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议品第六

  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第六品“不思议品”。

  我们中国人,不管学佛不学佛,经常都会用到“不可思议”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大概就是从本经这里来的。“不可思议”的意思,是说佛法不能用普通的意识思维去想象、去讨论,在具体的心地修持上是“不可”。这个“不可”表现于外,就是所谓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这句话和阿罗汉证到的“无学”境界很相像,因为只有“无学”才能无为,反之亦然。所以学佛这件事情,严格来讲,并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思辨能力,不是为了增加知识和聪慧的,它是为了让我们回到生命的本来。这个生命的本来境界很不可思议,它不但不能用我们的心意识来思维想像,还必须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要“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才行,必须要放下身心万缘来修持、来实证,要到这时你才会真正地明白它。

  像本经讲的这个“不可思议”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佛菩萨亲证的真如法性、不二法门不可思议,二是指我们众生不能靠普通的思维议论来了知、测度这个法性,所以称为不可思议。而佛菩萨所证的境界,又有体和用两种不可思议:这个“体”是指佛菩萨所证入的空性,又叫做真如、实相、本来面目等等,这是道体;“用”是指佛菩萨真空妙有所自然显现、自然拥有的无上神通,这是妙用。这两者之间,由道体而起妙用,无量妙用又念念回归真如道体,法尔如是,实在是很不可思议。

  在这一品里,就很详细地描述了这种不可思议,描述了维摩居士给大众显现无碍神通的故事。在小小的丈室,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居然容纳了三万二千高大的狮子座,小能容大,这的确是一个很让人匪夷所思的境界,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这就是佛菩萨证到的不可思议解脱。这样的境界,在《楞严经》里也有形容,“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但是这个境界一般人很难相信,应该说,是压根儿就不会相信。有人可能就会问了,科学能证明这一点吗?

  两年前,大概是两年前,我曾经和一位资深的学者探讨过这个问题。这个学者呢,他一定要拿半通不通的科学方法来套佛法,生搬硬套,搅不清楚,所以我最后只好无语望天,竖白旗投降了事。因为我们两个人对事情的切入角度完全不同,探索真理的工具也不同,他是用仪器、用肉眼、用思维,向外探索;而我是用自己的身心,用心眼,向内,但不用普通思维,甚至绝圣弃智!所以这两个很难谈得拢。现在全世界的宗教和科学差不多也都是这样的,有时候宗教还好些,尤其是佛教,比较大气包容,但是有些宗教对科学,或有些科学对宗教,那个不成熟的两者之间往往就会有斗争了,彼此排斥。这种排斥实际上是很没有智慧的,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这两大文化体系的对抗,在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种阻碍人类发展、阻碍人类文明进程的力量,这不是一件好事。

  在我看来,我个人认为,宗教和科学迟早有一天,一定会合而为一,它们肯定会有统一融合的那一天,这是必然的大趋势,大势至。人类如果想要更上层楼的话,就必须要走这条路。但是这种融合的发生是需要因缘条件的,只有当宗教和科学开始回过头来,进行深刻的反省,反省自身的缺陷,注意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到那个时候,这种融合才有可能发生。我们可以说得更具体点儿,比如说,假如宗教——不管哪个宗教——假如宗教能够深切反省自身的话,那么它肯定就会从自己的象牙塔里走出来,为了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尽量用一种科学、平实的语言语境来重新诠释教义,以方便更多的民众能够正确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同理,假如科学家能够再冷静、再睿智些,那么他们就会发现,各大宗教自古以来留下的无数身心灵修持的经验记录,其实是很值得重视的第一手资料,很宝贵,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值得挖掘的科学奥秘,这时的他们自然就会善加调整,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向内向外同时探索。

  所以,总有一天,科学和宗教会发现,哦,原来我们追寻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在追求真理,只不过方法和角度不同罢了,只有到这时,那种理想中的融合才会发生。我个人非常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儿到来,因为宗教和科学一旦携手,那我们人类和众生就有福了!这两者合一,做出的贡献将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我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祈祷,祈佛加庇,焚香默祷!

  扯远了,回过头来我们还是讲佛法。前面我们讲到了神通,关于神通的事,提醒大家一点,“莫将俗见测如来”,不要轻易地下判断,尤其是否定的判断,不要以为那是神话而随意轻慢,甚至恶意的诽谤,那因果就很严重、很不好玩了。

(75)从床座到求法

  这一品的缘起是由舍利弗引起的,舍利弗尊者可能是听法听得有点不太契机,也可能是因为站久了,身心有点疲惫,所以他就打了个妄想,关于座位的妄想,以此因缘,维摩居士才特意显现了法界不可思议的大神通,教育了他一番。由此大家也可以了解,诸佛菩萨之所以显现神通,那完全是为了帮助我们众生破除迷执,那都是有的放矢,不是乱来的。所以大家最好记住一点,佛菩萨显现神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去追求神通,这点千万不要错解了。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耶?」前面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的对话刚刚结束,舍利弗可能听得有些迷糊,当时舍利弗的年龄已经偏高,老人家站立过久,自然就会觉得有点疲劳。于是舍利弗就开始打妄想了,这个小小的丈室,不但小,还空空如也什么座位都没有,这么多的大菩萨、这么多人都来了,这一大堆人要往哪儿坐呢?当时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等都来了,只不过大家都没讲话。

  舍利弗这里刚一想,维摩居士有他心通,立刻就知道了,于是他就问舍利弗:仁者,你是为求法来的,还是为座位来的?我们在座的诸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你们今天坐得很不舒服吧?你们是为法来的,还是为座位来的?或者是为打发时间来的?如果你们听经听得法喜充满,那就不会觉得身体疲劳,也不会打哈欠了。如果真能法喜充满,那这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弹指就过,甚至像《法华经》里讲的,“五十小劫,犹如半日”,何况是区区一个多、两个小时?

  这里顺便说个问题,舍利弗在这里想的床座指的是座椅、椅子,不是床,大家不要搞错了!床在古代一直都有,有人乡下老家的老式大床比普通一个房间还大,但是椅子在我们中国古代是没有的,以前的人都喜欢席地而坐。大概是到了隋唐时期,才开始随着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大量从西域传入了椅子,那时的椅子还不叫椅子,叫胡床。以前那个席地而坐的习惯现在在中国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在日本和韩国还是很常见,汉唐的许多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在我们本土消亡消失以后,反倒是在异邦他国得以生根,得以保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讽刺,讲起来很有意思。

  我们还是继续看经文。

  「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舍利弗听维摩居士这么一说,他是一点就通,所以他立刻就答复说:我是来求法的,我是为了生死解脱而来,不是为了什么座位椅子。讲到这里,倒让我想起了十来年前的一件往事,当年我扛着一大箱子书,跑到山里恳求师父剃度收录,那时候,师父曾经问我,你为什么要出家啊?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很干脆,我说,师父,我是为法而来的!“我为法来”,当年我回答的就是这一句,标准答案。现在想来,真的是很惭愧,这么多年都胡混着过了,“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想起当年的发心,再看看现在的一塌糊涂,不由得自己不忏悔感慨,所以还是不多说了,不说也罢。

  那么,舍利弗在这里讲的“法”究竟是指什么呢?“我为法来”,此法何法耶?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学佛的人,几乎每个人都想求一个快速成就的密法,最好是一步登天,不用吃苦,可以立地成佛的那种。但是真的有这种法,真有这回事吗?下面维摩居士就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回答,什么是真正的法,这个法又在哪里?应该怎么求?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维摩居士就说:唯,舍利弗!真正求法的人,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可以不要,又哪里会去想什么座位椅子呢!意思是说真正的求法即是不求,不求一切,连色身性命都可以放下,为法忘躯,这才是真求。真正求道就是这样的,像佛陀当年在因地的时候,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的佛陀还是一个很普通的修行者,他有一次无意中听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据说是古佛传下来的,都快失传了。他一听,嗯,有意思!因为这两句话正好印证了他的一些观察和思考,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但是后面好像还少两句,应该还有两句话才完整。可惜他问遍诸方,却没有人知道那两句话的内容,就把他给急得啊,茶饭不思。

  后来很偶然的一次,佛陀在雪山里碰到了一个夜叉,鬼神类的夜叉,那个夜叉知道佛陀正在到处寻找那首偈子的下半部份,于是就告诉他说,我知道那后面的两句话是什么!佛陀一听,那是即刻顶礼啊,他立刻就跪下来恭恭敬敬地向夜叉求法。没曾想夜叉来了句:“你想知道可以,但你拿什么来跟我交换啊,无上佛法是这样的珍贵!要不这样吧,我告诉你答案,你就要把你最珍贵的东西布施给我。”佛陀就问了:“最珍贵的东西,那是什么东西,你说!只要我有尽管拿去!”那个夜叉就说了:“就是你的身体,我肚子饿,我要吃了它!”换了我们一般人,这个时候可能早就吓得屁滚尿流,或者一脚就踹过去了,肯定不会干!谁会为了两句虚无缥缈的话就舍弃身家性命呢?但是佛陀就干!大家注意,在这种时候,一个人的执著是最容易看出来的,而一念之间真放下的话,那个执著也是最容易破的。佛陀就在这个夜叉菩萨的逼迫下,放下了对这个身体、对生命的执著,同意了夜叉的条件。于是夜叉就笑嘻嘻地告诉他说,你求的那两句话啊,是“生灭灭已,寂灭最乐”,满意了吧?佛陀一听,整首偈子一连起来,就是: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最乐。


  哦,不得了,佛陀当时一听之下是汗毛皆竖,心大欢喜啊,他一下子就悟道了,他当下就从物质世界二元分别的生灭幻相中超越了出来。这时的他就更加不会在乎自己的身体了,所以他就按照约定把身体布施给了夜叉。当然,后来这位菩萨化身的夜叉也没有真要他的身体,这应该是个好消息。在禅宗历史上,像这类为法忘躯的案例,据记载也有很多,比如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二祖当年向达摩祖师求法的时候,把手臂都砍了下来,达摩祖师要他的手臂干什么?又不好看又不能吃,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决心,为了求法,没有别的可以供养,所以不惜身命供养。能像祖师这样不贪躯命的人,这样的人不管去做什么都会有大成就,不管世出世间都会有大成就,只不过这种人在世界上不多就是了。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色受想行识是五阴,又叫五蕴,这是常识了,大家都知道。五蕴简单讲就是我们的身心性命,包括了生理与心理,思想与感觉。“界”也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加上六尘,两者相合而有六识,它们形成各自的领域界限,共有十八界。而“入”呢,“入”有内六入和外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就是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从而生出我们的六识。

  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真正求法求解脱的人,其实是无所求的。他不会在五蕴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他不会执著身心,在身心上去用功,妄想在这上面有所得,因为五蕴都是因缘所起的生灭幻法,是无常的假有,迟早都是要消失的。他也不会在什么十八界、十二入这些二元分别的幻法中去追求,更不会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追求,因为“阴界入”是我们众生的正报,就是我们的身心,三界是我们众生的依报,依报就是外在环境。执著依报、正报的感受和功用,那是凡夫所为,更何况阴、界、入其实都是空性的,而三界如幻,不可把捉,所以在这里面实在是无法可求,无法可得。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这句话咋一听可能有点离经叛道,你们听不懂的话会以为维摩居士是在诽谤三宝,但他这句话实际上是有很深道理的。不过你们中间的某些人不要一看到这句话,以后就不皈依三宝、不学佛了,那就颠倒了。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其实是要我们不要心外求佛、心外求法、心外求僧,僧又叫“和合众”。六祖大师曾经说过,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个“觉正净”的自性三宝,才是佛菩萨给我们开示的真正皈依处。你向外驰求,以为佛是外在的偶像,法是外在的经书,僧是外在的出家人,所以你产生了一种二元分别的迷信依赖心理,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有这种心理,那对不起,你正是佛陀所批斥的一个标准的外道。

  “佛”是自性觉的意思,自性本觉,这个觉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我们自性、觉性里本具的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法”,正知正见,这个法也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僧”呢,僧是指清净,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不垢不净,不染无明,这才是真正的僧宝。我们的自性具足这三宝,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我以前为什么说,我不是出家而是回家?道理就在这里。以前有人问我,师父你为什么出家啊?我就告诉他,我从来就没有出过家,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明白吗?三皈依,皈依自性三宝,就是回家!希望大家能明白这点,真正的三宝,它的实质內容就是自性的“觉正净”,形式上的、外在的三宝,它的存在目的完全就是为了引导我们到达这一步。所以外在的三宝也是很重要的,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要觉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净而不染,因此大家对外在三宝也要很恭敬就是这样,你们对师父也要很恭敬就是这样,不能失礼。没有外在三宝这种形式的启发,我们凡夫基本上是不可能自己领悟到自性三宝的,所以内外不可偏废,都需要。

  我们讲回真正的求法,真正的求法者,究竟而言,他是不会去划分什么内在和外在的,内外只是方便说。真正的求法者,他修行的时候,既不会向外求,也不会向内求,他甚至不会去分别什么迷觉、邪正和染净,因为佛陀曾经说过,我们真正的生命,两者都不是!你既不是外,也不是内,所以你向外求不会找到真相,你只会体验到外在的种种经验;同理,你向内求也是一样的,你会体验到种种匪夷所思的内在经验,比如各种禅定境界,但是你在这些境界经验里找不到真相。所有外在和内在的经验,其实都是我们这个心的功能造作出来的,念和无念、思想和不思想都是心的功能。只有当心的概念消失,心若不在,便是本来!听得懂吗?这个才是真正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

  如果有人听不懂那也没办法,有些东西只能点到为止,说得太多,拔苗助长就不好了,你们还是自己慢慢去琢磨,自己慢慢去领悟吧。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小乘佛法的境界是“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苦集灭道”,但真正的求法者,大乘的求法者,和小乘人的苦集灭道有本质的不同。他们见一切法空,生死的当下就是解脱,诸位现在生死的当下就是解脱,所以是“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这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无苦集灭道”。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些求法者,最好也不要去执著小乘的四谛法门。之前的经文要我们不“著”,这里换了几个字,要“无见”,“无断”,“无造”,这个“无见”、“无断”和“无造”,和大乘佛法里讲的“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有什么不同吗?所以叫你们读经不要马虎过去了,要懂得举一反三,《维摩诘经》的文字最容易看懂,但也最容易马虎。

  一般人发心修道的那个心态是见苦而求,怕苦,但大乘菩萨却不见苦,不怕苦,所以他不会为了苦而去求乐,因为苦乐在他的智慧洞察里都是幻法,一颗还有苦乐分别、还在执著离苦得乐的心不是究竟解脱的心。所以真正的佛法精神是“无见苦求”,像《华严经》里描述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说其实是没有什么苦集灭道的,我们这个世界永远都是至真、至善、至美、至圆满的“一真法界”,这个才是真如实相,我们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幻相而已,就像在梦里。

  那么“无断集求”呢,这个“集”是指一切苦因,一切苦形成的原因。这个苦因是什么?简单讲就是我们的烦恼妄想。大家修行最苦恼的,可能就是烦恼妄想断不掉,杂念断不掉,对不对?一般人,我们都以为要把这个烦恼妄想完全切断了,才能断惑证真,才能悟道。其实这个烦恼妄想就像是李白的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你越想断啊就越断不了,越想除就越除不了。我们想要断除妄念得清净,那个想要断除的念头本身就是最大的妄念,也是妄念之一,就是大烦恼,烦恼之一。因此这里告诉我们“无断集求”,不求断集,不必刻意地去断除无明烦恼,不必追求断除一切苦因,因为无明烦恼本来就是空的、假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是《圆觉经》里的话。修行者洞察烦恼真相的当下就是菩提,就是解脱。

  而“无造尽证修道之求”,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不要以为断尽一切无明烦恼就彻底悟道了,不要以为道有穷尽,那个是小乘的观点,以为有一个永远涅槃的境界,以为那个就是究竟。永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里讲,“了却业障本来空,末了先须偿宿债”,这个其实是大师的心里话。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我们人生就是来还债的,像对儿女的债,父母的债,众生的债,老公老婆的债,旧债未了新债又添,无有穷尽,所以大家还是乖乖地回家还债去吧,你们中的某些人就不要老惦着出家啦。学佛修道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大道无尽,众生无穷,所以我们不要有“尽证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法无戏论。」为什么呢?维摩居士自问自答,因为真正的佛法不是“戏论”。什么叫戏论?这个词很多老居士经常听到。我们佛法讲戏论,就是指像小孩子玩游戏、开玩笑一样的话,这个玩笑话是不真实的。禅宗祖师形容戏论是“黄叶止儿啼”,意思是说,一切能思、能议、能说出来的法都是戏论,但不说出来又不行。像我们佛法的两个名词“空”和“有”,主张空是真正的佛法,或主张有是真正的佛法,那像这个就是戏论。此外,一定要修到什么境界,什么状态,拿有为法当真,这个也是戏论。我们在这个世间,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无常轮转的众生,没有生死解脱的紧迫感,那么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把佛法当做戏论,把佛法当成戏论来玩。在这种情况下,说得严重点,就连三藏十二部统统都是戏论,都是文字游戏,为什么这么说?很严重的一个问题,给大家讲个故事。

  禅宗沩仰宗的仰山慧寂禅师,历史上他被尊称为我们中国佛教的小释迦,他是晚唐、五代时候的人。仰山禅师当年跟随沩山禅师参禅的时候,有一天,师父沩山就问他说:“一部《涅槃经》四十卷,有多少是佛说,有多少是魔说?”这个话问得像是废话,佛陀说的《涅槃经》有多少是佛说,有多少是魔说?如果换了你们怎么回答?那么仰山禅师毫不犹豫地就回答:“总是魔说!”开玩笑,一部《涅槃经》四十卷都是魔说的,不是佛说的,这个答案很吓人,禅宗祖师经常爱干这种事。但是沩山禅师听了却很高兴,他就对仰山说:“以后无人奈子何(以后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奈何得了你了)。”认可了他的说法。这种事情一般只有在佛教,在佛教里一般只有在禅宗才会发生,在别的宗教里基本上不会出现这么大逆不道的语言、方式。假如有人问,《圣经》是谁说的啊?上帝说的还是魔说的?有人回答是魔说的,那这个人可能就要被石头砸死,被火烧死了。

  那么这里,仰山想了想,他就又问了师父一句:“慧寂一期之事,行履在什么处?”意思是我的话虽然说得对,这一期的生死大事我是知道了,见地上我是到了,境界也有一点,但是,什么才是我的行履呢?什么才是我最终最究竟的行履呢?这个所谓的行履包括了心理的行为,做人做事的起心动念,也包括了修行实证的功夫。沩山禅师就回答了一句名言:“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意思是说,只要你的见地对了,就不用问下面的修行功夫了,因为见地对了,修证是一定会上路的。怕就怕我们见地错了,那个功夫做得再好,境界再高妙,行履也是错的,行为也是错的。因为这一个公案,后世就误传禅宗只重见地,不重功夫,其实这是一种错解,这是错解了沩山禅师的话。古往今来,每个祖师大德在见地、修证、行愿上都是等持的,差一点都不行。沩山禅师的这句话,是天才的师父对天才的徒弟说的,我们并不是仰山,所以这句话对我们不一定合适,不能乱用,也不要乱用,不要拿来做借口。这个故事里仰山禅师说《涅槃经》四十卷“总是魔说”,其实他的意思,是说这个宝贵的佛经如果不能拿来融会贯通、不能实证领悟的话,不能化作你自己的身心体验,那就和戏论没什么两样了,而戏论就是魔说。

  再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天,魔鬼和他的朋友正在逛街,魔鬼和你们女人一样也很爱逛街,不过不知道他们要逛到哪里去,有可能是去超市,也可能是去东门。他们就这样走啊走,忽然看到路边有一个人正在挖地,挖着挖着,就捡起了一样东西,看一看,就放到了口袋里。那魔鬼的朋友有点儿好奇,他就问魔鬼:“那个人他捡到了什么?”魔鬼就说:“哦,他捡到了一片真理!”朋友就说了:“呀,那对你可不是什么好事哦。”魔鬼却回答说:“NO,一点都不!你放心吧,虽然他捡到了真理,但是我会让他去组织真理。”什么意思?真理是无路可循的国度!这句话是印度当代的一位圣哲克里希那穆提的原话。所谓的真理,我们所追寻的生命的真理并不是文字或思维上的东西,我们如果通过文字或思想是找不到它的,它无路可循,它是活生生的、不可思不可议、完整广大的生命实相,这个生命实相一旦被人刻意地组织成文字、文章,那还是原来的真理吗?那还是原来的本来面目吗?毫无疑问,这时的真理如果不能还原为修行者的实证体验,那就变成了魔鬼的戏论,“总是魔说”。像我们现在讲经听经,你看我我看你的,其实就是在戏论中,大伙儿都是在玩弄戏论,不能言下顿超,那就是在玩弄戏论,“总是魔说”,所以要小心!

