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品第四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从第二品《方便品》到《弟子品》再到这一品《菩萨品》,这个三品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方便品》是破凡夫的妄执,《弟子品》是破小乘的偏颇,而在本品《菩萨品》里,大乘菩萨也遭到了维摩居士的破斥,因为他们还不够圆满,就像武林高手,虽然已经是超一流的身手了,但距离返璞归真的无上道境仍然还有微小差距,也就是说,还有破绽可寻——呵呵,我们像是在讲武侠小说。菩萨虽然是成佛的正因,但是他们还有最后的一品无明未破,还没有完全证入一实相印,所以他们仍然只能算是菩萨,不能算是佛。
在这一品里,我们可以看到维摩居士是如何帮助这些大乘菩萨抹去分别心的最后一点痕迹,如何帮助他们破除对佛法的最后一点执著的。这些彻底了义的宝贵教言,对我们实际修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大家要打起精神注意听了,这是第二次提醒,不要指望老衲以后还会再给你们讲第二遍!
那么,下面维摩居士就要出手了,第一个被教训的就是大名鼎鼎、鼎鼎大名的弥勒菩萨。
(44)真假弥勒 两个净土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弥勒是梵语的音译,这位菩萨应该说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了,我们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在日本和韩国,弥勒菩萨也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这位老人家累劫修持,慈心无量,所以他又被称为慈氏菩萨。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投生于古印度的一个大婆罗门的贵族家庭,出家后蒙佛授记,成为一生补处菩萨,我们佛门弟子一般都喜欢尊称他为“当来下生佛”。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做傅大士的居士,据说就是弥勒菩萨化现的。
有一部《弥勒下生经》,里面说大概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要等那么久,弥勒菩萨才会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接替释迦佛位,以出家相示现成佛,然后龙华三会广度众生,是为贤劫第五尊佛。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附佛外道和歪门邪道,假借这个说法,对外宣称弥勒菩萨就要来了,或者干脆说自己就是弥勒降世,蛊惑蒙骗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像以前的什么白莲教、一贯道都是这么干的,其实现在离弥勒下生还早着呢!可以说,这是一个曾被许多野心家扭曲和滥用的伟大教义,很可惜!
我现在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你们以后再听到有谁吹牛说自己是某某佛、某某菩萨之类的,或是通过他人之口透露该消息,而他自己没有否定的,那你们就要保持清醒了,那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都是假的,凡是自称为佛菩萨转世的人,都是可疑人物。如果他是真的佛菩萨转世,那么他就不会这样自我标榜或授意手下的弟子去吹捧他了,所以这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宣传手法罢了。
在释迦牟尼之后,弥勒之前,来娑婆世界度生的佛菩萨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除非是他马上要走了。佛菩萨在临走之前一定是预知时至的,而且走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很明显的、与众不同的瑞相或奇迹发生,这是肯定的,毫无例外!你们去看历代高僧的传记就晓得了,毫无例外!佛菩萨不会连自己什么时候要走了都不知道、拿不准,更不会在走之前很早就告诉你说:他是某某佛菩萨的再来!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不敢说绝对,但几乎没有!因为这里面是有着非常严格的游戏规则的,《楞严经》里佛陀对这个说得最清楚。
在《楞严经》里,佛陀曾说:“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给你们大致翻译一下,古文可能有的人听不太懂。佛陀说,当我示现灭度涅槃之后,大家不要担心,我会命令十方诸大菩萨和诸大阿罗汉,以肉体化身进入娑婆世界、进入末法时代,弘扬正法,广度众生,他们会化作种种身份和形象,以救度尚在轮回中流转沉沦的各类众生。他们如果化现为人的话,有可能会是出家人,也有可能会是在家居士,可能会是皇帝总统、宰相高官,也有可能是小男孩或小女孩,乃至化现为妓女寡妇、坏蛋小偷,甚至杀猪宰羊的屠夫,贩卖荤腥的商贩等等,这些都是极有可能的,菩萨经常会化现为做这些职业的人,目的是为了就近,以言传身教影响、度化他们,这就是菩萨道四摄法中的“同事”一法。
菩萨在和这些人做同事的过程中,他会很巧妙地赞叹佛法,赞叹三宝,赞叹佛乘,慢慢地引导有缘众生趣向身心解脱、定慧等持的三摩地境界。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自己对外宣说我是真菩萨、真阿罗汉,他们绝对不会这样随随便便地、满世界泄露佛陀的密意因果,真正的圣者是绝对不会违背佛陀制订的游戏规则的,尤其是对那些还不了解佛法、还没有入门、还没有正知正见的众生,他们就更不会这样去说了,他们不会让众生有迷信执著的一点点机会。除非是临命终时,马上要走了,他们才有可能偷偷地交代一声,暗示一下,“阴有遗付”就是这个意思。甚至有很多佛菩萨压根儿就不说的,来过就来过了,走就走了。有时候是护法善神或其他的菩萨罗汉忍不住了,他们可能会在事后过来点破一下,否则众生稀里糊涂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有佛菩萨来过又走了。
所以《楞严经》的这段开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现在学佛的人有几个知道?知道的人又有几个记得?你们说自己是学佛的,但看过这段话的人有几个?而理解这段话,真把这段话当回事儿的人又有几个?有一点大家要搞清楚,《楞严经》是无上了义经典,同时也是无上密典,佛陀在这样的了义经典里只要涉及到这种根本性、原则性的大问题,他老人家从来都是说得非常明确、非常干脆的,斩钉截铁,说一不二,他不会给你有任何误解或模棱两可钻空子的地方,他更不会在另一部了义经典里把自己宣说的这个大原则给推翻了,没有这种事的!
因此,《楞严经》的这段开示适用于我们佛教的所有宗派和所有修行者,没有说你是禅宗或密宗就可以例外的。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再听到那种话,有人在还活着的时候,就到处宣传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或者某某阿罗汉的化身,那你们就要谨慎些了!按照佛陀的讲法,这个人说完这话还不走的,那基本上可以肯定,他是在打大妄语,他是在惑乱众生!禅宗的修行者,横扫一切的禅宗修行者,厉害点的大可以直接一脚踹过去,绝对不会有错!
现在转回来,交代完毕,我们还是说回弥勒菩萨。平时我们在庙里看到的那个笑眯眯的大胖子、“大肚子”,那并不是弥勒菩萨的本相,那实际上是布袋和尚的造型。布袋和尚是唐末时候、五代时期的一位奇僧,招牌标志是一个大口袋,一个大肚子,一张谁见谁欢喜的笑脸,他这一辈子据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他的佛法、他的经典,尽在一笑中。据记载,布袋和尚一生云游四海,逍遥放旷,小日子过得那是自在无比,那首著名的“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好像就是他写的。老人家在临圆寂前还留下了另外一首偈子: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这首偈子写完后,他很快就坐化了,大家这才晓得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听讲布袋和尚的全身舍利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浙江奉化的岳林寺,也不知道是也不是?大家得空可以去看看。到现在,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这个大肚弥勒像,早就已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只要有中国人、有佛教徒的地方,基本上都能看到他。其实弥勒菩萨的报身相并不是那个样子的,而是和文殊普贤一样,都是非常庄严的大丈夫相,一点也不胖。
根据佛经介绍,弥勒菩萨现在正在欲界天第四天的兜率内院当专职教授,昼夜六时,恒转法轮。这个兜率内院相当于是天界的禅堂、法堂,外院尚有男女杂染的习气未除,属于凡夫的居所,内院则是清修讲法的圣地,一般修行不够的天人根本进不去。佛经上形容那里美得不得了,是欲界中唯一可以称之为净土的地方。历朝历代有不少大德都曾经发愿要往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可能他们认为那里比西方极乐世界近一些,飞机票也便宜一点?呵呵,开玩笑。前几年,传闻有人打坐入定,去了一趟兜率内院,看见了很多历史名人,像什么玄奘大师、虚云老和尚、太虚法师、白居易、王维等等,还有中佛协的已故老会长赵朴初赵老,都坐在那个地方听弥勒菩萨讲经。这个传闻,没办法考证,所以大伙姑且听之就算了,不过对这些前辈已经往生兜率陀天的说法,我个人倒是相信的,因为他们的愿力和修行摆在那里,不往生才有鬼了。
记得以前我问过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欲界六天里,只有兜率天才有内院,才有净土?还记得吗?(众摇头)唉,听而不听,闻而不闻,你们这个境界也忒高了。我提示过的,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心性的大秘密!(以指敲桌)注意听了!这个大秘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人人都有一个兜率内院,人人都有一个永远不被六欲贪爱所染污的内在净土!不过这个净土,只有知足常乐的人才有可能找到它,要不然你们以为兜率天为什么又叫做知足天?那的天人个个知足,人人常乐,所以只有他们最接近净土,再往上再往下的境界都不行,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兜率天、兜率内院不仅仅是指那个表面上“真实”存在的天道世界,它实际上还是表法的,它为我们指出了生命更深层次的奥意。在密教传统体系里,有一个叫做“爱染明王”的修法,好像跟这个也很有关系。不过多言无益,不管你们了不了解,师父能说的就这么多了,我们还是回到经文上来。
这里讲弥勒菩萨居然也不敢去探病!为什么?因为弥勒菩萨有一次在兜率天为天王和天兵天将们说法,正说得高兴呢,维摩居士就来了。维摩居士的修行很厉害,去天界就像去自家的后花园一样的,想去就去,不像我们,去一趟香港都麻烦得要死,还得找旅行社帮忙。维摩居士的这种做法,在江湖中人看来,那叫做踢馆砸场子,你敢来我这里指手划脚,放在普通人身上那非翻脸不可,但佛菩萨却不会这么看问题,他们把这个当成了一种互相增进道业的游戏。那么,维摩居士到来的时候,弥勒菩萨正说到“不退转地之行”,这个所谓的“不退转地”,简单讲就是十地菩萨的第八地不动地。这个“地”是能生功德的意思,这是大菩萨才有的境界,《阿弥陀经》上讲的阿鞞跋致就是不动地。修行至少要达到这个境界,八地以上,才不会再退转了,否则再了不起的菩萨罗汉也都还有退堕的可能,不保险,所以还是求生净土好,我们又转到这里了。
转到这里就讲个故事,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性专的法师,苏州人,很年轻就出家了,他曾经行脚天下,到处参访善知识。有一段时间,他住在一个不知名的大山里,修头陀行、苦行,他每天专诵《法华经》,然后修习甚深的禅定功夫。有一次,他看到天空中映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那个颜色就像纯净无比的琉璃,深远广大,无边无际。他就把他看到的境界告诉了妙峰法师,他的一个道友。妙峰法师就说:“这是观行开始有所成就的瑞相,如果你能对此不起取舍执著,那就是善境界。”性专法师因此就把这件事情丢到脑后去了,再也没有向别人提起过。
这样过后不久,性专法师在一个叫石城的地方发心,他修复了一尊高达几十米的弥勒圣像,还顺便把寺庙也给修好了,于是就感得圣像大放光明,晚上也亮得像白天一样。这下子可把十里八乡的给震了,寺庙香火从此鼎盛之极,前来朝拜圣像的人一天到晚络绎不绝,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个寺庙当成了弥勒菩萨的专属道场。嘉靖年间,性专法师迎请一代龙象幽溪传灯大师到寺里开讲《阿弥陀经》,有人就请他换讲《弥勒上生经》,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弥勒的道场,性专法师却说:“不必换!我听说阿弥陀佛和弥勒菩萨,他们都有同等殊胜的身相,同等殊胜的智慧,十力、四无所畏也都是同样的,我之所以礼请传灯大师来给你们讲解《阿弥陀经》,目的就是希望你们能了悟到本性弥陀,也就是本性弥勒的道理。大家不妨先发心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回过头来再参加龙华胜会也是一样的!”
这件事过后不久,两年后的冬天,性专法师就预知时至,于是他提前沐浴更衣,命令大众撞钟击鼓,诵经念佛,他自己则跏趺而坐,很安祥地就往生了。在此之前的数日,他的衣服中曾经莫名其妙地生出了灵芝一朵,大如拳头,颜色半红半白的。这真是很不可思议,衣服又不是泥土,怎么会长出植物来呢?这个瑞相很特别!
所以,就像性专法师讲的,“大家不妨先发心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回过头来再参加龙华胜会也是一样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可,兜率内院虽好,但还是先求生极乐净土再说,否则三心两意的哪儿都去不了,明白吗?
(45)授记成佛的密意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维摩居士一来就毫不客气地对弥勒菩萨说,世尊当年曾为你授记,说你尽此一生圆满菩提,当成佛道,那我问你,你是用哪一生来授记作佛呢?你是用过去生?未来生?还是现在生?你如果用过去生授记的话,过去生已过,不可授记;如果用未来生授记的话,未来还没来呢,也不可授记;如果用现在生授记的话那就更荒谬了,现在刹那不住,你拿什么授记啊?!大家要知道,弥勒菩萨早就已经是十地以上等觉位的大菩萨了,现在竟然还被维摩居士这样教训,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所谓的授记,按照通常的讲法,打个比方,比如你跪着,由佛陀摸着你的头顶,印可你说,来生何时何地,你当得何果位之类的,这就叫做授记。一般来说只有佛才有资格给别人授记,也只有佛才有资格预言别人成佛。像释迦牟尼佛就是由燃灯佛授记的,他老人家成佛后也曾为许多人授过记,像富楼那、罗睺罗、阿难、五百阿罗汉等等,甚至还有提婆达多。他们的授记都很顺利,只有弥勒菩萨的授记有点问题,出了点小问题。
据《弥勒上生经》记载,佛陀当年给弥勒菩萨授记的时候,曾经引发过一场小小的风波,有很多大阿罗汉对佛陀的举措感到非常不解,很疑惑,比如像优波离尊者就问了:“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这个阿逸多是弥勒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字,在诸大阿罗汉的眼里,弥勒不过是一个“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普通人,看起来和其他业障众生、和我们没什么区别,既不会放光动地,也不会隔墙发功,那为什么佛陀却斩钉截铁地预言他必定“成佛无疑”?像弥勒菩萨这种平凡普通、平易近人的状态,似乎和一般大乘经典里描写的那种威神赫赫的大菩萨形象不太一样。我个人认为,这里面就隐含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了,值得探讨一下。
首先是“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这里面至少有两层密意。第一,如果弥勒以凡夫身尚且得佛授记,那么一切众生也应该同样得佛授记才对,这层意思正好会在下面由维摩居士讲到,所以成佛的关键不在于身,而在于心。第二,这句话暗示了一个“平常心是道”的了义修法,恰恰和禅宗的宗旨节拍若合。可以想见,弥勒菩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一定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装神弄鬼、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只是平平常常的吃饭、做事、走路、睡觉,该笑的时候笑,该怒的时候怒,他并没有刻意做出修行的样子,但这个就是修行啊!
真正的修行,其实就在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本身就是最伟大的道场!如果有谁以为生活和修行是可以打成两截的,那说明他还不了解佛法,还没有入门。现在有很多人只要一说起修行,就会联想到深山老林、青灯古寺,他想得简单,以为只要找个清净的地方,募化点钱,带点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可以去住山了,甚至还可以闭关——这些年,我还真没见过有几个闭关闭出东西来的。
以前如果有人发心要住山,那前辈就会问他了,你有没有住山的本钱啊?祖师讲“不是菩萨不住山,没有开悟不闭关”,住山闭关那是要有大本钱才行的。不然,你以为住山闭关很好玩啊?很多人不懂得佛法在世间,只有不离平常世间才能究竟觉悟的道理,他自身的功夫智慧还没有半点火候,就想当然地要去住山、要去闭关了。结果烦恼妄念一来,没几天就开始坐立不安了,什么想老婆了,想老公了,想酒肉了,想朋友了,想热闹了,往往是还没有住山几天就得下山,没有闭关几天就得出关。
有的人倒是有股子气,性格挺坚韧的,强打起精神硬撑,结果撑到最后弄出一身毛病,不是生理上的,就是心理上的。还有些人,修出的“成果”是空心静坐,守株待兔,活生生把自己修成了“百不思、千不想”的废人一个,这有什么用?无上佛法难道是这样的吗?所以,那种远离日常生活、远离烦恼人群的修行,更多的,只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妄想而已。这类人物我经常看到,在我们身边可能就有一些,具体是谁就不说了,免得得罪人。
那么,像你们居士,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修行啊?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一名屠夫,他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修行?难道非得要劝他改行、吃素、放生吗?他能改当然最好,但他改不了怎么办?是不是就不能修行了?不是的,一个拥有圆融智慧的善知识这时就会告诉他,你就从日常杀鸡宰牛的当下,一边工作,一边锻炼自己的觉照能力好了,如果还能一边念佛那就最好不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保持一颗清明无执的心,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这就是修行!搞清楚这点比什么都重要。而且,只要那个屠夫真的做到工作不忘念佛,念佛不碍工作,那么久而久之,你们信不信?他到时自然就会改行,用不着你现在吃力不讨好地去劝说他。
因此,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最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观察自己心灵的真相,观察自己的思想中是否还留有执著,不管这个执著是来自于经典、老师,还是来自于社会家庭。只要你的思想里还藏有一点点妄见执著,那么你就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如果不把握这点,你就算念再多的经、诵再多的咒,那恐怕都是在错误的地方浪费力气而已。
此外,大家不要看到佛经上讲弥勒菩萨“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你就错会说那我也不用修行了,或者说等我老一点,等我经济比较宽裕了,那时再来修行也不晚。有这种念头的人,我告诉你们,你这辈子八成是没什么指望了,你很可能会是社会上那种所谓的成功人士,有名有利,但你实际上只是一个“昏睡者”!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不了解自我的真相,你被自己的欲望感官所操纵欺骗,说白了,你还在昏睡当中,除非给你来一次很强烈的震荡,命运的震荡,否则你很难有反省、觉醒的机会。
其实说实话,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曾经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某种人生的强烈触动,像什么生离死别、爱恨无常、造化弄人等等,但因此而反思觉醒的人有几个?有太多太多的人,已经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浸泡得太久了,他们已经失去了去发掘生命真相的动力,他们的精神面貌早已变得愚昧不堪。许多人注定这一生不会觉醒,许多人注定这一生会昏睡到底,这个现实很残酷,但是没有办法,大势如此,只能随缘。佛菩萨佛菩萨有足够的耐心慢慢教化、慢慢等待人类自发地觉醒,所以现实虽然很残酷,但是并不绝望。
那么,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关于弥勒菩萨的这种特殊风格,在历史上曾经引起过禅和子们的广泛讨论。据《续指月录》记载,以前曾有一位叫做陈秀玉的居士,他看完佛经上对弥勒菩萨的描述后,心里就起了很大的怀疑,于是他就跑去请教当时很有名、很有修行的几位大禅师。他先去找万松和尚,见面就问:“弥勒菩萨为什么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啊?”万松和尚回答说:“真心本静,故不修禅定;妄想本空,故不断烦恼。”这是一个答案。
他又跑去问香山大润和尚同样的问题,大润和尚回答说:“禅心已空,不须更修;断尽烦恼,不须更断。”这个答案有点问题,造作之迹犹存,见地不透。不过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禅师的答案不管怎样,往往都很精辟,一两句话就概括完了。
但是陈秀玉听了前面的回答,还是觉得很不满意,他又跑到竹林海禅师那儿去提问,“弥勒菩萨为什么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没想到竹林海禅师的回答更简单:“本无禅定烦恼!”六个字就解决了。
这下子陈大居士就歇菜了,他感叹道:“唯此为快耳!”这个才是最直接、最了义、最圆顿的答案!
嗯?有人好像听懂了,这一场高来高去的游戏,那些玄而又玄的问答其实也不过如此,对吧?总而言之,弥勒菩萨虽然表面上一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样子,但实际上他早就具足对于大圆满空性的甚深体验,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绚烂归于平淡,爱恨同于凡夫,不显山不露水,这种境界,当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和小乘行者所能妄测的。
往下的内容可能会比较艰深一些,所以大家这个心要安静下来,注意听!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看到这里吗?这句话就是真相!就是生命的真相!诸位大德听清楚,我们现在说话吃饭、举手投足的每一刹那,即生即老即死,换言之,我们的生、老、死全都在一念之间,就在这一瞬间,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当下就是空性,就是无生法忍,生而不生,灭而不灭,生老病死就在现在的、现前的这一剎那。庄子在《齐物论》里也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个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我们能证到这个、悟到这个就叫做悟道。不过光懂得道理没什么用,必须要实际修持到才行。
在《楞严经》里,佛陀还说过一段很重要的开示,跟我们这段经文很有关系,佛陀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生命是虚妄的,但有名相而已。大家可以把这段话和本经的这句“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摆在一起,仔细参详一下,它们的意思是互通的,不过在《楞严经》里佛陀说得比较详细一些。如果能把《楞严经》的这段话搞明白了,回头再来看维摩居士讲的东西,你们应该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这里维摩居士说,如果弥勒你不是以“生”而是以“无生”得到了佛陀的授记,那就更没有道理了。因为无生就是无灭,一切法当下就是涅槃性空,我们学佛要证到的就是这个,否则就不能算是入了佛法的正位,换言之,不悟无生,我们大家就都还是外道,这是一个很严格、很高杆的标准。那么,既然已经是无生了,在这个无生的正位里,又何必要多此一举,说什么授记和不授记呢?而且,无生就是无为,无为法中,无智亦无得,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一样的,照样无能得、无所得。那么,佛菩提尚不可得,何况是弥勒授记,能有所得乎?
在这里,维摩居士很慈悲,他把弥勒菩萨得法的最后一丝痕迹都给抹除了。你们可能不知道,密教得大成就的上师,真正的上师,有时候会做这么一个动作,把佛菩萨像放在脚底下踩一下、压一下,这是什么道理?这个是表示他已经破了法执,表法的。修行不但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如果你作为修行者,你心里还有一个佛可求,还有一个法可修,还在分别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那就说明你还在做梦,离真正的解脱还早着呢。
所以,佛陀给弥勒菩萨一生授记,这个既是真实说,也是方便说,这点大家要圆融地来理解。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我们的这个真如自性本身是如如不动的,不生不灭,但它却有制造生灭幻相的伟大功能,它可以通过意念同时“想象”出无穷无尽的宇宙时空、无量无限的芸芸众生。在现象上猛一看,好像的确存在有很多东西,像这个桌子、杯子、佛像、房间、你我、外面的天空、远处的高山、脚下的大地、街道上奔跑的孩子,我们内心的情绪反应、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有谁敢相信这是假的?谁敢相信这是在做梦?但事实上,这一切的一切的确都是由精神力幻构而成的假相,我们全都是参与其中的创造者,我们既是导演和编剧,同时还是演员,我们通过个人和集体的思想、态度、信念创造了所谓的现实,这个物质世界正是我们众生共同的创造物,这就是共业!
我希望大家能在直觉上了解师父说的话。所以维摩居士才会在这里质问弥勒,你是因为如生得到授记的吗?还是因为如灭得到授记的?如果说你是因为如生得到授记的,那么这个生其实是幻生,本质上根本就没有生,真如无生;如果说你是因为如灭得到授记的,那么这个灭其实是幻灭,本质上根本就没有灭,真如无灭。那么依理推之,六道众生,包括我们,万事万物莫不如此,乃至十方圣贤,包括佛陀、弥勒统统如此!如哪个此?真如如真,法界皆“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命是如此的伟大,生命伟大如此!真明白了这个,你们就会晓得古人为什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了,所以,大家现在可以去死了。(众笑)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这个是无上的法要!维摩居士真的是太慈悲了,像这种了义开示,中间那是一点拐弯打折的地方都没有。他说,如果你弥勒能得到未来成佛的授记,那么一切众生也应该同样得到!为什么?因为在真如法界里,一切都是不二不异的,不二就是相同,不异就是没有差别,没有变异。这里面有两层道理,第一,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弥勒和众生,同一真如,不可能有弥勒授记而众生不得的事情,佛陀在《圆觉经》里也讲“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这句话大致也包含了类似的意思。第二,既然众生、诸法、圣贤、弥勒一切皆如,真如法性,一切平等,那么佛菩萨和你我之间的圣凡差别就不应该是真实的,差别是假相,所以平等法中,无佛可成,无道可求。
古德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 所谓“黄花翠竹西来意,青山绿水古佛心”,这是一种比较美的说法;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恶”的说法,那就是“道在屎尿中”!大家回去,每天上厕所的时候可以想想这句话。所以不管是高高在上还是低低在下,不管是授记还是不授记,两者都同样了不可得,没有任何的区别。因此,与其说是佛陀在给弥勒授记,倒不如说是佛陀在给众生授记,给我们授记,这就是此段经文的究竟密意。
接下来,同理,「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大家有笔的,可以在这句话下面加个重点的标记,“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诸位大德,你们就是菩提相。这几句话如果只是照这个字面意思翻译的话,那很简单——若弥勒菩萨得无上菩提,一切众生亦应得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合道,自性空寂,本自不迷,是故众生之相即菩提相——简单吧?我用的还是文言文呢,但你们听懂了吗?可能没几个能听懂,为什么听不懂?因为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的是无上第一义谛,是形而上道最高的道理,涉及到最高深的内证功夫,类似于禅宗顿悟顿超的境界。如果你们没有亲身实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亲身体验过实相,那么你们是不可能明白他在说什么的。这不是在开玩笑,你们不要以为能看懂文字就行了,说实话那差得很远的。
我五年前也以为自己已经懂了,阿拉五年前,老衲五年前也以为自己已经懂了,才看了几本书,打了几天坐,有了点小境界,就轻狂骄慢,不知天高地厚起来。幸好后来在外面走多了,才晓得自己什么都不是,狗屁不懂,狗屁不是!不是开玩笑。所以,在佛法的修持上,保持一种冷静和谦卑的心态,以实践为标的,这两个要点的重要性再怎么夸张都不过分。师父跟你们说这些,就是希望你们能引以为戒,不要自觉聪明,不要停留在玩弄思想意境的浅薄层面,否则腊月三十一旦到来,那种四大分离的痛苦,哼哼,那就不是什么逻辑思维、逻辑戏论能抵挡得了的了。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真是太了不起了!像这些都是必须要实证才能真正明了的道理。这个灭度就是寂灭,就是涅槃,又叫圆寂,翻译的角度不同,但它们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注意!这个灭度涅槃可不是死哦,不过这个词千百年来已经将错就错地被广大老百姓误用成了“死”的意思。比如说大虚法师死了,你们会跟别人说“大虚法师圆寂了”,那别人一听就明白,哦,原来大虚法师死翘翘、嗝屁了,(众笑)他绝对不会理解成“大虚法师成佛了”,对不对?但实际上灭度涅槃本来就是究竟解脱、究竟成佛的意思,它代表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菩提道果,大圆满境界,跟生死无常一点关系都没有,跟幻相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其中包括的意义就太多太多了。那像我们现在,就正在菩提涅槃中而不自知啊!
按照维摩居士的讲法,如果弥勒菩萨真的趋入了灭度成佛的境界,那么他就应该看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的真相——同步的。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就在不生不灭的寂灭当中,千变万化的众生相当下就是涅槃空相,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所以压根儿就不需要“头上安头”,再多余去灭个什么,去断个什么!佛陀在其它经典里也曾开示说:“若有于诸法毕竟灭相中求涅槃者,则于是人,佛不出世。” 这个意思和本经这里几乎是一样的。这个本来成佛、本来涅槃的道理似乎还算好懂,但要真正身体力行实证到它,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举个例子。以前在唐朝的时候,在法眼禅师的会下有一个叫做如则的出家人。法眼禅师在历史上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师、大善知识,但如则法师却从来不去向他请教禅法。那么有一天,法眼禅师抓住如则就问了,你怎么不来找老衲问法啊?难道你什么都懂了吗?如则法师就回答说,不好意思,大和尚,我在青林禅师那儿已经有所悟了。法眼禅师一听就说,哦?那你说来听听,让我看看你悟了什么?如则就说了,当年我问青林禅师“如何是佛”?他只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所以我就悟了。法眼禅师一听就说,嗯,这个回答好!但我怕你错会了他的意思,你且说说看,你的领会是什么?如则法师就说了,丙丁属火,丙丁童子来求火,那就是以火求火,纯属多事!就像我本来是佛,却满世界去求佛找佛一样,那根本就是吃饱了撑的嘛!法眼禅师闻言之下,只能摇头叹息,他就说,唉,你果然没有懂,果然错会了。
这一否定不要紧,如则法师就伤自尊了,他对法眼禅师的这个判断很不服气,所以他一怒之下就把自己给起单了,要离寺走人。法眼禅师知道后就对旁边的人说:“这个家伙如果回来的话就还有救,否则救不得也。”呵呵,知道什么意思吗?轻狂骄慢、自以为是之心不去,焉得闻道?!那么如则法师呢,他背个包袱走着走着,走到半路的时候就冷静下来了,他心想,法眼禅师是五百人的大善知识,他怎么会蒙我呢?他应该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开国际玩笑,不行!我得回去问个清楚。于是他就转身又回到了寺院,就恭恭敬敬地前去请教。这时法眼禅师就对他说,你呀,把你原来的问题再问一遍,我来回答你。如则法师就问了,“如何是佛?”同样的问题。结果法眼禅师两眼一瞪,大喝一声说,“丙丁童子来求火!”同样的答案。但就在这电光石火的一瞬间,如则法师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了!这回是真的悟了,很不容易。
那么,你们来说说看,这前后两回,一模一样的问题,一模一样的答案,其中的差别在哪里?——呵呵,你们好像很怕我这样问?——为什么如则法师前面不算悟?后面才算?他又悟了个什么东西?这个公案大家如果能搞清楚了,那么《维摩诘经》的文字关以后就再也难不住你们。不过你们中的某些人千万不要像如则法师那样,还没有开悟就自以为是,结果差点把自己给误了,误会的误。这个禅宗的修行就像在刀锋上行走,必须提起一百个、一千个小心,否则现在可没有什么法眼禅师来救你们。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维摩居士就呵斥说,弥勒啊,你不要在这里以这种不了义的次第教法来误导大家了。真如法中,能所双亡,实在是无心可发,能发菩提心的人尚不可得,更何况是所发的菩提心呢?所以那个什么退失菩提的说法也只是戏论而已,你当真就上当了。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点,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的都是我们心性上最究竟的东西,我们这些远远还没有证道悟道的众生,千万不要拿着鸡毛当令箭,吹牛说我也不发菩提心,我也不修行了,如果你们有谁那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要发菩提心,但不要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要知道“实无发心者,亦无退者”的道理。这个佛法的见地是圆融的,不然当年省庵大师为什么要写《劝发菩提心文》啊?所以这个要点大家最好能记住喽,不要错解,更不要走偏了。
(46)菩提多少钱一斤
下面,「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通过以上的探讨,维摩居士就告诉弥勒菩萨说,你教化别人应该要晓得方法,要讲清楚,你应该告诉他们不要有分别心,尤其是不要有分别菩提之见。什么叫分别菩提之见?卧轮禅师和六祖大师有一个公案,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个公案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在《六祖坛经》里讲,有一个叫做卧轮的禅师修行很好,他写了一首表达自己功夫境界的偈子,很得意: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这个有为功夫已经很厉害了,能够搬石头压草,压得住也挺不容易。不过他说“菩提日日长”,说明他把自性菩提、把菩提正觉当成了一个可以增减、可以越修越多、可以有所得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分别菩提之见。所以六祖一听就说,此偈未明心地,然后就说了另外一首偈子: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只有像六祖这样,知道妄想本空,境界本无,最后甚至连菩提之名都打掉的人,才会了解真正的菩提到底是什么。此外,有很多人老认为自己是秽恶凡夫,下意识里把菩提当成了一种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东西,以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菩提,这个也是一种分别菩提之见。那《楞严经》上就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这个狂心妄心一停止,一翻一转,不离当下即是菩提,所以古德才说:“不知火宅里,元是法中王。”这里面就有烦恼即菩提的意思。这个烦恼妄想和菩提正觉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修行者如果能够一念洞达,轻轻放下,那烦恼池就会变成清凉地了。
讲到这里,顺便说一句,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分别菩提”的分别念、分别见的力量,我们众生之所以长劫轮转,不得出离,跟这个实在是有很大关系。我们在前面说过的,这个物质宇宙的能量振动频率是很低的,其实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无形无相的精神力——注意我的用词——无形无相的精神力才能幻构、凝聚、固化成基本粒子,并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各种物质。与此同时,时间也减速为可以被生命感知的线性结构,似乎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而我们人类的身体,则被设计成与所处环境层面相适应的状态,所以我们只能感知有限的物质实相,因为我们的身体感官会很自然而然地让我们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在“外”,并且只集中在几个有限的频道上。如此一来,原来那种宇宙万有浑然一体的不二境界、本来面目、绝对实相就被“屏蔽”了,个体意识或者说“独立”的自我人格由此形成,这个独立也是打双引号的。几乎每个人都以为这个身体就是自己,就是生命的全部,几乎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不同的,和其他人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分别错觉,正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纷争和烦恼的根源。
我们人类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何等伟大的存在!但幸好,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我们人类好像早就失去了和那个伟大源头的联系,但实际上,在很深妙的意识层面,个体意识和整体意识之间其实一直都保持着畅通无阻、持续不断地连接,这种连接是永恒的!所以我经常跟你们说,你们有些居士听我说过,分离只是幻相!分别只是幻相!是我们人类本身的生理限制和思想信念阻挡了这种连接,是我们人类自己障碍了真相的传送。换言之,我们虽然在颠倒无明中“切断”了和整体的联系,但整体却永远保持着对我们每个个体的关爱和连接,这有点像儿女不知道孝顺父母,但父母却永远疼爱关心孩子一样,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就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这些个体要怎样做才能重新了解这个真相,重新回归整体呢?首先,必须要在心理上破除对身体的执著,破除我执,破除种种分别念、分别见,尤其是要破除“自己很渺小,佛道很高远很难成”的分别菩提之见,师父在这里啰嗦这么半天就是为了告诉你们这个。至于具体方法,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最好就是念佛,专心一意,求生净土。末法时代,几乎已经没有比这个更直接、更快速、更保险的了!其它圆顿法门好不好?当然好!但是我们众生的根器越来越不行。所以,这个无上圆顿的了义念佛法门,大家这辈子能碰到,并且还能信受奉行,说实话,那真是你们的大幸!尤其是对老居士、对老人家来说更是如此!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念佛法门虽然很好,简单易行,但关于它的一些修法窍决还是需要注意的,否则一个不好修歪了,不升反堕,那就很不幸、很不好玩了,像这些问题,我们会在后边慢慢谈到。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可以刹那变化的幻身、无常生灭的妄心来证得菩提,这个是修行的法要,关键所在。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菩提是离念真体,身心是妄情分别,才见身心,菩提已灭”,所以我们想从身心上是找不到菩提的,这个是明朝大贤法师的说法。很多人修行,都是在这个五蕴身心上拼命折腾,一会儿这里麻痒,一会儿那里气动,一会儿见光见佛,一会儿又观心看静,几乎个个都被境界所困、被感觉所困,这已经成了修行人的通病!修行路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这个,妄想依赖身心而有所得。其实迟早一把火烧掉的东西,有什么好执著的?所以还是六祖大师说的好:“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修行者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见地,那么他极有可能辛苦一辈子,修这修那的,最后却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像这一类人,他们有意无意之间,往往都爱追求某种境界,对于无所得毕竟空的真正佛法,其实心里并不理解,也不爱乐。他们以求玄求妙之心来修习佛法,追求开悟,因为他们认为一悟菩提便得神通,就会有了不起的境界,所以才会那样心向往之。想做超人,才会那样心向往之,想把底裤穿在外面,才会那样心向往之。殊不知,菩提是指智慧——般若智慧,开悟只是一念相应,明白实相,从此不再被人欺瞒而已,从此“不受人惑”。你开悟了,但并不代表你从此就可以放光动地,身体腾空了,这个神通和菩提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真正开悟的人,反而会归无所得,他知道运水搬柴无非佛事,吃饭喝茶即是神通,所以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无事的闲人,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既不会发功治病,也不会呼风唤雨。他的心只是很简单地停止、放下,所谓一念回光,狂心顿歇,向外驰求的狂心顿歇,那当然就能万法无咎、天下无事了,本来就没事。像我们前面讲的弥勒菩萨,“具凡夫身,未断诸漏”,他大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最典型的一位。
不过,我们的维摩居士在这里讲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他老人家也只讲对了一半,还有另一半没讲。这个是他的教育方法,点到为止,剩下的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悟了。其实严格说来,修行者执著于五蕴身心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修行者因此而切断五蕴,以为那个远离一切的境界就是菩提,那么这种功夫见地也是很有问题的。所以菩提很难懂就是这样,别看学佛的人经常脖子上挂菩提,口中谈菩提,但真正懂得菩提是什么的人,可能还真没几个。
有些外行人甚至会问,这个菩提是不是美国产的,多少钱一斤啊?(众笑)唉,他把菩提当成葡萄了,真是冤哉枉哉!那么下面,就由维摩居士来告诉我们菩提是什么,又是一大堆的名相,我们可能要说简洁点了。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只要有相就会有生灭,而菩提道果是不生不灭的。修行者洞察身心万相幻生幻灭,生灭的当下同于无生,同于无灭,如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一切法幻相消失,真相自显,能实证到这个就是寂灭,就是菩提。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菩提自性指向绝对不二的真如法界,它远离一切因缘所生的幻法,它不在生灭上,但又不离生灭,如果我们想用这个心意识或者肉眼来观察寻找到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只要一作意观察,就会分能所,一有能观所观、有主客二元的分别对立,那就不是菩提了。所以在实际修持上必须要远离心意识的造作,不观而观,放下一切分别执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契入真正的菩提大道。这个层面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先姑且听之就好了,种个种子。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注意!这里不行的这个“行”不是指五蕴中的行蕴,色受想行识的“行蕴”,不是指这个行蕴,更不是指不走路,有好几位大德讲经讲到这里,在这里都讲错。我们前面讲“不观是菩提”,而这里讲“不行”,连起来是“不观不行”,它们之间很明显是一种承顺的关系,所以这里的“行”应该是指起心动念的心理活动——心行。维摩居士的意思是,这个菩提正觉、真如实相不是靠忆念思维能得到的,非思虑心行所能及。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心行处灭”,你念头才动,一念思维测度,那就已经不是了,但是如果完全一念不生也不对,行与不行,有无俱遣,统统打掉,这个才是维摩居士说的“不行是菩提”的真意。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看经文,不要看我啦拜托!老衲没什么好看的,注意法,不要盯着人!我们的生命就像做梦,我们在梦里不知身是客,把梦境当真,被梦境所困,由此就产生了种种似是而非的邪见颠倒,无明烦恼。这个梦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对梦的迷执才是问题,所以在思想观念上,我们对生命有任何一点迷惑邪见都要把它断了,一切二元的分别见、善见恶见,包括贪嗔痴慢疑都要断,怎么断?这就涉及到智慧观照的问题了。修行者身处梦中,“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你了知是梦的当下,念念生起,念念无住,“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样不断而断才是真断,即是菩提。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能出离各种妄想分别、烦恼执著,那当下就是菩提。这个境界就算我们现在一时半会儿还做不到,但至少可以先发这样的出离心,否则你说你是佛门弟子,那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现代人学佛,以培福报者居多,这个没什么错啦,当然无可厚非,因为赶时髦而学的也有。据说有不少大明星、大老板就是这样的,现在很流行这个,学佛成了“成功人士”的一个幌子,一个装饰。小心哦,如果你们也是以这样的心态动机来学佛的话,那就不要指望什么消灾免难了,所谓妄想不除,祸患难免!充其量,你可以得到现世来生的一点蝇头小利,但是菩提解脱的无上大利那就想都不要想了,很可惜!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这个“障”不能理解为障碍,它是除灭、停止、遮止的意思。这个见地很重要,对我们的修行很重要。我们所有的愿望、追求,不论它看上去有多么美丽、多么合理,本质上它仍然还是妄想,是自我、我执的一部分。比如说你想成佛作祖的愿望,这个愿望够伟大了吧?但是,如果这个愿望你不能停止、不观空的话,你就永远也别想有所成就。只有把这些愿望追求统统都障蔽、清除掉了,让向外驰求的心,让它的追逐停止,这个时候我们的菩提自性、本来面目才会宛然现前——不求而得,不请自来。之所以大乘佛教提出“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修法,道理就在这里。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我们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又叫作六入。修行者在一切时一切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随外境而转,对五欲享乐无所贪著,这样“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那么当下就是菩提。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这是说,菩提是如实的、真实的一种智慧,你能随顺而行,如如不动,那么时时刻刻,咸归般若,在在处处,触目菩提——听得懂吗?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这个真如法性就是空有不二的空性,修行者能念念契合空性,住无所住,无住而住,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当然就是菩提。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这个“实际”用我们现代语言讲就是本体的意思,又叫做实相。这个实相含裹虚空,周遍法界,只有至无所至、至极究竟的菩提正觉才能明白它。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这个意思是讲,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咒也好,修行者一旦能藉此突破主观意识的种种虚妄分别,那么即刻就会契入一切法一体不二的平等法界,亲证本来,所以这里讲“不二是菩提”。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我们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的,含摄万有,上至诸佛菩提,下至六道众生,统统同一空性,能证到这个平等实相,就是菩提。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这个无为我们已经讲了很多遍了,无为就是涅槃,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无生无住也无灭,没有任何的生灭相可得,那么证到这个当然就是菩提。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我们的这个菩提自性虽然无为,但它并不是一个稀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的混沌,什么都不晓得。它有一个功能——这个菩提自性有一个功能,就是它能了知一切众生的心行,你想什么做什么,它全都知道。它知道每一只麻雀的降落,每一次花开的意义,因为它就是每一只麻雀,每一次花开!从某个角度来讲,菩提自性可以说是永远的观察者,它只是单纯的“觉”,从来不受干扰,万事万物在它的怀抱里,幻生幻灭,了了分明。证到这个境界的佛菩萨往往称呼它为“大圆镜智”,在这份清明的觉知里,包含着解脱的大智慧,所以维摩居士才讲“知是菩提”。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这个“会”是因缘和合的意思,诸入指六根六尘。我们的六根六尘都是缘起性空的幻法,生灭无常,了不可得,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的菩提自性跟这些生灭的幻法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说不会是菩提。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修行者如果能洞察一切烦恼习气了无自性,不把它们当真,看一切人、一切事都如梦如幻,那么他就算是身处是非圈中,也能心得解脱,这就是“不与万法为侣”的菩提道果、自在觉性。这里讲到了烦恼习气,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很好玩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对父子住在山上,他们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去卖柴。因为这个山路崎岖,弯道特别多,所以做儿子的每次总要在转弯前提醒他老爸一声:“爹,转弯啦!”这样子过了好些年。有一次,父亲因病不能下山,儿子只好一个人驾车出发了。结果到了弯道,那头牛就停下了,怎么着也不肯走,不肯转弯。这个儿子就用尽了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的,又是用青草来诱惑之,但那头倔牛就是一动不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他就想啊想,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想明白了,可能是这么回事!他就左看右看,很好,没人,于是就贴近牛的耳朵大喊了一声:“爹,转弯啦!”(众笑)哦,那头牛真的就应声而动了,原来要叫牛做爹才行,这个就是习气!那头牛几年来已经听惯了,所以必须要叫它才会转弯。
你们不要笑,这头牛搞不好你我都有份。古人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我忘了是谁说的,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虽然这个推论不一定百分百正确,但我觉得其中有些道理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那么,今天就由老衲做主把这头牛送给大家了,你们拿回去好好喂养,谁养死了,谁就是这个!(正竖大拇指)养死了才是这个,谁养活了,就是这个!(倒竖大拇指)明白我的意思吗?这头习气之牛,要拿回去好好喂养。
下面,「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这个意思是讲,只要有一个色相,就会占空间,就会有物质的形体,就会有处所。而菩提自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因为它是无在无不在的;它也没有任何的形色,因此它可以呈现所有的形色。我们的这个自性就像是一颗摩尼宝珠,它本身是绝对无形无相的,所以修行者如果想从形色上去把握它,那结果恐怕就要谬之千里了。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语言文字只是工具、概念,表法的东西,不是真实的,其性本空,不可执取,所以不要被它捆绑住了。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修行者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化,真妄不二,所以他不取真、不舍妄,心无取舍,实证到这个境界就是菩提。这句话相对比较简单。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这个菩提大道是如如不动、恒常清静的,所以不管我们平常有多忙乱多散乱,自以为自己很颠倒很烦恼,但乱中有个不乱的,颠倒中有个不颠倒的,找到这个,你就OK了。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这个概念比较难解释,像这些只有实证才会明白的境界,现在要用干巴巴的语言表达出来,说实话,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所以师父姑且痛苦地说,你们姑且痛苦地听,然后再痛苦地忘记,最后大家都在痛苦中死去,那就都没有痛苦了。(众笑)勉强说来,这个所谓的善寂,是指一种垢净一如、动静一如、轮涅一如的不二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万事万物,一切诸法,已经完全赤裸裸地呈现出了它们的本来面目,那是一种无比清净庄严、超越一切时空想象的大圆满状态——生命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无上菩提、净佛国土,我们三界众生真正的家园。但很可惜,“回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个,这条回家的路早就被遗忘了。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这个地方很关键!我以前好像跟你们说过的,地球是个学校,极乐世界也是个学校,我们不管是轮回也好往生也好,都是为了去学习的,去学习生命的某个课程——我好像这么说过。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是师父的方便说,不了义说,因为这种说法里仍然包含有极微细的得失和取舍之心,仍有分别,所以不是真相,不是菩提。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学习的!因为在真如法性里,一切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一切法无得无失,我们的“灵魂”——打双引号的——这个“灵魂”早就知道这一切,所以学习、攀缘、抓取什么的,完全没有必要。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我们在地球上的任务,不是学习,而是回忆——回忆“我是谁”?一旦我们找到这个答案,一旦我们重新记起“我是谁”,所谓的诸法实相就会同时呈现。那时你们才会知道,哦,原来我们投入轮回的目的是这个,游戏是这样玩的——这个背后的奥秘,到时你们就会知道!
