸把握、心境历练就很考验人了。
所以古时候出来当执事、当家的师父那都是要发大心的,要有菩萨的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要上当,但咬咬牙还是决定干,牺牲自己,目的是为了成就他人的道业。宽泛来讲,这就是“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但具体做事的时候,有很多名闻利养的陷阱就需要注意了,要小心“离众杂恶”,不要被世间法给绑住了。但人毕竟是人,不是神,所以偶尔也会有忙昏头的时候,像我这个朋友老仁修就是这样,所以大家以后再碰到这样的师父,那对师父就要多些理解了,换了我们在他那个位置,不见得能比他做得更好。不过令人很费解的是,这么忙死忙活的也没见仁修法师减肥!还是两百六十斤,这就很稀奇了。(众笑)
仁修法师的师弟清净法师有一次跟我讲,他说以前有一回他看到仁修法师那么忙,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劝了一句:“仁修法师,你赶紧出家吧!”哦,很损,清净法师很损!他叫他师兄赶紧出家,这比骂人还厉害,把我乐得——呃,我要忏悔,我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很不好!(众笑)清净法师还说,仁修法师当时马上就回了他一句:“啊呸,我早就出家了!”(众笑)呵呵,有这一句还算好,说明心里还没有糊涂。听讲后来清净法师打了个电话给仁修法师求忏悔,说从前对师兄有所误会,现在自己也当家、也管事了,才知道这里边的难处有多难。所以很多东西不在其位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你必须要自己亲身经历过了,这样对人对事才会有一种理解和体谅之心。
希望大家明白一点,凡是这些能被我点名的、公开的师父,他们其实都是很好、很不错的,我并不是在批评他们,大家不要错解了。这两位仁字辈的法师是我目前见过的最优秀的出家人之一,正知正见,发心广大,发心很正大,尤其是清净法师,你们有些居士可能也认识他,庐山东林寺经常请他去讲课的——清净法师为了弘法四处奔波、不辞劳苦,非常难得。而且这些法师的性格都各有各的好玩——出家人其实都很好玩的,所以在山东,我感觉山东的佛教、山东的居士还是很有福气的,很令人羡慕!
下面,「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真正出家就要像莲花那样,出烦恼淤泥,但又不舍苦难世间,把这个根牢牢地扎在众生中间,这样才是没有系缚执著的表现。这时的修行者无我无他,苦乐平等,一无所受,功德不受,空也不受,内心绝对清净安宁,没有丝毫的扰乱,永远只有法喜和清凉。所以他才能随顺一切众生,照顾众生的法身慧命,自己随时都在禅定的境界中,身口意自然而然远离一切过错,没有半点扭曲和压抑的地方。要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出家,不是说你剃个光头,穿件大褂,开始吃素就算是出家了,没那么简单!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维摩居士对那些长者子说,好了,你们现在懂得什么是出家了,你们运气好,现在正是佛法的正法时代,佛陀还在,干脆你们一块儿发心出家吧!趁着佛陀还在世,这可是千生万劫都难碰到的殊胜因缘啊!这是真的!
这里讲到了出家,那么师父要澄清一点,真正的出家,并不是一种让人逃避社会、逃避痛苦的手段,那应该是修行者对佛陀悲心感召的一种积极响应,这种响应的强烈程度,让修行者觉得自己必须要从世俗的各种牵绊中退隐出来,才能彻底地开启法身慧命,进而去利益广大的一切众生。所以,他们才会在小我的亲情和无我的大爱之间毅然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是理智的。我以前在外边经常听人说,谁谁谁出家了,真自私!经常听到这个说法,说出家人自私,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是没有大脑的,头脑很简单,对不了解的事物妄下评判。他们所谓的不自私,很多在家人所谓的不自私,追根究底,实际上不过是对财色名利的一种贪爱执著罢了,自己放不下,把一辈子钻钱眼说成是干事业,自己愚痴,居然还敢振振有词地说别人自私。一个家庭,一个身体,一个工作单位,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维持这几样东西而辛苦奔波、操劳至死。这辈子快过完了,躺在医院里,仔细想想,原来只干过三件事情: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大家可以看看那个“家”字,上面是个宝盖头,用来遮风避雨,里面是个“豕”字,这个“豕”就是猪啊,笨蛋的象征。这个人如果在家里呆长了,注意力老集中在一个地方,心胸视野往往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脑子搞不好也会越来越秀逗,尤其是那些为票子、房子、车子、孩子操心不已,为柴米油盐、为家庭琐事烦恼不已的夫妻,所谓“奢欲日深,神明日减”,“烦恼日增,灵觉日损”,这是一定的道理。