  像清朝有一个大学问家顾亭林,他就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佛法就像是一桶水,倒入另一桶中,又再倒回来,只有一桶水,却在两个桶里倒来倒去,一个桶是空,一个桶是有。虽然这个是因为他没有真懂,所以乱批评佛法,但也有他的一点道理。我们如果佛法搞不通达,那就会变成这样,两桶水倒来倒去的玩戏论。像本经《维摩诘经》在这里说的“法无戏论”,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活生生的佛法并不在这些二元分别的言谈和观念上。那个法,是要去实证的,修行者——你们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生命的洪流,融入生命的大海,只有这样才能实证到法的真谛,否则空谈戏论是没有任何益处的,那只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罢了,这个要点希望大家能把握了解。

  「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前面我们为什么要那么说呢?维摩居士讲,因为苦集灭道是相对的缘起法,是佛陀对机的方便说法,是针对小乘的不了义的教言,如果说我应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以为真的有个我,以为真的有苦可灭、有道可修,那就落入自我、落入二元对立的陷阱了。这种见地看到的不是诸法实相,不是事物的真相,所以说是戏论,不是真正的在求法。真正的求法是两边都不著,中道亦不住,诸法无我无所得,单刀直入,体证不二,那时洞然明白,即无戏论,这个才是大乘佛法的要义。这是心法,很深的心法。

  本经在这里批驳的苦集灭道,其实是大小乘一切佛法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以自我的角度来理解分别它的话,那四谛法门就会变成戏论了,那就不是佛法,这句话说得很严重。不过我们要正确理解维摩居士的话,前面讲“法无戏论”,其实反过来还有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戏论也是佛法!是什么佛法?方便法。如果没有这样的方便诱导,我们很多人可能还进入不了佛法的大门呢。所以,从无上佛道的角度来讲,我们固然可以批驳戏论,批驳方便法门,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戏论的作用,像我们现在讲经就是在戏论,所以我们要了解方便,善用戏论,然后在具体的修持上我们要依照佛说的了义经典来,不被那些方便戏论所迷惑、所误导,这样子去用功就对了。








(76)修行的大关键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这句话是修行的大关键!从这里往下,维摩居士一连串的开示,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关于佛法修持的心要,心法要点,如果你是真正追寻解脱之道的人,那你就必须要了解这些佛法修持的要点和关键,因为下面这些内容已经涉及到了对佛法的最基本的认识问题。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对佛法的基本认识,你对修行的基本心态,这个“因”如果不正确的话,你想要得到佛道解脱的无上圣果,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就可以给你定义为妄想,所以下面的内容大家要打起精神注意听了。

  “唯,舍利弗”,这里维摩居士提醒说,真正的佛法,诸法的实相是寂灭无生的,无生就是不生,那就是不灭,这个生命的宏大真相从来就不在我们的身心,不在这个刹那生灭的无常幻躯上,真正的佛法不是生灭法,不是幻法,真正的解脱也不是靠生灭有为的造作能达到的。如果修行者执著有生有灭、有修有证的有为法为真实,以此为道,那就是在求生灭法,他并不能因此就追寻到真正的解脱之道,或者说,换句话说,他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佛法。

  这个真是当头棒喝!维摩居士的这句话说得很严厉,一杆子扫翻了一船人!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很多人、绝大多数学佛的人都是这样的,我们从匆匆忙忙地初发心,到匆匆忙忙地进入实修,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以生灭心行生灭法。这个闻思还没有过关,道理还没有搞清楚,我们就稀里糊涂、匆匆忙忙地去进修了,什么烧香磕头、放生诵经、念佛持咒等等,其实我们在稀里糊涂中追寻的,仍然是自我、小我的一种成就,观察得到吗?而自我、小我就是生灭法,就是无常啊,这个和佛法不共的无我涅槃的寂灭正觉之道,根本就是两码事!我说得够清楚吗?像《楞严经》上也有讲:“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这句古文听得懂吧?如果我们以生灭心,以自我的心来修行,那只会越学越执著,越学越烦恼,甚至越学越颠倒,害了自己,甚至还害了家人、害了别人,那就和真正的佛法背道而驰了。

  真正的佛法,根据本经,那是超越生死、自性寂灭的一种不二境界,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绝诸戏论,不可思议。这个寂灭有时候也翻译成涅槃,还有一个翻法叫做圆寂,这些都是不得已的翻法,不太准确,很容易引起误会。现在只要一提起寂灭、涅槃或圆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死亡,不会是别的,这个以讹传讹的理解真是大错特错!其实寂灭的含义包涵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也可以说是四个微妙至极的生命境界,这也就是我们的生命实相、法性真身的四个面向——“常乐我净”。我们现在这个无常、受苦、孤独、渺小、污秽的生命形式,并不是我们的生命实相,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生命实相、本来面目,按照佛菩萨的讲法,用现代点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可以说是一种无法想象的丰饶和奢侈,绝对的圆满、清净、安宁、极乐,不生不灭,无始无终,超越时空,永恒常在,无限、唯一,圆融绝待。这是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本然的一种生命状态,我们可以找出无数玄妙神奇的词语来形容它,但是没有一个词语能够真正的、完美的囊括它的全部奥义,所以说了半天,最后我们还是只能用“不可思议”这个老套的词来总结它。这个生命的伟大境界必须要实证才能明白,必须要大死一番才能证得,这个生灭无常的小我不死,幻相不除,就不会有不生不灭的“真我”的大活!所以维摩居士才会说,如果我们老在这个自我的、生灭的小圈子里打转,那我们就永远也体验不到真正的佛法,体验不到生命的真相。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讲的那个故事?《法华经》的那句话,“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还记得吗?有个禅师悟道之后,说这句话佛陀只讲了一半,还有另一半是要我们自己去参破的。有人就问他是什么话,禅师就说,那另一半就是“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前面一半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后面的另一半是“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要两者相合,这个才是真正的寂灭涅槃,显示了生命空寂无生,同时又生生不息、活泼灵动的本性,所以我们佛教的寂灭绝不是连微澜都不起的一潭死水,更不是死亡,这点大家要了解。

  下面维摩居士就从各个角度,对如何求证佛法、对如何求证到这个寂灭庄严的生命实相,所应该把握的心法要点,老人家做出了非常精彩而深入的开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这句话里的“染”,是贪染、执著的意思,贪染执著其实可以说是自我、小我的代名词,是无明和分别心的一部分。有自我就会有爱憎取舍,就会有排他性,而真正的佛法、生命的实相是超越一切名言概念,超越一切计度分别的,它是清净圆满,含摄无限的广大存在,其中没有任何可以让你执著、让你取舍的地方。所以,如果你是以一种贪染、分别的心来学佛、来求法的话,那么你是不可能体证到这个生命真相的。就算有人打着追求无上佛道、追求究竟涅槃的幌子,那也还是染污,是执著,因为你的发心是出于微妙自我,你的动机是无明,这个不破除的话,你所追求的就不是真正的佛法。甚至就算你已经证到了小乘的阿罗汉道,但如果你执著于涅槃,被清净、被空的那个境界所捆绑,那也还是染著,不是究竟解脱,所以维摩居士才说这个不是真正地在求法。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这里的“行”是指行愿修行的行,意思是说真正的佛法不是定法,它不是某一个修行法门、修行法则所能定义、所能局限的,这就叫做“法无行处”。所以我们不能抓住一个法门,就把它当成是“道”,不能把通往真理的桥梁当成是真理本身,我们更不能以自己修持的法门来否定其它,自赞毁他,那这种心态就不是在求法了,这仍然是自我的把戏,是自我在作祟,所以大家要注意。

  此外,我们还容易犯一个毛病,我们一般人讲修行,认为修行就有功德,认为修行就会有所得,什么我已经念了一百万声、几百万声佛号了,我已经放了多少多少生了,内心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功德,银行里已经有了这么多存款,那往生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心理。当然,以此念佛修行的因缘,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的确会来摄受接引你,但是,这个只说明了佛陀的慈悲,佛力的伟大,并不代表你现在的心态就是正确的,更不代表你现在所行、所体悟到的就是真正的佛法了,这是站在佛法的究竟义理——中道第一义谛的角度来讲的。因为这时的你,还有我执,还有微妙自我,还有小水滴的错觉,你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大海,成为无限,所以你在潜意识里,仍然还有一个“我”在修行,有一个“我”在求生,你仍然以为真有功德可得,真有净土可去,却不知道“生即无生”,“无生”才是“真生”,才是真正的“往生”,所以我们一般人现在趋入的,你所追求的,仍然是一种二元分别的幻相幻法,不是真正的佛法。

  真正的佛法,生命的真相,那个无限广大的空性是不生不灭、一体不二的,当下即是,这个实证到了,才能开显出真正的佛国净土!你想要实证到这个真相、这个法,那就不能有所谓的二元分别心,不能有“能所”,如果你还有一个能修行的“我”,还有一个能修成的境界,那就差得远了。同时,如果你执著你的修行,住在某一个法上,认为这个才是道,其它的不是;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其它的都不对,那你就不是真正的在求法,因为你还有分别心,还有所住,你的心仍然很狭隘。“若行于法”,你执著于法,执著于修行解脱,这也还是一种意识分别的境界,所以它仍然不是真正的佛法。

  下面,「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因为诸法的实相是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空相,在这样的空相里,理所当然是无取也无舍的。如果修行者像小乘那样执著涅槃而舍生死,执著菩提而断烦恼,以为真的有生死、真的有烦恼可断,把生死烦恼当真,以为真有菩提涅槃可得,把菩提涅槃当成了和生死烦恼不相干的东西,那说明修行者还是落在了一种取舍得失的二元分别当中,还是落在了生灭当中,他并没有真正地了解佛法,他不知道究竟空相的道理。这样的人,维摩居士说,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求法者,这是一个很高杆、很严格的标准,究竟了义的大乘佛法就是这样的标准。

  像以前经常有居士来找我说,他学佛很多年了,觉得佛法很好,但就是觉得自己好像还有很多东西放不下,所以修行没有多大进步。这类居士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法无取舍”,他觉得一定要放下、要空了才对,这个心里就有了取舍,有了取舍的观念,其实很多事情本来就是无所谓放不放下的。像有人说自己的心里妄念太多,无法空,那不空的话你们现在怎么能听我讲话?怎么可能听得进嘛,对不对?念念妄想念念空——注意哦,回光返照一下——这颗心本来就是空的,不用你去刻意空;本来不用放下,自然就是放下的。如果你还有一个想放下的心,想空的念头,那就是有取舍了,这个心、这个念头就可以把你挡住了,那就是行于生灭,行于取舍,也就是行于染污。因为你认为放下才是清净,放不下就是染污,有了分别心,实际上“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真正的佛法,我们的自性、佛性——按照其它教派的讲法叫神性,它从来就是清净寂灭的,它不可能被幻法所染污,真实永远不可能被虚幻染污,听得清楚吗?这点大家要了解。

  初学佛的居士,其实也包括很多出家人,常常对佛法有所取舍,有取舍那就会有爱憎啊,结果搞得是非争执、烦恼丛生。像有的人执著净土,他就排斥禅宗、密宗,认为他们太狂妄,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些学禅宗的人呢,他们往往认为净土是愚夫愚妇、是笨蛋学的,是懒人才学的,是老太婆的法门,这种人他以为自己是和六祖、马祖一样的利根,所以他要学他认为最高的,什么我要明心见性!我要顿悟成佛!而执著密宗的人又说了,只有我们密宗的金刚乘才是最至高无上的,其它的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统统都是我们密乘的基础,只有密宗才是不共的、最高的,可以即身成佛。像这些观念,这些爱憎取舍的心态,其实都是出自于自我的、小我的分别心,仔细想想都是功利主义,就像是去菜市场买菜,老想挑又好又便宜的,哪有这种好事?这样的错误观念、错误心念不破除,修行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像有些人,一辈子就忙着挑三拣四了,一辈子哦,从这个法门跳到那个法门,一会儿学禅,一会儿学密,一会儿又学净,也不嫌累,热闹倒是挺热闹的,可惜最后到老还是一场空!所以“法无取舍”,大家最好能记住这句话,这样就能少走许多冤枉路。其实《金刚经》里也早就告诉我们了,“一切法皆是佛法”,一法通就能万法通,哪怕你只是简简单单地磕头拜佛,只要你心无取舍,心无分别,那也终究会有悟道的一天。

  像南老就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民国的时候,他的家乡乐清有一位师父。这位师父原来是打渔出身的,一个大字不识,后来也不晓得是什么因缘,忽然出家了,因为是文盲佛经不会读,他就整天拜佛。这位师父常住的寺庙,那个地面是青石板铺的,这位师父光拜佛就拜了九年,石板都给他拜出了坑,就在一个地方拜,每天重复。那么后来有一天他忽然不拜了,改去睡觉,原来很精进,现在去睡觉,这一睡就睡了三年。呵呵,真是太有福报了,这位大德比我还像属猪的。那么在这三年里,这位师父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他的师弟在他的屁股上放了一碗水,第二天再看居然没有翻掉,还以为他死掉了,好在他的师父、老和尚知道他是入定了,不让人去骚扰他。这样子三年以后,这位师父突然醒过来,然后就会作文章、就会作诗了,他原来是个文盲,但是现在却能写出很多好诗,写出来的东西还很有味道。跟我们无余居士写出来的东西差不多,都很有味道,文采飞扬。这就说明,不管是拜佛还是修什么法门都好,只要你诚恳、专一,“制心一处”,就能“无事不办”,就能通达。

  如果修行者东敲一榔头,西敲一榔头的,什么净土、禅宗、密宗到处乱学,到处去找那些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急于求成,就像买股票一样的,老想在眼花缭乱的股市里挑一个最能赚钱的绩优股,但是自己又没有那个眼光,所以往往到最后是“欲速则不达”,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用这种心态来学佛,恐怕越学离佛法就越远了。大家要知道一点,真正的修行人,往往都是一门深入的,因为专精,所以才能博大,这样的修行者就算只是诚恳拜佛,那也会开智慧,也会悟道。所以佛法的修行其实很简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无取舍,专一就成功了!我们禅宗的三祖僧璨大师也曾经说过,“至道无难,唯嫌拣择”,那些在修行法门上挑三拣四的人,这一辈子有大成就的可能性只怕会很低很低,因为贪多嚼不烂。希望大家能牢牢记住《金刚经》里的那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理!这样子去修行的人,才会真正得到佛法解脱的大利益。

  所以不管你们是修哪个法门的,禅宗也好,净土也好,持咒也好,密宗也好,天台也好,止观也好,大中观、大圆满也好,抱死你那个法门,死心塌地地用功下去,不要贪多、不要取舍,那迟早会有大成就,一法通就能万法通!这是真的!千万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又不是搞什么婚外恋,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这种心态在修行上很要不得。

  「法无处所,若著处所,是则著处,非求法也。」这是讲,真正的佛法,生命的实相,那个不可思议的寂灭空性,我们前面讲过,它是遍及一切时、一切处的,同时又超越一切时空处所。换言之,它是无在无不在的,没有什么固定的处所,没有局限,同时遍及一切。这个“处所”,小而言之是指身体,指我们的身体,大而言之是指时空、方位、场所。像有的人修学道法,或修学密宗,什么意守丹田,奇经八脉、三脉四轮,气脉明点等等,其实都是在这个身体上下功夫,如果以为这个就是佛法、就是道,就是最高的,那就是把方便当成了真实,那就成了法有处所,把自己的生命给局限住了。像有一位前辈说得好,这个老人家说,如果气脉感受是佛法,那我们一死这个肉体就没了,感受也没了,那佛法岂不是完蛋了吗?所以这个生意不能做!这句话很有道理。

  此外,像什么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他们根本就没有我们人类这样的骨骼血肉、奇经八脉,所以他们的修行方法和我们人类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打通什么小周天、任督二脉、三脉七轮,他们没有的。应该说,天人的境界、神通和力量,一般而言要比我们人类高明得太多太多了,但是他们仍然有自己的执著,他们不是执著微妙欲乐,就是执著光明、禅定,这个就是他们的染著,他们的处所,他们的局限。

  再往细了说,像有的修行者,他们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一个特定的地方,比如说寺庙里才有佛,山林里才清净,厨房、市场、WC就不清净;或者他们认为出家闭关、两腿盘着不动才是修行,翻着一本大部头的经典,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读诵才是修行,但是找一份正当的工作,为大众服务劳累就不是修行;再或者,他们认为美才是佛法,丑就不是,善才是佛法,恶就不是,戒定慧才是佛法,贪嗔痴就不是,菩提才是佛法,烦恼就不是,涅槃才是佛法,生死就不是,解脱才是佛法,轮回就不是,乃至觉悟成佛才是佛法,无明颠倒就不是,等等。像这些,都是犯了法有取舍、法著处所的毛病,他们名义上修的虽然是佛法,但他们是以一种二元取舍的分别心来修的,这份法执就是他们的问题。不过话说回来,你们不要听我这样讲,就错解了师父的话,老衲可没有叫你们去贪嗔痴、去做恶哦,我只是告诉你们要有一颗洞察真相的无分别心,“于第一义而不动”,然后由此才能真正地去善分别,去“能善分别诸法相”,明白吗?不要错解了!

  这个法、真正的佛法本来就是广大圆融,没有标签的,没有“佛法”这个概念,但是修行者一旦执著处所,执著概念,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处所,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概念,那他自觉不自觉中就会变得越来越呆板、越来越狭隘,自己就把自己给局限住了。所以维摩居士才会在这里开示我们,真正的佛法是没有处所、没有界限的,无六根、无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用有处所的心来求法,那已经被处所给困住了,修行者已经在无形中被套上了一个框框,那么这个就不是真正地在求法。








(77)无相无住 无为无求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越讲越深了。这是讲,佛法的第一义谛、真正的佛法是真空妙有的毕竟空相,无相无不相,它不是执相而求的意识分别心所能妄测的,更不是思议造作的有为法所能求得到的,所以修行者如果被相所迷,执相而求,即非求法。这个所谓的“相”,包括了色相、文字相、言说相和心缘相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讲,“相”就是某种境界,某种可以满足自我、可以把捉得到的境界,但是真正的佛法、生命的实相却偏偏是无相可求、无法可得的,这就让很多人找不着北了。我们一般人已经习惯了有所求、有所得,习惯了要去抓一个东西,以这样的心来学佛,以这样有所得的有限的心想来求那个无所得的无限的果,那当然就会越求越远,越求越背道而驰了。结果我们自以为是在学佛,学了半天,却越学我执越重,烦恼越重,分别心越重,这个问题的根子有一大半就是出在著相上,贪著境界,妄想有所得,以为有所得,尤其是某些修学密法、迷信神通的同志。

  这种人求的是有相法,他喜欢去追求一些奇奇怪怪的境界。这种人的脑子里往往充满了神秘主义,一打坐就想求个状态、得个什么境界,如果没有境界就会很奇怪,甚至会埋怨,为什么我见不到光,见不到佛菩萨啊?他妄想见这个见那个的,却不知道真正的佛法是无相、无境界、无所得的——“法名无相”。如果你以为境界是佛法,“是则求相,非求法也”,维摩居士说得很清楚,那是一种错误,所以老佛爷才会在《金刚经》里特别叮嘱: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能了解这个,把握这个,你就不会被自己、被他人、被一些方便法门给迷惑,给误导了,要这样学佛才是正修行路!这点很重要,希望大家不要“秋风过驴耳”,转头就忘了。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这里要注意,这句话和《金刚经》里面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的道理意思完全一样。当年我们的六祖就是听到别人念《金刚经》里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而心有所悟,发心求道的。当然,他后来见了五祖,所谓半夜三更、入室问道,又经过了五祖的一番点拨,直到那时六祖才真的大彻大悟了。那么这里维摩居士也说“法不可住”,意思是说,真正的、活泼泼的佛法是不能有丝毫执著的,修行者必须要一切无执才能证入生命的实相,要一切都不执著,才能回归净土,回归自己真正的家园。而“住”就是执著,有所住就是有所执著,修行者如果执著、停留在某一个境界,不管是凡夫的六尘境界,还是佛法、佛境界,你抓住一点不放,执取不舍,那就不对了,那就会出问题。

  必须要“不住凡夫法,不住圣贤法”,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一切“应无所住”才对,那个时候的修行者才有可能真正体证到空性,并开显出和佛菩萨一样的妙心妙用。所以聪明的修行者,不论学哪一宗哪一法,专修,但不要执著就OK了,要学会“过河拆桥”,“过河弃筏”,过河要懂得弃船,要够狠!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悟大道,要不被方法所困,圆明通达,那样才是真正地在求法。换言之,要和中道相应,和解脱相应,和自在相应,那才叫做求法,才叫做修行。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我们人类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因缘和合就会产生六识,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个六根、六尘和六识都是因缘所起的、虚妄无常的幻法,所以我们见闻觉知到的一切,时间空间、万事万物,统统都只是妄念、妄觉和妄知,不是生命的实相,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诸法实相远离一切见闻觉知,远离一切计度分别,它不是我们这个虚妄无常的见闻觉知所能触及到的,我讲得够清楚吗?想要从这个我执我相的见闻觉知上下手,去求证无限广大的生命实相,那只是一个不可能的大妄想而已。

  讲到这里,大家可以反省一下了,我们学佛多年,不管我们学的是什么法、什么宗,基本上都是在用见闻觉知去求、去修,什么见光啦、见鬼啦,闻到异香啦,打坐觉得腿麻了、气脉发动了,这里热、那里通了,名堂多得很!经常有人跑来告诉我说,他碰到了一个什么什么境界,或者做了一个什么什么梦,有时候我听多了一听就想K人,唉,又来梦里说梦了。人生本来就是大梦一场,我们见闻觉知到的一切其实都是梦幻空花、水露泡影,所谓“梦里梦外皆是梦”,既然知道是梦,明明知道是梦,那又何必当真、何必多说呢?但有的人就是执迷不悟,老爱找我给他解梦,看来是还没睡醒,还没睡够,所以还在痴人做痴梦!

  真懂得了这个道理,那大家以后就不要再上自己、再上见闻觉知的当了。我们要善用见闻觉知来修学佛法,积极去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凡事尽力,结果随缘”——凡事尽力,不留遗憾,但是结果呢,所谓“三分人事,七分天命”,结果不管好坏都要随缘,都要看开,成与不成,“得之我命,失之我幸”,这样心里一丝毫挂碍都没有,“提起即用,用过即了”,既不以见闻觉知为是,也不以见闻觉知为非,更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放下和观空!就算在修行过程中碰到很了不得的境界,也不要做圣解,要以平常心处之,这样去修持的人,才是真正地在求法。

  关于这方面的道理,补充一句,建议大家得空一定要去看看《楞严经》的“五十阴魔”那一章。你们可以去好好看看,修行者已经达到那种境界了,他们见闻觉知到的一切已经是那样地神奇微妙,但是那个仍然是阴魔境界,仍然是假的。修行者一旦认假为真,自以为是,不依佛慧,不按照佛陀的智慧来,那下场往往就很可悲了,所以大家千万千万要小心,这是一个特别提醒!