那么,再多嘴说一句,在寺庙禅堂里,那句“念佛是谁”的话头,参的其实就是这个!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其中一个密意、一个作用,也是这个!当我们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之间,其实都是在提醒自己“我是谁”,所以古德才讲“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其中道理就在这里。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金刚经》有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说无异是菩提。这个“异”是差异、分别的意思。我们一般人学佛心理上都有个分别念,认为寺庙里才有佛,办公室就没有;禅堂里才有道,WC就无道。其实这些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二元分别,这个心念真清净的话,看哪里不是道?在哪里没有菩提呢?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这句话的意思,是讲诸法实相是没有办法通过比喻、比较来弄明白的。实相不是一个相对的可以分隔的境界,它是绝对的无限,没有参考点,没有可比物,不可界定;它是不存在多元对比的一体和整体,所以说无比是菩提,但有所喻皆是方便。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前面讲菩提大道是无比无喻,不可思议的,它没有主客的对立,没有能知所知,对我们这些正在二元幻相里挣扎打拼的众生来说,这个境界显然很难被了解。这个精微奥妙的菩提大道,不是通过有为造作的修持,不是通过对生灭诸法的观察就能了知的,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说微妙是菩提。这个境界很微妙。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维摩居士终于说完了,虽然有点儿罗嗦,但效果很明显,因为当场就有二百多位天人悟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直超八地。那么,我们这里有人悟到了吗?悟到了请举手,大家赶紧礼拜供养。呵呵,看来我们和弥勒菩萨一样,都是属于那种没有资格去探病的人。
有一点大家要记住,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只要是开口说话,那他说的必然都是一乘圆顿的了义教法,因为他面对的听众基本上都是大菩萨和大根器的人群,所以他才可以那样毫不隐讳地直指,不假方便地开示。所以大家在听经的时候,如果你们也觉得心生欢喜,若有所悟,那说明你们的根器也不小,那这次讲经就算是对机了,没有白讲!你们干嘛不给自己鼓掌一下啊?(众鼓掌)
表面上看来,维摩居士好像是在修理小乘阿罗汉和诸大菩萨,但其实他老人家真正想要修理的是我们,他希望我们这些后世的修行者不要贪图声闻的小果和菩萨的不究竟,不要得少为足。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心量和智慧都要大。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家既然知道佛道无上,菩提大道是这样的浩瀚和高远,那么就更应该谨慎和谦逊才是,千万不要看完《维摩诘经》后,有些人就自以为顿悟了。修行者一旦堕入那种狂禅和口头禅的陷阱,再想跳出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这一点,提醒诸位菩萨切切留意!
(47)道场遍种波罗蜜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光严童子是在家菩萨,他和弥勒、宝积一样,都是同一境界、同一鼻孔出气的大菩萨。这个童子不是指小孩子,就世俗的角度而言,无论男女,还没有婚嫁、没有破童贞的人都可以叫做童子。据说佛道两家都有所谓的童子功,修炼这种功夫的人必须保持童贞,一旦破身功夫就废了。不过佛经里的这个童子是指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有无漏的意思,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算结婚也无妨,相比之下,那个什么有为造作的童子功就完全不是对手了。所以,你们居士可能个个都是童子,都是大菩萨,因为你们个个都是结婚也无妨。(众笑)唉,阿拉自愧不如,所以要顶礼大家!
这里讲弥勒菩萨自谦,他说我不行,不能去探病,于是佛陀就选派光严童子,叫他领众到维摩居士那儿去问疾、去探病。光严童子却回答说:世尊啊!抱歉,我也不能去!
「所以者何?」他有什么理由呢?
「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这一天,光严童子正要出城,他可能是觉得城里太热闹了,想要找个清净点的地方,这时维摩居士刚巧进城。他们俩大概是在城门口碰的面,一个正要出去,一个正要进来。这里面似乎就包含了某种类似于“围城”的暗示,大家要注意。
光严童子见到维摩居士后很有礼貌,他行了个礼,还很客气地问了一句:“居士您是从哪里来啊?”没想到维摩居士回答:“我从道场来。”这一下子就把光严的兴趣给逗起来了,估计维摩居士他是知道光严童子要去找道场,所以才投其所好说了这么一句。光严童子果然顺势就问了:“什么是道场?”换言之,道场在哪里?这个也是借机开示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道场。普通来讲,道场是指外在的某个场所,修行办道的地方,但维摩居士却不这么看。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修行者直心似箭,直探真如,其中没有丝毫拐弯抹角和妖邪怪僻的地方,这个无虚无伪的直心真心就是道场。一般人以为,我们出家人居住的寺院庵堂什么的,这些地方才叫做道场,这个观念不对。真正的道场其实是在心中,不在外面!维摩居士在这里当头就给了光严一棒。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这个发行就是知行合一,为众生尽心尽力的做事,不能空谈理论,光说不练。这样发心实践,修一切善行,吃苦受累的当下,就是道场。你不能说我学佛以后就万事不管了,远离社会家庭,这样的发心就太自私了。当然,对初学者来说,阶段性的清修是绝对必要的,不然你自己还没搞清楚,又怎么可能去利益众生?牵手入火坑还差不多。不过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要记得修行的目的,那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个大家一定要牢记,不能仅仅只为自己打算。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前面第一品的时候我们已经讲过深心,对佛法深信爱乐、解行并进就是深心,有这样的心当然就能广修福慧,增长利益众生的功德,所以说“深心是道场”,这个道场不是有形的。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智慧和慈悲都要有所成就才可以。一个修行者,你说你是佛弟子,但如果你不具备菩提心,不懂得发菩提心的话,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正知正见,搞不好你已经落入小乘甚至邪魔外道的歧途而不自知,你很可能已经落入歧途里去了,所以这个发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只有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修行者才能统摄一切行持,念念回归空性而无所错谬。此时的修行者已经不会再被谁谁给随便误导了,他已经没有任何的颠倒迷执,没有这些颠倒迷执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道场,这个才是佛菩萨想要我们建立的道场,就在这里(指心)。
现在全国各地,大家都知道的,到处都流行风景区,风景区都流行修庙,修庙都流行修大庙,大庙都流行造大佛,动不动就是全国或全世界最大的大雄宝殿,全国或全世界最大的大佛,耗资千把万已经算是毛毛雨,算是少的了。与此相映成趣的,则是僧才、人才的寥落。我们中国的出家人本来就不多,有才华有修行的出家人就更是稀缺,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寺庙盖得比天安门广场还大,但空空荡荡的,你转一圈也看不到几个出家人。其实,这个寺庙盖得再大,佛像塑得再高,也不如你明心见性,真实地度几个人。寺庙修得再辉煌,里面如果没有修行者,那也只是个空架子,不能算是道场!像唐朝的黄檗禅师,他当年讲得更激烈,黄檗禅师说:“未悟人管道场,道场即成魔窟!”意思是你作为一座寺庙的领头羊最好是开悟的,至不济也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正念正行,否则一盲引众盲,很容易就会把大伙儿全给带歪了,全部带错方向!
以前有个药山禅师,大祖师,他的手下弟子很多,但成才的却没几个。晚年的时候药山禅师也是预知时至,晓得自己住世的因缘已尽,第二天就要走了。但是临走前他还想再尽最后的一把力,再接引弟子一把,看看有谁能够脱颖而出,于是他就玩了一个把戏,小小的测试了一下。第二天他不是要走了吗?时辰快到的时候,药山禅师突然就指着法堂大喊:“法堂倒了!法堂倒了!”哇,一脸惊慌失措的样子,估计老和尚搁今天的话,那演技非得奥斯卡不可。可惜弟子们都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还以为师父有神通,预先知道这个房子要倒,于是就赶紧扛了很多木头柱子过来支撑啊。老和尚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只能摇摇头,叹口气说:“唉!你们都不明白我的意思啊!”说完就闭上眼睛圆寂了,这个法脉,好像从此也就断绝了。
类似的这种情况历史上好像还有不少,很多有道行的法师、禅师因为表达能力不行,教学能力比较弱,往往一生都窝在山野寺庙里,没有人去继承法脉,去亲近他,最后了不起留下的,有一两句话、有几句语录就很不错了。有的倒是努力讲了一辈子,但众生的根器不行,那也带不出人来。想当年,那五祖大师的会下不也只得一个六祖吗,那还是大菩萨化身再来接班的,剩下的基本上就全是庸常之辈了,至于那些追杀六祖的家伙,大多数不是魔子就是魔孙,那更是指望不得。所以这个传承内在道场,修建不倒法堂的工作,说实话,还真不是那么好做的。但至少我辈要保持清醒,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诸位菩萨,你们要各自努力了!(众鼓掌)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从这里开始,讲菩萨六度。第一就是布施度,菩萨道的修行者因为洞察真相,所以他能发自内心地将这个身体、还有他的财物以及果位功德,毫无保留地施舍回向给众生,依凭这样清净无伪的舍心,布施度就能圆满。不是说必须要把一切众生的贫穷困苦都给消除了,布施波罗蜜才能圆满,不是这样的,不能以外在的事相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布施波罗蜜是否能够圆满完全依心而定。那些能够在心地上圆满成就清净布施的修行者,绝对是施恩不望报的。我们一般人布施是为了得好报,没错,不过这是人天之因,虽然善有善报,但不得解脱。布施的同时要能观三轮体空才对,你越不求回报,就越功德无量,这个是因果的道理。
我经常听一些朋友埋怨,说什么我对他那么好,为什么他却对我这么坏?我那么爱他,为什么他不爱我?这个心理一不平衡,因缘纠缠就没完没了了。我们要懂得检查自己的心理,你对别人好,这是布施,如果你认为别人也应该对你好,这就是下意识地期望有回报。你期望越大,失望往往也就越大,有期望就心有挂碍了,就不得自在,是不是这样?其实真正的布施是绝对不求回报的,但一定会有回报!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不好是你的事啊,有什么关系?没有丝毫的计较心或利害心,这样的心才是自由的,才是道场。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一讲到戒律我就想忏悔,就想擦把汗,因为仔细想想,自己多生多世以来,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五逆十恶没有不干过的,所以我哪有资格给你们讲什么戒、讲什么法呢!趁此机会,向大众发露忏悔还差不多。我想告诉大家我的一个体验,很重要!跟我比较熟悉的居士就晓得,我一直都很自觉地承认,我只是一个地狱凡夫、混饭庸僧而已,浑身上下一无是处,这个是大实话!像去年,前段时间我在山东的海会寺,那有一个魏大居士、老魏菩萨,他就呵斥过我,起因是我先讽刺打击他,关系太熟有时就顾不上修口德了,结果把他给逼急了,恼羞成怒,他就冲了我一句,你以为你是好人啊!(众笑)呵呵,还真被他给说对了,像我这样的业障鬼子,经常颠颠倒倒的,还真算不上是什么好人!咱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但是有一样,我非常清楚地知道,不论我犯过多少错、摔过多少跟斗,大慈大悲的佛菩萨从来就没有嫌弃、舍弃过我!
我知道“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是真的!我知道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是真的!我知道“信愿持名,十念必生”是真的!你们不要管我为什么知道,反正我就是知道。(众鼓掌)所以,假如你们在座的,有和我一样,都是自问定慧浅薄、恶业深重的人,假如你们曾经因为愚痴而放纵沉沦,那么我告诉你,赶紧抛开那些负罪感,赶紧抛开那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你最好马上发愿重归弥陀愿海,只要你从此以后忏悔改过,信心坚定,专一念佛,那么佛力摄持、往生净土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根本就用不着怀疑担心!这个道理我已经反复讲过很多遍了,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的理解,要重视!
那么现在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讲戒。对菩萨而言,持戒修行,千戒万戒只有一戒,那就是“摄心为戒”,进一步,像《入菩萨行论》里讲的:“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什么意思?当我们心中所有伤害众生的恶念都观空断尽了,乃至观心亦尽,尽念亦尽,那时一戒不可得,戒无所戒,无戒可持,无过可犯,到此地步,名为戒波罗蜜圆满。达到这个境界的菩萨,因为持戒功德的缘故,一切善愿具足成就,凡有所作,无不心想事成,所以他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时候你想做什么就都能成就,这就是持戒的力量。
讲到戒律,自然就会想起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我国近代律宗的高僧,持戒严谨,名满天下,我们现代学佛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不知道他的一定是没学佛的。我心里也非常恭敬这位老人家,甚至可以说是挺喜欢他的,尤其是他的字,我有几个好朋友也特别喜欢他的字。那么前两年,不是有人专门为他老人家拍了一部电影吗?叫做《一轮明月》,你们看了吗?我看了,说实话,没有太多感觉。弘一法师的心路历程,那个编剧和演员并没有把握到。他们不懂佛法的精神所在,愣是把弘一法师描绘成了一个穿着袈裟的悲情主义者,让人看了颇不以为然。其中讲到一段故事,说弘一法师很想拜印光大师为师,但印光大师拒绝了他。印光大师的台词是这样的:“你在僧俗两界都有声望,我一个无名的老僧,哪有资格做你的师父啊,我们同修吧,取长补短,这样最好。”这个话咋看上去很谦虚,很“高僧”,但实际上话里行间充满了一种世故的圆滑和成熟,很显然,这是编剧想当然的“杰作”。
因为以印光大师的修为和性格,他会说出有名无名、僧俗声望这种话吗?我看这个可能性很小。你们不知道,以前印光大师的弟子里有几个喜欢作诗、抄血经的,因为他们的发心不正,指望以此留名后世,所以印光大师听说后,就毫不客气地把他们给训斥了一顿,个个被骂得,那是狗血淋头。老人家很逗,他模仿古时候的一个祖师,叫人包了一片鞋底拿给那个爱作诗的弟子,里面附了一张便笺,只写了四句话:
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汝;
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
鞋底抽嘴巴,“噼哩啪嚓”,哎呀,这个麻烦了,好像我有时候也爱骚包一把,写两首歪诗,那岂不是也在被打之列吗?后来有皈依印光大师的弟子自以为好心,为大师写了本什么《年谱》、《传记》之类的东东,不料这个马屁就拍在了马腿上,书刚呈上去就被大师给撕掉了,一点面子都不给,这个人也被大师给抓住臭骂了一通:“你是什么人,竟敢自作主张为我写年谱?”“汝以此恭维光,甚于持刀杀光千百倍!”印光大师的为人风范是如此的峻烈,所以他哪里会跟你像世间俗人一样的讲什么客套人情呢?历史上的印光大师据说曾多次拒绝弘一,直到晚年才答应收其为徒,这里面细究起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世间人多抬高弘一法师,认为他是才子,能写能画,很有名气,其实他们一般人根本就不晓得弘一法师的真正高明处在哪里。我在网上曾经看过这么一份资料,里面讲北方有个老画家对弘一法师非常倾慕,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向人屡屡提起,那是心向往之,赞叹不已啊。有人就问了,你到底倾慕他什么呢?那个老画家掰着手指头就说开了:“你看他,金钱、名誉、美女——还不只一个,日本妞也有,什么都得到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宗教家……这“家”那“家”的都让他占全了,他死之后一幅字就拍卖了几十上百万,做人做到这份上,这一辈子那真是值了。”这是那个老画家说的,这就是世俗人的知见,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此外还有一篇文章,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那是叶圣陶写的,叫做《两法师》,里面就隐隐暗示印光大师不如弘一法师。在叶圣陶眼中的两位法师,恰好是绝妙的对比:弘一法师是水样的秀美、飘逸,印光大师则是山一样的浑朴、凝重。但印光大师以传道者自居,时不时就板个脸,在叶圣陶看来未免有点儿执著;而弘一法师就像是一株小树,看上去是那么的自然平和,这种气质,一下就得到了叶圣陶的首肯和认同。这个文化人看问题往往就是这样的,过多的强调主观感受,注重感性认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另一个层面的法上的东西。弘一法师虽然也很了不起,但是印光大师的见地修为、智慧成就,绝对在他之上,远非弘一法师可比,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从某个角度来看,弘一法师出家后,他身上文人墨客的习气一直很浓,什么书法、绘画、作词作曲的,按照禅宗祖师的说法,这叫做“只眼未明”前,“贼心未死”,“尘迹犹在”,难怪印光大师要锤炼他,不肯轻易收他了。
印光大师是什么人?开玩笑!老爷子根本就不是人!准确地说,不是一个凡人!你们只要看过他写的文钞就晓得了,都用不着师父来多嘴告诉你们。民国时候,印光大师有个徒弟叫做张汝钊的,是那个时候有名的才女,后来出家做了法师,法名弘量。她曾记载了一件她亲身经历的事情,那一年,印光大师已经圆寂很久了,在农历九月廿三日的时候——这个记载很准确、很具体——那个时候有一个寺院的师父来信,希望她写一篇纪念印光大师的文章。那么弘量法师当时正在阅读律藏,还有十来册没有看完,所以她就不想耽搁,于是就婉言谢绝了。
没想到,第二天半夜里她就做了一个梦,她梦见印光大师站在一个非常广博庄严的大殿中,正展开黄色坐具礼佛,老和尚的身躯显得异常高大,而且光明赫赫,非常庄严。弘量法师赶紧就跟在老和尚的后边一块儿拜佛,拜完后她就向老和尚顶礼说:“十年了,弟子一直渴盼再见到您,今日终得一见,祈愿师父慈悲能给予开示。”印光大师只说了一句:“你好好弘法,不要厌倦,临命终时,我当来接。”弘量法师一听当然就高兴坏啦,所以她忍不住就又问了一句:“弟子见到师父相好光明,请问您是否就是大势至菩萨呢?”印光大师就很简洁,但是很肯定地回答说:“是,不错!”注意,要是搁在生前,印光大师还活着的时候,他老人家那是绝对不会承认的!弘量法师闻言,当时感动得在不知不觉中就长跪合掌,说了一首赞叹菩萨的偈子,所谓:
金瓶宝冠拥青螺,百亿牟尼漾碧波。
绝妙香尘严极乐,无边光色净娑婆。
摄生方便归安养,念佛圆通渡爱河。
足步莲花大势至,现前接引见弥陀。
不愧是大才女,这首赞偈做得真是非常之好!弘量法师说完这首偈子就醒了,她原本是想偷懒不写文章的,但这回你叫她不写她都不干了。弘量法师的经历证明了很久以前另外一位居士的梦,那位居士原来根本就不怎么信佛的,她也没有听说过印光大师,但她偏偏梦见观世音菩萨告诉她说:“印光大师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现在上海弘法,还有四年就要走了,你们全家赶紧去皈依吧。”后来果不其然,印光大师真的就在四年后往生了。这个故事听说过的人好像比较多,所以师父就不啰嗦了。
在近代的泰国,有一位高僧阿姜查尊者,听说过吗?公认的大阿罗汉,阿姜查尊者。他曾经教育他的弟子,说过一段很棒的话,他说:“即使是国王,当他出家进入佛门以后,就必须完全舍弃他以往的身份,他不能带着他的财富、权势和地位到出家生活里来耀武扬威。修行所关注的,永远是舍弃、放下、根除和止息——你们必须了解这一点!”所以,不要拿什么身份、地位、名利,拿这些世俗的知见来衡量出家人,他们选择的是一条和世间人完全不同的,超越生死、超越一切的道路,明白吗?
不好意思,讲着讲着就跑题了,不过看大家似乎听得很高兴的样子,这个题看来没白跑,以后估计要经常跑跑才行,应该没问题吧?(众鼓掌)看来是没意见,那么,继续看经文。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这个菩萨道的忍辱不是硬忍、忍受的意思,修行者必须要通达无我、无相的空性见,否则你忍不下来。所以真正的忍辱心就是慈悲心,根本就没有什么忍不忍的概念,不需要忍,只有这样,才能于诸众生心无挂碍。不过在具体修持上大家就要切记一点,忍辱波罗蜜,我们要忍的,永远是自己,不是众生!要搞清楚,明白吗?换言之,我们要降伏的,永远是自己,绝不是众生!这点很关键,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不顺的人、不爽的事,甚至碰到重大伤害,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说要把这些外在的“敌人”全部改变、降伏了,才能圆满忍辱波罗蜜的话,甭说我们做不到,就连老佛爷也做不到。他老人家成佛以后,不是照样有很多邪魔外道想要害他吗?僧团内部也有人想害他,比如提婆达多,所以忍辱度的修持也是依自心而圆满的,必须要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功夫。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修行者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你无法改变外在的任何事物,因为这个是由众生集体创造的,共业所感,我们的个人意识还没有成长到足以改变集体共业的程度,我们的修行功夫还不够,所以你只能改变你自己,改变内在的体验,这就是驾驭生活之道。如果你无法改变你自己,无法忍辱,又无法改变别人,那么很显然,你将会感受到或轻或重的痛苦。注意,这个时候假如你能仔细观察,向内向外仔细观察,那你就会发现,任何事物的本身其实并不是痛苦,痛苦往往是来自于我们对生命的错误思维、错误认识、错误观点。打个比方,假如有谁侵犯了你的利益,你觉得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伤害,很痛苦,所以你要报复,让对方也和你一样的痛苦。不过就算你把对方给宰了,你的痛苦也并没有彻底消失,因为当下一回再有人侵犯你的时候,你的痛苦还是会凭空出现。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这个时候就会开始问自己了,我痛苦的根源,难道真的是由于外在环境,是由于别人的伤害吗?如果你追根究底下去就会发现,其实是“我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是这个念头让你产生了痛苦,那么问题来了,我是谁?我是这个无常的肉体和心灵吗?是真的有东西伤害了我吗?还是说仅仅是“我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这样子观察追问下去,你最后会发现,“我”之所以痛苦,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我把自己认同于这个身心混合物,我把身体当成了“我”,而这个身体很脆弱,所以“我”下意识地活在一种必须保护自己、必须防守反击的恐惧状态中,是不是这样?实际上,如果你的观察足够深入的话,你会发现,这个身体根本就不是我,真正的“我”要远比肉体生命超越得多,伟大得多,它从来就没有受到过任何伤害,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伤害得了它。
第二,很多时候,我们的肉体并没有受到实质上的伤害,可能别人只是骂了你两句,给了你一个白眼,但你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所以你就“真的”受到伤害了,听得懂吗?总而言之,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和看法,是我们的意识状态导致了痛苦的产生,改变这种判断和看法,改变我们的意识状态,痛苦就会自动消失。
所以忍辱怎么忍?不用忍!只要你从自己下手,熄灭内在贪嗔痴的火焰,破除我执、我见、我相、我慢,证到无我的空性,那时自然就能忍无可忍,难忍能忍。古德讲,能这样改变自己、降伏自己的人,就等于是降伏了众生,降伏了外在的一切怨敌。再打个比方,我们这个世界,大地坎坷不平,有许多荆棘、沙石,如果有人为了防止这个脚被扎伤,就要把大地用皮革整个盖住,你们会怎么想?这无疑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其实只需要一片小小的皮革,做成鞋子穿上,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用不着把大地整个盖住。我们修行忍辱波罗蜜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要把自己解决了,那么所有的问题也就都能解决。
这个忍辱的功德很不可思议,它能让修行者迅速圆满巨大的资粮。一刹那间真实无我的忍辱心,可以使原本需要累积千生万劫的福慧资粮瞬间圆满,弹指具足。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大成就者,由于心已调伏,所以无论众生怎样伤害,他都不会有痛苦和嗔恨的情绪,内心始终如如不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佛陀在《金刚经》里讲的故事,那个大家都知道吧?不限于佛教,基督耶稣也是一个典型。他们都同样受到了众生的极端伤害,身体被摧残得惨不忍睹,但他们都同样的安忍不动,示现了一种常人难以想像的、慈悲包容的伟大精神力量。
对此广钦老和尚曾说过一段很精彩的开示,老人家说:“夸奖赞美我们的,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打击我们的人,当他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的道业,这个是逆增上缘。要藉此去磨练无我相,要心能转境而不能被境所转。此乃往生西方的资粮,要接受,要承担,内心还要感谢他们给你一个修忍辱的机会,无忍不成道!”老人家说得真是太对太对了!大家要顶礼!(众鼓掌)
此外还有一个小故事,以前曾有人问从印度来的阿底峡尊者:“如果有人要杀害你,你会怎么做?”尊者就回答说:“如果有人要杀害我,我会观想这是偿还宿债的机会,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修行者都应该牢记忍辱波罗蜜。”这是对修行者的要求,不是修行者,或者你不把自己当修行者,那可以例外。那么阿底峡尊者是说到做到,他刚到西藏的时候,曾特意挑选了一个很粗鲁、很无礼的人留在身边作侍者,那很多弟子看到这个人都受不了,于是就纷纷请求尊者换人,尊者却回答说:“不用换,你们不懂,这个人是我修行忍辱的大善知识。”所以同理,你们家里的那口子,或者你们最深恶痛绝的那个人,其实也正是你们修行忍辱的大善知识!这个看问题的角度这样一转,不就能“于诸众生心无挂碍”了吗?不就能“于诸老公老婆心无挂碍”了吗?如此一来,成就忍辱的当下,就是道场。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讲到精进,这是一个很多人经常搞错的概念。真正的精进,我们大乘佛法讲的精进是没有精进相的,如果修行者认为某种状态是精进,某种状态不是精进,如果你还在从事相上去分别判断事物,那么你所谓的精进很有可能就是佛陀所批斥的“邪精进”,要注意!佛陀在《华严经》上讲:“若人心不起,精进无有涯。”这个“不起”是不起分别、分别亦空的意思。这时的修行者没有精进念,没有分别念,念念之中,只和空性法身相契相应,这个才是没有丝毫懈怠的大精进,心地功夫,要这样去学佛才可能有所成就,所以说精进是道场。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大乘的禅定不像小乘和某些外道那样,定在某个境界就不动了,那种禅定不但不了生死,而且还很容易出问题。我以前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在解放前,在江西的龙虎山附近,有一次,在张天师的地盘有人盗墓,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墓,反正挺古老的。那个盗墓贼进去以后,发现墓室里没有棺材,只有一个穿着古装的女人,正两腿盘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这个女人看上去很年轻很漂亮,美目微闭,栩栩如生,但是一点呼吸都没有,也没有其它的生命特征,既不像活的,也不像死的。这个盗墓贼倒是没有什么色心,但是毕竟心虚,所以他就用洛阳铲——盗墓的工具,专业术语——他就用洛阳铲轻轻地刺了美女裸露在外的手臂一下。结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个美女的皮肤一碰就破了,一种透明的液体开始不停地往外渗漏,很奇怪,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眼看着一会儿就化成了一滩液体,骨头血肉都化了,最后只剩下缕缕发丝和破碎不堪的衣服。
真是太可惜了!古墓派的最后一个传人就这么没了,呵呵,开玩笑。据我所知,这个女子其实应该是一个道门的修行者,她的确没有死,她修习某种道法秘术,即将有成,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出偏了,这才一定不起,直至如今。那么这个女子她选择闭关的地方又太隐秘——古墓,搞得跟恐怖片似的,如果不是那个盗墓贼的鲁莽,这位美女大德还不知道要定到什么时候?那个盗墓贼实际上是无意中帮了她一个大忙,让她尸解了,让她从那种不死不活的状态中解脱了出来。所以有些法门不能乱修就是这样,修行的道路上歧途百端,没有正知正见,没有过来人的指导,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出问题。
那么,像本经在这里讲的禅定是指大乘的禅定,不同于小乘和外道,更不同于凡夫。真正的大乘禅定简单点说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细分起来层次很多,但其总纲、修行的总纲不离佛陀所说的“无住生心”。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屡屡提及的“无念”其实指的也是这个,同一个东西,同一个境界,不同的表达。有些修行者没有搞懂六祖“无念”的真意,长久以来,一直把这个般若三昧的无念当作是没有任何念头,这种误解害人不浅,我们禅宗之所以后来日渐衰微,和这个错误的流传多少有一点关系。
其实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谈到“无念”的时候,都是解释得明明白白的,真搞不懂某些人为什么还会误解。这些错解“无念”的修行者,以为用功就是什么都不想,必须扫除一切思想内容,因为一想就不是“无念”了嘛,所以他们经也不看,佛也不念,话头也不参,总之无事可作,无事可想,好事坏事做不做都一样,一天到晚就在那儿傻坐着。这就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对众生毫无用处的废物,头脑也越来越僵化,这个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灵状态。希望大家明白,他们认为的这种“无念”,绝对不是六祖大师强调的那个“无念”。后来有禅宗祖师对这个“念”的问题也总结了一番,说什么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五阴魔,或起不起呢,是烦恼魔,都不对!左也不对,右也不对,中间也不对,那怎么办?这个禅定要怎么修?
先别急,这里还是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所谓的“念”。“念”在佛法里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记忆不忘;二是指系念,也就是把某件事情一直放在心上。这两种“念”意思相近而不相同,但都是精神思想的重要功能。修行的人,不仅要善用这个功能,而且还要把它锻炼得更加有力才行。所以,我们如果把这个“无念”理解为不思不想、不忆不念,那就错远了。六祖大师的“无念”,其实就是他在《坛经》里面讲的“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因此这一念,既是清净常流的一念,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活泼灵动,无滞无碍。
达到这种禅定状态的人,“在世间行走,但不属于世间”,换言之,什么此岸和彼岸,入世和出世,生死和涅槃,禅定和散乱,对他来说统统没有区别。这样的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不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心灵的明澈和调柔,洞察一切。这种世出世间一体不二的大觉大定境界,才是值得我们安住的真实道场。
补充说明一点,关于这个大乘禅定的具体内容,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参看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和《释禅波罗密次地法门》这两本书,里面详尽介绍了各种层次的禅定修法,非常完备,也非常实用。建议大家在正式趋入实修前,结合《楞严经》的“五十阴魔”好好看看,这样一般就不会走错路了。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智慧又叫做般若,这个实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师父必须换种说法来给大家讲解,不然你们听了半天也不知道般若是什么,那阿拉就白讲了。大家可以在这个“现见诸法”的后边加上几个字,“唯心所造”,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比较好懂了。“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唯心所造故”,知道一切法唯心所造,了不可得,实证到这个真相,就是智慧,就是般若。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心”,唯心所造的“心”,所以也可以说,洞明这个“心”的真相,就是智慧,就是般若。那么讲到心,讲到智慧,在我们佛教的八大宗派里,你们首先想到的会是哪一个?最能代表智慧、最具风流色彩的是哪一个?(众答:禅宗)对头,就是禅宗!如果我讲禅宗是最能体现佛教般若精神的教法,相信没人会反对吧?所谓般若即心,这个心的问题,始终是佛法里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它,也就解决了生死,所以它有多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
当年,我们禅宗的二祖慧可大师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安心”,不惜立雪断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个时候慧可还不叫慧可,他叫神光,他跑到达摩祖师面壁的地方去求法,结果达摩祖师轻轻的一句:无上大法,绝不是轻心慢心、小德小智的人可以得到的。那神光一听,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和决心,“咔嚓”一刀就把左臂砍了下来,作为供养。这些古德的行持有时候想想,真是让人匪夷所思!那达摩祖师一看也很感慨,就说:“你能这样为法忘躯,大道必定得成!”这才收下了二祖,替他改名慧可,允许他提问。大家注意,这个提问资格可是二祖用一条手臂换来的,但他问的是什么呢?他问的竟然是:“我心不安,请求您帮我安心!”这个问题值得一条手臂吗?
说真的,很多人很麻木的,包括我们,大家每次看到、听到这个故事,心里的感觉往往都是轻描淡写的,没什么触动,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很多禅和子、出家人也是这样的,随便看看就晃过去了。大家要知道,我们人类从古到今,这颗心从来就没安生过。佛陀讲地球是五浊恶世,每个人都有见浊和烦恼浊,所以在这个世界我们凡夫怎么可能安心呢?平常我们还不觉得有什么,但一到生死关头,或者面临其它重大考验的时候,那个心里的不安痛苦就来了,那种折磨可不是好受的。诸位,你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在生死关头,关键时刻,你们心里还能保持安然自在的能有几个?有的请举手。今晚地震的话,不害怕的能有几个?