而且不管是小俩口还是老俩口,能通过家庭这个狭小空间,真正学会爱的真谛的人实在是不多,反正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有几个夫妻关系是理想的,我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怨偶。怨偶怨偶,互相埋怨的配偶,配偶之间的这个怨气积压起来是很可怕的,小则伤身,大则伤命,更有甚者,因此而堕落恶道、千生万劫纠缠不清的也不是没有,那就很恐怖了。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怎么能不警惕?那些毅然斩断情缘牵扯,为探寻佛法和生命的真理而出家的修行者,在我看来,才是最明智、最无私的!如果在座诸位,你们不这么认为的话,那你们对三宝的礼敬和供养就很奇怪了。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这些长者子说,我们曾经听佛说过,如果父母不同意的话,是不能出家的。这是佛陀体谅天下父母心,才特意制定的戒律,不过这条戒律似乎只是口传,并没有正式写进比丘比丘尼戒里,所以大有商量的余地。
像在座的诸位,你们很多人都是老居士了,个个都是老菩萨,学佛很虔诚,对师父很恭敬,又磕头又送红包的,看上去对三宝有信心得不得了。但我问你们,假如——只是假如,不要害怕——假如你们的孩子想要发心出家,你们能欢欢喜喜舍得的有几个?一个都没有,对不对?所以孩子出家,父母亲会愿意的那真的就是凤毛麟角,几乎没有。所以真想出家啊,还非得自己做主不可,实在不行就先溜再说,不要被抓到就好。我当年就是这样的,我认识的出家师父百分之九十以上也都是这样的。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无上佛道你真的认准了,那么一些世俗的执著你想清楚后就必须要放下了,能放下一分,就自在一分。佛陀当年也是这么干的,他老人家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佛陀出家前,迦毗罗卫国的臣民们个个都认为,太子悉达多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国王,乃至成为全世界的主宰转轮圣王。可是,太子却偏偏放弃了世间人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选择了出家修行的道路。虽然说,在当时的印度,出家人的地位很高,很受人尊重,但人是很矛盾的动物,这个尊重和实际行动是两回事。比如说对那些见义勇为的人,大家都很赞叹,可是一旦碰到事情,你也能向他们那样不避危险、勇敢地站出来吗?同理,如果你的立场是为人父母,你会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抚养大的儿女送出家吗?很难吧?
所以出家人才难得嘛!物以稀为贵,你们有谁不服的话也出家试试?
讲到这里忽然就想起一件事。大概在十来年前,九六年的时候,台湾的中台禅寺发生了一起“剃度风波”事件,轰动全台。中台禅寺知道吗?那是台湾佛教的四大本山之一,惟觉老和尚的道场,老和尚的修行很好,老人家一向以定力深厚的悟道者形象出现,吸引了很多急于求证解脱的人前来向他学习,有一些社会名流也很发心护持老和尚的禅修事业,所以台湾历来有“慈济做功德,中台了生死”的说法。那么,那一年的暑假刚结束,学校要上课了,上百个大专女学生的父母却突然发现女儿不见了,失踪了。这些焦虑的家长就到处找啊找,最后找到了中台禅寺,发现他们的宝贝女儿居然已经在寺庙里剃度出家了,做了尼师,这下子事情就大发了。虽然这些女大学生一再声称,自己是在自愿的情况下选择落发的,并且希望能留在中台禅寺,继续修行,但是怒火冲天的家长不干,没有一个同意的,这里面就有不少原来信佛的人。有好几个家长为了抢回女儿不惜动粗,纷纷拿来绳子要把女儿绑回去,当时寺庙那个乱啊,可谓是一塌糊涂。
这件事迅速成为了媒体的焦点,社会各方面对此都非常关注,说什么的都有。其实老和尚的想法本来是很简单、很好的,他认为出家的功德无上崇高,是种大仁大孝、大智大勇的行为,所以就没有考虑那么多,想简单了。老人家忽略小看了社会和在家人情感游戏的规则,没有给孩子的父母一个过渡缓冲期,这才引起了众多家庭乃至社会的反弹和反扑。
当时新闻媒体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那种带着偏见的排斥性话语,排斥佛教,排斥出家,很少见到有人能以公道公正的立场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社会各阶层长期以来对佛教的一些疑虑和误解。其实,在我们佛教界早就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个人在正式出家前,原则上他(她)应该在寺庙里考察上一年半年的。在这段时间里,一来,他(她)可以充分地检讨自己的初发心,看看自己是否对出家怀有浪漫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否真的适应相对寂寞清贫的修道生活。二来,他(她)可以在寺庙和师父一起,学习沟通和倾听的艺术,帮助父母家人度过这段悲伤期。采取这种做法后,往往能使亲人从哭天喊地,痛不欲生,转换到对子女的欢喜供养,并最终尊重他们自主的理性抉择,皆大欢喜。我认为这种做法相对要成熟些,比那种单纯让亲人伤心无助的做法要好很多。