  下面,「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这个无为就是无我!从某一个角度来讲,无为就是无我!这句话的意思,简单讲,是说不可以一种有为有求的自我的心,去求无为无得的无我的法,否则就是颠倒了。因为法的真相、生命的实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远离一切的有为造作、生灭无常,这就是寂灭无为的诸法空相,生命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这个本地风光不是那些执著有为幻法的人所能了解的,这个无限的境界不是那些执著有限的人所能了解的,像《金刚经》上讲的那个道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里讲的其实和维摩居士讲的一模一样,这是佛菩萨在提醒我们,一切有为法,不管是持戒修福,还是六度万行,不管是念佛念咒,还是止观参禅,一切有为造作的修法,统统都是如梦如幻的方便,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以执著的心来修持就错了,错在哪里?像现在有很多人修法,他们修了半天,潜意识里老有一种想要得到什么,想要达到某种境界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障碍,这就是在求有为,本来是拿来破执的方便法,现在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执著。这些修行者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见所求的那些境界,其实仍然是无常的,那些境界体验再伟大、再神奇,也仍然是属于见闻觉知的意识分别领域,仍然属于无明、属于我执。所以佛法修行很微妙就是这样,你把方便当真,以有为有求的心态来修行,执著什么果报境界,那就错的远了;但是如果你把有为和无为打成两截,以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修叫做无为,那这样的想法也错了!呵呵,两边不靠,两边不是人。

  大家最好能够正确理解“有为同无为”和“无为无不为”的道理,要不舍有为,不住无为,心无分别取舍,取舍亦空,必须要这样才行。修行者由此契入无上空性,入于如来大寂灭海,这个才是真正正确的中道不二法门!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这个是维摩居士的最后总结,他对舍利弗说,那些真正想要追求无上佛法的人,于一切法,其实应该完全彻底的心无所求才对。这个心要完全的相信生命是本自解脱、本自圆满的,要完全地信任,不管碰到什么样的痛苦、挫折和失败,心里要对生命一点怀疑都没有,完全地接纳,这样的心才会安心,才会完全彻底地敞开而心无所求,然后真正的慈悲大用才会现前。这时的修行者,他可以很积极地去勤修一切世出世间的善妙佛法,广利众生,但是他的内心却完全无求,完全无执,他既不求什么三界人天的世间福乐,也不求什么涅槃清净的出世解脱,甚至“佛亦不求”——所谓“真求即无求”!真做到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地在求法。

  这个可以说是维摩居士最直指人心的一段“经典”开示,也可以说是对佛法修行的一个最高要求,其中蕴含的奥义,深不可测!如果有谁身体力行实证到了,那么谁就能趋入所谓的诸佛法界,从此以后,就可以和释迦如来同一鼻孔出气,和维摩居士把臂同游——想来,那也不过是等闲事耳!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维摩居士讲的这一大段开示,如果大家连起来读的话,就会感觉到一种气势,势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下,其中蕴含的那种大智大慧的加持力,令在场的五百天人,心开意解,于一切法豁然开朗,得法眼净。

  什么叫做法眼净?按照《金刚经》的说法,成佛的人,会有所谓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共五种眼。如果我们修行修得好,修持到了,身心清净,那么我们就能很自然地开发出这五种眼,这个是真的!像《法华经》上就说:“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修行者真悟道了,什么天眼、法眼、慧眼自然就会出现,一切具足。这个所谓的法眼,简单讲是说一个人很有眼光,心眼明亮,他对正法邪法的区别,对一切事物的究竟法理都能认识、了解得很清楚,达到这个境界,就叫做“得法眼净”。

  不过在跟文殊菩萨同去的那三万二千人里,听完维摩居士的开示,而能得到这个法眼净的,却只有区区五百天人。除此之外的其他人,除了菩萨罗汉之外的其他凡夫,他们听是听了,但是仍然听不太懂,由此可见这个法眼净有多难得。据说得法眼净的人有相当于菩萨的功德,这种人一看经书,一听你开口,就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什么是方便,什么是究竟,心里就像明镜一样地清清楚楚。这种人,大概就是达摩祖师讲的,那种“不受人惑”、“不受人欺”的人,不会“自欺欺人被人欺”。








(78)请君同上狮子座

  下面我们就要转入另外一段了,这一段更不好懂,很不好懂,我们一起来慢慢学习。因为这一段讲到了佛菩萨的大神通,真正的神通,解脱的神通,一般人的观念往往会认为那是在说神话,甚至是在吹牛,或者把它当成一般的宗教信仰,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这一段经文的微言大义,我们必须要结合其它的了义经典,结合华严、般若和唯识的道理来讲,这样大家才会有一个很彻底的了解。当然,也会结合很多故事,很多很好玩、很精彩的故事。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这个时候,虽然维摩居士在之前借着这个座位的问题教育了舍利弗一番,但是人家累了,大家是来探病的,你还是要给人家座位啊。毕竟不是人人都有佛菩萨一样的功夫,可以直探真如,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多人还是需要一个座位坐一坐、靠一靠,休息一下的。所以维摩居士很慈悲,他还是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方便,他就故意问文殊菩萨说:仁者,您曾经游历过无量的法界,知道无量的世界,见多识广,那么哪一个佛国净土有最好最妙的由无上功德成就的师子宝座呢?

  这里的这个师子通假于“狮子”,狮子老虎的“狮子”,师子座就是“狮子座”,听着很别扭是吧?在这里,这个狮子座既代表了佛果的了义境界,同时也暗喻了我们佛法修持中的一个无上大方便,方便法门,只不过这个方便法门和我们现在修持的净土念佛法门一样,都是“方便即究竟”的如来果地法,果地境界,所以维摩居士才会那样问。他问的是最好的狮子座,而不是其次的,这就是佛菩萨的慈悲心,大家要了解。佛菩萨只想给我们众生最好的东西,但是我们众生还不领情,不当回事儿,所以你们说,佛菩萨拿我们有什么办法?

  这里说,文殊菩萨能够“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这是一个很广阔、很大气的数字,居然在两千多年前,佛菩萨就已经有了这样宏大的天文宇宙观,这个实在是很不可思议!这个千万亿其实还只是一个小数字,虽然对我们人类来讲已经很大了,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前面的“无量”,还有后面的“阿僧祇”,阿僧祇是梵语“无数”的意思,,代表了无法计算的天文数字,那就不是思维可以想象的概念了。我们由此也可以想见,文殊菩萨这位老人家,他的智慧神通,能够“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随心所欲,那是何等的功德成就啊!维摩居士在这里,他实际上已经开始在透漏消息了,他借着提问赞叹文殊菩萨,已经开始透露了一点“不可思议”的消息。

  这句话,“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让我联想起了一件事。有的居士求生净土,他喜欢念的是《普贤行愿品》,这当然是件非常好的事,可以培养自己广大的愿力和心量,念《普贤行愿品》绝对是非常好的!但是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一个比较圆顿的修法窍决,免费的,鼓掌就可以听了。(众鼓掌)呵呵,要随时注意配合。当你们在念诵这个《普贤行愿品》的时候,最好能把自己观想成普贤菩萨,要把自己就当做是普贤菩萨在发十大愿,要把自己当下就当做是普贤菩萨,把自己的心量扩大,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要做这样的观想,在一念之间、乃至念念之间都要做这样的观想: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面前,都有一个“我”,有一个“普贤”在顶礼、在赞叹、在供养、在发愿!

  这样的修行一旦成就,你就可以像文殊菩萨那样的,在一念之间,自由自在地遍游十方一切佛土,这是个很实际的修持法门,很有用。当然,大家老实念佛、持佛名号也能达到同样的境界,等你们往生净土、花开见佛以后,你们也能于一念之间遍游十方世界,供养诸佛,这两个法门的功德成就是一样的,随便你怎么选择都好、都对。

这是讲到文殊菩萨顺便一聊,如果你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话,那么这个修法窍决也可以运用到其它法门上去,所谓“圆人修法,无法不圆”,希望大家了解。

  「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维摩居士刚一发问,在何等佛土有最好的狮子座啊?文殊菩萨立刻就很配合地回答说:居士,以我们这个世界为起点,从娑婆世界往东方一直走,经过三十六恒河沙数一样多的国土,有一个世界叫做须弥相。这里的这个“度”是经过的意思,如果佛陀现在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说法,他可能就会讲经过了多少星系、多少光年,或者多少维度,但是两千多年前的大众,还没有什么星系光年维度的概念,所以佛陀只好用“恒河沙”来打比方。恒河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古印度最大的一条河流,有点类似于我国的“母亲河”长江,这个恒河中到底有多少沙子,只有天晓得,那是谁也没有办法计算的。

  但是文殊菩萨就能计算,据他说,往东方经过三十六条恒河沙数的距离,很详细的数字,经过那么远,有一个佛的世界,那个世界叫做须弥相,像须弥山一样高大巍峨的世界。须弥山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中心点,佛经上讲须弥山是众宝合成的,庄严无比。文殊菩萨讲的这个佛世界,也是同样地崇高伟大,庄严无比,所以叫做须弥相。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这个世界的依报庄严、福德相好,在十方佛土中是最殊胜、最好的,同于西方净土,同于极乐,它们都代表了佛果的究竟境界。这个世界的佛,佛号就叫作须弥灯王,他的无上功德和智慧成就,就像须弥山一样的伟大,像明灯一样的普照。而且,这位佛陀还没有涅槃,现在还在。他的报身身高足有八万四千由旬,比一般星球、比太阳系还大,具体也不知道有多高大。

  这位佛陀的莲华宝座、狮子座,也高达八万四千由旬,装饰得非常美妙,看上去赏心悦目,殊胜之极。这个宝座,如果愣要搬到我们地球的话,那地球基本上就废了,我们这个地球根本就装不下,也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可以承载得了,按常理是这样的,但是维摩居士却偏偏有办法,不可思议的办法。

  「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我们的长者居士维摩诘,他一听完文殊菩萨的介绍,马上就当众示现了令人敬畏的大神通力。他并没有把手伸得很长,而是心念一动,也就是在当下,遥远世界的须弥灯王如来,立刻就心领神会地给他遣送来了三万二千个狮子宝座,不多也不少,正好够大家坐。那个遣送的速度不知道比光速快了多少万倍,三万二千个高达八万四千由旬的狮子宝座,高广严净,就这样顿然就出现在了维摩居士的丈室中。这么多、这么高大的狮子宝座,居然全部顺顺利利地进入了这个小小的地球、小小的丈室——小能容大,含摄无碍,这真是很难想象、很难理解的一个境界!你们可以想象、可以理解吗?大家别忘了,这个时候,房间里还挤满了维摩居士和那么多的人。

  「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Ze),悉见如故。」这里讲,诸大菩萨和诸大弟子,还有帝释天、大梵天、四天王天的无数天人,大家都非常惊异地看到了眼前发生的奇迹,呵呵,上帝的奇迹!之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这个时候,维摩居士的丈室也随着狮子宝座的进入而扩大了,一切容纳而没有任何妨碍。这就是《华严经》里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证入一真法界的佛菩萨都能做到这一点。

  而更令人惊异的,是维摩居士居住的这个毗耶离城以及阎浮提四天下,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时空,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大家既没有觉得彼此之间突然变得很拥挤、很紧迫,也没有觉得空间膨胀了,天下依然如故,和原来一样没有什么区别。维摩居士的房子从外面看很小,在内部看却很大,大到能够容纳三万二千高广严净的狮子座,这个真的就是法身大士不可思议的无上神通,完全不是小乘行者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测度想象的。注意,这个不是什么神话故事,而是真正悟道的人,他所修证到的实相境界,我们众生、一切生命本具的大威神、大能力就是这样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都是一样的。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这段经文实在是太精彩了,故事性和戏剧性都非常精彩。这里讲,维摩居士很客气,他称呼诸位菩萨为“上人”,礼请他们上座,但是有个要求,维摩居士就提醒他们,要坐上这个师子座,必须要“当自立身,如彼座像”。意思是说,诸位大菩萨,你们必须要达到须弥灯王佛那个境界,才有资格坐上这个狮子宝座;你们要像佛陀一样的发大弘誓愿,立志救护一切众生、圆满一切智慧、成就一切功德,这样契入佛的境界后,就可以立刻转身了。那些已经证得般若智慧的法身大士,听到这个话,当下一念之间身体就变了,他们的身形突然就变得非常高大,不过比八万四千由旬还差了一半,只有四万二千由旬,这个是表示他们的境界毕竟还不是佛陀,还没有那么圆满,所以不能像佛一样地享受全座,但是他们的发心、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已经有资格坐上去了。如果你们有和他们一样的发心,一样的行持,那么你们也可以坐上去。

  我们前面讲过的,这个狮子宝座代表了如来果地的一个方便法门,这个法门说实话,和禅宗净土都很有关系,甚至可以说完全一样。修行者在一念之间顿悟顿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从此契入佛的境界,坐上佛的法座,这就是禅宗。那么这个狮子宝座上至十地菩萨,下至人天凡夫,统统摄受、统统加持,“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谁都可以坐,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又和提倡佛力的净土法门遥相呼应,尤其是下面的这段经文,更是体现了净土法门“全仗佛力”的特色,大家要注意看。

  「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那些新发心的菩萨,都没有办法坐上这个狮子座,因为他们的境界还不到。菩萨的境界有高有低,什么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现在十地菩萨上去了,但是那些新发心的天人菩萨,他们暂时还没有这个智慧神通。佛的一班大弟子、诸大阿罗汉,他们的心量也太小还上不去,所以大家现在是只能傻眼,只能高山仰止,徒呼奈何!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维摩居士很喜欢捉弄人,他明明知道舍利弗这些弟子无法就座,但他这个时候却偏偏故意催促舍利弗说,你们怎么还不上坐,快快请坐啊!我们大概可以想象,舍利弗尊者那副老脸通红的样子,他就如实相告说,居士啊,不好意思,这个位子太高大了,境界太高广了,我们的智慧神通不够,上不去。那些神通具足的大阿罗汉,像什么目犍连、须菩提之类的,他们也都很明智地保持沉默,一声不吭,不敢在这个场合来表现小乘阿罗汉的神通,其实表现也没用。

  这个狮子宝座是必须要有真正的大智慧和大慈悲才能坐的,必须要发大菩提心,必须要真正有大成就的上师、大师才有资格坐,我们都不够格。这年头很多人都是大师,大师满天飞,自称的、别人乱封的,居然连我这样的小和尚现在都有人称之为大师,都不晓得哪里大,每次听到都让我忍不住脸红,甚至脸绿,我脸皮这么黑、这么厚的人听了都受不了,可见这个糖衣炮弹有多厉害。其实说实话,我倒是很想当大师,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有这个资格吗?有这个德行学问吗?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自己很清楚一点,我是永远做人家徒子徒孙的命,一个地狱凡夫!所以拜托诸位菩萨,你们以后千万不要再乱叫什么“大师大师”的,中间加个“虚”字就OK了,还是让我再多活两年吧。正知正见的佛弟子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事,乱捧人、乱赞叹人是会害死人的!

  这里讲,舍利弗上不去狮子座,因为那是大乘了义的境界,必须要有大菩萨的智慧和神通才行。这个境界如果是靠我们自己来修的话,那也许要修无量阿僧祇劫,所以维摩居士就很善巧地给大家讲了一个方便法门,是大家立刻就可以做得到的,任何凡夫众生都可以做到,做到了就能入佛境界,上狮子座。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维摩居士就说了,舍利弗啊,你们应该以至诚恭敬的一念,向东方世界的须弥灯王佛皈命顶礼,祈求佛力的加庇,这样就可以上座了!于是这些新发意的菩萨和诸大弟子,立刻毫不迟疑地、信心具足地向须弥灯王佛顶礼,顶礼过后,马上就坐上了狮子座。这一段经文,实际上是在暗示佛力的摄受加持不可思议,大家看出来了吗?

  任何人,听清楚,任何人,只要他能真正的、很谦卑的万缘放下,放下我执、放下我慢,放下我见,以至诚的心、以信心皈命顶礼诸佛如来,那么他当下就可以坐上那个狮子宝座,入佛境界,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佛力加持的道理,所谓绝对的臣服会带来绝对的恩典!如果我们勇于信赖,信赖诸佛菩萨,信赖诸佛菩萨所代表的真理并臣服于它,那么到头来,这份信赖、这份臣服就会带领我们迈向自由。像《华严经》里就曾经说过,很明确地说过:

  如来自在力,无量劫难遇;
  若生一念信,速证无上道。


  这个偈子不难听懂吧?“ 若生一念信,速证无上道”,这个是《华严经》的偈子,了义中的了义,这也是求生净土最关键的修法!记得在《成唯识论》中,佛陀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那个大意是说,诸佛如来能够以他们的定通之力,加持众生,使众生得到和佛一样的大自在,这就是如来的自在力。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相信佛智佛力,从此至心皈命,不起疑谤的话,那我们就真是有福了!不是开玩笑的,我们绝对可以在现前当来,蒙佛接引,自在解脱,这个才是真正的无上大福、无上大利!净土念佛法门的关键,“全仗佛力”,其核心要义其实也就是这个。

  所以,以是之故,那些新发意的菩萨、诸大阿罗汉、还有人天大众,他们才会在顶礼的当下,低头抬头,大概还没有起身就已经坐上了狮子宝座。这个实际上是在表法,很委婉地表法,我们把经文前后对照,仔细一看,就会非常清楚了。这些弟子一皈命,一顶礼,至心以求,当下就上座了。这种顿悟、顿修、顿成就的境界,和禅宗净土的关系都非常之大。诸位学禅学净,乃至学密的菩萨,建议大家得空一定要好好地研究一下这部《维摩诘经》,这部经典包含了让我们凡夫当生转凡成圣、当生横超生死的无上义趣,所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它,不要随便轻慢、疏忽了。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Ze)。」当时舍利弗就很欢喜,他高高兴兴地上座后,忍不住就赞叹说:居士啊,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巴掌大的小地方,竟然能够容纳我们这么多的人,这已经很不可思议了,但现在居然又能容纳三万二千狮子宝座,不但对毗耶离城没有任何的妨碍,对南阎浮提的城市村落,以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的宫殿来说,也不显得逼迫狭窄,不觉得拥挤,大家坐在这里感觉都很宽,这中间的大小差别实在是太奇怪了。

  舍利弗尊者的这番话就引出了下面维摩居士的重要开示。








(79)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维摩居士就说,诸佛菩萨有一个无上的不二境界,超越一切的究竟解脱,称为不可思议解脱。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是不能用想象、用理论来测度的。我们凡夫这一辈子,每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烦恼痛苦的绳索捆绑得死死的,有不承认的吗?像生老病死就是一条大绳子,我们为什么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啊,为什么这一生的命运我们自已往往作不了主啊?为什么我们只要活着,就会受到各种复杂的因素,比如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社会、家庭、乃至自己身体的影响?生理心理,感觉上始终不得自在。这些绳子有时候是隐形的,有大有小,我们被套牢、被制约了都不知道,甚至还有很多我们认为不是绳子的绳子,比如我们要求名、要求利、要结婚、要离婚、要赚钱、要花钱、要享乐、要刺激等等,这些执著其实都是绳子,我们想不捆绑还不行,稀里糊涂地就捆上了,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就在这些绳子圈圈里滚来滚去,过着烦琐平庸、好像没有任何指望的生活,好像永远都跳不出来。

  不过大家听了这些话,不要走入另外一个极端,有时候这些绳子还难得的很哦。比如男女两个找对象、谈恋爱,明明知道这条绳子搞不好就是勒脖子上吊用的,可是还不容易找呢!有的人找不到还着急,这一急啊就“病急乱投医”,居然找到我头上来了,(众笑)要我给他做参谋,不要误会!像这种着急的心态就是一条绳子。所以,我们人生最难得的,就是从这些大大小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所谓解脱,在我们佛法里,大概是指一种洞察法界实相,超越时空幻相,清净无染,无我无执,任运无碍的无限的心灵境界。哇,好多形容词,还没形容完!这种解脱的心灵境界是自然而然契合法界本体的,真空妙有,圆融不二,所以它自然也就拥有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这个寂灭涅槃的无上解脱、无上道境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了,空虚空无,死气沉沉,不是这样的,而是指一切回归法身的清净成就,回归无始以来我们清净圆满的本来面目,回归永恒。诸佛菩萨都已经达到了这种“不可以言宣,一说就是错”的本来境界,他们那种无限无涯、无穷无碍的大神通大能力,在我们凡夫乃至在小乘行者看来都是很不可思议的。

  比如,维摩居士在下面就说到了。

  「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从这一段开始,下面我们将要讲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讲起来会很激动,今天没来听的居士有点可惜了。按照维摩居士的说法,那些已经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大菩萨,他们的神通厉害到什么程度?他们厉害到能把高大无比的须弥山纳入一粒小小的芥菜子中,其间芥子不增,须弥山不减。因为须弥山和芥子的本性、本相都是空的,所以它们才可以这样不动本体而互相摄入,以幻入幻,小能容大,这就是真空妙有、事事无碍的法界大神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须弥山半山腰的四天王天和山顶的忉利天,那么多有神通的天人,他们居然没有一个发觉异常的。只有那些有缘得度的、对机的人,“唯应度者”,才会发现须弥山确实已经被小小的芥菜子给包容了,换言之,只有明眼人才看到了,其他的人都不知道。这就是《华严经》里讲的事事无碍的大圆满境界,本经称之为“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这里涉及到了所谓的“实相”问题。在我们佛教有一个大乘学派叫做中观派,据说是由龙树菩萨发展起来的,大概是在公元九世纪的前后,中观学说就被密教吸收,成为了密宗最核心的教义。这个中观派认为,法界实相远离一切语言戏论,同时,一切法当下就是空无自性的。中观派把这个绝对的实相称之为空性,注意,这个并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而是在直指实相就是如此!这个伟大的实相,严格来讲,是没有办法进行任何分类或描述的,所以我们佛教才会用“真如”这个词来称呼它,真如如真,实在是妙不可言。这个空性的无限实相无法成为我们思维和想象的对象,它只能用无分别智来亲证。所以,如果有人把空性当成了一个观念,那这个观念就必须要空掉,要破除掉——实相不可以被称为空或者非空,两是或者两非都不对。因为实相是无法被定义的,但是为了指出它,我们不得已只好给它起个假名,叫做“空”。必须要有个名字,必须要说,否则一般人更加没办法理解。

  这个绝对的实相,按照诸佛菩萨的说法,是“空诸所有分别”的,也就是说,我们平常所分别的一切“事物”其实都是一体不二、同等无差别的。我们人类很擅于分隔自他、分隔众生,这种分隔只是一种错觉,只是一种错觉造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而已。换句话说,在那个绝对真实无伪的广大实相里,其实并不存在任何可以分隔的“事物”,所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一切都是完美的整体,无始无终,无限圆满。在我们佛教的另一个修行学派华严宗,他们也很赞同中观修行者的这种表达,同意他们对空性实相的体验。华严宗就宣称,当修行者以定慧力看穿一切事物分隔的这个虚妄幻相后,就会达到一种事事无碍、物物相融的“互入”体验。这个时候,整个宇宙就成为了一个珠光宝气的、密不可分的、相互影映的庞大网络,所谓:

  华严法界,帝珠宝网;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个万法互摄互入的伟大领域就被称之为华严法界,又叫做一真法界,这实际上是阐述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另一种途径。

  在这个无量无边、无限无碍的法界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都在大圆满的状态下同时含摄了其它一切事物,没有任何一点遗漏之处,所以见一法即见一切法,反之亦然。换句话说,在一个原子大小的微尘颗粒中就含藏有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在西方,有一个叫做布莱克的大诗人,他曾经说过: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一掌即无限,一刻即永恒。


  这个就是不二的法界实相!不过希望大家记住一点,这个关于实相境界的描述并不是一种哲学,更不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无分别智的切身体验,生命的活生生的体验。这个万法唯心的绝对事实,就是它,使得万事万物能够相即相入、浑然一体。因此之故,每一个内部即是外部,每一个心灵即是宇宙,而世界即是一粒尘沙,天堂即是一朵野花。

