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这个下回就是本经的第五品,前面第四品算是讲完了,我们现在要开讲第五品:文殊师利问疾品。大家看到经文了吗?
对一些新来的居士而言,这样听经是不是有点断层啊?没办法,你们也只能从这一品开始听,希望你们能完整地听完。之前听不到的那些内容,说有关系其实也没太大关系。这个佛经,特别是了义经典,尤其是这本《维摩诘经》,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吃棒棒糖一样的,你从前边舔是甜的,你从中间舔也一样是甜的,甚至你从后边舔,那还是甜的——了义佛经的滋味就是这样,从头到尾都是甜的,这就是无上的法味。
那么,从这一品开始,大家要注意了,本经的重要人物,法王维摩诘、维摩居士到这里才算是正式登场了,典型的“千呼万唤始出来”,因为佛陀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和维摩居士并驾齐驱,可以代表佛陀去探病的大德——那就是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
这位菩萨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学佛不学佛的,人人都知道山西有个五台山,五台山有个文殊菩萨。这个山是四大名山之首,文殊本人在四大菩萨中也居于首位,被尊为大乘菩萨智慧第一,他是无上智慧的代表。最常见的形象是文殊菩萨坐在一头大狮子的身上,左手一朵青莲华,右手一把火焰剑,代表他的慧根很猛厉,“狮子一吼,百兽脑裂;慧剑一出,顿断生死”,这是经典对他的形容。文殊菩萨早就已经成就了超越生死的无碍智慧,他所代表的这个般若智,涵盖了根本智、后得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等等,他是一切智慧大圆满的无上化现,人格的化现。因为“十方诸佛皆从智慧中生”,所以在《华严经》里,佛陀才会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受过他的教育,包括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包括贤劫千佛,甚至,包括我们!
在另外一部经典里,大藏经里有一部《央掘经》,这部经比较少见,里面说文殊菩萨是欢喜藏摩尼宝积佛的化身,在《首楞严三昧经》里又说他是龙种上尊王佛的化现,是乘愿再来的。这些说法表明,文殊菩萨其实和观世音菩萨、和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样,他们几位都是古佛再来的权巧示现,文殊菩萨于无量劫前早就成佛了。这样了不起的一位大菩萨,他将要和辩才神通两无碍的维摩居士碰头会面,那大家可以想象了,如此级别的大成就者,他们激扬出来的智慧火花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精彩了得?!那绝对不是盖的,绝对不得了!
所谓“棋逢对手平生愿,将遇良才何所求”,所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这场好戏,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好戏,大家要留心听了。
(61)文殊菩萨去探病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这个词又翻译为“曼殊”,这是一个比较原始的音,有妙德或妙吉祥的意思。据说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文殊菩萨为了辅佐我们的释迦文佛教化众生,曾特意示现,以肉身形象投生于印度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有父有母,也是右胁出生,和佛陀一样。一生下来他的身体就是紫金色的,还能说话,天生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和佛陀一模一样,这个是千生万劫修来的至善之果。我记得民国时期有一个很浪漫的假和尚,现僧相的,半真半假啦,好像叫什么苏曼殊的,写小说诗词写得特漂亮,他的名字“曼殊”,就是从文殊菩萨那儿借来的。
这里讲,佛陀要文殊菩萨做他的代表,去探望维摩居士。由于前面诸大阿罗汉和诸大菩萨纷纷落马,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观望,不知文殊菩萨他老人家敢不敢代表佛陀去呢?他该不会也吃瘪吧?究竟谁才是传说中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哦,很多猜测,各种猜测都有。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这个上人其实就是“和尚”,泛指有道和德行高尚的人,是对自己的师父或大德长者的一个尊称,有至上之人、第一等人的意思。为什么说是第一等人呢?因为不同俗流,超越生死,身心清净,是为上人——也就是第一等人。我们以后写信或发短信给出家的法师或前辈大德的时候,也可以沿用这个称呼。
这里的詶对是指应酬、应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什么“扫洒应对”或“应对进退”的基础教育,也就是世间法的种种待人接物的礼节。一件事情该做不该做,该答应不该答应,一句话该说不该说,这之间的分寸拿捏、进退把握是非常难的,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动不动就会出错。有过人生经验的人就知道,即使是到了现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也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很圆融、很圆满地做到做好这一点。以前的人,尤其是那些大家族、贵族出身的人,从小就很注重这种教育,所以一个人你只要去看他的言谈举止就晓得了,这个人是不是受过正规训练的,一看就会知道。
我们现代人在这方面做得好像是越来越差劲了,像我们的戒静法师就是做得比较好的一个典型例子,但像我就是做得比较差的一个典型例子,两个典型,对比很明显。这个世间法礼仪上的很多细节我都不懂,都做不到位,这就是打小没有好好学习“应对”的结果。有时候自己失礼了还不知道,说得好听点那叫纯朴,说得不好听那就是粗人一个,比很多人都粗。尤其是出家以后,已经完全不怎么再讲究社会上那一套了,所以我现在特怕有人请吃饭就是这样,在山东就更怕了,因为山东是孔老夫子的家乡,讲究礼节,饭桌上一套一套的,愣把很单纯的一件事搞成了文化,楞把吃饭搞成了文化。对这些我是完全不懂的,我在山东的时候,山东的礼节我不知道,所以有时候该往哪坐都不会,显得特傻!所以这个应酬、应对的道理学问,还真不是我们这种头脑简单的人能搞掂的。
那么,这里文殊菩萨对佛陀说,世尊啊,维摩居士这位大德上人很麻烦的,“难为詶对”,普通点的菩萨到他面前都要吃瘪,平常人那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没有不被他收拾的,何以故?
因为维摩居士「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这一大段,这是文殊菩萨对维摩居士那种伟大生命境界的赞叹和总结,我们一点一点来说。先说“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句话就要了我们的小命了!这句话不得了!只有那些大彻大悟,得道成就的人,才有可能深入诸法实相,通达实相般若。所谓实相无相,妙有真空,维摩居士已经完全证悟了诸法性空、轮涅不二的无上智慧,所以他才能于一切缘起中,很善巧地为一切众生解说法要。他能把深奥无比的大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还趣味横生,让我们众生一听之下即生欢喜,甚至有即刻开悟的,他的话语里有一种很明显的摄受加持力,听众能感应得到,这就是佛菩萨才有的口业功德,一种从心性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力量。
所以像我们这种小虾米都不算的,像我勉勉强强只能做到善写,还做不到善说。而且我们一般人的善说和佛菩萨的善说是不一样的,差别很大。像相声演员、政治家、企业家、老师,各行各业都有非常能言善辩、说得天花乱坠的人物,还有做导游的也很善说,但是他们说的东西并不能帮助众生开悟,他们也不具备这个能力,这就是出世间法善说和不善说的衡量标准。
严格来讲,善说法要是很难做到的,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佛法要做到善说法要那就更难了,难在哪里?难在“深达实相”,难在实证!没有深达实相的功夫见地,想要善说法要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包括我,现在最缺乏的、做得最差的就是这块儿,我们的实证功夫距离佛菩萨的境界要求那实在是差得太远太远了!所以大家对此要有自知之明,要生起大惭愧心——我现在和你们一边说这话,一边背上就在流汗!所以维摩居士能做到“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个境界,很不得了,很了不得!一般人基本上是达不到这个层面的,
下面这句,“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也很要命。这个辩才可不是强辞夺理,而是一切问题碰到维摩居士就都能被他说通了,横说竖说,正说反说,深说浅说,随机而动,箭不虚发,一切问题到他面前就都不成问题了,他都不用废神想太多,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像我们一般人用头脑想那还是世智辩聪,真正证到实相般若的人,但凡说法那都是瞬间激发的,简单深刻,直指人心,我们去看禅宗语录,看佛菩萨的开示,毫无例外都是这样的。他们语默言谈中包含的大智慧,用一个词形容那叫做“如珠走盘”,他们的大智慧就像在玉盘上滚动的珍珠,活泼灵动,不可方物。所以菩萨无拘无滞的辩才背后,是洞察真相的智慧,是万法无碍的解脱。何谓无碍?能善用一切法,不论是世出世间法还是魔法邪法,菩萨都可以很巧妙地利用出来自觉觉他,达到佛道解脱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无碍。
而“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这是讲,因为智慧通达的缘故,所以一切菩萨知道的维摩居士都知道,乃至一切菩萨所不知道的诸佛秘藏,诸佛的微密境界他也都能深入进去,完全通达,没有他不知道的。这实际上是在暗示我们,维摩居士早就成佛了!因为只有圆满解脱、圆满佛道的人,才有可能对十方诸佛的秘藏统统明白,了如指掌。否则一般的菩萨,一般居于菩萨位的法身大士,无论是初地还是十地,由于他们对佛法的究竟义理深入和了解的程度还不够圆满,所以他们是不可能达到“诸佛秘藏,无不得入”的透彻境界的,他们在法的理解、感知和表达上,和佛陀比起来尚有差距,他们会很自然地呈现出种种的高下差别,这点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好。
此外,这里说的“秘藏”并不是指的密宗,大家不要错解了。在佛法修持里并没有所谓的秘密,真正的大道是没有秘密的。要说秘密,只有一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秘密,这是一个最高、最大的秘密。关于这点,禅宗的六祖大师是说得最好的:“密在汝边!”这个最大的秘密就在你那里,不在我这儿,也不在佛菩萨那儿,更不在什么鬼神、神汉巫婆、神妈妈那儿。“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这个本性的秘密是公开的,人人现成,但是个个不知,众生都不知道。你最熟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最不知道的东西,这个事情很好玩,你搞不清楚其中的道理,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就变成秘密了。呵呵,有点绕口令。
现在在我们汉地,有很多人都想修学密宗,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修行密宗,大家看密宗觉得很神奇、很秘密,其实不是的,这里面都是有道理的。悟道的人,或者说具足正知正见的人来看密宗,就会觉得一点都不奇怪、一点都不稀奇了。我说这话可不是什么大话,因为真正的大道——我们前面讲过——真正的大道和我们是须臾不离、毫厘无差的,其中并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有些人误会密宗有什么了不得的大秘密,或者以为密宗爱搞神通,是鬼神法,像这些统统都是误解。真正的密宗、佛说的密宗,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没有不敢示人的秘密,密宗的“密”其实是指把我们众生身口意里秘藏的智慧宝藏打开,明心见性,见到我们本来面目的意思。这个本来面目在哪里?长什么样呢?谁都不知道。就算你是科学家、医学家,你把心脏剖开,把头脑剖开也没有用,找不着。因为我们众生的这个真如妙体是无形无相的,无法可得,“说是一物即不中”,你从有相的角度來找是找不到的。所以密宗的“密”是指找到并契入这个智慧宝藏,这个才是密宗。那些鼓吹有什么特别殊胜的不传之密,骗财骗色,或玩弄神通,以一点光影幻相迷惑大众的家伙,他们的所言所行,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密宗。
一般而言,真正的密宗,可以分为事密和理密。就事密而言,简单讲,主要是指唐密、东密和台密所倡导的“身口意”三密相应的修法,这三者共同依止的经典是《大日经》、《金刚顶经》和《苏悉地经》,这是密教正依的三部根本经典。这些真正的密教修行者持戒其实是很严谨的,他们不犯女色,不沾酒肉,更不可能以杀生当作修行,这点和印度后期混入我们佛教的“左道密教”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就密宗的“理密”而言,这一理上的秘密普遍分布于我们佛教的各大宗派,并不仅仅限于密宗密教。像禅宗的“禅”、“顿悟心性”、“明心见性”就是“密”啊,净土宗的“唯心净土”、“一心不乱”、“自性弥陀”、“花开见佛悟无生”等等,这也是“密”,华严宗的“四无碍”和“一切唯心造”也是“密”,唯识宗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就更是“密”了。所有这些“密”都是相通的,不二境界,只是表达的角度和契入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所以真正的“密”是广大圆融的,并非一家之密,你从任何一法修持进去,真成就了,就能通达其密,通达其余。
现在一讲到密宗,大家就以为指的是藏密,就以为只有藏密。也难怪,藏密大德的弘法力度,他们在宣传包装上下的功夫,对比正统佛教,那的确是要大得太多太多了。现在全世界已经形成了一股藏密热的势头,大家都喜欢到西藏、川藏去学习密宗,甚至还有不畏生死,偷偷翻越喜马拉雅山,偷渡国境线,到印度尼泊尔去找某某法王求授灌顶的。其实认真讲起来,藏密的修法并不一定就适合我们汉地人,因为藏传密宗是祖师大德根据古时候西藏人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文化背景、文化水平而制订出来的,从什么四加行、五加行开始,大礼拜十万次,百字明十万次,供曼达十万,皈依十万,先修前行再修正行,这很明显是在走弯路嘛!这个弯绕大了!其实我们汉地有自己儒释道的非常先进的文化传统,有很好的大乘圆顿的根基,各类教法也都非常完备,所以不一定非要到西藏去才算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到西藏去才能成就。像那种盲目跟风,不管青红皂白,跑到藏地就求法,逮个上师就灌顶的举动,我觉得就像是中国人留学到国外去学中文一样,多少有点儿舍近求远,有点舍弃自家宝藏、向外驰求的意思。
因为真要论说起来,密宗这个概念并不是西藏的专利,我们汉地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密法传承,像天台宗有台密,唐朝时有唐密,内容玄妙,法源清净,里面并没有添加什么似是而非的“性力双修”的东西。在唐代宗的时候,青龙惠果大师把密法传给了日本来的弘法空海大师,所以现在日本也有密宗,称为东密。据说在小乘佛教盛行的泰国,也有一支流传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泰密,泰国密宗,他们有很多别具一格的手印,像什么“杀妖灭鬼大手印”,犀利非常,此说不知真假,大家不妨存疑。
在我们中国的这些密法传承,很可惜,到明朝的时候,它们基本上就全部转入地下了,因为朱元璋担心密法,主要是藏密,他们跟蒙古朝廷有千丝万缕扯不清楚的关系,所以朱元璋就禁止民间再传密教,这就殃及池鱼了,其实他是瞎担心。幸好,现在唐密虽然没了,但是和唐密一脉相承的东密还在,当年如果不是青龙惠果大师一灯分照,毅然传法空海,这个唐密的慧命恐怕早就断绝了。听讲现在有不少菩萨发心到日本去修学东密,去求密法,看来法流重返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矣。此外,外界少有人知,但实际上无比殊胜的台密的传承,一直到今天都还有,像山东海会寺的上能下阐老和尚听说就是台密——天台密法的正脉传人,那是从倓虚老法师那里传下来的,只不过,不晓得老人家现在后继有人否?不知道他的徒弟里有没有谁发心真正接下了老和尚的法脉?希望有!
前面我们说到佛法的秘密,我个人觉得禅宗才是最密的,净土宗也算一个。本来禅宗就是我们中国四大宗派里最优秀的一支,它最圆顿、最直接,单刀直指,见性成佛。其它修法再怎么了义,再怎么圆顿,也不免有在外边、在外围兜兜圈子的地方,但是禅宗没有。不过很可惜的是,唐宋以后的禅宗,尤其是如今的禅宗,已经基本沦为法劵相传的形式了,当年民国的时候,太虛大师就曾经感叹说:“现在的禅宗儿孙,都是法劵传法,而不是明心见性后传法……几人何曾悟心来?”这里所讲的这个所谓的法劵,有点像是一个画劵,展开来长长的一卷,不管你是曹洞、法眼还是沩仰宗的,上面都有“正法眼藏”四个字,从第一代祖师开始,一直写到现在,看上去倒是代代相传、福泽绵长的样子,但实际上不晓得从哪一代开始,老师早就已经不是开悟的了,徒弟就更不用说啦。所以这个法劵的含金量和信誉度到底怎么样,现在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咱就不多说了。
听说现在有拿钱买法劵的,更有甚者,还有拿钱买金刚上师证的,真是乱弹琴!所以,现在是你只要有钱供养就行,咱这里可以大量批发,兼营零售,这跟古时候的买官卖官有什么不同?佛法之所以日渐扫地,被人看轻,被人误解,跟这股歪风邪气的盛行有很大关系,这真的是令人很心痛!这种情况再不扭转,我看迟早有一天,无上珍贵的“诸佛秘藏”、解脱法宝,就要变得一钱不值了。
忽然想起了零三年的一件往事。那一年年底,我师父离开广西前,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在南宁青秀山的观音禅寺,在老客堂,师父就突然问我,你接个法劵吧?我把法劵传给你!当时旁边还有好几个云居山的师父在,明耀法师、纯照法师、还有体果法师。我师父的身上有禅宗两个法脉的传承,一个是法眼,一个是沩仰,分别是从上满下觉师公和上本下智师公那里得来的,本智师公就是本焕老和尚的师兄,九几年就往生了。我师父还从来没有说过要传法劵给哪个师兄弟呢,俺算头一个!不过很可惜的是,当时我一直有个观念,我觉得自己一没悟道,二来主修的也不是禅宗之法,所以要这个法劵来干嘛?充门面吗?所以我很干脆地就回绝了师父:“师父,谢谢啦,不用了!”我师父就翻翻白眼,拿我没辙,也就罢了。但好笑的是,过后不久,我和云居山的明耀法师——我们都叫他老鬼的——我们聊起这件事,这个老家伙很能扯的,他说,如果你承接了法劵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个法脉的护法神也被你接过去了,他们就会护持你,以后你办什么事就会顺利很多。
我一听,还有这种好事儿?贪心就起来啦!后来我就等师父在山东停留的那段日子,我就专门找了个时间飞过去看师父——不是神足通,是坐飞机——顺便厚颜无耻地向师父求法劵,那结果可想而知。我师父很是得意地瞥了我一眼,哼了一声,屁股一摆,只给了我一个后脑勺,压根儿就没搭理我。我回过神来仔细想想,觉得自己也实在是太幼稚了,当初人家主动给你的时候你不要,现在却巴巴地跑去恳求,这不是犯贱是什么?诶,剑法最高境界——犯贱!(众笑)所以法劵的事到此就打住了。不过我师父还是给我留了好东西的,像虚云老和尚的几颗舍利子,还有一件据说是虚老和尚送给满首座,满首座再传给我师父的红祖衣,看上去旧旧的,衣料很特别,这些师父都留给了我。我零四年底离开广西的时候,把它们交给了一个师弟保管,那些年一直在白石洞天的寺庙里供着,供了好几年。像这些往事,现在猛一想起,似乎就发生在眼前,但实际上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
那件老祖衣,就在去年,2009年的时候我已经把它给重新请回了,现在就披在我的身上。(众鼓掌)因为这两年我开始发心讲经,所以我才特意把它给请了回来,当时我那个师弟还很有点舍不得,差点就不想还给我了。这件祖衣我以后会一直带在身边,不会再舍离!但是虚老和尚的那几颗舍利子估计是拿不回来了,我要拿回来的话,我那个师弟非跟我急不可,听讲广西那边现在要建舍利塔来供养,这样倒也不错,也很好。嗯,又啰嗦了,不好意思!这个人一老啊就是这样的。
下面,“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大意是说,不管什么魔障,维摩居士都有办法对付,十方诸魔,只要碰到维摩居士那就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了。维摩居士拥有洞察实相的智慧功德力,所以他能让众魔不降而降,不伏自伏。像本经的上一品就提到,天魔波旬都被他捉弄得哭笑不得,不但带来的魔女差点儿全被拐走不说,自己也被逼得吃瘪服软,最后乖乖投降才没事了。因为维摩居士具备这样的大智慧、大神通,所以三界生死对他来说,只是一场游戏而已,降魔也只是他游戏的一部份。像维摩居士这样,能够深入红尘,与魔共舞并降伏之的,才是真正的大成就,才是真正的大出家!“在欲而行禅,甚可谓稀有”,这才是真正事事无碍的佛菩萨的解脱境界。你们中间,如果有谁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了,那我建议你不妨拿上述经文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到底做到了几条?如果一条都没有,那我看你恐怕不是开悟,而是开“误”了,误会的“误”,错误的“误”,不是悟道的“悟”。
那么这句“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这是讲维摩居士依般若慧,开方便门,广度众生,一切救度众生的方便法门他都成就了。
大家要注意,文殊菩萨在这里描述维摩居士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作为衡量我们修道修行成就与否的标准,真悟道的人,一定是具备这些大智大能的,否则就不能算是悟道。所以大家学佛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不要狂妄,你们可以自己拿经文来对照一下,你能做到“深达实相,善说法要”吗?你能做到“辩才无滞,智慧无碍”吗?你能做到“诸佛秘藏,无不得入”吗?你能做到“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吗?做不到就不要吹牛!
就拿这个“辩才无滞,智慧无碍”来讲,我们这里有几位菩萨、大居士,福大力量大,到社会上一比,人模人样,混得还蛮不错的,个个都觉得自己口才很好,智慧挺高,但你们还不是照样经常摔跟斗、碰鼻子?家庭、工作、生活,处处都有障碍,处处都不顺心,虽然坐着车,开着宝马,但是活得一点都不快乐,你们的脸上很明显地写着几个大字:“我很烦,别惹我!”(众笑)一看就知道是心理出了问题,智慧有碍,你们自己不晓得吗?像有的人比较聪明些,只要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会来找师父了,但也有很多是迷信颠倒、病急乱投医的。像这样身心内外到处都有麻烦显现、挂碍缠身的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居然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个心理毛病就很糟糕了,自己有问题检查不出来,那以后可能会有大麻烦,所以师父才会在这里多余提醒一声,你们自己要留意。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文殊菩萨就向佛陀报告说,这位上人很难搞的,他是这样了不起的一位法身大士,但是既然您有吩咐,那我也只好去了,不能不去啊。大家注意,经文到此,只有象征大智慧成就的文殊菩萨才敢、才能代表佛陀去探病问疾。如果要说有什么秘密的话,这里面就隐有密意了,大家回去,可以自己好好琢磨琢磨。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文殊菩萨一说要去,在座的许多大菩萨、佛弟子,包括欲界天主释提桓因,四大天王,色界大梵天等等,大家也都要去。因为他们心想,这两位大菩萨要碰头,那铁定会上演一出好戏。两位大士辩论共谈,一位是法界大智的化身,一位是在家大德的表率,这简直就是典型的“脑力激荡”嘛,他们一定会演说如来无上妙法,所以大伙都想跟着凑热闹去。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这场好戏那就太笨了。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那么文殊菩萨就带领大众,有菩萨有天人,恭恭敬敬地,众星捧月般地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慰问团,从庵罗树园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毗耶离大城,探病去了。佛经有云,八福田中,探病、照顾病人正是第一福田,这点希望大家留意。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维摩居士毫无疑问,他是有大神通的,他心通,那边文殊菩萨和大众刚决定要来,他就感应到、知道了。于是维摩居士就用神通力,把他房间里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清空了,“除去所有”——这里要注意,这句经文实际上是在点题,文字的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很普通,但实际上它隐含了一个修法的窍诀。我们讲心如房室,我们的心就像是一个房间,你要让心房空了,才能容纳万物,不受色身和外在物质世界的障碍,这只是一念间的事。用的时候一念提起,什么都有,不用的时候一念放下,回归空性,尽除所有挂碍执著。菩萨就有这样的本事,虽然他老人家已经遍历了人生百态,什么大富大贵,名利双全,但他的心始终是空的,清净无染,这样当然就能得大自在了。不像我们,一个两个心事重重,满脸死相,一脸的不调和,一看就是2012应劫之人,(众笑)那就是因为心里空不了,所以业障都表现到脸上去了。
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维摩居士是大富长者,他家里盖有很多的庄园别墅、大房子,但是他自己居住的,却是一个小得让人惊讶的小房间,长宽大概才有一丈见方,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据记载,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王玄策的大臣曾经出使西域,他就亲身到过维摩居士的庄园遗址,虽然已经历经千载,当年的房子早就没了,但明显的痕迹、地基还在,知道吧?于是王玄策就拿笏板,我们以前看电视,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那块东西,叫做笏板,王玄策就拿它纵横量了量维摩居士当年居住的房间,只得十笏,也就是长宽各十块板的样子,面积很小,只有一丈见方左右,所以就叫做方丈。后来寺院里管大和尚安住的房间叫做方丈、丈室,这个说法就是从本经这里来的。
我们现在来看看本经的描述,经文说,维摩居士般若慧观一起,神力一发,房间当下就变了,变得空空荡荡的,无物无人,不但没有桌椅板凳、空调衣柜,甚至连个服侍的人都没有,孤伶伶的只留下了一张床。这个床还是要的,不然让病人睡地板上那就太不像话了。其实这里是在暗示,维摩居士他虽然是富贵中人,大富长者,福报很大,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却很简朴,外在的富裕,条件再好,却并不能影响到他。在维摩居士的内心,始终保持着一份清净安然的空性、本性,自在超拔,“不与万法为侣”,这个就是道人的境界,大菩萨的境界,很难很难做到。
那么,文殊菩萨带领大众进来后,上万的人都进来了,结果房间既没有变大,人也没有变小,不增不减,大家都看到房间里空空如也,只摆了一张床,床上躺着我们的“主人公”。文殊菩萨一看,他立刻就知道维摩居士的用意了,所以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一见到病人就问长问短、动手动脚的,什么看看病历、摸摸额头啦,而是默然无语,蓄而不发。像本经这里,这些地方、这些文字,其实都是在表法的,表心法,表空性,都隐有很深的密意,佛菩萨的智慧之道就蕴藏在其中,你们有谁发现了吗?
(62)谁来谁不来 谁见谁不见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重量级的对话、大腕级对话现在开始了。维摩居士没有半句废话,他一见文殊菩萨就抛出了一个话头、一个机锋,他说,文殊师利你来得很好,你很善来嘛!什么叫善来?你虽然来了,但没有来相,没有来相,性空缘起却又有来;我们虽然彼此见了,但没有见相,没有见相,真空妙有却又有见。你真有来吗?没有。我们真有见吗?也没有。来而不来,不来而来,这个才是真来!见而不见,不见而见,这个才是真见!换言之,维摩居士对文殊菩萨说的是,你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见了等于没有见——你们能听懂吗?呵呵,我自己都不懂,你们能听懂才怪了。(众笑)维摩居士的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很像绕口令,这么简单的两句话里,竟然蕴涵了最高明的佛法、最深刻的道理,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服!
这两句话讲的其实是中道实相的境界,什么叫做“不来相而来”?我们看历史,纵横三万里,上下五千年,很多人、无数的人都是来过又走了,像什么诸葛之亮、关云之长,佛陀、老子、希特勒,无数圣贤英雄、善人恶人都来过,但他们现在在哪里?他们真的有来过,真的有走掉吗?我们人生几十年下来,眼也花了,脸也皱了,头发也白了,过去的爱恨情仇似乎犹在眼前,但是心情——现在的心情已经变得越来越云淡风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都已经很清楚,“事如春梦了无痕”,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来了就过,过了即了的,来无真来,去无真去,不来相而来,不去相而去,大家要从这里去思考、去体会。懂得了这个,也就懂得了生死,生死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这个肉体迟早有一天它会老朽腐烂,一把火烧掉的,但是我们能创造生老病死的那个“东西”,并不在生死上,它从来就没有动过,没有来去相!如果有人说它有来有去,那实在只是你的虚妄的错觉,《金刚经》上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菩萨就是因为了解了这个妙理,所以他才能举止动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不违实相。
那个 “不见相而见”的道理也是如此,维摩居士赞叹文殊菩萨是善来,但其实他自己却是善见,何谓善见?善于透过表象看见真相,洞察真谛,这就叫做善见。那维摩居士见到了什么?他是见到了生死来去的空相,生死来去之相尚且是空的,更何况生死之中的能见和所见?是故但有所见,皆是妄见,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其实都是假相,生灭无常的假相,你把所见当真那就错远了。《楞严经》上佛陀也讲:“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所以这个见和不见的学问实在是太大了,大家如果能把这搞通,那不开悟也差不多了。
维摩居士的这两句话,“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跟我们的生命、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关系!这两句话里包含了不可思议解脱的至理,你们大家不是想求解脱吗?那么不妨从这里入手,把这两句话弄懂了,就可以破除对生死、乃至于对现象界万事万物的执著。从今往后,你至少可以开开心心地、没有恐惧地活着,这点很重要,然后你才有可能再进一步,从各种自私自利的欲望和需求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像我们的身体、寿命、财产、儿女、感情,我们所烦恼执著的一切,统统都是“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的,所以你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它们的到来而太过欢喜,它们哪天没了你也不要太过难过,你也不要太难受。真悟到这个,你就可以打破来去得失的观念了,你会很感恩、很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因为有朝一日这一切统统都会消失掉的,不管你愿不愿意统统都会消失掉的,你从前可能会千般恐惧、万般不舍,但是现在不会了。明白“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的修行者,他会对生命看得很开,他会看穿一切生离死别、一切顺逆境界,因为那只是无常变化的相而已,当体即空,真正的你——你的寂灭自性从来就没有动过!了解吗?不了解的话赶紧去了解,再没有比这更重要、更值得探索的了!如果没有这份了解,我们的生命里就不可能有自由!
没有这份了解,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很执著,执著就会带来烦恼,烦恼就会让你活得很不开心,不开心就说明你的生命质量很差,生命质量很差就会导致你不由自主地再入轮回。除非你能信佛念佛,求生净土,依仗佛力,横超三界,否则再入轮回那是一定的,那种出于无知和无奈的轮回是很可怕的,所以生命里千万不能有执著。像有的老居士,天天都想见到师父,师父一出远门她就在心里偷偷地埋怨,她不晓得“不见相而见”的道理,她认为师父离远了就见不着了。像这个就是妄想执著,是情执的一种,其实我们就算是相隔天涯海角,也不能说是分开的,因为自性一体不二,我们大家永远都是在一起的。讲到这个你们不肉麻、不害怕的吗?讲到这个有点肉麻,你们居然不害怕啊?永远在一起——实在太恐怖了!(众笑)天天见面不腻的吗?不腻?唉,真搞不懂你们。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点,这个是来自于前辈大德的忠告提醒。由于《维摩诘经》里面讲的东西,都是大乘无上了义、大圆满的顿悟法门,所以读《维摩诘经》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心灵,开发超越的智慧。但是也有坏处,一般人很容易学了些口头禅、文字禅,就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了,结果就会落入狂妄的一种邪见。比如说这句“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禅宗的机锋转语跟这个很像,但是它一旦被人滥用、错用,那就会变成徒逞口舌之利了。打比方有人问,你这么信佛学佛,那你为什么不出家啊?他就回答,我是不出而出,不入而入,无家可出,无家可入。(众笑)像这类的狂话屁话很多,听起来境界高妙无比,但是自己到底有没有真实悟入证入呢,天晓得!如果没有,平常只图口头痛快,文字游戏,生死关头却一点用没有,那就很不妙了,所以大家要注意。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对于维摩居士的见地,文殊菩萨很认可,他就回应说,正是这样,维摩居士,是这样的。生命如果真有来去的话,那它来过了就不会再来,去过了就不会再去,但实际上众生来来去去的,轮回不休,来去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来去只是幻相而已。文殊菩萨言下之意,是讲我们生命中经历的一切,包括我们这个生命本身,不过都是无常幻化的表象罢了,像什么日升日落,花开花谢的,这些只是现象,那个形而上的道体本身是没有任何生灭来去可言的。我们凡夫被现象界所迷,看到宇宙万有生灭来去,就以为真的有生灭来去,而且还把同样生灭来去的这个身心假合体当成了唯一的自己,所以活得很执著、很辛苦、很恐惧。我们尤其恐惧死亡,害怕失去,我们认为生是吉祥的,死是恐怖的,我们只想生,下意识地不愿去想死,其实这都是在自己骗自己,自己吓自己。
像前段时间,我有个居士朋友碰到了车祸,同车的死了好几个,他自己也身受重伤,他就打电话告诉我说,原来生命真的是很脆弱的,说没就没了!唏嘘了半天。我就问他,生命的来去无常——你是老居士了——你是第一天才知道吗?他回答说,那倒不是,只不过这次自己差点死掉,所以感触才特别深,平时忙东忙西的没顾得上想那么多。这个就是凡夫的写照,要无常逼到眼前了,才不得不考虑生死来去的问题,但那时还能来得及的有几个?说这些是想给大家提个醒,修行要趁早,念佛要趁早,而且修行人要多多念死,一般人忌讳死可以,但修行人不能忌讳。就像我山东那个好朋友仁修法师,他经常念叨的:
眼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
不是热别的,看看轮到我。
其实我们早就死死生生不知道多少回了,大家可以把你们小时候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翻出来多看看,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死去活来,什么叫做“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了。小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完全不同,不仅仅是肉体不同,就连思想都不同,那个过去的你早就已经死得透透的了,但你死去哪里了?你知道吗?所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我们要赶紧透过这个无常的生死找到人生的根蒂啊,否则我们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我们甚至还比不上一颗随风飘荡的尘埃呢,至少尘埃不会没事找事,给自己、给他人、给世界制造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的麻烦、那么多的痛苦!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这句话很有意思,这让我想起禅宗有一个很著名的话头,那就是“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真是大哉斯问啊!古往今来,这个问题不知道难倒了多少人,又启发了多少人。如果硬要从文字上去找标准答案的话,那我觉得文殊菩萨的这句“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可能会是最合适、最绝妙的答案之一,最好的答案之一,这个答案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文殊菩萨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宇宙的生命、万有的现象,一切因缘所起的差别相都是来无源头,去无处所的。我们肉眼见到的那些有无去来,无非都是幻相,幻有幻灭,幻去幻来,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在生灭,万事万物生灭来去的当下就是空的,所以一切万有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根源。关于这点,南怀瑾南老有一句话总结得非常好,他说,“能生灭去来者,无生灭去来!”宇宙万有,包括时间和空间,都是无始无终,无去无来的,如果能从这里悟入,那禅宗净土就可以一以贯通了。
这个道理现在的科学家已经开始接触到了。本来根据现行的理论,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我们这个宇宙大约是在150亿年前诞生的,宇宙大爆炸是一切的起点,时间空间、万事万物、一切有情众生就是从那时开始出现并演化的。但最近,前不久,英国著名的计算物理学家尼尔·图罗克却对这一理论模型发起了挑战,他认为大爆炸并不是宇宙的原始起点,这一个新观点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强烈的争议。其实这个观点在我们佛教界早就不是什么新东西了,老佛爷两千多年前就炒过的旧饭,现在居然成了新观点。图罗克如今任教于英国的剑桥大学,很著名的学府,他在剑桥大学教书。他就认为,大爆炸只是无垠宇宙的一个阶段而已,宇宙永远都在循环往复式地扩张和收缩。大爆炸并不是时间的开始,宇宙应该存在着无限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他还认为,不论是时间还是宇宙空间,都没有所谓的起点和终点。
很滑稽的是,图罗克的这个主张刚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天主教会的关注,招来了教会的诸多讨伐,因为他说的跟《圣经》里说的不一样,那就该死了。在这里,天主教会再一次扮演了干涉科学探索的那种很不光彩的角色,幸好现在已经没有宗教裁判所,已经不流行烧死科学家了,不然我看图罗克够呛!