当然了,这是指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要想善巧地转化整个社会被染污的价值系统,要想改变人们对出家的不良印象和思考习惯,要想达成一种清净的集体共识,要达到这个程度,我们佛教要走的道路还很长很长。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只劝人学佛,不劝人出家,“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也”,那可不是谁都能干的事。像我们这种,闲野散漫,那只能算是混饭的,还不配做真正的人天师表,算是滥竽充数的。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维摩居士一看,估计要这些世家公子的父母允许他们出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就退而求其次地说,你们讲得没错,但如果你们能真实地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当下就等于是出家,等于是受具足戒了。换言之,如果你们只是形式上出家,但实际上并没有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大菩提心,那就不是真出家,而是假出家,你们就算是受了戒,也不得戒,等于没受,这是一个很高、很严格的标准。这段话,就是我们大乘菩萨道“心出家”的道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维摩居士的教育方法是非常圆融灵活的,让人不服不行。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罗睺罗最后向佛陀禀报说,当时在场的三十二个世家公子闻言都深有感触,于是他们个个都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菩提心,“心出家”了,由于维摩居士的智慧辩才是这样的厉害,所以我也没有资格代表您去探病。罗睺罗就对佛陀说,请原谅!Sorry!
(43)阿难陀取乳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这是本品的最后一位了,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又叫做阿难陀,他是佛陀的侍者,俗家的身份原来是佛陀的堂弟,他表示自己也不够资格去探病。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得病了,只是小病,需要喝点牛奶,阿难作为侍者,照顾佛陀是他的责任,于是他一大清早就拿着钵,来到了一个大贵族家的门口,等待化缘。这时维摩居士正好经过,他看见阿难就问了,你这么早拿个钵在这里干什么?因为在古印度,我们出家人是日中一食的,要差不多到中午才会出来化缘。阿难听见就回答说,是佛陀的身体有些不舒服,要用点牛奶,所以我才会来到这里。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的话尚未说完,维摩居士的棒喝就来了,他说:停止!打住!阿难啊,你可不要乱讲,如来是不坏之身、金刚之体,一切恶法早已了断,不再生起,万善功德圆满具足,周遍沙界,所以如来怎么可能还会生病呢?又怎么可能还会有烦恼?阿难,你赶紧住口,不要谤佛!不要让那些外道听到这番愚蠢的话,更不要让护法诸天和他方净土来的诸大菩萨们,听到你的胡言乱语,别人会笑话的。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维摩居士就继续说,阿难,以转轮圣王修行世间十善得来的小小福报,尚且不会生病,更何况是成了佛的人?如来是无量福德、无边智慧之身,那个福报不知道比世间帝王大了多少万倍,又怎么可能会生病呢?所以维摩居士催促阿难赶快走吧,你不要在这里给我们佛弟子丢人了,没有正知正见,连话都不会说。在十大阿罗汉里,阿难尊者可能是被骂得最惨的一个,我估计他这时八成已经被维摩居士的板砖给拍得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了。
「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维摩居士还没完,他接着就斥责说,如果让那些外道听到佛陀生病这种话,他们就会产生毁谤的念头,说这算是什么人天师表呢?自己的病都不能救,那凭什么去救众生的老病死苦?谁信啊?所以你不要说了,赶紧悄悄走吧!不要再让别人听到这种无知的话。
在历史上,不管是禅宗还是净土宗,都有很多祖师大德示现过身无病苦、生死自在的瑞相,但同时也有很多祖师大德,他们临终时示现的是缠绵病榻的痛苦相,看上去和我们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大概在七八年前,曾有一个原来学密后来退失信心的居士跑来问我,他说某某大法王,很多人都说他是某某大菩萨的化身,他也没有否认,但现在却病得一塌糊涂,床都起不了,他既然敢“泄佛密因”,承认自己是菩萨,那为什么不给众生示现一个比较完美、比较让人信服的状态呢?至少不要病得那么难看嘛,像汉地有很多普通的修行者,他们并没有吹牛说自己是这个菩萨、那个菩萨的,但人家就能预知时至,往生净土,难道佛菩萨的示现还比不上一个凡夫吗?而且,如果佛菩萨都能示现一种身无病苦、生死自在的状态,那度化的众生是不是会更多一些?佛菩萨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这个居士一连串的问题,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当时还真的就把我给问住了。撇开密宗不谈,你们来说说看,为什么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不干脆全部示现一种完美的状态,给我们众生以更大的信心、更多的启迪?佛菩萨为什么不这样做?你们自己先参参看,答案在本经就有,我们后面会慢慢讲到。