让我们心灵不安的问题有很多很多,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只有两个:第一、宇宙人生是怎么回事?第二、生死是怎么回事?对吧?连慧可那么厉害的法师都被这两个问题弄得坐卧不宁的,以至于断臂求法,但求心安,可见他的心态迫切到了什么程度!而传法的人呢,居然九年不开口,这个到底是什么法呢?这么金贵!据说,达摩祖师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有一百多岁了,他从印度千里迢迢来就是为了传法的。这位一百多岁的老人有着无比的耐心,他可以为了一个合格的传法人,足足等上九年——宁可不传,也不乱传!知道了这些,大家才会晓得慧可的问题和达摩祖师的“法”到底有多重要!
说实在的,慧可大师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妙,自己的心不安,却想要外人帮安,不过达摩祖师的回答更妙,祖师说:“你想安心?好啊,你把心找出来给我,我就帮你安!”那慧可听了一愣,当下猛一反省,什么是心?我的心又在什么地方呢?找了半天,发现这颗想要“安心”的心竟然找不着!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间,哪都不是,哪都找不到。所以慧可只好老老实实地对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这句话很有名,那么针对这句话,达摩祖师很平静,但是很肯定地回答说:“与汝安心竟。”你的心我已经安好了,慧可闻言之下,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安心法门就是这个!就这么简单!于是达摩祖师的传法任务到此结束,慧可从此也就成为了禅宗的二祖。
这个公案,很能体现禅宗传法的特点,简捷明快,不可方物。建议大家回去的时候可以“反刍”一下,自己好好参参看,你们一旦能把这个“心”的问题搞通了,那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智慧,什么是菩提,什么是道场,就会一通百通,豁然明白了。
(48)爱心 光明 方便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这个是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就是道场。严格来讲,这个慈悲喜舍是不能分割的,它是一个整体,有一就一定有四,它们其实是同一种心灵状态的四种不同表现。这个伟大的心灵状态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爱”,不是爱情的“爱”,不要搞错,而是对一切众生无限的、无条件的大爱——无我之爱!一体不二的爱!这种爱的背后,是对生命真相的洞察,是般若智,是空性见,这也是需要实证才能明白的境界,不是空谈。
维摩居士在这里稍微定义了一下,他说,能平等关爱一切众生,就叫做慈;能为利益众生而忍受疲劳痛苦,就叫做悲;能对万事万物、对一切法都心怀喜悦感激之情,就叫做喜;能放下对万事万物的分别妄想,不起憎爱,就叫做舍。这个是大乘佛法所定义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跟小乘的定义有点不同,跟外道的定义更加不同。能做到这几点的人,即使再艰难困苦的环境,对他来说也是清净道场。
这个心里拥有慈悲喜舍的人,就算他在现实生活中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但他仍然可以算得上是最富有的人,为什么?我告诉大家一个形而上的秘密,注意听了!在灵性的层面,在精神的国度,一个人伟大与否,那是一目了然、非常直观的,因为生命在这个层面的表现是光、光体。一个人的爱心越广大,慈悲喜舍之心越广大,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灵魂之光就越灿烂,这是丝毫作假不来的。
一般业障较重的众生光芒往往都很黯淡,而佛菩萨的光芒则是铺天盖地的,气势宏大得令人震惊,它们的强度远超日月,但同时又很柔和温暖,给人以喜乐安宁之感。在那个状态里,我们人世间最看重的东西,像什么财富、名声、地位之类的东东,完全失去了任何意义,变得一文不值,所以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境界高低,严格来讲,只取决于他心灵觉悟和爱心拓展的程度,而非其它。当然,如果大家能像维摩居士那样的,在拥有财富、名声和地位的同时,还能拥有伟大的觉悟和爱心,那就再好不过。那说明你们至少已经是大菩萨的境界了,这种福慧双全的示现会对众生起到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值得所有人赞叹和效法。
下面,又一次讲到了神通。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关于神通的话题,我们之前谈过很多,那大家现在应该对神通很清楚了。我们佛教提倡的神通,不是那种见鬼见怪的东西,而是强调以智慧为本,慈悲为基,所谓超越生死,解脱轮回,这个才是真正的大神通。一般来讲,神通可以分为六大类,像什么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尽等等。前五通为外道共法,只有第六通漏尽通才是我们佛法所特有的。这个漏尽通一旦证得,般若现前,轮回自解,这时的修行者,他获得的神通才可以谈得上是“妙用”,才可以称之为“道场”,不然这个神通再厉害也只是造业而已,和解脱无关。
前两天有居士问我,师父,你有没有神通啊?说实话,我有!不过不是神通,是神经!我的神经很通,同时我的神经很大条,(众笑)你们没发现吗?听了这么多天课,居然还有人来问我这种问题,阿拉真是失败啊!我告诉你们哦,以后有谁再敢问师父这种问题,小心我大刑伺候!我会叫戒静法师做个香板,到时把香板拿出来,“啪啪啪”,在你们的屁股上“竹笋炒肉片”,到时你们就不要怪老衲心狠手辣。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这个“背舍”是违背、舍弃的意思。菩萨背舍一切恶见、邪见、分别见,弃贪嗔痴,破无明网,具足一切善法,圆证无上解脱,所以说“解脱是道场”。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同样一件事情,这个人的发心动机不同,那结果也就不同,截然不同。比如说方便,各种各样的手段都可以成为方便,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众生,而且最后结果也确实利益了众生,那么即使你骂人打人都是对的,你的心境念念都是道场。但如果你行使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役使众生,利益自己,那么就算你天天笑口常开,五讲四美,那也只能成就世间福业,不能说是道场,因为你的心灵境界不同。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九九六年,在美国,当代的大成就者阿谛达尊者的门下,这一天来了一对美国夫妇。这对美国夫妇男的叫B先生,这是英文代号,他长得一表人才,在一个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女的叫A小姐,看上去娇小玲珑,楚楚可怜。A小姐是尊者早期的门徒,她追随尊者已经有二十年了。她曾经有过一段很不幸的婚姻,才十多岁就生了一个孩子,第一任丈夫是个虐待狂,经常毒打她。那么她现在的丈夫B先生虽然不打她了,但是夫妻俩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当时尊者那个地方每天晚上都有集会,大家自由提问,尊者负责回答。A小姐差不多每天晚上都会站起来发问,但奇怪的是,每次她刚开口尊者就会骂她,骂得很凶很无理。整个场面会突然安静下来,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的,搞不懂怎么回事,每个人都被吓得战战兢兢的,因为一向慈悲和蔼的尊者从来没有对谁这样凶过。但是A小姐似乎并不怕骂,每天晚上她还是照问不误,就这样过了三个星期,A小姐也被骂了三个星期。
这天晚上,大伙聊着聊着,忽然就聊到了很敏感的性爱问题,接着居然聊到了性虐待,老外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往往比我们中国人坦诚。那么尊者就打趣说了,看样子,我们中间有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不如我们也成立一个性虐待俱乐部吧?尊者还说,A小姐的爱人B先生,看来是最适合出任主席的……那大伙儿听了都乐。此后的几个晚上,这个问题一直被反复地提及,讨论的中心点很巧妙地、慢慢地转移到了B先生的身上,你们现在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值得一提的是,这整个过程一直都是在一种很幽默、很轻松地状态中进行的,从头到尾,尊者都没有呵斥过B先生一句。尊者鼓励他把自己内心隐藏的幻想表现出来,洞察清楚之后再超越它,但是注意不要让身体受到伤害,诸如此类的建议还有很多很多。
等B先生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尊者就把矛头转向了A小姐。尊者说,A小姐一直都是B先生的性虐待伴侣,她已经养成了习惯,如果别人对她不凶的话,她就不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她的心灵已经相当扭曲了。尊者就说,我之前之所以那样凶狠地骂她,就是为了这个缘故。最后,尊者还语重心长地告诉A小姐说:“以后再也不要让我这样对待你了,明白吗?”A小姐非常惊讶,因为他们夫妻间的那些事情都是秘密来的,尊者是怎么知道的呢?她同时也非常感动,因为她感受到了尊者对她深深地理解和关怀,这个比什么都有说服力。于是A小姐就很欢喜地接受了尊者的指导,开始趋入自我调整,从此以后,尊者就再也没有骂过A小姐了。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方便教化的例子,说明善用的话,嬉笑怒骂都可以成为治病救人的方便。真正的道场就是这样的,师父看上去像医生,道场看上去像诊所,不过是一个专门针对心灵,专医疑难杂症的诊所。前来看病的众生每一个都不相同,每一个都有故事,像这种心灵上的清理过程其实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必须要有真正的大智慧、大慈悲,所谓的方便才有可能达成,不是乱来的。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四摄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这几个概念我们很早以前就讲过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表现在具体的行持上,就是这个四摄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所以说四摄是菩萨的道场,要有这样的心行,才能包容摄受一切众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多闻是指多研究、多听闻佛法的第一义谛,并且听到做到,要这样修行才能与法相应,所以说多闻是道场。记得有那么一句俗话:“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能说能练才是真把式。”好像是北方的一句俗话。那么在佛法修持上,这个真把式不多,假把式不可取,建议大家宁可做个傻把式,抱死一句佛号傻傻地念,这样往往能得真实大利。千万不要做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口头上说得好听,求生净土,求生净土,其实心里房子、票子、孙子一样都舍不得、放不下,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我告诉你,你来这听经闻法基本上就算是白来了,出去不要说我认识你,(众笑)不要说我是你师父,咱丢不起这人!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修行者正观诸法本空,实相无相,心不可得,所以他能自然而然地降伏其心。我们这个妄心一旦降伏,“狂心若歇”,智慧就会开启,自性本来的清净道场就会现前,净土就会现前。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个境界需要修行者全身心地投入实证,不然空谈无益。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这个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呵呵,我就知道没几个人记得,好家伙,这么快就把老衲讲的东西还回来了,你们这个境界很不可思议!其实我也不记得,(众笑)但我也没有忘记。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了,佛法的很多东西,尤其是一些名相术语,其实用不着太刻意去背的,你们得空慢慢多看几次,把内容理解了,再在自己的身心修持上打个转,那用不了多久自然就会记得。那么,我现在再讲一遍,三十七菩提道品,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个是大小乘佛法修持的基础,其中四念处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依此三十七菩提道品修行,就能远离世间那种有为有漏的染污法,成就出世间无为无漏的清净法,所以说三十七品是道场。
「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这个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谛,这是学佛必须要了解的第一步。我们的佛陀讲世间皆苦,众苦充满,在生老病死中没有一法是不苦的,这叫做苦谛。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就说了,佛教是消极的、悲观的、厌世的,因为佛教认为人生没有一点快乐……很多人很快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人类的头脑经常就是这样的,草率而简单。佛陀其实从来就没有否定过人世间的“乐”,他只是很单纯地指出,这个人世间的乐是无常的,而苦是肯定的、迟早的。佛陀只是很单纯地指出了事实,就像他说大便是臭的,这个只是指出事实而已,其中不带有任何情绪。你总不能因为有人说大便是臭的,你就说他是消极、悲观、厌世的吧?要说错误,佛陀犯的唯一错误就是,他说了真话!而沉浸在幻梦和谎言中的人们,最害怕、最讨厌听到的,就是真话,所以我们佛教被攻击那是很正常的事,再正常不过了。
想起一个故事,从前,古印度的时候,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临走前,他们的师父就拿出了一个苦瓜,吩咐他们说:“你们随身带着这个苦瓜,在经过每一条圣河的时候,都要记得把它浸泡一下,而且还要把它带到你们所朝拜的每一个圣殿,把它放在圣桌上供养,然后礼拜它!”于是弟子们遵从师命,拿着苦瓜就上路了。他们走过了许多圣河和圣殿,按照师父的教导把苦瓜在水里泡了又泡,在圣桌上供了又供,并且还对着它拜了又拜。等回来以后,弟子们就把苦瓜恭恭敬敬地交还给了师父,没想到师父的第一句话就是:“把它煮了吧,当作晚餐。”
晚餐的时候,师父就招呼弟子们一人吃了一口煮熟的苦瓜,然后他故意很吃惊地说:“咦?奇怪了,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居然还是苦的,它竟然没有变甜?!”弟子们一听,有好几个立刻就开悟了!这位师父很了不起,他能以这样生动的引导方式来接引弟子。
那么,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很简单,苦瓜就像是我们的生命,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为圣水和圣殿而有所改变;让我们贪爱不舍的这个生命也是苦的,由无明愚痴而产生的这个无常的生命,在本质上就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修行人也无法改变。那些品尝过生命和情感大苦的人,往往会比较容易理解佛教的观点,因为他经历过了,痛过了,他就再也不可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就像那些开过刀、动过手术,或者谈过恋爱、失过恋的人,你总不会昧着良心说开刀很舒服,失恋很痛快吧?生病和失恋永远都是苦的,这一个层次永远不会改变!
所以,诸位菩萨,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面对生命,大家最好要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要准备好受苦,而且是要随时随地准备好受苦!不要指望苦瓜会变甜,不要幻想在这个无明生死中能有什么好东西,只有真正认识了生命中苦的滋味,不逃避,不虚掩,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因为洞察而超越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开始真正地去珍惜生命,珍惜每一个人——珍惜而无所执著。我觉得,这种务实而智慧的态度,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修行者来说尤其重要,不知大家以为如何?(众鼓掌)
好像扯多了,回过头来我们简单一点,继续讲四谛。苦就不说了,剩下的还有三谛,集灭道三谛。佛陀讲,我们众生以苦为乐,颠倒错乱,这是一切苦形成的原因,就叫做集谛;为彻底解决痛苦而修道,就叫做道谛;灭尽苦集得究竟乐,就叫做灭谛。其中集是苦因,苦是集果,道是灭因,灭是道果,菩萨能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他们证得的是不欺诳世间的真理,因此说四谛是道场。
(49)十二因缘的迷思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这里的缘起也是一个很重要、很基础的概念,它指的是十二因缘的缘起,这个是我们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很重要。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就叫做十二因缘,是一个大圈圈,把我们所有的人都圈在里面了。这个十二因缘法,佛陀主要是针对我们人道的众生来讲的,这点大家要清楚。
需要小心的是,这个十二因缘法是非常深奥的,一般人很容易就会误解它,然后就会以谬误的见解来诠释佛法,自误误人、以盲引盲而不自知,那就很可怕了!像阿难当年就差点犯错,他曾对佛陀表示说,这个十二因缘看起来很容易、很浅显嘛。佛陀当时就警告了他:阿难,勿作是言!你别这样说,这个缘起法是非常深邃,非常难懂的,很少有众生能够彻底明白地看透缘起。所以,想要真正地、正确地理解缘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作为佛弟子,作为修行者,正确地理解缘起又是必须的,否则我们的修行无从谈起。
关于这个十二因缘的缘起,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最流行的,很多大德都是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十二因缘指的就是三世因果的不断轮回,包括这一生的生老病死。他们一般是这样说的,因为你过去世迷惑、颠倒,莫名其妙的一念无明妄动,引发动性不停,造业不止,这就是无明缘行。这个行又引发了主体意识“我、灵魂、神识”的这种执著的产生,很多大德认为这个神识就是中阴意识,这个中阴意识和受精卵一结合,就产生了今生今世我们这个有形的肉体生命——名色,也就是胎儿。
这个名色在母体里慢慢地长大,形成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入。然后六入缘触,这个六入和外界环境、和六尘一接触,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生理和心理上的知觉感受,这就是触缘受。这个受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好受的我们就爱,不好受的我们就憎,这就产生爱憎分别了。然后就有取舍,爱的我们就想牢牢地抓取,不爱的就想舍掉,永远舍掉。这就是受缘爱、爱缘取,接下来因为有能取、有所取,有这种分别,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万事万物都是真有的、实有的感觉、错觉,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这种错觉最终导致了种种烦恼痛苦、执著业力的增上,生老病死的概念也就随之产生。
那么,当我们人的这一期生命结束后,事情还没完哦,一念无明,无明缘行,这个业力又会延续到下一世,造成下一个生老病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一次流转,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不休,几乎没完没了。有不少大德在讲经的时候只要讲到十二因缘,差不多都是这样解释的。但这种说法很容易引起一些问题,比如,很多人都把十二因缘里的这个“识”当成了三世轮回的主体,认为那就是“神识”、“灵魂”,那就是永恒不变的“我”,这种见解实际上正是外道“常见”的一种,佛陀经常批斥的,因为它完全违背了三法印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根本开示,所谓: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这首诗偈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能把神识当成是“我”。所以后来有人就说了,佛陀讲的十二因缘其实指的并不是三世因果的轮回流转,而是指的当下,每一个当下!关键就在十二因缘的“有”和“生”上,就实际而言,这个“有”和“生”,这两个字并不是指从母亲的子宫里生出来,而是指从执著妄取中生出来,并且发展出“自我”、“小我”的错觉,发展出这种错误的认同,这个才是“有”和“生”的本意。这样的“有”和“生”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大家可以自己回头反观反省一下,是不是这样?这样的“有”和“生”,一天之中不知道会发生多少次,那个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众生只要念念之间和无明相应,那就会通过意识流攀缘色心二法,再通过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种种乐受,进而产生“爱取”,这就是迷执,紧接着就发展出当下的有和生,因此这个有和生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
我们一个人可以在一天当中出生很多次,每一次产生“我”和“我所有”的时候,就都可以称之为一次有和生,而一生之中这样的有和生可能会有无数次。所以,缘起完全是此时此地、念兹在兹的事,它就像闪电般生灭,制造出我们心中的苦,我们很少有人能觉察到这点,而且这种苦它就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上面这个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但如果有人据此否定十二因缘是贯通三世的,那似乎又有点偏激了。
依我个人的浅见,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是对的,十二因缘既是当下的,也是贯通三世的,它们完全可以整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矛盾。人我的这个生命在刹那刹那之间因缘流转,无明不灭,我执不尽,那当然就会延续到下一世,这个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听清楚,是无始无终的,我的话里有话。这里面其实并没有什么轮回的主体,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个“我”,只有刹那刹那生灭不停、迁流不止的“自我感”,一种“自我紧缩感”,一种虚妄。这个迁流运动的本身其实是一种虚妄的波动,像波浪一样的振动,它存在于心念的想象里,更不用说由此而产生的那种“自我感”了。说到底,这种“自我感”和时空万物一样,全都是一念无明幻构的产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实在性——是空的。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十二因缘贯通三世的说法,这个说法仍然是一种站在时空架构内的描述,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因果相承,一脉直线,但真正的真相却不是这样的,真相要远远比这个复杂庞大得多,所以佛陀在给我们众生开示十二因缘的时候,用的仍然是方便说,非第一义。要证到这个真相,要明白这个第一义,那就需要修行者在每一个当下,想办法破除无明,破除我执了,这个是修行的使命,也是修行的必然。那么在这里,大小乘佛法就出现了在修行见地上最大的一个分水岭。
小乘的修行者认为,必须要彻底斩断无明,斩断我执,才能证到涅槃实相,得阿罗汉道。他们认为涅槃实相是一个和无明生死截然不同的东西,所以舍无明取实相,舍生死取涅槃。很多修行者就卡在这里,没有更进一步的观察。那大乘菩萨就不同了,他们明白“涅槃生死等空花”,“无明实性即佛性”,他们晓得一切法毕竟空相,本来不生,万事万物的当下就是涅槃,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断的。大乘菩萨不讲断,无明本空,我执非有,非断非常,他们只讲“转”,洞察真相的当下一转,无明就变成真如了,第六意识就变成妙观察智了,烦恼就变成菩提了。
其实这个还只是方便说,但是大乘菩萨不厌生死,不住涅槃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他们看到的是更深刻、更完整的真相。我们共同的这个无明,究其本质,其实是真如的妙用来的,它和“明”、和“觉”是一体的,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非常清楚地照见了这个真相,所以才会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心经》,还记得吗?维摩居士在这里也讲:“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这个尽是断的意思,无明乃至老死本身就是空的、不存在的东西,所以哪有什么断不断的说法呢?说断不断只是方便、戏论而已。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修行者一旦明白这点,那么十二因缘流转的每一个当下,对他来说,刹那刹那,就是自性涅槃,就是道场。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这个烦恼其实就是我们人世间的代名词,在《中论》里有讲:“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烦恼即菩提”,但这有一个前提,修行者必须要能在烦恼的当下观照到其性本空,要如如不动才行。否则你和凡夫一样,即烦恼而烦恼,身心煎熬,那就不是菩提了。或者像小乘行者那样的,把烦恼当做敌人来断除也不对,“舍冰求水”,以为离开了烦恼还别有菩提可得,那说明你仍然没有看到实相,没有看到真相。这里维摩居士说烦恼的本身就是道场,因为烦恼自性本空,烦恼其实是一种心理状态来的,那个状态生起的当下就是无生,就是无相,就是涅槃,修行者如实了知这一切,所以他能即烦恼而菩提,不被所谓的烦恼情绪干扰迷惑,那当然就得大自在了。
这个心一旦自在,去哪里都是道场,心不自在,去哪里都没有用,道场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有很多居士满世界去找寺庙,要清净,要远离,但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他真住到寺庙里了,才发现大事不妙。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是非,寺庙里也照样会有烦恼痛苦,那怎么办?当然是凉拌啦!我们前面讲过的,只有先把自己搞清楚了,只有先改变自己的内在体验,才能驾驭所谓的生活之道。当你换个眼睛看世界,当你自己真正妙了以后,你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的烦恼痛苦、所有有烦恼痛苦的地方居然都是道场。注意!大乘佛法的要点、精义就在于此,大家最好记住,这个是修法的关键,别一转头,等会儿中场休息去趟厕所就忘了!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这个广义的众生是泛指众缘所生的所有有情、无情的存在,三界内的一切都可以说是众生。那么狭义的众生则仅仅是指胎卵湿化、具有五蕴结构的有情生命,花草树木、泥土石头什么的不算。这一类的有情众生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但有一点它们是相同的,那就是无我性空的本质,其实无情众生也是一样的道理。
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就是无缚无脱的,真正明了这点的修行者,他不会离开烦恼众生去另外找清净,另外找道场,对他们来说,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就是最好的根本道场。但是我们还没有证到这个境界的,就不要纸上谈兵吹牛了,理论上空谈没有用,所以大家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先求生净土,要发愿求生净土,不要打妄想,到时候有成就、有把握了,再回来宴坐水月道场也不晚。
(50)举足下足 无非道场
「一切法是道场,如诸法空故。」三界内的任何一法都是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的,一切现象界的存在都是缘起。那像这个茶杯是缘起,这里供的花果也是缘起,我们大家相聚在这里更是缘起,而缘起的一切当下就是空的,了不可得,所以说一切法是道场。这个一切法包括了善法、恶法,正法、邪法乃至魔法、外道法,这一切通通都是菩萨的道场,正好修行!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不实的存在,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们真的相信这个,真的实证到了这个,才有资格更进一步,去了解宇宙生命更为宏大的真相。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有个道理大家要了解,那就是所谓的“佛魔一如”、“佛魔不二”!如果我们众生心里颠倒的话,那么,即使你终日念佛念经那也还是魔业,如果那颗颠倒的狂心停歇下来了,能与空性相应,能与慈悲和智慧相应,无限无碍,那个才是真正的不动道场。到此境界,十方法界处处都是道场,业业都是佛业,“满街都是圣人”,所以,又哪里有什么魔可降呢?
不过话要说回来,如果我们还达不到“不动道场”的境界,那在修行的过程中就要小心了。因为在现实世界中的确存在有所谓的“妖魔”,一些心念邪恶的生命形式——不鼓掌不讲!(众鼓掌)呵呵,你们不是很多人对这个很感兴趣吗?妖魔鬼怪,一些心念邪恶的、层次很低的生命形式,当你的修行趋入、达到某种状态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来骚扰了,你们就会接触到,这是真的!我们出家师父之间有时候会交流一下这种事情,因为你只要修行出家,进入这个领域,尤其是在水边树下,深山茅蓬,那碰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是很正常的。几乎每个出家人都碰到过非人的生命,类似于妖魔鬼怪之类的,像我就碰到过好几回。不要大惊小怪,它们也是众生之一,并不比你我卑贱或高明到哪里去。这种生命形式其实是很可怜的,它们受制于自己的负面意念和负面情绪,活得痛苦不堪,它们的心灵处于一种很低层次的境界。所以一旦碰到它们,而它们又对你心怀恶意的话,不要害怕,不要自己吓自己,不要被那些恐怖小说、恐怖电影给误导了,我告诉你们两个对治、突破它们的方法。
其实维摩居士在本经这里讲的方法是最好的,面对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心不倾动,既不欢喜也不恐惧,不取不舍,如如不动,这样什么魔都拿你没有办法!当初我们的老佛爷、佛陀,他在菩提树下就是这样降魔的,但是这个方法对定力和慧力的要求太高,修行者必须要绝对地相信并清楚生命是不受伤害的,换言之,你必须了解一切伤害都是幻相,你必须洞达无我的空性,不然定不下来。这个层面我们一般人很难达到,所以我告诉你们另外两个同样有效的方法。第一个,好几年前,我和云居山的几位师父聊天,他们跟我说了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碰到的一些事情,也不外就是这些鬼鬼怪怪的,那些境界一来的时候,他们有的念佛,有的念观音,有的念咒,有的念什么都不管用,但一念韦驮菩萨,那个东西“嗖”的就走了,有的要念地藏菩萨,念其他的没有反应,这就有点奇怪了。像我每次碰到境界都是念阿弥陀佛,每次都灵,那么这说明了什么?
我是到后来才明白,如果哪个佛菩萨的圣号或咒语你用起来比较灵验的话,那至少说明了两件事:第一、说明你跟这位佛菩萨的缘份比较深,你可能在过去的哪一生、或者多生修过这个法门,在潜意识里对他很有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力量。第二、这是一个提醒,提醒你今生应该再次选择这个法门继续深入、继续修,这样比较容易得利。比如你念地藏菩萨感应很灵,那么你从今往后就专修地藏法门好了,专门持诵地藏菩萨圣号,一样能得大解脱,其他佛菩萨的道理也是同样的。在我自己的经验里,我跟阿弥陀佛的缘份是最深的,因为每次都是他老人家救的我,只要佛号一起,任你什么妖魔鬼怪都没有用,统统退散,所以我现在胆气壮得很、心里安定得很,什么都不怕,呵呵,这些故事以后找机会再告诉你们。我在这里是想要向你们推荐念佛法门,万一以后修行的时候碰到非人的干扰,你只要记得在心里猛念佛号,祈求加庇,那就绝对能得加庇。当你自己有过切身的经历,那就会知道了,原来佛经上讲的佛号威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此外还有另一个方法,那就是慈悲,慈悲心可以降魔。当你以一种全然敞开的、欢喜无畏的心态去拥抱每一个前来骚扰的“邪恶”,当你的心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那么不管那个魔看上去有多恐怖、多强大,它都会立刻消失!为什么?因为你的心灵境界在那一瞬间完全超越了魔的境界,你们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它根本就碰触不到你,影响不到你,了解吗?建议大家把这个慈悲心和我们前面讲的念佛法门结合起来修,我相信这样做的效果应该会更好些。
道家曾有云,“心可上天堂,心可下地狱”;我们佛教也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因果就在这当下的一念。佛也好,魔也罢,他们的法力再大,也比不上我们人心当下的一念。俗话说,“佛度有缘人”,那什么是有缘人?那些能够接受佛菩萨教化的就是有缘人。表面上看来是佛在度人,其实说到底还是凡人自度。不管是佛陀度人,还是妖魔惑人,都是在助缘上下工夫,在外界因素上做文章,他们并不能真正地强逼你做什么,你不愿做、不想做的事,没有谁能逼得了你,除非是你自己认同或屈服。
同理,也没有谁能真正的伤害得了你,你真正的生命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就算毁天灭地、宇宙崩塌,地震海啸,真正的你也不会受到半点伤害,因为所有的生灭都只是幻相而已。只有你的恐惧能“伤”得了你,只有你认为自己会受伤害的这个心念能“伤”得了你。你认为妖魔鬼怪很厉害,它们可以让我受伤,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它们的恐吓招数就起作用了,你的心就会在刹那之间创造出一个恐惧痛苦的幻境界,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里面,真正能起决定作用的,其实还是你自己的心念——师父说得够清楚了吗?还是你自己的心念,不是别人。了解了这些,回过头来,我们再去看看那些所谓的鬼片和恐怖片,你就会觉得很好笑了。
实际上,我们在精神领域看到的那些“脏东西”并不是最可怕的,那些家伙并不可怕,就算那个魔或鬼要杀你,你就让他杀嘛。既然有鬼,那说明老子或老娘其实也是不死的,死的只是肉体,反正这个肉体迟早也会完蛋,那倒不如趁此机会换一个呢!你要是真这么想得开的话,你还会怕鬼吗?鬼怕你还差不多!来来来,你以后碰到鬼可以这样跟它讲,你来杀我啊,求求你把我弄死吧,等老子或老娘死了以后,再变成鬼来收拾你,这个谁怕谁啊!对不对?(众笑)你要有这样的胆气和智慧,哪个鬼见了你不退避三舍啊!而且,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些可怕的魔或鬼,它们实际上就是我们,它们并不是外人,它们其实是我们的一部分。所以,这些“外魔”严格来讲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心中之魔——心魔,又叫做烦恼魔。
以前禅宗祖师讲: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们前面也讲过。那么什么是或起不起呢?南老形容,就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人家还说了一个故事,说清代有一个书生,有天下雨没事做,不知道在哪个花园里闲晃。这个骚人墨客就是这样的,喜欢雨中找浪漫,饱后找感觉。这位骚客打着雨伞,听见雨打芭蕉的这个“噗噗”声,他的心绪不由得就凄迷起来,于是他就采了花园里的一片芭蕉叶,在上面写了一句话:“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写完他就放在花园的凉亭里了。
过后不久,有位小姐也来逛花园,看到了这句话,就撇撇嘴,表情很不屑。估计小姐那天心情很不爽,因为她接着就写了一句很伤人的话:“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句话后来传到书生那里,据说把那个书生气得啊,“噗”——就像周星驰那样的,狂喷鲜血。仔细想想,我们的人生,那个境界还真就是如此,不管是谁,基本上都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那像你们不就是嫁了老公,又怨老公吗?以前恩恩爱爱,现在恨不得把他掐死,搞了半天,“原来爱人是仇人”!唉,真是何苦呢?所以一切都是我们自找的,没有心魔,就不会感招来外魔。这个天底下最需要降伏的魔,说实话,正是我们自己!
据师父的四个眼睛观察,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是比我们这个人心更可怕的了,再没有比我们自己更需要降伏的魔!搞清楚这点,你们就会了解维摩居士为什么说“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真正的降魔,其实是在自己的内心下功夫,要做到心不倾动,不是不动念,而是于念离念,心无所住。了悟到这点的人,就能于一切境界,洞然无执,得大解脱。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古德曾经讲,“三界若空花,尘劳做佛事”,三界如幻,本来无来无去,无能去无所去。菩萨因为洞察了这一切,所以他才能够自由自在地往来其间,化导众生,游戏无碍,因此说三界是道场。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菩萨已经透视万事万物的真相,因为心里有底,所以他能为一切众生讲说正法,摄邪归正,就像狮子一吼无所畏惧,一切天魔外道、歪理邪说,无不慑服,所以狮子吼是道场。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这个“力无畏不共”是指十力、四无畏、十八种不共法,这些名词前面也都讲过了。它们都是修行者在圆证了佛果以后才能具足的功德道力,自然远离九法界一切众生的过失和缺憾。它们成就的同时,无疑也成就了自性的清净道场。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成佛以后就能得到三明六通,六通我们前面讲过了,那么这个三明是指漏尽明、天眼明和宿命明。这三明和菩萨、罗汉的三明完全不同,因为这是只属于佛的究竟彻底的大圆满境界,对理对事任何残余的障碍都没有了,事事通达,无有限量,这个境界实在不是我辈所能妄测的。仅举一例,比如宿命明,据经典记载,阿罗汉的宿命明可以看到我们众生八万四千大劫以内的事,超过就不行了,而佛陀却能看到无量劫前,无量劫后,完全超越了时空,所以这个根本没办法比。
需要说明的是,佛陀的三明六通都是救度众生的方便,不是奇能异术的表演。有些人知见不正,才修行几天就得到了一些神神鬼鬼的感应,能差遣鬼神或者被鬼神差遣,他就自以为得到了三明六通——我提醒你们,这是非常幼稚和非常危险的事!如果你们中间有这样的人,那我建议你最好赶紧忏悔、放下,要多多念佛,要老实念佛,无怪无奇才是正道,听得清楚吗?“无怪无奇,是真秘密”!等哪天你们有了漏尽明,有了大智慧,那时再来玩神通也不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修行者能够成就一切智,什么根本智、差别智统统成就,那就是成佛了!修行到这个境界,就能于一念之间,了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性空无碍,得大自在。这一念了知,就能念念了知,念念了知,就能一切了知,这就是“一念三千无为处,诸法空相是道场”。这个境界离我们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当下这一念的把握和透视,具体修法大家可以从念佛法门入手,也可以从你们惯常修持的法门入手,什么持咒、观想都可以。所谓实践出真知,有些事情时机一到,大家自然就会明白,所以废话少说,多言无益,我们只要老老实实地按照佛菩萨交代的去做就对了,做到才会明白,否则你怎么着都不会明白。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这是说,如果有谁听懂了维摩居士前面所讲的内容,能够那样去观照诸法,并依此智慧教化众生,那么不用想了,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必然冥合大道,这是毫无疑问的。按照基督教的讲法,这叫做“符合上帝的旨意”。(众笑)此时的修行者,言语动静,无非道妙,举手投足,纯一真谛,眼中所见,一切法皆是佛法,万事万物无一不和空性相契相应,那这个就是真正的住于佛法了。
对这样的人来说,十方三世,哪里没有道场?哪里又不是道场呢?所谓“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对不对?原来我们追寻的佛法就在世间的举足下足处,解脱就在此时此刻!就在你们家的厨房、闺房、厕所里。诸位大德,如果你们真听明白这个道理的话,那以后就不要再四处去别求道场了,否则狂心不歇,纵然你行遍青山,踏断天涯,到头来也还是痴人一个,这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要清醒!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维摩居士的这个妙法刚刚说完,当场马上就有五百天人被感动摄受,发起了大彻大悟的菩提心,从此志求无上道。那光严童子一看,他是自愧不如啊,所以他只好对佛陀说,我也没有资格代表您去探病,没办法。
这个已经是第二位推辞任务的大菩萨了,其实这些大成就者说自己没资格去,那是在谦虚,是故意配合佛陀演戏给我们众生看的,他们可不是真不敢去,大家别看走眼了。
那么,从下一节开始,我们欲界的主宰,天魔波旬即将隆重登场,关于他的故事很经典,也很搞笑。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大家要打起精神注意听了,错过了活该!(众鼓掌)这个鼓掌千万不要像拉稀一样的,呵呵。(众笑)
(51)魔王波旬的招数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现在本经的主角轮到持世菩萨了,这里要先解释一下菩萨的名号,这个持是执持的意思,世是世间,这位菩萨是现出家相的,太虚法师说他能够“执持佛法,教化世间”,所以被称为持世。这位菩萨的性子比较好静,不喜欢愦闹,他只喜欢一个人离群索居,住在山林中。但他并不是孤僻怪僻,他只是跟阿拉一样,喜欢享受大自然而已,所以别误会了。
这一节的开头和前面差不多,佛陀转向持世菩萨,要求他做代表去探病,持世菩萨却向佛陀表示说他也不行,不能去。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那持世菩萨就开始回忆过去,有一天,菩萨正在山林的静室中打坐,不晓得是在哪座山里,大概是盖了个茅蓬自己住。菩萨本来正万缘放下、禅悦轻安,坐得好好的,天魔波旬突然带了一万两千名天女就来了。当时天魔幻化成了帝释天的样子,天乐悠扬,载歌载舞的,具体情况经上没有细说,但据我想同时显现的一定还有种种祥瑞,比如什么彩光缭绕、异香扑鼻之类的。那么这样一大群人从空而降来到菩萨的面前,看上去倒是很有礼貌,他们先顶礼菩萨的脚,然后就合掌恭恭敬敬地站在了一边,脸上的神情那是相当地崇拜。特别是那一万两千个漂亮天女,她们看着菩萨,眼里直冒“小星星”。当然,这些都是波旬事先交代好,要她们装出来的。
这里先解释一下波旬的意思,波旬其意为“杀”,杀者、杀手,因为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去断人的法身慧命,所以又叫做恶中之恶。这个定义很有意思,杀人是大恶,但还不是最恶,因为毕竟没有谁真的被杀了;你以歪理邪说误导众生,戕人慧命,害人堕落恶道,千生万劫不得出离,不得出离那个幻境界,那才是恶中之恶——极恶!这个因果可比杀人要重多了。那么,本经这里讲,魔王见到持世菩萨厌恶喧嚣,贪著寂静,于是就想顺着他的喜好来,又顶礼又歌舞的,先赞叹恭维了一番,然后再想办法来扰乱他。
这件事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提醒,那就是:修行人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着魔的。所谓的魔境,并不一定是指那种让人毛骨悚然、充满艰难险阻的境界,很多看上去很美好、很顺利的境界,搞不好才是真正的魔境,这点大家要注意!在顺境中我们如果忘失了道心,丧失了警惕,对世间法的贪著越来越重,那说明我们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着魔了,所以修行者在面对顺境界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别人的赞叹和恭维的时候,切记要保持平常心,不要上当。所以,为了师父好,还请大家以后不要再过份地赞叹师父,明白吗?你们还是让我多活两年吧!(众笑)
天魔波旬我们前面大致介绍过的,这位仁兄是欲界最高一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也有人说他不是天主,但不管是不是,他的神通、道力、级别和天主是一样的,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本身的地位身份要比帝释天高多了,帝释天不过是他下面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主,福报神通各方面都差得很远的,但天魔偏偏要假扮一个什么都不如他的小小天帝,这里面就有猫腻了。因为帝释天在欲界六天所有的天主里,他是护持三宝最铁杆的一位,佛弟子都知道他。那像我们,如果我们看到天帝现身,那下意识里一定会想,这个是护法神,可以相信!我们一定会这么想,一般会这么想,不加思索地就会轻信。头脑对事先认定的东西往往会缺乏一种理智的反省判断,这是一种思维的惯性。波旬就是利用了这个心理,扮成了帝释的模样。果然,持世菩萨一时疏忽,没有仔细地去分辨真假,那就上了老鼻子当了。
这个天魔波旬他假扮帝释可不是为了好玩,他纯粹是没安好心,他正算计着要怎样才能扰乱菩萨的心意,让他退失道心,很阴险。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魔障的力量向来要比修行者求道的力量要大得多。好在持世菩萨毕竟是菩萨,他虽然不辨真假,但也没有因此而欣喜若狂,换了一般人看到那么多天人来拜他,可能早就不行了,那心理非极度膨胀不可,这个大我慢一起,那魔王的诡计就得逞了,所以在修行当中,我们一定要非常地小心才是。我曾经再三地提醒,我曾经和某些居士说过,不管打坐的时候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最好统统不理,就算是佛菩萨现在面前也一样,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佛来杀佛,魔来斩魔”的气概,要牢记佛陀的那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保持这样的清醒,你就永远不会被骗了。
「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持世菩萨以为来的是护法神,这么大的菩萨了都分不清真假,还打招呼,这个颇有点开门揖盗的感觉,就像当年的满清政府,强盗都进门了,还好酒好菜的接待,我估计天魔的心里现在可能正没事儿偷着乐呢。
这个天魔波旬看起来很可恶,居然欺骗单纯的修行人,但是在《华严经》里,佛陀却说,天魔波旬实际上是十地菩萨化现来的,他是为了配合整部宇宙大戏的出演,才故意选择了反派人物的角色,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牺牲。天魔其实还有另外的一个意义,他和死神一样,代表了精神领域中某种非常强大的负面性力量,它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制造幻相,阻止“灵魂”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你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考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对宇宙来说,这个其实是宏伟设计的一部分,是必须的。
这个负面性的力量在古印度的修行传统中被称为“卡尔”,好像念这个音,意思是时间和死亡,它被视为是生命的主人,可以说它是“绝对者”显现的一种较低振动。在我们修习佛法、回归本来的过程中,天魔和死亡,它们所代表的这股力量将会是最主要的障碍之一。不过大家不用怕,你只要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凭借佛力摄受,就绝对能够跳出它们的魔掌。但前提是,你对佛陀的信心必须要很坚定才行,你求生净土的信愿必须要很坚定才行,不然一切只是一句空话罢了。
「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这个是持世菩萨对天魔说的,持世菩萨还没有搞清楚状况,他不知道面前这位天帝是魔王假扮的。他还很好心地劝诫魔王,一本正经地开示说:“你虽然很有福报,但也不能太过放逸了,又弹吉它又跳舞的,排场那么大,你要晓得五欲享乐无常苦空的道理,它们总有一天会消逝的,所以你要把握现在好好修行,你应该更上层楼,去追求那个真正坚固永恒的东西。”
在这里,持世菩萨义正辞严,讲的都是很标准的佛法,都很对,但基本上全是废话,半点用没有,因为不对机。对面那位是谁啊,欲界天魔,他懂得的道理比你还多呢,你跟他说这些,典型的对牛弹琴嘛。我们可以想见,天魔的心里一定笑歪了,这回菩萨的架子倒得有点大。
(52)又是美人计 赔本赚吆喝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这个所谓的憍尸迦,听了持世菩萨的开示后,装出法喜充满、一脸佩服的样子,他顺着杆子对持世菩萨说,大德,弟子想把这一万两千名天女供养给您,她们可以帮你扫扫地啊,泡泡茶啊,还有洗衣服做饭什么的,请您接受。天魔的手笔很大,一送就送上万的女人,这么多莺莺燕燕的,持世菩萨如果接受的话,那这个山林里的道场恐怕就要变成后宫了。
从这里,从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天魔的花花肠子虽然够奸猾,但他的创意却实在很有限,他勾引修行者的手段不外是威逼利诱,逆境不成,就用顺境,名不足以诱之,就用利诱,一计不成二计又生。如果这些都不能让菩萨动心的话,那么黔驴技穷,他的终极杀手锏就会拿出来了,这个杀手锏说白了就是美人计!还别说,这个招数虽然很老套,但几乎百试百灵,很少有不中招的。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三十六计的说法,那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相信大家都知道吧?现在一提起三十六计,我能想到的只有两计,其它的就没什么印象了,一个是离间计,还有一个就是美人计,因为这个计策最香艳,所以给人的印象也最深刻。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个美人计对女众同胞有点糟蹋,很不公平!在历史上,美人计应该算是最行之有效的计策之一,时到如今也屡试不爽。它用好了,小可以谋利,大可以倾城,乃至令天下风云变色,也不过是平常事耳!只要你我这里(指心)还有“食色性也”,那就别想逃出诸位美人的纤纤五指山。当年我们的孔老夫子、孔大圣人就曾经喟叹说:“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在古时候,那个什么好色之徒就已经多如过江之鲫了,所以美人计的成功率向来很高。
不过天魔波旬这回失算了,持世菩萨尽管有点憨憨的,不辨南北,不辨真假,但那并不代表人家就会破戒犯戒。天魔说要供养一万两千名天女,持世菩萨一听,第一个反应,当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回绝,他毫不犹豫地说:“憍尸迦,你不要拿这些不如法的东西来供养我,我一个修行人、出家人要那么多天女干嘛?不合适!你搞清楚,我可是出家人,是佛弟子!一个连老婆都不娶的人,你现在却要塞那么多天女给我,居心何在啊?”这个是潜台词,持世菩萨的心里开始有点怀疑了,这个帝释天护法神,按道理他应该懂规矩才对,他怎么会拿女人来诱惑我呢?