图罗克教授的观点虽然和《圣经》大不相同,但和佛陀在了义经典里说的却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佛陀要比他说得更深入、更透彻、更详细一些,大家去把《楞严经》和《华严经》找出来看看就知道了。所以我们学佛法追求真理,不能一味地钻牛角尖,要从宗教的文字里透出来,要同时了解一点科学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佛法,佛法才是真科学呢!这是一门需要用我们的身心性命来实践实证的大科学,可惜却被太多的人搞成了不三不四的小迷信。不过如果我们把佛法完全等同于科学的话,那也不对,因为佛法里有很多东西是不共的,境界超迈,不可思议,远离一切的计度分别,那就不是什么科学或者哪一个文化领域所能涵盖测度的了。
下面,「所可见者,更不可见。」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讲,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虚妄的,我们这个能见的身心更是当体即空,如同幻影流风,能见和所见统统了不可得,这就叫做“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我们凡夫众生,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见地不透,所以不能悟道。我们只相信自已眼睛看见的,但实际上——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眼睛看见的都是刹那生灭的假相,甚至连眼睛这个工具都是假的、靠不住的,须臾变灭,局限性很大,很受限制。像爱因斯坦就说过,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人类认识的错觉。我们现在你看我我看你的,彼此看见,好象真有个不变的人在这里,但其实都是错觉。
当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弹指剎那变过去了,新陈代谢快如闪电,我们全身上下的每个细胞,每个原子分子,在我说话的这一瞬间已经换了不知道多少茬。还有这个电灯,我们看它一直都是亮的,那学过物理的人就知道,在电源刚接通的刹那,那个电能产生的第一束光,才一出来就消散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为有后面源源不断的电力,才使得这盏灯持续发光,不断地发光,那第一束光早就“去无所至”,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这个光电的道理和心的道理完全相同。
像前几年有首叫做《后来》的歌,是台湾歌手刘若英唱的,我也会唱,(众笑)里面有一句歌词写得很棒,“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这个人与人之间一旦错过,再回头的时候就已经不对了,抓不住了,原来的那个人早就不在了,事情的因缘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这句歌词很妙,是对我们这句“所可见者,更不可见”的最好注解。
这个见无可见的道理指的不仅仅是肉体现象,我们的心理念头、爱情感情其实也是一见就不再见的,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诗里大致也包含了这个意思。我们对历史人生的感怀也可以引用到这句经文,像苏东坡那首很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话,一出来就是千古绝唱,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据说非得用关东大汉的铁琵琶来边弹边唱才行,否则不出味道。我这样说,你们大概已经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了吧?
如果有人能再进一步,了解“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了解如来即是空性,即是真谛,即是无量光寿,即是本来面目,但千万注意不要把如来人格化,不要把大海错解为一滴水,明白吗?明白这个,那一切生死幻相、烦恼情执差不多也就可以解脱了。
(63)病从何来何所起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我们的文殊菩萨很会讲话,沟通的艺术一流,他把握节奏,话锋到这里一转说,居士,前面这个问题暂且放下,我们不谈了。再谈下去,这本《维摩诘经》恐怕就不止三万字了,所以文殊菩萨赶紧就转身。因为他来的目的是探病,于是菩萨就问了:居士啊,您的病痛还可以忍受吗?不知治疗是否恰当呢?病情有改善吗?世尊慈悲眷顾,特地派我们前来表示问候关心,您一定要好好地保重啊。这里面,“致问无量”这个词翻译得很雅,代表了无限的关怀和慰问之意。你们有谁喜欢发短信的,可以把它记下来,说不定哪天就用得着,你们可以给我发短信啊,比如说:“大虚法师,你还没死吗?现在向你致问无量!”(众笑)
文殊菩萨问的这句话,“居士是疾,宁可忍不”?大家注意,我们以后自己万一生病的时候就要留意了,再怎么痛苦都要尽量忍着,不要等我来问你,“居士是疾,宁可忍不”,那就惨了!一定要能忍啊,知道吗?忍着干嘛?忍着提起正念,赶紧念佛啊!在心里默念就行!我们如果能在平时,把病时痛时,统统都当作临命终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十念乃至一念,那决定是可以往生的,这点不用怀疑!平常我们所谓的功夫,千念万念,梦里也念,就是为了保证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要掉链子,不要起杂念,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自己打断了信愿之心,退失了正念,进而自己打断了弥陀摄受的接引之流,那就要了老命了。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一念之差而前功尽弃,这是最考验一个人信心的时候,也是最考验一个人能否真放下的时候,这一关能过,说明你心不颠倒,你已经做好了完全把自己交付给阿弥陀佛的准备,那你往生就绝对不会有问题了。
所以修行者保证病苦以及临命终时的念头是在念佛,这是最至关重要的,保证对佛力的信愿最至关重要!这个保证来自于平常的多多念佛,破除自力;来自于平常的老实锤炼,断尽疑根。否则你就只好寄希望于别人的助念了,但助念毕竟不太牢靠,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多多念佛,要老实念佛,要懂得祈求佛力的加庇,不然到时很容易就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障碍,我们可能想都想不到的那些障碍,这是无数前辈古德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当然,话说回来,师父的意思不是说你们一定会生病,假如你们有谁能够身无病苦,预知时至,给大家示现一把潇洒往生,那就最好再好不过了,那时你就是这个(竖大拇指),呱呱叫,顶呱呱。如果你对往生能有这样的把握,那前面那些话你可以当没听到,就当师父什么都没说好了。
文殊菩萨接下来就又问了,居士您的病是因为什么生起的呢?病了有多久了?要怎样才能好呢?表面上看,这是很正常的问候语,大家可能以为文殊菩萨问的就是我们这个四大不调的身体疾病,其实不是的。因为维摩居士是古佛再来的法身大士,所以文殊菩萨亲切平和的问候里是暗藏有机锋的,一切菩萨法身无住,报身无碍,化身无量,那么菩萨的病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起于何时?灭,又是因何而灭的呢?这就引出了维摩居士关于生命和疾病本质的精彩回答,非常精彩的回答。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维摩居士的这句话很有深意,文殊菩萨问他病从哪里来的?他回答说,一切众生由于愚痴无明,一念妄动,所以起了种种贪爱情执,爱憎取舍一起,分别生焉,于是十二因缘流转,就有了种种生命的现象,有了我执我相的生起。我们一旦把这件“衣服”,或者这个肉体工具当成唯一的自我,那悲剧就开始了。我们把身心假我当成真我,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分隔人我的见解,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和错觉,这个根子一错,那后面的就全错了,所以我们生病是很正常的事,不生病才怪了。我们以为有“我”,认假为真,这才是真正的、最根源的病,而且是能导致我们不断生死轮回的大病!所以“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的“我”,这第一个“我”,指的是我们众生都有的我执、我相、我见,而不是维摩居士的自称,这点大家要弄清楚了。
很显然,我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已经可以告诉我们,维摩居士的话是对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从痴爱执著里来的,大家不要以为白痴才叫痴,越聪明的人其实越痴!而且痴心不改,所以我们到现在都还在这条生死爱河里不由自主地漂流着,找不到此岸和彼岸。
以前有段时间,经常有一些年轻的居士朋友来找我探讨爱情,关于情和爱的问题——老衲什么都懂哦,除了生小孩不懂——(众笑)他们就问我修行人是怎么看待爱情的,又是怎么看待欲望的?还有问我失恋了咋办,婚外恋了又咋办的,古里古怪的问题一大堆。那我当然是实话实说啦,我告诉他们,站在佛道解脱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情是爱是欲,这三者的本质无论怎么定义都是痴,都是烦恼,就像“刀头添蜜”。这个锋利的刀刃上有一点蜜糖,你被它的香甜所吸引,所以你很开心地去添食它,虽然食有甜味,但这个甜味只是暂时的,你越添到后来,甜味就越少,断舌之痛就会越明显,但是那时你很可能已经拿着那把刀放不下了,而且就算放下也有点晚了。所以从我执和我见出发的痴情爱欲,最后往往只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后患无穷。
诸位在家菩萨——很多有经验的居士一看到师父这个笑容就知道,调侃又开始了——诸位在家菩萨,尤其是结了婚的,你们对此都应该深有体会才对。很少有人能在这个情爱欲的漩涡里,是只品尝到蜜,而不受伤害的。藏地有句谚语说得很好:“草地上中箭,很容易拔除;但这颗心中箭,就很难自拔了。”出于小我的爱,就像是利箭,只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佛陀也曾经说过:“伐爱不尽本,爱箭伤众生。”这个爱的根本就是痴,无明愚痴。古人有首诗说:“平生只有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平生只为两件事情操心流泪,一是天下苍生,二是天下美人,这就是痴啊,一种大痴。
维摩居士说“从痴有爱”,有痴就有爱,有爱就有我,有我就有生死轮回,有生死轮回就会有病,就会受伤,所以痴爱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我们众生如果想要彻底不受伤害、不生病,那就必须要破我执、除痴爱、断轮回才行,否则光治标不治本,那是没有用的。我们人身上的毛病其实是治不完的,大病不治,小病只会越治越多。这辈子没治完,下辈子又来了,下辈子没治完,下下辈子又来,没完没了,所以小病我们要治,大病就更加要治了,不如此,则“我病”永无了期,痛苦也就永无了期。
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或许可以让大家明白痴爱和我执的力量到底有多可怕。
在泰国近代有一位叫做阿迦曼的尊者,是已经证果的大阿罗汉,公认的一代高僧——尊者阿迦曼,听说过吗?他已经圆寂很久了,这是他老人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年,尊者行脚居住在某个村落的时候,有一个老妇人、老太太,是他的弟子,就前来请教了尊者一个问题。老妇人说,她昨天晚上打坐,当心思达到高度专一的境界时,她突然就看到有一条很微细的线,从她自己的“心”里跑了出去,并且不断地往外延伸。她感觉很诧异,因此决定跟着它,想看看这条“心线”到底通向哪里,结果她发现这条“心线”,居然跑到她侄女的子宫里去了。
这个老妇人从禅定中出来以后,她就感到极度地不安,因为她知道她的侄女当时已经怀孕一个多月了,所以她就特地跑来请教尊者,准备听取忠告。尊者听她讲完,就闭起眼睛沉默了一会,然后张开眼睛就告诉她说,等下次静坐的时候,如果你再看到那条“心线”跑出去的话,你就必须要注意了,你要以极其坚定的、绝不动摇的决心“剪断”它,否则你死后必然会“再生”于你侄女的子宫里,成为她的孩子。因为老妇人非常关爱她的侄女,她的心一直被她的侄女吸引着,所以那条线才会不由自主地牵扯到那里去,这个就是爱执的力量。
那么两天后,老妇人就很高兴地前来拜见尊者,她说,当那条“心线”再度跑到她侄女那儿的时候,当下,她就以极其坚定的决心把它给剪断了,第二天晚上她再度静坐的时候,发现那条线已经了无踪影,不见了。不过很奇怪的是,当老妇人把那条“心线”剪断后,她的侄女就流产了。
尊者的几个弟子听说这件事后,大家就觉得很困惑——觉得奇了,于是就一起来请教尊者。尊者就告诉他们说,一个人的心意识是非常微细而难以觉察的,如果没有开发禅修,普通人是很难去防护它的。这个老妇人因为特别钟爱她的侄女,所以导致潜意识里的心意“溜了出去”(这是尊者的形容词),虽然她暂时还活着,但她已经为她的来生准备好地方了。如果这个老妇人没有觉察,或者无法下定决心剪断那个联系的话,那么,她将注定投生于她侄女的子宫内,成为她侄女的女儿。
所以你们看,这个痴爱执著的力量有多微妙、多可怕?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的痴迷贪爱,都有可能导致我们稀里糊涂地重入轮回,再历生死。像有的人喜欢字画,有的人喜欢喝茶,有的人喜欢美食,有的人喜欢美景,还有的人喜欢收藏一些瓶瓶罐罐的古董,把家里搞得跟古墓似的,珍贵点的还要想办法安保险、存银行,生怕被人偷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哪样东西是属于我们的?是能带得走的?无论你放哪里,这些东西都不是属于我们的。像上述那些喜好,一旦成为割舍不下的执著,那轮回就是必然的了。
所谓玩物丧志,我们佛教有一个典故,说的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大将军,虽然戎马一生,几度生死,但他却丝毫没有胆怯害怕过。等将军解甲归田后,有一天在家中赏玩一个花瓶,一个价值连城的花瓶,一不小心失手落下,眼看这个花瓶就要摔碎了。幸好将军眼疾手快,把花瓶接了下来,但他同时却出了一身冷汗。将军就心想:人生大事莫过于死,除死无大事嘛,在战场上多少次面临生死,尚且不能使我起心动念,今天这个小小的花瓶却让我胆战心惊,实在是太可悲!太可恨了!想到这里,将军抬手就摔了花瓶,“哐啷”一声,将军从此大彻大悟,他后来干脆就遁入空门,剃度出家了。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像这个将军那样顿悟,又不能像那个老妇人那样“咔嚓”的话,那我们这根因缘相连的线就不晓得要通到哪里去了。这根线是肉眼看不见的,极有可能,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在虚空中,人与人之间到处都充满了这种线。我们这个讲堂,这里那里,估计就有,所以大家最好仔细检查一下,看看自己这根线牵到哪个人的子宫里去啦?不管牵到哪里,不要牵到我这里就行!幸好师父没有子宫的。(众笑)不过,如果能牵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最好了,要下决心把其它的线“咔嚓”全剪断喽,只留一根,这根是直通阿弥陀佛的,只留这根就好,明白吗?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维摩居士说,因为一切众生统统有病,得了生死大病,所以我才病的;如果一切众生得以不生,从轮回里解脱了,那么我的病也就好了。意思是说,佛菩萨的病是为众生而生的。因为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病中,所以菩萨就非病不可,如果有一天一切众生都能无病无痛,也就是能了生死了,那么菩萨也就没病了。这里这个“我”的意思,指的不仅仅是维摩诘,更是指“法身真我”,只要我们众生还有“小我”在,“法身真我”就会随缘显现病相,这完全是因为同体大悲的缘故,所以那些已经证得不灭法身的佛菩萨,经常会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疾病的幻相。其实法身无相,如同虚空,佛菩萨根本就不可能生病的。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我们,我们这个小小的自我啊,只要存在,就免不了会有痛苦,会有烦恼,会生病。要想没病,除非一切众生个个证到无我,人人回归法身,回归到清净圆明的真如本性中去,否则也只好麻烦佛菩萨继续生病了,佛菩萨会为了我们而继续生病,生生世世,永无了期。
所以很显然,维摩居士的这个病永远也好不了啦。大家要晓得,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那是无量无边,没有穷尽的,众生的痴爱无尽,生死无尽,佛菩萨的悲心也就无尽,这份悲心会促使佛菩萨反反复复地再入轮回,不断地投生。这就是佛菩萨的病,慈悲就是佛菩萨的病,而病因就是你和我,我们麻烦佛菩萨、拖累佛菩萨已经不是一世两世了。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这是讲,菩萨为了帮助众生,故意深入五浊恶世,示现生死,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唤醒一切还在做梦的众生,唤醒我们。那么只要菩萨进入轮回,就会有肉体,有肉体就必然会有病,就会死。假如一切众生都能远离我执我病,得到解脱,那菩萨才不会再去投生,自然也就不会再生病了。所以一个人活着,要想绝对的无病无痛是不可能的,要不病不痛不生不死,除非你能证到无我涅槃的境界,成就无上佛道!然后你还要尽力地去帮助一切众生,让更多的人都同登彼岸才行,不然光你一个人解脱是不算数的,那个不是真解脱。
希望大家了解一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没有跳出生死的,他们只是在生死中得大自在,不被生死所拘,不被涅槃所缚而已。他们个个都是再来人,像《楞伽经》上就讲:“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诸佛菩萨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他们不断地再来,深入六道轮回,以各种身份,各种形象,广度众生,他们就生长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他们就在这个大千世界、万丈红尘里,和我们同吃同住,同悲同喜。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非常宏大的,他们都是有本事跳出去而不跳,有清福享受而不享,经典上说这叫做“大智不住三界,大悲不入涅槃”,他们的般若智慧早就可以超越三界了,但是因为慈悲的缘故,他们反而深入生死,不入涅槃,不得休息。所谓“悲智双运,定慧等持”,形容的大概也就是这个境界。所以佛菩萨实际上是把自己牺牲了,陪着我们一起在六道轮回中打滚,他们化身千百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菩萨不一定会变成人哦,说不定变牛变马、变鬼变神都是有可能的,有一件事你们可能不知道,传说中那些被屠宰时会流眼泪的牛羊猪马,其实有很多就是佛菩萨化现的,它们流泪是为了提醒我们,众生万物都是有灵有情的,不是无知无觉的死物!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件事,在我国西北的某个地方,有一家生意原来很兴隆的羊汤馆突然关门歇业了,这让很多老主顾非常不解。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就在不久前,这里发生了一件事。这家羊汤馆一直以来有一个老规矩,那就是在店门口宰杀活羊,这是为了向顾客标榜他们提供的肉质是新鲜的。半个月前,羊汤馆的赵老板从一家农户买了一大一小两只羊。这天,赵老板准备先把大羊给杀了,就让伙计做准备。伙计就把刀放在屋外的长凳上,转身进屋拿盆子准备接羊血用,可是等他把盆子拿出来,那把刀却不见了,怎么找也找不着,店里的人都说没看见。
这时,那只大羊正低着头流着眼泪,用舌头不断地舔那只小羊,而小羊趴在地上仰脸看着大羊,眼泪已经打湿了身上的皮毛。看到这个情景,伙计就叫来了老板。老板看到这一幕,心头也不禁一颤。他回想起卖羊的人曾说过,这两只羊应该是母子俩儿,看这情形,应该是这两只羊知道要被杀了,所以正在依依惜别呢。这个老板多少有点不忍,为了不让小羊看见大羊被宰杀的场面,他让伙计去拉走那只小羊。就在小羊被拽起的那一瞬间,伙计在小羊趴着的地方发现了他正在到处找的那把刀。谁都不知道那把刀是怎么跑到小羊肚子底下去的,但在场的人一致认为,一定是小羊为了阻止妈妈被杀才把刀藏起来的,虽然不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
赵老板以前也曾听说过牛马在被杀前会流眼泪,但是他从来没有亲眼看见过,现在他看着这两只羊,知道这种事是真的,开羊汤馆已经五年多的他是第一次目睹这种事。那么犹豫再三,老板终于还是示意伙计算了,就放这两只羊一条生路吧。没想到已经几天过去了,这对羊母子流泪惜别的情景,却总是时不时地就出现在赵老板的眼前、梦里,让他觉得非常难过,心里很难受。估计这个人是有一点善根,是有一点信仰的,这件事情就触发了他的善根,所以他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后,决定还是听从良心的召唤,关掉羊汤馆,从此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了,这件事情很值得随喜赞叹!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假如那个赵老板是一个心狠手辣之辈,他不放过那两只羊的话,该怎么办?那两只羊菩萨岂不是要被杀死了吗?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佛菩萨既然化身为羊,佛菩萨既然要度众生,那他就得有这个担当,就得承受这个痛苦,所以在千生万劫的轮回里,我们不知道已经欠了佛菩萨的多少债!
再举个例子,据唐朝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很久以前,在古印度的一座什么山里有个寺庙,那儿的出家人原来是不忌肉食的,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小乘佛法。小乘的出家人托钵化缘,可以吃所谓的“五净肉”,好像现在斯里兰卡的出家人还有吃什么“十净肉”的,不知真假。话说回来,这一天,寺庙的几个比丘外出散步,当时天上正好飞过一群大雁,大家都看见了,其中一个比丘就仰面朝天,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今天的肉食似乎有点不够,不是说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吗?那菩萨应该知道我们的想法才对啊!”话音未落,一只大雁就从天空掉了下来,正好就落在了他们的面前,活生生摔死了——正好摔落在他们的面前,没有这么巧的事!这下子可把这些比丘们给搞傻了,个个都是脸上变色,他们心里震撼的同时又觉得非常感动,大家都明白,这只大雁肯定就是菩萨化身来教育他们的,要不然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从此以后,这个寺庙的出家人就改信大乘佛教了,他们不但戒绝了所有荤腥,还在大雁菩萨坠落的地方专门修建了一座石塔,叫做雁塔。后来雁塔这个名称就变成了一个泛称,泛指所有的佛塔,所有的佛塔都可以叫做雁塔。像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故事里的菩萨道精神而特意修建的。
因此大家以后吃肉的时候要小心了,算不定你正在吃的就是菩萨肉!大家以后走路也要小心些,谁知道菩萨会不会变成蚂蚁,被我们一不留神就给踩死了。我说这话可不是开玩笑的,你们要在这种微小的地方去仔细体会,才会明白菩萨的伟大和菩萨道行持的艰难,下面维摩居士就举了个例子。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好比一个长者,一位老人只有一个孩子,这孩子假如生病了,作父母的也会随之得病,因为担心操劳啊,要等到孩子的病完全好了,父母的病才会好转,这个心才会放回肚子里。像现在有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父母对此都应该深有体会才对,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心就是这样的,这是天性,母子连心,父子连心。古人说,“养子方知父母恩”,只有自己当了父母才会知道其中的滋味,才会知道为人父母有多么不容易。那像我们出家人,没结过婚、没生过小孩就出家的,对这种感情多少有些陌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此表示理解。因为出家人的慈悲通过修行一旦开启,那种对一切众生的平等关爱之心只会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博大,那种感情的浓度和厚度,并不见得会比父母疼爱子女的感情差,所以下面维摩居士接着就说到了: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很多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也仅仅就是爱自己的孩子而已,其他人的孩子他们就没那么爱了。所以父母的爱说到底,仍然是一种基于“小我”的迷执,是有限、有条件的。但菩萨的爱就不同了,菩萨爱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菩萨眼里的每个众生,统统都是他的子女,所以那份关爱之心是丝毫没有差别的平等平等。没有说你是老虎就特别爱你多一些,你是屎克螂就不爱你,菩萨没有这种分别心;而且菩萨也没有“你是我的我才爱”,“你不是我的我就不爱”这种想法,菩萨没有这种自我、占有的观念。所以菩萨的爱叫做慈悲,我们的爱叫做自私,这个境界的高下区别是很明显的。
由于菩萨拥有这种“于诸众生,爱之若子”的慈悲心,所以如果有一个众生得病的话,那么菩萨也会得病,只有我们众生的病好了,菩萨的病才会不疗而愈。最后维摩居士就总结说,这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答案是:菩萨的病是大悲心引起的。这个大悲心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同情心,而是一种处处利益他人,普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悲切情怀。这个大悲心是不求回馈,不分时空、地域、种族的,大悲心切的菩萨,常常会为了成就众生而牺牲自己,比如我们前面讲的那只大雁。这类菩萨之所以能行人所不能,关键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证到了无我,证到了空性。
菩萨证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他们体证、洞察空性真相的当下,必然会生起物我一如的同体大悲心,这是肯定的,他们由此而能全然地忘却自我,转而以全心去关爱其它的生命。拥有大悲心的菩萨一定是心如虚空的,他们心量广大,包容一切,任何毁誉都不能动摇其心,所以他们反而是活得最自在、最开心的人,所谓: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
这幅对联马马虎虎,正好可以拿来形容菩萨大慈大悲兼具大智大慧的心灵状态。可以说,菩萨在帮助一切众生拔除苦难,趣向解脱的过程里,他们所创造和彰现的,其实正是生命和生活的最伟大意义!所以菩萨道的生命质量其实才是最高的!
现在有很多菩萨,不分出家在家,他们以慈善弘法的方式,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志愿者,做义工,吃苦受累,服务大众,他们这种行持就是菩萨道的具体表现,这就是菩萨道的大悲精神!这种行为是值得社会上每一个人赞叹和随喜的,大家对他们不要吝啬赞美之辞,因为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人,就是这种精神。像我们山东有几个老居士、老菩萨,现在就在庐山东林寺的慈善功德会工作,那个工作大家不要以为是好玩的,做慈善工作其实很辛苦的,琐事巨多,工作量巨大,还要经常颠簸下乡,哪里有我们在房间里安坐着听经舒服啊,还有空调,所以这种付出和奉献并不是随随便便哪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对这种菩萨的行持,我向来都是深表敬佩,要深深顶礼的,只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也能为慈善事业、为社会公益出把力、尽点心,这是讲到菩萨大悲顺便一聊。
那么,两位大菩萨关于疾病的问题,讨论到这里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下面文殊菩萨的话头一转,淡然中暗藏玄机,他又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64)空房间 佛境界 魔侍者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故空。」这两位大菩萨的问答,堪称是机锋往来,激扬文字,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凡夫众生悟入性相皆空的不二真谛,了达实相,所以文殊菩萨才会明知故问地说:维摩居士,在你的丈室中,为什么空空如也,连个侍者都没有呢?大家要晓得,维摩居士是大富大贵之人,但他的房间却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这就有点让人猜疑了,不合常理。所以文殊菩萨这句话是代大家问的,话里锋芒隐隐,暗有所指,很有味道。他其实是想和维摩居士探讨一下佛国净土、妙有真空的问题,对此维摩居士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所以他很直接地就回答说,不仅我的房间空,丈室空,就连十方诸佛国土也都是空的,因为常寂光净土,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本来空寂。
大家要注意,所谓真正的净土,或者说最高的、最究竟的净土,那个境界唯佛与佛,乃能了知,不是我们能妄测的。那个无量光寿的本来面目,既不是我们想像中的七重栏楯、琉璃为地,像物质世界一样;也不是空无一物,什么都没有的死寂。所以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的空,不是虚空、空无,而是指的空性。真正的净土绝对是真空和妙有不二的,那个了不可得的空性,呈现出来的是无量无限不可思议的妙有境界,这个不可思议的妙有境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它当下的体性就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内无外,无有分别,这个才是真正的极乐净土,自性的涅槃清净。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听了维摩居士的这句“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你就以为佛国净土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如果你这样理解那就错大发了。连菩萨和阿罗汉居住的报化净土都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妙境,更何况是诸佛所证的常寂光净土?那更是不可思议到了极点,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妄测佛的境界。
在这里,维摩居士之所以特别强调净土空性的一面,目的是为了破斥我们众生对时空“妄有”的一种分别执著,有很多人把净土当成了一个固定的、不变的、物质的、外在的地方,心外求法,那就错解佛意了。他不知道“心物一元”的道理,真正的佛国净土必须要向我们内在的那个最精微次元去探求,你必须要身体力行实证到空性,突破所有的二元对立和妄想分别,然后你才会明白净土是什么。
所以文殊菩萨接着就问了,诸佛国土为什么是空的呢?诸佛国土明明庄严灿烂,经典上讲得很清楚,那可不是假的,不是佛陀的编造,那么诸佛国土“以何为空”?空在哪里?维摩居士就回答说,它本来就是空的,诸佛国土妙有庄严,不违空性,此空不假造作,法尔如是,所以我才说它是空的。“以空故空”,空本来就是空的,没有缘故,它不是生灭法、缘起法。要听清楚!这个空不是“有”的对立面,空是“有”的本性,“有”是空的大用,是“空”的显现。不是说桌子上这些东西、这个“有”没了才叫做空,而是“一切万有”的当下就是空的,能明白吗?当修行者真正实证到这个空性的时候,法界妙有就会同时呈现,佛国净土“一时俱现”,娑婆“妄有”弹指就会转为清净“妙有”。所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无相无不相,这个才是诸佛国土的“空”,这才是空性,真正的空性!
如果你一听到空,佛菩萨一讲空,你就依文解义,愣把空当成什么都没有,那我也拿你没辙,我只能很恭敬地对你说一声:“I服了You!”(众笑)
这里面,讲到这个空,修行者很有可能会进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佛陀讲的“空”、“空性”,当成是一个可求可得的东西来执取,以为保留一个空的境界就是悟道,就是解脱,以为得到了一个什么,以为能有所得,这恰恰是大错特错!《心经》上面其实早就讲的很清楚了,“无智亦无得”,如果我们修学佛法,还有一个有所求、有所得的空的境界、空的概念,那恐怕早就不空了,所以这是一个很微妙、很危险的误区。
古时候,禅宗有一个公案,禅宗的一个祖师,名字我忘了,他依止当时的一个也是公认的、开了悟的大师,修学了很多年,最后终于自己也发明了心地,明心见性,得了大成就,然后就被他的师父印可:你已经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没有任何问题了。然后他就有了自己的因缘,要去别的地方弘法,建道场,所以他就离开了。离开的时候,他的师兄弟就很好奇,问他,你到底悟到了什么,师父印可了你?你到底从师父那里得到了什么?他就回答说,我当年来的时候是空手而来的,结果我现在走的时候是空手而去,就像贼入空屋,我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师父才印可了我。
呵呵,修学佛法就是这样子的,“无智亦无得”,以为有所得那都是外道的知见,有所贪著,那不是佛说的正法,要了解。那么关于净土,我们修学净土的居士菩萨一定很关心,这个净土到底有没有呢?毫无疑问,净土是真实不虚的,这点千真万确!有人可能就会问了,不是说什么都是空的,诸法空相,一无所有、一无所得吗?诶,一无所有,才能无所不有啊,一无所得,才能万法皆得,诸法空相,才能无相无不相,了解吗?要了解这个道理。佛法是圆融的,你们不要听师父一讲,一切皆空,了不可得,你们就执著一个空的境界,以为净土是骗人的,那不是我说的,你们不要错解了。错解的话,谤佛谤法谤僧,那因果可不能怪我,我都说得这么清楚了,再有错会那就是你的事了。
「又问,空何用空?」这个问题的内涵很深,文殊菩萨其实问的是,既然万法皆空,一切本空,那我们还用得着再去修空吗?我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潜台词是,这个诸法空性的空,不是修来的,但也不是不修,那么这个空性到底要怎样才能证得呢?