  所谓,当双手掬满水时,水会映照出月亮;当身体碰触到花时,花香会渗入衣裳——这就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有人知道我在说什么吗?呵呵,“三尺机锋箭,古今会者少”,我手中的这个三尺长箭,早就毫无保留地向你们射出了,有人接到了吗?果然,古往今来会意者少,如果没有人明白,那老衲就只好“鸿飞向天涯”,向大家说拜拜了。

  回过头来,这里维摩居士说,诸佛菩萨可不是“瞎猫撞着死耗子”,偶然达到这个解脱境界的,他们是“住”在那里,这个“住”是“应无所住”、不住而住、住而不住的意思,听起来很矛盾。这个不是小乘的定,定和住在佛法上应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相交集的地方,但是严格来讲内涵完全不同,不可以搞混。定就像是一个集中的焦点,譬如龙卷风,旋转中的龙卷风,虽然外边在动,但是它的中心是不动的,这就是小乘的定。但是“住”——诸佛菩萨的“住”、了义的大乘的“住”就不是这样了,“住”是没有任何中心点的,或者说,任何点都可以成为中心点,那个龙卷风可转可不转,随意自在。

  本经这里再次提到了须弥山,佛经上经常拿须弥山来说事,它是我们这个太阳系最高大的“山”。一般认为,须弥山就是我们地球上的喜玛拉雅山,其实这是不对的,这个是很严重的误解。如果须弥山就是喜玛拉雅山的话,那佛经上讲的很多东西就乱套了,根本对不上号。所以现在一般学者写的什么佛学论著往往都很有问题,可以说很多这种学着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佛法的科学。那像几十年前有位大德,他就主张西伯利亚就是北俱卢洲,这真是很莫名其妙的事!如果西伯利亚就是北俱卢洲,那东胜神洲岂不就是中国日本了吗?不是这个道理!有很多法师出去弘法,一碰到这个问题往往就会出错。师父虽然也没有什么修行,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们,北俱卢洲并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我们地球在四天下、在四大部洲里,充其量只能算是南赡部洲的一部分。按照佛经的描写,北俱卢洲的福报要比我们地球大太多了,那里几乎是天人的境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安逸得不得了。而西伯利亚是苦寒之地,哈气成冰的地方,哪里有半点北俱卢洲的影子?如果西伯利亚就是北俱卢洲,那佛陀岂不是在打妄语吗?难怪在很多学者的眼里,佛经上到处都是神话,到处都是假话,这就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了,仅仅把佛法当做文化来研究的人,普遍都会犯这样的毛病。所以,大家不要把须弥山误解成了喜玛拉雅山,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解。

  老实讲,真正的须弥山是个秘密的法门,是密法来的。根据《华严经》的开示,须弥山的整个范围应该是一个银河系统,所以须弥山的这个问题很严重,它实际上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天体、天文现象,不是我们的肉眼,甚至不是我们现有的科学仪器能测度的。只有那些心灵净(进)化到一定程度的修行者,心眼开启,天眼开启,那时才能清清楚楚地真正看到它。

  我们这个时代,未来的科学发展会越来越昌明,如果我们出去弘法——不管是出家的菩萨,还是在家的大德——如果我们出去弘法,把须弥山说成是喜玛拉雅山,那就会让明眼人笑掉大牙,那就把佛教的脸、把佛法的光彩都丢掉了,别人也就不会再有兴趣听你吹牛。像这些事情咋一看是小事,其实这是我们佛法与现代社会接触最紧要的地方,佛法和时代、和科学要怎样才能结合、配合呢?这个必须要搞清楚。有的人“关门闭户,自称为王”,在象牙塔里关起门来自称是最高最好的学问,那可以,你爱咋咋地,但开了门、应机接众的时候就不行了,那就要面对时代的变迁、时代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世界空前的繁华,这是科学文明造成的结果,但同时也造成了空前的混乱,大患潜伏,所以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佛法修行者所肩负的使命,就是要尽力地去自觉觉他,尽量地去引导众生,从而化解这个世界的灾难。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所以弘法必须要懂得结合社会的现实,不能不懂乱说。这个是讲到须弥山,顺便给大家扯的一点闲谈,听过就过了。

  这里维摩居士讲,如果菩萨住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话,那么即使以须弥山之高广大,也可以“内芥子中”,这个“内”同“纳”,容纳的纳。把须弥山放到芝麻大小的芥菜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也没有放大,维摩居士说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这样看来,我们绝大多数人这一辈子大概是没有办法解脱了,我们就连把自己的身体放进钱包都做不到,如果你们有人能做到的话,那我就真是服了——I服了You!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做到,那外出旅行的时候就好玩了,我们可以藏在别人的口袋里,连飞机票都省了,这种神通很实用。那么,本经所说的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大家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形容和比喻,更不要以为这是在扯谎,大家要相信佛菩萨,明白吗?智慧和慈悲到了那种程度的人,是绝对不会打妄语的,他们也不屑于打妄语!所以那些真得解脱的人,他们是真能做到以小容大的,这其中就蕴含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知道密勒日巴的故事吗?可能很多居士都知道,以前好像也给大家介绍过的。密勒日巴是西藏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有一次,他最心爱的一个弟子惹琼巴从印度参学回来了,因为这次在印度学到了不少好东西,所以惹琼巴就以为自己已经可以算是饱参饱学了,所以他心里不知不觉间就生起了一种大我慢,有学问、有知识的人往往都会有这样的毛病——大我慢。他的师父密勒日巴在光明定中就很清楚地知道了徒弟的心理,于是他就出定、动身,前去迎接自己的徒弟。当师徒两人相遇后,就高高兴兴地一块儿往回走,途中惹琼巴忍不住就开始在尊者面前夸夸其谈,大谈特谈到他在印度学习到的种种教法,他忍不就在尊者面前指手划脚,吹嘘自己学到了多少又多少的好东西,我慢得不行。就这样,当他们走到一个叫做巴塘的平原中央的时候,那个地方一片开阔,空旷得连一只小老鼠藏身的地方都没有,这时,本来万里无云的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很大的冰雹就这样满天狂砸了下来。

  惹琼巴连看一眼尊者的时间都没有,他赶紧两手蒙头就躲,而密勒日巴呢,这位老人家他瞬间就进入了一个随身携带的牦牛角中,他的身体没有变小,牦牛角也没有变大,但牛角是在密勒日巴的身体之外,而密勒日巴的全身却在牛角之内。这样过了一会儿,冰雹停了,惹琼巴就站起来四下张望,找他的师父,但却看不见密勒日巴的踪影。平原四顾无人,他就很奇怪,就找啊找,忽然看见旁边的地上有一个牦牛角,牛角附近好像还传来了尊者说话的声音。于是惹琼巴马上就走到牛角前,趴下身来,瞪大了眼睛往里看——他居然就看见,小小的牛角并没扩大,尊者的身体也没有缩小,就像从一面小镜子中能看见广大的山河一样,惹琼巴很惊讶地发现,密勒日巴尊者正舒舒服服地安坐在牛角的尖尖里,尊者还向他唱了一首道歌,然后就招呼他说:“惹琼巴啊,如果你真正了解什么是实相,什么不是,那么就请你也进来吧!这里面的空间还大着呢!”那这下惹琼巴就跟我们一样傻眼了,他可没有这个本事,他就像我一样,吹牛可以,但一点功夫没有。惹琼巴这时才知道自己犯了我慢和轻慢上师的罪过,于是赶紧就跪下来向师父顶礼认错,忏悔得不行——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所以,诸位菩萨请你们听清楚,所谓的大和小,空间大小,仅仅是我们这个身心感官所感受到的一种觉受,如果我们以为这是唯一的觉受、唯一的真实,那就会成为错觉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形成思想观念上的一种牢固执著!以为事物的大小、这种二元对比好像是真的,区别是真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实相——万事万物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的。

  讲到这里,顺便补充说明一点,曾有跟我很熟悉的一个居士朋友,上海的朋友,因为他见我一会儿批斥密宗,一会儿又赞叹密宗的,就把他给搞糊涂了,所以他有一天就问我,大虚师你是怎么回事啊?逗我们玩啊?因为他跟我很熟,所以说话也很直接。那么,借此机会,这里借此机会,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我所批斥、呵斥的,都是那些容易误导众生、容易让人产生错解谬行、容易引发后世各种流弊、容易让人钻空子的,不怎么符合佛陀了义教言的那些说法、做法。我的用心是想帮助大家走一条更如法、更安全、更纯粹、更朴素的康庄大道,而且,我也有这个资格来说这些话、做这些事,我必须对密宗的一些说法、做法重新进行遮止。再说了,我实际上也从来没有否定过真正的密宗正法,从来没有否定过那些真正的密宗大德,我否定的,只是那种盲目迷信、盲目崇拜的愚痴心理,还有那种为了树立偶像权威、控制信众,不惜妄语造神的欺骗行径!我否定的是这些,而不是真正的无上密!不要搞错了。

  像现在在网上,有一种现象很不好,现在网上有很多人,他们大肆批判藏传密宗,批判某某老和尚,他们试图全盘否定藏密、否定老和尚,把他们给妖魔化,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不是一种全面理智的、正确的评判,因为在引导众生方面,密宗和老和尚都是有大功于人的,虽有瑕疵,但毕竟功大于过,功德无量。那种把藏密、把老和尚或某某人捧上神坛,盲目神化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但是那种把藏密、把老和尚、或把某某人给彻底妖魔化的做法,肯定也有问题。如果我们看到、听到藏密大德或者某某法师的一些说法、做法有很明显的错误,那么我们只要依法如法地指出来就好,但是人家对的你也要承认,你不能全盘否定,一棒子全打死了。

  修行者直言不讳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众生树立正知正见,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被人欺”,要有这样的发心才是对的,这个才是符合菩萨道的慈悲心。如果对我们的某些说法,大众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话,那也不要过多地争辩,陷入那种是非扯皮的陷阱那就上当了,聪明人一笑了之即可。说这些是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双善于择法的清净法眼,要“依法不依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也要知道什么是错的。错的我们就要毫不客气地依法指出来,“不拿佛法做人情”,但是不要对他人的人身、人格进行攻击;对的我们也要毫不犹豫地赞叹,“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样才是比较中道、比较明智的一种做法,可以避免那种两极分化的极端心态。我这样说,你们能理解吗?

  我可以跟大家这么讲,我之前之所以会那样批斥藏密的一些的说法、做法,这个背后其实是有一种很深刻的密意因果的,所谓“共演一台戏,何尝真喜嗔”,这里面的深意,有一天可能你们会明白。所以,你们现在对师父说的这些东西,最好也不要妄加揣测,能听懂、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听懂、不能接受的,那就暂且放到一边好了,无所谓的,了解吗?其实了不了解都无所谓,如果我以前说的话有得罪某些人的,那很对不起,请你们原谅,你得空可以过来打我一顿,踹我一脚,但要打得过才行哦,呵呵,这个态度很不诚恳!或者骂我几句都行,我会很欢喜地尽量接受!

  那么,关于密勒日巴尊者,我个人认为,他是我们西藏历史上很少见的一个道风极为朴实的大成就者,他公开承认自己原来就是个凡夫,是地狱众生,不是什么圣贤再来,不是什么菩萨再来,后来他是通过扎扎实实地辛苦努力才证得了佛法的解脱道果。像这种说法,这种态度,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值得普及推广的、一种比较合适的状态。而且,有一点很奇怪,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西藏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大活佛、大法王,他们经常对外宣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或某某祖师的再来,但是似乎从来没有人敢忽悠说自己是密勒日巴尊者再来的,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如果有谁敢说自己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化身,如果有人敢说“我是密勒日巴的转世”,那就很好玩了,我们可以“请君入瓮”,请他钻到牛角尖里试试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验证,否则空口无凭,你能吹我也能吹啊,反正又不用交税的,那样我们佛教不就乱套了吗?所以我对密勒日巴尊者始终保持了一份由衷的敬意,其中一个原因就在这里。这是讲到尊者的故事顺便那么一说,算是给大家讲了几句废话,好长的废话。

  下面我们回到正题。这里讲到,维摩居士说,诸佛菩萨可以“纳须弥于芥子”,无所增减,那下一句话就更要命了,“须弥山王本相如故”,须弥山看上去还是那么大,芥菜子看上去还是那么小,而且四天王天、忉利诸天这些欲界天的天人,都“不觉不知己之所入”。注意,这里并没有提到色界和无色界天,这是有道理的。欲界天的这些众生都被装进芥子里了,可是他们自己却并没有觉得进到了一个小地方,这就叫作“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所以从此以后,我们中国文化里就多了一个成语,“芥子纳须弥”,这个成语就是从本经这里来的。

  记得禅宗有这么一个公案,说是宋朝有位居士,这位居士是有功名的,古时候能够考取功名的人,那个学问往往都是顶呱呱的。他就跑去请教一位禅师,提问题,他问:“这个须弥纳芥子很平常,大能容小很正常,但是芥子纳须弥就让人难以相信了。”禅师听了只是一笑,就问他:“我听说,居士您读书破万卷,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呢?”那个居士就很自得、很拽地回答说:“那当然是真的啦!”禅师就说了:“那上万卷书,那么多的书,您是如何装进身体中的呢?”这个居士一听,马上就有所领悟了。当然他这个还只是道理上的领悟,只是在理论上有点懂了,禅宗说这种人叫做“知解宗徒”,停留在理论的解释和推理的了解中,那个真正的实相境界、般若解脱,他其实还并没有证得,差得远了。那像师父就是这样的知解宗徒啊,只会给你们吹吹牛、说说书,所以当不得真的,大家不要上当。

  这个佛道的修行真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如果我们修行修了半天,仍然还有大小、还有时空的分别执著,那么这样是不可能得到究竟解脱的。譬如大家打坐念佛,经常有两个东西忘不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空间观念,包括对方向的执著,像有些修学道法的,一定要面向东方打坐才行,有些念佛的又一定要面向西方。有的人非要子时或某个时辰才打坐,这就是对时间的执著,前面是对空间的执著。像这些,大小、时空、内外,其实都是相对的、人为的观念,修行就是要去掉这些人为的、分别的东西,去掉了,我们才会明白真正的不可思议解脱是怎么回事,下面谈的仍然是这个问题。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yuán tuó]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性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这个“娆”是困扰、扰乱的意思。而四大海,在过去是指以印度为中心的四大海,现在则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大洋,大家都知道的,比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在我们地球上,占地面积最广大的就是海洋,浩瀚的海洋占据了世界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比陆地大多了。在它的领域里,不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最深的峡谷,有无穷的奥秘,此外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命体,其数无量。比如像本经这里讲的,什么鱼鳖鼋鼍之类的,这个还是普通的,像龙王、鬼神、阿修罗之类的那才奇怪,一般人以为这个是神话,其实那只是他眼界狭小,没有碰到而已。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大力士,好像是叫做阿特拉斯的,传说他住在大西洋的海底深处,他能了知世界上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有擎天辟地的神力,实际上这个阿特拉斯就是我们佛教讲的一个阿修罗王,是阿修罗王之一,他是真实的存在,不是神话。

  我们现在都知道,但凡陆地上有的,海洋里都有,陆地上没有的,海洋里也有,所以科幻小说里最爱描写的,就是海洋里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事实上在国内外有很多人都在作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我个人也很喜欢这些科学幻想,不过根据佛家和我们中国道家的思想,在这个深不可测的海洋底下,的确是存在有一个世界的,有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瑰丽的世界。海洋是活的,甚至,就连这整个地球本身,也都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不是死物。我们以前讲过的,在古希腊的远古传说中,地球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母亲,她有着自己的巨大的灵性意识,她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盖娅”,我们的地球母亲“盖娅”。我们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并不仅仅是宇宙间一个偶然出现了生命的无情之物,她自身其实也是一个生物有机体,一个能够自我适应和自我调节的庞大体系,一个可以改变自身环境、顽强生存下去的生命系统。她已经三十五亿岁了,我们的地球母亲“盖娅”,她对在她之上生存繁衍的无数生命可以说是非常慈悲和宽容的,尤其是对人类这样一种狂妄无知的生物,地球母亲显得格外容忍。因为她自身的调节能力足以应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无止尽破坏,但是注意,她的这种容忍却不可能是无限度的,她不会放任人类在片面的科学发展过程中犯下过分愚蠢的错误,她从来就不是一个溺爱子女的母亲。

  我们人类的破坏,我们人类的业力,如果再不调整的话,那么总有一天必然就会引发地球母亲的巨大反弹,这是由自然的因果律决定的。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比如五万八千年前的列穆里亚文明,还有开始于大约三万一千年前,毁灭于一万多年前的亚特兰提斯文明,这些都是远比我们现在要更加高级的文明,但是它们都毁灭了。他们的毁灭,据我所知,当然,主要是源于他们的贪嗔痴慢、源于他们的愚痴恶行,但是跟地球母亲的巨大反弹也有很大关系。所以,如果我们人类认为自己是和万事万物、是和地球上的尘土是分开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的身口意,我们的种种造作,其实会很直接地影响到地球,乃至影响到宇宙中的一切存有,最终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因为一切、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全然一体的,所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都是一个完整实相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了解了这个事实,那大家对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就要注意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为众生的因果负责,其中念佛回向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提升众生的最佳途径,应该说是最佳途径之一。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我们从心灵中发出的慈悲光芒,会在冥冥中利益地球、利益这个宇宙的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能得利!所以师父才经常提醒大家要多多念佛,其中一个用意就在这里,这种自他两利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对不对?这是讲到四大海水顺便一聊,好像又有点扯远了。

  我们现在扯回来,继续说大海,根据维摩居士的说法,大海里的确是住有龙的,有龙就有龙宫,这个不是在说《西游记》。大海里的龙,真正的龙都是很有智慧的,不比我们人类差,他们的文明和科技不比人类差,而且神通广大。它们的样子就跟年画上的差不多,不是什么大海蛇,不是巨蟒,更不是西方那种只会喷火的、长着一对翅膀的魔龙,那种龙给真正的龙族提鞋都不配。像我们佛教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据记载好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请出来的,而龙宫里的佛经藏书,据龙树菩萨说海了去了,比我们这个世界多了不晓得多少倍,这个说法你们相信吗?

  如果你们连这个都不敢相信的话,那维摩居士在这里讲的,大菩萨可以令四大海水入于一毛孔中,连带四大海水中的所有生物,什么鱼、鳖、虾等等,统统都进去了,但是它们却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改变,它们仍然觉得天大地大、海洋最大,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那么小的一个空间——这个境界,恐怕你们就更不敢相信了。这里面最最让人崩溃的,就是四大海水到了这个汗毛孔中,大海并没有缩小,而汗毛孔也没有变大,因为“本性如故”,本性如幻,以幻入幻,所以才能大小相容,不增不减。那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了,假如你们的汗毛孔中装了一个大海,都不用一个大海了,只要装一个水缸,我看某些人就要变成大肥公大肥婆,撑死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四大海水中的龙王、鬼神、阿修罗等等,这些有大威能的众生,它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居家环境的改变,“于此众生亦无所娆”,所以它们也没有觉得被困扰、被妨碍了,这个就是菩萨的大神通。

  由此可见,真正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比什么某某大师、某某神变、某某神经之类的骗人把戏不知道要高明了多少倍!我以前就跟大家说过,真正的神通是般若智慧的解脱,般若解脱以后才有可能具足真正的大神通,这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像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密勒日巴的故事,密勒日巴在冰雹中,故意示现解脱的神通钻进了牛角尖,牛角没有变大,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而且密勒日巴还唱了一首道歌,说这个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不二空性的人来说都还大得很,大家都可以进来玩。他示现这样的神通,帮助弟子祛除了我慢。我个人相信,这些故事都是真的,你们相信吗?如果你们真想要了解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那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心量,并且,不要再把你们见闻觉知到的一切当做唯一,当做真实。

  在南传的经典里,佛陀就曾经说过:“打破固执于自我的见解,视世界为空无,这样就能超越自我的幻相,超越死神,死神永远也追不上这样看待世界的人。”佛陀的这个开示,希望诸位大德能了解!








(80)时轮金刚 大威德金刚

  下面,「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这里有个词,“陶家轮”,要大概解释一下,这个东西到现在还有。古人做陶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像轮子一样的圆盘吗?有人看过吗?不断地旋转,两手护着调整,这样泥坯就能变成各种器皿了。这个“陶家轮”其实也是一个暗示,它暗示了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态,就像是一个旋转的轮盘。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已经观察到,我们的银河系还真的就像是一个碟状的轮盘,很难想像,维摩居士在几千年前是怎么想到这个比喻的。我个人以为,他的说法应该不会是偶然的巧合,如果是巧合,那一切免谈,如果不是巧合,那事实就很惊人了!他——是怎么知道的?

  更惊人的是,维摩居士在这里说,那些证得不可思议解脱的大菩萨,他们能够很随意地断取三千大千世界,手这么一抓,就能把三千大千世界拿下来,然后像制做陶器的工人那样,摇动旋转,轻松自在。他们还可以把时空世界放在右手掌中,随便那么一抛,抛过无数的世界之外,不晓有得多远的距离,这个很厉害,这个真的是很厉害!然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的众生,却不知道自己所住的世界,已经到了恒沙界外,而且菩萨还能把它抛回原处,这样抛来抛去,却没有任何人能觉察到自己已经在无尽的时空里往来过了,这个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不二法门。

  这些菩萨,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我们不禁有疑问了。维摩居士说,这是因为世界的本来面目,它的本相是空的缘故,所以才能这样相互摄入,往来无碍,这个无碍的境界就是佛法里最高的境界,华严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像这些其实都是修行者实证的经验,一种很亲切的、很切身的实证经验,可以实证得到的境界,不是开玩笑哄大家玩的。如果有人想要彻底了解这里面的道理,那就必须要去研究《华严经》。佛陀在《华严经》里很详细地描述了从初地到十地的菩萨境界,看了这个,你们才会晓得佛法到底有多伟大!佛陀他老人家居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了解和阐述了这些,为我们众生阐述了这些。唉,说起来,我们真是只有顶礼赞叹的份!