这个细节里面隐藏了两个小问题,大家要注意!第一,波旬供养天女企图惑乱菩萨的心志,换了一般人八成早就颠倒了,但是菩萨戒德清净,马上就以正念呵斥之,大家只要设身处地——尤其是男同胞,你们只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明白了,能做到这样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天魔供养的可不是什么人世间的普通美女,而是欲界天女!那是什么概念?据佛经上讲,如果把我们人世间最最顶级的美女和一个普通天女放在一起的话,那么相形之下,我们人世间的美女立刻就会变成山里的母猴子,看上去丑得要死——诸位母猴子不要笑,(众笑)所以这两者之间是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的。
这个话题你们女人可能最感兴趣了,我告诉你们哦,别的不说,单单说欲界天女的肌肤,那就呱呱叫不得了。她们的肌肤个个都像水晶果冻一样的,天然嫩滑,那是一种极其精微奥妙的物质组成,不是我们这种粗糙的物质组成,那是福德所感的果报。她们的全身一眼望去,好像都是透明半透明的,还不断向外放光,除非是要死了,否则其它时间天女根本就不会出汗,不会有排泄物,也不会沾染一点的垢秽,这样的清净。我们人世间的美女一旦和她们站在一起,那就很不幸了,马上就会显得粗鄙不堪、暗淡无神。所以,天魔供养的这些漂亮天女可不是那么好拒绝的,所以现在师父看你们很难过。
仔细想想,一万两千名天女,开玩笑,排到外面足以把整条大街塞满,都快赶上军队了。我们不妨遐想一下,一万两千名天女云集一处,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诶,流口水!(众笑)
呵呵,我喜欢比较幽默的人生,做人要学会自己找乐!现在回过头来,我们讲第二个问题,关于“男女双修”!
我只简单说几点,出家人如果允许搞双修,允许接纳空行母的话,那持世菩萨恐怕早就大大方方地收下那一万两千名天女了,但他没有收,这其实已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出家人搞双修是不如法的。大家要晓得,持世菩萨和弥勒菩萨一样,那可都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萨,如果说连他都没有资格搞双修,那其他普通的修行者就要小心了。像现在有很多半真半假、狗屁不通的西藏喇嘛,冒充活佛或上师,有些甚至是真正具有上师身份的——唉,所以现在的上师是越来越泛滥、越来越不值钱了。这些所谓的上师以出家人、修行人、大成就者的身份四处欺骗信众弟子,骗财骗色,私下里要求女弟子和他们搞什么乐空双运、阴阳双修,理由不外是说,这是无上密,你和我双修就可以成为佛母、空行母,得大成就等等。我告诉你们,这个是绝对的谎言!你们千万不要上当!
真正的修行人、出家人,尤其是真正提持正印的具德上师是绝对不会这样乱来的,如果有谁敢这样做,那往往只有三个可能,第一他是假的,这个可能性比较大;第二他是佛菩萨出于某种特殊教育目的的特殊示现,这个可能性有,但是比较小;第三他是在证悟心性的时候出了问题,他证入的那个灵性层面和他的人格意识层面之间仍然存在着某种不圆满、不协调的地方,换句话说,他的修行还不到,所以这类师父是很有问题的,你们依止的时候就要小心了。这方面的内容我就不多说了,反正说详细了也没用,你们现在还听不懂。所以简要言之,假如你们不幸碰到了那种提倡双修的“大德上师”,我建议你们最好保持理智,不要迷信,不要被那种名声、光环晃花了眼,否则到时留下永久的伤害,那就悔之晚矣。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多余忠告,听不听随你们!
下面,「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关键时刻,维摩居士突然就出现了,他上来第一句话就戳穿了波旬的伪装,他对持世菩萨说,这个不是帝释天,你要看清楚,这个是魔王来的,他是专门来捣乱、来找乐的!像以前在我们山东有一个姓刘的老居士,她经常有一句口头禅,她最爱说,搞什么搞!是真是假、谁好谁坏你都分不清,那还修什么行嘛!这句话很有道理。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维摩居士的心量很大,他的胃口也不小,他转头就对魔王说,你这么大方,那你不如把这一万两千名天女都送给我吧,他们出家人不能接受、不能受用的东西,我可以,我陪你玩!所以对付非常人,要用非常手段,你们如果学会这点,那这一辈子基本上就不用愁了。其实真说起来,这个可能还是要怪持世菩萨太斯文、太一本正经了,要是换成禅宗祖师的话,那可能哪管你什么魔王不魔王的,可能早就被干掉了!像以前我师父逗我们,给我们讲笑话,我师父是云居山上满下觉老首座、老和尚的得法弟子,他讲话很搞笑的,他有一次对我说,这个小日本很可恶,太可恶了,哪天惹火了打到日本去,男的统统杀光!(众笑)你们听懂什么意思了吗?男的统统杀光!哦,当时把我乐得!当然这是在开玩笑,不过道理就是这样的,话粗理不粗!禅宗的修行者,禅和子就得有这股狠劲,不然你什么魔都降伏不了。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魔王一看竟然把维摩居士给惹出来了,他知道自己玩不过,所以脸上早就没有了刚才的慷慨大方,他现在只觉得又惊又怕,幸好他没有汗的,不然肯定已经是汗流浃背了。魔王心想,糟糕糟糕,今天出门没看日子,这回惨了,今天这单生意估计要赔,这一万多天女八成是保不住了,这个维摩居士还不知道要怎样地整我呢——这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魔王的心里很清楚,与天斗,或许其乐无穷;与地斗,也可能其乐无穷;但与成了佛的维摩居士斗,那注定只能自取其辱,自找没趣。所以魔王吓得啊,立马带着他的天女们就想开溜了,他心里就琢磨,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嘛我?这就用到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了——走为上计!于是他的隐形术悄悄祭出,变!耶?没曾想不灵,这就把魔王给急坏了,他急得咬牙切齿的,最后连吃奶的神通都使了出来,还是不行。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像这些都是很有趣的电影镜头,如果能用好莱坞的特技拍出来的话,相信一定会很好看。这个要用好莱坞的特技估计才拍得出来,估计能拍得很好看。那么当时,空中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声音,那个声音说,波旬!你赶紧把这些漂亮天女交出来吧,别舍不得了,否则你永远也走不了。维摩居士够狠,强抢民女,还理直气壮的,这就叫做“魔王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天底下,大概也只有维摩居士的这种风格才治得了他。
「魔以畏故,俯仰而与。」这句是说,魔王听到从空而来的警告,他不知道是谁,所以他的心里不免就生起了很大的敬畏。“俯仰”,这个词用得很妙,形容魔王低头又抬头地犹豫权衡了半天,舍不得,但又没办法,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地把天女给交了出去。其实仔细想想,做魔王其实也蛮可怜的,白辛苦不说,最后连自己的女人也要弄假成真地贡献给别人,像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换了谁都得“憋得慌”!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上得山多终遇虎”,害人者到头来终究害的还是自己,所以世界上是真有报应这回事的,不是开玩笑!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好了,天女一到手,维摩居士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他就对这些天女说,你们的王既然把你们都送给了我,那你们从今往后就是我的了,你们要听话,第一个命令,你们必须要洗心革面,先发大彻大悟的无上菩提心。
「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这个命令一下,维摩居士当即就针对一万两千天女分别说法,以他的无上道力、神通力摄受加持她们,让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起心动念,发起了了解佛法、趣求解脱的一点向道之心。这个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菩提种子。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这个时候维摩居士就进一步启发她们说,你们现在已经有了一点向道之心,这个很难得,那么你们今后就应该以清净法乐来自娱自乐,再不要去贪著天道的快乐了,那个毕竟还是无常苦空的五欲六尘之乐,不究竟。按照这个说法,天道之乐尚不可贪,那我们这个人世间微不足道的小小快乐呢?那恐怕就更不可贪了。
(53)法乐 真乐 无上乐
「天女即问:何为法乐?」天女再漂亮也还是女人,女人对这个“乐”一向都很敏感,所以她们追着就问了一句,什么是法乐?这一问就把维摩居士的话匣子给打开了。
在维摩居士一连串的回答里,最关键的是那个“乐”字,这点提请大家注意,下面我们具体要解释一下。
「答言:乐常信佛。」毫无疑问,在座的每一位,我们大家都是信佛的,但我们为什么信?我们信的又是什么佛?这里面细究起来那问题就很多了。有的人信佛是因为恐惧,有的人信佛是因为有所求,有的人信佛则是因为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好,所以他就信了。在这几类的“信”里,充斥了种种复杂的思虑和情绪,有迷惑、有茫然、有怀疑、有条件、有患得患失,什么都有,但就是没有欢喜,没有“乐常信佛”!很多人连自己信仰的佛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又哪里乐得起来呢?佛陀在《金刚经》里曾讲: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句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大家到现在都还把佛陀当作是一个外在的神祗,当作是一个可以寄托希望、寄托快乐、寄托幸福的外在权威,如果你们还有这样的依赖心理,那说明你们并不真正了解佛,也并不真正地信佛。你只是执著,就像你们原来执著世间的财富、名气和地位一样的,只不过现在换了一个执著的对象——你执著于佛。有执著就会有束缚,执著就是束缚,不管这个执著有多伟大,它仍然是一种基于二元分别心的产物。不管是什么执著,所有的执著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正是这些或好或坏的执著,引发了我们人世间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正是它们,让你的心一直昏睡不醒,不得自由!听得清楚吗?大家能自己观察到这点吗?
那么,什么才是“不执著”?这个词大家经常听到的,“不执著”、“不执著”,经常听到的,但是真正理解它的人可能不多。简而言之,这个“不执著”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这个说法强调的,其实是——我们不应该倚赖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依赖佛陀,来构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因为唯一真实、永恒、不变的快乐,是在我们的内在,不在外边,更不在他人的身上。换言之,这个幸福和快乐必须要向我们的精神内在去寻求,最重要的,是要向那个真如不二的最高灵性层次去寻求。你们能明白这点,相信这点,才可以说是真正地在信佛!因为佛陀在了义经典里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佛陀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说“即心即佛”,还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类似的开示还有很多很多。所以,你们说你信佛,那佛说的这些你信不信?信的话怎么还这么烦烦恼恼、颠三倒四的?
所以,真正信佛的人是不会把佛陀当作偶像来崇拜的,他也不会把佛陀当作权威来依赖,佛陀是修行者在内在探索中最后需要放下和超越的对象,准确地说,佛菩萨以及一切的善知识,都应该是我们学习并勇于超越的对象,而不是执著粘缚的对象。只有彻底地破除一切迷信,才能焕发出内心最彻底的自觉!就像达摩祖师当年说的:不可将佛礼佛!更彻底的,是我以前跟你们某些居士说过的,“文殊菩萨仗剑杀佛”,这个故事听过吗?在佛经上讲,文殊菩萨曾经故意拿把剑,装模作样地要杀佛,他借这个因缘帮助五百阿罗汉把法执给破了。所以我们要向这些前辈圣贤学习,这点对佛对法的执著一破,你们才会真正晓得佛菩萨的苦心,才会晓得佛陀有多伟大!因此,只有遵循佛陀教导的究竟解脱之道,破除一切执著,这样的信,才可以谈得上是“乐信”,才是真正的“乐信”。
「乐欲听法。」这个法的本意是指佛陀所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依法修行,可以提升心灵境界,洞察生命实相,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喜欢听法,喜欢研究佛法,这个是没有错的,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就需要留意了。第一,不要把手指当作月亮。佛陀所说的经典、所有的语言文字,不论了义或不了义,都不是真理,它们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了解吗?它们指向真理,但它们并不是真理本身。真理是贫乏的语言文字永远也无法表达的,它是伟大的奥秘,不可思议的奥秘,任何可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的字句都不是真理。真理只跟修行者当下的心灵体验、直接体验有关,对真理的任何言谈或理智的想像,其实都远离了真理。
希望大家明白,真理不在这上面(指嘴),也不在这上面(指经书),这个——你们手里拿的只是一份心灵地图,我们可以通过它,回归内在,找到一直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真理。真理只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法来自于内心,需要你们自己去认识。我们平常获得知识的方法,不是通过阅读,就是通过听别人讲,但是如果你们想要领悟真理的话,那就必须要去直接探索和体验了,绝对不能依靠智力上的推衍或思辨。因为思想和文字都不是真理,说得严重点,它们只能歪曲真理,它们只是法的歪曲,这个要点大家一定要把握住,不要错解了!
第二,我们固然不应该执著于语言文字,但我们却要善于运用法的语言,来弘扬正法,接引后学。据记载,佛陀当年,老人家证悟大道后,本来是不想说法的,但是大梵天王来求他,佛陀就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那个真相实在是太宏大,真理实在是太深奥、太玄妙了,一般的凡夫众生根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所以有什么好说的呢,说也白说,不说也罢!佛陀当时就是这样的心情,后来是大梵天王再三地恳求,佛陀出于慈悲,才不得已说出了三藏十二部。所以佛陀用语言来为我们众生开演法义,这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他老人家临涅槃前曾说,我没有说出来的法就像是大地土,我已经说出来的法就像是指甲土,不成比例。意思是说,关于真理,我只不过说了一点点而已。所以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而且限于古印度当时众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背景,佛陀所能运用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实在是不多,他既要照顾到众生的接受习惯,又要尽量准确地传达他独特的洞见,所以他选择的是一种比较朴素、比较没有宗教神学色彩的语言模式,但即使如此,到了后来,最最具有学术意味、最最具有科学实践精神的佛法佛教,还是被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宗教外衣。到了现在,时至科学思想越来越开放昌明的现代,这层宗教外衣,无疑已经成为了一道门障,它阻碍了更多人正确地了解佛法,了解佛法所指向的心灵真谛。
所以,“乐欲听法”、喜欢研究佛法的菩萨你们要注意了,你们学佛并不仅仅是听听想想就OK、就够了,你们有责任把艰深难解的佛法转译成契合时代的语言,尽量运用科学的语境,撕开宗教外衣,显露佛法真意,以引导更多的众生理解和接受正法。这个是时代赋予我们佛弟子的使命!能做到这样的,我认为,才是真正的“乐欲听法”。
下面,「乐供养众。」这个“众”是指僧众、僧团、出家众。要乐于供养代佛说法、清净修行的每一个出家人。大家如果能够以欢喜心、信心、恭敬心和清净心来供养僧团的话,那么就能很快速地积累福德资粮,得大福报,这个是真的!但有一点,不要取相分别,不要拿着你口袋里的、那种似是而非的尺子去衡量出家人,尤其是不要有那种心理——你不能说大和尚、有名的我才供养,小和尚、小沙弥我看都不看;或者说我是学禅的,那我就偏好供养禅宗师父,我是学密的,我就偏好供养密宗喇嘛。如果你们还有这样的分别心,那么仅此一念,就足以把你们束缚在生死长流中,不得解脱!
此外,真正的“乐供养众”是指法供养,好好依照师父开示的正法修行,这个才是真供养。这里面就要注意依法不依人了,千万不要对师父产生情感上的执著依赖,修行最怕的就是这种盲目地崇拜,搞小团体,然后划地为牢。大家不妨回过头来仔细地检查一下自己,你们当初发心追随某个师父、某个寺庙、某个团体,你们真正的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对真理的探寻吗?还是出于对安全感的渴求?很多人之所以执著师父或某个宗教团体,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子很安全,他寻求的是一份安全感,但实际上安全感——这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人为什么加入宗教、选择相信宗教?为什么他们试图找到上帝或者佛菩萨?说白了,那完全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对未来心怀茫然和恐惧,所以才格外渴望得到某种可以确定的安全感,是不是这样?
这份渴望投射到宗教组织或师父上师的身上,搞不好就会形成某种偏狭的、非理性的执著,并最终形成无形的囚牢。我们在前面讲过的,人只能回归内在,自己救自己,只有通过内心的直接体验才能找到真理。所有的法门,不管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修行者到达这一步——破除小我,回归自性;破除小水滴的幻相,回归大海!包括念佛法门也是一样的。所以修行者在这一点上要非常非常的清醒才对,你们不可能通过追随外在的某个宗教团体或某个宗教领袖了悟真理,获得平安,你们必须回到这里(指心),你们只能回到这里!
很多时候,不客气地说,这个世界上的宗教领袖和他们的粉丝追随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粉丝们之所以相信师父,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听师父的不会有错,他们害怕犯错,所以这种追随的基础是恐惧而不是清醒,更不是智慧。对这样的追随者而言,一切宗教组织、一切师父,都只是他逃避自我、逃避问题的手段。这种人可能满足于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做什么,如果做得好就会有回报等等,这种心智其实是很幼稚的!因为他不知道,他的这种做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这就像一个人得了癌症,很痛苦,但是他竟然认为,我只要打一针止止痛就可以了。他认为这样就能把癌症整个治好,有的人甚至是只想止痛而不想治病的,这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吗?那些盲目迷信的粉丝追随者,其实就是这样的病人,他们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短期利益上,他们满足于暂时解决问题,平时修这修那的,花样很繁多,目的很复杂,但他们却从来不敢或不愿意直接面对自我,直接质询,直接探索,进而拔除所有问题的根本。
这里面,为人师者的引导我认为是最关键的,追随者可以糊涂,但老师不能糊涂啊!所以有个观念大家一定要清楚,在你们决定拜师、决定追随某个师父修学之前,你们至少应该先判断一下,这个师父到底是不是善知识,到底适不适合你吧?省得以后没地方给你买后悔药吃。这个判断标准我可以告诉你们,其实很简单,你们只要去观察这位师父说法的内容,他说的东西是否符合佛陀所说的了义经典?他的行持是否慈悲喜舍?你们再去看看他究竟是在引导你们破迷开悟、回归自性呢,还是在引导你们成为他的粉丝就知道了。
千万记得,不要看他有没有神通,这个不是标准,道理我们在前面早就讲过了。据我所知,那些真正的好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会把你丢回你自己,然后把你敲碎!他们不会给你任何产生执著迷信的机会,这个才是真正的善知识!严格来讲,那些只能培养粉丝的师父,粉丝再多、名声再大也不能算是善知识!因为搞不好粉丝多时瞎人多,像清代的戒显大师就曾经说过:“不会钳锤,虽龙象现前,尽成废器。”所以师父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
希望大家能正确理解师父说的话,这个招子要放亮一点。呵呵,这是江湖黑话,师父也知道一些江湖黑话,武侠小说看多了就是这个毛病。这是讲到“乐供养众”顺便一聊,好像又扯远了。
下面是「乐离五欲。」这个五欲是指由色、声、香、味、触五种感官享乐引起的情欲执著,又叫做五妙欲、五妙色,还有说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的,其实意思都差不多。具体而言,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享受,比如美丽英俊的情人爱人、漂亮的衣服首饰、美味的食物、迷人的香气、极度的视听娱乐、舒适的居家环境,还有名气地位,以及“睡觉睡到自然醒”这个伟大的理想等等,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归类于五欲。试问,在天下的芸芸众生里,有谁能完全离开这五欲的?我们学佛为什么又非要离开这五欲不可?这里面就有很多容易让人误解错解的地方了,像有些人就很反感我们佛教的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扼杀了人性,而且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我觉得这种误解很情有可原,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一下。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佛教之所以特别强调远离五欲,其目的纯粹是为了你好,是为了帮助你解脱生死、跳出轮回。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我们众生为什么会不断地投胎转世?不断地轮回?答案是,这个就跟我们对五欲的迷惑、迷执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对五欲享乐有着强烈的执著,所以我们才被牢牢地束缚在了这个世界上。这个强烈的欲望执著,有点像我们以前讲过的回力镖,当我们将欲望的回力镖用力投入时空中,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有一天这个回力镖将会再度回来,这个是自然之理,因果的道理。打个比方,假设有一个人在轮回中,他有一种很强烈的渴望,他渴望某种名声或财富,但是因为机缘不巧,因缘不具足,直到他死翘翘了,他都没有得到这种名声或财富的满足。但是,透过他强烈的欲望,却产生了一种很微细的心灵力量,这股力量是不会消失的——人会死,但是这股心灵力量不会消失,就是这股力量促使生命不断地回来,回到这个物质世界,去经验他想要得到的欲望满足。
通常情况下,我们人类的欲望是很难很难被满足的,这个大家都应该心有体会才是,因为一个欲望总会牵引出另一个欲望,这就是所谓的“欲壑难填”,其它爱恨情仇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想要致富,想要拥有权势,想要出人头地,这些欲望,不能说是错,不能用对错这么简单地来衡量。这些欲望严格来讲,基本上都是出自于我执和虚荣心,而这些就是“灵魂”的锁链,捆绑“灵魂”进入下一个轮回的锁链。所以在道理上,想要解脱生死,修行者就必须要远离五欲,但是在方法上,却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硬逼人离开五欲是不行的,那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或精神分裂,这样的案例很多,容易出问题!要自己自然而然地修到离开五欲,甚至不离而离,然后觉得是快乐的时候,那样才对,所以要注意维摩居士的说法,是“乐”离五欲,而不是“硬”离五欲。
这个“乐离”是不执著的意思,并不是说你刻意模仿古人的生活形态,隐居山林,隔绝现代文明,不用电器、不坐车、不搭飞机、不用手机,退回到农耕时代那叫做“乐离”,这个是不对的!这个是误解。“乐离五欲”并不等于是回到原始社会,佛法如果是这么小气、这么憋屈的话,那恐怕早就被灭了。真正的佛法修行讲究的是“中道”,对于那些堪能受法的众生,佛陀教导他们戒律和禅定、智慧和慈悲,在洞察真相的基础上,调节欲望,保持身心灵的平衡——这是佛陀的教导。佛陀并不赞成那种搬石头压草、压抑欲望的修行方式,所以对于那些还没有准备好的众生,佛陀会告诉他们,你们要慢慢来,不用一下子断欲,在佛法里有更好的五欲妙乐值得追求,这就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方便摄受。
比如说在净土中,十方诸佛就创立了无比美妙的“超五欲”境界,那个才是真正的乐呢,叫做极乐!这个摄化的手段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无始以来不知道接引了多少众生深入自性般若,获证实相解脱。所以,从解脱的角度来看,修行者真正要祛除的其实并不是五欲,而是执著,而是迷惑——对五欲的分别妄想和迷惑。乃至更进一步,不是执著,而是无明!因为执著的根源在于无明,在于不了解真相,不明白五欲享乐是无常的、虚妄的,以假为真,贪爱不舍,放舍不下,该放的时候不想放,不该放的时候却乱放,这个就是一切执著产生的最根本原由——无明。
我个人观点,放纵欲望毫无疑问是很有害的,但如果压抑欲望,一直在欲望中冲突挣扎,那无疑也是很愚蠢的,那怎么办?这个中道修行到底要怎么修?五欲到底要怎么离?以下还是师父的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不能把正当的五欲享乐定义为罪过,不要在心里留存负罪感,但你要有珍惜、感恩的善念,你要明白你现在的福报里包含了大自然的恩赐和无数人的付出,所以你没有资格去奢侈浪费它,要惜福。
第二,我们在享用现代科技带来的这种物质成果的同时,要学会经常观照无常和缘起,要记得提醒自己,这个欲乐的满足毕竟是不长久、不究竟的,总有一天它会消失无踪,所以不可依凭,要警觉。
第三,大家要学会把自己拥有的好东西拿出来和众生共享、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其实也是有关四无量心的修持,所以,要慈悲。
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保持放松安定的状态,摄心观察,觉照法性,再配合以其它修法,比如说念佛、持咒、数息、观想等等,那么久而久之,你们就一定可以自己体会到心灵净化、定慧成熟的法乐,乃至解脱之乐。这个时候反观五欲的过患清清楚楚,烦恼转为菩提,一切转为道用,这个时候自然就不会再起什么贪著迷惑了,修行者由此超越五欲的束缚,这个就是“乐离五欲”的大致修法。下面维摩居士也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具体的另一类修法。
「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这个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四大是地水火风,这个内入是指六根接触六尘,我们的内在就会有反应,会产生各种思想、情绪等等,各种变化,所以叫做内入。它们因缘和合、共同作用,一起组成了我们这个无常幻化的身心生命。这里维摩居士还是在破执著,这个五阴、四大、六入的执著一破,五欲的执著跟着也就破了。如怨贼、如毒蛇、如空聚,这个是针对五阴、四大、六入的三种观照法门,本来是小乘的修法,但前面加上一个“乐”字那就完全不同了,这就变成了大乘的修法。
像有的人一听到“怨贼、毒蛇、空”,下意识地就以为佛法是厌恶排斥身体的,所以他观想的时候也会带着一种厌恶否定的负面情绪,这种心态不对,这个是理解错误。带着那种负面情绪来修行的人,很容易就会把自己搞得悲观消极、厌世颓废,严重的甚至会精神分裂,越修人越怪,越修越执著,福报智慧也会越来越差,这就和佛法离苦得乐的宗旨背道而驰了。这样的人我见过好几个,在家出家的都有,那个状态看上去实在是很有问题,不敢恭维。
其实我们在观照这个五阴、四大、六入的时候,你只要“如实”就对了,直面真实,仅仅是很平静地看着,不要添加任何负面情绪,无爱无憎,无取无舍,慢慢地你就会发现,我们这个身心的确是无常苦空的,你执著它们,把它们当真、当成是自己的唯一的话,那它们就会变得像怨贼、像毒蛇,让你苦不堪言。但即使如此,它们也还是空的,如空聚,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修行者如果真看清楚这一切,他对身心的执著自然就会放下了,这个执著一旦放下,这个时候再反观身心,那就不是如怨贼、如毒蛇了,而是如工具、如桥梁。善用身心这个工具,就可以体解大道,成就众生,成就净土,所以为什么要珍惜感恩每一次生命?道理就在这里。
这个时候的修行者,他如实观照身心的同时,并不会去糟蹋这个身体,而是借假修真,利益众生。关键是心里要安住于空性,住无所住,没有丝毫的挂碍执著,随时可以放下,随时可以提起,因为他已经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了,所以他才可以自由自在地游戏生死,往来三界,无有疲厌,这个就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境界。这种定慧等持、轮涅一如的妙乐,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那是无上大乐,那是无上的自在解脱之乐,远远超越了世俗的五欲之乐,等哪天你们自己体验过就晓得了,那个才是真正的享受!
「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这个“乐随护道意”的道意就是初发心的那一念向道之心,我们刚开始修行的那一念往往都是很猛厉的,但是越到后面就越不行了。不是有那么一句俗话讲吗,“学佛一年,佛在心中;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现在学佛十几年了,不知道佛在哪里?(众笑)我们凡夫的向道之心就是这样的,有时就像风中残烛一样,在万丈红尘中,在滔天的浊浪里,飘摇明灭,一不小心就没了,所以要警觉。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不管面对谁,是仇人还是爱人,都要随时随地提起正念,守护这颗道心。有一个方法很管用,一说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祈求佛力的加被,要经常祈求,向内心呼唤,不是向外,要向你们的内心呼唤。比如,你们可以这样讲:“恳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慈悲加庇,令弟子向道之心永不退转!”可以这样祈求,每天至少三次,要以肯定感恩的心态来念,要具足信心。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很有效!
此外还有另一个方法,那就是像维摩居士讲的,发心去做饶益、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把自己融化在众生的大海中,这样你的道心就铁定不会退转了。有人说我没什么本事,福报又差,钱不多,想饶益众生也饶益不了,那怎么办呢?呵呵,你可以灵活点嘛,在你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做多少是多少。你的父母家人是不是众生啊?他们你饶益了吗?你的老公老婆是不是众生啊?哦,忘了,这个老公老婆是仇人来的,那仇人就更要度了,掐死之前可以对他好一点嘛!对不对?(众笑)而且,就算你的父母家人都没有了,只剩你一个,那你可以把全天下的所有众生都当作是你的亲人,事实上也是如此,众生的确都是我们的亲人。如果你有这样的心量智慧,那不得了,你的果报福德以后会很不可思议!
此外还有一点,饶益众生不一定非要捐钱捐物,不一定非要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你穷得叮当响照样也可以很好地去饶益众生。有时候一份微笑,一个眼神,一句你好,乃至心里默默的一声祝福,一念包容,那就已经是在饶益众生了;有时候我们出去玩、出去旅游,看到山川大地,看到什么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看到人,甚至是仇人,曾经的仇人,如果你能以欢喜感激的心来为他们念佛回向的话,那就更是在饶益众生了!你的善念,你的慈心,已经在无形中对众生产生了一种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世界已经因你而得益,整个宇宙已经因你而得益。
但是要注意一个小问题,不能著相,有时候我们做完了好事会忍不住想,啊,我今天行菩萨道了,帮忙了谁谁谁,他应该会感激我吧?这么一想就不是在饶益众生了,就不是饶益众生的心了,这个是我执我相的心,是计较心、分别心,是一种希求回报的心,自己没观察到,所以要注意。
大家可能会以为,我们佛教提倡做好人好事仅仅是出于德行上的一种考虑,其实不是的。这个人如果能够无私地发一个善心,做一件好事,那么他的身心气脉立刻就会起变化,身体立刻就会开始好转,这个是真的!反之,人如果有一念自私自利的心,有一念贪嗔痴,尤其是嗔恨心,那么他身上的微细气脉立刻就会有一条被堵塞。气脉堵塞多了,身体当然就会生病,所以这个身心是互相影响的,我们的心灵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要了解这个道理。像你们中间有几位老居士,可以说是老病号了,你们是医院的“大护法”,(众笑)你们的这个身体如果想要恢复健康的话,除了结合药物治疗以外,我觉得你们还应该在这方面、在这里(指心)多下点功夫,要多存好心、多说好话、多做好事,要善调你们的身语意,这个可能比吃什么药都灵、都管用。这个经验是来自于佛菩萨的实证体会,大家要懂得吸取,否则那就太笨了。
这两者,“乐随护道意”是自利,“乐饶益众生”是利他,这个自利利他的功德想要圆满,那就必须要好好地恭敬奉养我们的老师,因为一切道业智慧的传承都是从我们的师长、善知识那得来的,没有师长,我们恐怕什么都不懂,所以,下面自然而然地就讲到了“乐敬养师”。
「乐敬养师。」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聊聊。讲到敬养老师,倒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是真人真事。说的是清朝的时候,俺们四川出了一个大才子,叫做李调元,这个孩子打小就非常聪明,思维很快,反应也很快。有一次上课,他不知道哪里痒痒了,所以就坐立不安使劲地挠,那个挠的动静一大,先生在上边儿就看不惯了,于是先生就挖苦他说:
“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
李调元一听,有点生气,小家伙也不管什么尊不尊师、重不重道的,他眼珠一转随口就来了几句: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众笑)哦,哄堂大笑,当时同学们也都笑歪了。你们听懂了是吧?“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这个是在咒先生死呢,谁当老师谁倒霉,当时就把先生搞得哭笑不得。不过这个先生人蛮好的,他逗学生反被羞辱,他不但没有发火摆架子,后来还当众对李调元大加赞赏了一番,这样的老师就比较难得了,值得尊敬!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究尊师重道,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对师道尊严这一块儿都非常重视,尤其是我们佛教的密宗就更不得了。密宗自有一套敬事师长的规矩和戒律,里面对弟子应该如何恭敬老师,如何供养老师讲得非常清楚,真按照那个标准来要求的话,现代社会,估计没几个人能做到。那个规矩严重到什么程度?比如说,上师指鹿为马的话,你就得跟着指马为鹿,上师说月亮是方的,你就得点头说月亮从来就没有圆过,上师要你把妻子女儿贡献出来,你就得乖乖照办,不能有异议,否则你就会下不知道什么地狱!你跟上师在一起的时候要很谨慎小心哦,不能踩到上师的影子,否则那就是大不敬之罪,要马上忏悔!诸如此类的规矩,咋一看简直比盲目迷信还要厉害,一般人怎么可能做得到嘛?
这些规矩里面最容易让人误解的,就是某些密教教派的上师会要求弟子供养妻女这一点,其实真正的上师是不会这样做的,这本来只是个比喻,它实际上和其它几条规矩一样,它强调的是弟子对师父的绝对臣服,绝对信心!在这种绝对臣服的情况下,弟子心中那个小小的自我、假我,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师父一下敲碎,从而亲见本来,悟道解脱。但是这条规矩落在那些崇尚“性力修行”的左道密教徒的手里,就被他们给故意扭曲了,历史上某些很有名的上师、“活佛”,他们甚至变本加厉,故意地曲解滥用它,整出了什么“汝可杀有情,受用他人女”这样的极端开示,这样的滥用那当然就会导致一系列负面问题的出现了。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很多居士可能也知道,这些年接连出了十几单有关密教上师的丑闻报道,台湾、美国、大陆,到处都有,具体事件你们可以去网上搜索,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当事人的具体名讳我们也最好不提,“不看僧面看佛面”,我们论事不论人。像这些负面呈现的案例,经现代媒体一爆料,那引发出来的一系列恶果那就不是哪位大德堪布能随随便便摆平的了,老百姓的反思反弹更不是谁三言两语就能糊弄过去的,北京人有句老话讲得好:“谁比谁傻多少?!”这些问题就给密宗正法糊上了厚厚的一层邪淫的色彩,误导了不知道多少人。像现在网上有很多人拼命地攻击藏密,全盘否定藏密,他们之所以失去信心,跟这一条规矩的被曲解滥用有很大关系。无上密法,现在居然被人扭曲误会成了这样,你们中间有学密的,你们难道不心痛的吗?