「答曰:以无分别故空。」这里很关键,大家可以在这句话的旁边做个重点记号,这实际上是修法窍决来的。维摩居士的回答相当直指,直指人心,他说,你心无分别,不起分别的当下就是真空。但说实话,这个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修行者在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要既不分别有,也不分别空,既不分别内,也不分别外,一切统统不分别、不取舍,真做到了,才能和空性相契相应。这个境界很微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们平常打坐的时候觉得没有烦恼,没有胡思乱想,很舒服、很清净,以为这就是空,其实不是的。我们如果还有空的觉受那早就不空了,其实这个正是分别心造作的意识境界,属于五阴的范畴,而知道“空”的那一念心正是分别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
所谓的不起分别心,在我粗浅的了解里,大概是指一种像镜子一样的心灵状态,如如不动,动也如如,不去空“有”,也不去空“空”,不起净相,不起垢相,觉照一切,随缘不变,“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叫做“以无分别故空”。保任守护这个心,久而久之,身心豁然脱落,修行者就能洞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真相,破除我执我见,契入空性大海。但是问题来啦,维摩居士在这里讲“以无分别故空”,那么分别呢?我们天天分别这分别那的,分别就违背空性了吗?所以文殊菩萨紧接着就问了。
「又问:空可分别耶?」这个空还可以分别吗?言下之意,分别的话是不是就不空了呢?这是更进一层的道理,文殊菩萨眼疾手快,一剑劈下,好像抓住了维摩居士的破绽。
「答曰:分别亦空。」维摩居士就接招了,高手过招,从来都是很简单直接的,疾如闪电,生死立判!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分别亦空!我们众生由空性而起用的分别功能,分别的内容,好坏美丑、是非善恶,没有一样不是缘起法,没有一样不是空的,其性本空,所以分别本身是没有任何实义的,我们分别一切事物的当下就是空的!分别亦空!连分别都尚且是空的,更何况是不分别呢?我们的本性——这个空性的智慧是一种无分别的智慧,祖师大德也讲过,“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但不管是智是识,统统都是同一空性,了不可得。菩萨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是终日分别但不作分别想,终日分别而实无分别。菩萨是善用分别,他能善用这个功能,他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句话还记得吗?不像我们,一分别就当真,一分别就生烦恼,佛菩萨之所以能在生死大梦里游戏自在,往来无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又问:空当于何求?」文殊菩萨是步步紧逼,他追问:这个一尘不染的空应当从哪里去探求呢?我们日常经验,开眼闭眼,看到的都是千差万别的“有”,似乎并没有什么是空的,世界万象纷呈,内在念念相续,是不是必须要离开这一切才能体验到空呢?好比现在,有人坐在这个板凳上,直着腰,枯坐了半天难受得要命;你看我我看你,都是冤家债主烦得要命;一回家,看到那个讨债的,老公老婆,烦死了,有时候恨不得掐死对方,最好统统死掉就空了!像这种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痛苦烦恼,大家都空不掉,那么这个空在哪里?所以,佛法讲的空是在物质生理上求吗?还是在精神心理上求?或者在哪里求?
按照佛菩萨的开示,真空即是清净、即是解脱、即是涅槃、即是菩提,空性见即是正见,因此这个问题引申开来,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必须要离开染污才能求得清净吗?必须要离开束缚才能求得解脱吗?必须要离开生死才能求得涅槃吗?必须要离开烦恼才能求得菩提吗?什么才是无缚无脱、不生不灭的中道正见?我们现在来看看维摩居士的答案。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是一个专业术语,所谓六十二见,是指古印度当时,除佛陀以外的所有沙门、婆罗门的种种偏颇见解,共有六十二大类,当时的印度思想界堪称是百花齐放。这六十二种见解,在佛陀的眼里统统都是有问题的,不是断就是常,不是错就是偏。按照这六十二种见解去实践用功的修行者,并不能得到生死解脱的极果,并不能真的证入空性涅槃,所以佛陀有时也把这六十二种见解定义为邪见。这个六十二见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人类对生命、对生死解脱的所有错谬见解,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心理状况,基本上都不出这六十二见的范畴,具体大家可以去查看《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就够了,我们辛辛苦苦修行,必须要解决的就是这六十二种邪见的束缚,修行者最终要证悟到这六十二种邪见都是缘起的幻法,其性本空,这六十二见并没有脱离法界实相,它们当体就是空的,你如果认假为真,把这些邪见谬见当作是实有的东西去排斥、去抗拒,那就上当了。
所以维摩居士在这里讲,这个空必须要在六十二见,必须要在六十二见所导致的妄有中去寻找。在这六十二种邪见中就有空,不必舍邪而求正,不必舍有而求空,“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意思是修行者如果能够看破这六十二见的本质,看破它性空的真相,一颗心不取不舍,不受影响,不加评判,邪正的分别一丢掉,“不思善,不思恶”,二元对立一突破,那当下就能体验到一体不二的菩提觉性,那就得到解脱了。这样讲能听懂吗?你们至少要有精思入神的功夫、要有相当的佛学基础才听得懂。不过不懂也不要紧,大家只要老实念佛,总有一天会懂的。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文殊菩萨问了,既然空性正见不离邪见,要从邪见中求,那么邪见又该从哪里去探求呢?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维摩居士的回答很不好懂,他说,这六十二种邪见要从诸佛解脱的境界中去探求,什么意思?意思是说,这六十二见的本身是没有自性的,迷人执著才成为邪见,我们人迷失了,迷惑、无明、执著,才会成为邪见。而实际上,六十二见和诸佛解脱都是同一真如、同一法性,执著就成束缚,不执著就成解脱。此外,这句话还有另一层意思,维摩居士要求修行者必须要实证到诸佛解脱的境界,你要跳出轮回了,才能真正看清楚什么是邪见,什么不是。不然你自己还没解脱呢,“未出轮回,而辨邪正,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你以为自己是正,别人是邪,你把正邪对错的分别当真了,心里由此产生了种种爱憎取舍,所以攻击起别人来那是刻薄恶毒、毫不留情,你有时甚至还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正,你所以为的“正”,其实和别人的“邪”一样,都是轮回的种子,别人在梦里,难道你就不在梦里吗?你们之间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别罢了。
所以这里面的关键在哪里?同样是破邪显正,佛菩萨和我们凡夫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当佛菩萨破斥邪见的时候,他所拥有的,是无我无人的空性见和利他觉他的大悲心,而我们没有,所以同样是骂人,佛菩萨骂完不碍解脱,我们骂完就堕轮回!差别就这么大!因此拥有一颗解脱的心很重要,这是先决条件,否则好心办坏事,救人救到自己也掉进火坑里,不能自拔,那恐怕就不是佛菩萨自度度他的本意了。
那么,在我们还没有解脱之前,想要分辨邪正怎么办?那也得从“诸佛解脱中求”。我们可以依照佛陀留下的了义教言,开拓心量和智慧,来判释自己,判释邪正,这就叫做“依法不依人”。如果我们不是依佛智慧,而是依凡夫的知见来判释邪正对错的话,那么极有可能,我们会走入一种很极端分别的危险状态。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拥有的是唯一的真理,我们是正的,而别人是错的,不和我们一样的都是错的,我们会产生一种很虚妄的优越感,进而就会制造出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冲突。我们可能会把持不同意见的人敌对化、妖魔化,忽略我们共同的佛性,否定对方的人性,所以我们可以很残忍地去伤害对方,在对方身上施加各种暴力,精神的、肉体的、冷漠的、凶残的——各种暴力。
比如,天主教历史上虐待和焚烧活人的行为,伊斯兰教历史上屠杀异教徒的行为,就是其中两个最典型的范例。这些行为在当时都被视为是“正义”的或“对”的,仅仅是因为有些人对真理的看法和教会规定的有所不同,所以这些人就被定义为“邪恶者”,他们犯的“错误”是如此离谱,所以必须受死!在这种极端信念的误导下,真理居然变得比生命还重要,那么这个所谓的“真理”又是什么呢?这种没有慈悲心的“真理”真的是真理吗?
我相信,这肯定已经不是基督耶稣和穆罕默德当初想要告诉人们的真理了,这肯定不是“上帝”或“真主”的真理。因为真理就是生命!就是一切众生!没有脱离生命而单独存在的真理!所以依佛智慧很重要,这个智慧和所谓的宗教无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空性见和慈悲心去处理事情,去待人接物,那么这个世界上相信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了,我们彼此之间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矛盾,那种得理不饶人、害人整人的事情相信也不会再发生。
这就是“当于诸佛解脱中求”的另一层深意,你们知道我在讲什么吗?诸位菩萨,我话里有话哦,你们自己回去可以仔细想想。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文殊菩萨毫不放松,问题一个接一个的,请问:要怎样,才能证得诸佛的究竟解脱呢?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这句话很重要!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诸佛的究竟解脱,是从对一切众生心行真相的体察中得来的。佛陀尝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的身口意心行不但统统都是缘起性空的幻法,了不可得,而且,一切众生都是一体的。在所有生命形式的内在最深处,是同一个“常乐我净”的本性,是同一个“常乐我净”的本然,那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无论人或非人,都共同拥有的本质身份。禅宗祖师称之为“本来面目”,基督教神秘学派称之为“内在的上帝”,大乘佛法则称之为佛性或觉性。所以,当你从自己和一切众生的心行中找到这个,当你真正感受到所有生命原来都是一体的,那时你就会知道佛菩萨的般若智和慈悲心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你会体悟到何谓诸佛的解脱境界,那不是言语和想象所能触及的世界,等哪一天我们身体力行实证到了,自然就会明白。
给大家讲个老外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运用的并不是“佛教的语言”,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可攻玉”,这个故事里传达的讯息,和佛陀在了义经典里讲的东西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大家要留心听了。在美国,有一个叫做乔治·罗多纳亚的牧师,他因心脏病去世于二00四年的十月十二日。在去世前,乔治一共获得了三个博士学位,一个是医学博士学位、一个是神经病理学博士学位,还有一个是宗教心理学博士学位,很高级的知识分子。他在八九年由前苏联移民到美国之前,曾以精神病学专家的身份在莫斯科大学做研究工作,这样一个高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他说的话应该是具有很高可信度的,不会是胡言乱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乔治博士身上发生过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那是在一九七六年,博士发生了车祸,他被一辆小汽车给撞了,还没送到医院就被确认为死亡,直接放进了太平间,冰了足足有三天——换了我们一般人冰了三天,那绝对死翘翘了——直到一位医生因为要验尸的关系,都快切开他的腹部了,他才突然苏醒过来,死而复生——神奇吧?但更神奇的是,在复生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博士曾有过一段不可思议的经历,那段经历就是所谓的“濒死体验”了——濒临死亡的体验,这个词我们以前讲过的。博士的人生因此被完全改写了,原来的博士是一名精神病学家,他自认是无神论者,但经过这件事后,他却改行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宗教的研究当中,最后居然成为了一个东正教的牧师,职业跨度很大。以下就是他当年的回忆记录,细节描述得非常清晰,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所以大家要注意听了。
博士说,“关于那次濒死经历,我能记得的第一件事是,我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里,没有肉体上的痛苦;不知何故,我当时仍然能意识到自己就是乔治。四周只有黑暗,从来没有过的、完全彻底的、不能再黑的黑暗。这黑暗包围着我、压迫着我,我对此毫无准备,不免有些惊恐万状!我很震惊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活着,但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慢慢地,我开始思考发生过的事,接下来又会怎样,但没有一件事是让我觉得轻松愉快的。我怎么会到这样黑暗的地方来呢?我要去干嘛?突然我想起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心里顿时如释重负,因为此刻我可以确定,我还活着,尽管是活在一个看上去十分不同的维度里。我想:如果我还存在,那为什么不积极面对呢?于是我就想到,我是乔治,我虽然在黑暗里,但我还知道自己是谁,我就是我,我绝不能束手待毙!
接着我想到:在黑暗里我该怎么个积极法呢?好吧,积极就是光。于是,突然间,我就在光里了,十分闪耀、明亮的白光!就像照相机的闪光,但不是闪烁不定的,而是既明亮又恒定不变的。起初,我发现这光的光芒让人痛苦,我不能直视它。不过渐渐地,我开始感到安全而温暖,并且,突然间,一切看上去都变得非常之好。(大家注意,这里谈到了“一切唯心造”的道理。)
接下来,我看见了所有的微观粒子在我身边飞来飞去,原子、质子、中子,到处在飞。一方面,它们完全是混乱无序的,但在这混乱中却有着自己的对称性,这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这种对称性不但美妙,而且浑然一体,它使我沉浸在无比的快乐中,生命和自然的宇宙形态展现在我的面前。这时,我心中对自己身体的一切挂念都烟消云散了,因为我很清楚地意识到,我不再需要它了,相反,它实际上还会限制我。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经历中的每件事情都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我很难把每件事情都说得很清楚。因为我所知道的时间已经停止了,对我这个永恒的生命统一体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某个时候我还经历了所谓的生命回顾,我在刹那之间看到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人生。我参与了自己人生的演出,就像有一张张人生的全息图像展现在眼前──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仅仅是此时此刻。我一生的实际情况,从降生到现在,并不是次第出现的,而是一次性全部出现。我就在那里,这就是我的人生。(大家要注意这段话,这里提到了时间的真相,“一时”的奥秘。)对于自己做过的每件事,我并没有什么内疚感或自责感,对成败得失我也没有什么遗憾。我所感受到的是,自己的一生就是那样的,我对此感到满足,并接受这样的人生。
在此期间,光的照耀一直带给我祥和与喜悦,这无疑是很美妙的。在光芒里我是那么的幸福,我理解光芒的含义。我认识到和这宇宙的真相相比,人类所有的物理规律都不值一提;我还明白了黑洞不过是无限光芒的另外一部分;我明白真实是无所不在的,并不是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而是有无限多的生命;万事万物并不是简单的联系在一起,它们并不是这样的关系,一切根本就是一体的。于是,我感受到与光相随的整体,一切都和我、和宇宙同在。
我能够即时地去到任何地方。我试着与我见到的人交流,有些感觉到了我的存在,但没有人对此做点什么。我感到需要学习《圣经》和哲学,我想,我就接受到,想到了什么,它们就来了。于是,我回到并生活在耶稣和他门徒的思想中,我参与其中,我听到他们的对话,经历他们的吃饭、传递葡萄酒,闻香、品尝——是的,我没有身体,我处在纯粹的意识当中。如果我有不明白的问题,一个解释就会来到,但是并没有人讲话。我探险了罗马帝国、巴比伦、诺亚和亚伯拉罕时代,任何你能叫得出名称的时期,我都在那里。
就这样,我沉浸在所有美好的事物和奇妙的经历中,直到别人准备切开我的腹部。你能想象我在太平间的情况吗?我被宣告死亡,扔在那里足有三天。因为要调查我的死因,他们让人来验尸。当他们准备对我剖腹的时候,我感到好像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捏住我的脖子把我按了下去,这力量是如此强大,它使我睁开双眼并感到了巨大的疼痛。我的身体冰冷并开始颤抖,他们立即停止验尸,把我送往医院,我在那里住了差不多九个月,一直带着呼吸器。
慢慢地我恢复了健康,但我和从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余下的光阴中我只想去学习智慧。这个新生的兴趣促使我来到乔治亚大学,并获得了第二个博士学位:宗教心理学博士。接下来我成为东正教的一名牧师,最终在一九八九年,我们举家移民美国,我成了德克萨斯州的一名助理牧师。
许多人问我信仰什么?我的濒死经历如何改变了我?我所能说的就是,我信仰这个宇宙的上帝。然而,不同于其他的人,我从不称上帝为光,因为上帝远远超越了我们的理解。我所了解的上帝比光更多,它甚至也是黑暗。上帝是存在的一切的一切——这完全超出了人类的理解。所以,我相信的并不是狭义上的犹太人的上帝、基督徒的上帝、印度教的上帝或其它什么宗教中的上帝。他们所谈的其实是同一个上帝,这位上帝向我展示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宇宙的美丽和奇妙的神秘,它们关联在一起,永永远远。
任何经历过上帝的人,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深刻感受,那就是与真相相连!任何经历过上帝的人,都会知道一生中唯一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爱:爱自然、爱人类、爱动物、爱一切受造之物,因为它们都是属于上帝的。而侍奉上帝,带着温暖与慈爱的慷慨怜悯之手来侍奉上帝──这就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意义。”
以上这些,就是乔治博士口述的神奇经历,大家听了感觉怎样?由于乔治博士的文化背景,所以他对他所体验到的境界冠以了“上帝”的称呼,但很显然,他所信仰的并不是一个人格化的上帝。如果我们能超越语言表象的隔阂,或许可以这么说,乔治博士所体验到的境界已经非常接近法界实相了,很了不起。这应该算是一种顿悟,小我暂时融化,从而契入了某种“大我一体”的高级境界,但由于他还有我执在,还有捆绑,所以他所体验到的“上帝”,严格来说还不是真正的“上帝”,或者说,他所体验到的还不是究竟的“如来”。诸佛所实证到的无碍解脱、圆满境界要远远超越这个,超越了不知道多少倍。事实上,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这位乔治博士进入的似乎是一个在某些传统中被称为“星芒层”的意识领域,那还只是内在旅程的开始,属于初级阶段。很多达到此一境界的修行者,经常会错把这个领域的声和光误认为是绝对的主,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只是部分地瞥见了一个更高的实相,如此而已。
要避免这类错误,有一个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坚定地、清晰地、不断地重复一个或多个圣号,尤其是佛陀的圣号,这样依仗佛力,就能超越出去了。实际上,对于修行者来说,所有意识领域的主宰或权力中心都不是要去崇拜而是要去超越的,这点大家一定要记得。在“星芒层”这个意识领域里,统治者是一个被称为“光之主”的伟大存在,他的人格化身在古老的瑜伽传统中被称为大梵天王,古印度的很多教派都把他当做物质宇宙的创造者,但其实不是的,物质宇宙的一切都是业力所作,业力化现的,因缘流转,自作自受,无始无终,跟大梵天王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且,大梵天王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绝对力量,他仍然被一个比他更高更大的创造力所包围着,一层又一层的,层层往上。
不过话虽如此,虽然乔治博士在濒死状态中体验到的还不是终极境界,但这次经历已足以让他意识到,在所有生命的背后,的确存在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宏伟无比的浩大真相。而这个真相,就埋藏在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内心深处,不在外边,不在别人那里,大家如果想要挖掘到它,那就要打起精神好好修行、好好念佛了,这就叫做“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呵呵,我们又绕回来了。这里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只是一点触类旁通的资料,提供给大家,是希望能打开大家的眼界,你们不要随随便便当做好玩的,听完就忘了。
「又仁者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维摩居士说,你前面问我为什么没有侍者?你以为我身边没有服侍的人吗?你不要搞错了,我的侍者其实多得很,像那些邪魔外道乱来的家伙,统统都是我的侍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十方一切众魔没有不贪著五欲享乐的,他们在无常的生死里执著那一点点虚幻的快感,不能自拔,由此被生死所转,做了轮回的奴隶。这里其实说的就是我们,我们大家个个都是魔,贪恋生死,贪恋情爱,每一个人都在这个魔境界里互相磨,这是大家最熟悉的境界了。生死轮回、六道轮回里的众生,严格来讲,统统都是在魔道里。
而菩萨呢,菩萨表面上看起来,对生死好像也是不舍不弃的,但那是因为他们悟到生死即涅槃的缘故,所以不需要有取舍,不需要舍生死而证涅槃。菩萨到生死里来是为了度我们众生,他们是生死的主人,往来无碍,游戏自在,他们虽然早就已经超越生死了,但还是自觉自愿地回到生死中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所以,众魔和菩萨,这两者的最大区别在哪里?魔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一己的享乐才流连轮回、不舍生死,而佛菩萨深入六道却是为了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都得到究竟解脱,一个是为了自己,一个是为了众生,发心不同、动机不同,那结果当然也就大大地不同了。
那么外道呢,什么是外道?这个词我们以前也讲过,外道简单讲就是没有正知正见,喜欢执著种种邪见邪行,像什么算命卜卦、风水地理等等,这些东西有道理吗?有一点点道理,有用吗?到底是梦幻泡影而已,在物质时空的范围内它们还有点用,想要超越时空、了脱生死那就没什么大用了。很多人经常把这些梦幻泡影当真,自以为有所见、有所得,以为心外真有实法,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这个幻法的作用给束缚住了。他把自己的那个观念、那个法门抓得牢牢的,认为自己是对的,把自己的标准当成唯一的标准,执著分别;甚至还有想依赖那些外在权威占点便宜、沾点光,想得到点什么实际利益的,但他们却忘了回过头来发掘自家的宝藏——像这些,统统都是心外求法的外道的心理。
但菩萨就不同了,菩萨已经透视一切法的真相,他深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所以他能够于一切诸见“见无所见”,他能在面对境界的时候安住空性,心不动乱,没有丝毫的迷执。因此菩萨能做法界的主人,做时空的主人,而众魔和外道就没有这种资格了,他们只配乖乖地做侍者,所以“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从这一句话,大家就可以想见了,维摩居士的心胸、气量、智慧有多大,这个就是大菩萨的境界,非常了不起!
(65)疾病的意义
下面,「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你得的是什么病,这个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文殊菩萨就问了。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维摩居士就回答说,我的病和一般人的病还不一样,它是无形无相看不出来的。我们之前讲过,菩萨的病是因为我们众生、因为大悲心而起的,本来就无病可说,所以又哪里会有什么具体的形相呢?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文殊菩萨接着又问,居士的病,到底是身病呢?还是心病?维摩居士就回答说,我的病既不是身病,也不是心病。因为身体是四大和合的假相,幻法而已,我们真正的身体并不是这个形相无常、会分离的东西,所以这个病是谁病呢?此身虚妄,而此心也同样的虚妄不实,念念迁流,如梦如幻,这病往哪儿合?所以也不是心病。菩萨的病其实只是一种示现,故意的,根本不关身心的事。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文殊菩萨又问了,居士,你的病是地水火风四大中,哪一大的病呢?意思是要我们好好观照,这个疾病是从身体的哪一大产生的?维摩居士就回答说:我的病不是地大,也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切众生就是因为执著这个身心为实有,认为四大幻相的生灭损减、生老病死是真的,所以才有了种种关于疾病的概念。因为我们众生的病大多都是从四大幻起的(注意师父的用词),所以菩萨不得已,为了配合我们众生演戏,只能从无相的法身里起用,故意示现和我们众生一样的病相,其实菩萨并没有真的得什么病。我们以前讲过的,菩萨的病要说有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慈悲,真正的法身大士实际上是不会生病的。
我们众生的病,跟四大有关的病,按照佛陀的讲法共有四百零四种,每一大有一百零一种,这其实还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人类疾病的真实数量要比这个多多了。不过这个“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的说法,在很早就被我国古代的中医学界吸取了,汉唐以后的病理学里好像就融合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佛教还有一个“五明”的说法,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五明是古印度的一种分类,指的是五大类学问,其中有一明就叫做“医方明”,我们佛教里关于医学方面的东西基本上都包括在里面了。后来随着佛经的传入,天竺的医术、一些特别的方子也传了进来,这些方子有一部分都被收集在了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佛家乃至道家的医药都有。
据一位老前辈讲,这个《千金要方》里面,奇奇怪怪的方子很多,比如说有一个禅定的方子,吃下去以后会让人比较容易入定,你打坐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入定。我查了一下,还真有这样的方子,很有意思。在某些原始教派,某些灵修体系,比如在印第安人的一些传承里,据我所知,也有类似的这种使用药物刺激潜能、开启觉悟的方法,在南传佛教也有配合禅修使用某些药物的秘方。你们中间有没有人想要这个方子啊?想不想师父把这个方子配出来,给大家吃吃看?想吗?(众答:想)嘿嘿,没有!(众笑)你们倒是想得美,投机取巧,靠药物入定那还行啊,那还得了?这和那些贪恋毒品,靠吃迷幻药进入天堂幻象的人有什么区别?所以这个方子尽管有点用,但不值得推荐。诸位大德,如果你们想要真正地去体验禅定和禅悦,那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回过头来,在自己的身心上用功比较好,不能依赖外物,尤其是药物,明白吗?
那么,我们再转过来看前面这两段话,维摩居士回答文殊菩萨的这两段话,从“非身合,身相离故”到“众生病从四大起”,早几天我翻阅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一些问题。说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得过病吧,大大小小的各种病,但按照维摩居士的说法,我们得的病不但是虚妄的,就连得病的载体——这个身心都是虚妄的,生死都是虚妄的,那就更不用说疾病了,这是一种透视真相的洞见。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这些年,有好几次,有居士来找我问问题,因为她或她的亲人得了重病,有的甚至得了不治之症。我发现,她们问得最多的问题,除了“怎么办?有什么办法治疗?”之外,其它的,大多是关于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意义等问题。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我会得这个病?为什么是我?这病说明了什么?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吗?这是我的恶报吗?等等。好像我们非得赋予这个疾病某种意义或某种价值判断不可,似乎“我得病”这件事情还不够,我们的身体受折磨还不够,我们还要在心理上再自我折磨一番。
我个人观点,有些疾病的确是因为道德上或性格上的弱点而引发的,我们的思想和情绪,对身体的好坏的确起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一些大因果、大恶业,对身体的影响就更大了。但绝大多数疾病,就像维摩居士讲的“众生病从四大起”,纯粹就是生理上的问题,和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无关,但社会文化偏偏针对它们黏贴了很多道德的标签,扣了很多大帽子,这些标签和帽子——在我看来,有些是对的,但绝大多数都是错误而残忍的。比如淋病和艾滋病,我们的社会普遍认为,得了这种病的人一定是肮脏的、变态的或不道德的。把某种生理上的疾病简单地归类为道德上的疾病,这对病人而言实在是一种很大的惩罚。
古时候,像肺炎、肺结核、麻风病、黑死病、瘟疫、传染病等等,这些疾病都曾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得这种病的人不是有罪的,就是受到了诅咒,所以他们是可以被遗弃的,他们是活该,因为他们遭到了天谴。这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人们在面对这些疾病的时候,宁可被定义为糟糕的或有罪的,也不愿什么意义都没有。我觉得这反映出了一个问题,这反映出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从古到今,一直都非常缺乏一种对疾病、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和慈悲关怀。
最近我为了讲经,到处收集了一些资料,我发现几乎所有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都发表过对疾病的看法,但有趣的是,这些看法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有的甚至还互相矛盾、打架,比如说:
基督教基本教义派的看法——当然,这不能算是耶稣的看法。他们认为,疾病基本上是上帝对某种罪恶的惩罚。你病得越重,那说明你的罪过就越大,所以你必须要向神父求忏悔,不断地求忏悔。这种说法很吓人,被这种说法吓住的人有很多。但问题是,这个由内疚和负罪感组成的十字架,“灵魂”一旦背上,那再想卸下来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佛教的看法——疾病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询问为什么会得病,就像那个被射了一箭的人,不急于拔箭治疗,却去追问为什么会有箭一样,这无疑是非常愚蠢的。生老病死是这个世界的特征之一,这一切都显示了无常、苦、空和无我,所以赶紧修行才是正道,只有当你证入不生不灭的清净法身,证得涅槃了,才能彻底转化疾病,乃至超越一切痛苦。这是我们佛教的说法,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凡是佛教徒一般都接受的。
西医的看法——疾病通常是由生物物理上的因素造成的,从病毒到内心的创伤,从遗传因素到环境的影响,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大部分疾病并不需要进行心理或精神上的治疗,因为这样的另类疗法通常是无效的,它们反而可能会耽误你进行正当的医疗。这是西医的看法。
心理学的看法——曾经有心理学家这样解释疾病的原因,他说:“我不生气,但我以生肿瘤来代替生气。”听得懂吗?这句话很有道理!目前流行的心理学观点就认为,压抑的情绪毫无疑问地,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莫名其妙的疾病。某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疾病就是想死的一种愿望!明白吗?人之所以会生病,特别是重病绝症,其实是因为这个人的潜意识深处有想死的愿望。这是一种令人有点毛骨悚然的极端看法,不过有些人得病的原因好像的确是这样的。
轮回的看法——疾病是报应,是恶业所感,我们由于过去或前世哪一辈子干了坏事,造了不道德的恶因,所以才感来了现在病痛的恶果。疾病虽然是恶果,但它也可以用来净化或燃烧我们的恶业,如果我们能坦然接受、随顺因缘的话,那疾病就变成一件好事了,因为等你病完了,你的恶业也就了了,类似的观点在很多宗教里都有。
基督教灵智派的看法——疾病基本上是个幻相。整个宇宙的本质就是一场梦、一层阴影,只有从这个幻相中彻底解脱出来,才不会再生病了。人只有从梦中醒来,才能发现超越幻相的实相。神是唯一的实相,在神性中是没有疾病的。这是一种比较接近实质的神秘主义观点,但表达得有点偏激,二元分别的痕迹很重,不是中道。
存在主义的看法——疾病的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意义来赋予它,而我对这些选择必须负全责。人类是有限和难免一死的,所以最实际的做法就是,你可以一边给这个疾病赋予意义,一边接受疾病就是人的有限性的一部分,认命就对了。
新时代运动的看法——他们就认为,疾病是一门功课。你为你自己制造了这个疾病,因为你需要从中学习,以达到精神上的成长和演化。疾病是唯心所造的,因此疾病也可以从心的角度来给予治疗,心治好了,疾病也就消失了。这个说法我认为有一些地方可能不太正确,有很多大修行人的“心”都调得很好,还不是照样生病?而且病没治好,是否就意味着这个人的心没调好呢?不见得,因果关系不是那么简单的。
接下来是最后一个,身心灵整合治疗的看法——这一派的学者认为,疾病是肉体、情绪、心智和精神的产物,每一个环节都是息息相关、不可忽视的,治疗必须涉及所有的层面。然而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这个观点经常被理解成避开正统医疗,即使它们可能对病情有所帮助。所以好观点不见得就能在实践中行得通,这就涉及到福德因缘的问题了,很复杂。
以上这一大串就是各种文化对疾病的看法,还有很多我没办法一一列举了,再说下去我就要头昏了,你们现在是不是也有晕头转向的感觉?所以我们人类活得很辛苦就是这样,眼花缭乱的世界,让人无可适从,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各种各样的观点、意义所包围制约着,几乎每个人都在意义的大海里稀里糊涂地沉沉浮浮。但不管怎样,疾病一旦来临,我们就得去面对它,面对它带来的痛苦和恐惧,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意义都一样。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有时候我觉得生病并不见得绝对就是一件坏事,对修行者来说,生病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如果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都能保持一颗理智而慈悲的心,那么任何疾病、每次疾病,就都会变成一次了解生命、修复身心、进而超越自我的回家之旅。这样一来,疾病就不再是负面的了,因为疾病已经变成了一次观照无常的修行机会,变成了一项挑战。如果我们能以这样正面而积极地态度来看待疾病,那么疾病被治好的可能性不但会提高很多,而且我们的心智也会因此获得很大的成长。这就是我想要告诉你们的,诸位老菩萨、老病号,你们听懂了吗?“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去的!”这是慧律法师讲的,老人家的这句话很有味道。
当然话说回来,我最希望看到的,还是你们个个都能身无病苦,预知时至,心不颠倒,意不贪恋,然后蒙佛接引,自在往生!这个才是最好的!但这个就需要大家慎终追远、防微杜渐,从现在开始做起了。要把这个“病”字和“死”字挂在心头,要把张家长李家短、爱说是非的这颗心收回来,猛厉念佛,精进念佛,否则到时候病得唧唧歪歪的,提不起正念,那就不要指望师父来同情你了——我说过的,那时如果我还没死的话,我可能会来帮你助念,但我不会同情你,明白吗?
(66)如何慰问 如何说法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这时,文殊菩萨就问了,作为菩萨道的修行者应该怎样去慰问开导那些有病的菩萨呢?这意思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讲的,“意义”的问题,对疾病我们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然后我们还要善巧方便地把这份正确的理念告诉那些正在生病的人,帮助他们从痛苦恐惧中解脱出来。所谓“慈予众生乐,悲拔众生苦”,这就是佛菩萨要干的事。
这里的“有疾菩萨”引申开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泛指,指的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众。我们学佛的人,有的人平常见面,经常喜欢皮笑肉不笑地互相恭维一声,“哎哟,老菩萨,你好啊”,这其实是一种客气话、敬语,谁也没当真,对不对?如果我们心里对别人并没有真正的恭敬心和欢喜心,那这样说话就是虚伪。虚伪也是一种病哦,心病。严格说起来,这个世界上的人个个都有毛病,没有一个不病的,我们现在觉得自己很健康、很好是吧,那只是假相罢了,大伙其实都是病人,一个不落。
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又叫做五浊恶世,光听名字就是很病态的。除了佛菩萨,在这个世界上你几乎找不出一个健康的正常人。而且就算是佛菩萨,有时候为了要度我们,也得和我们一样示现颠倒相,装疯卖傻,否则满世界都是疯子,突然看到几个正常人,大伙肯定会以为他们才是疯的。疯人院的医生就是这样的,那的疯子认为他们才是疯的。不信的话你们现在可以去外面试试,现在已经是晚上八点多快九点钟了,夜生活刚刚开始,什么夜总会、KTV、迪斯科的正闹腾着,你们去问问看,里面的人不说我们是傻的才怪。他们如果来到这里,一定会奇怪我们这一班傻子在做什么!好好的夜晚不出去玩,却要跑来听一个光头讲经。(众笑)大冷天的下着雨,却跑来听一个光头讲经。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正常的,我们才是莫名其妙的,这就叫做众生颠倒。所以本经在这里讲的“有疾菩萨”,不仅仅说的是那些已经生病住院的人,更是说的平常人,包括我们在内,平常我们就是病人啊,自己不知道而已,因此这里提请大家特别注意。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从维摩居士的回答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中道智慧。他说,对有病的菩萨你要懂得说话,不能把人家给误导了。你可以说身体是无常的,靠不住的,不是永恒的存在,不是真我,但你不能劝人家厌离这个身体,要没有爱憎取舍才对,这很重要。有一个道理大家要晓得,我们既然学佛了,那最好不要等别人来探病、来安慰开示,要自己了解佛法的道理才行。我们这个色身是无常的没错,随时都有可能死翘翘,但你不能因此走极端,有的人想不开,一听什么无常、臭皮囊就觉得很苦,就去自杀了。真有这样的人哦,以前佛在世的时候,有小乘的阿罗汉悟到了空性,但是这个身体还不能了断,于是就想办法把自己给“咔嚓”了,所以这种偏激的厌离心很可怕!以为舍身就能得到涅槃,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观点。
我们这个身体虽然很麻烦,又要吃饭又要喝水,还要亲自上厕所,吃完就拉,喝完就尿,什么都留不住——白吃!但你也不能因此就自杀啊,对不对?这里有没有人曾经想过要自杀?不要不好意思,尽管举手,(众中几人举手)还真有啊!(众笑)这位居士你看上去那么幸福还要自杀?真是奇怪了!