  像本经所讲的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如果放在几百年前,放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讲这些话,我们听了是绝对不会相信的。我们会把它当做神话,或者夸张吹牛,敢这样乱讲的人,搞不好会被石头砸死,甚至会被活活烧死!呵呵,落到某些人的手里,那就很难讲了,可能会死得很惨!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科学昌明,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一直在转,但是我们却不觉得头晕。在我们的感觉里,我们以为大地是静止的,太阳月亮永远都挂在天上,东升西落,是它们在动,大地没有动,对吧?感觉是这样,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觉来的!仅仅是坐在这里,仅仅是大家听经闻法的这一两个小时,整个地球,包括太阳、月亮、银河系,已经在宇宙空间里移动了不知道多少距离,这应该是常识了,所以我们自以为是“真实不虚”的五官感受,其可靠性、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这个幻相不破除的话,我们就不要奢谈什么实相、什么解脱。

  到目前为止,我们从上节课到现在已经说过了三个不可思议,第一个是芥子纳须弥,小能容大,没有大小的空间障碍;第二个是毛孔纳大海,有情无情,微观宏观,了无妨碍;第三个是刚才我们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往来穿梭,无论怎么折腾,在空间的觉受上,那些世界的生命都没有丝毫变易,不受影响。十方三世,所有妙契真如、得大自在的菩萨,他们都有这样的本事,他们可以完全不受空间法则的约束,但是,在时间上他们是否会有局限呢?所以接下来维摩居士就给我们讲到了时间,看经文,接下来讲到了时间的法则,时间的奥秘。

  「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前面几段经文讲的是空间,帮助我们打破这个空间的观念束缚,那么这里讲时间,是为了帮助我们打破时间的观念束缚。这个时间和空间其实是相依而立的幻法,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不过时间相要比空间相更微细、更基本一些,一弹指九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时空交织衍变,才能衍生出宇宙缘起无自性的万物万法。其实就连时空本身也都是缘起无自性的幻法,是幻法,不是真实的。明了这点的修行者会达到一种很自在的境界,像以前禅宗有位祖师,曾经在他的悟道歌中说: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州,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只要修行者能打破固有的时空,打破这个观念的束缚,那么他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大自在、大解脱——“不风流处也风流”。因为三界六道本来就是如梦如幻的一场游戏,所以菩萨才能“入三界而出三界,居六道而出六道”。这样的菩萨,他们能以空性的根本智见一切法平等,对于那些妄想执著、喜欢长久住世的有缘众生,菩萨能够随顺他们的业力因缘,随顺他们的欲望,把七日演化成一劫,把短拉成长,使那些众生在感受上好像真的是过了一劫的时间;而对那些厌恶生死、不喜欢长久住世的有缘众生,菩萨的做法就不同了,菩萨同样也能随顺他们的妄见执著,把一劫变成七日,把长缩成短,使那些众生在感觉上好像只是过了七日。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本身都是了无自性的,根本就没有独立于众生心性之外的时空,所以菩萨才能随顺我们众生的心愿,对应众生的业力因缘,或演或变,或长或短,自在无碍,而对菩萨自己来说,却并没有什么七日一劫、或一劫七日的感受观念。

  在那个超越时空的实相境界里,菩萨并不会感受到我们所感受的时间顺序和时间模式,在菩萨的生命体验、生命状态里,并没有我们所谓的二十四小时,并没有分秒,因为时间和空间对菩萨而言是完全不存在的!听清楚,在那个无量光寿的本来面目里,是没有什么时间和空间的,所以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要被超越或舍弃的,因为幻相根本就不存在,不是真实的存在!但菩萨却可以用他的无限之心去创造、去感受一切梦幻时空里的梦幻时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涉及到时间的真相了,请大家竖起耳朵注意听,下面师父要告诉你们的,才是真正的最秘密、最宝贵的时轮金刚教言,请大家留心,我只说一遍。

  时间这个东西,其实是由我们众生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感觉造做出来的一个幻相,所有的时间其实都是一个时间,所有的分割都是幻觉。时间并不像我们一般人所感知到的,是一条不断前进的直线,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是一条线性的结构,这是错觉!时间其实是重迭在一起的,而且是没有先后顺序的。在我们的感知里,现在的每一瞬间只存在于刹那,然后就永远消失了,似乎永远成为了“过去”,而下一瞬间紧接着出现,并且同样的瞬间消失。但事实上,并没有这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这样的分隔,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感受划分,是人为的而不是真相。

  那么什么是真相?真相就是,这个宇宙中的一切,一切的一切,情与无情,其实都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存在着,这也就是佛陀所讲的“一时”的密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打个比方,比如现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房间、这个空间,其实也同时存在于许多不同的时间次元里,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上一秒的这个空间和现在的这个空间,同时存在于此时此刻。在这个房间搭建起来之前,这个空间可能是一片空地;千百年后,这个空间可能会出现另外的某一个建筑物,但是所有的这些空间、物质,其实都同时存在于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房间里。然而,由于我们的时间焦点、我们的意识焦点是受到限制的,我们只专注于此时此刻的这一个时空,所以我们无法去感受那些同时存在于这个时间里的其它空间的样貌,我们无法同时去感受,你们了解我的意思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是同时存在于“现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意识焦点太过专注于“现在”,定在了“现在”,所以我们才感觉不到其它时空的存在。这就是我们凡夫的状态,心有所住,我们受制于有限的肉体感官,但菩萨却不是这样的,心灵已经打开的菩萨和我们完全不同。

  任何一个证悟法身、证悟时空真相的大菩萨,他们的心灵觉受和精神能力都是无限的,没有时空的障碍。他们的能力大到什么程度?他们可以做到,当他们“想去”某个时间次元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那个时间次元里了。这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无关,只和菩萨的念头有关。只要他们“想”——打双引号的,这个“想”字,实在找不到别的更合适的词——只要他们“想”,他们就可以先去民国的时间次元,然后再去唐朝的时间次元,甚至,他们还可以同时出现在这些时间次元里,同时去经历“不同”的人生。对他们来说,这些时间次元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先后顺序,它们是重迭存在、同时存在的,菩萨只要愿意,他们就可以同时“化身千百亿”,去体验那些似乎截然不同的时间片段。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个“灵魂”本来都是这样的,也都可以这样,事实上也是如此。我可以这么告诉大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分身,都有无限多个“我”和无数的时空同时存在于一个时间,就在当下,这无限多的“我”和无数的时空代表了无限的可能,代表了无限的生命和情感的扩张。但是,我们的意识焦点却让我们只能感受到这一个时空的存在,我们无法像佛菩萨那样的去同时感受无限的时空,因此对于我们而言,并不会出现什么精神错乱或世界大乱的问题。

  希望大家了解一点,我们这个物质宇宙的能量振动频率其实是很低的,这种由心灵幻构出来的很低的振动频率,就是它使得“心物一元”的精神粒子被“凝固”、显现为了有形的物质,时间则“减速”为可以被肉体感官感知的线性结构。这样的时空世界在浩渺无垠的心灵大海、心灵宇宙里有无数个,而一个庞大的、觉醒的存有意识——“灵魂”,这个词是打双引号的,反复强调——这个“灵魂”,他可以同时探索成千上万个这样的世界,这是“灵魂”天生的本具的功能,这种现象在我们这个线形的时间结构里就被感知为前世、今生和来世,这就是我们的轮回。而事实上,我们“常乐我净”的那个本体或者存有意识是不生不灭的,他一直、永远都“活着”,没有死亡,不会死亡,无始无终。从那个无时间、无空间的意识层面来看,我们所谓的前世今生,这个身份不过是无限广大的存有意识在不同的时空世界里进行生命探索的一个分身、化身而已——前世的你、今世的你和未来的你,现在正同时存在在于不同的时间结构里,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一体不二但又截然不同,听得懂吗?呵呵,有些人要崩溃了。

  这个其实也就是大乘了义佛法和禅净密几大宗派,之所以特别强调“活在当下”的最根本原因。因为我们现在身口意的每一个行动都能改变我们无数的未来,这个似乎还可以理解,还好理解对吧?现在可以影响、改变未来,这个可以理解,还好理解。但是,我们现在身口意的每一个行动也能同时改变无数的过去,这就让人很不可思议、很难理解了,嗯,继续崩溃。(众笑)下面我们要讲的东西,大家要注意听,跟我们每个人都切身相关。在那个无限广大的生命实相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事情是被绝对注定的,任何事情都能被改变,不仅在发生之前,发生之时,而且在发生之后——任何事情都能被改变!我们人类心理中根深蒂固的、关于“过去未来”的观念其实是很错觉性的,非常的错觉!一切事物,宇宙中的一切其实正在“现在”展开,宇宙的创造现在并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生命的真相在每一刻都永恒存在着——并且,它们很奇妙地平行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时佛在”,这也就是密教讲的时轮金刚的真正奥秘。所以,有智慧的修行者——也就是你们,如果你们真想看到这个生命真相的话,那就必须要突破自我的幻法,突破空间的错觉,突破时间的观念,要直接把握现在和当下!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有现在和当下,明白吗?有人悟到了吗?

  不过这里要小心一点,大家不要听我这样一讲,就以为这个一时一体的真相和我们现在这个三时分别的幻相是截然不同的,不要以为它们是分开的两个东西。这里面最容易让人头昏的,就是真相和幻相它既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不一不异的矛盾统一体。所以修行者如果想要离开当下的生活现实去寻找真理,想要离开当下的平凡去寻找超凡,那么这种想法做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有问题!“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以为解脱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以为净土是在遥远的某个地方,这种想法仍然是一种二元分别的妄见,不究竟。但是反过来,如果有人以为我们现在的世界、现在的生活就是真相,以为我们现在体验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是唯一,那么这种认知同样也很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无明颠倒!

  因此,修行者必须要从空间和时间这两种心念上、知见上的错误中跳脱出来,要从当下的这一念入手,从你们自己当下的这一念、每一念入手,去把握、洞察这一念,“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一念搞清楚了,那念念就都能搞清楚,念念搞清楚了,那一切法——宇宙时空、万事万法,就统统都能搞清楚。所以大家不管你是念什么的,念佛也好念咒也罢,你们念念都要提起来,要“向上提持”,这个是禅宗祖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个话并不是空话,既没有谈玄也没有说妙,它是很现实的修持上的功夫,“向上提持”,这是修行一切法、成就一切法的根本所在。所以讲了半天,归结到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当下,要回到自己的心念上,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再谈那就变成戏论了。

  希望大家还要多了解一点,我们不管是参禅也好,还是念佛也好,不管是修天台止观,还是修大手印、大圆满,修什么都离不开这当下的一念,这个是最基础、最朴实、同时也是最高明的修行法要。最高明的法往往都是从最低处入手的,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最平常、最基本的起心动念上去解决问题,那就能成就最高最妙的不可思议佛法。这个地方、这个当下的一念,如果你们自己不能透过,不能落实清楚的话,那么你们也不要指望自己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一念开悟了,那只不过是一个理想化的、想当然的大妄想罢了。这一点,希望诸位菩萨,你们能自己去搞明白、搞清楚。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经文,这里讲到“乐久住世而可度者”。我们都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不同,世界观和生命观不同,表现出来的状态也就不同。有的众生对这个无常世间留恋得很,基本上是人就有这种想法,认为就算再苦,也“好死不如赖活着”;当然也有认为这个世界很可爱的,他们苦中作乐,活得痛并快乐着,所以这一类人,他们对许多宗教厌恶这个世界觉得很奇怪,想不通。那么,对这些乐久住世但是可以度化的有缘众生,菩萨就会想办法把七天变成一劫,把短的时间在感觉上拉长,因为众生要长啊!本来没有时间的,但是为了度化这些众生,菩萨就要想办法使他们在感觉上好像已经过了很漫长的一劫,过了很漫长的生生世世,一劫之后看你还乐不乐。相反的,有的众生认为世界太苦了,不好玩,想要趁早离开,那菩萨就会把一劫变成七天,让他们在感官感觉上觉得一生很快就过去了。

  这里面说明了一个道理,时间和寿命的长短是没有一定的,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变的幻法。像道家那个著名的典故“黄粱美梦”,还有我们年前在前面讲的“幻术师的故事”,还记得吗?倏忽百年,不过是一夜一梦,甚至一盏茶的时间,弹指梦醒之后,才发现杯子里的茶都还没有凉呢,都还是温的。那个梦里几十年的时间,一辈子的经历真实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大梦醒来,才发现一切只不过是自己心灵的一个大妄想、大错觉罢了,这就是佛法里唯心唯识的道理。那像我们有时候打坐,坐了一两个小时起来,自己也知道坐了很久,一看表,嗯,心里就很美,觉得这一堂坐得还蛮不错的,其实那是白坐了!连时间的观念都还没有放掉,有关时间的这个“寿者相”不突破,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解脱的,这就是我们这本《维摩诘经》开示的修行重点,大家要牢记。

  我们似乎还可以这样来划分一下,我们看维摩居士的描述,那些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菩萨,他们的神通和三界人天的神通,这两者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三界人天,不管是欲界天、色界天还是无色界天,他们的神通再广大,也仍然不出时空、生灭的范畴。色界天以上的天人,“心一境性”,初禅以上,他们虽然已经初步体验到了时空的真相,他们甚至可以利用、掌控一定的时空法则,开显很大的神通——比如说有一种道法,有浅有深,它可以让人瞬移,从一个地方弹指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也可以“咫尺天涯”,看上去短短的一点距离,却可以让你永远也走不到头,这有点像民间传说中的那个“鬼打墙”——但是这些神通再怎么厉害,也还是在时空的范围内运作。换句话说,他们仍然受制于时空的法则规律,他们并不能突破时空,创建新的、属于自己的法则。三界天人,他们还是在生死中,还是“画中人”,他们再怎么蹦跶,也还是在画中。但菩萨就不同了,那些已经证入法性真空的大菩萨,已经回归诸佛净土的大菩萨,因为他们已经彻底了知“万法唯心”的至理,所以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创、破除一切法则,创造和毁灭,时空和世界在他们的手里,就像是一个可以随意扯大扯小、搓扁搓圆的面团。这种境界,的确是活在拘囿束缚、活在规则框框中的凡夫众生难以想象的,我们完全无法想象,所以干脆不要想,等以后证到了再说。

  下面,维摩居士又很具体地描述了菩萨的另外几个不可思议境界,我们一起来看看。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从这段经文往下,维摩居士说的,都是更加具体的、菩萨不可思议的大机大用。那些证得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他们能把一切佛国净土中最最庄严的事物,统统集中在一个净土内,显现给众生看,以此摄受有缘。那像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干的,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净土。

  此外,这些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他们还能把一佛国土的无量众生放置在右掌上,用这个手托着,飞到十方遍示给一切众生看。这里有一个比方,这就好比是皓月当空,千江含摄,一切众生都可以看见这个不可思议的景象。但实际上,菩萨、佛土和众生,它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移动过,如如不动,动也如如,这就叫做“不动本处”。这段经文说的是依报和正报——依正互摄的大菩萨境界,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里讲的好像都是神话,但其实不是的。事实上,这些神通境界都是我们心性本具的伟大功能,任何众生只要悟道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或者,往生净土后,花开见佛,那也能做到。

  「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这里的“见”通“现”,通假,表现、示现的意思,而不是看见的“见”,不要搞错了。维摩居士就说,十方众生供养诸佛的一切器具,什么香花灯烛、瓜果乐器、幢幡宝盖等等,这些无量无边的供养,证得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他们都能在一毛孔中完全显现出来。乃至十方国土所有的日月星宿,这么大的范围,这么多的东西,菩萨也能在一毛孔中,很清楚地全然显现,这个境界可比什么大屏幕等离子彩电要微妙、要厉害得多了。这也就是《楞严经》里讲的,“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个是真实的境界,只要我们功夫证到了,就能同样的做到,我们自己的身心造化,本来就具备这样的伟大功能。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著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表面上看来,这段经文的意思很好懂,字面意思很简单。维摩居士说,舍利弗,因为菩萨已经证得了清净法身和圆满报身,所以十方世界的一切诸风,什么七级八级,飓风台风,乃至龙卷风,菩萨都能一口吸入腹中,菩萨的身体不但不会受损,外面这个世界的林木苗稼也不会因此而被折断;此外,菩萨还能在十方世界坏劫来临的时候,把能够烧干大海、烧毁世界的大火纳入自己的腹中,再猛烈的燃烧,也不能伤害菩萨的半根豪毛。这个风火无碍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咋一看,好像是神话,但实际上,它是表法的,这跟戒定慧的实证功夫,跟色身四大的变化,尤其是跟死亡的临终体验很有关系。

  我们人要死亡的时候,也就是这个“身心世界”将要毁灭的时候,随着内在心识的分解,“外在”的物质四大和十方世界也会在生命的意识领域里开始消解,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世界劫尽”。这个时候火、水、风三大灾就会依次而来,来拜访这个要死的人,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幻妄境界。佛经里讲的这个三大灾,第一个来的往往是火灾,身心世界劫数尽了,就会有业火现前燃烧,欲界的一切都会被烧光,然后这个业力之火会一直烧到色界的初禅天。换言之,如果你仅仅有初禅的功夫,想要超越生死是不够的,你会在这个焚天的业火里迷失心智,再次身不由己地进入轮回。

  业火过后,紧跟着而来的是第二大灾:水灾。修行者会感觉到自己的整个身心、乃至整个世界都被大水淹没并融化掉了,水大分解,四大中的水大开时分解,这个不是普通的洪水,它能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这个从阿赖耶识中流露出来的贪业之水,能够很轻易地摧毁修行者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二禅定境,让他在痛苦迷惑中再堕轮回。

  那么,等到第三大灾风灾来临的时候,这时即使是修持到三禅境界的修行者也会玩完,有为功夫统统报废,那种痛苦难过啊,修行者尚且如此,何况是没有任何修持的一般人?所以念佛法门的难得和珍贵也就体现在这里,念佛行者,凭着佛力的摄护,凭着一句佛号,凭着坚定的信愿,临命终时,他就可以很轻松地超越身心分离的那种巨大痛苦,超越三大灾难的恐怖幻相,蒙佛接引,自在往生——回家,回到那个本来的净土的境界,无量光寿的境界,这是何等稀有的法门、何等殊胜的大利啊!古往今来,已经有无数的人,因为念佛法门而得大欢喜、大解脱,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地珍惜,要随时随地多多念佛!“向上提持”!在我们骂人的时候,跟别人吵架的时候,或者看见漂亮衣服,贪心起来的时候,掏钱包布施心很痛的时候,都要提起这句佛号,要保持信愿,等游戏玩完,就要拜拜了,迟早的事。所以要随时随地多多念佛,养成习惯——师父的这句话这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你们不要嫌我啰嗦。如果你们不能念佛往生啊,那师父就要啰嗦到底,烦死你们!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段经文。

  「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著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这里维摩居士接着前面的阐述,就进一步说,这个不可思议解脱的大菩萨,他们可以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地球往下,经过恒河沙数的佛世界,经过无数星系星球,随便抓取一个佛土,然后举着回到上方,举着遍游恒沙世界,就像用针尖挑着一片枣叶那样的轻松,而这个佛土的众生,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任何的惊扰。这段话和身心气脉的功夫境界、和实修实证都很有关系,从下到上,上下通达,所以枣叶的比喻也是有很深密意的,但是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这里维摩居士又说,那些证得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他们能以自己的神通现身做一切的佛事,他们可以随顺我们众生的根性,“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他们或现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乃至现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身。也就是说,佛菩萨能够千变万化,对应我们众生的根机而做出种种的示现。换言之,他们能够随时出世、随时入世,或大乘或小乘或凡夫,或佛身或帝王身,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也没有任何不妥的妨碍。

  这里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叫做辟支佛,在没有佛陀出世的年代,因为了悟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就叫作缘觉佛,又叫做独觉、辟支佛。这个辟支是梵语的译音,他们悟道的境界,用禅宗祖师的话来形容,大概是“独坐孤峰顶,无佛处称尊”。那像天台宗的祖师慧思大师,好像就是这样的人,他一辈子据说都住在高山的顶上,基本上没有下去过,境界很超脱,“气吞诸方”,但是很奇怪,这个老人家他就是不下山接众,不入世弘法。所谓“老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这是一种不染红尘的境界,也很了不起,他们接引的是另一类众生。

  至于其它的概念,什么声闻、帝释、梵王等等,我们以前解释过的,这里就不多讲了。

  「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这是讲,十方世界有情无情的所有声音,无论是高音中音还是低音,大菩萨都能够以他的神通力,把这些声音变化成念佛的声音,或演变成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乃至十方诸佛演说的种种微妙法门,大菩萨都能在自然的音声中把它们给展现出来,目的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听闻受益,得到清净解脱。

  像佛陀就曾经说过: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这句话听过吧?我们这个宇宙间所有的声音,都是从普贤王如来的根本咒“唵阿吽”中演变出来的,所有的音声都是这三个基本音的变化妙用,所以这三个音在古印度又被叫做“宇宙三原音”,三个很基本的、很根本的音节,振动频率。这个三原音对应于我们的人体,唵是头部音,阿是喉部音,吽是胸腹部音,分别发自于我们身体的上中下三部。在密教里有一个专门的声密的修法,特别强调咒语音声的修持,那些修得好的人,可以借着声音、声波震动的力量,打通身体的三脉七轮,开启有限和无限连接的秘密能量通道,由此可以趋入无上的解脱,这就是密教里关于声密的修法。他们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发声方法叫做“金刚念”,但是真正的“金刚念”是需要传承的,不能乱讲,我也不懂,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出声念就好了。

  这个声音里面的奥秘,真要细说的话,那就非常多了。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比如佛陀在《阿弥陀经》里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什么水鸟、树林、微风、乐器,它们发出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的声音,对吧?这个已经成了禅宗的一个公案了,所谓“无情说法也大奇”,无情之物也能说法。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声音,本来就一直是在念佛、念法、念僧的,不相信是吧?只不过这个清净本然、本来的声音,我们凡夫俗子听不见,我们被自己的烦恼妄念给挡住了,所以听而不听,闻而不闻。如果你们,有谁能把自己的烦恼妄念空掉,这个时候再来倾听,用心倾听,那么这个世界的一切音声,就会全部转变成佛说的清净法音。这个境界,大家可以自己去实证看看,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

  接下来,维摩居士就要做总结了。

  「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维摩居士最后说,关于菩萨的这个不可思议解脱之力,我现在还只是简略地说说,简单说说,如果要详细展开来的话,那就算用尽一个大劫的时间,我也没有办法说得完,这是维摩居士的老实话。这样的境界,佛陀在《华严经》里也曾经提到过,佛曰:“一字法门,海墨书之不尽。”佛经里的一个字,它的含义,它的奥秘,墨水再多,像大海一样多也表达不完,这就是“佛智穷劫不尽”的道理。

  我们这两天讲的这一大段经文所展示的菩萨境界,可以说肆若汪洋大海,无际无涯,无穷无尽,维摩居士如是略说,我们也如是略解,更多的言外之意,那就需要大家自己去实证体会了。这里可以再多嘴提示一点,本经所开显的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实际上,就是密教里著名的大威德金刚的境界,这个才是真正的大威德金刚!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本具能力就是这样的,我们身口意的神通道力其实和十方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自己,不要局限了自己。像某些居士就认为自己很伟大啊,呵呵,这个心态就对了!如果你们有人以为,本经所讲的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和你没有什么关系,杀了你也做不到,如果你是这样的观点,那么今天这堂课你等于是没有来,白听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假如连这点胸襟志气都没有的话,那阿拉劝你们还是回家混吃等死算了,不要来这里浪费时间,明白吗?遣将不如激将。

  所以,要发大心,要有大愿,要很肯定自己,要了解自己很伟大——这种对生命的积极肯定的心态是很正确的,但是千万不要变成自高自大,那就麻大烦了,不要变成我慢!所谓见贤要懂得思齐,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佛弟子!