在这种事情上,我们禅宗的六祖是看得最透、说得最好的,所谓“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其实,“法本无正邪,人心自分别”,这个人一邪,法就邪,说到底,这个是法之过,还是人之过?稻米出虫子,但我们还是要继续种水稻啊,总不能因噎而废食吧?不过话说回来,既然密宗的很多说法和做法,已经引起了世间如许多的非议和责难——这个是事实,不可回避——那么,对负责守护密法正印的大德菩萨来说,我个人觉得,他们真的应该很有必要去进行一些反省和调整了。要知道“佛法不坏世间法”,真正的密宗还是少一些怪异神秘、多一些严谨平实的好,应该尽快把那些毒素都清除出去,不可姑息纵容。我说这些话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如果有任何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原谅。当然,像我说的这些,只是个人微不足道的一点小小建议罢了,如果有人听了觉得逆耳,那你大可以把它当成我还没睡醒时说的一点梦话,爱听不听就对了。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讲“乐敬养师”。这个尊师重道的核心精神,是在于尊重知识学问,尊重智慧,尊重真理!所以佛教里传法的历代高僧大德往往都会被弟子们视为法身父母,他们肩负着续佛慧命,帮助众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重责大任,那个地位几乎可以说是最高的,有时比父母还高。但不管怎样,这个地位再怎么高,也没有真理高!在这一点上我很欣赏禅宗的做派,“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在真理面前,就算是面对最敬爱的老师,也没有什么好退让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个才是真正的“乐敬养师”。有时候人们出于对师父的爱戴和崇拜,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师父神化,然后把师父吹捧得一塌糊涂,我告诉你们哦,如果你们有谁曾经这样做的话,那么你们不是在“乐敬养师”,你们是在毁师!
像去年我在桂林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份资料,某著名佛学院的某某著名上师,他的弟子们就给他出了一本印刷得很精美的宣传画册,里面什么都好,但就是有一句话让我看了直皱眉头,那句话的大意是说,在尊贵的上师面前,就连佛陀也没有位置!原话大致是这样的。唉,我真是服了某些密宗弟子了,这样没脑子的话也敢说!难道你们的上师不拜佛的吗?说实话,我很理解粉丝们对自己心中偶像的那份狂热的崇拜,但你们犯得着这样“拍”吗?上师如果不清醒的话,搞不好就会毁在这些粉丝追随者的手里,所以“乐敬养师”也要有智慧,不要一不留神把师父给捧杀掉,那乐子就大了!
这个不是能乱来的事,你们可能不知道,弟子如果过分地称赞老師,而老师他还没有修到那个境界的话,那弟子的称赞对老师的这个法身慧命来说搞不好就是种伤害,就是种损害。不管对谁,这种不实的称赞都是绝对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而且,假如老师的虚荣心作祟,默许了弟子的种种吹捧,默认了与事实不符的证量,那对自己的修行、对自己的菩提大道耽误就更大了。以前有很多大德就是死在这上面的,所以要小心,不要好心却办了坏事,办了傻事!
(54)与众不同菩萨乐
以下开始又再次讲到了六度,在维摩居士的每段开示里,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提到菩萨六度,这个不是偶然的,大家要注意!
「乐广行施。」要乐于广行布施,以财法二施,平等济度法界一切有情,这个就是六度波罗密中的第一度。我们一般人平常也会布施,也会做好事,不过那个是“强盗发善心”,偶尔为之,只比什么好事都不做稍微强一点。不过菩萨道的布施就不同了,那是随时随地,不分别对象的。菩萨的心理和我们凡夫不同,他是一种乐于去做的积极状态,他在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体会到的只有快乐,不像我们,掏钱的时候双手颤抖,心如刀割,体会到的只有痛苦。菩萨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关键还是在于他所拥有的般若智慧,他拥有我们所没有的洞察真相的大智慧,菩萨厉害就厉害在这里,我们有的快乐他也有,他有的快乐我们却没有,这个生命境界一下就拉开了。那么,如果有谁想体验这种菩萨的大乐,那他就要从这一步,从“乐广行施”开始学起。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不要小看,你必须要在布施的每一个当下,都念念做到三轮体空、无能无所才行,不然你再怎么一掷万金也不是大乘菩萨道的布施度,所以佛经上讲至少要证到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才能圆满这个修行。对一般人来讲,这个境界未免也太高了些,那怎么办?我们就不修了吗?这里我教大家一个取巧的办法,我们虽然暂时还不能斩断我执我相来修布施,但是我们每次布施完后可以在心里很真诚地进行一个小回向,可以这样说:“弟子某某,以此布施福德回向西方净土,祈愿法界有情同生极乐,早证菩提是盼!”然后默念十声佛号即可。这样一来,以不贪著故,有漏福德就能转成无漏功德了,这个只是一念间的事.
关于这个布施的道理、修法,其实还有很多事情想要告诉大家,但师父打算等下一节讲到善德菩萨的时候再来和大家详谈,因为那一节是专门讲布施和供养的,所以这个话题到此就打住先,我们往下看经文。
「乐坚持戒。」这个是六度波罗密中的第二度持戒度。我们佛教的戒律严格来讲并不是什么道德律,听清楚!持戒与否跟道德无关,跟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无关,明白吗?我们佛教的戒律,真正来讲,它只跟生命的转化,跟心意识的提升转化有关。戒律实际上是一种破除小我的辅助手段,是一种设计,它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得到彻底自由的,它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杀盗淫妄的执著迷惑中解脱出来,而不是像一般人所以为的,不能干这不能干那的,把它理解成了一种束缚。其实一般人所以为的那种自由才是束缚呢,他们被各种欲望的毒蛇捆绑得牢牢的,内心执著得要死,迷惑得要死,自己居然还傻乎乎地认为那是自由。
比如说,你们女人不是都很喜欢美容护肤吗?所以买了一大堆东西,你认为非得如此,非买不可,否则心里就老痒痒。你在花钱的时候,心里想:“啊,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很爽!”你以为这是自由吗?我告诉你们哦,当你认为有某件事情是你“非得”去干,非干不可的时候,你实际上就已经受制于它,被它所捆绑了。小到化妆品,大到杀盗淫妄都是这样的,它们一旦变成“非得”去干的某件事情,那么它们就不再是自由,而是束缚。大家仔细想想看是不是这样?除非你能洞察所谓的执著、迷惑、五欲、生命的真相,除非你能洞察,否则执著就还是执著,迷惑就还是迷惑,束缚就还是束缚。
但是这个执著,假如当你学佛修行,特别是出家以后,一持戒,你不怎么买化妆品了,这个欲望一旦消失,你会发现,咦?其实我根本就没有缺少什么东西,我心里的快乐并没有减少啊?这个执著一旦从心里拿掉,你会发现这里(指心)其实更自由了,明白吗?心会更自由!心里的天空会更广阔!所以大家要正确地理解戒律,佛教的戒律实际上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重新调整、重新成长的机会,非常重要,也非常的有效。但如果你们不了解这点,那么佛陀出于慈悲而特别设计的戒律,搞不好就会变成一种教条,变成另外一种束缚了,现在有很多人之所以感慨戒律难持,其主要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要持好戒律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乐于持戒、并且在持戒中体会到清净法乐,那更是难上加难,无过此难!修行者非得有大智慧不可,你必须要把握持戒的核心精神,否则你乐不起来。那以前有个女众师父给我讲过一件事情,这个师父算是我的师弟,她说她有一些比丘尼朋友,吃苹果前一定要先煮过才行,为什么?因为比丘尼戒里有规定,不能吃生食,所以她们就要把这个苹果煮过,不能直接啃,不然就犯戒了——所以,你们说这个不是笑话吗?我当时听了也只能摇头,这哪里是在持戒啊,错解了戒律的行持,让人看了只会感觉到别扭僵化,跟修行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持戒不通达的话,自己和他人都不会得乐,你自己不痛快还罢了,别人也会觉得你怪怪的,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以前好像也讲过一些,希望大家注意。
此外,大家还要注意另外一点,持戒的时候,不能强制,不能硬用我们的道德意志强迫自己遵守戒律,搬石头压草迟早会出问题,所以持戒必须要结合禅定和观照、观慧的心地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停止所谓天理和人欲之间的那种搏斗挣扎,自然而然地放下那些道德意志克服不了的心理障碍,进而趋入一种非常自由和非常开放的“心灵大休息”状态。那么,在这种明澈、调柔、松弛的心境中,修行者能够很自在地观察自己,观察所有心理念头的出现和离去,并且由此超越主客二元的对立分别,超越客观世界的幻相,最终亲证万物一体的本来面目。这个才是“乐坚持戒”带来的成果,这个才是正确的持戒。我这样说,大家能了解吧?
下面,「乐忍辱柔和。」这个是忍辱度。忍辱的心一定是柔和的,柔和的心一定是善良的,但是善良归善良,具体处理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把握分寸和原则了,否则忍辱变成了没有智慧的忍让纵容,那就失去佛法自度度他的本意了。在我们佛教有一首偈子,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
恶是犁头善是泥,好人总被坏人欺;
铁打犁头年年换,谁见田中换烂泥。
这首偈子的意思本来挺好的,鼓励向善,鼓励忍辱,但你仔细品读下来,就会觉得哪里不对了,这首偈子的字里行间,似乎充满了一种很消极偏颇的味道,很容易误导大众,让人误解。比如说,凭什么好人就要被坏人欺负啊?对不对?修学佛法,难道是要把自己变成逆来顺受的绵羊吗?有人可能就会问了。所以,听清楚,前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NO!学佛,不是要你学成绵羊的,而是要你成为龙象!那种以为通过一味地退让,指望恶人良心发现,从而得到太平安宁的想法其实是很幼稚的,这个不是我们佛教讲的忍辱。
对那些良心未泯的普通人,修行者可以用慈悲调柔的方式去感化他们,但是对那些已经完全扭曲、业障非常深重的“邪恶”心灵,修行者的重大牺牲就不见得有价值了。除非你能像佛菩萨那样,被人伤害后,还能示现一把不可思议的神通,给人以强烈地震撼,否则你就算死了也只是白死而已,不但不能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灵,反而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昏沉,增加他们的业障。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神通广大的大蟒蛇危害人间,伤人无数。当时,正好有一位古佛出现于世,那人们就跑去向他求救。结果没过多久,古佛就度化了那条大蟒蛇,不但让它退却了以往的凶性,还开始修学佛法,成为了一名很虔诚的佛弟子,成为了一名在家优婆塞。那么大家知道后都很高兴,但是随着这个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人们发现大蟒蛇改变得似乎有点太彻底了,它的性子不仅善良,而且还很软弱。于是乎,人性的弱点也随之暴露出来,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大蟒蛇变善良了,人们就开始戏弄欺负起它来,有人拿石头砸它,有人拿树枝戳他,就连屁大点的小孩,也敢骑在它的头上撒尿。
终于,有那么一天,大蟒蛇被人们折磨得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它终于受不了了,它心里不由得就对佛法起了很大的怀疑,它决定去找佛陀问个明白,所以就很吃力地爬到了古佛的住处。古佛看到这条大蟒蛇的样子,吓了一跳,就问:“咦?你怎么搞成了这个样子?”那条大蟒蛇就垂头丧气地回答说:“佛陀啊,我依照您的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表现得无比的温顺,十分的善良,结果就被整成了这样——世尊啊,您确定您的教诲是正确的吗?”
古佛听后,只好长叹一声,唉,然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大蟒蛇说:“拜托,我只是告诉你不要再去伤害生命,但是我并没有禁止你保持以前的威严,偶尔吐吐蛇信子来吓吓人啊!”大蟒蛇闻言大悟,这才晓得是自己钻了牛角尖,错解了佛意。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人性,人性是很复杂的,这个人一方面怕被别人欺负,希望没有恶人,希望恶人变善人,一方面却又喜欢去欺负善人,不把善人逼成了恶人他不高兴。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人善会被人欺?依我之见,这个善人的“善”里,除了“善良”之外,还包含有“厚道”、“心软”、“缺乏主见”、“没有反抗精神”、“胆怯”等等意思。因为心地善良,与世无争啊,不会使手段,不会拒绝人,因为这些特点,所以善人容易“被人欺”。但恶人就不同了,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我是流氓我怕谁”,这个很要命!
诸位大德,请听清楚,善良是没有错的,但是当我们的善良被邪恶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当我们的好心被恶人一次又一次地践踏,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进行深刻反省了。在现实生活中,那种一味的忍让,有时候只会让别人得寸进尺,养成欺负你的习惯。当然,我不是教唆大家去进行打击报复,我想说的是,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在做一个好人的同时,又不会被他人随意伤害,也就是人善不被人欺呢?
我觉得,这就要向大蟒蛇同志学习了,要偶尔吐一吐我们的“蛇信子”,吓一吓那些居心叵测的人,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该出手时就出手。这里面最难做到的,就是在外现愤怒相、外现金刚降魔相的时候,心里面始终保持着一份慈悲、柔和与忍辱,始终保持着一份对空性的洞察,对生命的理解,所以这个法门很难修就是这样,你们谁真做到了,那就是大菩萨的境界。
「乐勤集善根。」这个是精进度,修行精进,乐于勤集善根就是精进。在本经的后面,维摩居士讲了一首偈子: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我个人认为,这个就是对“勤集善根”的最好解释。所谓“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精进修持一切善法,成就众生,成就净土的背后,是“实际理地不染一尘”的空性根本智,这两者结合,就是所谓的“乐勤集善根”。
做到这点以后,念念为善,念念与人为善,就能「乐禅定不乱。」你的心就不会再散乱了,这个就是禅定度。
禅定成就以后,由定生慧,就能「乐离垢明慧。」看经文,超越一切心理上的染污执著、分别妄想,心中明净通达,不分别恶,也不分别善,不分别垢,也不分别净。这个明净通达不是理论,而是实证的功夫,修行者的身心内外,光明清净,法性周流,通达无碍。这个时候无我的真相自然就会现前,人我心性中本具的解脱智也会随之开发,不思而至,不求而得,到此六度圆满,这个就是般若度。
讲到禅定和般若,又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来,呵呵,师父事情很多——这件事情少见的经典!(敲桌)大家要静下心来,一定要注意听了。
大凡学佛的人都知道,近几十年来,我们佛教的各大宗派人才寥落,自民国的时候虚云老和尚、来果禅师,印光大师、以及最近的广钦老和尚等等,这些老一辈的大德往生后,真实悟道而又得到诸方认可的法门龙象,几乎找不出一两个来。于是便有白衣大德以居士身乘机崛起,自称开悟,开宗立派,收徒领众。这些白衣大德俨然有续佛心灯之势,有维摩再来之相。老一辈的就不说了,我们只说年轻一辈的,其中最有名气和实力的,大约有两个,他们都在宝岛台湾。一个是李元松居士,他创办了很有名的“现代禅菩萨僧团”,是居士团体;还有一个就是萧平实,他创办了正觉同修会。这两位居士,尤其是萧平实,最喜欢作呵佛骂祖之言、惊世骇俗之语,他毫不客气地公开抨击古今显密缁素、高僧大德,口舌招怨,得罪的人不少,所以由他引发的争议也是最大的。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他,以后也没必要说他,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李元松居士。
在二○○三年十二月十日的下午,李元松居士因为罹患重病,可能是癌症什么的,然后他在众弟子的这个念佛声中与世长辞,享年不过四十八岁,可谓是英年早逝。有意思的是,在往生前的两个月,李元松曾经以现代禅导师、创办人的身份,向佛教界公开发布了一则忏悔启事,轰动当时,那则启事的篇幅很短,内容是这样的:
凡夫我(这个是李元松的自称)由于生了一场病,九月下旬方觉过去的功夫使用不上,从而生起疑情:过去所谓的“悟道”应该只是自己的增上慢。我为往昔创立的现代禅在部分知见上不纯正之一事深感惭愧,特向诸佛菩萨、护法龙天、十方善知识、善男子、善女人至诚忏悔。我今至心发愿往生弥陀净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南无阿弥陀佛!李元松 顿首 二○○三年十月十六日
你们知道我看完这篇启事后是什么感想吗?李居士知错能改,真是善莫大焉!这个是菩萨在给我们做示范,是菩萨在现身说法!你们可能不晓得李元松这样做的难度有多大,他生前多厉害啊,不但学问渊博,满腹经纶,而且深入禅定,辩才无碍,那可是有真功夫的人。李元松曾经自夸,说开悟证果不过是一件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我记得他好像给不少居士都印证过什么二果、三果的,他的书我以前还买过一些,这是一个真有思想、真有相当实证经验的修行者,不是乱来的。
这样一个人,他在面临重病死亡的时候,能够坦率承认自己过往的修行见地有问题,承认道力不济,从而面向大众公开忏悔,转而以净土为归——同志们,诸位大德,能这样否定自我,自己打自己嘴巴,对那些已经拥有很高声望、拥有很多追随者的“导师”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李元松能这样做,那说明他还算得上是个“道人”,他没有侮辱“道人”这两个字!我看完这篇启事后,觉得他很了不起,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祝福他,真诚的祝福永远不会嫌晚,祝他能够莲登上品,花开见佛,早日乘愿再来!
大家可以再仔细想想,这件事情,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聪明如诸位,希望你们对此也能有所反思和反省。大家以后千万要记得,绝对不要自以为是,绝对不要认为自己的修行已经很不错了,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修行者一旦掉入这个陷阱,那自觉不自觉中造的罪业是非常可怕的,有时甚至比杀人放火还可怕。其实凡夫就是凡夫,哪怕你眼睛长到头顶上,哪怕你的口气比脚气还大,那也还只是凡夫,只要恶缘逆境、重大考验一朝现前,那个凡夫的底子自然就会露馅了,那时就再也自欺不得。
所以还是古德说的好:“静中功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功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所以,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点,尤其是我们念佛的人,如果你不在平时把正念提起,全力以赴的话,你就不会达到信愿不退、疑根断尽的地步,那么当真正的生死关头来临时,你就不要指望能够蒙佛接引、来去自如了,因为你搞不好就会自己障碍自己。
李元松居士的临终忏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有时候禅定修得越好啊,那个魔障就越高,这里面充满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陷阱,大家去读《楞严经》的“五十阴魔”就知道了。在大乘经典里,佛陀曾经提到过一种毛病,叫做“以空性见起增上慢”,意思是说修行人由于禅定的功夫相当了得,他已经可以在念念相续之间,防止粗重的烦恼现行了,所以他认为自己的定境已经和空性相应,自己已经有能力把这个生死轮回的怪圈停住了。很多禅修有成的修行者就是在这里上当的,他不知道他只是有了一点有为有漏的定力而已,离无我无为的般若慧观还差得远呢。他完全没有觉察到,一种很微细的我慢已经在他所有的心念意向中内化了,所以他会很平静地自我催眠说,“我已悟道,我已涅槃,我已证果,我已解脱”等等,更严重点的就会以为自己已经超佛越祖,已经老子天下第一了。唉,很多人至死不悟,到死都不晓得或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像这种人就是所谓的“至可怜悯者”!
这个张狂的程序一般是这样的,修行者有点境界之后就会先自欺,然后他情不自禁地就会去欺人,盲目的、缺乏分辨能力的追随者一多,反过来就会把他捧得高高的,最后“啪叽”一下,活活摔死,这就是传说中的江湖必杀技——“捧杀”。你们可以去观察,凡是那些自吹自擂、自赞毁他,喜欢把自己神圣化的“大师”,他们基本上跳入的都是这个陷阱,他们被自己的我执我慢给坑了,最后往往都死得都很惨,他们临命终前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病得唧唧歪歪的。因此,大家要以人为镜、要清醒,不论你有多么了不起的境界,不论你有多聪明机巧,不论你饱读多少经书,不论你拥有多少粉丝,不论你写过多少著作……这些东西统统没用,都不可靠,在死亡面前,说得不好听,它们屁都不是!
所以,在实际修持上,如果你真想求解脱的话,那就要把你的境界,把你的聪明丢掉了,要把“我见”丢掉,宁可你“傻傻”地信佛,“傻傻”地念佛。大家不要错解,我不是在提倡迷信,而是在提醒你们不要太相信自己的那点小聪明了,不要搞戏论,要注重实证。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人生暇满,在呼吸间”,所以大家自己要切切警惕了!
「乐广菩提心。」这是讲,修行者乐于在一切事、一切境界上去觉悟真理,觉悟生命的真相,以慈悲喜舍之心去自利利他,体悟大道,这就叫做“乐广菩提心”。这是一种涵容万物、无所不包的广大心量,它不会排斥、评判任何事物。
「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烦恼可以说是内魔,是我们心中的魔,这个内魔和外魔是互相感召的。烦恼有多少种,那么魔就会有多少种。佛陀曾说,我们众生一念之间就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们的呼吸一进一出叫做一念,这一念之间就有这么多的烦恼,这么多的魔,只不过我们自己平常检查不出来罢了。
那么,这么多的烦恼,这么多的魔,我们要怎样才能降伏?怎样才能了断呢?说实话,从表面上看来,方法很多,但实际上所有的方法都是方便,都是权巧。那么,在所有的方便里,我个人认为净土念佛法门可谓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方便,因为我自己从这个法门里得利最大,有一点点粗浅的实证经验,所以我一般向大家推荐的都是这个。此外,我个人还比较倾向于前面弥勒菩萨给我们亲身示范的“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无修瑜伽,因为“本无禅定烦恼”,大家还记得吗?弥勒菩萨的故事我们前面讲过的。
在弥勒菩萨的这个不是修法的修法里,已经隐隐暗含了禅宗和密教大圆满的圆顿观,无路涅槃,修无可修,讲究的是“没有努力地还原”。具体修法细则大家可以去参看《圆觉经》,那句“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的开示,就是其中的修行关键。你们只要把这些要点好好把握住了,认真行持,一旦贯通,那么“众魔”就会转为法侣,不降而降,“烦恼”就会变成妙用,不断而断。这个时候的修行者,不管是入世还是出世,不管做什么,他体验到的都只会是法乐,而不再是无明,不再是虚妄的痛苦。
修行到此境界,轮回和涅槃、清净和垢秽打成一片,不二净土自然现前,生命的真相自然现前,所以下面接着就讲到了「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
这个“乐净佛国土”是指成就依报,我们生命所处的社会时代的背景、居住的环境好坏,财产的多寡、福报的大小乃至其一生的顺逆遭遇等等,这些都是依报。“乐成就相好”则是指的正报,像我们的身体,我们长得高矮、胖瘦、黑白、美丑,不同的健康状况,聪明愚笨,能力差别,像这些都是因果感应的正报。修行者多生多世广修一切功德,行一切善,利益众生,成就了,就能净佛国土,自然感得良好的生活环境,成就相好庄严。像我们的阿弥陀佛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就是他的正报功德,因为他发的四十八大愿,愿愿成就,而且是愿一切众生成就,因为有这样的心行,所以阿弥陀佛才能够感得西方极乐,成就佛国净土,那个依报正报都是无比的庄严。
因此,修行者仅仅达到“降伏众魔,断诸烦恼”的境界那是远远不够的,那个只是自利,那样还不能真正地圆满成就净佛国土,成就无漏相好,要想迈入佛陀的层次,就必须要为一切众生“修诸功德”才行。对菩萨道的修行者来说,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创造性旅程——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无始无终的创造性旅程,你必须深入烦恼大海,安住众魔国度,直面心灵的暗夜,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那一天。我觉得,这里面蕴含的伟大奥秘和伟大意义,可能就需要大家自己去参破了。
「乐庄严道场。」这个道场既是指外在的修行场所,也是指内在的寂灭道场,唯心净土。菩萨乐于庄严内外道场,福慧双修,平衡发展,没有说只修福不修慧或只修慧不修福的,那就不是中道了。
「乐闻深法不畏。」这是说,乐于听闻那些高深微妙的佛法而不害怕退缩。像有的人一听到我们佛教讲“苦、空、无常、无我”,那真的是会毛骨悚然的,佛法太深了,他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像佛陀过去讲《法华经》的时候,也有五千大阿罗汉听得心惊肉跳的,然后集体退席,这就是“闻深法而有畏”。所以有时候,你拿真正的好东西教人家,人家不见得领情,不一定会接受。
以前曾有一位前辈告诉我,他说一个人做功夫修行的时候,只要你有谦卑谨慎的态度,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实践求证的精神,只要把握这三点,那么不管你学什么,不管是佛法还是魔法都不会有问题,这就是“乐闻深法而不畏”的道理。不但不畏,听到高深的佛法还能深深信解,老实行持,最后还能把它变成一种快乐,我觉得,这个才是世间第一等、最上等的人,你们说对不对?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这个“三脱门”就是三解脱门,三解脱门是“空、无相、无作”,有时候又译为“空、无相、无愿”。菩萨道的修行者按照这个三解脱门的修法原则,随时随地观一切法空,“不断烦恼,不求解脱”,既不心外求法,也不心内求法,因为有求皆妄,无欲则刚,圆觉性中,无得无失。菩萨安住在这种无缚无脱的境界里,起无量妙行妙用,广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虽然终日度生却没有众生相,菩萨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度众生,不作度生想,不见有众生可度,但是他也不舍众生。这和小乘行者追求偏空涅槃,只想趁早解脱的行持就有所不同了,这就叫做“不乐非时”。
「乐近同学。」这是讲,乐于和志同道合的修行者在一起亲近修学,和合共住。凡是在寺庙道场里生活过的人就晓得了,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这句话“乐近同学”要做到可真不容易。大家都知道“六和敬”的共住规约,而且大家都是修行人,按道理应该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地住在一起,不会有矛盾了吧?但偏不,修行团体里的是非啊,不但一点不比世间少,而且他们的矛盾有时候闹得啊,可能比世间不修行的那些俗人还要厉害!为什么?有几句话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文人自古相轻,宗教自古相仇”,不管是哪个教派的修行人,毫无例外的,几乎个个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一双挑剔的眼睛,一把量人的尺子,尤其是个个都是半桶水,包括我,所以一旦有什么看不顺眼的,或者意识形态上一言不合,那个矛盾争执就闹大发了。天天烦恼不过是小事而已,搞不好背地里早就充满了看不见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那个才是最可怕的。
像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网上瞎逛,浏览了不少佛教的论坛,估计都是在家居士、皈依弟子办的,我从来都只是路过、看看,不参与任何讨论,有人形容我这样的家伙叫做“潜水员”,属于那种没有“网德”的败类。败类就败类吧,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网德”,因为我在那些论坛里看到了很多鲜血淋漓的帖子,诅咒、谩骂、攻击,无所不用其极,不少帖子用词恶毒,怨气冲天,那都是佛教网站哦,那些有兴趣在上面说两句的人,不是居士就是信士,算起来都应该是佛门同修吧,但那个嘴仗打得啊,是杀气腾腾。像我这样的弱智仅仅是在旁边看看,就已经觉得深受刺激了,所以哪还敢自不量力往里掺和啊,那不是找死吗?所以说,“乐近同学”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很不简单。
「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挂碍。」这一条就更难了,能够和不是一条道的人,能够和那些志趣不同、甚至意见相左的人和平共处,心里面却没有丝毫的挂碍烦恼,这个不是大修行人绝对做不到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认为谁谁和你不是一路的,从而排斥他、看轻他,那我告诉你,别人有没有问题且不说,你一定是有问题的!你的修行一定有问题!这说明你的我执我相还是很重,这说明你只有分别心,而没有慈悲心,你仍然没有看到真相,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你的烦恼基本上是活该!你的修行一定是在哪里走岔了,所以,你要赶紧好好地检查一下才对。因此修行不能离开众生就是这样的,没有他们的考验,你我根本就不会觉察到自己有问题。
(55)崇拜的陷阱
「乐将护恶知识。」这句话很重要,恶知识是善知识的对立面,恶知识虽然“恶”,但它毕竟还是“知识”,善用的话,就能成为我们磨炼心性、启迪才智的增上缘。从这个角度来看,恶知识倒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而且恶知识也是众生啊,所以菩萨道的修行者并不会厌恶排斥他们,菩萨会以一种更广大的胸怀,慈悲、包容而化导之,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早日觉醒。在这一点上,我们佛教的气度是要比其它宗教大得多的,在佛法里没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也没有所谓“异教徒”的分别心,所以佛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那种以如来之名发动的“宗教圣战”,这就是佛法最可贵的地方。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真正的佛门弟子其实都是很理性的,他们的信仰是建立在智慧基础之上的智信,不是迷信!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绝对不可能被那些别有居心的宗教政客三言两语就煽动得找不着北的,如果拿这条标准来作尺子,好好衡量一下当今信教的广大群众,里面能够称得上是智信、可以称之为真正佛子的,不知道究竟能有几人?这个问题值得打打妄想。
「乐亲近善知识。」前面讲完恶知识,现在讲善知识。我们佛法里讲善知识是这个(竖大拇指),是有道有德的人、可以指导我们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所以亲近善知识是理所当然的事,但过分崇拜依赖善知识就不对了,容易出问题。出什么问题?下面的话,可能有些尖锐,我考虑再三,觉得还是说出来的比较好,所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也,只希望大家不要错解了。大家不要以为师父、阿拉是什么网络愤青,我自问我这样做的用意是慈悲而深广的——因为不如此,势不足以惊醒顽愚!所以,等会儿如果你们听到什么逆耳、不中听的话,请别惊讶,如果你们有人实在接受不了,那就当我胡说八道、放“那个”好了,老衲不会介意。
我们前面讲到崇拜善知识的问题,从古到今,我们佛教各大教派的导师们一直最不缺乏的,就是狂热铁杆的追随者,不仅仅是密宗这样,禅宗、净土宗也一样,不仅仅是佛教如此,其它宗教也如此,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现象。许多插着信仰标签的信众弟子在面对宗教权威、面对善知识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很微妙、但是很顽固的情感转移,他们很容易就会退回到一种类似于儿童依赖父母的心理状态,认定师父或上师就是诸佛菩萨的神圣化身,不允许旁人用理性的观点来对此进行探讨。
有不少大师以为,这个就是弟子完全“臣服”的表现,他们不知道,这实际上是弟子的一种病态依恋。因此,某些大师会想方设法、刻意地去营造更多的个人崇拜氛围,搞到最后,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大师、上师的加持物,大师、上师的相片可以成为最大的安慰品,上师的大小便可以拿来做“甘露丸”,这是迷信颠倒最极端的例子。这类大师、上师会沉浸在扮演救世主的快感里,否认自己还有任何的个人需求,或否认自己还有人格的阴暗面;相应的,弟子们也自甘卑微,甘愿放弃一切理智的思考,投入上师的保护伞下,以为这样就能得到拯救,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解脱。
的确,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起由于极度信仰而导致疾病痊愈、乃至消灾免难的案例,但这个并不是因为师父或者上师有多么了不起的神力,他们的神力再大也是有限的,这点要和大家说清楚,很多人就是在这里被搞得神经迷信的。我希望大家了解一点,信仰之所以能治疗疾病,之所以能逢凶化吉,其关键并不在于师父的加持力,而是在于你对师父的完全信赖。这种信赖会发挥某种“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的作用,它会激活我们潜意识深处的自我疗愈系统,本具的、本来的,了解吗?所以,当你真正相信某某大师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并且他会把神力输送到你的身上时,你的信心就会自动活化免疫系统的功能,让病情好转,这其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但问题是,某某大师不见得会告诉你,这实际上是你内心深处自性如来创造的奇迹,他不见得会告诉你实话,他反而会趁机强化你对他本人的偶像崇拜心态,这是很有可能的。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少大师、上师和导师,纷纷摆出一副神圣高妙的样子,对外宣称自己是某某神、某某佛或某某菩萨的转世,但事实上,他们欺骗了百万信众!他们诱使虔诚的弟子相信,师父是无所不在和全知全能的,但实际上他们二者皆无。
大家要清醒啊!在释迦佛陀涅槃之后,弥勒如来出世之前,凡是在娑婆世界内,以肉身形象应化的佛菩萨,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会、也不允许公开身份的,这是游戏规则!这是铁律!凡是违背这个游戏规则,自己吹捧、让人吹捧,或默许他人吹捧的人,往往都是有问题的。来娑婆世界应化的佛菩萨,那些真正的佛菩萨,每一个都会非常自觉地遵守和尊重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这条铁律,因为他们都深深地了解,这里面实在有着太多太多可以被人操纵、被人利用的地方,其中的弊病关乎众生的慧命。我们看历史就晓得了,一旦哪位佛菩萨泄露了身份,或者当众显现了大神通,那么他很快就会走了,一般非走不可,不走的基本上都是骗子,都是有问题的。
当然,也有佛菩萨喜欢时不时就示现一把神通,但不急着走的,像济公、像宋朝的戒阇黎就是这样,他们虽然没有马上走,但是他们也绝对不会主动向别人泄露身份,而是干脆装疯卖傻,让你看轻他、怀疑他,明白吗?这个是底线!游戏的底线。除非他哪一天要走了,临走之前他可能会透露点儿消息给你,但也有什么都不说就走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所以,佛菩萨的所作所为有个特点,你们只要注意去观察就会发现,佛菩萨只会给你信心,他们只会让你对佛法产生信心,把你引导到法上去,让你回归内在,觉悟自心,佛菩萨绝对不会引导你向外去执著他的肉体化身,他们不会给你任何产生执著的借口。所以佛陀才会在《金刚经》里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一点佛陀是讲得非常清楚的,关于这方面的故事记载,在禅宗净土,在各大宗派里都有很多,有些例子我们以前也都讲过的。
现在有一个现象,有一个热潮,我觉得很有问题,凡事一旦吹捧太过,一旦涉及到现实利益就容易出鬼,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也”。恕我直言,像我们藏传密宗的诸位上师,现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几乎个个都是这个佛,那个菩萨的,不是再来,就是化身,说是密宗,其实一点都不密。说实话,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很不正常。菩萨满天飞,活佛满地走,此风不可长啊,因为这里面可以钻的漏子、让人真假莫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且佛菩萨一旦变成量产的那也就不值钱了。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每一次,只要出现某个活着的“神”,只要某项群众运动是出自于对这个“神”的狂热信仰、狂热崇拜,那么不管在哪个领域,这项运动最终带来的结果往往都不会是好事。丧失基本判断力的迷信人群,往往会爆发出让正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疯狂破坏力,这种力量一旦被人恶意误导和利用,那悲剧就会产生了,这几乎是一定的。像文革,像十字军东征,像奥姆真理教,像天安门自焚,像拉萨暴乱,这类事情古今中外都有,具体我们就不多说了。
如果换了是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这些人,如果你敢跟别人说他们是佛菩萨的化身,老和尚知道了非骂死你不可!他们只会送你两个字:“放屁!”他们甚至会拿拐杖揍你,这很有可能,谁叫你这么不清不楚、颠颠倒倒的?所以,大家如果以后再碰到类似的这种吹捧“造神”的把戏,那就要保持清醒了,真正的佛菩萨是绝对不会这样干的!像这种很明显违背常识、明显违背佛陀教言的说法和做法,现在居然那么有市场,居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相信——说实话,我只能说,没有正知正见的众生实在是太好忽悠了!你们实在是太好忽悠了!
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为顺利传播教法,为度化那些迷信执著特别严重的众生,为接引那些民智尚未开化的凡夫大众,甚至,仅仅是为了巩固某些世俗的巨大利益,这种“造神”的做法虽然已经严重违背了佛陀的教言,但似乎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很行之有效。但是,在科学思想日渐昌明,在对内在宇宙地探索日渐深入的今天,这种做法就未必见得很合适了。因为,如果迷信外在神明、依赖外在偶像的人群在现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话,那只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说明那些扮演老师角色的大师、上师们的引导出了问题,是老师上师们出了问题!
第二、这说明我们现代人的心灵状态依然还是那么幼稚,我们并没有比古人强到哪里去!我们并没有比那些民智尚未开化的古人强到哪里去!
明白吗?所以反观自省永远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普通的佛教僧侣,我觉得我有责任告诉大家一些更真实的东西,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佛教上师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佛教的上师和印度教的上师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佛教上师的殊胜不共之处,是在于佛陀教导的正观缘起无我的般若智能,是在于解脱的大智慧,而不是印度教上师那种梵我合一、神我合一的神圣临在,听得懂吗?我举个例子。
像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打坐、做梦或清醒的时候,修行者有时会看到他的师父或上师以发光的形象在他的境界中显现,跟他讲法,给他指引,甚至化解他的一些危险灾难,所以修行者感激得不得了,他把这些功劳统统归功于他的师父,以为是上师或佛菩萨显灵了。但实际上,他在内在世界中看到的所有显现和化身,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头脑投射出来的幻相,那些都是精神的创造物,在本质上仍然是缘起的幻法。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时的修行者如果把幻相当作真相,那么他很容易就会把这种显现当作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他搞不好就会麻大烦了,因为“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修行者一不留神就会陷入种种阴魔境界而不自知。而这时他的上师,离他千里万里远的上师,一般不会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事。
当然,话说回来,那种全然了解所有感应显现的大觉圣者是有的,十方诸佛菩萨多得是,但一般他们在地球上的显现都是保密的,而且就算是他们,也往往不能或不愿意随便展示所谓的完美状态,因为肉体是受到制约的,这个世界自有其游戏规则,否则玩起来就没什么意思了。在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一个很伟大的奥秘和很深邃的目的。所以,如果我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师、上师并不晓得他们自己在弟子心目中的显现,这个应该不算是污蔑。
像当代音流瑜伽的大成就者,印度的巴巴·法切尔就曾经说过这么两个小故事。有一次,他的一个弟子,还是学生,他去参加学校的理科考试,题目很难,他不会做,于是他就向巴巴·法切尔、向他的上师祈祷,祈求帮助。没想到巴巴·法切尔一下子就出现在了考场上,当然只有他看得见,并且还坐在了他的桌子上,帮他解答难题,这个弟子因此考得了九十八分!呵呵,这样的上师好吧?还能帮弟子作弊。但是当巴巴·法切尔知道这件事后,却说,我自己都没学过理科呢,怎么去指导别人啊?而且我也从来没有去过考场。
还有一次,有一位女士给巴巴·法切尔寄来了两袋苹果和其他一些水果,里面还附带了一封感谢信,信里说她在克什米尔——那是离巴巴·法切尔很远的一个地方——她在克什米尔的一条河流中洗澡的时候,突然一不小心就被一个浪头给卷走了,当她快要淹死的时候,巴巴·法切尔出现了,一把抓住她的胳膊,把她拖到了岸上,并且还对她说:“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说完就消失了。所以,这位女士现在写信来问巴巴·法切尔,您到底要我做什么工作啊?这个问题可把巴巴·法切尔给难住了,因为巴巴·法切尔很诚实,他只好回信说,我根本就没有去过哪里救过你,更没有和你说过话,所以我也不知道你应该做什么。这样的事情、类似的事情在印度各地已经发生过不止一百次了,但是巴巴·法切尔却发誓说自己从来就没有显过什么圣,一次都没有,有意思吧?