其实我们佛法在戒律上是有规定的,修行的人不可以自杀,因为自杀是很严重的罪过,这等于是出佛身血,犯了大乘的杀戒。据说自杀的灵魂下场很惨,比一般作鬼的还惨,他会在自己的意识领域里不断地重复自杀,不断地去体验自杀时的种种痛苦,因为那一瞬间的强烈执念,会导致他反反复复地在那个幻境界里来回的折腾,他不知道那个境界是虚幻、假的,所以他感受到的痛苦折磨,对他来说统统都是“真的”,明白吗?而且就算他从那个幻境界里出来了,再次投生为人,他也要经历类似于上一生的那种严峻考验,他会再次面对痛苦的压力和逼迫,如果他能挺住、看破,那这关就算过了,否则搞不好他又会再次去自杀,再自杀一次。这个习气的累积就很麻烦了,你说你累积什么不好,偏偏要累积自杀的习气,那生生世世动不动就自杀,这样的人生活得还有什么意思嘛?
我这话是说给某些人听的,尤其是刚刚点头举手的某些人,希望你们不要再打什么自杀的妄想了。当然,如果你们中间有谁实在是不想活了,那不妨说出来,不要客气,我一定会同意批准的。换了是以前的我可能会苦口婆心地劝阻你,叫你不要死,但现在不会了,谁谁爱死不死,我才懒得管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我有什么办法?!真正有本事的人,既然连死都不怕,那干嘛不敢好好地活着?拿这个心来学佛修道的话恐怕早就成了!你真有本事就把功夫修好,把佛念好,到时候两腿一盘挥挥手,想走就走,自由自在,那不比傻乎乎地自杀要强得多吗?送你们一个字:笨!(众笑)
所以厌离此身是不对的,但执著此身也不对。要观身无常,但不厌离,无爱无憎,无取无舍,善用此身,成就道业,这才是一个菩萨道行者应该持有的中道正观。
「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我们这个身体很苦,大家都有体会,八苦交煎,众苦充满,这是谁都否认不了的。有的人爱抬杠,他说“我有时候也很乐啊”,哼,你那个只是苦中作乐而已,在这个无常逼迫的娑婆世界里,你再乐又能乐到哪里去?又能乐多久?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看到过一首诗,席慕容的,里面有几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当时阿拉正在玩早恋、闹失恋,(众笑)你们很幸灾乐祸是吗?(众笑)所以那几句诗给我触动很大,它们是这样写的: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 都是最美的时光
哦,当年把我感动得,那是热泪盈眶啊!其实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了,今天想起这几句诗,是觉得它们正好可以拿来说明人生的无常、人生的苦。无常就是苦啊,我们不能善用无常,就会创造出人生的苦。
我们执著这个身体,不知道它是无常的,不知道“吾之大患为吾有身”,我们老想让这个身体快乐,不停地向外索取、占有,结果反而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狭小的天地里,人生变得惨兮兮的苦不堪言,所以我们的身体,这个苦说到底怎么来的?那也是从执著无明来的,自找的。有的人他就算躺床上,已经病得一塌糊涂了,痛苦得要死,他对这个身体都还是那么地恋恋不舍,这种愚痴有时候是没办法讲的。每次我只要碰到这种人,我表面上会说:“要多念佛!要多保重!”其实我心里最想说的是:“还不赶紧求往生?都这么痛苦了,还不清醒,还不早点求死!”唉,没办法!我后来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性格洒脱,对生死看得很淡的人,往往不容易死;那些一天到晚悲悲切切,拼老命想多活两天的人,反而死得特别快,自己都吓得半死了,又怎么能不死?所以这个生死之间要真看得破、舍得掉才行,与其将来临命终时不得不放,不得不舍,倒不如现在开智慧早点儿放、早点儿舍。
所以那些能看清楚这个身体苦的真相,心里能放下的人,是真有智慧的人。但你们如果因此而厌恶自己的身体,急于求取涅槃,以为涅槃以后就可以“Don’t say goodbye”——不说再见,永远不来了,那这个见地很明显又偏了,有问题。这个是小乘行者的做派,你光顾得自己不生不灭了,那众生、那我们谁来度啊?所以维摩居士在这里讲“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菩萨可以告诉别人说这个身体是苦的,目的是为了破执,但他绝对不会劝别人说,你光顾自己解脱就行了,没有这样的菩萨。菩萨只会劝你发自觉觉他的大菩提心,精进修持,早日乘愿再来,他绝对不会教你去逃避三界的痛苦,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这个救世救人虽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菩萨道的修行者是绝对不会逃避的。
这样一比较,不比不知道,谁是菩萨谁不是,一眼就看出来了,像我们这些一天到晚想住山、想躲清静的家伙,很显然,没有一个是够得上菩萨称号的,我们都没有资格。我们的心量智慧、慈悲行愿,我们吃苦耐劳的那种精神,相比之下和菩萨差得那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我们可以说身体是无我的,没有主宰,身体这个小我是由四大五阴和合而成的假相,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在哪里?这就是菩萨要教导众生的了。你不能说既然无我,那就不用修行了嘛,既然无我,众生又何必度呢?你这样想就错解佛意了。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当初刚生下来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在《涅槃经》里,佛陀又说,涅槃自性是“常乐我净”的,所以真正的佛法并不是无我,而是有“我”的,只不过这个“我”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我”罢了。我们要想找到生命中的真我,那就必须要放下身心、小我,放掉“自我”这一念才可以,你仅仅是忘掉身体还不行,你还有分别存在,还有能所,那一念之间就会有我,“我思故我在”,这个其实就是我执,就是障碍,所以真要达到无我的境界,达到那个无限的大海的境界,那真的是何其难也。
据我所知,现在能接受“身体不是我”这个说法的人,还是有不少的,不一定是佛教徒哦,不过他们以为那个能思考、能观察的心就是我,有的以为那个就是灵魂,有很多佛教徒甚至以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又叫做神识的就是我。在一般人的想象里,这个神识或者说灵魂又是什么样的呢?比如某某同学,她就以为神识是一个小小的、无形的、单独的,可以从头顶出去的东西,那个东西往生到净土就是菩萨,往生到山里就是头驴,她以为那就是“我”。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外道常见,佛陀经常批斥的,这是最根本的迷执之一。注意!我并没有否认神识或者说灵魂作用的存在,我只是说它们仍然不是真我!
在一九八二年六月的一个晚上,加拿大的科学教育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科学记录片,里面有—段镜头很有意思。在电子显微镜下,科学家们就观察到,一个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只要缺乏氧气,数分钟内就会死亡,它会像气球泄气一样的,迅速地萎缩和凹陷下去,在两秒钟内,放出几粒好像气泡的东西,然后很快就消失了。讲解的科学家说,这种气泡非常神秘!已知的任何科学的精微仪器都显示,它并不是物质的气体,而是非物质的,而且任何仪器都无法捕捉到它。光谱分析显示:这种气泡并不属于我们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种分子气体,它根本就不是一种物质元素!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这个神秘现象都还是无法解释。在影片上,那一缕细微的、若有若无的气体状的东西,观众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但我们不妨大胆假设,这是跟神识有关的一种现象。
我们佛教讲众生死后,神识并不会死亡,而是“去后来先作主公”,走的时候它最后走,投胎的时候它最先来,随着自己所造的善恶业力进入六道轮回,生死不休。不信佛的人,尤其是那些被唯物主义洗了脑的人,他们普遍认为这种说法是很荒谬、很可笑的,是迷信,要坚决打倒。但是早在四十多年前,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就已经发现,我们佛教所讲的众生死后神识不灭,并且还可以继续转生是对的。一九六三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就曾在他的得奖论文中说道:“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一种无形的沟通,这就是神识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那是在胚胎时期,或者极幼年时期,就进入肉体大脑的,它控制这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人的这种无形的非物质的识力,对其物质构成的肉体大脑,施予了实质性的推动,是它使得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后,仍然存在,并仍然具有生命的活动形态,它可以说是永生不灭的。”
艾克理爵士的这段话,这段关于神识存在的重要学说,结论是来自他多年所从事的科学实验,为此他还获得了—九六三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也就是说,“人类死后神识不灭,还可以转生”这个观点,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被世界级的很多科学家所认识并接受了,否则艾克理爵士不会得诺贝尔奖。按道理,经过这么多年,这个观点应该已经变成科学常识了吧,但偏不,在我们国内,直到现在都还有好多人对此一无所知,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我们跟国际脱节脱得太厉害了,愚民政策太厉害了,还口口声声说什么要“和国际接轨”,真是笑话!
不过,神识虽然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神识、这个阿赖耶识是“我”吗?在《解深密经》里,佛陀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就是阿赖耶识,佛陀明确说了,这个阿赖耶识还不能算是我。阿赖耶识就像是一个容量无限大的硬盘,含藏有众生无始劫来所有善恶染净的种子,这些种子非常的微细精深,就像瀑布流水一样的,无量变化刹那不停,生灭增减流注不断,从而化现出了我们这个五蕴色身以及外界的山河虚空大地。阿赖耶识的体性倒是“遍一切时一切处”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和妙明真心的体性完全相同,但我们的前七识则没有这样的体性,不是“遍一切时一切处”的。
阿赖耶识的这种变现、这种状态,按照佛陀的讲法,其实是源于无明幻垢的染污,不是本来面目,所以它是可以转的。修行者实证到阿罗汉、辟支佛或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时,断尽一念无明,分证大觉法身,阿赖耶识就会转为异熟识、庵摩罗识,又叫做白净识;等修行者“觉行圆满”,断尽尘沙无明,圆证法报化三身,成佛了,那阿赖耶识就转为无垢识了,这时它的名字叫做真如,所以阿赖耶识是一体而多名的。就像男人小的时候叫男孩,结婚以后叫老公,年老以后叫爷爷,这三种名称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叫法不同而已。
严格来讲,只有达到佛陀这个阶段,那时实证到的清净法身才是我们众生的本性真我,那才是“常乐我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那个“我”。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小小的、随时玩完的身体又怎么可能会是我呢?必须要把这个真理告诉尽量多的众生才行,不然佛恩难报、四恩难报!这就是维摩居士“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的深刻含义。
「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我们这个色身当体就是空的,幻生幻灭,一切都是大圆满空性缘起显现的妙有,所以古德才说“幻化空身即法身”。修行者照破幻身空寂的当下,就是寂灭涅槃、自性呈现的当下,两者是不一不二的。菩萨之所以能够不畏生死,深入六道,大悲示现,广度众生,道理就在这里。没有说菩萨一证到空性,他从此就不来了,没有这样的菩萨。十方诸佛菩萨个个都是再来人,他们对待我们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那是无有限量、无有穷尽的,所以大乘菩萨“说身空寂”,他们知道这个身体是假的,不可执著,“此身长短是虚空”,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因此而取证涅槃,不想度众生了,这就叫做“不说毕竟寂灭”。菩萨不会说永远寂灭,我以后再也不来了,没有这回事的。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这个意思是说,对有病的菩萨,我们应该告诉他忏悔的中道正理,要帮助他从过去的恶业阴影中解脱出来。过去因为无知,我们傻乎乎地造作了很多恶业,造做了各种罪业,所以现在才会感招来这么多的疾病痛苦,但过去毕竟已经成为过去了,我们现在努力纠正错误就好,要学颜回的“不二过”,要调整好心态,千万不要活在一种负罪感里,自己折磨自己。所谓“罪性本空由心造,幻心灭时罪亦亡”,我们这颗心,包括我们造作的罪业,统统都是空的,了不可得,生是幻生,灭是幻灭,所以对有病的菩萨你要告诉他不能停留、执著于过去,“不说入于过去”。
讲到罪过,也就是错误,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大大小小、多多少少都犯过各种各样的错误,有谁敢说自己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吗?我们的人生之所以变得糟糕痛苦,跟我们犯的这些错误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要忏悔、要改过,但我们悔过的时候,千万不要“入于过去”,不要停留在那些负面的回忆、负面的情绪里不能自拔,因为“过去心不可得”。古时候有一个叫做道元的禅师曾经说过,一个禅师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换句话说,所谓修行,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并有机会从中学习的过程。修行人、大成就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其他人?所以大家要清楚一点,当我们面对那些所谓的错误,所谓的痛苦和所谓的伤害时,我们进入的是人性最懦弱平凡的领域,我们进入的是生命最痛苦的阴暗面。这一切,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要真实面对的,不可逃避,否则你就错过机会了,你会错过从中领悟到智慧和慈悲的修炼机会。
大家如果懂得反省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和其他人之所以会屡屡犯错,屡教不改,原因的根柢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有着共同的执著,共同的无明,共同的分别妄想,共同的贪嗔痴慢!那些在内心发酵的各种欲望和理想,小我的幻觉和膨胀,强烈的恐惧和嗔恨,无数的野心和欺骗,等等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内在人性的一部分,是共通的东西,不是外来的。在希腊悲剧、在禅宗公案以及在印度吠陀经,乃至在非洲和印第安的神话里,在在处处,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有关人性阴暗面的相似描写,这些自古以来就掌控人类命运的负面力量,几乎充斥了所有的文化文明。它们的存在是如此地普遍,如此地深入,所以,我们怎么可能躲得开呢?
在古印度,有句谚语很有意思,它说:“九十高龄的圣人也未必可靠。”意思是我们只要活在世间,就得面对人性的局限,是人就会犯错!即使是已经九十高龄的圣人,即使是觉醒的心灵,也很有可能会因为一时糊涂,受制于妄念。所以,大家以后要记得了,对那些犯错的人,无论如何,都不要过于苛责,可以批评,但不要过分,要尽量多些宽容和理解,要以谅己之心谅人。因为生命中最可怕的错误,不是别的,我告诉你们,生命中最可怕的错误就是拥有一颗不肯原谅、不肯宽恕的心!我希望大家都能正确理解我说的话,我们应该换个角度去看问题,那些在生命过程中的堕落面、阴暗面,那些错误,我们不妨视之为了解真理的另一个途径。如果我们懂得善用的话,我们就可以从这些错误里,学习到有关生命的最深刻教训!我们可以从人类共同的错误、共同的痛苦中,发现同体大悲的深刻含义,进而激发起自他不二的一种真实广大的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
我相信,这个才是佛菩萨最希望看到的,这才是真正的忏悔!这个忏悔的法门要修到这样才算是比较圆满了。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因为我曾经身体不好过,所以我会真真切切地同情那些身体不好的人;因为我知道自己心里也有人性的阴暗面,也就是有心病,所以我会格外体谅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这就是佛法的精神,一种推己及人的慈悲。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菩萨在无量劫前和我们芸芸众生一样,都是稀里糊涂的,流浪生死,旅泊三界,造作了不知道多少恶业,所以他也是苦过来的。菩萨也曾苦过无央数劫,但菩萨现在解脱啦,他回忆起从前的苦,尤其是生死大苦,想到众生累积的痛苦和他过去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他发愿要去帮助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慈悲。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上一句的升华,它指向的是一种更为广大、深远的慈悲。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这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疗法。很多人一生病,躺在床上,心里就开始胡思乱想了,而且是好的不想专想坏的,尽想些负面的东西。什么“我怎么这么倒霉”,“我是不是又做了什么坏事”,“我的业障怎么那么重啊”等等,诸如此类的。这种悔恨自责、自我否定的心念不但于病无益,于事无补,搞不好还会让病人陷入一种恶念纠缠的罗网,自堕恶道。所以这个时侯菩萨就要懂得引导了,你要让病人多多回忆那些善事好事,要把他的念头转到光明面来,你可以鼓励他:“你看你看,你已经做了这么多好事,利益了这么多众生,培了这么大的福报,哦,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佛菩萨一定会加庇你的!”这样“忆所修福”,先安其心,然后你才可以告诉他放下执著、念佛往生的道理,这样一步步引导,最终把他引导到“念于净命”的境界。什么叫“念于净命”?就是念念回归净土,念念回归那个清净圆满的生命状态,这就叫做“念于净命”。我们现在这个命虽然也是命,但不是净命,而是浊命,五浊之一,所以“此命不可留,但求归净土”,希望诸位能牢记!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维摩居士在这里告诉我们的,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善巧接引病人求生净土的方法,似乎还包含了一些“临终关怀”的意思,从“说身无常”开始,一直到下面的“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这里面有一个很清楚的次第,脉络的延续很明显。
「勿生忧恼,常起精进。」生病的时候,尤其是临命终时,大家千万要记得护持正念,这个时候更要生起精进念佛之心,或者你是持咒的,那就精进持咒,这是最关键的时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如果你那时心里还挂碍着外物,挂碍着你家的电冰箱、洗衣机,挂碍着房子车子,还生什么忧虑烦恼,那就很笨了。这个是维摩居士给我们的提醒,非常非常重要,大家要注意。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学佛的人,尤其是生过重病,或正在生病的学佛人,应当要发大心大愿,誓做大医王。最大的医王就是佛啊,菩萨也可以称之为医王,他们善于治疗一切众生的身心疾病,乃至像贪嗔痴慢、邪知邪见、无明烦恼等等,这些颠倒梦想之病,佛菩萨统统能治,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要向他们看齐。这句开示其实也就是四弘誓愿的内容,“当作医王”对应“佛道无上誓愿成”,“疗治众病”对应“众生无边誓愿度”。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我们能把病人引导到这一步,那这个探病的任务基本上就算是圆满了。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要想令病人心开意解,心生欢喜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像上面讲的那样去安慰开导他们才行,这是维摩居士的结论。下面,文殊菩萨居然气都不带喘一下的,马上就追问了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说实话很现实、很要命,跟我们每一个人都切身相关,所以大家要打起精神注意听了。
(67)超越自我 超越疾病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从这节开始,进入的是更具体的实修,讲的是更究竟的道理,所以可能也更难懂。文殊菩萨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代表我们问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疾“菩萨”,都有毛病,所谓“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我们这个世界压根儿就是一个病态的世界,人也是病态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怎样调伏这颗心,怎样求解脱呢?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维摩居士就告诉我们,这个有病的人你要懂得分析和观察,我这个病是从哪里来的呢?哦,原来都是从前世的业力果报,从今生的种种妄想、颠倒和烦恼中来的。言下之意,我们这个身体的疾病,追根究底,都是从心病来的,而这个心病,不过是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的一种错觉和执著罢了。我们不知道一切法都是因果连绵的“因缘所生法”,都是业力的化现,所以我们认假为真,执著不舍,那就出毛病了。其实不管是妄想也好,颠倒也好,还是烦恼也好,它们的体性统统都是空的,其性幻化,“无有实法”,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那么是谁在感受病苦呢?换句话说,如果连我们这个“我”尚且都是假的,了不可得,那么我所有的这个病苦恐怕就更假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都是假的,更何况是我的病?这样观察下去,慢慢你们就会明白身心和疾病的真相,以后万一有什么问题就可以自己调伏自己了。所以这个法门很重要,因为谁都保不定自己以后会不会生病,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说,这才是病苦中最需要的东西。
这个法门大家在平常就可以练习,从现在开始就可以练习,可以和念佛法门相结合,它能帮助我们破除“自力”和“自我”的妄想。等你哪天通过这个法门的训练,看清了“无有实法”的真相,那时你就可以真的放下了——把自力、自我的心放下,把怀疑放下,全身心地归投到这句佛号里,全身心地仰承佛力的摄受,这个时候你就算再生病、再痛苦,你也绝对不会怀疑自己能否往生了!因为这不是你决定的事,这是佛决定的事!你只要信任并接受就对了——就像一滴水信任大海,你只要接受大海对你的包融和摄受就OK了。你只要把自己完全交付给佛陀,把自己交付出去,这样就可以超越小我,超越痛苦!你的自我和自力之心破除得越彻底,你就越自在,你就越不会跟身心、跟痛苦认同,了解吗?你以前可能会想,“这是我的疾病,我的痛苦”,你会把病苦当做是你的一部分,但现在不会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一切法“无有实法”,你不会再自欺欺人,不会再被骗了。这就是这个法门的好处,关键是你要真看得清,真看得破,然后要真放得下才行,不然搞不好还是白搭,仅仅是理上了解还是白搭。
那些执著自我,看不清、看不破、又放不下的人很麻烦!有一次我去看一个朋友,很熟的朋友,他因为第N次失恋,心里痛苦得不得了,所以一个晚上都在外边借酒浇愁,借烟解闷,一不小心就着凉了,回家后又洗冷水澡,这样就把自己给搞病了。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刚缓过劲来,不过气色还是很差,一脸苦大仇深的表情。他突然就跟我说他很想自杀,觉得活着很没意思,很痛苦!压力很大!我心里就想,神经病!大家注意,这就是维摩居士讲的颠倒妄想招来的毛病——心病,骨子里还是愚痴和执著。
我就问他,你想清楚了吗?他说,我想清楚了。那我就又问,你确定你真的放下了吗?那哥们儿就说,我是真的放下了,生无可恋啊!其实他放得下个鬼哦,真放得下他就不会有那种想法了。所以我就告诉他说,那你就早点滚吧,早死早超生!老衲可以免费给你往生普佛,我也许还能再活个十几二十年的,等你投胎再来的时候说不定我还可以抱抱你,还来得及帮你找个奶妈喂喂奶,多好!所以你赶紧滚吧!哦,把他给说得,目瞪口呆,他没有想到我会这样说,所以骂又不是,骂也骂不过我,打又不是,打也打不过我,所以这朋友最后只能摇摇头,苦笑,算了。碰上我这样的人,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再看不开也只好看开了。你们不要把这个当成笑话来听,其实真正的佛法就是这样的,你既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真看清楚、想明白了,“无有实法”,那什么痛苦都是一样的,一弹指就过去了,没什么了不起!
类似的,那些在种种身心病苦中挣扎的人,如果你们能忍得过、看得破,如果你们懂得结合念佛法门,懂得祈求佛力的加庇,那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你们一定能够比较容易地修成这个法门——“无有实法”,从此超越身心疾病,超越一切痛苦。
「所以者何?」为什么呢?
因为「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这是讲,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来的,地水火风因缘具足才成就了这个身相,假名为我,有一个我的感觉,我的名字,但实在只是假名而已,仅仅是个名字,假的,别当真。就像这个房子,大家眼睛看到的这个房子,是由水泥、钢筋、砖头、木料等等拼凑而来的,因缘具足,假名为房子,因缘离散,房子就没了,“房子”这个名字你就不能用了。这个四大和合的身心即假即空,他的真相是无我,没有我,空的。这个道理不用学《维摩诘经》就应该懂了。我们这个身体,地水火风,“四大无主”,这四个家伙哪一个都不是主人,哪一个都不是我,这个身体不是真我,那什么是真我?真我在哪里?是这个能感觉、能思想的心吗?如果没有这个身体,那还有这颗心吗?身体死亡了,四大消散,那这颗心在哪里?轮回的又是哪个?如果这颗心不是真我,不是真心,那真心是什么?真我在哪里?在身体上吗?在身内还是身外?还是在中间?像这些统统都是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掉,那生死差不多也就可以了了。
建议大家去把《楞严经》找来好好看看,《楞严经》里佛陀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是最清楚的,那个思维慎密得不得了。师父以前讲过的,我打算发发心,以后有机会的话,因缘具足的话,给大家把这部无上宝典也讲一遍,(众鼓掌)呵呵,这算是逼上梁山了,(众笑)希望这个愿望能尽快达成。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讲这个身体。很显然,我们这个身体是无我的,真正的主人翁不是他,如果我们把身体错认成我,并以此为界限来分隔众生,那问题就来了,就会出问题——不但是我们出问题,就连世界都会出问题。所以下面维摩居士接着就讲到了: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他进一步说,我们的病是怎么来的?我们的身心疾病,种种烦恼痛苦是怎么来的?维摩居士讲“皆由著我”,意思是一切烦恼痛苦、身心疾病都是从我执我相来的,这是根源,是我们对身体,对小我的执著认同,才导致了持续不断的生命的大苦!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探讨一番,为什么维摩居士会说“病起”的原因是“皆由著我”?这个“我”——小我、自我、假我,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古到今,无论中外,有很多宗教传统、修行体系,或者很多智者和大成就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那就是神性或佛性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那是唯一的存在!是唯一的实相!对这个实相的描述和称呼有很多很多,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称呼,像什么神性、佛性、自性、法身、安拉、上帝、道、基督、真主等等,名称虽多,但它们指向的却是同一境界,同一真理。这可不是什么信仰、概念或理论教条,这是来自于无数修行者的实践结果,这是他们最直接、最真实、最深刻的心灵体验,而由他们传达的最惊人的讯息就是:这个神性或佛性就在我们心中,宇宙就在我们心中!在我们内在生命的最深处,我们就是神!我们就是佛!
严格来讲,这个神或佛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的,因为在佛性中并没有所谓的二元对立,没有主体,没有客体,所有的对立分别都消失了。这个时候的修行者,他所体验到的是一种“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无限境界,又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和佛、和众生本来是一体的,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感受到这点呢?是什么把我们从这个伟大的状态中给“驱逐”出来了?难道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事吗?有的人就会这么想,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中关于堕落天使的传说,以及原罪的思想,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据我了解,在许多不同的宗教传统中,其实都有类似的关于这个自我和神性的种种描述,这些描述惊人地雷同,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佛菩萨化身千百亿的说法是很可信的。这些描述都有一个共识,它们说,我们之所以不知道自己和众生、和神性是一体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广大意识、广大觉知被眼前的这个小小的身心自我给限制住了,我们的注意力焦点是如此地集中,只集中在这个自我身上,以至于我们的意识觉知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单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封闭的、紧缩的,以自我为中心,这其实就是佛陀讲的我执和我相。我们是如此的认同这个紧缩的自我,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我们活在一种与世界、与众生、与佛性相分离的幻觉中,而这个就是基督教、天主教所谓的“原罪”。
这个与世界分离的“我”,很自然地,他(她)会把外在的一切都当做是和自己不一样的对立面,这种二元分别的生命状态显然是很有问题的,这让“我”错以为自己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渺小的、容易受伤的个体,这种错觉很糟糕。我们完全不知道,当“我”这样以为的时候,真正的我就被局限了。我们被形体所拘束,所以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牢笼,一个以肉体为界限的牢笼中。
我以为这个身体就是“我”,所以我把自己这个主体和外在的客体做了一个划分,然后我把世界也做了一个划分,像什么善与恶、苦与乐、爱与恨、美与丑、真与假等等,我不知道这些相互矛盾冲突的现象其实只是一个假相,那是“集体自我”共同幻构出来的东西,共业所成,就像是一场大梦。我不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埋藏的,其实是同一个至高无上的、超越分别的神性或佛性。由于我是这样的执著,我只知道通过眼睛去看世界,我的觉知、我所有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这样一个单一的频道上,也就是说,我的视线被这个工具给固定住了,其它五根,耳鼻舌身意,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执著我所看到和感觉到的那一点点世界,我把它们当成了我的唯一,而且,我以为它们都是真实的,我把它们太当真了,所以我经常会为此感到痛苦,感到不安。这种痛苦和不安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那个自我幻相和那个四分五裂的破碎觉知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怎么可能逃脱痛苦呢?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把自我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因为自我就是痛苦!有自我,有小我,就一定会有痛苦!这是一定的!
“要想止息痛苦,那就必须要破除自我的执著,停止自我的活动。”这是佛陀当年对阿罗汉们说的一句开示。的确是这样的,自我不死,痛苦和轮回就不会停止,禅宗祖师讲,必须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讲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只有从小我中解脱出来的人,只有回归真我,才能最终超越生命的巨痛,否则你一定会进入自我的下一个幻妄境界里,继续做你的酸甜苦辣的春秋大梦。
这个自我和轮回的道理,不但我们东方的神秘传统特别强调,其实西方的神秘传统也很强调,他们把地狱的罪苦完全归咎于这个分裂的小我。在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一些典章文献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类似的主题、类似的描述。像十八世纪英国基督教一位叫做威廉的修行者,他就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所有的罪恶、死亡、诅咒和地狱,所有的阴影,都是来自于自我的国度。而导致灵魂和神圣分离的,正是所有自恋、自尊和自我追寻的活动,正是自我,带来了永恒的死亡和地狱。”有意思吧?这是何等深刻的洞见啊!所以不要以为基督教是“外道”哦。在伊斯兰教里也有一句圣哲的名言:“假如你从未见过魔鬼,那么你不妨回家照照镜子,去看看你的自我。”这句话完全正确!某位老居士、老菩萨、某老太,你们想见到魔鬼吗?那就赶紧回家照镜子!等下我也要去照照,欢迎大家都去照照。
另外,在苏菲密教还有一个更绝的说法,他们说:“没有地狱,只有自我!没有天堂,只有无我!”这个见地很了不起!言下之意,自我就是地狱,无我就是天堂,这和我们佛教的说法很相像。而另外一位基督教的神秘学家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在地狱里,并没有什么燃烧的火焰,燃烧的只有自我!”所以你们看,在自我这个问题上,全世界各大宗教的认识其实都是一样的,大家都认识到,生命的苦都是从“我”而来的——按照维摩居士的讲法,这叫做“皆由著我”。
“是故于我,不应生著”,这是维摩居士的结论,要想解脱,要想了解生命的真相,那就不应该再去执著这个自我,我执我见我相,统统都要打却!这是修行解脱的关键,不过话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该怎么做?这个我执要怎么破?
所以下面维摩居士接着又说了。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从这一段开始,往下一大串,讲的都是很具体的实修心法,非常非常重要,师父尽量给大家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解释。维摩居士在这里讲,“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意思是,修行者首先要明确一点,一切病苦的根本就是我执,我们对自我、对小我的盲目执著正是一切病苦产生的根本原因,道理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个自我或小我的心理执著,在古印度称之为“阿汗姆卡拉”,这是梵文的读法,有“结”或“紧缩”的意思,这意味着“自我”只是一种感觉罢了,这个感觉是虚幻无常、不牢靠的。如果我们真的能看清楚这一点,那当下就可以把我想和众生想放下了。这只是一转念的事,所谓弹指之间,只要你真看清楚自我的虚妄,那种“我是这个身体”,“我是真实的”,“我和他人、和众生是不一样的”,这些想法,这些分别的观念,在一瞬间就可以破除掉了,这就是佛法的智慧解脱之道。
关键在于,你必须要非常深刻地洞察到,我们所以为的这个“身心自我”,我们所以为的“我”,这个概念,这种感觉,包括这个身心本身,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存在过——存在的只有法!只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幻生幻灭的法,我这样讲你们能听懂吗?现象界存在的一切,统统都是无自性、无主宰、没有任何实在性的法。像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这颗心,我们的自我感,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身体是因缘和合、众法合成的,这个不难理解吧?有一定佛学基础的居士菩萨应该不难理解吧?像四大,地水火风,父母的受精卵,再加上神识的一缕执念入胎,一个新的生命,新的身体就诞生了。但这个身体只是暂时的,更不用说建立在这个身体之上的种种自我感了,那也是暂时的。在组成这个身心自我的种种因素、种种“法”里边,你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不会变化的“我”,这里面没有我,哪一个都不是我,那我在哪里?我们所以为的“我”在哪里?