(81)菩萨的最另类示现

  接下来,和维摩居士对话的人换成了大迦叶尊者,从他身上就引出了另外一个惊世骇俗的话题。

  「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这时迦叶尊者就出来讲话了,迦叶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号称是头陀第一、苦行第一,他也是我们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他听到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后,就觉得法喜很充满,叹未曾有,他就赞叹说:啊,我从来没有听闻过这样的妙法!他对舍利弗说,比方有一个人,在瞎子面前摆弄五彩缤纷的东西,或放焰火或玩魔术,那么任你玩得再精彩,瞎子也是看不见的,瞎子点灯——白费蜡!所以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除了那些究竟解脱的大菩萨,一切声闻罗汉,当他们听到这个法门的时候,由于心量有限,智慧有限,他们根本就不会懂,就像那个看不见东西的瞎子,这就是大小乘佛法的高下深浅、距离差别。

  「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大迦叶又继续赞叹说,像上面讲的那些大菩萨境界,真有智慧的人一旦听闻,又有谁会不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呢?我们这些阿罗汉为什么要只求自了,差点永远断绝了大乘的善根?我们这样的修持就像是焦芽败种,就像腐烂的种子,永远也不会长出芽来,永远也不会成就无上的佛果。一切只求自了的小乘声闻,听到这样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都应该很大声地痛哭流涕,要求哀忏悔才对;而一切大乘菩萨,他们听到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也都应该生起大欢喜心,要庆幸自己的因缘殊胜,要顶礼并信受此一微妙法门。

  所以,连阿罗汉听到这个法门,都应该要痛哭流涕,求哀忏悔,很严重!阿罗汉都尚且如此,那我们凡夫就更应该了;而一切菩萨听到这个法门,都会不由自主地心生大欢喜,那我们凡夫就更应该欢喜了,对不对?做人和修行都要懂得向上比较,要见贤思齐。

  迦叶尊者就继续说,如果有菩萨能够深深的信解这个不二法门,其智其慧犹如金刚,那么对他而言,一切幻相束缚就能任运解脱,一切魔众就再也奈何不了他了,换句话说,一切魔障从此就拿他没辙了。这里面其实还有更高一层的道理,菩萨解脱魔业的同时,最好还要能够解脱一切佛法,要从佛法中解脱出来,这样才是真解脱。如果只解脱了魔,但还被佛法捆绑着,所谓“不离佛业,即是魔业”——祖师讲的,还有这样那样的分别取舍——还有这是佛菩萨的行持,这不是佛菩萨的行持,还有这是好的,这是对的,那是错的,那是不好的——还有这样的分别取舍,那就还不能算是完全的解脱,不能算是彻底的解脱。

  「大迦叶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大迦叶说完这些话,一同前来探病的三万二千天子,就都发起了无上的大乘菩提心。

下面,因为大迦叶提到了“魔”,所以维摩居士就找上了他,好像生怕迦叶尊者对所谓的魔起了分别误解。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这段经文很关键。这个时候,因为大迦叶的悟境通达,他老人家毕竟是我们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所以维摩居士就对他说了实话了。维摩居士说,仁者,因为佛魔一如,平等不二,所以我现在如实地告诉你,在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里,那些做大魔王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大菩萨,他们以方便善巧的“逆行”的智慧,来教化众生,所谓“善来善度,恶来恶度”,他们是故意现作魔王的。像在《涅槃经》里,佛陀就曾经说过:“一切诸鬼神等,皆是诸佛菩萨之所示现。”在我们汉传和藏传的佛教体系里,也有许多看上去非常丑陋凶恶的佛菩萨像,比如面燃大士,这是我们汉传的,大菩萨化身为鬼王的样子,很恐怖;在藏地像这样的佛菩萨像就更多了,而且更加的狰狞恐怖,不懂的人搞不好会被吓死。

  根据《华严经》,佛陀在《华严经》里也讲过和维摩居士同样的话,那些老和佛陀唱对台戏的魔王、恶知识,比如欲界天魔、魔王波旬,据说他就是十地菩萨的化现。所以魔王这份工作很不容易做哦,老被骂,那非要十地以上的水平不行!像以前的禅宗祖师就经常说,某某人的境界只能入佛,还不能入魔——言下之意,不能入魔,焉能入佛?所以,要魔佛两边都打却,没有丝毫的分别执著才行,这样才是真解脱,然后成佛也可,成魔也可,事事无碍,那就得大自在了。

  接下来,维摩居士给我们描述了什么才是魔王的大菩萨境界,这是真正的密法,而且是无上密!

  「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坷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这里大家要注意,维摩居士在这里说的东西看上去很简单,这是因为他把自己发现、实证到的真相,很直接地说了出来,但是这个真相背后的道理,比如为什么说魔王是菩萨化现的,这里面隐藏的奥秘,维摩居士并没有详说,他只是把结果说了出来。所以你信就信了,不信那也没有办法。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提示,要明了这个奥秘,修行者必须要回归到心的本源才行,要回归到很深密的、很微妙的意识层面才行,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发现容纳、理解和消弭所有矛盾对立的关键。只有我们的本心,那颗无限无碍的涅槃妙心,才能同时兼容圆满佛性、平凡人性和邪恶魔性。

  这个魔,按照通常的认识,那些让我们难过、让我们烦恼、让我们痛苦的一切人事物都是魔。十方世界有无量的大菩萨,他们最爱现身作这样的魔,他们常常用反面、负面、甚至是邪恶的方式来修理众生,来修理我们。你越怕就越折腾你,他会故意来找你要这样、要那样的,要你的五官四肢、金银财宝,要了以后还没有好脸色给你,还笑你骂你,甚至打你杀你,你受得了吗?有时候要我们布施身体的血肉,可能还不太为难,比如哪里受灾缺血了,要你捐血,你可能会同意。要你捐个肾、捐点骨髓,或者把眼睛捐出来,你还干吗?有人要你的房子别墅,要夺你的权力地位,你干不干?其实这些还不算什么,如果有人要把你的太太或小蜜让出来,那我看你八成就要翻脸了。然后还有你的珠宝、首饰,乃至你的衣服饮食等等,统统都要拿出来,你还能心甘情愿、欢欢喜喜地布施放舍吗?每个人扪心自问,不要吹牛哦,换了我就舍不得,很舍不得。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就会有人专门来找你要东西,找你借钱,你给是不给?这个时候就需要智慧了。

  据维摩居士说,这些来乞讨、折磨我们的人,很有可能,都是证得不可思议解脱的大菩萨,特意变成魔王来考验我们的。他们用这些善巧的方法,来考验试探学佛的我们,目的是为了促使我们觉醒,为了坚固我们的道心和布施心。这个一般人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毛骨悚然,不可理解,其实这个正是这场游戏最好玩的地方。真要说起来,这个所谓的魔王,并不在外边,也并不是别人,真正的魔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这颗沉沦放逸的心,这是其一;那些逆境、不好的境界固然是魔,但顺境、好的境界就更是大魔,这个是其二。所以那些死在顺境中的人,往往比死在逆境中的人要多得多,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顺境中才变得颠倒错乱的,这点提醒大家要格外留意。

  在我们禅宗曾有那么一个公案,有位祖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有个开悟的人掉井里去了,为什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要怎样做,才能从大海里取来珍珠而不弄湿自己的手?”嗯,要怎样做?诸位帅哥?要怎样做,才能从水里捞月而不弄湿手?诸位MM?这些问题其实都跟我们内心的魔王有关,大家念佛之余,没事的时候,闲暇之余可以参一参,玩一玩,放轻松些,万一运气好搞明白了,那么你们也就有资格“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从此佛界魔界,一觑打破,天下就可以任尔纵横了!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维摩居士最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真正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碰到过逆境,没有困难的考验,反而不容易得大成就,所以证得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才会以他们的威德神力,故意对我们众生做这样或那样的逼迫,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众生,洞察无常,超越自我,悟入佛的智慧境界,促使你反思。

  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是老话,说这个话的人见地很了不起!那像佛陀,如来当年,老人家就受过魔王的逼迫啊。没有魔王的逼迫,如果没有魔王逼迫的苦厄,那就绝对不会有佛陀开悟的花香。据记载,佛陀当年,在佛陀彻底开悟的那一晚,他曾经独自一人面对魔王,面对魔军,受到过魔王派遣的庞大军队的攻击。魔王为佛陀设下了种种可怕的贪嗔痴的陷阱,那都是我们常人无法抵御的磨难和诱惑,但是佛陀怀抱慈悲之心,以大智慧、大威能最终降服了魔王,降服了魔军。经过这次事件之后,这位有史以来最究竟圆满的大觉圣者,我们的佛陀,就开始起身周游全印度,为众生讲经说法长达四十九年。

  我们从佛陀后半生的故事中还可以得知,魔王被降服以后并没有甘心,并没有死心,他只是暂时地消失了,他后来又多次向佛陀进行挑衅,不断地对佛法进行攻击和破坏。据说,不管魔王幻化成什么模样,佛陀都能一眼识破,佛陀会说:“咦,你又来了吗,魔王?!”佛陀会这样说。而根据一些经典的记载,佛陀和魔王最后竟然变成了好朋友。有一次,好像是魔王又来搞破坏,当时佛陀正在静坐,佛陀的那些出家弟子就在外边护法。他们看到魔王就很惊骇,吓坏了。于是大家就打算把魔王干掉,因为他是老师的敌人、死对头,他们这么认为。但是这位魔王很有智慧,魔王就反驳他们说:“佛陀有敌人吗?佛陀有说过我是他的敌人吗?”诸大弟子们听了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所以没办法只好进去把佛陀给请了出来。

  结果没想到,佛陀一见到魔王就说:“哈哈,老朋友,很久没见,原来是你来了!”佛陀就很亲切地欢迎魔王的到来,还邀请他一同进屋喝茶、饮茶,可能是喝普洱茶。(众笑)那么等魔王坐下来后,佛陀就寒暄说:“老朋友,你最近过得还好吗?”魔王苦着脸,就抱怨地说:“唉,现在恶魔难做啊,这个行当太难混了,您没事教化、解脱了那么多众生,我的魔宫都已经被他们震裂无数回了!您还让不让我活了?”那佛陀听闻之后,只好唏嘘长叹,深表同情,然后佛陀也对魔王抱怨说:“唉,你以为我当佛陀就很容易吗?你知道众生是怎么糟蹋我的教诲的吗?你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寺院,他们是如何打着我的旗号、假借我的名义肆意妄为的吗?不管是身为佛陀,还是身为魔王,我们都会碰到困难,在这一点上我们都是一样的。”呵呵,佛陀如是说。这就是佛陀和魔王的关系,据说魔王后来也和佛陀一样得到了无上不可思议的大证悟,佛陀还给他做了授记,做了成佛的授记,所以魔王的这个福德因缘还是很不错的,一翻之间,转魔成佛。

  所以,身为大乘佛道的修行者,诸位大德,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害怕、排斥魔王,排斥那些魔里魔气的人,我们应该向佛陀学习,把魔王看成是修行道途上的一个伙伴朋友,要把这个大门打开,请他进来喝茶。当我们尊重并欢迎魔王的到来,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心才有可能从二元敌对的幻相中释放出来,否则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体悟到那份自由解脱的无限的大光明。不过,大家不要听我这样一讲,就错以为我是在赞叹、推崇魔道,我可没有让你们去学魔做魔,我也没有说因为魔王是大菩萨化现的,我们就可以包庇纵容、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因果不管了,我可没有这样说过,大家不要误会了。

  有一个道理希望大家了解,南岳慧思大师曾说过:“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恶魔也。”言下之意,那个戕害众生、破坏正法的恶人、魔王,不管他是不是大菩萨化现的,他做错的地方,在事相上该批的还是要批,所谓“魔来斩魔”也有这个意思,“魔来杀魔”。你纵容不管的话,那你也就和魔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了。其实,菩萨之所以化现为魔,据我所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让众生批的,他们是为了让众生了解什么样的错误因果是我们不该去犯的,犯了会有什么样的恶报。比如提婆达多出佛身血,这么恶劣的事,我们总不能因为他是大菩萨的化现,就认为他害佛是对的吧,那是两码事,道理很简单。再比如,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假如希特勒也是大菩萨化现的,那我们能否因此就赞叹、模仿他的那种残酷行为呢?很显然,不能!所以大家不要错解了我的话,更不要错解了佛经。菩萨之所以示现为魔,做尽恶事,有时候正是为了告诉我们,此路不通,千万不要胡乱模仿;此路危险,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明白吗?这个意思希望大家不要弄拧了。

  那么,为什么非得是菩萨,必须是菩萨,才能做魔王来折磨人呢?我们去做行不行?当然不行啦!因为只有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才有这个威德神力,才有这个智慧。菩萨化身、变化做魔的时候,往往会示现大福德大威神,以势压人,想办法剥夺你的一切,就像前文讲的,要什么人才能向我们强行讨要“手足耳鼻、头目髓脑”,乃至“聚落城邑、妻子奴婢”啊?普通的老百姓能做到这点吗?当然,菩萨有时候也会故意示现为弱者,示现一些残疾困苦相,以激发我们的慈悲心,但是当菩萨示现为魔王的时候,一般就不会这样玩了,他们会刻意展现大力大恶的一面,扮演坏人,强行夺取、破除你所执著的一切,让你亲身体验到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痛苦。所以,假如我们没有相应的福德,没有空性的智慧,假如我们连衣食住行都还混得很勉强的话,那做魔子魔孙还差不多,做魔王那就别想了——甭想!只有魔王才有资格来逼迫众生,逼你反省,逼你解脱,逼你去追寻解脱之道,所以维摩居士的这句话里,很有点“父母打儿女,不打不成才”的意思。这种反面的教化,有时反而是最能成就人的,诸位已经做了父母的,你们对此都应该深有体会才对。

  不过话虽如此,当我们真正面对传说中的魔王、真正面对磨难的时候,应该要如何自处才能化害为利,以避免某些不必要的伤害呢?这里面还是需要智慧,需要窍诀的。前段时间我在网上就看到了这么几句话,看完之后觉得很欢喜,所以我想在这里把这几句话推荐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句话可能很多人也都看到过,具体是这样的:

  要感谢那些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意志。
  要感谢那些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要感谢那些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要感谢那些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的自立。
  要感谢那些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力量。
  要感谢那些呵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要感谢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看过吧?这个就是菩萨的境界!像这种通达、积极、向上的心念心态,毫无疑问,会为我们创造出一种很正面的、支持养护的环境。这种看待人事物的方式,会使那些所谓的负面性能量失去伤害的力量。当我们勇敢面对生命,当我们对世界的虚幻无常保持一份理解、一份敬重之心的时候,很奇妙地,那就会使我们生命中的黑暗面转化为营养、养料,一切的逆境和磨炼,反而会成为我们成长的沃土,所以要永远感恩就是这样!

  一般人只会感恩那些让我们欢喜、让我们顺利的人事物,却不晓得去感恩那些让我们痛苦、让我们挫折的磨难,我们只愿接受好的,却不愿接受坏的。那些在我们人生当中当下呈现的负面的东西,其实正是我们这个生命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不愿如实地接受这个本然,不愿看着它,让它自己消失,所以我们老是在修正、老是在排斥、老是在抗拒,但是我们永远也修正不完,排斥不了,抗拒无效!我们只晓得祝福美好,赞叹光明,却不晓得祝福黑暗,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我们这种二元分别的心态其实是一种扭曲来的,觉察得到吗?这是一种障碍,它能障碍我们看到真相,障碍我们趋入当下的不二解脱。因此,上面的那几句话,“感谢、感谢、感谢”,我觉得这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一个法门,一个心地法门。如果诸位菩萨,你们能够在生活中很切实地运用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你们一定可以在现前当来,自己体验到自由解脱的滋味,这是肯定的——我敢肯定!

  现在我们回到本经,在这里,维摩居士最后说,如果我们不具备菩萨的那种大智慧、大威德,没有这个本事,那就不要乱学菩萨,故意装魔做怪地去逼迫别人。比如像师父这样的,又黑又胖,歪瓜裂枣,言不惊人,貌不压众,讲出话来一不留神就会惹人反感,会得罪人,所以,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还是老老实实地走正常的路线,尽量学做正面人物比较好。那些化身为魔王的大菩萨,就像神力惊人的天龙巨象,有威有福,这样一脚踏下去才会有力量,我们驴子是打死也做不到这点的。还是那句话,以前讲过的那句话,“狮子能跳的地方,狮子狗千万不要跳”,还记得吗?这个要切记!这就是证得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他们行持的一个智慧方便的特殊法门。

  那么,这一品的学习到此就圆满了。








  *观众生品第七 

  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维摩诘经》的第七品:观众生品。

  所谓“众生”,一般是指一切由四大五阴和合而成的生命体,“众生”的梵语发音是“萨埵”,“菩提萨埵”,在唐代则被玄奘大师翻译成了“有情”,这是从感情、情欲的角度专门而来的一个定义。事实上一切人事物,不管有情无情,都是众缘和合、因缘所生的,因此也都可以归纳为众生,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一个比较大的定义。所以佛经上才会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修行者对有情无情的众生幻相一视同仁,最后都要超越。

  这里的这个“观”字,是观照般若的意思。真正的佛法实践一般有三步曲,有一个次第,绝大多数人,刚开始大都是通过文字经典的引导、指导,然后趋入实际修持,最后破迷开悟,亲身体证实相般若。所以严格来讲,能够和实相般若相应乃至相契才可以称为观——慧观,明白吗?一点心灯,烛照天下,十方法界,洞若观火,所以观是透视、洞察,也就是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的意思。

  这一品讲的是菩萨如何观众生,关于这个“观”字,在《金刚经》的最后,佛陀曾有一个结论性的开示,所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陀说的这个“如是观”本来是个无上的大法,可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知正见,就把它变成了小里小气的小法,把大止观变成了小止观,所以怎么观也观不对。这个“观”实际上是“无心观无心,观亦不可著”的意思,能观所观,了不可得,但莫取舍,洞然明白,要这样才马马虎虎谈得上是正观。

  然后讲众生,在《金刚经》里,佛陀也开示过这个问题,佛说:“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自我解脱的,本来就在道中。因为我们“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流浪三界,自取轮转”,自己挖坑自己跳,不得解脱。我们要把握本经的这个重要观念,《维摩诘经》的中心思想是不二法门的解脱,不二法门是无所谓出世入世、无所谓修道和不修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法性相平等,我们从无始以来本来就是解脱的,从来就没有谁被真正地束缚过。所以佛陀常说:“若有人于诸法毕竟灭相中求涅槃者,则于是人,佛不出世。”把握了这个重点,我们才可以来研究第七品。

(82)如梦如幻观众生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因为在上一品的最后,维摩居士开示了菩萨化现为魔王的秘密行持,这就引出了应该如何去看待众生的问题,尤其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怎样去看待那些处于魔境界的众生?这里文殊菩萨代表我们向维摩居士提出了疑问:菩萨应该怎样去观照众生、怎样去看待众生?如果以为真有众生,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同于凡夫;如果以为无众生呢,落于空的一面,却又同于小乘,违背了大乘佛法悲智双运、广度众生的菩萨道精神,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诸位菩萨,我们最好先自我检讨一下,通常只要一提到众生这个名词,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飞禽走兽、鸡鸭鱼虾,好一点的会联想到其他人,很少有人会想到自己也是众生之一的,我们的潜意识里压根儿就没把自己当成动物,当成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很多人已经下意识地把自己独立于众生之外了,这就是我们常犯的错误,这是其一。其二,我们都是自诩为学佛的人,自然也都听说过要“度众生”、“度众生”,可是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人,像什么父母、丈夫、妻子、儿女、朋友、同事等等,往往却无可奈何,度不了这些众生不说,有时甚至还会结怨、结恶缘。那像我就是这样啊,我就搞不掂自己的老父亲,他是坚定的共产党员,很顽固的唯物主义信仰,我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唉,晕死。如果你们也有和我一样类似的情况,那就必须要好好反省一下了,有时候,很有可能,错误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那么,我们在前面讲过的,“萨埵”这个词,玄奘大师把它翻译成了“有情”,鸠摩罗什大师却把它翻译成了“众生”,这两位大德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是都很有道理。这两个翻译我们可以互相参照着用,叫众生,叫有情,或者叫有情众生都可以,这是简单的给大家讲一讲。

  讲到这个观众生的具体修法,大概有那么两个大方向,第一个方向,我们可以先从观察自己开始——返观,要回过头来返观,返照心源,要先把自己突破,把自己观成就了,然后才可以进一步去观照众生,观照其他人——所谓“由己及人,普及一切”,这是一种。此外还可以直接去观照芸芸众生,观照天地万物,突破人相、众生相后,修行者再汇归己身,返照心源,突破我相、寿者相,这个是第二种。

  所以这个“观”是真实的修证功夫,不是故弄玄虚。比如像小乘和大乘的基础修法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几种观真的修好了,大小乘的各种止观、各种禅定三昧,密教的各种观想法门,也就差不多都能通达了,所以基础很重要就是这样。这个四念处的观法能够很有效地开发我们的出离心,培养我们对生命的正知正见,巩固我们的道心。像某些念佛的居士,你们最好也能有一些这方面的训练,经常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身心、看看这个世界的无常苦空,可以让我们求生净土的信愿之心变得更加坚定。那么,像本经在这里讲的“观于众生”,大概指的就是这一类从小乘止观发展而来的大乘实相观照法门,是大止观,不是空谈的理论,不是什么思维假想,而是必须要用自己的身心性命去实践修证才会明白的伟大生命境界。

经文行演到此,文殊菩萨再次成为了发问者,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维摩居士的答案。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菩萨应该这样去观照众生,就像幻术师看他自己变化出来的幻人,自己知道能看所看皆是虚妄,菩萨这样去观照众生,就能达到心无挂碍。菩萨的心境就像是一个智者,他常常以大智慧、以清明的心智去观照一切,他看待众生就如同水中的明月,镜中的面像,如沙漠阳焰,如山谷回音,如空中流云,如水中聚沫,如水上泡影,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的本性,无常幻化,亦复如是。这里维摩居士用了一大串从现象到本质都是虚幻的东西来作比喻,以此来说明一切法空、一切众生无有自性的道理。这些比喻都是佛经上常用的,使用频率很高,文学境界也很美。

  这些比喻里,大家要注意,它们多少都隐含了某种修行止观的方法和境界,比如“幻师见所幻人”这句话,就和四念处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和这个四念处的修持和见地隐隐暗合。这个幻观法门一旦修成,修行者就能体会到“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的境界,做到醒梦一如——不管是睡着了还是睡醒,修行者都能保持一种清明的觉照,不被幻境所迷,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境界。

  这里要给大家多解释一下这句“如热时焰”,其它的比较好了解就不多讲了。我们夏天在马路上,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看到地面上有一种气雾蒙蒙的景象,好像水气蒸腾,又好像火焰燃烧的时候那种空气扭曲的样子,那就是热时焰。这种景象在沙漠里最常看到,又叫做阳焰。修行者如果水火不调,打坐的候往往就会看到类似于阳焰生发的各种幻境界,这个时候若能一心念佛,返照心源,任其生灭,即可无事。

  此外还有这句“如呼声响”,这是指的空谷回音。谈到声音,念佛或者修观音法门的人,或者许多持咒、听呼吸的人,你们要注意了。念佛持咒或者听声音听惯了的人,修到某个程度,可能耳朵里就会经常听到某种声音——听到佛菩萨或什么人跟你讲话,很多人因此往往就变得神经兮兮的,这样的例子特别多。因为耳朵里听到的某些事情可能会很灵验,有的人搞错了,就以为自己已经得了神通,就开始出去玩弄精神,去自欺欺人了,有时候不见得是恶意的,那只是愚痴,没有正知正见,那就是一种愚痴。那么,想要突破这个境界,修行者就必须得把握《金刚经》里的那句开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我们能了知一切音声、一切声相、能听所听皆是幻法,心不动乱,这样就可以回到正确的路上,再加上一心念佛,佛力的加持,那个声音往往很快就会没有了,甚至马上就没有了。修行者从此就可以再上层楼,修得好的话,就可以趣入自性真空的境界。如果大家不懂得这个道理,那搞不好就会被声音的幻相迷住,那就是武侠小说里讲的走火入魔了,这个魔说白了都是自己变化、自己招来的,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魔!