其实很多大师、上师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我虽然不是什么大师、上师,但我也碰到过,不过我的事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还是举一些比较有名的来做例子。比如,像印光大师就碰到过,曾有人在境界里看到印光大师向他显现,所以就写信去问。印光大师却回信说,我只是一介凡夫,哪有那个本事啊,你们之所以看到我的影像,那完全是因为你们的信心所致、因缘所感,或者是佛菩萨假借我的形象来给你们提示罢了,这哪里是我的功劳呢!而且我也不知道有这件事。这是印光大师在一封回信里写的话,大意如此。大家要知道,印光大师可是货真价实的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这可不是假的,但是他老人家很显然,他并没有选择一种“完美”的生命状态来给我们众生示现一把,这里面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很多了。
希望大家了解一点,真正的佛菩萨,越是真菩萨,往往就越不会承认自己是真菩萨,他们根本就没有“我是菩萨,你是凡夫”这样的分别概念。一个肉身状态的修行者,如果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自认为“我是菩萨”、“我是佛”,并到处暗示、明示,大搞个人崇拜,那说明他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着很深的我执我相,此人绝对不会是真正的佛菩萨。这类自以为是佛菩萨的老师,他们的言语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菩萨道无我利他的根本宗旨,背离了佛菩萨的行持,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有着相当境界的修行者,开启了一定的能量,他可能会表现出类似于明星、政治家一样的影响力和魅力,偶尔显现一些奇迹,经常说一些玄奥美妙的相似话语,让你以为他悟道了。
这种人有很多,但大家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了,在这类大师的身上,他们往往在人格发展上普遍存在着重大缺陷,他们的心灵弱点或缺点是很明显的,不是贪嗔痴慢,就是杀盗淫妄。当然,有时候也不绝对,有些是故意示现来的,比如禅宗祖师到淫房酒肆去打混,“我自调心,与汝何干”,就属于这一类。但这里面最最重要的,是这类大师在法上的问题,他们绝对会在佛教的义理上经常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经常说错话,在法上有偏差。按照《楞严经》的讲法,这叫做“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是魔业,必落魔道”,所以他们距离真正的佛菩萨标准还差得远呢,这个道理大家最好自己去搞清楚了,不要迷信。
有很多大菩萨,据我所知,当他们的意识焦点对准娑婆世界,当他们“进入”娑婆世界的时候,他们通常会主动选择一种比较平淡、比较平凡的生命状态,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很受限制、很痛苦的生命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劝化、启迪那些还活在“凡夫”幻相里的众生,给他们以引导和希望。这类菩萨很可能就活在我们的身边,以普通人的身份生活着,他们极有可能正从事一些很平凡、很卑贱的职业,他们甚至有可能毛病多多——他们并不完美,但是在他们不尽相同的人格面具下,他们具有几个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让我们可以确定,他们就是真正的菩萨——那就是善良、理智、无所执著、赞叹佛乘、拥有平常心。他们从来不会“泄佛密因”,对外宣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或某某阿罗汉的转世,他们只会帮助你破除执著,而不是增加执著,所以越是真菩萨,往往看上去就越是平平无奇,越是假的,就越爱鼓吹招摇,这个道理几乎是一定的。
所以,还是达摩祖师当年告诉梁武帝的那句话说得好,“廓然无圣”——无圣无凡,平常心是道!你如果真是圣人,你就会看到“满街都是圣人”的真相,又有哪个不是?你如果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或阿弥陀佛的化身,其实众生又有哪个不是?真明白了这个道理,修行者的心就会很“平”了,你就会保持一种无怪无奇的状态,活得很平实、很本真,很真实,你会全然接受生命当下呈现的所有一切,从此这颗心灵不再飘摇、不再疑惑、不再追逐,不再自欺欺人被人欺——而这个,就是初步的解脱!对修行者来说,这种心态的把握应该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其实,有的大师、上师心里是很清楚的,他们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去哪里显过什么圣,但他们点头说那是他们做的,“贪天功为己有”,他们甚至还会语调含糊的告诉你,那个显现就是他们的法身、报身或者化身,实际上这是在欺骗外行。像我在山东就碰到这样的人,自封上师,自吹为弥勒转世,装神弄鬼,妖言惑众,后来有好几个居士都跑来找我诉苦,但是诉苦有什么用?被骗了很多钱,有什么办法啊?原来好好的正法你不相信,搞鬼搞怪的你偏爱追着拜,说到底自己也有过、也有责任。有时候仔细想想,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小折腾小成名,大折腾大成名,不折腾不成名——人们就爱追着折腾拜!这是一个相当无聊的社会定律,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说不胜说,不胜枚举。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关于精神导师显圣的秘密,千百年来之所以一直被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有时候是出于一种善意的考虑,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到,理解不了,说也白说,所以不说;但更多的时候是出于欺诈和剥削,欺诈虔诚,剥削信仰,为了名闻利养,为了控制,某些人宁可使大众处于黑暗和迷信之中。所以,你们以后万一碰到这类师父,那就要晓得怎么去分辨了。
真正的好老师是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打妄语的,像我碰到的一些好老师就是这样的——他只会告诉你真相,他不会跟你说那些奇迹是“我”做的,了解真相的人一般不会这样说。好老师从来不会误导你向外去崇拜、去追寻,他只会告诉你,是你自己的信任、是你自己的愿望拯救了你,每个人都是完美的,每件事情都是在你的内部而不是在外部。要想了解这个真理,你就必须像礼敬佛菩萨那样的去礼敬你的师父或上师,这是应该的,但是你不应该对师父有一丁半点的迷信和依赖心理,因为这种心理一定会成为你的障碍,一定会成为捆绑你通往自由的绳索。
弟子对师父的臣服和依赖,这两种心理看上去很相像,但它们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差别很微妙。对无限的臣服会导致无我,对权威的依赖却是出自于小我,它只会强化小我。所以我以前就告诉过你们,你们有些居士听我说过的,对师父要依止,不要依赖!像禅宗祖师也说过啊:“见齐于师,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善知识之所以能被称为“善”知识,他的作用就体现在这里,我见过的善知识都是这样的,他不会让你崇拜他,他只会提升你,引导你远离迷信和依赖,他只会帮助你从权威崇拜的阴影中跳脱出来,转而以清明独立的心态,来面对自己所有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你将永远也得不到成熟和成长的机会。
这个才是我真正想要告诉你们的!大家不要错解了!我并没有说密宗密法或者密宗上师不好,真正的密宗密法和密宗上师肯定是好的,我只是说有很多问题、有很多错误完全都是被人为利用,是人为造成的,是人有错,法本身并没有错!明白吗?当然,我这里讲的法是指正法,不是指那些似是而非的外道法,更不是伪经伪论构成的邪法。那种以外道邪法混乱人天眼目、扭曲泛滥、误导众生的说法做法,才是我要批评的。
其实,像我们密教出现的那些问题,并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在禅宗净土里类似的问题也都存在,类似的迷信泛滥,造神运动,在全世界各大宗教里统统都有。所以,大家以后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就要注意了,第一步,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迷信、崇拜和依赖的心理,否则你们永远也不可能接触到真正的法的精髓,不可能学习到真正的好东西。这一点希望大家自己去搞清楚,不要糊涂了。
「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修学佛法久了,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体验,那就是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比较喜欢清净,喜欢追求清净。内心的这份清净简单会体现在外在的生活上,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处理事情等等,但这个还不是真正的清净。真正的清净,按照佛法修持的标准那就比较高了,那是一种不垢不净、无碍无染、超越一切分别相的觉醒状态。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楞严经》里文殊菩萨的这句话,大概就是对这种生命净相的最好表达、最好描述。
要了解、要达到这样的终极境界,修行者就必须要趣入身心实证,修持以三十七道品为代表的无量法门,乃至魔道外道、旁门左道、世间法种种学问都要尽量的通达,一切法转为道用,万事万物汇归己身。修行者在这个过程里面体会到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至福和至乐。像这些,如是种种,也就是大乘菩萨道的无上法乐,它带来的,不是束缚和无明,而是“常乐我净”的究竟解脱。所以,有智慧的人慎终追远,他不会沉迷于世间无常的五欲之乐,他在体验生活、享受生命的同时,更注重的是佛法解脱的中道之乐,这也就是我们——尤其是在家菩萨今后要重点修学的内容了,希望大家了解。
(56)一灯 千灯 无尽灯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维摩居士开示完毕,等他讲到这里的时候,魔王波旬左思右想,还是反悔了,他就可怜巴巴地对天女们说,我们一起回天宫去吧,该走了。没曾想天女们说,Sorry,你既然已经把我们给了维摩居士,居士这里有法乐,我们现在很欢喜,法喜充满,世间的五欲之乐我们已经不再稀罕了。潜台词是,我们不想回去,你老兄后悔也晚了!天魔一听,这还了得,这还得了?就急了!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天魔很聪明,他一看他的这一万两千名天女眷属,就要被维摩居士一个人给拐走了,于是他就拿话挤兑维摩居士说,您不是大菩萨吗?您应该把天女还给我才对,那些愿意把自己所有东西都布施给别人的,才是真菩萨。言下之意,维摩居士,您是不是真菩萨就看今朝了。所以你们看天魔多会说话,拿佛法来说事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幸好我们的维摩居士本来也没打算用强,老人家没打算强抢民女,换成是我啊,以我的臭脾气,那可能非多刁难天魔一下不可!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维摩居士看见天魔抓耳挠腮、费尽心机的样子,倒也没空跟他计较,就挥挥手,很干脆地就放人了,说你带人回去吧,满你的愿!同时还慨叹了一句,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同样的“得法愿具足”,都能满足离苦得乐的法愿,得到解脱之乐。这个就是菩萨的胸怀境界。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从这句话看来,一班天女有点依依不舍的,她们对佛法是真感兴趣了,所以她们抓紧时间问了维摩居士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要回魔宫了,今后住在这个魔境界里我们应该如何修行呢?大家要晓得,这一万两千名天女原来都是魔女来的,多少有点魔里魔气的,但现在被维摩居士一转,魔女居然就变成了空行女,变成了趣向空性解脱的女性修行者,这种转变就很难得了。诸位女同胞,你们也是一样的,在烦恼和菩提之间,在魔和佛之间,在痛苦和觉悟之间,也只是一转而已,一念间的事。说起来,连天人的境界都是魔,我们就更不用说啦。这个佛法里的魔并不见得都是坏的,大家要留意,凡是贪恋身心五欲、执著六尘境界的都可以叫做魔,所以我们也是魔。欲魔、情魔、贪魔、嗔魔,众魔充满,横行人间,我们一天不在一起磨一磨,一三五、二四六不在一起磨一磨啊,就浑身不舒服!
因此天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代表我们问的,只要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有需求、有欲望,吃喝玩乐、爱恨情仇,念念无明中,处处都是魔境界。所以这句话,“我等云何止于魔宫”,我们在这样的魔境界里要如何修行呢?问得很好!在《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里有一首偈子: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个就是在魔境界里修行的总纲法要,以前好像也给你们某些居士讲过的,大家最好能把它背下来,牢牢记住,得空自己再慢慢地参,要参透了。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维摩居士就回答说,有一个法门名字叫做无尽灯,你们应当好好的修学。所谓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一根火把,可以点亮千万根火把,只要点亮了,黑暗破除,光明辗转,那就永远没有穷尽的一天,这个道理就是无尽灯。这盏灯是智慧之灯,不是普通的灯,所谓“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而这个魔宫,真实讲是指我们的内心,只要我们的心里还有无明愚痴和烦恼执著,那么在在处处、举足下足就都是魔宫。大家要明白一点,一切的外在均来自于内在,那个外在的魔宫其实正是我们内在魔宫的投射反映,所以修行必须要在内在做功夫,只要我们自已心中有觉悟,一点灵光不昧,“知幻即离”,那么随时随地,弹指之间,就能转魔宫为道场。
魔宫可以说是最好的修行道场,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山里躲清净,那只是修行的一个阶段而已,一个必须的阶段。迟早我们或者说你们——想要到山里躲清净的修行人,你们还是要回来面对世间的一切,这个才是最难过、最考验人的。对你们在家菩萨、在家人来说,这个修法尤其不易,因为你们要结婚啊。两口子相处,夫妻之间,那互相折磨起来可厉害、可壮观了。以前经常有好朋友到我面前来表演一番,什么叫冤家债主,什么叫“铜锅配铁刷”?你们只要看过就晓得了,两口子那个折腾啊,比看韩剧还精彩!我有一次忍不住调侃朋友说,你们两个就用不着这样来度我了吧?我早就知道结婚很不好玩才出的家,所以你们有必要在我面前这样示现吗?搞得他们哭笑不得。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有谁能在这个无聊又无奈的婚姻生活里受得住、看得破、悟得空,并由此生起对一切苦恼众生的慈悲和智慧,生起对他人的理解和怜悯,那不得了,那绝对是大修行!
所以我特别佩服你们这些在家菩萨就是这样,你们选择的道路很不简单,一旦过关,那成就绝对是顶呱呱的。不过这一关没那么好过就是了,所谓“家室之累”,家庭中的大人小孩,老老少少,每个人都彼此纠缠在一起,你磨他,他磨你,没有一刻停止过。好的魔,大家恩恩爱爱,缠缠绵绵,这个魔平常是看不出来的,要到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的时候你才会发觉;不好的魔呢,比较明显,两口子天天干架,不离婚不消停,有的甚至要到死方休,这样的老两口我就见过好几个。所以说,能从这个魔宫里打拼出来的人,往往会有大成就!能在这个魔宫里考试及格的人,往往会是大菩萨!
这个就是我们大乘菩萨道的见地,以魔宫为道场,所谓“悬崖撒手固铁汉,非道行道始成龙”,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修行者能够“悬崖撒手”,放下对身心性命以及一切外物的执著,这是很了不起的,但这个境界按照禅宗祖师的说法,是“只能入佛,不能入魔”,因为你只能享清净,不能起烦恼,经不起烦恼的考验,这显然就不是“无碍”了。所以修行者必须要“非道行道”,要在六欲魔宫里点燃心灯,要在五浊恶世里照亮他人,只有经历过重重魔障的洗炼,才能鲤鱼化龙,最终圆满无上佛道。
「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这里讲的这个无尽灯,实际上就是法布施。菩萨在魔境界中修法,他必须要先把自己的心灯点亮,把智慧打开了,然后才能辗转去教化一切众生,去帮助其他人把心灯也点亮,并促使他们发起无我利他、大彻大悟的菩提心。这就叫做“一灯燃百千灯”。如同我们前面讲的那个比喻,火把越多,光明就会越盛大一样,菩萨越是不辞劳苦地教化大众,自己的智慧也就会越深广,乃至“增益一切善法”,无量福德功德都会成就,这个道理就叫做无尽灯。
那像我们也是灯,不过是即将熄灭的灯,两眼一抹黑,就像鬼火,照亮自己都嫌不够,更不用说去照亮别人了。所以对我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先把自己给点着了,否则不要说什么“无尽灯”,我们能不熄灭就算是好的了。大伙听清楚,这个能把我们点亮的火种,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是在做广告!当我们以信心和欢喜心向内在呼唤这句佛号的时候,实际上:
我们是在提醒自己——“你是谁?!”
我们是在肯定自己——“我就是那!”
听得懂吗?当你正念佛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量光寿”,阿弥陀佛翻译过来是“无量光寿佛”,你实际上呼唤的是你自己,你的自性真如,你实际上正在唤醒的是你自己!你正在唤醒你作为“无量光寿”的本来面目!这是来自于远古的、超越时空的永恒承诺,这是自性如来对自性众生的无条件救度!持续地、有意识地重复这句圣号,可以保证修行者安全地进入下一个更高的意识层次,去体验更高的生命境界。对修行者来说,这句圣号不但是禅定的咒语,更是开锁的密码,它代表并蕴涵了伟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于那个大海的无限的精神力量。这盏心灯不亮则已,一旦点亮,就能光耀千秋,照天照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辜负、不要错过了!
那些以为这个法门很简单,不值得修学的聪明人,他们是被我慢障蔽了双眼;而那些轻率断定“净土非佛说”,认为阿弥陀佛是太阳神翻版的家伙,则明显是魔力摄受,被愚痴蒙了心!对这种人我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话可说!抱歉呵诸位,师父本来不想讽刺人的,但最后还是没忍住。因为这种大邪见居然是从被视为高僧大德的出家人那里流传出来的,这实在是让我想不呵斥都不行,这个因果太可怕了!
我现在郑重地提醒大家,诸位有志于佛法解脱的修行者,如果你们没有在念佛法门上正确地下过功夫,如果你们没有通过这个法门对意识领域进行过深入地探索和实证,那么,不管你是谁,你都没有资格对这个法门指手划脚,你更没有资格不负责任地轻易否定这个法门!事关众生慧命,事关生死大事,宁不慎乎?!修行者应该要非常非常地谨慎和小心才对。所以,不要轻信那些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学术性妄言”,不要因为那是某某大师、某某大思想家说的,就人云亦云,这是我给你们的忠告,否则,诽谤正法的因果之可怕,不是你们能想象的,那足以让你的那盏微弱心灯,千生万劫,沉沦苦海,永无出头之日!
有些游戏并不好玩,也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那种示现五逆十恶、示现五逆谤法的游戏,并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这点希望大家记住了。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维摩居士就提了个要求,他要求天女们以后要尽力地弘法,他说,你们可以在魔宫里按照这个无尽灯的道理好好修持,薪火相传,去帮助其他天人也都发起同样的菩提道心,这样一方面既报答了佛陀的恩德,又辗转利益了所有众生,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这个“无尽灯”的修法,代表了我们大乘菩萨道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维摩居士并没有让天女们舍弃魔宫,躲到山里去,他反而告诉她们要在魔道里修行佛道,要在魔道里弘法,所谓:
声色头上睡眠,虎狼群里安禅。
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这是从前一个禅宗祖师彻悟后说的见地,佛菩萨的行持做派就是这样的,以诸魔为法侣,如如不动,平等去饶益一切众生。而这个,就是我们大乘佛法最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听完维摩居士的开示后,天女们就满怀感激地向他行了个大礼,然后就随魔王一块儿回去了。持世菩萨当时在旁边一直看着,全程目睹,所以他就深有感触地对佛陀说,维摩居士有这样了不起的智慧神通、无碍辩才,人所难及,因此我哪有资格代表您去探病呢?
这是第三位吃瘪的大菩萨,前面两位是弥勒菩萨和光严童子。在这场佛魔正邪的较量里,持世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是正统、传统的修行者形象,一丝不苟,一本正经,一脸严肃,喜欢板着面孔教训人。维摩居士的示现就活泼多了,他在魔境界里游戏三昧,不但把魔王捉弄得狼狈不堪,还乘机度化了一万两千名天女,把魔王的墙角给撬了。呵呵,这个很值得随喜赞叹,值得模仿。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维摩居士的这种风格,轻松、自然、随意,没有一般宗教徒的死相,但是大原则又把握得很好,这个功夫境界,就是我们以后要见贤思齐、要好好参学的地方了,提请大家注意。
(57)大布施 大供养
现在轮到善德菩萨出场了,这是佛陀找的第四位菩萨,也是本品的最后一位菩萨。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善德也是一位在家菩萨,他和光严、宝积一样都是法身大士。这位菩萨宿植功德之本,也就是说他多生多世都做了很大的善行,培了很大的福德,具足善根,所以才称为善德。现在佛陀就要他做代表去慰问维摩居士,但善德马上就拒绝了,说自己也没有资格去。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呢?「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善德菩萨就回忆说,他有一次在家里办了一个无遮大会,也就是布施法会,普遍供养一切有缘人,不管来的是什么人,统统平等布施,普同供养,这个法会一共办了七天。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第七天快结束的时候,维摩居士就来了,他对善德说,长者子,真正的大布施法会,不是这样做的。只拿世间财物和食物来布施,使人们暂时离苦得乐,这是不究竟的,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就治本而言,应该作佛法的布施,布施真理,帮助一切众生明心见性,这才是彻底解决众生痛苦的好办法,所以在佛法里,最高最大的布施是法布施。其实“财法二施,等无差别”,财布施和法布施都是需要的,要标本兼治才是中道。维摩居士之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法布施,是因为善德菩萨多生以来只注重财物的布施,这个修持有点出偏了,他似乎满足于福报的不断积累,却忽略了自觉觉他的法布施,忽略了对自他智慧的开启。
我们大乘菩萨道的财布施主要是为了修福,修福是为了自利利他。而法布施是为了修慧,修慧是为了自觉觉他。这里面,自利利他是为自觉觉他服务的,修福最终是为了修慧的圆满,两者都不可偏废,但相较之下,还是修慧要更重要一些,显得更重要一些。因为修福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光修福是得不到解脱的,但修慧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懂得培福报的,所以他一定会有福,迟早的,至于是洪福还是清福那就不好说了。现在很多居士菩萨学佛,据我观察,偏向求福、修福的人比较多,真正求智慧,修法布施的人很少,这种轻重不分的状况好像还挺普遍的。所以维摩居士在这里教训善德菩萨的话,对我们来说也很有现实意义,大家要注意听了。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善德菩萨就代表我们向维摩居士请教,什么叫做法布施呢?这个法施之会的内容是怎样的呢?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这个地方大家千万要注意!这是关于法布施的最究竟的说法,维摩居士在这里抛给善德的是一个很了义的答案,涉及到如来果地所证的实相境界,所以这句话很难懂。说实话我也不太懂,因为这是佛的境界,不是阿拉的境界,所以师父只能参考了义经典,用语言文字大概地给大家描述一下,大家姑且听之,权当参考就对了。
维摩居士说,真正的法布施,要能“无前无后”——这其实是暗指突破空间,“一时”——则是暗指突破时间,这样突破时间空间的幻觉障碍后,修行者就能于一念之间供养十方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这个才是究竟意义上的法布施!能做到这点的,严格来讲,只有大觉圆满的佛陀。只有证得清净法身和圆满报身、以及千百亿化身的佛陀,才能于一念之间供养一切众生,“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据说,在那个生命的本然状态里,时间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在那个本然状态里,只有一个时间!所有的时间,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同时存在于当下——当下!当下!当下!永远是当下!没有“何时”,也没有“之前”或“之后”,只有现在——只有你体验你自己的永恒时刻!这也就是佛经为什么开头老爱用“一时”、佛陀为什么老爱说“不生不灭”的原因,这里面蕴含的秘密延展开来就非常多了,只有实证到那个境界的人才会明白,像你我这种刚刚起步的,慢慢来就好,别着急。
在这里,维摩居士讲的是最高标准的法布施,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就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换言之,修行者首先就得把自己的心灯给点亮了,要自己觉悟到宇宙时空的真相,觉悟到实相,然后再去唤醒其他的众生,能做到这样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布施。所以法布施的概念里包含了自觉和觉他两大块内容,具体修法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经文。
「曰:何谓也?」因为维摩居士讲得太简单了,善德菩萨可能听得似懂非懂的,所以他就请维摩居士再详细解释一下。
维摩居士就说了,「谓以菩提,起于慈心。」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这个是无漏的究竟法乐,能真发菩提心的人必然是对生命实相有着相当了解的人,否则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所谓“初发心即成等正觉”,这个菩提心一发,修行者自然就会从内心生起如佛一般的慈悲心,所以菩萨才能为众生作不请之友,甚至看待所有众生都如子如己,慈护一切,这个就是法布施,是法布施的一种。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这是讲,菩萨因为不忍众生苦,所以他能随时随地发起救护一切众生的大悲心,为我们众生宣讲真正的解脱之道,乃至“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越是没有佛法的地方他越是要去,菩萨必须要有这样的大悲心。在这一点上我比较佩服一位法师,我们山东的清净法师,他有一次跟我说,我喜欢到那些没有佛法的地方去弘法。OK!这个大愿很OK、很了不起!大家要晓得,清净法师去的那些地方,基本上都是穷乡僻壤,是农村,抬头望天苦哈哈,低头看地干巴巴,所以这个行持很不简单,没有真正的大悲心是做不到的,我们大家要懂得随喜赞叹!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菩萨道的大悲心并不是说你动个念头:“我要慈悲,我要去度众生”,不是这样的,你还有个“我”在那就错了,要忘我乃至无我,无我相无众生相,而起大悲,弘扬正法,救护一切,这个才是大乘佛法讲的法布施。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这是讲,菩萨受持中道无所得的正法,生起无碍解脱的一种法喜,并以此教化群生,这就是菩萨的喜心,菩萨的布施。那些真正体验到法喜、喜心开发的人,那一天到晚不论看谁都是乐的,别人看到他也会心生欢喜。不像我们,内心枯燥,面皮紧绷,看上去就像是收保护费的,一点喜心都没有,这样子鬼都度不了,更不要说度人了。不过逢人就呲牙,逮谁跟谁乐,这也并不是什么喜心,那是面部抽筋。(众笑)我们菩萨道的喜心指的不是傻笑,而是一种体解大道的喜悦感恩之心。真正学佛上路的人,你们注意去观察,他脸上的那个神情硬是让人看到就会觉得很开心的。比如说我的好朋友——又拿山东的法师开涮——山东的仁修法师,体重两百六十斤,那就是一个典型,所谓“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形容的就是仁修法师这种人,他全身上下每个细胞都是幽默的,就算打人骂人,那个样子看上去也非常的慈悲可爱——我说法师很可爱,你们谁敢否认吗?——呵呵,那个喜心只要修得好点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不认识、不了解仁修法师的同学,可以去师父的空间参考,看照片、看相册,两百六十斤,非常可爱。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外舍身命财,内舍贪嗔痴,放下一切贪爱执著,得大解脱,这就叫做“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不过很多人对这个“舍”字都错解了,我们修道人的“舍心”,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理解的,没有一定的智慧,十个里面往往有九个会错解。很多人都以为,佛陀讲的“舍”是舍弃或布施的意思,所以他们舍弃家人,舍弃情爱,舍弃财富,舍弃责任,舍弃一切,以为这是修行所必须的,以为这就是出家。但实际上他们错解了,大乘菩萨道的“舍”,它的真实含义是指不执著、不分别、不评判,它指向的是一种不取不舍、本自具足的心灵状态。要说舍的话,它舍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我们内心对现象界的种种执著、种种分别和二元判断。在这种无限、圆满的心灵状态里,没有什么是必须要放弃的,没有什么是必须要抓取的,也没有什么是必须要排斥的,当然,更没有什么是必须要改变或消灭的!我们和佛菩萨的最大差别就在这里。
要达到这个境界后,佛菩萨才可以做真正的大狮子吼,才可以去破斥那些误导众生的邪见,目的是为了帮助你我从梦中醒来。所以佛菩萨就算在骂人打人的时候,内心也是如如不动的,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排斥、否定那些产生邪见的人,他们否定的是邪见和邪行,而不是人,明白吗?哦,邪见邪行的人我就不度了,佛菩萨没有这样的嗔恨分别,他们之所以破斥邪见,目的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唤醒我们,这个出发点绝对是慈悲而冷静的。
但我们众生就不一样了,至少我扪心自问,我现在还做不到这样。我们只要碰到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外在的人事物,还是内在的贪嗔痴,我们的反应基本上不是谴责,就是排斥,我们习惯于作出很急切的判断,带着嗔恨,我们认为某某是邪恶的、错误的或不完美的,所以我们绞尽脑汁地想要攻击和毁灭,而不是宽恕和祝福,我们的心底缺乏慈悲,说实话,这是一种没有看到真相的表现。有一个心灵法则可能你们都不知道,那就是“我们排斥什么,什么就会一直存在;我们观照什么,什么就会彻底消失!”我们内心排斥抗拒的任何东西,不管是什么,我们越是排斥它,就越会使它成为现实,我们排斥的思想会不断地强化它,强化这个二元分别的幻境,赋予它能量。所以,当你厌恶排斥某样东西的时候,你实际上已经把自己和它捆绑在一起了。这表示,你将继续停留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幻妄境界里,不得出离。
我们的恐惧和排斥心理并不能改变任何东西,因此,永远永远,不要厌恶排斥任何外在的事物或内在的情绪。如果你们以为,通过你的厌恶排斥,你就能消除它,那我告诉你,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实上你只会把它变得更加牢固!要知道,思想是有能量的,思想就是能量,我们的思想具有不可思议的创造性功能,我以前难道没跟你们说过吗?所以你们如果真的不想要某种外在或内在的事物,那你们就不要去想它,尤其是不要有“我不想要某某,我不想要它”,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果你不想要它,那为什么还要想它呢?这不是很奇怪吗?修行者——你们应该只是很单纯地、只需要很单纯地看着它,观照它,张开你的心眼。当你很简单地保持觉照,只是做一个旁观者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听到的任何东西,任何声音形色,都会变成觉性大海上的一朵浪花,浪花会显现出它虚妄的一面,幻生幻灭,最终自己消失。
像庄子就曾经说过:“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意思是讲,大成就者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完整地、不偏不倚地反映出在它面前经过的一切,但自己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取不舍、无喜无悲的圆净状态,它觉知一切,创造一切,但从来不受一切的影响。禅宗祖师形容这种状态叫做“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所以,在如何用功这一点上,我们佛道两家的看法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我们可以拿某某居士来做个例子,近的例子就不说了,免得得罪人,我们说远一点的。在山东的新泰市,我前两年讲经的地方,有一个居士菩萨、居士活宝,她人很好、很发心,性格也很好玩。去年冬天,我在那儿讲课,发现这个居士每到周末的时候,就会和老公抢小车开,知道吧?每次只要抢不到手,她就会新仇勾起旧恨,就会跑到老衲这里来数落老公一通,短短一个冬天,我听了大概就有七八回了吧,每次内容都是大同小异,也没点新鲜的。几乎每次,该居士最后都会总结说,这个老公很可恶,老让我起烦恼,哪天惹得老娘火起,一脚就把他给踹了,离婚!哦,气焰很嚣张!这样的表演差不多每星期来一回,把我搞得都麻木了。那么,这里面就隐藏有好几个问题了,可能是那个居士没有注意到的,我曾经问她,你说你老公老让你起烦恼,所以开玩笑说要离婚,要舍弃他,那么你想过没有,你真正想要舍弃、应该舍弃的,到底是老公呢?还是烦恼?很显然,是烦恼!假如你的烦恼消除了,你还会闹着要离婚吗?很显然,不见得会了,不绝对,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所以我跟她说,你首先要对治的,是自己心中的烦恼,而不是别的!那这个烦恼要怎么对治?仅仅是抱怨它、排斥它,说“我不想要烦恼”,有用吗?
讲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听了,因为我下面将要讲的东西通用于一切人。大家千万要明白一点,当我们在心里否定、排斥某一烦恼的时候,我们的负面意念只会强化它的存在,浇灌它,让它茁壮成长,所以烦恼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折腾我们一番,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趋入实修的同志,你们要注意听了,请听清楚,只要在你们心里,还有很微细地想要操控烦恼的欲望,那么你们为解决烦恼所采取的每一项行动,每一个“修行”,最终都会转化成增强烦恼幻觉的催化剂。这就叫做事与愿违。所以我们越想避开烦恼,往往越避不开,我们越想解决烦恼,往往越解决不了,我们的“动作”,反而会赋予烦恼力量,让烦恼永远存在,这时候就用得上我们前面讲的心灵法则了。
如果你们能在每次烦恼生起的时候,只是静静地观照,做一个旁观者,做一面镜子,不评判、不追逐,不与烦恼相抗衡,你只是很单纯而完整的接受它、觉察它、面对它。如果你能做到这样,那么久而久之,总有一天你就会自己看到烦恼的真相,从此不再受它的影响。这个烦恼其实是虚妄的,不管是严重的烦恼,还是很微细、轻微的烦恼,它本质都是虚妄的,来去无由,烦恼并不是那个正在观察的你,它甚至不是你的一部分,所以你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去认同它、执著它,让自己被它捆绑得死死的。修行者冷静地、如如不动地目睹这一切的当下,就是超越的当下。当你真正看清楚这一点的时候,所谓的烦恼就再也不能让你痛苦了,烦恼从此就会失去伤害的力量。而这个,就是初步的解脱,就是智慧!看到这点,就是初步的解脱,就是智慧!
这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上的一个心灵法则,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做到可真不容易,一般人必须要经过长时间地专注训练,持续不断地训练,才有可能彻底领悟、掌握它。换言之,要明理是很容易的,明白道理很容易,但要在生活中“活”出它来,那就很困难了,这个是最难的部分。不过,这个不是方法的方法你们一旦熟悉了,那就可以腾出很多时间来,去进行更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说,念佛求生净土。
这里面有一个心态就很关键了,在此要提醒大家注意!在我们求生净土,发愿迈向更高生命境界的时候,大家最好不要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五浊恶世心存厌离,有心出离就够了,厌离这个说法是个方便。不要厌离,不要厌恶这个地球,不要排斥这个世界,不要过份谴责那些犯错误的众生。我们可以怀着善意去指出别人的缺点,但尽量不要谴责,不要心怀嗔恨,否则就算你能往生净土,那个境界八成也是下品,不会太高,道理我们在前面都讲过了。希望大家记住,每当我们做出一个创造性的选择,对那些未选择者,或对那些和我们选择不一样的人,我们都应该尽量地心怀理解和祝福,要宽恕和感恩,这个才是真正的“舍”的含义,舍掉了对二元幻相的一切执著和评判,“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能以此法自觉觉他者,即是大布施、大供养!明白吗?OK?
(58)深心奉尘刹 名为法布施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从这里开始讲六度波罗蜜的法布施。檀波罗蜜是梵文的音译,翻译过来就是布施波罗蜜,六度里面的第一度。菩萨道首重布施,为什么?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破除自己的人我分别和悭贪之心,修积福德资粮,二是为了摄受悭贪众生,帮助他们改过。我们人人都有悭贪吝啬的习气,这个“悭”就是俗称的小气,悭不是节俭,节俭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很节俭,但对别人、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很大方,这个是真节俭。这样的菩萨有很多,只不过别人不知道他们是菩萨罢了。我还记得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新闻报道,好像是说有个老人家,他一辈子捡破烂为生,自己生活得很节省,但他多年来不声不响地一直支持了十几二十个有困难的孩子读大学,他所花的金钱已经超过了十几万,那可是他一辈子捡破烂一分一分捣腾出来的!一般人哪做得到这样?我估摸着,这个应该就是在修布施波罗蜜的菩萨!如果连这种人都不是菩萨,那天底下估计也就没什么菩萨了。
此外,如果我们对人对己都很省,就像葛朗台一样的,只想存钱数着玩,看到别人有困难却一毛不拔,不愿伸出援手,那就不是节俭,而是病态,是小气了。大家来看这个“悭”字,竖心旁边上有个坚字,意思是心里的执著很坚固,什么东西都想抓得牢牢的,不肯布施。那么人一旦有了这个悭心,后面的贪紧跟着就来了,所谓欲壑难填啊,贪婪的人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是匮乏的,永远都会觉得不满足,这个就是饿鬼的心理,这种心理的总集示现就是饿鬼道,传说中的饿鬼道。所以悭贪的人这辈子福报享尽以后,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一般都会随着他强大的心理惯性,堕入饿鬼道的幻相境界里,受苦无穷,那个噩梦说起来就很可怕了,很难再有觉醒的机会。
我们众生的悭贪有时候倒不一定是金钱上的,在法上也一样会有悭贪,像有的老师教徒弟,私底下总爱留一手,好比从前有些武林门派、家传绝学,往往有一条“传子不传女”的死规矩,这条规矩里多少就包含了某种悭贪的心理。所以我们如果说自己不悭贪,那绝对是瞎扯!我们凡夫在心理上一定是悭贪的,因此菩萨道的修行者从一开始就必须要建立起布施的观念,要打开心量,不然后面的修行你也就不用再问了。
那么,为了化导我们众生的悭贪,佛菩萨有时候会以身作则示现一些正面的例子,但有时候却会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状态来提醒我们、考验我们,你粗心大意的话,就有可能错过了。记得那一年,很早以前了,大概是十年前,我到四川玩,在成都的文殊院挂单。文殊院的围墙外边长年累月有一帮残疾人乞丐在乞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特别多,这些脏兮兮、破兮兮的乞丐里就有菩萨!曾经有一个开了一点小天眼的老居士、老太太跟我说,在文殊院这帮乞丐里,有好几个人的身上放射出来的光芒灿烂得不得了,有的甚至铺天盖地的,这是什么?这个代表了什么?这是心灵成就极高的标志,所以这里面是隐藏有菩萨的,这个老太太没有看错。那一回我还特意去试了一下,我就拿了一些钱去供养他们,心想跟他们结个善缘吧,我的钱也不多,很快就发完了,只剩下一张五毛的,这时我就拿给一个乞丐,咦?那个家伙居然撇撇嘴,说了一句“现在五毛钱谁还要啊”,转身就走,把我都搞愣了。
当时我拿着五毛钱站在那里,心想,这里面不是有菩萨吗?如果真有菩萨的话,我这五毛钱他一定会要!我刚这么想完,旁边就过来了一个残疾人乞丐,他是躺在一辆改装平板车上的,知道吧?两条腿没有了,他就朝我伸出一个碗,说:“我要,你给我吧!”我低头看着他,他的眼睛,你们知道吗?他的眼睛看着我,眼神是那样的温暖和平静,充满了了解,那似乎根本不是一个乞丐该有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当时好像正被某种暖洋洋的东西包容着,心里很温暖,你们了解吗?我们对视了至少几秒,含情脉脉的,(众笑)我心想,这就是了!这应该就是了!然后我就把五毛钱放进他的碗里,彼此微微一笑,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就这样分开了。所以从此以后,我不论到哪里,只要有乞丐向我伸手,特别是老人和残疾人,我一般都会本着结善缘的念头,量力而行,多少布施一点,谁知道这里面到底是不是隐藏有菩萨呢?菩萨有时候会用这种方式来激发我们的布施心和怜悯心,给我们种善根、种福田,所以大家要小心,极有可能一不留神,你和佛菩萨就那么当面错过了。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尸罗翻译过来叫做清凉,意思是持戒可以祛除热恼,让人身心得到清凉。修行者持戒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摄心不乱,另一方面是为了教化感化一切容易犯错的众生,帮助他们逐渐培养心灵的自控力和洞察力,不再制造恶因,品尝恶果,最后由定生慧,达到解脱的彼岸。
有一个我很尊敬的老前辈,他在讲到持戒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老人家说经典上虽然写了,对悭贪的人要教他布施,对犯戒的人要教他持戒,但这只是通途的道理。真做老师教人的时候,就不能这么死板板的了,一定要活学活用,要懂得方便才行。那些真正小气的人你不能一下子就教他布施的,老爱犯错的人你也不能一下子就教他持戒,那等于要他彻底否定自己,一般人碍于自尊是不会听的,九成九行不通,会抵触!本来别人可能还有点儿相信佛法的,你一旦教错他就不信了。
所以对小气的人,你要教他持戒,小气的人往往都很精明,你告诉他持戒修福、严谨克己的道理他会比较听得进。对老爱犯错的人呢,你要教他布施,这种人经常出入声色场所,什么KTV、夜总会,花钱大手大脚的,你要他在某个地方做点功德、出点钱,他有赎罪的心理就愿意干——当然也有花天酒地一掷千金,但做好事的时候却一分不舍的人——所以教育要灵活,要对症下药,不能呆板。这样慢慢引导,等别人学到一个程度,善根深了,智慧开启,这时你再告诉他进一步自我调整的方法,他差不多就能接受了。像这些前辈的经验之谈,都是很宝贵的法布施,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吸取的营养,大家如果随随便便听过、放过,那就是你们的损失了。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羼提就是忍辱,修行要做到忍辱,前提是必须先证到无我、证到空。空不了的话,那我们就会变成很容易受伤的小男人,或者很容易受伤的小女人。我们的这个“自我”、“小我”是很没有安全感的,我们下意识地就觉得自己会受到伤害,所以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不是害怕就是反弹,做不到忍辱不动。究其一生,我们都在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就是我的身体,有时我们也会认为我就是我的头脑,这当然就很容易受到伤害了。只有在死亡的刹那,我们才会有机会知道“我”究竟是谁,所以佛法修行的关键,就在这个“我”上。
佛陀教导的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是渐修也好,顿悟也罢,说实话,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长生不死的奇迹,或者成为什么神通广大的超人。那些身体的成就和头脑的发展,对“灵魂”而言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们说到底不过是有漏无常的生灭幻法,是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些身体的成就和头脑的发展,它们跟心灵的解脱、跟不生不灭的大道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佛法修持的关键,是在于当下的念念之间,不在别处,是在于当下念念之间对于“自我”真相的深刻洞察。我们佛法中解脱、觉醒的含义,其实是指,修行者终于可以从对形相、对身心小我的错误认同中解放出来了,明白吗?这也是一般外道知见的修行者最容易错解、最搞不懂佛教的地方。
那么,菩萨一旦证到无我的空性,那忍辱什么的自然就不在话下了,他可以任人伤害而完全不动嗔心,就像佛陀在《金刚经》里示现的那样,他已经知道自己真正的生命是不可能受伤的了,而且他也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再创造出一个身体,所以菩萨压根不会在身口意上跟你计较犯因果。不过要达到这样的心灵高度可不简单,那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精进修持,因此下面接着就讲到了: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是精进的意思,“若人心不起,精进无有涯”,这句话还记得吗?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如果你能做到“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那表示你已经掌握了无相精进的殊胜心法,这个才是大乘菩萨道提倡的真精进。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前段时间有几个小伙子、年轻的居士来问师父怎么打坐,想学坐禅,就被我给狠尅了一顿,为什么?因为他们才刚刚皈依没几天,闻思的基础都没有打好,一点正知正见都没有,居然就想学坐禅了!等于小孩子还不会爬,就想飞了,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是最要不得的。很多人在禅修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像什么着魔啊、发狂啊,还有沉溺在快感境界里不能自拔的,我认为,这跟他们在事先没有打好闻思的基础,没有“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有关,所以一坐就坐歪了。这里大家要注意,所谓菩提相者,即是无上正等正觉之空相也,相无可相,法无可法,这是大乘禅定的修行宗旨,这里面包含了佛菩萨洞察万法真相,不厌生死、不住涅槃的大智慧。所以我们大乘禅定的修持严格来讲其实是心法来的,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什么死板的套路,它讲究的是融入生活,在行住坐卧、举手投足中都可以修行。不过对我们初学者而言,最好的选择还是跏趺盘坐,就像你们看到的有时候像师父那样,单盘或者双盘,要多坐,先把腿子练好了再说。
对很多老居士来讲,这个腿子可能是最难熬的,老胳膊老腿硬得要死,真是苦啊!都五六十岁了还要来这里受师父的折磨。我告诉你们哦,你盘腿念佛的时候,吃得一分苦,忍得一分痛,就能消得一分业障。你能坚持熬下去的话,那个腿慢慢就会越来越软,你的身体也会越来越好,这是真的,你们不信可以多试试。那么,现在要说你们了,你们年轻点的居士,这么年轻,经常到我那边坐没坐相的,那个腿翘得就跟高射炮一样,(众笑)唉,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不过你们也不用不好意思,师父刚开始打坐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只要忍痛压个半年一年的这关也就过去了,不要怕痛。假如现在有人拿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你敢动就砍了你,那我估计你一天都坐得住,命要紧时哪还会管腿啊,对不对?再痛也得忍着。
据说当年雍正皇帝就这么干过,他带一帮子人在皇宫里打禅七,好像是为了逼某一个出家人开悟,他就下旨说,多少天之内,好像是三天,时间一到,你如果不开悟的话,我就砍了你!君无戏言哦,雍正还真就叫侍卫拿了一把剑,站在旁边等着,把那些来打七的人吓得啊,屁滚尿流,个个都拼了命地用功,那个出家人更是连腿都不敢放,饭也不敢吃,厕所也不敢上,结果在最后一天还真就让他给悟道了!后来天下各大丛林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个经验蛮好的,于是就在禅堂里模仿宝剑的形状设立了几块香板,整出了一套套的规矩制度。我们现在看到的香板传说就是这么来的,也不知道是也不是?