那个投胎的一缕执念是“我”吗?那一缕执著的念头是我吗?那个精神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是我吗?说实话,那也不是,很多人都以为那就是真我,实际上不是的。那只是一缕小小的、不断生灭变化、不停更换内容的执著意念,它遵循着因果的业力法则,随着因果造作、念念相续的一股惯性的力量(行阴的动能)无休止地运作,一会儿做人,一会儿做动物,一会儿做男性,一会儿做女性,一会儿为善,一会儿又为恶,它在生死轮回里不停地变换身份,累积了无数的种子,所以它也并不是什么真实永恒的存在,它是无常的,空的,并没有什么实在性可得。这个神识的本质就是一缕执念,它就像一缕阳光,我们所谓的自我就像是一缕阳光,阳光存在吗?存在,但它是太阳吗?显然不是,道理很简单。这个自我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个身心小我存在吗?存在,但它是真我吗?显然也不是。阳光不是太阳,但阳光显然是属于太阳的,它是太阳的一部分,它们是一个整体,阳光不可能离开太阳而单独存在,因此,我们也不可能离开真我、离开佛性而单独存在。
所以修行解脱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这个小我的幻觉,找到那个永恒的、无限的“源头”,要回归佛性,那个才是生命的真相!除此之外,在现象界存在的只有法!只有念念迁流的因缘法!一切人我众生的喜怒哀乐、生灭来去统统都是如梦如幻的“法”的呈现,统统都是无我的,不过如此而已。我所感觉到的、我经验到的、想到的,统统都不是我,我无法在这些弹指即逝的东西当中找到我自己,我们的自我感,我们所以为的“我”,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快速变化的、暂时的幻觉,所以维摩居士才说“起唯法起,灭唯法灭”。意思是说,我们这个身心自我不过是众多因素在某一条件下暂时组合而成的一个相,一个影像,完全是因缘所致的,这就叫做“起唯法起”;哪一天因缘一到,我们这个身心自我也就散了,诸法各归本位,“尘归尘,土归土”,幻化归法性,妙有归真空,这叫做“灭唯法灭”。所以我们执著这个身心,把它当成“我”,把它当真,一天到晚为它打生打死,烦恼不休,这种思想的执著其实是很愚蠢的!
进一步,维摩居士又说了: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什么意思?地水火风组成了我们这个色身,受想行识组成了我们的精神,它们虽然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但它们各自的生灭变化却是“各不相知”的。在身心的内部,似乎有一套早已设计好的程序,或者换个比较通俗的说法,身心,我们这个身心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在遵循着一条既定的“命运”轨迹在不停地活动。从这种活动里,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主宰者,比如说,人吃了有毒有害的东西,或吃了对肠胃有刺激性的东西,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将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这其实是肠胃防止中毒的一种保护性动作,自发的,我们可能根本还没有意识到,它就发生了。有时候像咳嗽、打喷嚏也是属于这种情况。再比如我们不小心擦破了一点皮,细菌刚进入,白血球立刻就会把这个地方包围起来杀菌,这是谁下的命令?那动作比消防队救火还快。这里面哪个是主宰其事的“我”?是我们能思考、能感觉的这颗心吗?
如果这颗心是主宰,那为什么我肚子疼的时候,我拼命下命令想叫它不疼,结果它还是疼?所以有很多事实都证明,组成我们这个身心复合体的众法——也就是四大五蕴,完全是一种无我的因缘偶合。这个身心是“缘合则有,缘散则无”的,当四大五蕴缘尽分离的时候,你越执著,就会越痛苦,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缘分的聚散太当回事儿了。
如果我们再深入点观察就会发现,整个身心,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当我们以为有个“我”生出来的时候,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一个“我”,存在的只有众缘和合的法,那只是法生,而不是“我”生,明白吗?同理,当我们以为有个“我”要死的时候,其实也并没有这样的一个“我”会死,离散的只有法,那只是法灭。一切只是法生法灭、幻生幻灭而已,如果你们能把这个道理搞明白,那当下就可以从我执我相的迷思中解脱出来了。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这是比之前讲的更进一步的道理,这个就是著名的“一切法空”的奥义,我们以前也讲过的,“一切法空”。那像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那些缘起法,我们讲“现象界存在的只有法,只有念念迁流的因缘法”,这些都是佛陀说来帮我们治病的,是方便说,那是为了对治我们众生执著这个身心为“我”,执著这个身心为实有的错觉。如果我们因此而生起新的执著,执著缘起法为实有,那就又错了,那依然还是病,还是颠倒,所以我们还要把“法想”,把对“法”的执著去掉才行,不能把这个“法”给当真了。
这么说什么意思呢? 一切缘起法,一切在时间空间内相续运作的因缘法,包括时空本身,它们统统都是空的,乃至“空”也是空的,这个很难懂。因为它们统统都是缘起的一部分,并不是真实不变的存在,所以这个把“法”当真的想法说到底也是种颠倒,一念颠倒那就是大毛病,修行者最终还是要突破、丢掉的。不丢掉的话,你自己就会被这个法所困,被你所认可的、接受的这个法所困。像那些学佛学得满口佛话、满脸佛气的人,往往就是被法所困,被佛法的法理给困住了。本来就很颠倒的一个人,又往身上油漆上那么多东西。这个人生本来就很苦了,已经捆了这么多绳子,结果佛陀叫你看清楚、放下,一切皆空,有的人不但原来的没有看清楚、没有放下,他现在还把这个“放下”和“空”给捡起来了,所以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的大彻大悟、怎么可能得到解脱呢?像龙树菩萨在《中论》的《观行品》里就曾经说: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听得懂吗?“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这个“大圣”指的就是佛陀,佛陀给我们众生讲说空性的道理,讲说空义,是为了破除我们对“一切法实有”的执著,破除我们认为“一切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观念,破除我们这种种的虚妄见地,让我们远离,远离妄想颠倒。但如果说,我们的妄想颠倒没远离吧,我们把这个空性、空见又当真了,牢牢地执著一个空,那就错得更远了,比原来执著“有”还可怕!像这种执著空的人,十方诸佛所不化,很难度!龙树菩萨这首偈子讲的其实就是前面这个道理,大家要了解。
下面,「云何为离?离我我所。」这个“法想”,我们对法的那种见地、那种执著要怎样才能远离呢?意思是这个执著要怎样才能破除呢?维摩居士就说了,那必须要从我们自己身上、从我们自身着手,要远离“我”和“我所”的分别妄想才行。第一,要先无我,要先离我执和我相,要先破去这个“身心是我”的观念,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第二,要离我所,既然“我”都不成立,“我”都不是真实的,那么所谓的“我的”、“我所有的”这个概念也是不成立的,不真实的,对不对?这个逻辑思维跟得上吗?既然没有“我”,又哪里有什么“我所有的”呢?没有任何东西是“我的”,听清楚,没有我的身体、没有我的爱人、没有我的金钱、没有我的房子、没有我的家园、没有我的地球,一切都是不二的!它们都不是“我的”,它们不是“我的”对立面,它们不是外在于“我”的另一个物体,它们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的”占有物,了解吗?只是暂时使用而已,不是属于我的。
在这里,维摩居士为什么要特别地强调对这个“我”和“我所”的舍离呢?这个舍离的意义又何在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佛菩萨观察到,我们众生只要一生起“我”的错觉,那就会随之生起一连串的分别执著,我们就会对身心、对内在的需求产生一种很强烈的贪著;而一有“我所”呢,我们这个心就会开始向外驰求,向外追逐,那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分别心会越来越重,我们对这个二元世界的认同感也会越来越强。那么很显然,我们最终会被困在这个幻相世界里,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所以轮回怎么来的?轮回就是这样来的。
因此下面维摩居士接着,他自问自答就说: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这里讲的东西很重要,维摩居士说,要怎样才能远离“我”和“我所”的分别念,要怎样才能破除这个错觉呢?这个“我”和“我所”的错觉,是从两个更基本的分别念自然衍生出来的,那就是内和外的分别。真是这样的,当我们以自己的身心为界限的时候,这个内外感是很明显的,对不对?你和我很明显不同嘛,你看我在你的外边,我看你在我的外边,两不搭界,你痛的时候我不会痛,我痛的时候你不会痛,我们要相互碰碰才会有感觉,所以怎么可能不起分别?但这个是真相吗?这种分别的触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真相吗?佛菩萨说不是的,要想了解真相,那这个内外的分别,这两个“基本法”就必须要破除才行。
讲到这里插句闲话,大家不要以为前面讲的这些东西听起来很枯燥,其实这些都是很精炼的修法窍决,都是心法,大家如果能把它们牢记,然后反复地琢磨透了,那么你们的修行就会向上迈进一大步!这些看起来很简单枯燥的文字,其实是帮助我们打开另外一个世界的钥匙,吃透它,你们就会进入另一个全新的广阔天地!所以大家要安静下来,不要打妄想,不要去分析,不要猜疑,你只需要耐心地听、用心地听,只需要很单纯地听,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仔细地反观、体会,这样你们就会得大受用了。
下面维摩居士就接着说,这个内外的分别要怎样才能破除呢?很简单,我们只要不去分别内外诸法就行了,把内外的界限打破,把内看成外,把外看成内,这个内外一如的境界可不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而是实证的功夫,修行者真做到了,自然就能心行平等。因为那个时候的你会非常清楚地感知到,一切众生都是一体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内外和人我的分别,分别只是幻相,只是幻觉,只有到这个时候,你的平等心、慈悲心和忍辱心才会真正地生起,自然地、真正地生起。那像很多念佛的人,或者修观想法门的人,他们一旦修到某个程度,他们所求生、所观想的净土境界就会成为现实,内在净土的庄严会很清楚地显现于“外”,这就是一种突破的证明。这显示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外”,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这个道理虽然我们大家目前还没有证到,但你们如果选择相信的话,仅仅是这份相信,就足以给你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和改善,你会活得更平和、更智慧、更有爱心。了解这个道理,或者仅仅是相信这个道理的人,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的人,你会活得更安详、更宠辱不惊、更能接受一切顺和逆的境界,你的烦恼痛苦会少很多很多,因为你看待生命的眼光那个时候已经完全不同了。
「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修行者突破内外的分别后,就会“行于平等”,这个平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有我和无我等,这叫做“我等”。并不是说我死掉之后那才叫无我,现在的这个“我”,这个身心存在的当下就是空的,就是无我。而且,在那种内外一如、众生一体的觉受境界里,要说我,哪个不是我?哪个又是我?平常我们以为这个才是我,那个不是我,其实这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分别妄想,一种执著、一种错觉罢了,所以才会互相伤害,互相算计,互相勾心斗角,而忘记了互相爱和慈悲才是最重要的——在生命里,互相爱和慈悲才是最重要的!
活在那种一体境界的修行者,他会非常清楚地体验到一切法空的真相,这个空就是涅槃,就是解脱。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来就是空的,本来就在涅槃当中,就在解脱当中,我们生死的当下,就是涅槃的当下,就是解脱的当下,大家能观察得到吗?生老病死和不生不灭的涅槃是同一空性的,没有两个空性,所谓生死如幻,涅槃如梦,这个涅槃并不是生死之外的另一个东西,修行者洞察生死真相的当下就是自性的解脱涅槃。所以真正的佛菩萨是不会离开生死去另外找什么涅槃的,他们没有这样的取舍心,就算他们想取舍,这样的涅槃也不存在,这就叫做“涅槃生死等空花”,维摩居士称之为“涅槃等”。
因此,真正的佛法是不二之法,我们众生的“假我”和诸佛解脱的涅槃,其实都是同一真如的空性,同一法性。这个空性,从生到死并没有动过,这个就是真相!这个从来不受生死幻法干扰的空性、佛性,就是真得不能再真的真相!
「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维摩居士接着就说,那么以什么来讲这个“我”和涅槃都是空的呢?因为在无常生灭的现象界,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和“涅槃”可得,那只是假名安立的概念,所以是空。这个空不是一个境界,如果修行者,如果你们心里还有一个空的境界、还在想象一个空那就糟糕了,那个是执著了空相。空只是个名词,你们了解这点,轻轻放下就对了。有的人一听放下,立刻就有了个放下的境界,像有的居士说,我这一次念佛念得真好啊,感觉很清净、很放下——呵呵,你们说他是真清净、真放下了吗?
所以这个“我”和涅槃二法,只是学理上的名词概念,并没有什么真实不变的体性可得,修行者必须要明白这一点,才有可能证入真正的空性大海。那么证得这个空性后,你自然就会晓得佛说的平等是什么意思了。这时的你已经不会再被什么病相所困扰,就连生死涅槃尚且都是空的,更何况是区区的疾病呢?那只是缘起的幻法而已。如果你们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算有病也无妨,这时就算有病也等于没病了,因为你会把它看空,不再执著于它,不再认同它。学佛人在这个时候最大的可能性,往往就是——他只剩下一个毛病,那就是空病,执空之病,抓住一个空不舍得放手,抓住一个清净的感觉不舍得放手,被空的境界、清净的境界所困。修行者如果想要彻底证得诸佛解脱的话,按照维摩居士的说法,这个空病最后也是要去掉的,必须要毫不客气地丢掉。
在古时候,禅宗有位天王道悟禅师,他的故事我们以前说过的,不知道有的居士还记不记得?他是开悟的大师、大禅师,结果他临死的时候生病,“唉哟!唉哟!”叫得那个痛啊,什么神通都不管用。然后徒弟听了受不了,就请他不要叫了,再叫下去给外边的人听到,那大家的脸就都要丢光了。道悟禅师听了徒弟的要求,就觉得很有道理,就说,哦,是这样啊!我现在虽然叫痛,但我有一个完全不痛的你知不知道?徒弟就说,不知道。道悟禅师就说,那你过来,我来教你。徒弟就凑过去,结果道悟禅师在徒弟的耳边就说:“唉哟!唉哟!这个就是不痛的,懂了吗?”徒弟当场傻眼,当然说不懂啦。但道悟禅师也不理他,他很潇洒地把枕头一摔,两腿一盘,就这么走了。前一刻还在“唉哟!唉哟”大叫痛苦的人,下一刻很自在地就这么走了,拍拍屁股,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个是玩的什么把戏?
在现代,在美国有一位叫做戴纳的禅师,他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我们从他的故事里,似乎可以窥见某种更谦卑地面对病痛和死亡的方式,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比较符合一种完整的人性,比较符合平常心。这个戴纳禅师他在美国的某市有一个规模很大的禅修中心,那么他晚年的时候被诊断患了癌症、绝症,他世界各地的很多学生闻讯、听说之后,就都纷纷赶回来探望老师。但是这些学生有个疑惑、有个问题,他们就觉得,老师的身体怎么也和我们凡人一样的脆弱、一样的会生病呢?他们对此那是百思不得其解,所以他们的心里感到既震惊又惶惑。那戴纳禅师就看出了他们的想法,所以有一天,他就把学生们都召集到了病榻前,对他们说:“我看得出来,你们都在仔细观察我。你们想看看一个禅师是怎么面对死亡的。那么,我现在就让各位见识一下吧。”他说完这个话,就两腿一蹬,惊恐万状地挥舞着手臂,口中狂喊:“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呀!”就这样,然后他停止动作,抬头瞧着他的学生们只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自己死的时候会是什么情景,也许我会在恐惧或痛苦中死去。不过请你们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正确的死法!”
你们听明白了吗?哦,很了不起!这个老师很了不起!因为他并没有以一种分别的状态、并没有以分别心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你们能了解吗?他并没有示现一种很超然的状态,他很接受凡夫的那种痛苦和愚痴,他没有去分别。他明白自己必须如实地面对当下,面对当下疾病和痛苦的呈现,痛的时候就叫“唉哟”,不痛的时候就睡大觉。那天王道悟禅师也是这样的,如实地面对当下的生命,痛归痛,叫也无妨,叫也无碍,但痛里自有一个不痛的,了解吗?你们没事干的时候,不妨拿这两个公案来参参看,参透了,你们就会懂得何谓“空病亦空”了。
下面,「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菩萨证得这个真空的道理后,自然就能不受一尘,不受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是无所受,但正是因为无所受,所以他反而能承受各种“受”,比如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等。不像我们凡夫,不知道“无所受”的道理,一受就当真了,就执著。只有菩萨才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生其心、有所受而又一无所住,一无所受。
听得清楚吗?不知道大家听懂了没有?那么什么是受呢?“唉哟,唉哟”,这个就是受;什么是无所受呢?“唉哟,唉哟”,这个就是无所受,明白了吗?大菩萨的境界就是这样的,“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他们在感受境界的同时,当下就是无受。所以像那些得了道的人,我们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他的外表看上去和我们一模一样,冷的时候他也会冷,热的时候他也会热,烦的时候他也会骂人,痛的时候,该叫的他也会叫,吃多了他也一样要亲自上厕所。唯一和我们凡夫不同的地方,是这里(指心),菩萨的心里,他对万事万物那是一点挂碍、一丝牵绊都没有的,从生到死,赤裸干净,这就叫做“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嗯?我突然发现某些同志的脸上,准确的说应该是几乎每一个人的脸上、额头上都写有两行字,你们自己不知道吗?你们的脸上都有两行字,很明显的两行字,你们自己居然不知道?两行字,什么字?“我是牛,请别对我弹琴!”(众笑)哎,厉害!最近这段时间你们的头上经常会出现这两行字,你们的眼神,你们的脸色一看,那两行字是历历在目,“我是牛,请别对我弹琴”,所以你们大家是这个(竖大拇指)!我承认我很失败!
你们这种状态,有些问题,师父本来不想讲的,但不讲又不行,我不讲你们有些人根本就意识不到,恐怕等你们的舍利子都烧出来了也还不知道,那就很麻烦了。大家的舍利子,这个舍利子一烧出来,就会自动排成两行字,“我是牛”——呵呵,点点点点,不说了。
(68)自他调伏断病本
下面,「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这是讲,有的菩萨因为还没有尽到弘法的责任,众生未度,还没有圆成佛果,所以说是未具佛法,他们没有像小乘行者那样选择灰身灭智,只管自己证入偏空涅槃就行了,而是面对现实,自利利他,继续努力。很多悟了道的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会反复地再来,以各种身份来服务众生。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有时候比我们还像凡夫,这就叫做“悟了同未悟”,但他们毕竟是悟了的,他们只是不愿声张、不愿装神弄鬼而已,所以我们才不晓得。
这类菩萨的行持,他们出世间的成就,并不是像一般人所以为的,是表现在那种超凡脱俗的地方,不是的!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土壤,其实就落实在平凡的人世间,就在入世的世间法上——不是在高高的山顶上,更不是在某个遥远的天堂。
所以,「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我们学佛的人,假如我们自己生过病,受过病苦的折磨,那么就应该推己及人,要想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和我一样生病的、无助的众生,尤其是恶道的众生,它们的痛苦又是怎样的呢?所以要发愿去救护它们、帮助它们,我既然已经解脱了,那么我也要让一切众生都同得解脱,能这样去想去做,就是大悲心,就是菩萨行。
我们学佛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去帮助那些在恶道中受苦的众生?不帮助行不行啊?很简单这个道理,因为它们就是我们!菩萨道就是在这种地方起行的,不是在某个莲花世界。到莲花世界那是去留学,到了极乐世界,证到阿鞞跋致不退转地之后,我们还是要回来的,回来干嘛?回来吃苦受累,回来想方设法去唤醒那些昏睡的众生。而且,越是苦难的时候就越是要回来,你如果真是菩萨你就会这样,等众生一好,你反而可以走了。2012一来,你就不能走,等2012一过,大家都好了,你才可以走。这也就是我们天天在早课的时候念叨的那句“五浊恶世誓先入”,我们能做到吗?做不到!现在我们还做不到,但至少要发这样的心,否则我劝大家也不要再念佛了!不发这样的菩提心,你们念佛干嘛?只为自己逃避吗?那样自私自利的发心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罢了!
所以我以前叫你们居士菩萨要发心,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咦?有时候讲了半天没反应的,这就是禅宗祖师讲的“皮下无血”,你们说说看,什么动物的皮下没有热血?冷血动物,对不对?一说放生,大伙儿呼呼地捐钱,因为贪著放生的功德,但一说放人、救人,顿时个个囊中羞涩,“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难道说救人还比不上救动物有功德吗?有时候我真搞不懂某些人是怎么想的,所以大家要反省,我们都要反省。唠叨完毕,讲经继续。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菩萨要去除的毛病只有一个,那就是执著,包括那种以为一切境界是真实的错误观念。比如戴红色眼镜看到的东西那肯定就是红色的,我们想看真的颜色,只要把眼镜去掉就行了,不必连眼睛都挖掉,所以说“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不必去除能够生起妙观察智的法,因为“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三世诸佛皆供养法”,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大家了解。
「为断病本,而教导之。」菩萨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教化众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治疗生死大病,断除病本。这个“本”一治好,那“标”自然也就好办了,标本兼治。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那么,什么是生病的根本呢?什么是生死大病的病本呢?这里讲,所谓的病本也就是攀缘,就是我们能缘的这颗心,缘于所缘的内外境界,因为心和境的配合,就有了攀缘,就有了取相分别——这就是我们的思想,向外驰求的思想,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就像波浪一样的,一起一伏永不停止。说起来我们的心一天到晚都在攀缘中,要名要利、要长寿、要享受、要高高在上,要这个要那个的什么都要。《西游记》里用孙悟空孙猴子来形容这颗攀缘的心,我们的心就像是那只躁动不安的猴子,猴子东摸摸西抓抓的,不动弹一下它不舒服,这就是攀缘。因为有这样的攀缘,所以我们才有病,这个攀缘的心不满足啊,就会有轮回,永不满足,那就永远轮回!我们凡夫求东西求不到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就是病,而攀缘就是病的根本,是疾病的根源,自己要反省。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我们众生攀缘的对象是什么呢?维摩居士就讲,我们攀缘的是三界万物,大的攀缘是三界生死,我们普通人是在欲界中攀缘,要好不要坏,要乐不要苦,除此之外一切都要。那像有的人做生意、做事业不顺不对路,做得很痛苦,我上海有个好朋友就是这样的,想放吧,又有点放不下,他还有侥幸的心理,而且他还怕别人笑话他,所以就一直硬撑着。我曾经对他说,学佛学的是解脱,八风不理,如如不动,你管人家怎么想啊?你做事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会来赞叹你,直道而行就对了,凡事尽力,结果随缘,做不了就不做了;不做的时候呢,你也不要怕别人的非议和耻笑,别人理解不理解那是他的事,你要这样才是解脱的。像我这个朋友,他的这种心态就是攀缘,好强、好胜、好面子。我们修行,如果这点攀缘放不下,那病就不能去,生死也就不能了。至于色界和无色界的攀缘,那个不是我们的境界,至少不是我们目前的境界,我们一般人想攀缘可能还攀缘不上,所以就不必多谈了。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维摩居士就讲,要怎样才能断除这个攀缘呢?那就要好好观察了,我们这颗能攀缘的心,和我们所攀缘的外境,这两者都是空的,都是同一空性,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讲过,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所以能不自能,所不自所,这个能所的分别是了无自性、如梦如幻的,当下就是无所得,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抓得住、可以带得走的。这个身心你抓得住吗?钞票房子你抓得住吗?内外你都抓不住,你再怎么用力、再怎么痛苦都抓不住。
因此,就像《心经》讲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你真看清楚这个道理,想清楚这个道理,那么无执之心自然就会产生了,菩提智慧也就产生了。这个时候你再去面对外境,那心态就完全不同了,如如不动,动也如如,了无分别挂碍。面对顺的好的境界,比如你发财了,你最多只有淡淡的欢喜,不会得意忘形;面对逆的坏的境界,自己不喜欢的那些境界,比如挫折磨难来了,你不会害怕和恐惧,不会失意忘形。这个时候一切攀缘自然就能不除而除,因为明白道理了,我们人是幻人,境是幻境,这里面还有什么好攀缘的呢?你再也不会受制于它们,两者皆空,所谓的“无心人修无心道”,不过如此而已。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什么是无所得呢?这个无所得就是要远离两种见,一是内见,就是执著五蕴身心,这是一种对内的执著;二是外见,万事万物、一切外境外相,这是对外的一种执著。在龙树菩萨写的《大智度论》上,他告诉我们,修行要“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我们学佛、学打坐要做到这样才行,这样才有可能成就,必须要远离内外的这两种见之后,才能破除我执和法执,证得无所得的大智慧。这个无所得的大智慧就是一切本自具足、本自圆满、一体不二,这就是无所得的佛陀的般若境界。无所得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恰恰相反,而是一切具足——本自具足,本自圆满,从本以来一切就没有缺失、不圆满过,所以也没有什么得不得的,这点大家要了解。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维摩居士对文殊菩萨说,以上这些,就是有病菩萨调伏自己的方法,这颗心调伏了,就可以断除老病死苦,就能不惧生死,这个时候才谈得上去帮助其它众生。如果不能调伏这颗心,那对修行者来说,内不足以利己,没有智慧庄严;外不足以利他,没有福德庄严,那这一辈子基本上就算是白修了。所以这颗心不调伏,我们永远也不会有大成就,永远也不会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就像是在打仗,菩萨就像和敌人战斗的战士,见贪嗔痴如临大敌,他不会被什么所谓的魔障、欲望,被它们的美丽外表所迷惑诱惑,慧剑一挥,直直劈下,不上当就对了。只有像这样自缚已解的人,才有可能进一步去帮助他人解缚,这就是菩萨该走的自觉觉他的菩提大道。
这里讲到“断老病死苦”,这在佛法里是个大问题,对我们而言也是个大问题。像你们在座的很多居士都是念佛的,对吧?其实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好,要想“断老病死苦”,你就必须要将“老病死”这三个字牢牢地挂在心上才行。要随时提醒自己,念老就是念无常,念病就是念苦,念死就是念空,就是念无所得。学佛的人尤其要念的就是念死,念死就是要随时随地准备好面对死亡,因为人命无常,“孤坟多是少年人”。
以前我在江西参学、游玩的时候,碰到过一位住山住茅蓬的老师父,这个老师父正在一块地里自己种地、种菜。我看见他穿得破破烂烂的,好像很辛苦的样子,我就替他操上心了,我就问他,“老师父,你这样累不累啊?”因为按照我的懒人哲学我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结果老和尚嘿嘿一笑没有搭理我,哦,很伤自尊。但是我脸皮厚不怕,我又问他,“您在山里一个人方不方便,得病了怎么办啊?”这下子老人家回答我了,老和尚把锄头往地上一顿,就冲了我一句话:“出家人想那么多干什么!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田里死田里埋!”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替这些真正住山的修行人担心顾虑,那纯粹就是多余的,纯属多事!