想起一个故事,话说以前有个禅宗的祖师,也是生病了,很严重,但他坚持抱病上堂,给大家讲开示。那么,有一个来参学的出家人看到这位师父病歪歪的样子,他当场就毫不客气地站出来说:“和尚自身不能治,何用治别人?”意思是大和尚你自己有病都治不了,还想去治别人?这不是笑话吗?这句话几乎和维摩居士说的一模一样。但是那个祖师闻言只是淡淡一笑,回了一句:“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这是什么意思?说实话我也不懂!不过不明白处,正好参究!(弹指)可惜,某些大德,我们才一回首,才一思考,恐怕早已错过也!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维摩居士说,阿难当知!十方诸佛的身体,都是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法性真身,不是我们众生那种由胡思乱想和颠倒欲望构成的有漏色身。佛陀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导师,为世所尊,他已经远远超越了三界的幻妄境界。他的身体是无漏的,漏就是烦恼,但佛陀已经断尽一切无明烦恼,证得了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身圆满,清净广大犹如虚空,究竟圆满不可思议。所以佛身永远都是无为涅槃的解脱相,他可以自在地成就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不受时空和生死的限制,不堕三界九有。像这样的身体,哪里可能还会有什么疾病呢?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阿难被维摩居士骂得惭愧万分,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就对自己起怀疑了,他心想,好像是佛叫我出来化缘的吧,难道是我听错啦?他正在这样进退两难的时候,忽然就听到虚空中有一个声音说,阿难啊!你不必多虑,维摩居士说得没错,佛陀本来是不会生病的。但是为了度脱五浊恶世的众生,不得已,佛陀才故意示现生病的样子,用自己的病来现身说法,告诉大家超越肉身的道理(这个用意和维摩居士前面示现疾病是一样的)。这时空中的声音又说了(这可能是护法神之类的),他对阿难说,你不用难为情,你赶快去取牛奶吧,世尊正等着用呢。
根据《果报因缘经》的记载,佛陀这次生病的确是有目的的,他是为了度化阿难去化缘的这家大婆罗门、大贵族。这个大婆罗门仗着自己福报很大,出身好,自以为很有智慧,所以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诽谤佛法,轻慢佛乘。佛陀慈悲,因此就想了一个很善巧地方法,他先派一位大菩萨变化成大婆罗门家里的一头乳牛,还生了两头小牛,这两头小牛莫名其妙的非常凶狠,力气很大,老喜欢无缘无故地伤人。这时佛陀就开始装病了,他就命令阿难专门去找这个大婆罗门化点牛奶,这就是阿难一大早沿门托钵的原因。
这个大婆罗门后来一见到阿难,心里那是歹意顿起,所以他就故意叫阿难自己去挤牛奶,想让那两头暴躁的小牛伤害他。没想到,那头乳牛和那两头小牛一看见阿难就跪下了,还口吐人言说,您尽管取乳,统统取走都行,我们心甘情愿地以此来供养佛陀。这下子,就把那个大婆罗门给吓坏了,他见牛都懂得恭敬佛陀,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佛陀绝对是个大圣人!于是就深生敬信,叹未曾有!当下,他立刻毫不迟疑地就带领家人眷属赶到了佛陀居住的地方,散花供养,向佛陀求忏悔,佛陀于是专门为他开示了一番。这个大婆罗门也很不得了,根器很猛,他从完全不信到绝对相信,这个跨越居然让他当场就证得了无生法忍,入了大菩萨的圣位,所以佛陀生病是这样的因缘,不是乱来的。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阿难回忆完毕后,就对佛陀说,世尊啊,维摩居士的智慧辩才已经高明到了令人汗颜的地步,所以我也不行,不能去探病。那么,至于其他诸大弟子,五百大阿罗汉,他们个个都曾经被维摩居士教训过,一个不落,这时也纷纷表示说不够资格,不敢去探病。注意,他们尚且如此,其它修为差一点的诸大比丘那就更不用说啦。这就是“五百罗汉齐束手,八千上座皆低眉”,那么,这一品《弟子品》讲到这里就算是圆满了。
下一品叫做《菩萨品》,内容也很精彩,有趣的故事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好玩,所以,大家要打起精神注意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