所以人的潜力那真是无穷的,不逼不知道,你们也一样。这两条腿子如果你们能熬过去的话,气脉一旦打通,那舒服劲儿可能就会让你不愿下座了,那时就反过来啦,杀头可以,腿不可放。要修到这一步,禅坐才算是稍微有点样子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大乘佛教的禅定修法,目的只是为了训练修行者的专注力和洞察力,并结合其它修法,以增进心智的美德,但它和解脱是无关的——呵呵,很惊世骇俗是吗?禅定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生命的真相,但它本身并不是解脱,也不可能带来解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正的解脱早在我们尚未做出任何努力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一种本自具足的生命状态,它是无法被训练,无法被达成的。我们不可能得到所谓的解脱,解脱是无法获取的,因为它早已存在于每个当下了,任何渴望得到解脱的想法其实都是在画蛇添足。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指向解脱的修行方法实际上都是多余的,都是对本来面目的一种扭曲,既非必要,也非重点。
大家可能想不到吧?我们对某种伟大方法的执著和预期,恰恰会成为我们体解大道的最大障碍!极有可能,会成为我们体解大道的最大障碍!我这么说,有人能了解吗?禅宗祖师之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黄叶止儿啼”,大圆满上师之所以特别强调直指,道理就在这里。但在你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在你们真正觉悟菩提之前,适当地进行一些禅坐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会很有用,这点大家要听清楚,不要把我的话给理解偏了。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讲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好像有点无话可说了。这个一切智也好,般若也好,都是我们自家的宝藏,大家哪一天亲身证到就晓得了,否则光听名词解释也没什么意思。
我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乞丐,他在路边坐着乞讨很多年了,一直活在一种很麻木的状态里。那么这一天,他的身边经过了一位奇怪的陌生人,这个乞丐就习惯性地举起他的破碗,可怜巴巴地说:“请您施舍点儿吧。”那个陌生人就看看他,却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然后还反问了乞丐一句:“你屁股底下坐的是什么啊?”乞丐就没好气地回答说:“什么都不是!一个破箱子而已,我从小就一直坐在它的上面。”那个陌生人就问了:“你曾经打开箱子看过吗?”
“没有,”乞丐说:“打开干什么?反正里面什么都没有。”呵呵,很想当然。这个陌生人很有意思,他跟这个乞丐还较上劲了,他一再地要求说:“你没看过怎么知道啊?你就打开箱子看看嘛。”最后把那个乞丐烦得,实在受不了了,这才试着打开了箱子。就在这时,令人傻眼的事情发生了,那个外表看上去破破旧旧的箱子里,竟然装的全是黄金!哇,这下可把那个乞丐给乐坏了,的确,谁能想象得到呢?自己当破板凳坐了几十年的破箱子,里面居然全是黄金。那我们现在就像是这个乞丐,一天到晚只晓得找别人乞讨、乞讨,乞讨般若,乞讨智慧,却不知道这个黄金般的般若就在自己的屁股底下坐着呢,这就是颠倒!
平时,在生活上、修行上才有一点点小问题,乃至刚刚做了一个怪梦,就有人来“师父!师父!”的敲门了,要不就是在QQ上开始发震动。我以前跟你们一些居士讲过的,不要轻易地来问问题!因为问问题很容易,但问对问题可不容易。你们对师父依赖性太强的话是不会有什么大成就的,所以,修行人最好不要有找便宜答案的心理,不然哪天我死翘翘了你们怎么办?有疑问你们可以先自己研究研究嘛,要相信自己的智慧,但不要随便下结论,有了一定的思考再来找师父,那时就比较好沟通了。你们自己有脑袋要懂得用啊,很多人平常很聪明,但是一学佛就束手缚脚,什么都不敢想,什么都不敢做了,自己这个脑袋要懂得用啊。你们屁股底下坐了满满一箱子黄金,为什么不去开启?脑子这个东西,是越用就越灵光的,佛菩萨的一切智也是从般若慧观,从正思维来的,不是不思维,更不是乱思维,这个要点希望大家记住了。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这是从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的角度来说如何修持法布施,这个“无作”有时也翻译成“无愿”,这是大乘佛法的三个修行重点。我们去寺庙一进山门,那三个拱门代表的就是三解脱门,表示入此三门者,可得究竟解脱,下面我们择要解释一下。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这个众生指的就是你我,我们绝大多数众生沉迷于物质世界的戏剧而不能自拔,把生活太当真了,见名利是名利,见美人是美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我们是如此强烈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物质世界,以致于它变成了我们所知道的唯一实相。我们以为它是唯一的,但实际上存在着更为广大的次元和实相!我们不知道物质宇宙在本质上只是一个缘起的幻法,是空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是如此,它们统统都是无常的幻相,只有在物质感官的领域里,时空才是有意义的。佛菩萨为了帮助我们看清这个事实,为了破除我们对“有”的执著,所以才“教化众生,而起于空”,教导我们空观的智慧,这个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佛菩萨虽然早已实证了诸法空相,“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但他们仍然从空起用,以大慈悲心深入缘起教化众生。教化的同时,没有教化的观念,他们不会把自己当老师,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因为他们很清楚“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对境无心,用过即了,这里(指心)始终是空的。这个空不是死气沉沉的一潭死水,它蕴含了无量的妙用和妙有,它是空有圆融不二的“中道”正智,这是一种灵动活泼、自在无碍的境界,充满了灵性的自由和喜悦,以及无限的创造力,这个才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的真意。
讲到这个“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其实是很辛苦的,并不好玩!有时候碰到那种比较笨的学生,你真是恨不得跪下来叫他爷爷!(众笑)所以我就搞不懂啦,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做老师呢?尤其是喜欢做灵性导师,这个责任多重啊。当然,那种希望别人分享你的喜悦、智慧和洞见的热忱是很可贵的,“法布施”的确是我们佛门最难得、最让人赞叹的第一大布施!但是,如果我们在给众生讲法时还有好为人师的心理,那可能就有问题了,那就不是“起于空”了。
我以前在桂林认识一个朋友,多年的老居士了,才华横溢,画得一笔好画,佛学和传统文化方面的造诣都很深,认识他的朋友都很认可他这一点。但是这位老兄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自视甚高,内心自以为很了不起,处处都想当别人的老师,他要求别人想学东西的话必须要绝对听从他,而且只许拜他一人为师。这就让我另外的一些朋友很警惕、很反感了,因为感觉他还没到那份上,佛陀当年都还没这么说过呢,我辈凡夫,何德何能,居然敢叫人把自己高高地供着,那不是自损福报,自己让自己下不来台吗?作为一个在家人,他需要工作、生活,但是因为世界观的一种不正常地改变,他变得非常不现实,自负自傲,同时自卑自轻,我觉得他心理多少已经有点狭隘和扭曲了。最可怜的是他的家人,几个很可爱的好孩子被他调教得那是有苦说不出,我们朋友在旁边看了个个都很不舒服,但又不好说,外人看他更是觉得他怪怪的,别扭得紧。
后来我们有好几年没联系了,最近听朋友说他现在云南的某地,开始干一件很伟大的事情,那就是点化别人开悟!知道吗?几句话点你一下,你就开悟了,一般人他看不上还不给你点呢。我听那朋友这么一说,就心想,糟啦糟啦!这哥们儿现在不是好为人师了,而是好做“祖师”,当初那份“情结”已经变本加厉升级了。我告诉你们哦,如果谁的潜意识里埋藏有想当教主、想做祖师,希望高高在上受人崇拜的念头,那是最容易著魔的,著五十阴魔。诸位菩萨,你们听了要警惕啊,对修行者来说,这是最可怕的心理陷阱之一!这个“祖师情结”的心理陷阱是最明显,但同时又是最难检查出来的。
看来我要教你们唱一首歌才行,想不想学啊?(众鼓掌)我这首歌是专破此类“情结”的,当年我在南方没事的时候经常哼哼的,歌名就叫做“我不当祖师很多年”,(众笑)听懂了吗?看来大家都听懂了。这首歌改编自柯受良同志的“我不当大哥很多年”,我只记得这个歌名,其它的都不记得了,以前我是拿它当咒子来念的,很灵哦。你们有谁谁老打妄想、老想当祖师的时候,那不妨就把它拿出来念一念,笑一笑,念念笑笑,很多东西就可以大而化之、一笑了之了。
不开玩笑了,回到正题。我这个朋友,如果我没看错的话,我这个朋友现在应该正面临他修行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他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和继续成长,以及进一步增强自觉反思的能力。所以要做一个好老师可不容易,要较真的话我们都不够资格的。根据我以往对一些大德前辈的观察,真正的好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他要有一颗比较圆融的心灵,他可以是天真的,保有赤子之心,但他不会脱离现实,更不会“狭隘和扭曲”。
其次,他虽然心怀慈悲,愿意跟别人去分享他的光明和快乐,分享他的洞见,但是他心里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师,他也不会要求别人把自己当做老师,因为他了解人人和他一样,人人都是上师!
再其次,好老师很清楚一点,每个人所选择的业力之路是不同的,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不一样,所以他会永远尊重别人的独特个性和独特的生命之路,他不会把他认为的好东西强加给你,他也不会死板板地规定你,按照他的理念来塑造你,即使你是他的亲生儿子,他最多会告诉你:“你也许可以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我的体验是这样的,你愿意的话不妨自己去试试看?”好老师一般都会这么说。
最后,好老师最高兴看到的,是你终于认识到,你就是你自己生命中所有自由、丰盛、智慧和快乐的创造性源泉,你就是一切!当你终于认识到,老师是多余的,佛菩萨是多余的,上帝或真主是多余的,你并不需要保护,并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时,那就说明老师的教育成功了,这是好老师最乐意看到的。像当初文殊菩萨就是这样的,这是我们禅宗很有名的一个小故事。
话说从前,有一位名叫文喜的禅师悟道了,他也没有声张,他悄悄跑到一个丛林大庙的厨房里给大家做饭,做伙夫,那时寺庙里叫饭头。饭头的工作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古时候的大丛林一吃饭,出家的在家的往往有上千人,那个寺庙的饭桶,像我这种个头坐在桶里,外边绝对看不到。而要煮一千多人吃的饭菜,所用的那个锅铲之重,没有练过武的人,根本比划不来,拿不动。所以到少林寺学功夫,你都不用干别的,你只要烧饭三年,那个功夫就相当了得了。每到煮饭时间,那个米都是整袋倒进去的,而且搅拌的时候,光有力量还不行,还得有技巧,否则煮一餐饭就可以把人给累趴下了。
说起来文喜禅师也很有意思,他悟道之后,并没有跳出来竖正法幢,接引后学,而是发心为大家服务,做苦工,这也是菩萨道的一种行持,显隐两无碍,出世入世都要看缘份的,勉强不来,也很不容易。那么这一天,文喜禅师正在烧饭,正忙着呢,文殊菩萨突然就在大饭锅上现身了,骑着他那只金毛狮子,绕着饭锅晃晃悠悠地转圈儿。因为文殊菩萨以前和文喜禅师打过一次交道,点化过文喜,所以他老人家说起来应该算是文喜的半个师父。但没曾想,文喜禅师一见文殊菩萨,不仅没有礼拜,反而操起锅铲一家伙就抡了过去,嘴里还说:“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你来这里干什么?”呵呵,一锅铲就抡了过去。文殊菩萨的那个化身一听就乐坏了,他就飞到空中笑眯眯地,还说了一首偈子: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
说完就消失了。当时厨房里有不少人都看到了这一幕,下巴掉地上,那个惊呀劲就不用说了。所以你们看,当弟子找寻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有了自己盖天盖地的胸襟气宇,不再依赖师父,那个时候佛菩萨只有高兴的份,又哪里会生什么气呢?好老师就是这样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真正要教化众生就是这样的!所以你们中间,假如有人以后出去给别人当老师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前面讲“教化众生,而起于空”,既然要教化众生,那就必须要善用有为法了。所谓有为法,泛指世间一切因缘和合、有生有灭的人事物,又叫做有漏法。我们凡夫不了解这个有为有漏法的背后,是宇宙的巨大潜意识流的生灭造作,不知道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真实的,所以我们是被有为法所用、所困,我们是奴隶,不是主人。那么小乘行者呢,比我们好一些,他们已经能看透这个有为法的虚幻无常,但他们把有为法和无为法打成了两截,认为必须要舍弃染污的有为,才能证得清净的无为,所以他们视名利如枷锁,见美女如骷髅,格外强调出离心的培养和个体的解脱。这本来也没有什么错,但糟就糟在他们定在那个所谓的涅槃空性里,不敢起用,连起心动念都不敢,以为这就是究竟成就,那就错的有点远了。小乘行者一般没有什么生生世世要广度众生的愿力,他们实际上证入的是偏空,偏了,不是真正的无碍境界。
只有那些了悟不二法门、中道而行的大乘菩萨才能全然明了这个有为法的真相,知道“有为同无为”,犹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当下就是空的,不违空性,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刻意舍弃什么,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干嘛干嘛,不舍有为,不住无为,善用身口意,善用万境万法,去广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那些我们平常人看起来很辛苦、很操劳的事,对菩萨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游戏,他们在各个领域都玩得是不亦乐乎。可以说所有的领域,数得出来的,不管是宗教、科学、文化,还是政治、经济、军事,都有菩萨道修行者的影子。最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全情投入的同时,心里始终保持着清明的洞察力,不著一切相,心无挂碍,即相而离相,起无相解脱,这就叫做“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这是大乘菩萨才有的行持,也是我们大家今后要努力达到的修行目标。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这句话里包含了深刻广大的一种慈悲心,不知道你们看出来没有?菩萨明心见性之后,知道“涅槃生死等空花”,在他们洞察真相的慧眼里,幻生幻灭的当下就是涅槃,所以他们能不舍生死尘劳,深入六道轮回,以一种游戏之心全然地投入俗世生活,那是一种无碍无畏,无所住著的心灵状态,可谓“生而无生,作而无作”,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教化我们,教化一切有缘的众生。按照《楞严经》的讲法,这叫做“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是最了不起的法布施!由于大乘菩萨的这种悲心愿力太大了,所以他生生世世都会在六道轮回里救度众生。说起来,菩萨应该算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常客了,不过是来去自如的那种,不像我们。他来的时候照样要投胎吃奶、长大成人,然后照样要体会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爱恨情仇,甚至,他会在某几世去体验各种犯错的生命历程,像什么杀盗淫妄、五逆十恶的,至少都要经历过一遍,为什么?这就涉及到“灵魂”运作的另一个奥秘了。
请听清楚,如果你不曾成为恶,如果你不曾经历过恶,那么你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包容它!换言之,你如果想要真正地去理解和去“爱”某样事物,那你就必须要先成为那个事物,去体验那个事物所体验的一切,即使那个事物是所谓的黑暗、所谓的邪恶。否则,对你不理解的东西,你怎么可能会去同情呢?对你自身没有体验过的感觉,你怎么可能会去宽恕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灵魂之旅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先前之所以说“示现受生,而起无作”这句话里,蕴含了深刻而广大的慈悲心,道理就在这里。修行者如果想要拥有像佛菩萨那样虚空般无限无量、无差别、无条件的完美的慈悲心,那就必须要先去体验每一种人类的感觉,体验所有的一切,然后以空性见从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修行者才能开发出真正的同体大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了解吗?这就是佛菩萨经常示现“不完美受生”的另一层密意,希望大家不要错解了。
事实上,我真正想要告诉你们的是,我在这里描述的佛菩萨——这些佛菩萨其实就是你们!你们每一个人,已经经历过人生中那么多的喜怒哀乐,那么多的顺逆坎坷,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你们都体验过了,其中的痛苦和挣扎想必每一个人都记忆犹新。那么,现在——假如从现在开始,你们能以全新的思维角度来看待你们过往的一切,能以感恩体谅之心,谅己谅人,进而发起慈护一切、觉悟一切的菩提心,起空、无相、无作三解脱智——假如你们能这样做的话,那么你们不是菩萨,还有谁是菩萨?!所以师父要顶礼你们,你们每一个人都很了不起!只不过你们自己还不知道而已。我觉得你们应该给你们自己鼓鼓掌。(众鼓掌)
(59)种种方便护正法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护持正法简称护法,现在我们出家人称呼在家菩萨一般都爱叫某某护法、某某护法居士,这其实是一种很客气的说法,以后你们再听到就要说“不敢当”才对。真正作个合格的护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正法才行,不然你辛辛苦苦护了半天,护的却是魔法、邪法、外道法,那岂不是霉到家、冤枉到家了吗?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可有不少。简言之,菩萨道行者所护持的正法,泛指所有符合三法印的教法,泛指所有缘起性空、无分别、无所得的中道正理,泛指所有指向绝对真如的不二之道,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三藏十二部,所有的大小乘经典都很值得研究。
此外,大家要注意,佛菩萨有时候不一定会示现为我们佛教的出家人哦,他们极有可能会化现为别的身份、别的形象,用种种善巧方便给众生揭示佛理。所以我们听人讲话不能先入为主,穿这身衣服的人说的东西未必就是对的,不穿这身衣服的人说的东西未必就是错的。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大家要非常的慎思明辨才行,不能预先有成见,不管是谁,只要他说的东西符合佛陀的了义教言,那我们就可以借鉴和听取,否则就要小心。比如,印度当代很有名的一位大成就者拉马纳.马哈希尊者,他在给他的弟子作大圆满直指的时候,就曾这么说过:
既没有创造,也没有毁灭,
既没有命运,也没有自由意志,
既没有途径,也没有成就,
而这,就是最终的真理!
如果你们能听懂的话,就会知道尊者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佛陀讲的万法如幻、无我涅槃的实相,而且和《心经》“不生不灭”、“无智亦无得”的究竟至理是隐隐暗合的,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所以什么是正法?你想要护持正法,那你就得先把自己的心量和智慧打开才行。我希望大家明白一点,正法,或者说真理是没有什么界限的,真正的灵性精神是超越宗教的,不仅如此,它更超越了一切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人为疆域。我们学佛的人,千万不能有什么划地为牢,甚至偏激地把其它宗教列为敌对的心理,不能有这种心理。不要像某些宗教的狂信徒那样,“异教徒”,杀杀杀,杀光最好,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心理。在过去,我们看历史就晓得,我们人类因为自己的自私和狭隘,已经产生了很多很多对圣言量的误解,造成了很多很多不应该发生的宗教战争,或者跟宗教有关的争执、争议,这实在是非常非常愚蠢的,蠢到家了。拥有慈悲和智慧的佛弟子,一定要努力避免这种低级错误,否则你就不要说你是在护持正法。
护持正法,使佛法在世间永远留传下去,这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与生俱来的责任。你们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佛菩萨的责任,或者仅仅是我们出家师父的责任,佛菩萨已经很具体地化现在了你们每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真相,同时也是最大的秘密之一。因此,为利正法久住,你们,也就是诸佛菩萨,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特意设计了许多殊胜无比的善巧方便,许多可以让人身体力行的修持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在某一时刻自己唤醒自己,并最终唤醒众生。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些久远劫来一直存在的资料,事关诸位的慧命,所以大家要注意听了。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度众生最善巧的方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真做到了,就能使众生欢喜信受佛法,得到解脱。这个四摄法相信大家也都听多了,这是护持正法的第一方便,虽然很难做到,但我们只要尽心尽力就对了。
这个四摄法,顾名思义,就是四种摄持、摄受、包容和转化别人的方法。远的不说,就拿我们这个道场为例,来来往往那么多居士,请大家扪心自问一下,四摄法我们到底做到了多少?先说布施,单说财布施、财供养,法布施你们很多居士暂时还谈不上。据我观察——师父的眼睛很毒的哦,四个眼——有的居士在布施供养师父的时候,那个分别心,哎哟,也太明显了吧?大和尚就供,小和尚就不供,或者大和尚就多供,小和尚就少供。虽然我是那个被多供的,但我告诉你们,以这样世俗的分别心、功利心来布施供养出家人,那是一点功德都没有的。你如果是这样修布施的,那一旦被我看穿,你首先就摄受不了我啦,我也是众生啊,对不对?脸皮这么厚的众生,我估计你们到现在都还没见过吧?(众笑)
再说爱语,这里我首先要检讨我自己,我有时候一懒起来,就没有精神也没有心情来陪大家闲聊了,这就不是爱语的修持,放弃了跟众生结善缘的机会。我虽然给大家讲课讲经有段时间了,但是如果认真考核起来,在爱语的修持上我可能是要得个大鸭蛋的。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我都不是一个好老师,还不够资格护持正法,阿拉既没有修行,也没有慈悲心。我不是一个好的园丁,因为我没有那个耐心去浇灌你们。像有些居士喜欢找师父唠嗑,电话一打恨不得聊一个小时那种,很麻烦,张家长李家短的,什么我的老公不好啊,老婆是人家的好啊……之类的,听得我直打瞌睡,所以有时候有些话从我嘴里冒出来就不大中听了,经常会把别人调侃得哭笑不得,这个毛病不太好。但奇怪的是,偏偏就有居士爱跟我说话,咦,QQ震动,甚至还学我的口气讽刺人,有时候说起话来比我还尖锐,这还了得啊?这个不是好的不学学坏的吗?在这类事情上,我向来是只许我放火,不许你点灯的!我骂人可以,你们不能骂!我玩可以,你们不能玩!明白吗?你们提不起放不下的,道行、智慧都不到,搞不好玩出恶因恶果来就糟糕了,所以这里特别提醒。因此这个爱语是很不好修的,像现在有很多大和尚、老前辈,我见过好几个,那个耐心是真好,一天到晚那么多人来拜访,门庭若市的,那要听多少废话和空话,那要说多少废话和空话啊,想想都可怕!但这个就是修行,不在这里面打滚过,爱语是绝对修不成的,那摄受众生往往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了。
至于利行和同事这两项,可能是我们世间人做得最差的了。没有利人之心,又怎么会有利人之行?利己还差不多!可是,真正懂得利己的人,那是一定会去利人的,因为利人实际上就是利己!我以前和你们某些居士讲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是对的!人如果不懂得真正地为自己活着,人如果不去了解自己真正的生命,人如果不知道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那活该你天诛地灭!古人这句话的本意是这样的,只不过后来被扭曲成了自私自利的意思。所以大家得空都要各自反省一下,利行我们做到了吗?说实话,同事我们都做不到、做不好,同事我们都没有去利益,那就更不要说去利益其他人了。这个世间法的同事,包括了和我们一起生活工作的所有人,工作伙伴是同事,家人朋友也可以算是同事,我们现在一个屋檐下念佛,大家一起修行,这也是一种同事,叫同修。但是大家这个同事“同”得怎么样,每个人心里都有数。小小一个寺庙,有时才小小一个佛堂,才几个人就分成了三四派,你看我不爽,我看你不惯的,都是在别人的身上挑刺、找毛病,好像别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好蛋,所以这哪里是在同事,哪里是在利行啊!有时我就纳闷了,这是在学佛吗?
前段时间在山东,在我讲经的那个佛堂,有一天有几个居士就跑来跟我讲,师父,那个谁谁谁再来的话,其他的居士就不愿来了!我听了就心想,靠,有这么严重吗?(众笑)不好意思,师父在心里偷偷说粗口,请大家见谅,这个粗人就是这样的。我还真没发觉我们的居士团体里,有那么十恶不赦、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人物”呢!我后来跟他们讲,大家彼此之间为什么就不能多些宽容和理解,为什么就不能快乐地相处呢?偏要没事找事,各退一步就好了嘛,大家可别忘了,你们都是佛弟子,你们都是受了菩萨戒的菩萨哦,如果菩萨之间都打架,都是像你们这样的,那菩萨就不是菩萨,而是“仆街”了——该死!
唉,有时候真的是恨铁不成钢!突然想到一件事,我骂居士骂得这么厉害,那我下回,大后天、大大后天晚上来这里吃饭的时候,你们该不会往老衲的碗里放巴豆吧?(众笑)呵呵,看来不会。其实,我在骂居士的同时,我也是在骂自己,因为我以前也是这样的,跟谁都合不来,不合群,看谁都犯业障,所以这一关要尽早过,不然影响到往生就划不来了,到时可没有地方给你们买后悔药吃!
这个可不是在开玩笑,大家千万要想清楚一点,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老菩萨,你们更要想清楚,什么对你们才是最重要的!你们现在身为佛子,号称居士,居士居士,居家学佛修行之士,你们现在是修行者,你们已经不再是那些稀里糊涂、醉生梦死的凡夫了,你们还把自己当成普通人啊,所以什么对你们才是最重要的?对念佛的修行者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了生脱死,求生净土,对不对?如果求生净土对你们来说是最重要的,那专一念佛还来不及呢,时间还不够,你们怎么可能还有空去观察别人的是非?怎么还有空去和别人搞是搞非?唉,所以我有时候真是服了某些居士!
当然,除非大家不想求生净土,不想了生脱死,那又另当别论,你们可以当我什么都没说。但是,如果你们是真想往生,如果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那你可能就要听师父一言了。不管什么是非,除非是法义上的辩正,除非是正见和邪见的辨正,否则不管是小是小非,还是大是大非,这些人情世故上的是非其实都是很无聊的,不值一提,它们能比念佛往生更重要吗?所以这点你们自己要看得非常清楚才行,不然那个人我是非之心、烦恼之心放不下的话,到时万一往生不了,你就不要怪阿弥陀佛不慈悲了!因为你自己会障碍自己,了解吗?是你自己障碍了自己!一面念佛,一面还搞是非,还计较是非,那说明你根本不想往生嘛!你的潜意识里根本就不想往生!这些人我是非放不下,难道你们还想带到净土去啊,到了净土以后大家再掀袖子算总账?拜托!所以大家要学会反观自省,要懂得轻重,你要明确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不然到时往生不了,哼哼,那就活该了,阿拉不会同情你!到时我还在的话,我可能会来助念,但我不会同情你!
下面,「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要想做到四摄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就得“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以恭敬的心去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不论善恶是非,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去除种种我执我慢的障碍,见到法性,见到生命的真相。这句话讲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你们仔细想想就知道有多难了。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洞察或真正相信“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真相、真理,如果不是真正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他是不可能做到“以敬事一切”的!道理很浅显,一个还执著人我分别,还活在二元幻相里的众生,那绝对是有我慢的。我们都有我慢,你说你没有,那绝对是放屁!有我慢的人,一般只看得起比他更厉害的,对不如他的人,那个态度往往就很恶劣了,所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谈得上“敬事一切”?一切敬他还差不多,这种人我就见过不少。如果你留意观察这种人的状态,那个鼻翘、眼斜、嘴歪,趾高气扬,这是标准造型,你看久了就会觉得很好笑,那个样子其实挺好玩的。不过我有时候也很纳闷,明明凡夫俗子,早晚烂肉一堆,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好骄慢的呢?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
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据我观察,宗教人士,尤其是有一点才华能力的宗教人士,不管他信的是什么教,那个我慢之心通常都要比不信教的普通人要严重得多,个个都觉得我最伟大,因为我信的神、我信的佛或者我信的道是最大的!要不就是我拜的师父是最有名、最厉害的,我的根器是最牛的,反正总能找到我慢的理由。有这种慢心的人,即使是面对同一个教派的道友,搞不好也会互相不敬、互相斗,不同宗教的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明争暗斗不得了。千百年来,儒释道三家的斗争和融合,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这三者之间既互相佩服,又互相攻讦,交集之处固然多有,但更多的却是误解和分歧。其实,在我想来,孔子、老子和佛陀,这三位大圣人假如今天碰面的话,那绝对会是相互尊敬、惺惺相惜的,我绝对相信这点!他们根本就不会有所谓的门户之见、教派之别,只有那些半桶水的后代子孙,才会慢心作祟,你来我往地斗个不亦乐乎。其实有什么好斗的呢?大家都是来自同一个伟大的源头,随顺因缘,各行其道就好了嘛,反正信的又都不是邪道。不过话说回来,大伙闲极无聊的时候偶尔打闹一下也不错,这个游戏就是这么玩的,不然活着多没意思啊?我说反话你们听得懂吗?
在儒释道三家里,尤其是佛道两家,都是比较强调出世解脱的修道人,那修道人之间相互捉弄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笑话很多。不知道你们晓不晓得,从古到今,佛道两家都是可以互相挂单的,我们出家人到一个地方找不到寺院的话,就可以到道观里挂单,反之亦然。至于平常你到我庙里打斋,我去你观里吃饭,那更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毕竟天下道人是一家,所以这个和尚和道士之间,也有很多缘分关系很好,甚至相交莫逆的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那就少不得要经常一块儿走江湖了,一个和尚,一个道士,越是好朋友,往往就越会时不时地来点机锋,互相调侃一下。比如我就看过这么一则小故事,讲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两个好朋友一块儿行脚,走着走着,突然看到路边有一堆马粪,那个道士就恶作剧了,他就故意大呼小叫地说:“哎哟哎哟,法师啊,你看你看,那个不是你的佛珠吗?你的佛珠怎么断啦?”我们佛教的出家人很冷静,那个师父只是淡淡地看了那堆马粪一眼,再回头看了看那个道士,嘴里就回敬了一句:“这是我的佛珠吗?这个分明是道长你炼的大还丹嘛!”(众笑)所以你们看,谁都不肯吃亏。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色一点的小故事,想听吗?(众鼓掌)色一点的你们就鼓掌。(众笑)讲一个禅师和一个道士出去化缘,两个人在路上就碰到了,那个道士看看禅师手中拿的钵,就问开了:“呦,法师,您一个人出来化缘啊,您到底是想乞食呢,还是想找摩登伽女啊?”这个道士很内行,他居然知道《楞严经》上阿难差点被摩登伽女迷住的故事。那禅师一听,也不客气,他指着道士手中的拂尘就反击了一句:“道长是高人,那您一定很精通神仙所传的房中术吧,只不过,您现在的这柄拂尘是不是还硬得起来呢?”哦,很损!真是损之又损!(众笑)所以,大家以后千万不要得罪出家人,他们就连骂人都比一般人厉害得多,还不带脏字的。
这是讲到我慢顺便一聊,给大家说两个笑话放松一下,我们继续看经文。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这句话里就有借假修真的意思。我们人生抓得最牢的三样东西,就是身命财,但偏偏这三样东西是最抓不住、最无常的,所以它们又叫做三不坚法——三种不坚实、不真实的法。的确,是身如浮云,我命如危卵,钱财如流水,这三样东西没有一个是牢靠的,都是幻法。我们的我执我慢基本上就是建立在这三者之上的,是建立在幻法上的幻法。三者之中,我们最执著的是命,命最要紧,假如为了救命,要砍掉你的一只胳膊,一条腿,或者要你交出全部家财,买命!你干不干?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干,虽然会很心疼,交钱的时候手会发抖,但保命更要紧啊,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是我们中国人差不多都认可的古老理念。
但是菩萨道的修行者却没有这么多执著,他们早就看穿了身命财的本质,身命财只是他们游戏人间、利益众生的工具而已,所以随时可以视情况毫不犹豫地捐舍出去。拥有这种心灵境界的人,他们能通过对身命财的善用,证得自性中真正的身命财,那就是不生不灭、无量光寿的清净法身,觉悟一切、创造一切的菩提慧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功德法财,这些才是真正的、值得我们大家好好把握的三坚法!这是我们众生自性中本自具足的伟大宝藏,只有那些彻底放下所有执著的人,才能圆满实证到它。所以,大家对自己的这个身命财最好不要有太多指望、太多挂碍,尤其是求生净土的同志更要注意这点,不然到时候放不下,往生不了,你在娑婆世界就不知道还要继续流浪多久了。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这个就是证得三坚法的具体方法。这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后边其实还有四念,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等等,加起来总共有十念。不过不管念什么,在所有与念有关的法门里,念佛始终是排第一位的,所有的念法实际上都可以收摄于念佛法门,不过这个“念”就不仅仅是口念的意思了。所谓“起思念法”,是指在这六念之中,生起八正道的正思维和正念,那可不是用脑袋简单想一想就能行的事。我们大乘菩萨道的正思维,内容包括了三法印、三无漏、四圣谛、四念处、四依止、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中道正观、唯识法相、不二正见等等,层层递进,能依佛智慧正确地思维这一切,就不会增长无明迷惑,不会制造烦恼痛苦,所以这个正思维很重要。而正念呢,大乘菩萨道的正念,强调的是念念无住无执,念念回归真如,不管你是念佛还是念天,你能依正思维的道理来起心动念,那就是正念。凡是得到正念的人,就必然能与菩提大道相感相应,成就三坚实法,获大解脱!这是可以被实践反复证明的,有谁不信的话,你们自己来试试就会知道了。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所谓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我们佛教虽然有四众弟子的区别,但在团体生活的原则上,却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六和敬。这是六种能使大家在一个屋檐下都能过得和谐安宁,进而清净快乐的共住规约。在丛林里,在僧团中,六和敬不但是最重要的相处之道,同时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艺术。六和敬的实质内涵是“和敬”,“和敬”是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来说的,所谓“和”,就是“外同他善”,大家都是一样的清净行持,那就能和了;而所谓“敬”,就是“内自谦卑”,只有内在谦卑的人,才会真正地对人恭敬。 维摩居士在这里讲“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个“质直心”,就是质朴、朴实,不虚伪不造作,不拐弯不害人的心。这个质朴的道心就是“和敬”生起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那修行人就会变得很可怕、很扭曲了,当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世间尔虞我诈的那一套就会进来,所以缺乏六和敬的道场,根本算不上是道场,只能说是魔窟!这点大家千万要注意!