所以真正念死的人他就能看得这么开,这在心地上是一个很确实地锤炼功夫,这要真看得破、要真放得下才行,不是靠简单想想、嘴上说说就能做到的。我们平常健康的时候,朋友之间喜欢互开玩笑,讲生讲死,大半是抱着玩笑的心态,自以为看得很开、很不在乎,其实那都是在自欺欺人罢了。可能真到死的时候你就看不开了,恐怕也没几个看得开的。死的时候真能看得开啊,那就可以一笑而去,潇洒自在,从此不再受苦。
(69)慈悲魔 菩萨缚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这是讲,菩萨生病的时候,“应复作是念”,应当要作这样的观想,要借事修观,要懂得借这副躯体来观想修行,修行的重点就在这个“念”上,念什么呢?有病的菩萨要很清楚,其实自己并没有真的在生病,“如我此病”,这个病的痛苦感觉是受阴上的,非真非有,虚妄不实,我是这样,那众生的病也是这样。我们众生的病是执著心和妄想心造作出来的,那更是虚妄中的虚妄。
但是,不管是不是修行人,生起病来那个痛苦可不像是假的。诸位老病号,在痛得要死的时候,要怎样才能把那个痛的“念”给转过来呢?这就需要切实的功夫了,不能空谈理论,这个功夫必须要在病中、在痛苦中才能体会得到。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得肾结石的时候,那真是疼得要死,佛号都快提不起来了,打小好像就没那么疼过,其实这还不是最严重的肾结石,就已经那么疼了。那么几年后肾结石又发作了一次,但这回我就没那么狼狈了,已经有准备了,它疼它的,佛号照常,结果那次病也好得非常快,三下五除二,没啦。所以我们修行的功夫,就在于怎么把这个念的力量转过来,你要明白这个病痛是“非真非有”的,这个时候佛号才能提得起来,八万四千法门,就在这一下,这个是要有正信和正见,是要有真信切愿的。
很多念佛的人,到临死的时候有病,这是最麻烦的,他的整个受阴都在痛苦中,佛号根本提不起来,这种事我见得多也听得多了。这个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功夫不功夫的,你能不用功夫,那就是真功夫!听得明白吗?这个时候你想要恢复平常念佛的那种自以为是的清净状态,几乎不大可能。此时此刻,你以前所执著的那个有为功夫在哪里?所以,不依靠佛力的护持接引,以为凭自己的那点微末功夫就能往生净土,这种隐含我执我相的见地,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念佛的人如果执著于“我”,把“我”当真,那么他在病苦中就会把痛当真,这时他的佛号和信愿之心往往就会退失了。所以,诸位念佛的修行者,你们要记住,你们最好也能把这个“非真非有”的道理给搞明白,这样你们以后再念佛的时候应该就不会念歪了。到时就算再怎么疾病缠身,再怎么痛苦,你们也不会退失信愿,这颗心就不会再被痛苦给骗了,搞清楚这点,往生解脱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这是讲,菩萨在修“非真非有”观的时候,可能会不知不觉陷入一种境界,他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由于无明愚痴,造作了无量无边的罪过,带来了无量无边的苦难,所以他很容易地就会在境界上生起一种强烈广大的悲悯怜爱之心。但这个并不是真正的慈悲心,因为他把众生当真,把那种苦难痛苦的境界当真了,这就叫做“爱见大悲”,又叫做“慈悲魔”。因为这种悲心里包含着我相、人相和众生相,仍然是二元幻相的一部分,所以,修行者如果有这种悲心在,那是不得解脱的,应该要马上觉察而舍离它。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要马上舍离呢?因为真正的大悲心,必须是菩萨断除自己的客尘烦恼以后才能真正自然生起的。“客尘烦恼”这个词是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首见于《维摩诘经》,这个词后来在《楞严经》里也出现过,有很多文学作品也都引用过它。这个词形容的就是我们心理上来来往往、奔流不停的各种思想妄念、情绪感觉,佛法里把它们比喻为像尘埃一样的过客,好像一束阳光里飞扬舞动的灰尘,又好像是在家里进进出出的客人,鸠摩罗什大师创造性的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翻成了“客尘”,这个意境一下就变得文学了很多,变得美了很多。那么像这样的客尘、客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待无数个,接待无数回,所以它们应该算是常客了。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常客,客人就是客人,不是主人,它们既影响不了阳光,也不会在你家里停留。这些客尘,一般来讲,它们引发的不是痛苦,而是烦恼,但如果你把它们当真,把它们当成主人的话,那烦恼的力量日积月累就会转变成痛苦了,量变引起质变那就会转变成痛苦了,而且是没完没了的痛苦。
所以菩萨修持,必须要把这些客尘烦恼都观空、断尽了,才能得到解脱。那时所谓的我执我相破除,人我的隔阂突破,这个时候开显出来的,才是真正无缘同体的大慈大悲心。这样的慈悲心是没有爱憎,没有分别,没有取舍的,因为爱憎分别和取舍,都是原来的客尘烦恼的那种分别心的一部分。所以,诸位大德,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检查一下自己,如果我们所认为这个的慈悲心里包含了种种的爱憎分别、二元取舍,那么我们的慈悲心就不会是真正的慈悲心,而是爱见大悲、慈悲魔。这个仍然是凡夫的心态,凡夫的境界,那像我就是这种人。
有这种大悲心的人,他很容易就会落入一种人我的情见之中,跟众生纠缠不清,而且,他在弘法利生的过程里,会产生很多很微妙的执著分别。比如说,他会对某一些众生特别好,对某一些就差些,某一些众生能让他欢喜,某一些众生却让他讨厌,他做不到心无分别,一视同仁。他这样去度众生,度化到后来他就会觉得很累很无聊,因为有所爱,就必有所憎,所以他会产生一种很疲厌的心态,不想再度众生了。更有甚者,他会因为这种爱憎取舍的心理,产生一种极端的反作用力,那就是讨厌这个生命,讨厌生死,不想再来了。
本来,想要出离生死是件好事,但修行者如果爱憎之心太强烈,他极端地憎恶生死、憎恶轮回、排斥生命,那就说明他上当了,说明他没有看到真相,他把这个生死的大梦太当真了!这是很多学佛人都有的通病,出家在家都一样,学佛人基本上都会陷入这个心理的陷阱。尤其是某些学禅宗、学净土的,天天抓着自己想象中的清净不放,以为这个不清净,那个不清净。如果你有这种见解,如果你有这种清净的爱见,那么不可避免的,对于生死你就会有疲劳厌恶的心理。像我经常听到一些学佛的人讲,只要解脱生死或者往生了,下辈子我就再也不来了;或者说,这个世界太丑陋、太可恶了,没有什么好留恋的,我恨不得马上就往生!哼哼,其实越是这种人,越是这种在嘴巴上说得很好听的人,他心里放不下的执著分别就越多。像这些想法观念,我们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曾有过,我们落在这种爱憎取舍的怪圈里,还自以为是在修行,严格来讲这是很有问题的,不是佛法的正知正见。
有这种心理的人,很容易就会变成小乘行者,心量变小,灰身灭智,取证偏空涅槃。但菩萨“若能离此”,修持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话,那么他就能远离这样的爱见大悲,从此“无有疲厌”,对于生死他也不会再有什么厌恶恐惧的感觉,当然,也不会有丝毫的贪恋执著,这个才是真解脱。这个时候随所生处,不论他投生到哪里,十方世界,六道轮回,他都可以随意寄居,任意往来,自由自在。他已经消除了所有的分别执著,永远不会再有什么爱见大悲了,所以他能生而无生,永远都活在一种解脱的境界当中,自如无碍,没有任何束缚。菩萨必须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要自己先解脱了,然后才有资格去帮助众生,为众生讲说正法。
这个就是菩萨道的标准,菩萨道的要求,我们做不到的话,就不要贡高我慢,不要随便吹牛,不要真把自己当成菩萨了,明白吗?我们最好都要有点自知之明。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这个是佛说的话,佛陀在好多经典里都说过类似的开示,这句话也是佛法修持的大原则。所以想作善知识的人要留意了,如果你自己还有种种爱见执著,如果你自己还有束缚,那是不可能帮助别人得到解脱的,你连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出在哪里都不知道,你怎么去帮别人解脱啊?所以真发大心的人,必须要念念求证佛法,要自己先证到解脱的境界,然后才能为众生讲说解脱的正法,这样才是对的。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菩萨说法,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帮助我们众生解脱生死的束缚,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但如果菩萨一不小心把佛法说错、说歪了,那么非但不能让众生得到解脱,搞不好还会增加众生的束缚,这就叫做事与愿违。蜜糖一旦翻成毒药,那正法就会变成魔法了,所以菩萨说法的时候,“不应起缚”,不应该增加自己和众生的执著、捆绑,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何谓缚?何谓解?」下面维摩居士就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下叫做菩萨的束缚,什么情况下叫做菩萨的解脱。
「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修行者修习禅定止观的时候,往往会体验到各种奇妙的境界,像什么寂静、安祥、光明、极乐等等,那种禅味,那种禅悦,快乐得不得了;有的人甚至还会看到天宫净土、诸佛菩萨什么的,哦,他就乐坏了。其实他不知道,这些境界在本质上都是虚妄的,都是幻法。希望大家记住一点,修行时我们体验到的任何境界,任何特别的意识状态,实际上全部都是幻相,禅宗祖师称之为“光影门头”,意思是说,那些境界都是心光变现、是唯心所造的,不过都是我们心意识化现的投影而已,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一定是超越我执,超越能所的,那是绝对的无所得,绝对的空有不二。不管是气脉明点、还是四禅八定,这些我们以为是实法的东西,其实都是自我意识妄造出来的幻法。你一修就有,你不修它就坏了,所以那不是道,那是功夫。
贪著这些境界,这些功夫,会给修行者带来很大的障碍,既障碍他更上层楼,进一步去修证更高的境界,也障碍他教化众生,因为他在禅悦里会生起一种“懒理世事太无涯”的想法,只顾自己,那就违背菩萨道的精神了。所以“贪著禅味”是菩萨的束缚,是学佛的错误,这是一种知见上的不清醒,也是心量和智慧都还太小的表现。
那么要怎样解脱呢?维摩居士讲了,要“以方便生”,这个方便可以说是一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很洒脱的心境,心无所住,不被禅定境界和功夫境界所困,那个就是菩萨的解脱。菩萨以种种方便,从禅定的快感中跳脱出来以后,还要“生”,生什么呢?生起大悲心,不贪著禅味,要为众生起行、起大用,要去辛辛苦苦地教化众生,这个就是菩萨的究竟解脱,这是专门针对超越禅定的法执而言的。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这几句话比较像绕口令。维摩居士说,菩萨还有一种束缚,叫做“无方便慧”,你没有方便智慧就是束缚,有方便智慧就叫做解脱。此外还有一种束缚,叫做“无慧方便”,相对的解脱叫做“有慧方便”。具体是什么意思呢?维摩居士在下面马上解释了。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这个可能比较难懂。这是讲,有一类修行者,他不了解佛法是破我执、破法执的,他反而以一种贪爱执著的心来修行,取相分别,所以越修越自我,越修分别越多,他还自以为是在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这就很糟糕了。像现在的很多人念佛,基本上就是“以爱见心庄严佛土”,这个心理其实是一种凡夫的心理,这个爱见就是贪爱,是一种从自我、从我执出发的贪念。以这种心来念佛,不但不能自救,不得解脱,反而还会额外增加束缚。本来佛陀说的极乐净土这个方便法门,是破除我执、破除法执最好的法门之一,但如果你知见不正,出发点不对,那再好的法门也会被你用歪了,对你也没用。
像这样的居士,我就亲眼见过,才学佛念佛没几年呢,那个慢心分别心就不得了,他居然认为当今世上没有一个出家人可以做他的老师,只有早已死去的印光大师才可以做他的老师!这种心态里隐藏的,实际上是一种很可怕的我执和我慢。他念佛,不是越念越谦卑,越念越柔软,越念越豁达,而是越念越紧缩,自我的紧缩,越念越自以为是,越念爱憎分别越多。像这种居士,我看了就怕,这种人的眼睛里、心里有一把“佛”的尺子,看到人就比一下,唉哟!这个不对,那个也有问题——他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以爱见心庄严佛土”的毛病,他以这种自我的心理、狭隘的知见去自觉觉他,误导别人,那就很麻烦了。
有这种爱见心的人,以为真有个自己要调伏、要往生,所以那个爱憎取舍的心理严重得不得了,他不懂得就地破执,我执法执一破,西方净土当下就现前了嘛,这是可以实证得到的境界,不用等死、不用等以后的,如果你要等以后,那就慢慢等吧。佛菩萨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空无相无作”,你却还在那里玩弄有相有作的东西,拼命想调伏那个从来不曾存在的自己,这样越想调伏啊,就越调伏不了。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像这种连自己都还没搞清楚的人往往最喜欢讲空了,其实他根本就不空;劝别人不要著相,自己却什么相都著;讲一切法无作,自己却大作特作,还想要解脱,这就叫做自己挖坑自己跳,这就是“无方便慧缚”,学佛错解佛意,反而被佛法给困住了。
那么,针对这样一种错误的心理,修行人要怎样才能解脱呢?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什么是有方便慧解呢?如果菩萨没有自我的见解,没有爱憎取舍的心理,不以爱见心来庄严佛土,不以为自己是在度众生,无心无事,无碍无执,这样就能安住“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法中,自然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由此调伏自他,无能无所,心无所住,这样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疲厌了。这种人不被分别相所迷惑,不被自己的负面意念所干扰,甚至不被定慧的境界所拘束,所以才被维摩居士称为“有方便慧解”,这个就是菩萨的中道解脱。
这样的菩萨其实从古到今都有,这里给大家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让你们看看那些真正“有方便慧解”的菩萨,到底是怎么样的。
在近代的印尼,出现过许多巫医和灵疗者,有点类似于神汉巫婆、或者山东神妈妈的角色。其中有一位曾经名噪一时的灵疗者,他在行医济世多年后,有一天,他突然就完全停止为别人看病,自己回家种地去了。这位灵疗者原本就是个种地的农夫、农民,他以前通过一些方法,进入冥想和出神的状态,突然就获得了一种很神奇的治病能力。有人好奇,就去问他能力的来源,他就说,打从他第一天为别人治病开始,就会有许多神明把强大的能量加持到他的身上,帮助他看清患者的疾病;这些神明还告诉他,你应该使用何种药草,以及抚摸碰触病人身体的哪个部位,治疗效果非常之灵验。二十年来,这些神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但是某一天,突然,众神不再现身,那股治疗的力量也就随之消失了。于是这位灵疗者就很坦白地告诉所有人:“抱歉!诸位,我再也没有能力给你们治病了。”然后他就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回家,继续当个普通人,当他的农夫去了。
真是了不起!这位灵疗者的坦诚真是令人惊异地了不起!你们能了解其中的难度有多高吗?我们很难想象某个治疗师、医生尤其是灵性导师,会在自己状态不佳、业障现前的时候,坦白承认的,这个就是菩萨的行持。这位灵疗者最让人惊异赞叹的,不是他神奇的治疗能力,而是他在力量消失后,那种安和淡然的心灵境界。我们可以想见,在他还拥有力量的那二十年,漫长的二十年,他是如何地有名有利,他可以如何地有名有利,但是最后他毫无贪恋地回到了他平常人的角色,那样地坦诚和心平气和!这位灵疗者完全做到了“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做到了“空无相无作”,这是一位在巫医和灵疗者这种神神鬼鬼的行业中示现无碍解脱的大菩萨,非常了不起!
那像我们念佛的人要学习他,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老实念佛,像那位灵疗者一样的平常度日,平淡做人,在这份平常平淡的境界里,实际上隐藏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秘密——如来、实相的秘密!无怪无奇,是真秘密!明白吗?如果你们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虽然求生净土而不贪著,那么你们差不多就能跟这个秘密相契相应了。
这里讲到净土,倒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我以前说过,我们求生净土是去留学求深造,不是去享福的,对吧?深造完后你还是要“倒驾慈航,乘愿再来”,要报众生恩,要回来“成就众生”,不然你以为赖在净土就能解脱、就能成佛了吗?所以我在这里要多余提醒一次,希望大家明白,我们求生,其实是为了回来!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并不是说黄鹤一去就不复返了。而且,我们所追寻的净土,我们所追寻的解脱,真正的净土和解脱永远是当下的!净土和解脱永远都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刻!了解这点而念佛,求生的信愿不退,这就叫做“有方便慧解”。
反之,假如我们念佛的时候,还有爱见心和分别心,那往往就会犯一个毛病了,那就是只顾得追逐他时他地的清净,想像中的清净,却忽略了当下的对现实世界的解脱,忽略了当下的常寂光净土,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是“无方便慧缚”。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修习的这个念佛法门,实际上是一个“方便即究竟”的无上大圆满法门,佛菩萨能够体会到它究竟圆顿的妙处,我们凡夫没有那个智慧功夫,所以暂时只能领会到它方便、相对的一面,这是我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悟性要求也不用太高了,只要能得往生,只要能保证往生,那到时一切自然就会OK!因此,我们在前面宣讲的这些高深莫测的究竟义理,大家听听、了解一下就行,都不用费神想太多,大家只要坚定信愿,老实念佛就对了。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什么叫“无慧方便缚”?所谓方便,那要有洞察真相的智慧为前提才叫方便,没有智慧就会变成束缚了。没有相应的智慧,我们就会“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我们一面做好事,积功累德,一面却又在巩固自我,巩固贪嗔痴,以为真有功德可得,真有众生可度,结果好事做了很多,德本植了不少,但自己的烦恼我执却一直没有看破,没有断除。你们回过头来可以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看看我们内心的那些贪欲和嗔恨,看看我们那个紧固不拔的自我感,你们学佛念佛那么多年,放生印经什么好事都干过,为什么烦恼似乎一点没减少,痛苦还是那么多?有想过为什么吗?
经常有居士来问我这样的问题,“师父啊,我念佛很精进,我也很信佛,但是我的烦恼还是那么多,怎么办呢?”呵呵,怎么办,凉拌呗!自己掉进了自我制造的一个微妙陷阱而不自知,自己不清醒,别人能拿你怎么办?本来佛陀设计的所有修行法门,不管是修福还是修慧,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引导我们走出幻觉,破除我们的我执和法执,但我们倒好,我们拿到这些法门,不仅没有破执,反而火上浇油,把这个虚妄的自我更当真了。“我”要修行,“我”要做好事,“我”要怎样怎样,这种带着自我我执的修持,那当然不得解脱啦。你已经跟佛法背道而驰了,不知不觉背道而驰了,所以怎么可能得到解脱,怎么可能不烦恼?!这个根子一错,出发点一错,那后面的自然就全错了,这一点很关键,大家最好能自己检查看清楚了,这是我们在修行道路上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
此外还有另一种毛病,这种毛病我也犯过,可能还正在犯。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自以为已经掌握真理了,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我”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有些人很发心,但发心发过头了,他看到家人朋友不信佛,就好心啊,就去告诉别人你这样做事做错了,你应该怎样怎样,别人不服不信,就跟他起争执,哦,他说不清楚、争辩不过,那个嗔恚心就起来了,居然气得睡不着觉,讲人家愚痴,会下地狱,(众笑)这种状态就很有问题了。其实他不知道,他所认为的对错,很有可能,并不见得就是我们佛法所认为的对错,佛菩萨破邪显正、判断对错的衡量标准,他很可能并没有真正地搞清楚。到底别人做错了没有,我们学佛学对了没有,这些都是问题。很有可能,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就是看到我们这副不同常人、神经兮兮的样子才不信佛的。这就叫作“无慧方便缚”,这是一种自我的陷阱,一种很微妙的执著。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要从这个“无慧方便缚”中解脱出来,说简单也很简单,维摩居士说,你只要远离各种贪欲、嗔恚、邪见,看破烦恼自性本空就行了。烦恼都是空的,那个要依靠烦恼妄想才能生存的自我感就更不用说了,乃至诸法亦复如是,由此一空俱空,一通百通!但你不能因此变得消极避世,沉在那个空无里出不来了,你必须要起而行之,要遵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广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然后所有功德毫不贪著,全部回向无上佛道,回向众生,这就叫做“有慧方便解”,这个才是菩萨的解脱,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破执”和“看空”,就在这四个字上。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维摩居士就对文殊菩萨说,那些有病的菩萨,所有学佛的人,都应该按照我们前面讲的那些方法去观照自他,观照一切,只有这样,才能从自我制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此不再害怕疾病,不再厌倦生死。
下面,维摩居士换了一个角度,继续深入探讨。
(70)智慧方便两无碍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进一步,这是进一步的道理,菩萨又再观身无常,念念迁流,心心不住;然后再来观苦,就像《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感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的,终归大梦一场,没有主宰,了不可得,这里面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这就叫做无常、苦、空、非我,能够观照洞察到这个真相,就叫作智慧。这样的菩萨明知道身体是无常的,会生病,会痛苦,但他为了救度如幻众生,却宁愿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感到厌倦,这就是菩萨的慈悲方便。
所以发心作菩萨其实是很辛苦、很痛苦的,要生生世世在生老病死里、在轮回里陪我们众生玩,明明晓得我们不听话吧,还要像父母或朋友那样陪着我们玩。菩萨道就是这样的,“明知不可为,砥柱誓中流”,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祈诸幻有情,生死苦痛休”!这一发心往往就是千生万劫的因缘,佛菩萨陪着我们,不断地敲打我们,总有一天会让我们听话喽。那像你们就是这样的菩萨啊,你们不要以为我说的是别人,你们千生万劫陪着你们的“枕边人”,还有你们的亲朋眷属,他们是最难度的;尤其是老公老婆,还有你们的孩子,有时候烦起来都不知道是谁在度谁,恨起来恨不得把他们都掐死算了,省得自己那么辛苦!(众笑)有时候这个老公老婆和小孩子是一样的,都不听话,都爱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所以有时看着那真是烦,会很烦啊!但是你要行菩萨道,你要帮助他们,就得忍得这个烦,受得这个累,吃得这个苦,这里面就有慈悲、就有功夫在了。你要懂得善巧方便,在和他们磨合的过程中,这个方便智慧自然就会生起,你会自己摸索到,所以你也不要烦,没有他们这些人——这些烦恼众生、苦恼众生来做你的陪练、教练,你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呢!
我们回过头来还是讲疾病,如果从单纯的疾病角度来讲,维摩居士在这里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有用的修法,他提醒我们,要随时随地保持冷静地洞察,我们的色身,我们这个业报之身,本来就是无常的,所以有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不必欢迎,更不必抗拒。我们如果以为色身是实在的,把它当成了我,那一生病就会起烦恼了。我们如果知道色身是假的,不是我,那我们生病的时候,心里就不会乱,不那么容易乱。我们知道这个疾病是由于五蕴不调、四大不调引起的,这个五蕴四大是生灭法、无常法,所以疾病只是生灭这个因缘的一种体现而已,对我们的本性、对我们真正的生命没有影响。我们讲过很多遍,真正的我们是不生不灭、不会病的,相信这点、了解这点,我们的心就不会被病苦所干扰,就不会自己吓自己了,不会当真。你不舒服去医院看医生就好,千万不要把身体当成“我”,不要执著,更不要再加上一层的牢骚和抱怨,什么怨天怨地的,这些负面情绪只会让你病上加病,痛上加痛,没有任何的好处,这点希望大家记住了。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我们再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因为有身就一定有病,所以身不离病,病不离身,就像“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我之大患“在吾有身”,这个身和病是一体的,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么样的?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我们只要注意去观察就会发现,身体和疾病其实是不分什么先来后到的,非新非故,它们两者都是了不可得的空性,都是缘起无自性、缘起无常的幻法。比如我们今天生了什么病,感冒发烧,大病小病,这个病追本溯源并不是今天才得的,而是无始以来就有这个病根潜伏,不是新来的。但你也不能说这个病是过去就有的,非故,它是因缘具足,条件到了,它才会在这个当下出现,所以“非新非故”,这个词翻译得非常好,很高明。
身体和疾病的关系就是这样的,非新非故,不新不旧。你昨天拉肚子,今天好了,真好了吗?没有,病根还在。只要身体还在,你的疾病就不可避免,因缘一到,还是会出现。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个病根到底在哪里呢?在身体吗?还是在虚空里?很显然,是在心,在我们这颗执著幻法、认假为真的心。只要你执著不断,妄念不空,只要贪嗔痴慢疑悔这些烦恼根本还在,那么此身此病就不可避免,就不可能免。我们现在觉得自己没病没痛,好像很舒服,其实我们是正在病中而不自知,这个无常幻化的生命形式,这个幻躯幻心本身就是一种病,一种很严重的执著的疾病,所以维摩居士才会说“身不离病,病不离身”。只有那些回归法身道体的修行者,那些大菩萨,已经彻底证得涅槃实相了,才能彻底离开这个病态的大幻化网,离开这种不究竟的生命形式,这个就是我们佛法最了不起的地方,看这些问题看得非常透彻,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真正的般若智。
「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菩萨其实是很清楚的,我们这个臭皮囊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毛病,但他仍然选择了这种生命形式,他在生病的时候,不是不痛苦的,但是越痛苦,他就越怜悯那些同样为疾病所苦的众生。为了救度他们,菩萨不入涅槃,不选择永恒的寂灭解脱,而是甘入轮回,愿意吃这个苦,愿意受这个罪,这就是菩萨的方便智。
这一句话里面所体现的菩萨境界很了不起,它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菩萨不求解脱,他既然选择了这个身体,他就不求无病了。不像我们,我们一般人都害怕身体有病,但菩萨不求无病,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这样的,以疾病为良药,以病苦为师,他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把病苦看成是障碍、看成是业障,真正的强者会把一切艰难困苦都看作是磨练,看作是学习的机会,一个很宝贵的学习的机会,所以菩萨不会逃避。据说,有很多所谓的大成就者、大修行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往往身体都不太好,十个里面大概有七八个是属于病秧子的。因为多病多痛,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往往就会很深刻,他就会很警惕,警惕无常,所以才会想方设法地去追寻究竟解脱之道,因此那些得道的人以前多半都是疾病中人。所谓“久病成良医”,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学会医术了,尤其是道家的修行者,他们基本上都是懂医药的。
像我在桂林认识一个朋友,叫小邹,邹师父,他是武当道家一脉的正宗传人,据他说很小的时候就被他的师父老道长发现,然后给带到山上去了。他现在三十多岁,前几年还俗回家,刚结婚不久。他就懂得很多道家的医药配方,并且他的功夫很厉害,那是真正的功夫,我亲眼看见的,武当的内家功夫——讲到这个很感兴趣吧?那可真不是盖的。小邹师父在桂林的武术界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高手,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上去十几二十个根本就玩不过他,专业和业余,那真是差得很远的,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那么,他厉害到什么程度?有一次,桂林的十几个流氓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欺负他的一个朋友,一个女孩子,他实在看不过眼了,就突然上去几下子就把他们打趴下了,不到五分钟,十几个人就全趴下了,那十几个人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的。因为小邹是专业的,他知道打哪里,一个一下就解决了,哪里会像电视上演的那样,轰轰轰的,轰了半天,两个人互相打了半天要害,居然还爬得起来。
还有一次,他坐公共汽车,有两个小偷偷钱,被失主发现了就耍横,骂骂咧咧的,还要动手打人,嚣张得很。那小邹在旁边又看不过去了(他的个子很瘦小,不是那种一看就是五大三粗练武的人,平常根本看不出来),他就淡淡地来了一句:“做人不要那么嚣张,真正的高人、高手你们还没见过呢。”一副大侠的口气。那两个小偷一见竟然有人敢说他们,那当然气坏了,小偷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众笑)其中一个家伙上来就想给小邹一巴掌,那个小偷是这样打过来的,结果小邹很快地,只是这样一抹,那个家伙就趴地下了。正好当时汽车到站了,小邹也就没再多看一眼,转个身下车就走了,那另外的一个家伙可能是被吓住了,动都不敢动。小邹后来就告诉我说,他那一次有点儿生气,算是含怒出手,所以稍微用了点内力,而且打的是要害,那一抹抹的是要穴,那个小偷可能伤得够重的,估计下半辈子够呛!后来我就问他,你这样的功夫对我们这些不会武功的人来讲,已经算是很厉害了,那么你跟你的师父比起来怎样?小邹就说(眼神很不屑),你们和我比,你们接不了我一招,我和我师父比,我接不了他一招,就有这么厉害!所以我现在只要和小邹一块儿上街,我基本上都是横着走的,(众笑)看谁敢惹我?!小邹还跟我讲,外家功夫实际上根本没办法和内家功夫比,像电影电视上演的那些,根本就是打来好看娱乐外行人的,在真正的高手眼里,那些功夫屁都不是——这是原话,他说“屁都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其实是非常厉害的,只不过一般人见不到而已,那是另外一个圈子、另外一个领域。
小邹说有一次,他跟他的一个师叔辈的还是师伯辈的老道长去山里采药,他们在武当山除了学功夫、学道术之外,还要学中医,道家中医,还要学采药。他那回和师伯去采药,就看到那边悬崖上边有好药,但是太高了,上不去怎么办?他师伯就说了,我拉着你,你把眼睛闭上。小邹就听话把眼睛闭上了,下一秒,他师伯说,开眼吧。他睁开眼睛一看,咦,居然已经站在了悬崖上。采完药,师伯说,闭上眼,不许睁眼!他就乖乖地闭眼,下一秒,一睁眼,他们已经回到地上了——听起来很神!这个功夫已经超出了普通武功的范畴,算是神通了,道家道教对神通道术的开发研究有自己很独到的地方,与我们佛教不大相同,这些东西讲起来也很有意思,很好玩。
像他们这些道长都是很懂医药的,我们佛教里也有很多类似的人物,精通医药,像龙树菩萨的系统,这一脉就非常注重医药,孙思邈的《千金方》里就吸收了不少龙树、耆婆的药方。他们的这些药方、医药,更多是为一般众生准备的,真正有大成就的菩萨道行者其实根本用不着这些,他们只是不求无病而已,他们自己本身是完全有办法做到不病不死的,他们只是不以此为道,不追求罢了,这是第二层意思。
像佛陀当年,老人家临涅槃前曾经问过阿难三次,你觉得怎样啊?我可以使这个色身再多留些日子,再住世一段时间,你觉得如何?这是佛陀的慈悲,本来站在我们众生因缘果报的角度,他老人家是该走了,必须要走了。据佛经上记载,阿难那三次据说是被天魔给迷住了,居然三次都一声不出,没有回答,好像没听到一样,后来他还因为这件事情被迦叶尊者给呵斥了一顿,没有当时挽留、留住佛陀。等后来佛陀宣布要涅槃的时候,阿难跪下来就哭了,说您不要走啊、不要走啊,为了众生您不要走啊。佛陀说,我已经问过你三次了,如果当时你说OK,那我就留下了,但是你什么都没说,现在机缘已过,所以佛陀说还是随缘吧——所以我们这些后辈弟子才没有这个福报,见不到佛陀的真身。
佛陀在这里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这涉及到某种秘密的法门。一个修定修慧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临死的时候,身体是有一个征兆的,自己会知道。等到了那一点,据说只要控制住那一点一段时间,大概是两个钟头左右,一个时辰,这样过去之后,这个修行者他就可以延寿了,就可以再活很长时间,甚至厉害的活一劫都有可能。这里面的道理真要讲起来那就很复杂了,我们也没有必要说太多,但这种方法的确是有的,不然佛陀的几位大弟子,奉命住世的那几位大阿罗汉,他们的寿命是怎么延长的?我估计差不多就是这样延长的。
当然,话说回来,这个肉体的生命再长,也不可能跟超越时空的涅槃解脱相比,所以佛菩萨不进入永灭,不选择清净极乐的解脱,而是倒驾慈航,再入轮回,重返娑婆,这种牺牲精神是非常伟大的,这就是我们大家要见贤思齐、要学习的地方了。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维摩居士很语重心长,他说,文殊菩萨,有病的菩萨——有病的菩萨就是指我们——有病的菩萨应该要这样去调伏自己的心,怎么调伏呢?用什么方法?
很简单,维摩居士的回答很简单。
「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讲,真正的修行人不能住在调伏心中,不能执著。要知道,住在那种状态是很舒服的,住在一种调伏、自控的状态是很舒服的,不会感觉到什么烦恼痛苦。像小乘行者就是这样,他有功夫、有定力,他往那种调伏的状态中一住就不动了,万事不管,他只想在这个大定中享受禅悦,不想动任何念头。这是一种很利己的状态,住在调伏心里,对自己很有好处,但是跟菩萨道利人为主的精神是相违背的,所以维摩居士才会特别强调不应住著。但是,修行者也不能像凡夫那样的,住在一种不调伏的状态中,信马由缰,胡思乱想,到处闯祸,那个也是不对的。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这就很麻烦了,这个很难做到,修行办道的人,如果不能像降伏烈马那样地调伏自己的心性,那么无论他的理论有多高超,无论他吃素住山有多久,他也只是个凡夫。那像我们就是这样的凡夫,只是一个随波逐流的愚人。但如果执著调伏心,沉醉其中,那则是小乘的声闻法,偏空涅槃,不是究竟,不是佛陀推崇提倡的。所以菩萨必须要远离调伏和不调伏这两种心、这两种状态,要远离二法,心无所依,随时可以提起,提起即用,也随时可以放下,放下即了,出入自在两无碍,这个才是我们大乘佛法的中道菩萨行。这些法则,这些很关键、很精炼的法则,大家最好能牢牢记住了。
我们可以举疾病为例,像我们普通人生病,疼起来就叫哎哟哎哟,这个是很自然的,但这个是凡夫心,被现象境界给牵着走了,一般人往往都是这种不调伏的状态。那小乘行者就厉害多了,那些有修行的、有一定成就、一定定力的小乘行者,他有禅定的功夫,两腿一盘,把念头一空,就没有感觉了。他可以把这个身和心分开,把疾病用禅定的力量隔断,不受病苦的影响,这是可以做到的。有些普通人虽然没有这样的功夫,但是他们的意志坚韧就像钢铁一样的,那样也可以忍得了痛苦。像《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刮骨疗伤”,他手臂中了毒箭,要把这个肉切开,把已经附着在骨头上的毒素刮掉,那个痛大家可以自己去想象了。但是关公却没有上麻药,他一边“呲啦呲啦”地刮骨,一边还在跟人下棋,声色不动,这个意志就很了不起。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还真有这种人,而且还不少,像过去那些烈士,像一些特工,说坚强那真的是很坚强,他们真的能忍得了那些酷刑,怎么痛也撬不开他们的嘴,如果换了我们可能就不行了。在山东的济南我有一个好朋友,小侯医生,小侯居士,很厉害,他祖上据说曾经当过御医,皇帝老儿的御医,所以他家传的有一套很特别的推拿捏骨的手法。像我们很多师父、山东的很多师父都被他捏过,准确地说应该是被他摧残过。他捏你穴位的时候,那个手劲之大,真的是可以让人疼得死去活来的,可以疼到骨髓里。我被他捏手的时候,捏这个位置,这样捏进去,哦,那个疼啊,“啊、啊”,不停地惨叫,(众笑)真是这样的,不由得你不呲牙咧嘴,你们可以自己试一下,我一点都没有夸张。那个时候我就想,以前那些烈士真的是太厉害、太了不起了,换了是咱,扪心自问,我可能早就叛变了!(众笑)唉,我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但我实在是太痛了,没有办法!像小侯这种人,我估计他上辈子可能就在重庆渣滓洞干过,不然哪有那么狠的。所以,我的切身体验就告诉我,一个人如果能够调伏其心,把这颗心从痛苦上拿开,就算只是暂时地拿开,那都是太难得、太不容易了。
但是菩萨道的修行者就不见得会这样了,他们既不会像凡夫那样被痛苦牵着鼻子走,也不会像小乘行者那样人为地隔断痛苦,他们会如实地感受一切痛苦,但不受痛苦的摆布,他们趋入的,是一种“苦空不二”的境界。我们看历史就知道了,有很多有道行的高僧大德,他们最后往往都是得重病走的,这些伟大的生命,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慈悲、智慧和圆融,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种种证悟成果,经常是要付出代价的——菩萨既然敢进入轮回,有时候就得付出代价!
像泰国著名的森林苦行僧阿姜查尊者,他是公认的大阿罗汉、大成就者。这位菩萨化现的大德,几十年来一直在他的开示中反复地告诫弟子、告诫人们,要警惕反省人生的老病和死亡,要记住这是无法避免的事。他自己在六十三岁的时候,因为脑水肿、糖尿病、中风和心脏病等等并发症,被送到医院治疗。老人家在医院里待了九个月,身体承受了极大的痛苦,经常无法说话。第二年出院后,尊者的身体刚刚恢复部分能力,他就继续开始教学,坚持讲课讲开示,这份悲心实在是很了不起,太深切了。有一天,尊者在美国的一个弟子就特地到曼谷近郊的寺院去拜访他,去看老师,这个弟子见到尊者在经历这场大病之后身体非常地虚弱,看起来苍老憔悴了很多。美国弟子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但是在看到老态龙钟的尊者,当时弟子的心里就不免有些感叹,有些感慨了。阿姜查尊者马上就知道了,他就用一种非常锐利的目光直直地盯着弟子,然后只说了一句话:“别把这件事情看得那么容易!”