  而下面这句“如水聚沫”,观水沫的聚散,由此悟到缘起性空,这可以说是辟支佛因缘悟道的一种修法。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观水沫聚散的修法,据南老讲是水族的众生经常用的修法,似乎跟龙宫很有关系。不过这个修法,类似的水观修法我们人类也能修,历史上就曾经有人修成过。据《比丘尼传》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一位比丘尼师父,她就是修这个水观成就的。据说有一天,这位师父正在她自己的房中坐着修水观,一直坐到吃饭时间到了,她定在那里却忘了去。一个小徒弟就跑过来叫她,结果来一看,咦?却没看到人,只看到整个房间都是水。这个小徒弟有点调皮,她居然没事就捡了颗小石子投进水中,然后拍拍屁股转身就走了。那么,等这位比丘尼师父出定以后,她莫名其妙地就觉得胸口很疼,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了里面。于是她就把徒弟叫来,问她你刚才是不是来过啊,问清楚这个事情经过后,就吩咐说,等一下你再过来一次,你再看到这个满屋子的水,你就进去把石子从水里捡出来,不得有误。于是这位师父就重新回房,再次作水观入定,等徒弟进来把石子捡走,她出定以后胸口就不疼了。

  这个可不是什么神话故事,这是真功夫!修行者一旦修习这种法门成功,当他进入止观状态的时候,观成相现,他所观想的境界就会在“外在”、在“现实”有所显现,这个所谓的“外在”会随着他的观想而显现出种种的境相。比如修火观,观想修成了,就能看见到处都是火;修水观,观想修成了,就能看见到处都是水,同理可以类推。那么这里面的道理在哪里呢?人如果真能做到无我,人若无我啊,修行者一旦通过某种方法突破了这个小我、自我的假相,一旦真达到那个无我的境界,而且专一凝定,那就可以和万物万法的法性相通,由此开启生命本具的心物一元的不可思议创造力,所以修行者才可以变水变火,乃至四大互变,衍生无量的神通妙用。这个其实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一件事,不算稀奇,所以不要迷信,了解了道理就不要再迷信了,更不要再去盲目崇拜。别人能做到的事,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能做到,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每个人就都能做到。不过古德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但得本,不愁末。”意思是说,得道解脱才是本、根本,神通变化不过是末、末节。只要得了道,就压根儿不需要再去担心什么神通的问题,所以我们真有智慧的话,就应该去求道,而不是去求神通。虽然神通很好玩,虽然说“神通易得,大道难成”,但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还是道,而不是神通,明白吗?这点把握住了,修行就不会走偏,就不会走火入魔,希望大家能牢记!

  下面这一句,“如水上泡”,这是讲观察水泡的生灭,了悟身心无常,这也是跟辟支佛、跟十二因缘有关的一个修法,我们就不多说了。 

  「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这里说的都是反话,维摩居士说,菩萨观照我们众生,就像芭蕉一样的坚实,就像闪电一样的长久,就像四大之外的第五大,就像五阴之外的第六阴,就像六根六情之外的第七情,就像十二入之外的第十三入,就像十八界之外的第十九界,这些都是根本没有的东西,虚妄的概念,就像龟毛兔角,一切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地存在过,菩萨应该这样去观照众生。  

  「如无色界色。如燋谷芽。」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菩萨眼里的众生就如同无色界的色,这是不存在的色;也如同烧焦的谷种还能发芽,这是不可能、不可得的事,我们三界众生的本质亦复如是。维摩居士在这里提到了无色界,这一界的众生很不可思议,他们没有像我们一样的这种业果感召的色身,他们只有神识的很微妙的一种作用,没有形色的活动,完全不同于下两界,不同于色界和欲界。我们人道众生现在所处的时空,被佛陀定义为欲界,过了这个欲界,欲望能量转化成光明,就是色界。这个色界的光明已经不是什么物质层面的光了,像什么阳光、月光、电灯光,这些都还是我们物质世界的光,而色界的光它是禅定造作出来的心光,精神的光明,能量的光明,灿烂远超日月,那个光的频度很高,不是我们的肉眼能看见的。那再往上升就是无色界,无色界其实还是有色的,还有光明,不过那个光明已经属于自性光明的范畴,这个自性光明是无相的,不是欲界、色界的那种有相光。因为我们众生还没有修持到这个境界,所以佛陀在经典里就没有说太多,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说太多。

  「如须陀洹身见。」这个须陀洹是梵文,翻译过来就叫做预流果,又叫做“入流”,意思是修行者初见生命实相,初证真理,得入圣人之流,换言之,他们已经加入了圣贤的队伍。这个还只是小乘四果中的初果,属于第一个层次。虽然是第一个层次,但是达到这个程度的修行者已经不能算是凡夫了。按照古德的说法,初果圣人的定义,他们是那些以智慧觉悟生命,已经断除了基本的错误知见、已经消除了基本的烦恼迷惑的修行者。他们不会再去分别人我众生的差异,不会再被种种颠倒错乱的知见烦恼所干扰、所迷乱了,他们对佛法已经生起了绝对的信心。换句话说,他们通过对佛法的正确实践,已经初步获得了对生命的正确体悟,拥有正知正见,他们再也不会被其它的外道邪见给误导了,这就是初果的境界。经典中说初果圣人他们已经完全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和怀疑结——这三结。这个所谓的“结”是束缚、捆绑的意思,思想打结、弄拧了,所以“结”有时又被称为烦恼,断三结就是断除了这三种烦恼。

  这三个结要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因为我们众生普遍的问题就在这三个结上。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结:我见结。这个我见其实就是我执我相,表述名称、表述角度不同而已。凡是执著这个五蕴身心为“我”,以为我们这个身心复合体就是独立的、唯一的、真实的“我”,认假为真,舍本逐末,这就是我见,又叫做身见。我们绝大多数众生都有这个身见,这是打从娘胎里带来的、本能的、一种很根深蒂固的妄见。而初果圣人就是破除了这个妄见,他们实证到的境界,大概相当于外道初禅到二禅之间的境界——色界天,所谓“心一境性”,“梵我合一”,他们已经很明确地体验到了“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生命实相,一个更为广大深刻的生命实相。同时,他们通过佛陀教导的四念处,以无我的正观彻底破除了对身心小我的依赖和执著。而外道则不一定,外道是压伏、埋藏,外道也有功夫、有境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对生命洞察的智慧,他们通过禅定的力量对自我的业力习气予以控制,而非破除,他们以为这种暂时的解脱就是终极,其实他们不晓得,这种有为功夫的背后仍然埋藏了很深的我执我见,后患无穷。所以一个真正明白的人,一定要懂得依照佛陀的智慧来修行,不要得少为足,错用其心,浪费了自己难得的生命。

  那么,那些自以为是,自以为老子已经证到了初果、二果、乃至三果四果的修行人——讲的不是你们,可能你们中间有些人也属于这一类——那些以为自己已经证果的人,你们也许、可能需要回过头来猛厉地反省一下了。如果你们连外道初禅的境界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如果你们连外道初禅的境界都还没有体验过,那你们说自己已经证到了佛法的果位,那纯粹就是在扯谈!那实际上是在自欺欺人,打大妄语!所以要小心,不要以为地狱是你家开的就管不到你——呵呵,地狱还真就是你家开的!这是我给大家挂的一个警钟,“铛”的一声,时不时就要狠狠地敲一下,你们不要嫌师父烦。

  此外,那些还在往脸上涂脂抹粉,拼命折腾,贴西瓜、贴黄瓜,把这个臭皮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虽然你们也学佛,也很有善根,但你们这辈子基本上就不要再指望证果了,什么须陀洹果,想都不要想。身见我执看不破、放不下,想要获得解脱的圣果啊——呵呵,想法不错,但那也只不过是一个想法罢了。

  下面是第二个结:戒禁取见结。这个词有点拗口,戒禁取见,是指依照各种不正确的戒律规矩来修行,各种奇奇怪怪的戒律规矩,以为那样就能得到升天或解脱的善果。比如说有些人执持什么牛戒、狗戒、猪戒,以为不伤害牛狗、不吃猪肉就可以升天,但他却去伤害别的东西;还有的人涂灰、断食、裸体,做一些无益的苦行,乃至杀生祭祀、崇拜外在的神怪等等……像这些其实都是邪见邪行。证得初果的圣人在思想上、行为上,自然而然地他们就不会再去干这些莫名其妙的事了,他们会很自然地选择远离。因为他们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这些事情跟解脱、跟福慧无关,不是正法,所以他们不会把时间精力浪费在这些上面。

  那么,这个戒禁取见断除后,接下来就是第三个结,叫做怀疑结。贪嗔痴慢疑中的“疑”,意思是对三宝、对戒律、对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佛陀讲的十二因缘法有怀疑。因为不了解而产生怀疑,因为怀疑而不去了解,这就是一般凡夫的心理,但是证得初果的修行者就没有这个无明惑业了。据佛经说,已经证得初果的圣人,他们可以得到四种很根本的“不坏信”,也就是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和戒不坏信。换言之,他们对“佛、法、僧、戒”的信心很强,疑根永断,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动摇这份信心了。那像这些初果圣人,他们是因为知道,所以相信,因为实践体验到了,所以才会深信不疑!不像我们,我们基本上还是属于迷信的范畴,我们是凭着听经闻法、分析推理,才直觉地相信了佛陀说的话,我们离真正的知“道”、见“道”还早得很呢!

  所以现在大家又可以反省了,诸位菩萨,你们得空的时候可以拿这三个“结”来好好对照一下自己。如果说我们三个“结”样样具足,那至少说明了一件事,那说明我们连小乘的初果都还没有证到,这意味着我们连佛法的大门都还没有真正地迈入,所以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一个大业障鬼子,我们有什么好骄慢自大的呢?就算我们已经学佛学了好几十年、几百年,那又有什么值得骄慢自大的呢?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可以俯视芸芸众生了,时间一长,他还真的就把自己当成了老资格、老修行,其实他不知道自己那是老毛病、老糊涂,什么身见我见、无明惑业一大堆,几十年来攒了一大堆,这种心理自己反观不到啊,以后绝对会出问题!所以大家学佛要懂得回过头来检查自己就是这样,检查得到就有救,检查不到那基本上就死定了!这又是一个提醒,又啰嗦了!

  以上是关于须陀洹的一个简单说明,现在我们回到经文。这里维摩居士说“如须陀洹身见”,我们通过前面的讲解已经知道,证到须陀洹的人是绝对不会有什么身见我见的,所以这里维摩居士是用反话来说明,我们众生的存在、众生的实质就像须陀洹的身见一样,本来没有,了不可得。

  下面,「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阿罗汉所证入的境界,又叫做“不还果”,顾名思义,一般证到这个果位的人是不会再回到欲界来投胎了,不再回还。他们会投生到色界的三禅天或者四禅天,不过不是由父母胎生的,而是从禅定中化生,化为光身,在小乘来讲那是已经了脱分段生死,但还在最微细的变易生死中,没有彻底解脱。不过修行走到这一步,修行能达到这个境界,应该说已经很不错、很了不起了,至少他们不用再转回来受欲界的苦——什么仇恨颠倒、爱恋纠缠、互相伤害,这样的苦就不用再受了。所以这里维摩居士他是继续用反话来说明,对菩萨而言,我们众生就像阿那含入胎一样,是不可能、不真实的存在。

  「如阿罗汉三毒。」这句话也是同样的道理。四果阿罗汉已经亲身体证到了无生,超越生死,所以还有三毒那是不可能的事。三毒也就是贪嗔痴,三种有毒的、会害人害已的执著。到了四果阿罗汉的境界,修行者“安禅制毒龙”,贪嗔痴这三条毒龙基本上就被降伏了,但是真的完全没有了吗?不见得。本经下面,这一品讲到天女散花的时候,天花著衣,诸大阿罗汉拂之不去,这时就显露出了他们的问题,终究还是心有挂碍,相比于诸大菩萨,阿罗汉他们的心灵漏洞、不足之处还是很明显的。四果阿罗汉虽然说已经算是超凡入圣了,但是他们多生多世的余习还在,习气未断,想要把这个贪嗔痴的所有习气完全断除,那就必须要回心发愿,要走大乘菩萨道的路线。要怀着一颗清明觉照的菩提心深入六道,要入世,要接触众生,要勇敢面对,即使是面对最诱惑人的财色名利也不怕。不这样在这个世间的大冶洪炉里锻炼过,不这样在声色犬马的万丈红尘里磨砺过,修行者是不可能最终觑破放下,达至究竟的!所以说你们很了不起就是这样。

  这个也就是我们佛教提倡的菩萨道精神,四摄六度,和光同尘,要把烦恼变成菩提,要让火焰化成红莲!像地藏菩萨也曾经说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在一切痛苦境界里舍己为人、救苦救难的行持,才是我们佛教提倡的真慈悲!不过这个也是最难的修法之一,不是我们谁口头上随便说说就行的,这个说和做是两码事。要深入痛苦而不被痛苦所转,深入诱惑而不被诱惑所迷,没有真正的大定大慧、大慈大勇那是绝对做不到的!像德兰修女,像圣雄甘地,这些化身为其他身份的大菩萨,他们的行持我们自问能做到吗?做不到!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所以我们才要先念佛求生净土,等以后有能力了再转身回来,这个要搞清楚。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有人不想求生净土,而是发大心大愿,想在这个五浊恶世里生生世世弘法利生,那也没什么不好,不过这样有些事情你们就要做好思想准备了。像禅宗祖师有两句话,可以提供给大家作个参考,所谓“剑树刀山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这是唐朝一位大禅师说的,意思是修行者要以浊恶和苦难为师。对于发心在地狱里度众生的菩萨而言,你们的禅床宝座在哪里?这个你们就要做好思想准备了,因为你们的道场、你们的禅床宝座,并不在什么远离人群的深山老林里,而是在烦恼喧嚣的当下!就在这个当下的家庭和社会上,就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人世间。那个勾心斗角的商场官场就是龙潭虎穴,那剑树刀山就是阴谋算计的心地心田,两口子打架闹离婚就是活地狱,真发大心修菩萨道的人,你们的道场就在这里,就是这个!所以修行不是开玩笑的,自己有几斤几两要搞清楚,解脱之道千万不要选错、走错了。

  「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这个贪是指贪染指著,恚是指对人对事的一种嗔恨埋怨的心理。维摩居士说,那些修习止观成就,已经证得忍辱波罗蜜的菩萨是不可能去毁犯贪嗔、伤害众生的,菩萨应该这样去观照众生,就像得忍菩萨贪嗔犯戒一样,两者都是不可能、不真实的存在。

  「如佛烦恼习。」大家都知道,佛陀是大觉圆满的圣者,没有一丝一毫的凡夫的过患,成了佛的人还有烦恼习气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佛来说,烦恼习气是不存在的东西,所以菩萨应该这样去观照众生,“如佛烦恼习”,了不可得。

  「如盲者见色。」对瞎眼的盲人来说,外在的一切色相境界统统都是不存在的,菩萨应该这样去观照众生,同样的了不可得。其实瞎子虽然看不见我们这个世间的五颜六色,但实际上他也有他的境界,他看见的是黑沉沉的一片,好一点的还能看到仿佛点点星光的东西,那个能见之性和眼识的习气还是存在的,不是完全看不见。

  「如入灭尽定出入息。」这个灭尽定是三果以上圣人才能进入的解脱大定,其境界之高,远超我们凡夫和外道所证的四禅八定。据说,证入这个定境的人可以灭尽一切分别颠倒的六识妄心,眼耳鼻舌身意都断了,乃至灭尽执著身心小我的我执之心,断除三毒烦恼。这时的修行者,坐在那儿里可以不吃不喝,一坐几十天,甚至百把年,这个时候的他是绝对没有呼吸、没有出入息的,自然而然呼吸就停止了,但是一点不会有憋闷的感觉,因为皮肤的呼吸、血液的流动还是有的,不过会变得非常缓慢,他的心脏跳动也会变得很平静,跳动的间隔会拉长,“通”——要过很久,才会“通”的一声,再来一下。

  这时的修行者,他所体验到的生命境界和时空状态,是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个灭掉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灭尽定,一旦进入,那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就没有啦?哇,好舍不得!有的人就会这样想,有这种想法的人,注定了只能当凡夫。这个灭尽定的境界其实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不可思议,难以言宣。像以前就有人曾经问过佛陀:“证得灭尽定的人,那些已经证悟的人,他死后还会留下什么吗?”这时旁边有一个比丘就抢着回答说:“这样的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什么也不会留下!”意思是讲,这个解脱的人、证入灭尽定的人,死后就再也不会趋入轮回了。但是佛陀听他们讲完,却微笑开颜,摇摇头,说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深感惊讶的答案:“不,他们死后,真理留下了!”——佛陀真了不起!这些证悟的人死后,真理留下了!这个回答里包含的意思很妙,很值得思索,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错解了佛法,不要错解了正定解脱的伟大境界。

  这里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维摩居士的意思,是说菩萨应该这样去观照众生,众生的实质就像是进入了灭尽定的人一样,如“出入息”了不可得。

  下面还有,「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这一串话的意思还是比喻,是说菩萨观照众生,如空中飞鸟的痕迹,如石女的儿子,石女在古代是指不能过夫妻生活、不能生育的女性,她们是生不出小孩的,不能做母亲,这个问题好像现代医术已经可以解决了。此外,如幻化人的烦恼,连人都是幻的,那烦恼就更不用说了,这句话对我们很重要,大家要留意。如梦中梦,梦中见到自己醒了,但其实还是在梦中,你们做过这样的梦吗?梦里有梦,我就做过这样的梦,很好玩。下面还有,如已经进入涅槃、已经灭度的修行者还有色身,如没有烟的火焰,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似无非有、子虚乌有的境界,菩萨应该这样去观照众生,本来没有,有非真有,这样就能于一切法上得到真实的解脱。

  这里一连串的比喻,讲了菩萨是如何观于一切众生的,其中的内容包括了幻观、空观和中观,也就是所谓的“空、假、中”三观。后世天台宗的祖师就是依据这个,再结合其它经典,发展出了著名的大乘圆顿止观“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一念三千,圆融三谛,但是具体我们就不多说了。真想趋入真修实证的人,我们下课后,有因缘的话可以私下再聊。








(83)老婆禅 祖师禅 真实慈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居士刚刚说完,文殊菩萨立刻就意识到了前面的说法可能有些地方会让人误解,所以他紧接着就问了,代我们问了,那些按照上面所讲法门去修行的菩萨,他们应该怎样去行慈呢?因为修行者如果真像上面讲的那样去修“空、假、中”三观的话,那就能从根子上去除我相、人相和众生相,但搞不好就会落入偏空的小果,落入一种以为无众生可度的心理陷阱。佛陀曾说过:“若无众生,即无如来可成。”所以事实上,菩萨行慈,是要以一切众生为所缘境的,必须要有对象。如果没有了众生,那菩萨又到哪里去行慈呢?那当然就没有办法了。若不行慈,则违背佛意,违背了菩萨道的宗旨,所以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菩萨观照众生如幻如化,他在面对众生作这些观照功夫的同时,最好还能随时保有这么一个心念,什么心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翻译过来就是“我应当为一切有缘的众生如实演说这种观照实相的解脱妙法”,以帮助他们破迷开悟,转识成智——这也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度人,怎么度呢?以法布施令人精神解脱,超越生死苦痛的束缚,做这种教化工作的人叫做“人天师表”,这就是真正的最难得也最真实的慈!