那么,关于这个六和敬的内容,我们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第一是身和同住。在寺院丛林里,僧团共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团结,那么首先要杜绝的,就是肢体上的那种直接冲突,不能打架。大家都是修行人,出了问题如果都能往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话,那一般就不会把矛盾闹大了。说实话,我们出家人住在一起那好玩的事可多了,不过头痛的事也很多。俗话讲“不怪不出家”,一大堆怪人凑一块儿,那和合共住的难度可想而知。能在这里面把大家、把自己都调得服服帖帖的,那绝对是有大修行的菩萨!那像我就不行,跟多人住久了准呆不住,到不一定是闹别扭,而是自己一个人简单自在惯了,不太愿意费神和人多打交道,我不想管人家吧,也不想人家管我,我经常是吃饭时间到了才会出现,这样久了别人就会觉得你怪怪的。所以我很有自知之明,干脆一个人呆着就好,独来独往,反而不受羁绊。
像我以前在漓江边住茅蓬的时候,想看书就看书,想睡觉就睡觉,想打坐就打坐,不饿不吃饭,有时候饿了也不吃。那会儿阿拉的身材保持得可好了,不像现在这么胖。而且时不时的,我还会到附近的山里去晃荡一圈,自己找个山头,随意乱走,纵声长啸,还别说,有时候还真有点“孤峰顶上,气吞诸方”的味道——所谓“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那个境界就是如此。平常不但人影没有,连鬼影你也见不到一个,这个时候别说什么六和敬了,连八和敬都做得到。但一出山,一住庙就不行了,人多是非多,所以我特别佩服那些能在这里面打转磨炼,得大自在的人,那很了不起,没有真功夫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六和敬的第二条叫做口和无诤,它强调的是语业清净,等同于四摄里的爱语摄。古人云“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我们的佛陀认为这还不够,动口也不行。不过大家别错解了,口和无诤并不是说不能探讨辩论,而是说不要进行无益的争论,更不要恶言粗口、讲伤害人的话。这说话的学问讲起来就太大了,古人讲“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这是真的。又说“祸从口出”,这个相信大家都有经验,尤其是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几位居士,你们都应该深有体会才对。在那种政治社交场合,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势力关系,你说的每一句话,搞不好都有无数竖着耳朵的人在听。每句话,你都得小心再小心地斟酌半天,说错一句,就有可能引发众多不必要的猜测,引发众多不必要的变数,所以做这种工作的人很累就是这样,那实在不是人干的活,需要很拐弯的心思,很机巧的口才。
让我觉得很奇怪的是,有许多在外边游刃有余、跟大家都相处得和和美美的人,一回到家里就搞不去了,跟自己那口子非吵架不可。跟谁都能口和无诤,跟自己那口子就不行!这种例子我见过很多,两口子分开来都是好人,朋友、同事、亲人都很喜欢他们,男的郎才,女的美貌,工作住房汽车什么都好,但他们两个人合在一起就冒泡了,两个好人就变恶人、就变魔鬼了,那架吵得,那个天翻地覆啊!以前有段时间我专门就干这种调解工作了,没办法,那两口子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找到寺庙里来,我能做的就是尽力用佛法来劝导和化解,但是成效甚微。不过在这个过程里我倒是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亲眼看见那种执著的心灵是怎样自己给自己制造痛苦的,同时也给别人制造痛苦,自己放不下的话,那么再多的外在力量也没有用,这件事对我的启发很大。
我后来就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夫妻生活,婚姻之道,看来比政治还可怕,不是我们这种人能玩的!因为像我们这么笨嘴笨舌的人,万一结了婚跟老婆吵架,吵不赢,那岂不是得憋死?!有件事你们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没有想到,法律规定:男的至少要满二十二岁才能结婚,对吧?可是男的十八岁就能当兵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其实是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打仗没有结婚危险;第二是女人比敌人更难对付!(众笑)这个不是开玩笑的,你们女人实在是很厉害,阿拉早就甘拜下风了。
扯远了,我们回过头来说口和无诤。要想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口和无诤的境界,依我浅见,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行:一、首先你要有一颗宽容理解的爱心;二、多听少说,三思而后言;三、言必有物,诚恳得体;四、善巧方便,讲求方法;五、幽默有度,不失分寸;六、扬善公堂,规过私室,严守秘密。能在团体生活中做到这六点的人,我相信,他必然能做到口和无诤。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补习的一门功课,希望大家不要以为这个不重要而轻忽了。
那么,六和敬第三条是意和同悦,强调的是意业清净。我们大家在修行时,如果都能做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那当然就能意和同悦,欢欢喜喜地住在一起了。但是这点要做到很难很难,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想的几乎都是先“净”别人,而不是先“净”自己,这样自然就永远也甭想和、甭想悦了。在僧团中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大家住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口和相对还容易些,但要意和那实在是太难了。有时口里说点违心的话,你对你对!是我不对!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嘛我……表面上没事了,但心理上却还堵着。这种负面情绪、负面能量累积多了,不及时疏导的话,久而久之心理影响生理,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病变,这是真的哦!我认识好多中医朋友,他们跟我说,癌症是怎么来的?那往往是因为在心里长时间压抑了太多痛苦和阴暗的东西,换言之,这也是一种因果病。
据一位老前辈说,有两种人比较容易得癌症,一种是喜欢生闷气的人,有些人非常内向,或者说太深沉了,你就算骂他打他,他都不会放半个屁的,真有这种人,但是你观察他的脸色,凡是涨得通红,甚至发青发乌的,那说明他这里(指心)正火大着呢,只不过憋住了,这种人将来九成九会得肝癌。还有一种是暴躁易怒、爱发脾气的人,这种人经常怒发冲冠,也有得肝癌的嫌疑。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得肝病,得肝癌的特别多,据说是世界第一,就是因为在心里头生闷气的人太多了。我们这个民族很奇怪,人人表面上都有一个假面孔、假面具,喜欢假装没事,其实心里一直憋得慌。这样很不好,大家最好赶紧把心里的这些垃圾都化解喽,要趁早!要在心里很恳切地念佛,持续不断地祈求佛力的加庇,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很简单。这句佛号的力量、自性弥陀的力量会直接作用在我们的八识田里,帮助我们去清除那些我们自己都还觉察不到的、在潜意识里深埋的地雷,转负面为正面,这样临命终往生的时候,这些意念就不会沉渣泛起,乱跑出来作祟了,所以大家对此要特别留意!
第四条是戒和同修。俗话讲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佛教的“规矩”就是戒,这是所有出家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修行团体里,要求每个人的戒律行持都一样好是不可能的,好一点的要包容尊重差一点的,但再差也不能犯根本,否则就不允许共住了。在这方面,慈悲是有原则的,不然一颗老鼠屎,搞坏一锅汤,把道场毁掉那就因小失大了。本来,这种事情就像医生开刀一样的,把这个腐烂的臭肉切除出去,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身体的健康,这是没有什么人情好讲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很多时候偏偏做不到这样,正规的丛林可能还好些,执法会严一点,但子孙庙一般就不行了,像南方的一些寺庙,北方也有,因为都是师兄师弟或朋友,你当家的又能怎样?所以现在不少寺庙和倒是和得很,不过不是戒和,而是大家都不戒了,因此才和。这也是因缘所致,没有办法的事。为今之计,我们只有尽力做好自己这一块儿,能把自己修好,这样就已经很OK了,至于其他人怎样不用太过理会,更不要去胡乱评判,看清楚就行。所谓“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要尽量多念佛号,多念弥陀,这样了生脱死才会有保障。
第五条是利和同均。这个利不仅仅是指钱,寺院僧团的利益,包括了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还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都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绝不能私自占有,也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一定会使道场的内部发生利害冲突,进而造成争权夺利的恶习出现,并最终动摇整个僧团、乃至动摇整个佛教的存在根基。这种事情,现在多多少少已经能看到些苗头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人类的冲突,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于对资源的争夺,但“利和同均”的思想却格外强调了利益的共同分享。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提出了这么慈悲智慧、这么促进繁荣的双赢的理念,为我们人类指出了化解争端的一个方向,这份远见真的是很了不起!那么,需要解释的是,这个利和同均的“同均”,并不是平均分配、平等共产的意思,不是共产主义,它是指一种共同分享的意识——不但分享经历和苦难,更分享成就和希望!了解吗?据我所知,一个健全的修道团体,戒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不可缺乏的是共同分享的意识,不然这个团体迟早会走上分化或崩溃的道路,这是肯定的,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希望大家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第六条,也是最后一条:见和同解。这个见就是意见、见地或见解。见和是见解相同的意思,一般一个道场里,能够彼此安心共住、和睦同修的人,他们的基本见地都是差不多的,不然和不起来。比如说,我们这里假如是净土道场的话,那来的一般都是喜欢念佛的人,只有那些认可净土见地的人才待得下来;而有的道场提倡禅宗,那能来常住的多半就是拥有禅宗见地的修行者了,这个也是自然之理。其实在不同的见地之间,偶尔相互碰撞一下也蛮好的。我以前认识一个云居山的师父,他既是我的前辈,又是我的好朋友,这个家伙属于那种根器很猛的人,不论是修禅还是修密,他的法缘都非常好。他有一年到我住的山上来玩,才见面不久我们就开始逗上了,因为他知道我是修净土的,他就故意给我来了一句,还笑眯眯地:“在这个世界上,哪有阿弥陀佛啊?”幸好,我当时对净土法门已经生起决定见了,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就回了他一句:“哪里没有阿弥陀佛啊?”这位仁兄听了直笑,他就又道了一句:“哪有阿弥陀佛啊?”我就又回了一句:“哪里没有阿弥陀佛啊?”他就不出声了。
你们不要以为我们两个说的东西是矛盾的,我们其实说的是同一回事儿,不过你们如果认为我们的见地观点是一样的,那就又错解、活埋我们了。所以,像这样,见地不同的人,交流起来那个方法、分寸要晓得把握,不然变成争强好胜就没意思了。而且,见地不同、修法不同的人,做朋友可以,但是一般不能常住在一起修行,因为那很容易互相打闲岔,也会让来道场参学的初学者无所适从,不知道该跟谁学好。所以什么样的见地,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道风,只有认可这种见地道风的人,才能共住共修,这也就是我们佛教各大宗派的修行者之所以要分门别类、要各立门户的主要原因。
这个六和敬的大原则发挥开来的话,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在其中,这个是佛陀留给我们的生活和管理艺术,是能让天下太平的大法。真学佛啊,就要在这些方面着眼,不然你们中间的某些人,一天到晚尽耍一些小聪明、钻一些牛角尖,纠缠不清的,问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那还能成什么事啊?这个六和敬的行持和研究才是大事。如果有一人能做到的话,那么一人成道;如果人人都能做到的话,那就天下太平!也只有那些真正做到六和敬的团体,才有资格称之为合格的僧团,值得我们所有人顶礼和供养。这样的僧团,据我所知,在当今世界上还是有不少的,所以大家对三宝要有信心,明白吗?
(60)一切世间大福田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简单讲,以正确的心态、正当的手段,积极地去做一切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事,以恢复我们身心性命清净无染的那个本来面目,这个就叫做“正行善法,起于净命”。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心态呢?就是我们前两天在前面所讲的那一大溜,什么无我利他之心,无住无执之心,空无相无作三解脱等等。那么,什么又是正当的手段呢?对你们在家菩萨来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是佛陀说的。除了杀盗淫妄、黄赌毒这些事不该干之外,你们在家居士“正行善法”的范围还是很宽的,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但对我们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而言,很多事情恐怕就不适合去做了。佛陀当年制戒,规定我们出家人有四大类事情不能去做,准确地讲,是出家人不能以这四大类事情为谋生的手段,否则就是邪命自活,不是净命:第一、是不能下地耕种、和合汤药,以此为生,那个对出家人来说是不务正业;第二、不能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等等,学习那些术士之学,以此为生;第三、不能像世间人那样,巴结权势,为了一己的私利四方奔走,巧言多求,以此为生;第四、不能学习种种咒术、卜卦、算命、看相之学,以此为生。基本上,在道业未成之前,以上这四大类事情我们出家人都不能干。
我们出家人该干、可以干的事,按照祖师大德的说法,只有“万缘顿息,一志清修”和“承先启后,弘扬正法”这两件事,很单纯。当然,当你达到圆满解脱的境界后,像维摩居士那样,你就可以不受这个限制了,你可以以空性见摄受一切法,不管是邪法魔法还是外道法,你都可以善用来广度众生,菩萨道的修行者就得有这个本事。但是在此之前,修行者,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的修行者都必须要以了断生死、以弘法利生为第一要务。不过自打佛教传入我们中国后,很多事情就变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佛教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化,已经和原始佛教有了很大的不同,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关于这个问题,原中国佛教协会的妙华法师曾有一些思考,他写了一些文章,我看了觉得很有意思。妙华法师说,在近现代,因为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倡,很多人以此为幌子和借口,使得本来已经很流俗的佛教变得更加流俗了,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来的。(嗯,要说明一下,我现在给你们讲的只是法师文章里的大意,不完全是原文,但意思是一样的。)妙华法师还讲,在前些年不知道是谁提出了一个观点,说什么“农禅并重”、“文化研究”和“海外联谊”是我们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并加以极力地倡导。对此,妙华法师就评论说了,这只不过是一种从外围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上着眼的说法,把握的只是佛教的皮毛,但很多人却不加思索地以此为美,以此为真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文化的追求大于对信仰实证的追求,对海外联谊的热衷大于在道场领众清修,而对农禅生活的倾向性很明显又大于弘法布道,不是说“农禅并重”、“文化研究”和“海外联谊”这三件事不好、不该做,而是有人把主次给颠倒了。妙华法师认为,这种说法的导向其实很有误导的嫌疑,因为它指向的是一种相似佛法而非真正的佛法,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
的确,像这些东西,难道真的就是我们中国汉传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吗?我们的祖师爷难道真的就是这样去发展弘扬中国佛教的吗?我觉得,妙华法师的观察很敏锐,言辞也很坦荡,他的这个说法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以出家人为首的佛教组织,无论做什么,始终应该强调的,只能是信愿行和戒定慧,以及自行化他的核心宗旨,这个才是“正行善法,起于净命”的道理,脱离了这个去强调其它,那佛教就不是佛教,出家人也就不是出家人了。所以说,搞“面子工程”都搞到佛教头上来了,只求外表的热闹好看,里面烂不烂却不管,这样岂不是让本来就岌岌可危的佛教更加雪上加霜了吗?
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讲,而从小的方面来讲,这个“正行善法”的修持,如果具体落实到我们的自身,落实到每个人,你会怎么做?你是愿意直探佛法本源,把握解脱实质呢,还是愿意玩弄表面花招,流于肤浅戏论?很显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偏偏就有很多“高人”、“大德”不愿这么做,这里面隐藏的问题就很有意思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搞清楚,慢慢去观察思考,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与其多说,不如多做,所以我们还是继续往下看经文就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什么叫做心净?就是心里没有取舍分别,善念不生,恶念不起,念念无住念念空,这样的心里充满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喜悦,所以自然就会乐于亲近圣贤,乐于亲近善知识。甚至,这样的心看一切人都是圣贤,都是善知识,没有恶知识,恶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变成善知识,你也能从中学习到好东西。在福建的泉州有个开元寺,前两年我去那儿挂过单,这个寺院很棒,千年的古道场,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副对联,是弘一大师的字,上联是“此地古称佛国”,下联是“满街都是圣人”!呵呵,这里边的味道就很妙了。所谓圣凡一如,凡圣不二,无圣无凡,这副对联已经隐隐地给我们指出了真如实相的见地,你们能了解的话,就会知道什么叫做“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了。也只有到这个程度,修行者才可以谈得上是真正的“心净欢喜”,才有资格去亲近圣贤。
这时的修行者,由于他的心行清净,无是无非,所以他不但对内可以调伏自己,对外更能爱憎两忘,调伏恶人而没有嗔恨,这是菩萨普度众生必须要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如果你说好人我才度,坏人我就厌恶他、排斥他、不理他,那就不是在学佛了,不知道你是在学什么,你其实是在学凡夫、学轮回。对修道人来说,这个爱憎的情绪太强烈有时候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因为那说明你和从前一样,仍然活在一种二元分别、二元对立的幻相里,你的功夫见地绝对是有问题的。
举个现成的例子,比如——嗯,这里的例子不能讲,我们还是讲远一点的,讲山东——前段时间、去年,我在山东讲经的时候,观察到这么一件事情,有些居士看某个居士不顺眼、不对板,所以就联合起来排斥她、打击她,请问,这是佛弟子应该有的行为吗?这个居士并不是什么恶人哦——这个居士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如果她犯的是大错、大原则,那对不起,必须毫不客气地“咔嚓”掉,对屡教不改的人,可以不共住——但是那个居士并没有那么严重,她只是在性格上有些小毛病、小缺点而已,那些毛病缺点谁没有啊?所以我就奇怪了,我后来就跟居士们讲,连我这么恶的人你们都能包容,其他的人比我好那么多,你们怎么就包容不了呢?所以,自己要懂得检查自己啊,修行就是在这种地方修的。一面学佛,一面还带着那么强烈的爱憎之心,这个佛不学歪了才怪!我后来还说,这件事情师父点到为止,你们谁谁爱改不改,反正到时往生不了不要来怨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下面,「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一般来讲,菩萨出家,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证得菩提大道。因为出家以后,就能摆脱很多世俗的障碍和烦恼,像什么家庭、谋生、财色名利等等,这些就不用去考虑了,所以菩萨能够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用功办道,戒定慧三学深入,不找出自己的本来面目绝不罢休,这就叫做“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为求无事披袈裟,披上袈裟事更多”,出家以后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其实只会更多,要承担的责任只会更重!如果你们有谁想要借出家来逃避现实,或者想到僧团里偷闲躲懒,乃至说像南方江浙一带很多动机不纯的假和尚那样,出家只是为了赶经忏、做佛事、养活妻儿老小,当成了一种职业,那我劝你们还是不要来糟蹋佛教了,这里面的因果可不是开玩笑的。
据我观察,现在不论南北,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寺庙、越来越多的出家人热衷于敲打唱念,他们好像也只会敲打唱念,那水平专业得就像是戏剧学校出来的。很多地方道场不像道场,寺院不像寺院,说实话,真是白白糟蹋了好地方!现在代表我们中国佛教的各大僧团,普遍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那就是禅讲不兴,道风不振,学修之风江河日下,但嘴里对外吹的却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什么“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种种高调,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实际上,佛陀当年真修实证、积极弘法的精神就快要丧失殆尽了!难怪后来有人讽刺我们汉传佛教说,说我们是“大乘的教法,小乘的传统,人天的行持”,表里不一,唉,还真的是一点没说错!不过,不幸中的大幸是,在当今世上还是有不少发心正大、慧眼清明的出家师父的,港台大陆都有。这些前辈大德,他们在意识到中国佛教现存的种种弊端后,纷纷起而行之,努力用一己的微薄之力护持正法,传播教化,尽力地去延续人天命脉。他们的行持,才是真正的“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只有他们才配得上这八个字。相比之下,像我们这些混吃等死的家伙,那只能算是渺小的人、卑劣的人,说起来真的是很惭愧!
那么,讲到出家,倒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一些往事。当年我们剃度的时候,师兄弟几个是先落发的,头先刮完了,跪在佛前,然后师父才拿起剃刀给我们刮头,只是象征性地刮了三下,边刮还边说:“第一刀,断除一切烦恼;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第三刀,愿度一切众生。”最后还念了一首偈子,所谓: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
圆顶方袍现僧相,法王座下又添孙。
就这样,阿拉就变成出家人了,从此长揖世间,人生迈入全新的领域。嗯,算是为社会除了一害!(众笑,鼓掌)
当然,那时我还只是一个小沙弥,直到两年后受了三坛大戒,才算正式入了僧数。当时受完戒后,有很多师父就要求烫戒疤,但常住不同意,佛协也不鼓励,那大伙也不理,就自己决定了——烫!管他的!我喜欢凑热闹也就跟着去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在头上烫戒疤的行为,并不是我们佛教的传统,那些电视剧都是瞎扯的,据说这是明清以后才有的规矩,明以前是没有的。我自己感受,这个烫戒疤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轮到我烫的时候,有两个师父在旁边就帮忙按着肩膀,因为怕我忍不住会挣扎乱动,然后我是跪着的,一边忍痛,一边合什猛念佛,还别说,就在最痛的那一瞬间,头顶上突然一片清凉,居然就不痛了,这件事还蛮奇怪的。不过听说有的人命不太好,以前有好几个烫戒疤烫得眼睛失明,甚至人都死掉的案例,感染死掉了,所以在八几年的时候,中佛协就已经明令废除了这个规矩。不知道现在那些到处受戒求戒的出家人里,还有没有像我们当年一样自作主张去乱烫戒疤的?你们现在基本上看不到我头上的戒疤了,对吧?那是因为长好了,我们“阿凡达”的再生能力太强了,没办法!(众笑)
遥想当年,大虚出家了,圆顶方袍,雄姿英发……呵呵,好像又跑题了,这个人一老啊,就变得爱回忆、爱啰嗦了,所以要请大家见谅!我们继续往下看经文。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大乘佛教的多闻,按照维摩居士的标准,不是说你多听别人说法那就叫多闻了,菩萨要如说而行,要知行合一才算是真正的多闻。佛陀在各种经典上开示的修持境界,你都能依教奉行,做到体验到,那才叫做多闻。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思辩的层面,就算你学问再渊博、思维再敏锐、口才再厉害,也不能算是多闻,菩萨道的这个定义是很严格的。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这里的无诤主要是指意无诤、心无诤,这个诤是争论、争辩的意思。身口意三者,身口表面的无诤有时候还比较容易做到,但意识思想的无诤是最难做到的。除非我们能像佛菩萨那样,有洞察万法如化的智慧,有体达我执我见其性本空,一切烦恼了不可得的这种实践经验,否则我们一定是会有诤的。只要心里还有我执我见,还有我相我慢,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掀起战斗,和自己、和假想敌战斗,争执不已,辩论不休,矛盾不停,烦恼不息。我们的内在是怎样的,外在就会怎样,生命的内在和外在是高度统一的,听得清楚吗?我们的内在是怎样的,外在的世界就会怎样——我们的内在很烦恼,外在的世界就会有相应的显现。但我们诤来诤去,斗来斗去,实际上争的却大都是些破事,和生命解脱无关的破事,表面上个个还都有非争不可的理由。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很不快乐就是这样,凡事太当真、太较真了,没有观空的智慧,很多人就在这种“与人斗,与天斗”的过程中愣把自己整成了神经病,自己变态了还不知道,也有些人受不了斗诤的压力就崩溃自杀了。
这样的例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有很多,像最近这些年,香港有张国荣,韩国有郑多彬,近年更有崔真实,都是典型的大腕自杀案例。这些有名有利的明星偶像,千万人的崇拜对象,在他们耀眼光环的背后,却是苦不堪言的精神世界,脆弱不堪的承受心理。说实话,我觉得他们活得还不如我们一般人呢,我们虽然也是神经病,但我们至少还没有去自杀,对吧?这些明星,他们以往所追逐执著的那些东西,并没有让他们得到幸福和安宁,这说明了什么?像这种没有智慧的人生,是你们想要的吗?像这样的神经病,你们有谁想要吗?
其实历史早就证明了,只有那些看到真相、拥有智慧的人,才能心中无诤,获得内在的安宁。也只有那些心中无诤的菩萨,才能在面对五浊恶世的时候,始终保持着一种云淡风轻的心灵状态,随时随地如处空闲,和谁都没有诤论。你要斗诤、造谣、诽谤,那是你的事,和我没有关系,我不受你影响,你爱咋咋的。这样做的人,别的且不说,他首先就已经让自己的心得到自由了,然后才能再进一步,从这种空闲清净的境界里生起利益一切众生的无边大用,起慈悲心,随缘尽力地去做一切事,不怕入世,因为入世无碍也无诤。我觉得,这个才是值得我们大家赞叹、效法的一种比较理想的生命状态!
我记得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日本有位叫做白隐的著名禅师,他在一个小山村旁边的小庙里自己安住静修,村民们对他一直都很尊敬。当时在村里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个漂亮女儿,这个漂亮女儿还没嫁人,却突然怀孕了。在古代这可是不得了的事,父母当然是气坏了,就逼问女儿这是谁干的?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儿刚开始抵死不说,一直到把孩子生下来了,她才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地说了出来:“是白隐禅师干的!”啊?!这下子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没想到一向道貌岸然的白隐,一个出家人居然会干这种事,顿时群情激愤不已,原来对禅师的敬意一下子就全没了——这可以理解。于是大伙就一起气势汹汹地杀上了白隐居住的小庙,要找他算账。那么,面对这样的天降横祸、无妄之灾,面对众人的唾骂甚至是诅咒,白隐禅师却连眉毛都没有动一下,他也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禅师只是淡淡地道了一句:“哦,是这样的吗?”就不出声了。那个女孩的父母亲一气之下,就把还在吃奶的孩子丢给了白隐,意思是说你是他老爸,你来养吧。白隐很绝,他一声不吭地还真的就收下了这个便宜儿子,从此担负起了奶爸的光荣职责。
为了养活这个孩子,白隐开始四处很辛苦地去化缘,他不论去到哪里,都会遭受到别人的嘲笑和白眼,但他从来没有和任何人争辩过哪怕一句半句。大家要晓得,所谓“人言可畏”啊,远有阮玲玉,近有崔真实,都是死在这上面的,所以白隐禅师这个无诤的修为可真不得了!结果没过多久,那个孩子的母亲就扛不住了,良心的压力让她都快崩溃了,她后来就哭着向大家承认说,这个孩子的父亲其实不是白隐,而是某某某某,她当时是因为太害怕了,所以才随口诬陷了出家人。这下子真相大白,把村民们给羞愧得啊,恨不能切腹谢罪,日本人就爱干这种事,尤其是那个女孩的父母亲,那个后悔劲就甭提了。于是大伙再一次地蜂拥而去,去到白隐的道场,大家纷纷向禅师磕头顶礼求忏悔。但是白隐禅师呢,他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大伙的解释,一边把养得白白胖胖的孩子还给了他们,最后还是淡淡地道了那么一句:“哦,是这样的吗?”还是之前那句话,一字没改——真是偶像啊!记得当年我看到这里,心里觉得白隐禅师实在是太酷了!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铁汉,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所以,同样是面对不堪忍受的诽谤诬蔑,或者其它的苦难境界,有没有无诤的心胸,有没有空性的智慧,那结果是差得很远的,这个修为我们大家要学习。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众生缚,起修行地。」意思是说,菩萨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保持觉照一切的清明,了达六根六尘六识都是幻化无实的假象,虽然外境纷纷扰扰,心里却始终保持着如如不动,这个才是真正的宴坐,诸佛的无上智慧就是从这份大乘禅定开始的。换言之,要想得到诸佛的智慧,修行者就必须先培养大乘禅定的见地功夫,“起于宴坐”,要起而行之,不能一天到晚干巴巴地傻坐着,要从禅定力中生起六度万行,在六度万行中锤炼禅定力,更要积极去做一切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解脱的事,由此才能福慧圆满,断惑证真。我们以前说过的,佛道的修行是一个永无终点的创造性旅程,因为单单只为自己求解脱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尽力去帮忙其它众生都得到解脱才行,所谓“虚空有尽,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我愿无穷”,这就是“解众生缚,起修行地”所昭示的一种菩萨道的精神,大家要了解。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菩萨为了更好的唤醒众生,唤醒我们,无为而无所不为,“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众善奉行,善小皆为,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他统统都做。但是,菩萨在修积无量福德的同时,“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他的心境绝对是了无挂碍,没有丝毫贪染执著的,所以他不但能够具足相好,成就世出世间不二的圆满报身,更能庄严净佛国土,成就无上佛道。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厚德载物”,要福德厚了,心量大了,才能承载万物,大气有容,这时生命才能进入一种比较自如的状态,可以更好地去自利利他。如果菩萨个个都像我们似的,无福无德,定慧又差,那自顾尚且不暇,又怎么可能行有余力去帮助其它众生呢?对不对?所以佛陀讲,菩萨在圆成佛道之前,必须要“百劫修福”,要用很长、很专门的时间来修积福德资粮,否则慧多福少,福慧发展不均衡,是不可能真正成佛的。严格来讲,这个福德的修行和智慧的解脱,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你就算福报再大,世界首福,那也不代表你一定会拥有解脱的智慧。超越生死的大智慧跟钱多钱少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不是钱能买得来的,对我们这些穷人来说,这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福德虽然不能直接带来智慧,但它对智慧的开启却无疑具有很大的增上促进作用,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福至心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是福报不够的话,别说“心灵”了,你根本连佛法都碰不上,更不要说相信并修持了,特别是一些了义顿超的法门就更是如此。像《阿弥陀经》上就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越是难信难解的法门,越是需要福德因缘的辅助,因此修福并不是一件多余的事,尤其是在弘法布道、摄受众生的时候,菩萨福报的大小、和众生善缘的深浅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关于这个福德,有几个比较容易误解、错解的地方,要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福德,绝大多数都是偏于金钱、物质方面的成就,一个人如果有足够多的票子、房子和车子,我们就会认为他很有福德,是不是这样?但实际上很多人富豪的背后,是家庭的反目,操持的辛苦,甚至是骄奢淫欲,为富不仁,他们最终付出的是身体的垮台,人生的崩盘,那个结局并不让人羡慕。像这些人,其实只是有点福报而已,他们拥有的并不是我们佛教定义的福德,他们缺少的是德,一种内在和谐安乐、与人为善的修养,所以他们的这种福有时候又被叫做“痴福”,只会带来烦恼业障、无明痛苦的愚痴之福。这种福的最大特征就是执著和无常,没有智慧,没有持续力,所谓“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形容的就是这种福。
我们佛经上说的福德,尤其是维摩居士在这里说的福德,是一种贯通世间和出世间的清净业行,是由利益众生而来的净业之福,它强调的是三轮体空、无能无所的观照和修持,所以修行者感得的果报是依正二报无比的清净庄严。不但相貌好,身体好,就连居住生活的环境也很好,人际关系、亲朋眷属、名誉声望、财富日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的。但最好的是他有一颗无执之心,一颗无执解脱的智慧之心,所以福德是为菩萨所用的工具,菩萨能够善用他的福德去利益众生,他是财富福报的主人,而非奴隶。对这样的菩萨来说,福报那是越大越好,钱财那是越多越好。但像我们就不同啦,我们正相反,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本心,结果变成了财富的奴隶,被外物所拘。那个本来可以带来更多自由的财富,最后却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种束缚,这真是很颠倒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在修积福德资粮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这个问题,不要越修牵累越多,越修越放不下,那就不是佛陀教导我们修福的本意了。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这是接着前面的,前面刚讲完修福德,这里马上接着就讲到了修智慧。所谓“知人者智”,菩萨必须要了解一切众生的心理症结,乃至起心动念,这样才有可能针对不同众生的不同心病,以如来的妙法,应机而说,对症下药,这就叫做“起于智业”,这是一个圆满智慧的最好方法。因为在布施正法、帮助一切众生生起智慧的过程中,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会一天一天有所成就,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增上的,这也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那像师父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啊,我当初刚给你们讲经讲开示的时候,老居士还记得吗?第一天讲经,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有那么一两分钟,我讲得有点磕磕巴巴的,辞不达意,本来嘴就笨,再加上有点小紧张,你们的眼神给我压力很大知道吗?因此有好东西也傻傻说不清楚。后来幸好,是承蒙佛菩萨地加庇才慢慢打开了,这里面其实也有你们的加持力,有你们加持的力量,所以师父在心里是很感谢大家的,讲到这里要顶礼,顶礼大家!阿弥陀佛!(众答:阿弥陀佛)耶?你们还真老实不客气哦!(众笑)
顺便要说明一点,在这个“起于智业”的法布施里,唯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就算你有他心通,你能了解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但你也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能逢人就随意卖弄,更不能随便去揭人的隐私,否则惹起反效果,让人讨厌就不好了,那是没有智慧的一种表现。
那么,至于智慧的“慧”,这是指菩萨了知一切法当体即空,所以他能心无取舍,随时随地都在平等一相的空性见里,不再执著于万事万物的变化差别之相,因为一切法实际上只有一相,就是空相,这就叫做“入一相门,起于慧业”,能觉悟到这个,就是智慧。这时的修行者,他完全了解所谓的“一切法不取不舍,非有非空”,同于“一切法即取即舍,即有即空”,他完全了解这个道理,知道它们是不二的。你们平常喜欢念佛的居士,我提醒你们一点,你们要特别注意去体会这个中道正观在念佛法门上的运用,在动静和生灭之间,在念与不念之间,要观察是不是都是平等一相的空相?你们越能老实念佛,就越能不参而参,不悟而悟,禅净最后的归结点说到底并无二致。像《楞严经》所云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究竟是否如此呢?呵呵,那可能就需要大家自己去实践求证了。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这句是讲,菩萨依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修持六度万行,就能自然而然地具足福德,开启智慧。这时的菩萨,他看一切烦恼同于菩提,一切障碍同于无碍,一切不善法同于善法,他已经超越了原来的二元分别见,所以他能于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不断而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从这个了无分别的心里随缘生起的,才是真正的善业,念念无别,起而无起,身口意三业由此“止于至善””。这时的修行者举手投足都是善业,呵佛骂祖也是善业,他这时只会去利益众生,而不会去伤害众生。所以大家心里要搞清楚了,像那些打着佛菩萨的旗号,口头说善,表面行善,但实际上却潜行贪欲、作恶多端,不把众生的生命和慧命当回事的人,这种人往往不会是真正的佛菩萨,大家要小心!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这是对前面几句话的总结。菩萨修行到这个境界后,自然就能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菩萨从空起用、不舍万法的同时,还能摄用归体,得无所得,这个当下的把握是最难的。由于有这样中道不二的实证功夫,所以菩萨才能把一切世出世间的智慧、善法统统转为圆满佛果的助道之法,也就是一切转为道用。否则就算我们再怎么妄想得到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那通常也只能成就无常生灭的有为法,不能成就实相解脱、成就大道。维摩居士的这句话里大有深意,大家要正确理解。
下面就是维摩居士的最后结论。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维摩居士就告诉善德菩萨说,像我刚才讲的那种种自利利他的修行,就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养。修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必须要做到安住其中,时刻不离法布施,不离利益众生,要做到这个程度才有资格称之为大施主。所以要注意,不是说你出两个钱,捐个百八十万的就算是施主了,那只是财布施,是世间法的施主,没有错啦。真正的大施主严格来讲是佛菩萨,布施智慧,布施真理,你只有做到像他们这样自觉觉他的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间众生真正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居士这番话说完,在场的婆罗门中,有两百人受他感化,就发起了追求无上佛道、追求大彻大悟的菩提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萨也有得利,他听完维摩居士的说法后,当下就心得清净,如重负卸脱,从此就放下了对财布施的执著,所以他在心里连连感叹说,真是稀有难得啊!那么感激之余,善德菩萨就跪下来,向维摩居士行了一个最高级别的接足礼,他用自己的额头去顶礼维摩居士的脚,并且他还把自己身上挂的很贵重的璎珞珠宝都解了下来,作为对善知识的供养,但是维摩居士却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善德菩萨就恳请维摩居士要接受供养,还说随便他怎么处置都行。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这是讲,维摩居士看见善德菩萨很诚恳,所以他才随顺接受了供养,刚到手就分成了两份。他首先拿一份供养了法会上最卑贱的一个乞丐,另外一份,维摩居士则把它供养给了上方世界最尊贵的难胜如来。这个难胜如来是八十八佛中的一尊佛,顾名思义,难胜有难以超越、殊胜无比的意思。当时在场的大众,所有人马上看到天空上方显现出了一幅不可思议的景象,光明国土和难胜如来的清净影像历历在目,维摩居士供养给如来的珠宝璎珞,就变成了一个四柱宝台,光明灿烂,庄严无比,大家都没有任何阻碍地看到了这一切。
这可不是在说神话,你们在家菩萨要特别注意这一段。在这里,维摩居士给我们做了一个亲身的示范,他拿最珍贵的珠宝平等供养了一位业障深重的乞丐和一位得成大道的如来,这说明了什么?据我浅见,这里面大概有那么两层密意,大家要注意听,第一,这是表示圣凡平等的意思,你能以平等心供养这个世界上最穷苦的人、最卑贱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个佛。所以学佛千万不要迷信,为什么一到庙里,大家就要烧那么多、化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啊?这些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一点实事好事?这个才是我们佛法务实的真精神!与其玩那些虚的,烧纸烧香,烧得满天飞的污染环境,还不如去布施供养一个需要帮助的穷苦人呢,你们如果能这样做的话,那就等于是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这个上和下的功德是一样的!现在有很多居士往往只会向上供养佛法僧,没有错,但是对社会上那些艰难困苦的人,有的人却看都不看一眼,问都不问一声,学佛学了半天,难道是这样的吗?这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检讨。
第二层密意,这是表示圣凡一如的意思,那串珠宝,本来“一体”的珠宝——注意我的用词——本来“一体”的珠宝,一分为二,如来一份,乞丐一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其实已经暗示了我们生命和自性的真相,这实际上是在表法,是在暗示。我们的自性珠宝,本来和如来是一样的,都是那么的庄严灿烂,只不过因为我们迷失了,所以才把自己搞成了可怜兮兮的乞丐。而这个珠宝化成的四柱宝台,既代表了“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也代表了清净四大;“不相障蔽”一语,这个词则暗示了四大本无碍、四大无碍自性的道理。我可不是乱说的,大乘佛经像这些地方都是有密意的,都和具体修持有关,你们要是能懂就懂了,不懂我也没有办法。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这个开示非常非常重要!这是维摩居士在本品布施给我们的最后一个修行窍决,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乘的修行窍诀。他说,如果一个人,他能以平等心布施供养一个最下等的乞丐,并视之为佛,把这个乞丐当作如来福田一样的恭敬,心无分别,那么此人的心境实际上已经等同于诸佛大悲;进一步,这个人如果还能心无执著,不贪求果报的话,那么他当下立刻就能圆满无量的法施功德,这个功德和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是一样的,那是一个什么概念?那就是无限圆满、一切具足的境界,这就叫做“具足法施”,弹指之间一切具足,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乘的圆顿修法,所以这个修法很不得了,很简单,但是果报不可思议。有人聪明的话,以后在外面看到乞丐,不管真假,你们就应该晓得怎么去做了。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当时在毗耶离城中那些最可怜、最下贱的贫苦乞丐,他们看到维摩居士这个神通智慧的力量,听到他的说法,也都纷纷发起了无上的道心。因此善德菩萨就表示说,我也不够资格去探病。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这时在场的诸大菩萨,大家也都主动向佛陀坦言他们往昔曾被维摩居士呵斥的因缘,也都说自己不能胜任这个探病的任务。
我们前面讲过的,不知道大家留意了没有?参加这次法会的菩萨共有三万二千之多,加上前一品的五百阿罗汉,大成就者至少有三万二千五百人。这么多人,如果每个人平均向佛陀讲一分钟的话,那耗的时间就不得了,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讲完的。所以这里面又隐藏了一个关于时间的奥秘,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参,谁参透了拜托以后告诉我一声,让师父也分享分享,不要吝法知道吗?
这是《维摩诘经》上卷的最末一段,维摩居士在这里给我们讲了一个速疾圆满福慧资粮的修法,我觉得很有必要再给大家强调一遍,大家最好能牢牢地记住,不要忘了。听清楚:如果有谁,他能以平等心、慈悲心和无执之心,去布施供养一个最下等、最困难的人,那就等于是供养了佛!是人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力所能及地去多帮助人,多体谅人,要视一切众生如佛,这个就是我们大乘佛法的精神和要义之所在。(众鼓掌)这几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到可真不容易!佛法的伟大之处,真正伟大之处,实际上就在这些看似很平凡的地方。
那么,本品讲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还是那句老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