这句话大家了解吗?别把死亡和病苦、病痛看得那么容易!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点,其实也是提醒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肉体,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痛苦,那么生命本身往往就会直接反弹,疾病和痛苦有时候反而会出现得更加激烈。这个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大家不要害怕,也不要迷信,害怕和迷信都没有用,不要把疾病当成是一种惩罚——活着不是奖赏,病苦不是惩罚,死亡也不是失败,更不是终结!明白吗?希望大家能了解。
还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一个要点,要做好心理准备,每个人都要做好的心理准备:一个人,当他全身心地投入修行,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他的这个血肉之躯就可以远离病痛,就完全可以不用再去体验痛苦了——我说得够清楚吗?千万不要这样认为!每位高僧大德都跟平凡的我们一样,必须要去面对生命中的诸多难题,比如身体的无常和脆弱,比如疾病和死亡。我们大家如果能在事先尽早地明白这点,明白这个道理,那就应该更加努力地去修行才对,要更加地老实念佛,要多多念佛,师父苦口婆心,大家千万不要轻忽了。我们大家最好能好好地把握佛陀提供给我们的这个无上妙法,借着肉体的脆弱,去唤醒我们潜藏的大悲心和圆明觉性,让我们的心灵重新获得包容一切、治疗一切的广大真实的智慧。
其实我们生命里的每项遭遇,不管是顺是逆,都是来助长我们修行的,都是可以帮助我们觉悟的沃土。比如说疾病,这个所谓的生病,其实是一种心灵的邀约和提醒,它能促使我们反思反省,去加深我们和自己身心灵之间的联系。疾病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唤醒糊里糊涂、唤醒沉睡奔忙的我们,唤醒自己,把真理、把生命中重要的东西重新再次带回给我们,要了解这点。我们平常会忽略的很多东西,在疾病或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重新重视。不过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大家最好也不要被动地去等待什么疾病来唤醒,我们应该主动地去恢复生命的健康,为自己的身心灵带来喜悦和宁静,这个才是最实际、最重要的修法!希望大家能牢记。
(71)菩萨喜欢走中间
那么,这以下一大串,讲的都是菩萨的中道行持,所谓:
凡夫小乘走两边,诸佛菩萨走中间;
即此中间不可得,无著无住利人天。
脑子里突然就冒出这几句顺口溜,大概有那么点儿意思,希望大家听了不要呕吐,聊博一笑!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凡夫在生死里,就像白布掉进染缸,三下五除二就被染污了,从此就开始造业造恶,活得稀里糊涂的。但菩萨不会这样,菩萨是在生死不为污行,他不会被染污,他已经找到了那个在烦恼里永远不会被烦恼的,在染污里永远不会被染污的。而同理,小乘行者一证入涅槃,他就不想再来了,但是菩萨不会,菩萨是证得涅槃而不取灭度,因为他知道“生死即涅槃,涅槃等空花”,他明白这个道理。菩萨早就已经消除了所有的二元对立,他既可以留形住世,随时提起,也可以随时放下,跑路吹灯,这些定慧的功夫菩萨都有。像这种绝对平等、出入自在的无碍行持,才是大乘菩萨的中道正行。
「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这一句也很重要,尤其对很多在家居士,这句话应该是提醒。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才是菩萨行。真正的菩萨行于中道,我们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像很多人经常来和我说,说他做梦看到过菩萨,那基本上都是假的。师父学佛那么久,说实话那种菩萨我还真没看到过,我说的是真话。但是我学佛那么久,无论去哪里,也到处都看到有菩萨,菩萨在哪里?菩萨就在我们这个烦恼的人世间,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像诸位就是啊,你们就是来度我这个凡夫的嘛,我四个眼睛早看出来了,所以你们就不要装啦。
这里说,菩萨非凡夫行,非圣贤行,什么意思?意思是说菩萨的心行是悟了同未悟,得道同未得,他既不像平常人那样愚痴无智,也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圣贤那样道貌岸然,看上去高不可攀,一看就是一个非常人,就是超人,菩萨不会这样的。真正的菩萨只是平平常常度日,扎扎实实做人,和光同尘,毫无刻意出奇之处,他们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该喝水的时候就喝水,生病了就去看医生,吃多了就亲自上厕所,这就是“非凡夫行,非圣贤行”。如果有人能被我们看出来是非常人,甚至他到处暗示明示,说自己是菩萨再来,那这种菩萨往往不会是真菩萨,越是搞鬼搞怪的,大家越是要小心。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菩萨虽然了知一切法都是不垢不净的空性,但是菩萨并不会因此就像我们凡夫那样,染污贪嗔痴的垢行;同时,他也不会像小乘行者那样,执著戒定慧的净行,而是心无爱憎取舍,随缘应物,处处解脱,这个就是菩萨的中道行。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这是讲,真正的菩萨早就已经达到了佛魔一如的那种无分别的境界,超过了一切魔行,在他眼里本来是无魔可降的,万法如幻,所以哪里有什么魔是真实存在的呢?但是菩萨为了教化那些还在做梦的众生,所以不得已,于无分别中示现分别,还是得为我们众生示现、表演降魔。不但降伏自己的心魔,更要降伏“外魔”,降伏那些贪嗔痴慢、邪知邪见的众生,但是在降伏的过程中,菩萨的心里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降伏相,没有降伏念,没有分别相,没有分别念,这个就是菩萨的中道行。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这个一切智就是佛智,菩萨随时随地、积极上求一切佛智,不求那就和我们凡夫没什么区别了;但是菩萨也不会像小乘那样的,很着急地就想要进入涅槃,以为那样就能得到佛陀的无上解脱、无上智慧,小乘的这种做派就叫做“非时求”,不是一种正确的心行。所以菩萨是两边不靠,专走中间,这个就是菩萨的行持。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讲菩萨虽然已经实证到了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灭的,生无生相,灭无灭相,但菩萨并没有因此就执著无生,从此住在涅槃的正位里就不动了,没有这样的菩萨。在菩萨的慧眼洞察里,法法本自涅槃,生生本自无生,所以他不会去分别生死,取舍涅槃,有生死涅槃的分别那还是小乘,无生死涅槃才是菩萨的中道所行。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这句也很关键。菩萨对十二因缘流转的法界实相非常了解,所以他能随顺我们众生的邪见而“入诸邪见”,他一切魔法、外道法都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讲鬼话,先跟你混个脸熟,结个善缘,甚至结个恶缘,然后再慢慢引导你脱离邪见,脱离苦海。菩萨知道邪知邪见邪在哪里,会导致什么样的因果,他也知道什么时候点拨众生是最好的,而且在菩萨的心里,这个邪见的本身就是空的,缘起性空,了不可得,所以菩萨不会以一种分别的心态来看待那些拥有邪知邪见的众生,他不会看不起人,这个就是菩萨的慈悲,就是菩萨行。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这个摄是摄受,有包容、摄化的意思。这句话讲的是菩萨的慈悲,菩萨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但他自己却不会被“爱”这个观念、这个心理给困住了,他不会落入一种小我的贪爱执著里,起我相众生相,起爱见大悲。这个我们在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了,所以菩萨对众生是“爱而不著”,他随时随地都是解脱的。
讲到这里,想起一个小故事,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佛陀当年是偷溜离开家乡、离开王宫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对吧?佛陀离开的时候,他的妻子——美丽的耶输陀罗已经怀孕了,我们可以想见,佛陀的不告而别对一个女人、对深爱他的妻子来说那会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那么,等佛陀证道以后,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就向佛陀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回国来看看,顺便传法布道,佛陀就答应了。
就这样,时隔多年以后,佛陀就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国,那当然是举国欢庆了,这里面的热闹我们也不必细表。单说佛陀回到王宫后,什么三姑六婆、堂兄表弟的亲戚都来了,但就是没有见到妻子耶输陀罗,佛陀一看,就知道耶输陀罗是在躲着他。耶输陀罗的心里其实对佛陀思念极了,但她同时又很害怕见到佛陀,因为她害怕看见佛陀对她很冷淡、很冷漠的样子,所以矛盾之下,耶输陀罗干脆就躲在了后宫,不敢出来。于是佛陀就一个人到后宫去找到了她,夫妻两人多年未见,那一见之下,耶输陀罗当然很激动啦。她看着成道以后的佛陀,那种不可思议的慈悲摄受力,那种由内而外的智慧庄严,心里也觉得很震撼,但她同时也很难过,所以她忍不住就问了佛陀好几个问题,那是她多年来在心里一直很想问的问题:“悉达多,你还爱我吗?你真的爱过我吗?你是不是已经舍弃了对我的爱?”好像女人都比较喜欢问这种问题。(众笑)
佛陀的回答很经典,也很感人,佛陀说:“我从来就没有舍弃过对你的爱,我舍弃的,只是执著!”哦,这个回答很到位,也只有佛陀才能给出这样智慧的答案!请大家牢牢记住这句话,佛菩萨对我们、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就是这样的,“爱而不著”,希望大家能了解。
下面,「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因为菩萨知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他在因地发起的也是出离心,他也乐于远离生死,远离烦恼。但菩萨由于悲愿弘深,所以他虽乐远离,却不会依身心尽,永取灭度。什么叫做“依身心尽”?像小乘阿罗汉那样的,阿罗汉要入涅槃前往往都会说四句话: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很厉害!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这一生是最后的一生,该作的已作,该了的已了,以后我再也不会来了,再也不用入轮回。像他们这样,灰身灭智,远离一切,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断尽身心的相续,想永远依止在那个寂灭涅槃的境界里,这就叫做“依身心尽”。我们凡夫把这个幻相的身心当做真实,执著不舍,小乘行者知道这个不是真实的,所以由戒定慧入手修持,以远离这个幻相的生灭为终极的道果。但菩萨却不是这样的,菩萨说远离还不是道果,真正的道果不需要远离,修行者心无挂碍、了无执著的当下,三界就是净土,三界同于净土,生命本身就是圆满的,即此身心了然即道,善用即道,这个就是菩萨的不二法门。只不过这种境界是大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所以我们不要拿来做口头禅。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菩萨虽然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中来回打转,但是不坏法性,这个不坏是“不昧”的意思,因果不昧。我们凡夫就不同了,我们是轮转六道,混饭三界,只见众生,不见法身,迷昧因果,颠倒造恶,这就叫做“坏法性”。小乘行者好一些,他们倒是明事明理、不坏法性了,但是他们却没有广度众生的大愿,他们以为法性是三界之外的另一个东西,不知道三界如幻的当下就是法性的呈现,所谓幻不离真,即幻即真,所以小乘行者他们偏了,还是堕在一种很微妙的二元取舍中,不得究竟。他们的二元取舍比我们凡夫众生的二元取舍要微妙得多,几乎看不出来。所以相比之下菩萨是最高明的,菩萨是处三界而不被三界所迷,所谓“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菩萨都是这样的,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他们在三界中救护一切众生,但不坏法性、不昧因果、不迷失,来了等于没有来,妙湛总持,如如不动,这个就是菩萨的中道行。
讲到这里,我想起以前认识的很多居士和朋友,依我所见,他们很有可能就是这种“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的菩萨。生活里像这样的菩萨其实有很多,他们的言行和发心,你们注意去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真的就是菩萨!这一点不用等到盖棺,现在差不多就可以定论了。远的不说,就说我认识的,在我们山东新泰有一个王老太、王老居士,去年和前年我在山东讲经的时候,我不是每天对着电脑写东西很累吗,所以我每天都要去王老太那里拍打一个小时。王老太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满身都是病,菩萨有时候也会犯业障,什么腰椎间盘突出零点六公分,都快突出一半了,那个是很痛苦的知道吧?此外还有什么肩周炎、风湿性心脏病、脑血管硬化等等,其它乱七八糟的毛病还有一大堆,所以王老太那个时候从身体到心情没有一样是好的,人生活得实在是很痛苦。幸好那个时候老人家开始慢慢学佛了,还学了一个“拍瓜”的方法,就是拍巴掌,山东话叫“拍瓜”。一天到晚只要没事,她两个巴掌就没停过,不断地互拍,就是这样(师拍掌)。一边拍还一边在心里念佛,这么枯燥的动作,老人家愣是坚持了十几年,这就拍出功夫来了!
老太太在拍瓜的过程中,手掌曾经开裂、发紫、排病气,很痛,但是她坚持拍,后来就没事了。而且,她身上的所有毛病,居然就这么给拍好了,既没吃药也没打针,就这么拍巴掌给拍好了。这里面其实是有道理的,我后来才了解,在中医的传统中有一个叫做“手相诊病”的理论,说我们人的手掌每一个部位,都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所以有经验的中医拿你的手来一看一捏,就会知道你有什么毛病。这个“拍瓜”的方法大概就是从这个理论里面衍化出来的,两个巴掌这样持续互拍,可以不断刺激人体的经络内脏,达到疏导排病的效果,但那也要坚持、要持之以恒才行。王老太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地一分钱不花,就把自己的满身毛病都给治好了。
老太太手上有功夫之后,因为她当年生病很痛苦,自己深有体会,所以她后来就发愿说,只要有人相信她,找她帮治病,那她就会免费帮人拍打,不收一分钱,所有功德回向净土,回向众生,这个心就是菩萨的心,推己及人。像我们山东有一个姓梁的女居士,她的膝盖旁边长了一个大瘤子,那就是找王老太拍好的,每天一小时,一个星期后瘤子就没了,这是那个梁居士亲口告诉我的。还有一个叫王树文的小王居士,这个小王居士年轻的时候乱练武功,把自己的身体给练坏了,才二十多岁就腰疼得要死,他上街走路,才十分钟不到这个腰就难过得直不起来了,就得回家躺着,这么严重!但是他后来找到王老太,一天一小时,才拍了一个月不到,这个腰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厉害吧?到现在大概有好几年了,这位小王居士的腰再没疼过,断根了,后来他感激之余,干脆就拜了王老太做干妈,孝顺得不行。
现在这位王老太正在庐山东林寺的慈善功德会帮忙做事,发心得很,老人家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尊敬。据说东林寺除了大安法师,上至首座和尚,下至普通清众,基本上都被她拍打过,打遍了。所以我经常说,菩萨就在这个世间,就在日常的平常生活中,像这样的菩萨在我们周边一定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我们没有留意,不知道罢了。当然,像这些真正的菩萨,他们自己是不会觉得、也不会承认自己是菩萨的,这点大家也要留意。
这是讲到“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顺便一聊。
下面,「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注意这个“植”,是培植、培养的意思。真正行菩萨道的人要念念归空,首先见地上要到,就像禅宗祖师讲的“高高山顶立”,同时还要做到步步行有,要“深深海底行”,行持也要到。因为真空不碍万有,虽然在空的境界中,但还是要处处行有,要善护念,起心动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了无分别才行。在言行上的这些小善都要尽量地修持好,不是万事不管,反而更要管事做事,为什么?要培植众德啊,因为这个是成佛之本。以前古人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佛教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其实是很积极的一种心态,对修善行善很积极,对作恶造恶很消极,这个和小乘行者的灰身灭智,只管自己解脱完全不同。这里面最难的,就是在利益一切众生的同时还要心无挂碍,回归空性,不起人我的分别,回归空性的同时,还要念念不舍众生,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真正的菩萨,他们虽然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相包括众生相都是空的,是幻法,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众生不知道,所以菩萨才发心要广度众生,明知道无众生可度却还要做度众生的事,要把真理尽可能地告诉大家。那么菩萨在做这些教化工作的时候,心里很清楚,“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是《金刚经》里的开示,所以他不会起什么骄慢、起疲厌的心理。虽行无相,而发心度众,虽度一切众生,而不著相,中道圆融,这个就是菩萨的行持。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我们以前讲过的,身口意造作的这个惯性的力量是导致我们众生轮回的根本原因,这里讲菩萨“无作”,就是不造作、不分别的意思,只有这样“不修而修”才能脱离生死苦海。那么“无作”在有些经典里也翻成“无愿”,这两个不同的翻译,在佛法的义理上都对,因为愿力必定是心理的起行,在心理上要动念,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心理的作用。“虽行无作”是指菩萨心无作意,不作而作,作了也等于没有作,这里面就包含了很深的智慧洞察了,菩萨之所以能够自由自在地示现生死,同时又常住涅槃,两不妨碍,其中一个道理就在这里。记得古德曾有四句话形容这种境界说:
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里魔军,大做梦中佛事。
像唐朝的永明延寿禅师就是这样的菩萨,他是禅净皆通的一代宗师,传说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位老人家大悟之后起修空花万行,他就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一百零八件利益众生的事,他一天到晚忙得分秒都不得空闲,可是你们说他真忙吗?他心里真的有事吗?没有的,在这种大成就者的境界里,再忙他也是解脱的,心无挂碍。不像我们,我们也很忙,但忙着忙着就忙到地狱里去了,因为我们忙的往往都是是非,都是烦恼,所以大家要像前辈大德学习才对,不要忙错方向、忙错内容了。那种为一切众生辛苦操劳的菩萨行持是很了不起的,我们要懂得见贤思齐。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什么叫做无起呢?这个无起是小乘的风格,小乘行者说无起他就真的无起,说话算话,“万事不关心,长伸双脚卧”,他定在那种寂灭涅槃里他就不愿出来了。而我们凡夫呢?凡夫是大起特起,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不是烦恼,就是是非,把妄想境界当真得不得了。但菩萨就不同了,菩萨和两者都不同,菩萨没有那么多的葛藤,他念念都在解脱中,提起即用,用过即休,起与不起,同一空性。所以菩萨“虽行无起”,心里不动念头,不起分别,“分别亦空”,没有挂碍,但他同时又能为一切众生“起一切善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叫做“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个就是菩萨的中道行持。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这个六波罗密就是六度。菩萨修持六波罗密,成就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他好比是一个完美的圆,不但懂出世间法,也懂入世法,而且不但懂佛法,还懂魔法。菩萨因为证入了空性,所以他能普遍了解一切众生的所思所想,对我们人类,乃至对其它生命,比如动物的心理状况,菩萨统统都懂,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是生命的本来状态。菩萨由此才能观机设教,对症下药,否则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帮助众生得到解脱。这个才是真正的他心通,遍知一切,有人到处说自己是菩萨再来,那么他有这样的智慧神通吗?你们再碰到这种人,可以这样去问他,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要吹牛,否则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妄语欺诳惑乱众生的人,最后会死得很惨!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六通是指六大类神通,这个我们以前也讲过的,前五通是外道共法,后一通漏尽通才是我们佛教所独有的。你们很多居士都很好奇神通,有些人还特地跑来问,说起来我们学佛的人几乎没有不好奇神通的,但真正了解的人恐怕没几个。一般来讲,我们佛教所推崇的神通只有一个,那就是漏尽通,因为只有这一通才能了断生死。那么,什么叫做漏尽呢?这个漏尽并不是普通人所以为的什么“不遗精”、“不漏丹”,不漏丹是道家的说法,是针对这个身体的说法。据说修行者三年不漏丹的话,那基本上就可以烧出舍利子了,实际上是坚固子,不算稀奇。这种不漏虽然很难得,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真正的漏尽是指烦恼习气的断尽,这个“漏”是指心理上的烦恼习气,那种影响我们的无形的力量,要把这个观空断尽了,才能证得生死解脱。
证得解脱后,如果修行者安住在那种极乐的境界里不愿出来,那就是小乘了。但菩萨却不会这样干,菩萨同样地证得解脱,六通具足,但菩萨为了救护我们众生,却故意选择了“不尽漏”,故意不断烦恼,不断贪嗔痴。他可以断,但他不断,为什么?因为这个烦恼一旦断尽,他就超越生死、超越三界了,那么菩萨就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能再进入轮回,不能再救度众生,所以他会故意留点烦恼习气,留点进入生死的因缘,这就叫做“留惑润生”。菩萨就是这样的,带着烦恼进入我们的生死大梦,进入我们的梦里,目的是为了唤醒我们,唤醒我们这些还在做梦的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慈悲心行。
(72)心和念的修法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几个名词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根据佛陀的说法,修习四无量心可以结无量的缘,培无量的福,果报是生于梵世,色界大梵天。这个境界已经远远超越了物质宇宙的范畴,它可以说是纯能量的光的宇宙,那里的荣耀和神奇不是我们人类能想象的。按照佛经的描述,梵天的颜色是纯净的像碧海一样的蓝色,又像万里无云的青天,我们北方冬天经常看到的那种瓦蓝瓦蓝的颜色,大概就有点类似。不过梵天的光芒据说比千万个太阳还要灿烂,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这个境界没有相当程度的修持,一般人是找不到头尾的,明白不了。
要想往生梵天,除了初禅成就之外,还必须要修持四无量心,所以很多人修行这个法门是有动机的,他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生于梵天,这就是一种贪著了。但菩萨却不是这样,菩萨并不稀罕什么梵天,他修习四无量心纯粹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自己的福德果报,所以他随时都处在一种空明自在的状态中,没有任何执著,这就是菩萨的境界、菩萨的行持。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这是讲,菩萨修行禅波罗蜜,就能证得禅定解脱三昧,“正定、正受、等持”叫做三昧,“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也叫做三昧,不是你们家的三妹四妹,有的经典也翻译为三摩地,意思都是一样的。希望大家明白一点,我们学佛,必须要有科学实践的精神!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像这里讲的什么禅定解脱三昧,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大家最好都能亲自实证到了,这样功夫才是你们自己的,不然光听别人讲你却听不懂,那还有什么意思。
像这里讲的这些三昧,名词好懂,但那个境界没有体验过的人是根本没办法理解的,那种依禅定修持而来的超凡觉受,不是我们靠脑袋想能想明白的。在经典上佛菩萨曾经介绍过很多禅定三昧的境界,那都是实证的境界,还不只一个,所谓“佛有无量佛,定有无量定”,三昧解脱也是一样的,有无量个。比如我们修行观想念佛,观到净土现前,这时你才晓得我们心性的那个创造力、那个创造功能有多伟大!这时你才会明白六祖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一种念佛三昧。还有,你念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念佛三昧。参禅的明心见性,或打坐证到了空,契入空性大海,这当然也是三昧的一种,所以三昧的种类多了去了。
禅定三昧的境界是非常迷人的,四禅八定都是乐,什么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佛经上讲这种乐远远超越我们人类男女之间的欲乐,乐得不得了,一旦体验到,我们能不贪吗?男女欲乐我们都贪得要死了,比那个还乐的禅定之乐,我们能不贪吗?但菩萨就能不贪,菩萨不会随着禅定的快乐而心生贪著,他不会被禅定的境界困住。菩萨能够善用禅定,他可以从禅定中开发出无量的妙行、无量的大用,生生世世利益众生,始终不舍大悲弘愿,这就是菩萨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就是菩萨行。
「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这是讲,菩萨虽然也修习四念处,但他却没有像小乘行者那样地选择永离“身受心法”而灰身灭智,菩萨修行“四念处”是为了警醒自己、提醒自己,要永远以一种无执之心来面对现实,面对苦难的人生,这个就是菩萨的心行。
这个四念处可以说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最基本内容,但好像很多人就只晓得念佛,对这个基本并不了解。简单来讲四念处是指:一是身念处——观身不净;二是受念处——观受是苦;三是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是法念处——观法无我,总共四个。这四念处实际上是一切大小乘佛法的修持基础,在四阿含里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大家得空可以去找来看一看。四阿含是最原始的佛教经典,南传那边,像泰国、西双版纳,那儿的出家师父依止修行的主要经典就是四阿含,而他们最主要的修行方法就是四念处。
在近现代,南传佛教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闻名的大成就者,像佛使比丘、阿姜查尊者、阿迦曼尊者等等,他们都留下了很多很宝贵、很了不起的开示,其中就经常谈到四念处。这些大德都是很有实证经验的人,所以他们讲的东西和一般学问僧讲的还不太一样,相比之下要有活力、有生命得多,我建议你们得空去网上搜索一下,把他们的书找来看看,相信会对你们的修行很有帮助。
讲到这里想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有幸听闻佛法,饮水思源,这个源头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如果没有他们真修实证,翻译传播,弘法利生,把佛法代代相传,我们现在有可能看到这些经典、学到这些法门吗?不可能,所以这些承前启后的出家师父是很了不起的,不管大乘小乘都很了不起,他们代表的是佛和法的住世,所以我们要恭敬赞叹,要供养顶礼,顶礼他们所代表的简朴、慈悲和正念的智慧解脱之道。
讲到这里想起另外一个问题,现在全世界都很流行崇拜上师,藏密修法的人首先要念皈依上师,然后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变成了四皈依。藏密为什么要比正常佛教多出一个皈依?其实皈依上师也就是皈依僧,为什么要把它单列出来呢?据我了解,这个四皈依的说法,本来只是一种摄受众生的方便设计,它针对的是我们一般人普遍都有的依赖心理,通过对外在上师的极度信任,通过对外在上师的皈命臣服,上师可以比较容易地引导弟子回归自性,回到这里(指心),进而找到自己内在的真理、内在的上师。那些真正的金刚上师、具德上师,他们往往会很善巧地利用这份信心,去帮助弟子破除我执,粉碎无明,真正的好上师一定是这样的,一定会这样!但是那些似是而非的假上师就不见得了,假上师只会利用你的迷信和贪欲,引导你成为他的粉丝,他会大搞个人崇拜,树立偶像权威,进而骗财骗色,这个也是一定的。这里面的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微妙,所以作为修行者,大家最好要有一颗冷静的心,要有一种明辨的智慧,要懂得依佛依法来甄别。
不是有那么一句老话吗,叫做“方便出下流”,这个其实是古德的经验之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个人认为,这个有关四皈依的方便设计,祖师大德的良苦用心,更多地已经变成了一种被人扭曲滥用的邪谬手段,可谓是流蔽丛生,祸患无穷。其实按照佛陀的教言,严格来讲,这个四宝、四皈依的说法,本身就是很多此一举的,并不值得提倡,因为它可以被人错用、被人钻空子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在法理上,它也有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破绽。比如有些上师经常说,尊贵的上师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总集,是佛菩萨的具体化现,很难得,所以我们要信心依止,要珍惜,绝对不能有任何的怀疑,对吧?这句话里包含的密意奥理,本来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是,这句话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作为四皈依成立的理由,借此愚弄、控制信众,“邪人用正法”,那漏洞毛病就会出来了。
因为上师如果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总集,那么,他毫无疑问就是佛了,既然是佛,那又何必从三宝中单列出来呢?十方三世每一位佛陀,他们都可以说是诸佛的总集,一佛即是一切佛,但十方诸佛并没有因此就把自己单列出来啊?如果你们说这是因为佛陀已经不在了,而正法的命脉需要靠那些所谓的金刚上师来弘传,为了凸显他们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信众弟子的信心,所以西藏的文化传统才特别把他们单列出来,列于三宝之前,变成了四宝。如果你这样说,那我告诉你,这种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在我们汉传佛教绵延至今的几千年里,历朝历代不知道出了多少高僧大德,这些高僧大德就算为佛教做出了再大的贡献,再有名,他们也绝对不会为了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而把自己凌驾于三宝之上的!胆敢这样做的人实际上是犯了大我慢,这个因果很严重!据我观察,这个四皈依的发明,说白了,目前看来它所能起到的作用、最大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暗示众生:上师要比三宝殊胜,而密宗要比显宗殊胜!这种说法起到的最大作用就在这里,它会让某些众生生起最大程度的取舍分别心,有很多人就是这样迷进去的。我的观察告诉我,这里面似乎还隐隐涉及到了一个所谓的汉藏文化之争,文化对抗的问题,所以事情很复杂。
其实原来的密宗,真正的密宗——唐密,虽然他们也号称殊胜,号称无上,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就把上师阿阇黎单列出来置于三宝之上,所以四宝四皈依的说法完全是藏密的强调发明,严格来讲是很有问题的。这种搅混水的“创造性”发明,在藏密体系里还有不少,他们也不管这样做是不是违背了佛陀的教言,会不会误导众生。在我看来,藏密的某些大德有时候是很有点无所不用其极的,颇有点儿不择手段,这也是我对藏传密宗既感冒又不感冒,既佩服又不佩服的地方。
在法义上,四皈依不尽如法的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如果上师是佛,你已经完全实证到了佛果的境界,那你肯定是不会把自己单列出来的,因为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他们从来就没有说过什么四宝、四皈依,十方诸佛只讲三宝、三皈依,没有哪一个讲过四皈依,没有这个词!这是第一。第二,如果你不是佛,那你就是僧了,你既然是僧,那你又何必把自己单列出来呢?而且,不管你是不是僧,你都不应该、也没有资格把自己置于佛陀三宝之上!这是原则问题,也是看一个人有没有自知之明的衡量标尺。
历史上那些真正开悟的大德,为了帮助众生破除迷执,有时候或许会呵佛骂祖,但他们绝对没有哪一个会多此一举把自己放置在三宝之前,并形成规矩的,因为完全没有必要,明白吗?这种说法和做法,好处不多,坏处不少,蔽大于利,它往往只会造成盲目崇拜的流弊,其中误导众生、可以被人歪曲利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历史上那些真正开悟的大德,他们根本就不会多此一举去搞什么四皈依,至于佛菩萨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更加不会去干这种多余的事!
恐怕,也只有那些著了五十阴魔的修行者,或者是五十阴魔境界里的妖魔鬼怪才敢如此大言不惭地吹牛,把自己置于佛陀和三宝之上。像那个什么轮子功的李某某,不就吹牛说自己是宇宙第一佛吗?说什么所有的佛都在他之下,这种白痴一般的论调在某种程度上,和四皈依的理路真是何其相似!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能够慎思明辨,依佛依法不依人,自己去搞清楚,师父说的到底是对是错,三皈依和四皈依两种做法,哪种更正确、更保险,你们自己去判断。
如果说四皈依的发明是可以的、允许的,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师心自用,整个“五圣谛”或“九正道”出来?把四圣谛搞成“五圣谛”,把八正道搞成“九正道”,我也可以找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支持,你们信不信?所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很扯谈的,这是对佛陀、对导师的不尊重,说得严重点,这是对佛法、对三宝的破坏!纯属多事!禅宗祖师讲“离经一字,允为魔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有关四皈依的说法和做法,这个原来的方便设计现在我认为必须要遮止,不能让它再泛滥了。
希望大家明白一点,关于佛法的基本框架,我们后人是没有资格去搞什么创新的,你就是十地菩萨也不行,这是大原则!事实上真正的十地菩萨也不会那样干。如果修行连这点自知之明都没有的话,那我劝你也不要来学佛了,你自己创立一个宗教就好,又何必到佛教里来添什么乱呢?所以学佛千万要慎重,不要自做聪明地搞什么发明创造,这是我的一点忠告。
婆婆妈妈说了那么多,现在我们说回四念处。四念处的念身,又叫观身。对这种类型的修持法门,全世界各大宗教一直都有争论,有时争得很厉害,就像冤家一样的。在天主教、基督教内部,他们对这个身体的修持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以前在国外,有一位广受敬重的女修道院院长,她是天主教的,她在几十年前成立了一所修道院。这位老院长是过来人,所以她很明白那些修女和见习修士们的难处和需要,这个人的肉体精力是需要得到合理释放的,于是她就采取拿来主义,从其它修行体系里吸取了一些冥想和呼吸的训练方法,教给她的修女们。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不仅没有打断修女们每日例行的功课,反而还让她们的修行和人格变得更加完满了,这个改良的成果是很明显的,值得赞叹。但是,奇怪的是,老院长却因为这种通达开明的行事风格受到了惩罚。教会的当权者接到密报,说她们正在从事某种“异类的修行方式”,于是就下令强行关闭了该修道院。
事后,这位院长曾感叹说:“只因为我们把呼吸和肉体视为神圣,就遭受到这种可怕的待遇,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其实没什么难以置信的,许多宗教组织的当权者,那些所谓的“大师”,他们在玩弄政治权术上往往都是少见的聪明人、精明人,但是在修行修道上他们却很有可能不是弱智,就是白痴,所以我经常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迷信就是这样。这些宗教组织的当权者,他们不知道,我们人类的这个肉体根本就不能靠压的,某些人性的正常需求如果遭到漠视和压抑,那么它们就会像着魔一样地扭曲作怪,而且这些负面的能量还会投射到旁人、别人的身上,引起是非、偏执、迫害异己,或者各种宗教裁判的压迫行为。这样的修行者会产生各种各样奇奇怪怪、扭曲矛盾的变态心理,搞不好就会连累整个修行团体,让团体里的每个人都陷入莫名其妙的是非和争执中。所以一旦不幸碰到那些半桶水的、狭隘的、不圆通的人,大家就自认倒霉吧,也只好自认倒霉,不然就只有选择远离了。
现在我们还是说回四念处——身受心法。这个念身又叫做观身不净,观身不净是学佛的基本,通常来讲这是学佛的第一步。打坐的时候修不净观,自己向内观照自己的身体,眼睛开也好,闭也好,内心反照身体的五脏六腑,观想它们由好到坏的一个腐烂过程,观想成功后,内脏什么的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了,就像透视一样的,不过用的是心眼,等观清楚了再把境界丢开。像有的人观想成功后却吓了一大跳,原来自己的内脏是这样的肮脏,臭秽不堪,自己都觉得恶心,这时他才晓得佛陀为什么说身体是臭皮囊,为什么形容美女是“花瓶承粪”了——美女原来是一个装满大粪的花瓶!好像很难听是吗?但真相往往就是这样的,让人难以接受。其实男人更恶心,公平地讲,男人是“瓦罐承粪”,比女人还不如,女人至少是花瓶,男人却是破瓦罐。(众笑)我这么讲,你们女众同胞是不是心里觉得舒服很多?那就鼓掌啊!(众笑,鼓掌)修行到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去翻看经典里有关不净观的记载,才知道佛陀说的那是半点没错。此外还有一个白骨观,观想自己全身的骨架,从左脚的大拇指开始观,一点点往上,最后要全部观成。这个白骨观如果修成就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节你都可以看得比X光还要清楚,这时候看别人、看自己都是白骨架子、骷髅架子,睁眼闭眼,一排排的都是白骨架子。所以你们不要惹我哦,小心我拿你们来修不净观、修白骨观。
像南怀瑾南老有次生病,有做医生的朋友很关心他,就带了很多仪器来帮他量血压、作心电图,结果很正常,别的地方也都很正常。医生就想要南老去照照X光,南老只好告诉他,我没事的,不用了。后来南老跟旁人说:“我如果连自己的身体内部都看不清楚,还要靠什么X光,那我这几十年岂不是白玩了吗?”这里面就漏了个消息,说明南老是有真功夫的。我有一个中医朋友,有一个老朋友,刘力红刘博士,《思考中医》的作者,他的医德和医术都很高明,朋友们都很佩服他、尊敬他,现在算是全国很有名的一流中医,他同时也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前几年他去上海拜访南老,因为对前辈大德很仰慕,所以他就去了,同去的还有他的老师李可李老先生,这也是一位很厉害的老中医、老菩萨。他们在南老那里聊了半天,当时正好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南老的几个学生就买了不少大闸蟹来孝敬老师,南老就招呼大家一起坐下来吃饭。因为博士是吃全素的,所以他没有吃。
吃完后南老就看看他,就招呼他把脉,故意让他和李老把脉,结果他们一把,咦?南老的脉象很奇怪,居然是孕妇的脉,知道吗?这种事骗不了中医的,他们一摸这里,摸中指,南老的脉象就显示,老人家已经怀孕了,这怎么可能嘛,对不对?一个九十来岁的老头子怎么可能会怀孕呢?还不是女的。南老看着他们就乐啊,还逗了一句:“我已经怀了很多年啰!”后来李可老先生又替南老把了一次脉,这次倒不是什么孕妇的脉了,而是婴儿的脉。呵呵,有意思吧?过后李老对博士说,他这一辈子把了不知道多少万人的脉,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像南老这样的,言下之意,南老的脉不是普通人的脉。不像我们,一把就是临命终时的脉。
后来有一回,我和南老的大儿子南一鹏南先生在上海吃饭,我们有点儿小缘份,我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南先生一听就乐了。他说,以前在香港的时候,也有一个很有名、很厉害的医生,也是南老的学生替南老把脉,把完后只说了一句话:“六脉纯阳,非仙即怪!”因为这个医生跟南老是很熟的朋友,所以他才会这样开玩笑。当然,南老不见得真的就是六脉纯阳,这位老人家我也去拜见过,不像是“六脉纯阳,返老还童”的样子,但是他有很深的实证功夫这点倒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老人家说修不净观、修白骨观就能自己看到身体的内部,这个境界应该是他的真实体会,不是吹牛,我们可以拿出佛经来印证的,不是妄语。
这个不净观和白骨观一旦修成,修行者对身体、对人相我相的执著基本上就可以破除了,而且身体也会变得比较健康,但情爱欲的执著不见得就此能断。以前有个修行者,据说是太虚法师的高足,这位同志三个月,很短的时间就修成了白骨观,从此看自己、看别人都是白森森的骷髅架子,满大街白骨乱晃。他后来对朋友说了一句老实话,他说虽然自己已经修成了白骨观,但是欲念并没有断,欲念的困扰还在,他甚至觉得“纵然白骨也风流”,“不风流处亦风流”!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想要完全彻底地断除爱欲,不能光修白骨观,还必须要配合不净观和其它的一些修法,这一点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禅法要解》里有讲,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查阅。
那么,从小乘的角度来看,修行者证到四念处就可以不受后有,这个世界就可以暂时不来了。四念处成就,证到果位,就离了身受心法。但是菩萨不同,菩萨证得了涅槃还要能够跳出来,“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他其实是既跳出来也没有跳出来,这里讲的是真俗不二的道理,是生死涅槃不二的道理。提醒大家一点,你们中的某些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受了菩萨戒就是大乘了,你们如果连小乘都做不到,连小乘的境界都还没有摸到边,那大乘往往也只是奢谈而已!小是大的基础,修学大乘佛法,一般最好能先修一修小乘的四念处,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必经之路。但如果你们小乘又能修到,同时又能不断身心,不求永远寂灭,做到世出世间不二,如果你们能这样,那这个行持就很厉害了,这个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讲到这里,我们回头想想,才知道念佛法门的难得和可贵,这时你才晓得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有多了不起!我们只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居然就可以横超生死,往生净土,不用修那么难修的四念处,最后往生的境界还要在小乘之上。这个不可思议的结果,这么大的一个大便宜,居然能让我们碰到了,所以大家做梦都应该偷笑才对。希望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珍惜这个机会,好好珍惜这个难思难议的易行道念佛法门,错过它,错过这一辈子,你们再想解脱啊,哼哼,那恐怕就不知道会是千生万劫哪一年了。听得清楚吗?千万不要辜负了!
(73)神奇的经验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这个四正勤是指: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菩萨修行四正勤,以这四种有为有相的方法来调伏其心,不舍身心精进,不求寂灭涅槃,这样就能持续不断地去利益一切广大的众生,这就是菩萨的中道正行。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四如意足,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和慧如意足。菩萨虽然修行四如意足,但心不著相,所以他能真正地神而通之,故能于一切法,随缘随愿任意运用,纵横自在,同时还不被神通所缚,这就是菩萨的一种大行。你们之中有喜欢神通的人要注意听了,喜欢神经的人也要注意听了——这个四如意足的“足”是圆满、满足的意思,一种自在如意的满足,你爱如何就如何,想如何就如何,有点儿像孔老夫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夫子是到了七十岁才敢这么说,我们修行,讲不定年纪轻轻就能修得四如意足,那可比老夫子要强多了。
这个欲如意足的欲,不是我们世间贪著的那种欲,而是希望、愿望的意思,一切愿望都能如意自在地获得满足。像我们学佛,求定、求慧、求开悟,这就是一种愿,这种愿是出世求解脱的愿,是善愿。这种善愿通过修行成就以后,就能获得欲如意足。不像我们普通人,经常心想事不成,事与愿相违,不得如意,因为我们的愿一般都是自私、损人的,不是善愿,谈不上是善愿。但是善愿就一定能成就吗?那倒也不见得,那是需要方法的,诸位大德,种子种下了,想要得善果,那是需要方法的,这个方法要正确。如果我们天天想开悟,光想,但不按照佛陀所说的去做、去实践,放不下贪嗔痴慢,放不下臭皮囊,那这个愿望,这个欲当然就没有办法达成啦,这样当然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欲如意足。
真正的欲如意足,必须要悟道、要大彻大悟才行;要想做到随心所欲,那真的是要悟道、要大彻大悟才行。我们一天到晚讲大彻大悟,讲悟道,那些悟道的人,他们所体会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境界呢?在佛教传统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很难以言传的内证境界,甚至一说就是错。像历史上那些开悟的古大德,他们最多也只留下一些言简意深的诗偈,一些故事,一鳞半爪的,很少有人会很详细地描述他们悟到的境界,他们亲身体会到的境界。那么,我这些天看到一些资料,我认为这是曾有一定悟道体验的人,留下的比较具体的描述,是现代人、西方的修行者留下的。现在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大家就当作是好玩,随便听听就好了。
这是一位叫巴克的老外修行者的顿悟体验,大家的心要安静下来,要注意听哦,能听到这个是很大的福报!(众鼓掌)这位巴克他就说,没有任何预兆地,也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有一种体验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突如其来地降临。他说:“这一天,我正在像往常一样的冥想,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灿烂的云彩中。起初,我以为是失火了,但马上我就明白,那火是在我自己的心中燃烧。紧接着,一种无比的兴奋和幸福感向我袭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智慧通明。我不仅相信,而且确实看见了宇宙并不是一些死气沉沉的物质,恰恰相反,宇宙是有生命的存在,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我自己身上,我了悟到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这并不是说我将长生不死,而是我意识到在那一刻我超越了时间,我得到了永生,而且整个人类都是永恒不朽的。我洞悉了宇宙的秩序,毫无疑问,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为个体和群体的利益而共同运作着,世界以及宇宙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称为爱或慈悲的东西。”
“这个让人心动神驰的时刻是突然到来的。它是如此地强烈,整个宇宙都为之静默了,整个宇宙都被那种难以言表的庄严和壮丽所震慑。无垠无限的宇宙成为了一体,泽被万物的、完美的一体……也正是在那个无比幸福的奇妙瞬间,我大彻大悟了。在内心明澈的洞察中,我看见构成宇宙的原子或分子在重新调整位置,而此时宇宙也正处在一种绵延不断的生命历程中,从一种秩序转换到另外一种秩序。构成宇宙的原子、分子也在不断地重新组合,我不知道它们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看见这环环相扣的生命之链,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时,那是怎样的一种极乐啊!宇宙中的一切都融合成了一个和谐圆满的整体。”
“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街道是属于我的,神庙是属于我的,人群是属于我的,天空、太阳和月亮,整个宇宙都是属于我的,我是其中唯一的观赏者,我陶醉于其中。这时我完全忘却了那些烦琐的条条框框,忘却了什么是边限,什么是疆界,所有的疆界、财富、以及拥有财富的人都为我所有。”
“街道上的尘土、石头就像黄金一样的珍贵,世界的最初就是它的最终……在街头奔走的人们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我一点也感觉不到他们是有生有死的。芸芸众生都各得其所、天长地久地存在着。在阳光下,永恒——清清楚楚地展现了出来……”
注意这句话,“在阳光下,永恒——清清楚楚地展现了出来”,这是何等奇妙的悟境啊!比照佛法,这种了悟已经算是相当深刻了,虽然还没有达到佛陀圆满正觉的程度,但已经可以算是一种开悟了,有点类似于“有觉有观”的大梵天境界,修行者已经初步窥见了法身道体。不过,大家要注意,如果有人以为这种体验是幻觉,甚至是精神错乱,那就不对了,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急着肯定或否定的,不会急着下判断。那么,在这种令人敬畏的大彻大悟的体验中,其中最具特别魅力的,就是作为单独个体的人,最终超越了所有的负面阴影和所有的二元对立,他感觉到自己和整个世界、和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并没有什么高和低,神圣或世俗的区别。修行者体验到的这种“同一感”,这种境界,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人类心智和肉体的狭隘局限,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难得和珍贵的。
在这里,巴克将他所悟到的“那个”称为“宇宙意识”。穆斯林则称之为“终极同一”,所谓“终极”,是因为它最终认同了万事万物,没有任何的排斥(要注意师父的用词)。在道教称它为“道”或“太一”,我们佛教则把这种意识称为“不二”、“真如”或“实相”等等——它是一种和浑然一体的宇宙充满慈悲爱意的、了无分别的拥抱,完全合一,本来为一。不过这种境界必须要实证到才行,修行者必须要达到内在心性非二元和非象征的那个层次,也就是要达到实相,否则你不可能了悟和感受到它——它不是思想。
虽然有很多理论书籍,有某一类哲学很爱描述这种基本的体验,但是这个体验的本身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把所有的哲学都放下。它也不是某一种观点,而是不执著于所有的观点。这种体验的真实本质实际上就是我们佛教所称的无相三昧,也是密教所称的离念心体,或是禅宗所说的心性、自性。这是一种“能照”即是“所照”的一体不二的觉醒状态,修行者由此亲身目睹了生命的本来面目,进而超越了所有人为制造的二元分离的幻相,得证实相。所以我们佛教有时也把这个非二元的觉知层次,称为“唯一心性”或“心一境性”,因为只有这个状态才是最真实的。
在历史上,关于这种“终极同一”或者“太一”、“不二”的体验其实是相当广泛的,有很多修行者都曾有过类似的切身体会。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等,开创这些宗教的前辈圣哲,他们基本上都是以这样的一种体验或者知识为核心的,虽然他们的体验深浅境界各有不同,但毕竟指向的方向是相同的,所以佛陀才会在《金刚经》里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中道理就在这里。
我给你们讲的这些东西,你们觉得有意思吗?大家听得欢喜吗?(众鼓掌)你们欢喜就好,呵呵,老怀大慰!
回过头来,我们要说说念如意足,什么是念如意足?像我们念佛,有谁念到一心不乱了吗?一日二日三日就不说了,我们能一分钟、一小时“念”一心不乱吗?我们的心里倒是想不乱,但是没做到,这就是念不能如意。如果我们能念到一心不乱,那就能像赵州禅师那样,“二六时中,老僧除两餐粥饭外,无杂用心处”,他老人家已然达到了这个境界。但是老和尚八十岁了还要到处去参访,有人就问他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地出去参学啊,老人家就回答说:“只因心内未悄然!”只因为我的心里还没能完全打成一片,还没有做到绝对的不疑,没有做到绝对的不二。其实他老人家是谦虚,都已经这样了,“无杂用心处”,还说没有达到如意足。
“只因心内未悄然”,这原来是一首诗偈,完整的是这样的: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因心内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这首诗其实是明朝的莲池大师写的,讲的是赵州禅师当年的一段公案。赵州从谂禅师是唐朝时期一位很风趣的大成就者、大禅师,他的影响遍及朝野上下,被当时的人尊称为“赵州古佛”,现在赫赫有名的河北赵州柏林禅寺就是他当年住持的地方。有一次,一位初学佛法的弟子,向他老人家问了一个问题:“末劫来的时候,还有没有这个?”什么意思呢?在我们佛教里,认为这个世界必定要经过成、住、坏、空四大劫,那么到了末劫世界坏掉的时候,我们的这个心性会不会随着坏掉?还有没有业识?他是这个意思。赵州禅师就回答说:“会坏。” 那个弟子听了之后,接着又问了一句:“如果这个会坏的话,那怎么办呢?我们就随他去吗?” 赵州禅师好像有点不在意地说:“随它去!”这个弟子听了之后,内心就感到非常地怀疑。而赵州禅师自己后来想想,也不敢完全确定自己当时的回答是否恰当正确?这一怀疑,然后一反观,他一下子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灵尚有破绽,还没有彻悟,于是忐忑不安,始终无法安心。所以他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定,八十高龄了,还要到处跋涉,千山万水的,到处去参访善知识,从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
等这则公案流传到了明朝,莲池大师就写了这首诗偈来叙述当时的情景,意思是说:赵州禅师虽然年纪已经八十岁了,但是为了心中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不能释然,于是不怕路途的颠簸,还要四处去寻找真切的答案。那么经过多年以后,倦游归来,结果却是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才知道自己过去在外面奔波寻找,只是在缘木求鱼罢了,空费了无数的草鞋钱。这是告诉大家古德是如何求道、如何修道的故事。
至于后面的精进如意足,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那句话,“若人心不起,精进无有涯”,不起分别,不起无明,起而不起,不起而起,这个“圆”很难很难。而慧如意足就更难了,像有人看书看过就忘!听经,昨天听的,下课转个身就忘了,这就是慧不能如意,所以学什么都不能成就。
这里给大家大概地解释了四如意足,师父没有完全按照教理死板板的解释,就是为了让你们容易听懂。总而言之,修行者在证得这个四如意足后,不走偏空的小乘路线,反而以神而通之的解脱心境,入世出世两无碍,这个就是大乘的菩萨行,就是大菩萨的行持。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这个五根是我们佛教的专业术语,也就是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菩萨道的修行者随顺诸法性空的真相行持五根,不假造作,他没有怀疑、懈怠、昏沉、散乱、愚痴这五种障蔽心灵和智慧的毛病,所以他很善于分别我们众生的根器利钝,善于了解我们众生的根性高下,这样才能对机说法,对症下药,如是行,即是菩萨行。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这个五力的概念基本同上,也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菩萨不但自身的行持做到这个五力,他还能乐求、上求佛的十力,没有得少为足,永不满足,如是行者,即是菩萨行。
「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七觉分,又叫做七觉支,都是很专业的词汇,具体内容就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菩萨虽然行持这个七觉支,但是他不沉空、不守寂,而是随顺不二的法性,深入修习佛的圆满智慧,不落入小乘的偏执,如是行者,就是菩萨行。
「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这个八正道,大家都很熟悉了,什么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菩萨虽然行持这个八正道,但是他不去执著八正道的法相、表相,在菩萨的眼里,“一切法皆是佛法”,他这样心无分别的同时,还能善分别——要想做到能善分别,前提基础是要先做到心无分别,要证入空性,然后才能去随心所欲地分别一切而不堕分别见。菩萨由此,自然而然地能够乐行无量佛道,他以广大圆融之心含裹一切,透视一切,如是行者,即是菩萨行。
以上我们谈的这些,包括之前我们讲的,都是属于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内容,佛陀一生的教化,横说竖说,深说浅说,基本上不出这个根本范畴,其中的具体法义我就不细讲了,你们自己得空去好好研究。
(74)几个小故事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这里讲到了跟天台宗有关的东西——止观。这个止观是一种修行助道、速证涅槃的方法,如法修持这个法门,就能证入空性大海,获得究竟解脱。那么讲述止观法门最详细的,是我们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的天台宗,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多专著,都很值得研究。天台宗里有一个止观六妙门的修法,听说过吗?一数息、二随息、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止观六妙门。由数息到随息,由止起观,由还到净,这六个步骤非常明确地把修行的次第、修行的要点给我们提拈了出来。
有很多人学佛,刚学打坐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数息开始的,他们或者数呼吸或者念佛,但是数着数着,计数习惯之后,毛病就来了。什么我数了一千多了,数了一万多了,利上加利利滚利——大家要晓得,这个呼吸是生灭的,我们的心念也是生灭的,以生灭心来计算生灭的呼吸,不知道这些人到底要数到哪里去?其实,一旦数息数到绵密相随就不用数了,这个时候要自然随息,不用刻意去计数,随到气住息止,修行到一个阶段外呼吸就会自然停止,这时就要随念起观,一念之间就观起来了!观什么呢?观能观和所观,要观身心内外一切法的真相,逮不定你什么时候观得豁然开朗,那时真实的智慧就会生起,慈悲就会生起,要到这个时候修行者才会知道什么叫做解脱,什么叫做无漏。有的人坐在那儿光是数,数了半天还是在搞生灭法,其实一点用没有!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我们中国天台宗的这个六妙门,天台宗的这个法门实际上是无上妙道来的,老老实实依此修行那是必有成就的。但是很可惜,现在我们的很多修行者自己不知道珍惜,不知道珍惜自家的宝藏,偏要远远地跑到外边,去另外求个什么一点都不秘密的密法。其实在天台宗里就有密法,里面有一个叫做台密的东西,那个才是真正的密呢。我以前讲过的,我们佛法里的秘密都是明明白白的,你不懂它才会变成秘密,像这个六妙门就是,这个免费的很多人不求,反而要花冤枉钱去学什么密,去种什么种子,一万两千八,真不知道这些人在搞什么飞机!要不这样好不好,我一个人收你们五十万,然后传你们一个密法好了,想不想学啊?学得起吗你们?什么密法?其实也就是这个止观六妙门,说穿了一点不稀奇,但是在这个不稀奇中却隐藏有大稀奇!
这个止观的功夫一旦修成,修行者的定力就会变得很高,不过就算能定个七天八夜不动,那也还不是道,那只是助道,方便罢了。给大家讲个故事,在宋朝宋徽宗的时候,我们四川的嘉州有一个龙渊寺,在这个寺庙内,有一天一棵大树突然被大风给吹倒了,忽来狂风。那么树根中间就出现了一个空洞,里面居然有一个和尚正在盘腿打坐,胡子头发老长,衣服老脏老旧。大家看到就很惊讶,有人就敲小引磬引这个出家人出定,还是活的哦,这个出家人出来后,就自称慧持,他的法号是慧持,然后他就问了,我的兄长慧远法师于今何在啊?原来他是晋朝的时候在这里入定的,一定就定到了几百年后的宋朝,在他的觉受感知里,他以为时间才过了一小会儿,但实际上几百年早就过去了。
这位出家师父的定力可以说已经很高了,但还是不能和得道的阿罗汉相比,佛经上讲大阿罗汉入定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大劫之久,这么久!现在很难有人会相信这种事了。我给大家再讲一个故事,是唐朝的玄奘法师,他去印度取经路上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在他自己写的《大唐西域记》里并没有记载。据说,玄奘法师走过新疆天山以南的时候,他到了印度的北边,那里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后面。在一个大雪山里,高原地区,天气很冷,到处都是雪,但是他就发现有一个小山头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积留。玄奘法师就很奇怪,“好奇心害死猫”,他就跑上去看,结果就发现地上铺有很粗很长的头发,换了我们一般人看到可能就要吓坏了。但是玄奘法师却不怕,他看了半天,就认为这里头可能是个修行者,但不是这个劫数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于是他就挖,想办法就挖,结果还真的就给他挖出了一个人,一个很高大的人,那是一个正在打坐的人,姿势正在打坐。玄奘法师就用引磬在他的耳朵边叮叮叮,慢慢地敲,于是这位先生就慢慢地出定了。呵呵,也还活着,不是死人。
这个人就说,他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迦叶佛,也就是燃灯佛末法时代的比丘,他出家后自己修行得定了,于是他就发愿,要在这里入定等待释迦牟尼佛下世,好向佛陀请教解脱的正法。玄奘法师就告诉他说,唉,释迦牟尼佛早涅槃了,你定过头啦!这个比丘就说:哦,那我就再等等吧!等下一次弥勒佛来再说!玄奘法师一听,就赶紧拖住他,劝他说:“老兄啊,你还是慢一点入定吧,这样不是办法,你等弥勒菩萨再来找他是没错,但是到时候谁来通知你出定呢?”这个比丘一听就说:“诶?对哦!”这位大德定得好像有点秀逗了,和我们这里的某某居士一样单纯。玄奘法师接着就问了:你有办法出神离开这个身体吗?大家要知道一点,这个出神并不容易做到的。玄奘法师就告诉他,自己要先到印度去取经,你啊,不如到东方那个国家去投胎,将来作我的弟子吧。同时还告诉他说,你到了大唐那边,要找那个最大的宫殿、最漂亮的宫殿去投胎当皇子,等我回来。这个人想想,觉得OK,所以他就出神走了。
那么,等玄奘法师二十年后取经回来,他就对唐太宗说起了这件事,他要找这个来投胎的皇子出家,但是查遍后宫,那一天并没有什么皇子出生,这样查查查,结果就发现在大将军尉迟敬德的家里那天刚好生了一个小孩。原来那个罗汉来大唐投胎,他看见尉迟将军家的府邸富丽堂皇,他就错认为皇宫了——这个老外没有见识过大唐的风采,随便看到一个府邸,就错认为皇宫了。于是唐太宗就把尉迟敬德找来,耍了一个政治手腕,他对尉迟敬德说:我想要出家,但是我当皇帝不能出家,不如啊,你就让你家那个孩子代表我出家吧!尉迟敬德没办法,就点头同意了。
按照玄奘法师的想法,那个阿罗汉的定力那么高,再见面他应该会认识我吧!哪晓得罗汉、菩萨有时候也会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那个阿罗汉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翩翩美少年、帅哥,他对玄奘法师觉得好像似曾相识的样子,但他搞不清楚为什么。皇帝下命令要他出家,他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但是他很不爽啊,所以就提了三个很荒唐的条件:要我出家是吧?可以,但是我要一车的美女来服侍我,此外还要一车酒肉,一车我喜欢的书跟着。这种捣蛋的要求,其实是一种很委婉的抗议,曲线抗议。那么,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真正的玄奘法师可不是《西游记》里描写的那个刻板又无能、无聊又无趣的唐僧,他的境界其实通达得很,他老人家知道这个阿罗汉的机缘已经成熟了,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这三个要求。结果这位阿罗汉还真地就带着三大车的美女、酒肉、书,招摇过市,来到了寺院的门口。等他到来的时候,寺院里就敲钟欢迎,就在钟声一响的当下,“铛”的一声,这个阿罗汉上一生的记忆就突然被唤醒了,直到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于是他就让那三大车的娱乐设施赶紧回去,自己则心甘情愿、开开心心地跟着法师出家了。这就是玄奘法师后来法相唯识学、法相唯识宗的传人——窥基法师的故事,窥基法师在历史上又被戏称为“三车和尚”,他投胎的那个传说也许仅仅是传说,但是“三车”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件事情不知真假。
在历史上,窥基法师的确是一代承前启后的高僧,修行很有成就,他著作有论疏上百部,被教内尊称为“百本疏主”。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就示现圆寂了,临终前他对弟子说:
十方刹海,游戏场所;
生死涅槃,等闲戏具;
兜率故地,吾将归矣。
说完就走了,很自在地走了。这句“兜率故地,吾将归矣”,似乎对他的来历透露了一点消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德,他和律宗的初祖道宣法师之间还发生过一段很好玩的故事。道宣法师据说是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的转世,他住在唐朝时候的终南山,他是我们中国律宗的初祖,持戒非常精严,日中一食,就感得了天人的供养,所以他住山的时候是不需要出去托钵化缘的,一到吃饭时间,就会有天人飞下来送供养给他。佛经上讲“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尊敬”,这个是真的。
有一天,窥基法师从终南山经过,他听说道宣法师在这里精进修行,心里很仰慕,就想去拜访,于是他就按照礼节事先派人送了封信去。因为窥基法师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他又是富贵家庭出身,传说中的“三车和尚”,玄奘法师当年要他出家,他不是提出了三个条件吗?出家生活太苦了,所以他要带一车的财宝和酒肉;他喜欢读书,还要带一车的书;此外还要带一车的美女来伺候他。这样性格的一位法师,他对于什么戒律、清规的,表面上就不会太拘泥。那么,道宣法师听说窥基法师要来,他对窥基法师也是闻名很久了,他对窥基法师的学问虽然很佩服,但是对法师的行持他就生起轻慢心啦,他以为窥基法师虽然学问好、有辩才、讲经说法还行,但是戒律不精严,所以他就想借这个碰面的机会教育教育窥基法师,让他看看我中午还有天人送供养哦,天人送的“麦当劳”,让你也尝尝滋味。他就想表演给窥基法师看,显示一下严持戒律的德行感应,让他知道持戒的重要性。他这个心是好心,没有错的。
但是哪里晓得,等窥基法师到来的时候,大家坐了很久,该客套也客套了,该聊天也聊完了,茶也快喝没了,吃饭时间早就过了,这一整天这个天人竟然没有来送供养。那天人不来,两个大和尚只好挨饿。那么,等到夜里睡觉的时候,道宣法师就一如既往地整夜打坐,不倒单,很精进。窥基法师却不管这一套,他是倒头就睡,而且睡相很不佳,还打呼噜,打得震天响。按照我们出家人的礼仪,这个行住坐卧都是有规矩的,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像窥基法师这样睡姿的出家人大概是太少了。那么等第二天一早起来的时候,道宣法师就忍不住数落开了,他说:“我们出家人睡觉,就算不打坐也该作吉祥卧嘛,法师你睡得太不规矩了,又打呼噜又乱翻身的,吵了我一夜!”窥基法师一听,就回答说:“哼,我才一夜没睡好呢!都被你吵死了,我睡到半夜,本来好好地,结果你身上有一只跳虱,咬了你一口,你把手伸进去,本来想掐死它,又想想,不能杀生,所以你就把它往地上一放,那放就好好放啊,那么高地一放,就把跳蚤的一条腿给跌断了,所以它哎哟哎哟地叫唤了一夜,吵得我一直都睡不好。”道宣听了就有点发懵,因为他完全被窥基法师给说中了。这件事情很奇怪,一个睡得死死的人,还打呼噜,他怎么会知道别人经历的那么多细节?对不对?这里面就隐藏了一个修行的大秘密。
那么,等窥基法师离开后,第二天中午,天人又照常送供养来了(这位天人在历史记载上你们去查一下,有名字的,很具体的名字,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名字),道宣法师就问他:“昨天你们为什么不来送供养啊?”那个天人就说:“昨天有大菩萨在这个山上,我们来的时候看到满山遍野都被五彩的祥云笼罩着,金刚护法神围得密密地,一定是有肉身菩萨在此,我们欲界天的小天人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那是满身出汗,不由生出了一种大惭愧心,他这才晓得自己当初轻慢的念头是动错了。后来他就把这件事情给说了出去,没有遮掩,大家是这样才知道了窥基法师的了不起。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讲定。像前面讲的这类修定有成的修行者,他们纵然能入定几百年几千年,但仍然不是智慧内明的解脱之道,那还只是意识的境界,不过已经很难得了,一般人不明其理,就会觉得很神奇,以为是神话,其实不是的。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要达到那个清净的、念空的境界,才能够入定,而且连身体都可以忘掉,也可以抗拒气候的变化,甚至化解地球的各种物理变化。像阿罗汉是有真功夫的人,他们一念空掉就入定了,但是这个念空并不是究竟解脱,大家要特别注意。念空不是解脱,那是假的,住在空上是不究竟的。像玄奘法师挖出来的那个阿罗汉,就是住在这个空上,所以叫做有余依涅槃。余什么呢?余习气。因为他多生多世的习气没有变,所以才一转世投胎,就功名富贵、香车美人,什么都要,这是这个阿罗汉自己剩余的习气,我们这本《维摩诘经》里把这个叫做结习未除。
所以止观法门还只是助道之法,当然,这是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场来看小乘法门,小乘只得了有余依涅槃,还不是究竟彻底的般若解脱。要切身修得了止观助道之法,但不落于空的一边,空有两不著,要这样才是菩萨所行的中道。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这里讲的就跟你们有关了,那些示现在家相的菩萨,他们虽然已经修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早就解脱了,但是他们仍然去广修一切福德智慧,从不得少为足,所以他们生生世世都能感得相好庄严的色身,以此摄受大众,弘扬佛法,这个就是菩萨的行持。菩萨道就是这样的,证得了不生不灭后,一切解脱,他既可以走寒山、拾得的路线,穿粪扫衣,流绿鼻涕,也可以为了利益众生,“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所以你们女众同胞口红尽管涂,珠宝随便戴,但什么隆胸、隆屁股最好就不要去啦,隆失败很惨的知道吗?在小乘的戒律中,就连著花持鬘都是犯戒的,但大乘菩萨戒则有开许,只要你的发心是为了弘法利生,只要你不起我相分别相,那就不算犯戒,不过这个很不容易做到就是了。大小乘佛法在这种地方是略有不同的,希望大家留意。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菩萨有时候也会示现出家相,外表上和声闻缘觉一样,三衣一钵,光头赤脚,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无不具足,但他们实际上是外现比丘相,内秘菩萨行,这就叫做不舍佛法,随缘自在,如是行者,是菩萨行。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诸法究竟净相即是绝对空相,不垢不净,菩萨随顺这个空相,获得解脱的同时,又能随顺众生心里的种种欲求和渴望,为他们现身说法。在《佛本生经》里曾记载,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有时会特意变成一头大象、一棵大树,什么形象都有可能。像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的,为了救世救人,“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下等身得度者,即现下等身而为说法;应以上等身得度者,即现上等身而为说法;应以穆斯林身得度者,即现穆斯林身而为说法;应以基督身得度者,即现基督身而为说法——这就是佛法的无上不二法门,真正地直指人心,直指究竟。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看到这句经文,大家就可以放心了,修净土的菩萨你们就可以放心了。十方诸佛的清净国土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空的,清净海众,万千庄严也统统都是空的,了不可得,就像万里无云万里天,但是即此空性而有无量的庄严、无量的清净、无量的佛土,大悲大用示现,不舍如幻众生,这种真空妙有、一体不二的行持,就是菩萨行。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维摩居士最后讲的是最究竟的义理。他说,真正的菩萨,其实早就已经证得无上佛果了,但他仍然会为我们众生示现投胎、出生、修行、八相成道,为众生示现转大法轮,乃至入般涅槃,你说他真入涅槃了吗?没有的,菩萨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虽然他不住三有,不受三界的束缚,但因为他念念都在慈悲中,所以他永远不会只顾自己,永远不会进入涅槃,他只会生生世世以各种身份,各种形象,出入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在六道轮回中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这就叫做“不舍菩萨之道”。
像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华严经》上讲释迦牟尼曾经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示现过八千次成佛,《法华经》上也讲佛陀其实早就成佛了,他无量劫前早已成就,他只是重出江湖,再次演戏给我们看罢了。《华严经》上佛陀自己打比方,他说,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放一粒沙,过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放一粒沙,如是放上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然后把这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统统碎为微尘,每一粒微尘当作一大劫,那个数目得是多少?无数!但是释迦牟尼成佛以来的时间还要远远超过它。所以,佛陀并不是今生才成就的,这部“电影”他已经反复上演了不知道多少遍,只要我们众生的福报因缘一到,释迦牟尼佛就会再来,再演一遍,重复演戏给我们看,因为我们不觉悟啊,所以佛菩萨的慈悲行愿是超越理解、不可想象的。讲到这里,维摩居士就打住了。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维摩居士说这些法的时候,当时文殊菩萨所带领的大众,有出家的在家的,有天人、天龙八部,还有菩萨,其中有八千天子,听闻大法,心开意解,个个都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菩提心。
在这一品里,两位大菩萨——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为了帮助我们这些业障众生对治身心的疾病,为了让我们早日恢复身心的清净,回归自性净土,所以他们才会那样特意地激扬文字,纵横机辩。两位老人家很辛苦,希望大家不要辜负了他们的苦心,要像那八千天子一样的发菩提心,尽未来际行菩萨道,那么净佛国土,必定往生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