  这一段经文所讲的慈——慈悲,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看电视电影,只要一演到出家人,那些外行人扮演的白胡子老和尚往往就会冒出两句很假模假式的话,什么“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啦,什么“出家人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啦,等等,都变成套话了,而且那个手还随时都是合什的。只要电视上一出现老和尚,一般都会说这几句话,都会有这些招牌的动作,那些演员一副呆板僵化的样子,说实话我们看了那真的觉得是很烦,真的是让人很烦,因为他们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很多人以为出家人就是那个样子,就是那个德性!其实在佛教界,在我们出家人里,历来都一直流传有另外的两句话,两句和传统理解大相径庭的话,那就是“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说“不拿佛法做人情”,不能拿佛法来做面子功夫、来做人情,不能滥慈悲、滥方便,这其实是古代寺院丛林对法师弘法、传法的一个严格要求。那么,按照这个意思,我们出家人要怎样做,到底应该怎样做,才可以说是真正的慈悲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点,这个慈和悲是分开的概念,它们可以合在一起,但是也可以分开来理解。它们是一体的两个不同表现状态,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在我们佛法的定义里,慈是慈,悲是悲。慈爱众生并给予他们快乐,就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帮助众生拔除他们的痛苦,就称为悲,这两者合一才能称为慈悲。那么佛菩萨的慈悲跟我们的是不同的,他们的慈悲,可以说是一种以我们众生的苦乐为自己苦乐的同心同感状态,这种慈悲之心广大无尽,所以又被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现在有很多人把慈悲当成了口头语、口头禅,就连有人拿根香蕉、拿个苹果给你,你也会说:多谢多谢,慈悲慈悲!呵呵,满身佛气,满口佛话,有时候这个是最不自然、最让人讨厌的。

  在我们佛教,代表慈和悲的是两位大菩萨,他们分别是弥勒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位如雷贯耳的大菩萨。弥勒菩萨代表大慈,所以他又被称为慈氏弥勒;我们平常念得最多的“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则代表了大悲。他们两位是十方三世一切大慈悲心的总集和具体化现,他们是最真实的伟大存在,不是什么理想或幻想出来的神话人物,这点希望大家了解!真正的、最高境界的慈悲,就是他们两位所代表的“无缘慈、同体悲”。这个慈悲的境界,打个比方,就好像有一个人,他很早就去睡觉了,那么不久之后,大家就听到他在很害怕地喊叫,哇啦啦地喊叫,跑去一看,才知道他是在做恶梦,但是叫他呢,却又不容易叫醒。这时候,旁观者就会很容易的联想到,这个人在恶梦中见到、经历到的一切,明明就是虚幻不实的东西,但是他的痛苦却是如此的真切、如此的深刻!所以菩萨眼中见到的众生,见到的我们,沉溺在苦海中的情况就是这样,佛菩萨就是在这个境界上生起的大慈大悲心,就像看到了做恶梦的梦中人。

  因此,菩萨并不是因为见到了真实的众生,或真实的法而生起的慈悲,他们没有众生相,也没有法相,知道“实无众生可度”。菩萨是在通达了一切法空之后,在一种“无智亦无得”的深刻了悟中,洞见到了一切法不生不灭、平等不二的真相,然后就在这个平等中,没有了法与众生的分别幻相,同时法与众生又宛然现前,不碍缘有,还是见到众生的痛苦,而且感同身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了解吗?这是一个很有名的作家的一句话。所以菩萨才会即空即有,即空性而起慈心,他虽然起慈心,虽然行持救度众生的广大行,但是他不会再把这个众生当作是真实的存在了,由此菩萨才可以像经典里面讲的,广度众生而如如不动,度尽一切而不作度生想,这就叫做“无缘慈,同体悲”。菩萨到此境界,般若和慈悲可以说是二而为一,不是分家的,所以我们只要一讲到菩萨的慈悲,其中一定是包含有般若智慧的,否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慈悲;而反过来,讲到般若呢,其中也必然包含了大慈大悲的无上情怀,否则这种智慧也就不能算是佛菩萨的解脱智了。这是一个很严格、很明确的定义,所以我们平常讲的慈悲,不能算是真正的慈悲。

  其实,讲小一点,我们人世间的那个“情”字,发挥到极点的话,差不多也就是慈悲了。所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像什么忠臣孝子那就是多情人,严父慈母也是,那佛菩萨的慈悲就更是多情到了极点,有缘无缘,一视同仁,这个是解脱的多情,跟我们众生那种执著的多情是不一样的。这里大家要注意,我们佛法里讲的这个慈悲可不是什么人世间的感情,不是俗情,更不是伪善。伪善的人和慈悲的人有时候表面上看去长得很像孪生兄弟,这个伪善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化妆成慈悲,或者伪善自以为是慈悲,但其实不是。这两种状态:伪善和慈悲,禅宗祖师就把它们分别定义为了“老婆禅”和“祖师禅”。对那些真正通达的祖师大德来说,这个“老婆禅”是最要不得的,是伪善,“祖师禅”才是真正的慈悲。因为这些大德他们都很清楚一件事,如果真想要帮助众生,如果真想要帮助众生从轮回的大梦中醒来,那么众生的自我就必须要被好好地修理一番,否则,这个轮回的游戏,我们可能还会继续玩下去,因为这是我们众生最拿手的把戏——轮回和做梦。然而,那种伪善的“老婆禅”却绝对不会带给我们任何挑战,出于某种善意的原因,“老婆禅”会如我们所希望的,让我们安住在一种清茶美酒的小资情调中,或者允许我们继续去维持一种虚伪的、虚假的幸福平安的生活状态,包括允许我们闲聊打屁,或放松双腿,早一点结束静坐。“老婆禅”会任由我们沉溺于一种自我的满足感中,这个其实也就是维摩居士在前面讲的那种有爱见大悲的假菩萨,属于“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的类型。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老婆禅”是好人,他们的确是好人,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假慈悲,他们的伪善会让人很舒服,但是他们对我们心灵的解脱没有任何帮助。

  但是“祖师禅”、如雷贯耳的“祖师禅”就完全不同了,这类师父的态度可能会很恶劣,可能会很凶,他们会拿出一条长长的香板,对你们大声地吼叫,大声地呵斥,很严厉地批判,你们的骨头可能会被打断,你们的自我可能会被粉碎!“祖师禅”会毫不客气地踢你们的屁股,辱骂你们,令你们的自我非常难过,这样的师父,他们甚至会让你的头脑彻底死去!所谓“禅门峻烈”就是这个意思。像我的师公上满下觉老和尚据说就是这样的人,像虚老和尚也都是这样的人。

  如果在座的诸位菩萨,你们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如果你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烈火中永生”的锤炼,那么你们以后可以随便去哪里都好,随便去哪一个寺庙,你们可以找到某位轻松和蔼,看上去永远面带微笑,永远轻声细语的师父,然后去向他学习,学着去运用那些充满宗教色彩的词藻,给你们的“自我”贴上新的标鉴。所以我以前经常和某些居士说,你们啊,千万不要去亲近那些真正慈悲的师父,因为搞不好他们就会让你尝到抽筋扒皮和油炸屁股的滋味!这类师父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慈悲的虐待狂,真的哦,我就见过这样的师父,他们的慈悲是最与众不同的。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他们所以为、所理解的“慈悲”,其实是:“请对我的自我好一点!”“请让我的自我舒服一些!”说白了就是这个意思。那些让我们的自我感觉舒服的人,我们就会认为他是慈悲的,是不是这样?但是我们不晓得,我们的这个自我、小我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对修行者来说,很多时候,善待个人的自我其实是最不慈悲的,这也就是古人讲的“小慈是大慈之贼”!这个道理,同时也是上一品结尾里,维摩居士说的,菩萨之所以会化身为魔王折腾我们众生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像南岳慧思大师当年就曾经说过:“诸菩萨但观众生有利益处,即便调伏,为护大乘,护正法故,不必一切慈悲软语。”意思是说,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守护正法,有时候他是会打人骂人的。这种在一般人眼里的恶行,却能感得微妙的善果,就像良医能够善用砒霜治病,庸医用人参却可以毒死人。不过这种良医现在是越来越少了,这年头,别说这样的好师父几乎没有,就算有,能接受这种严厉教诲的众生、弟子又有几个?那更是少之又少,稀有异常!现在的人,尤其是女人、女居士——我说的不是你们,而是外面的,呵呵,这句话、这句补充说明以后不再添加,大家心照不宣就对了——很多女居士,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反观自省的能力都很差,师父说话如果稍微严厉点,稍微严肃点,语气重点,她们就受不了啦,她们会认为这个师父怎么这么不慈悲,从此见了师父就怕,绕道走,连问题都不敢再提了,这样的居士我就见过好几个,很好玩。她们也不想想,自己的毛病那么重,你找到医生,医生针对你的病情给你开了一剂猛药,良药苦口,你却说医生不慈悲,这真是从何说起啊!对不对?唉,真是比窦娥还冤!没办法,很多居士这时候只记得自己是个容易受伤的女人,却忘了自己还是一个修行人,你已经和一般女人不一样了,明白吗?你们既然已经踏上了这条道路,那就要做好随时被任何师父敲打的准备,否则你们以为修行是在过家家吗?是在和老公撒娇吵架吗?那么简单?真想治病哪有那么容易的!

  俗话说得好:“响鼓不用重锤。”禅宗祖师也说过:“良马见鞭影而驰。”你不是响鼓,不是良马,那关心了解你的善知识当然要重重敲打、要狠狠鞭策你啦,谁叫你自己送上门的?等你真正变成了响鼓和良马,那个时候你就算想要善知识再敲打、再鞭策你一下啊,也都不可得、不可能了,所以真正的善知识,他们的教法并不是乱来的。不过以我的一点经验——我这个话是对你们中间以后有资格去做老师的某些人说的——既然现在的众生,他们的根器、根性都普遍脆弱,那么诸位善知识,你们以后出去弘法接众的时候可能就要注意了。有时候,你们那根帮助众生觉醒的、摧毁妄见的鼓槌、鞭子外边啊,最好能裹上一层糖衣——这算是另一种糖衣炮弹,是为了别人好——你要脉脉温情,要调柔,说话最好带笑,要像我这样,知道吧?(众笑)否则很多众生就会被你吓跑了,教育的目的没达到,你的门前啊,很可能从此以后就会“草深三尺”!没人来,野草疯长,那就失去佛法利生的意义了。

  了解了上面这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经文的内容,“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这里,请你们留心我下面将要给大家说的话,要注意听了,“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所有已经立志于修学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请你们牢牢地记住,当你们自觉自证、自修自悟到达某一个程度后,你们最责无旁贷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须站出来弘法利生、说法度人,用文化教育的方法,去帮助那些还在苦难和迷执中挣扎的人们,使他们的精神得到解脱,生命得到升华,这就是“慈”的第一个最重要表现。

  所有的修行者,在他们最深刻的那种证悟中都会毫无例外地产生一个明确了悟,他们会了悟到自己所肩负的那份重责大任:那些被允许看到真相者,必须要以毫不含糊的话语将真理的洞见表达出来!即使要像耶稣、像佛经中的某些菩萨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交易”的条件,这就是修行者和至尊如来“交易”的唯一条件——你获得恩宠,你被允许看到真相,那是因为你早就同意将它告诉别人。这也是菩萨誓言的最终极意义:你已经见到,就必须说出!你可以怀着慈悲说出,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也可以怀着愤怒的智慧说出,或者以其它善巧的方便说出,但无论方法是什么,反正你一定得说出! 

  所以这个真的是一份很重大的责任,一种压力很大的负担,我不知道你们体会过没有?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身为传承佛法真理的修行者,我们都没有胆怯退缩的资格。你不能心怀保留,所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我们没有丝毫的借口!了解吗?诸位佛子!当我们去传达真相的时候,表达正确或者表达错误其实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以一种高度的“热忱”去说出你的洞见。因为只有这样,那个真理的声音才有可能穿透人世间的重重阻挡,穿透红尘的喧嚣,穿透诱惑,只有我们的这份热忱才能最大限度地去逼使人们去发现真相,所以尽力去促成这项发现,就是我们佛道修行者最重大的责任——这也就是“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这句话的最深层含义,希望大家能了解!

  这条道路其实并不好玩,事先提醒!很多时候,你必须要做好无人相信、无人理解和无人喝彩的准备,很有可能反对你、误解你、伤害你的,就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人。这是一条很孤独难行的道路,不然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道理就在这里。所以,所有想要向佛菩萨学习,想要追随菩萨大道,想要了解真理、弘扬真理的人,你们自己要想清楚了,在这条道路上可不尽然都是鲜花、都是掌声哦,没有大智慧、大勇气啊,哼哼,那我劝你们还是乖乖回家生孩子、抱孩子算了,不要自找麻烦!这是我的一个激将,也是我给诸位大德的一个多余提醒——话说三分,点到为止。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这是讲,菩萨能够随顺法性真空而起万行妙用,但是他却能以无生法去教化众生,这就是行寂灭慈。本经这里讲的“寂灭”,其实指的就是自性涅槃,有一切法生而无生的意思,这个了不可得的无生境界才是真正的慈,为什么?因为只有当修行者证入这个无生境界的时候,才能超越个体的多情,进入到同体的大情,乃至进入到真如实相的无情。所谓“无缘大慈”,这个无缘就是无情,但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所以菩萨实际上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菩萨明明知道世界本空,实无众生可度,但他同时又能以六度万行、以无生法去教化众生,这种不落两边的心行就是真正的慈,这种慈是无条件、无爱憎取舍的,不求回报。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世间万物,一切诸法本来就是寂灭的,所谓花开花落,缘起缘灭,一切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生而无生、灭而无灭的当下就是寂灭。寂灭不是死亡,不是虚幻,而是能生无量妙有、能起无边大用的真空不二境界,能善巧方便地把这个真相告诉众生,引导众生回归到自性寂灭的清净涅槃中,维摩居士说这个才是真正的慈悲。

  在禅宗有个公案,说的是唐朝的一位大祖师门下,有两个师兄弟都悟道了。有一次,师徒三人一块儿出去行脚参方,古代的出家人行脚的时候都会随身带一个方便铲,既可以挑行李,又可以防身,万一见到众生的尸体还可以顺便埋掉。那么,他们师徒三个人走着走着,突然就看见一个死人,死在路边,那个样子很难看,味道也很难闻,臭得要命。其中一个徒弟马上就跑了过去,口里一边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就用方便铲把尸体给埋掉了。而另外一个徒弟呢,他虽然也看见了,但却理都不理,眼都不带斜一下的,大袖一挥,继续走路。那旁边有人看到了这种情况,就觉得很疑惑,所以就跑去问他们的师父,为什么这两个开悟的弟子,他们的行为如此不同啊?他们哪个做得对呢?你们说说看,他们哪个做得对?师父就回答说,他们一个是慈悲,一个是解脱!那个动手埋尸体的是慈悲,不搭理的是解脱,都对!为什么都对?诸法寂灭无所生啊,慈悲解脱一体不二,所以怎么着都对;如果没有慈悲解脱啊,那怎么着都不对!

  这个道理引申开来,像有的师父愿意给你们讲东西,这是慈悲,有的师父却不愿意给你们讲东西,因为本来没事,无法可得,万法无咎,所以没什么好讲的,懒得讲,这是解脱!究竟看来两者都对,这里面的奥义,可能就需要大家自己回去慢慢琢磨了。








(84)俗情和道情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这是讲,菩萨随顺空有不二的法性,热时脱衣,冷时加衣,身心坦荡,平常度日,对人对己,平等一如,心里没有丝毫的烦恼挂碍,这个就是在行不热慈。那么这里问题来了,什么叫做“热慈”?难道慈悲有温度会让人发热吗?不是这个意思。修行者在还没有得到解脱之前,我们对人对物的真爱心也好,假慈悲也罢,迟早都会变成烦恼,因为那个还是出于凡夫爱憎分别的情执,这就是“热慈”,这个热是烦恼的意思。维摩居士在前面称之为“爱见大悲”,要去掉这个爱见,心行平等,清净无染,心地清凉了,才是菩萨的不热慈。

  这个“热慈”背后的情执,是我们每个众生与生俱来的东西,人人有份,它烙印在我们的DNA密码里,只要是人,就会受它的影响,所以大家不用客气,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情人。这个多情的因子,时不时地就会从我们的心底深处蹦跶出来,莫名其妙地泛滥一番。像我们这里有些人就是属于“情圣”级别的,情场上剩下来的,所以你们对这个都应该很了解才对。呵呵,你们有些人笑得那么开心,是不是讲到你们心坎上啦?

  那么具体而言,我们众生的情执——“热慈”,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概念,它包含了情、爱、欲三者,实际上都是一体的欲望。在电影电视上,那些让所有观众都为之痴狂、为之颠倒的浪漫爱情,其实就是爱欲的强烈表现,算是我们凡夫最普遍的一种烦恼。小乘佛教主张必须要彻底地断除这些情爱欲,才能证入涅槃,获得解脱;但是大乘佛法却不这么认为,大乘了义的佛法只有一个字:“转”——转爱欲为慈悲,转烦恼为菩提,乃至“转”念亦无,“转”的念头都没有,当下即是,说个“转”字都是多余的。所以菩萨“行不热慈”,就是要把这个情、爱、欲的真相完全洞察、超越、转化了,变成以般若智慧为核心的大慈悲。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情、爱、欲的执著可不是那么好超越转化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人世间芸芸众生的爱,不论是忠孝节义、还是儿女情长,基本上都是让人“热恼”的情执,都是出自于自我、出自于小我的绝对烦恼,最终只会增加人的迷茫痛苦,让人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难受。宋朝的大文学家苏东坡,他就曾经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词,叫做《江城子》,写得很动人,可能很多人也都看过听过,所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下面还有半阙: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据说是苏东坡为了悼念亡妻而写的,文气沉郁,充满了很浓厚的感情色彩,表现了夫妻爱侣间的“痴”,一种让人牵肠挂肚的、想起就难过的“痴”,这个就是欲界的情执。

  另外,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放翁,他也有一首很著名的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像这个就是爱国忠臣的情感,满腔的热血升华成了文学的境界。这也是欲界的另一种情执,也让人念念不忘,至死难消,梦里还要再入梦,最后带给陆游的只有无尽的哀思,放不下,就会很痛苦,做梦都忘不掉。

  所以说,那种没有智慧解脱的情爱,带给我们人的常常只有烦恼和遗憾。比如有个名句,我在南老的书里经常看到的,所谓“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这句话是出自清代的一本老体小说《花月痕》,你们可能没有读过,这句警世之言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中国文学的一句名言。

  像有的老居士,只要每逢念佛或者做法会,只要佛号一唱、香赞一起,那个眼泪就哗哗的,金豆子掉个不停,人就进入到那个感情境界,还没有入梦就已经痴了,都不知道她哭什么,看来好梦还没醒。还有啊,像有些居士经常爱到处去赶经忏、做佛事,最爱去凑那种热闹,而且已经习惯了,不去还不行,其实她潜意识里是为了排遣寂寞、怕寂寞,说到底这也是情执的一种,所以要注意。

  那么,像我们上面引用的这些诗词,都是文字般若对于我们人世间情爱的描述描写。那站在出世间的、从出世的修道人的角度,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情字的呢?他们的情又是怎样的?有一位上大下虚法师不知道你们认不认识?我跟他很熟,(众笑)不过这个家伙没什么名气,长得又黑又胖又难看,不认识也罢。他就写过一首叫做《梁祝》的诗,具体是这样的,大家忍着不要吐:

  梦里梦外皆是梦,他身我身俱非身;
  三千流转缘痴妄,弹指红颜假中真;
  今生缠缚化蝶去,自取轮堕因情根;
  冬雷震震夏雨雪,长叹两心碍更深;
  寂寞青史几人忆,不如一恋惊鬼神;
  游戏精魂安在否,新城依旧万户灯。


  怎么没有人鼓掌呢?(众笑,鼓掌)这么烂的诗你们也鼓掌,你们也太盲目了吧?(众笑)这个“梁祝化蝶”的传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那场爱恋,堪称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恋,还真是“绝”了,空前绝后。但是这个感动过无数人的痴心情爱,在我们出家人的眼里,却不过是“自取轮堕”的一种迷执罢了,只会导致堕落。化蝶看起来很浪漫是吧,尤其是你们女同胞,觉得很浪漫是吧?但实际上那是堕畜生道哦,所谓“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楞严经》上讲的很清楚。如果让你们身处其中也变成蝴蝶,那个真实的体验恐怕就一点也不好玩了——想一想,随时会被你们那个转世再来的儿子,拿着一个网兜这样一捕,就把你们给兜住了,(众笑)然后再把你们做成标本夹在书里——这个经历很好玩吗?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见得人人同意,每个人有不同观点很正常,不必争论,所谓“是耶非耶?化为蝴蝶”,大家听了一笑即可。

  那么,我们还是说回大虚法师,那个上大下虚法师闲得没事,他还写过另外一首诗偈,什么:

  千峰一月照,万水同波涛;
  百年风流梦,懒向他人道。


  意思是说,这个修道人的情啊,既同于常情,又已非常情,所以才能这样“无风流处自风流,平怀独抱万古秋”。(众鼓掌)那像寒山大师的诗偈,“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境界高迈,这是一种本性流露的至情;而在《普贤行愿品》里,菩萨发大誓大愿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个更是宽宏到了极点的至性至情,所以情与无情之间,要这样善巧转化了才能生起真正的慈悲。说到底,菩萨的慈是有情,不是无情,不过这个情是解脱超越的至极大情,不分对象,没有条件。所谓“惟能极于情,故能极于道”,菩萨的慈悲就是把凡夫的情执给彻底转化了,只有把这个情、爱、欲都解脱了,才能真正无条件、无限量地去爱护和帮助一切众生,同时连爱的观念都没有,要这样才对头。在这种慈悲之爱里是没有迷执,没有业力的,它不会给自己添苦恼、给他人添麻烦,所以,“行不热慈,无烦恼故”,维摩居士说这个才是真正的菩萨的慈悲。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菩萨因为随顺真如法性,彻底了知时空的真相,所以他是没有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他没有这三种时间上的错误观念、虚妄分别,这样他就能为一切众生去行持真正的平等大慈。佛菩萨的慈悲是平等的,怎么平等呢?平等到上一生、这一生、下一生,菩萨能够同时化身千百亿,同时去往我们众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而分别教导之,没有时间的障碍。

  那现在问题来了,本经在这里讲到三世,也就是三世轮回,一般被唯物主义洗了脑的人是不相信这个的。我以前在路上旅行坐车的时候,经常有人来找我搭讪提问题,虽然不是美女,但也有很多人搭讪。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大概有那么两个,一个是你们可以结婚吗?还有就是真的有前生、有轮回吗?前面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我想哭,第二个问题则让我想笑,所以我比较喜欢回答第二个问题,那么下面给大家讲个故事。(众鼓掌)你们太让我失望了,讲故事就鼓掌。(众笑)

  这个故事是苏东坡根据真人真事写的,非常有趣,叫做《僧圆泽传》。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距离苏东坡的年代并不太久,而且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都记载得非常详细,所以我个人相信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话说唐朝末年——开始说书——有一个官宦子弟出身的人叫李源,他本来是一个很追求奢侈玩乐的轻狂少年,后来因为父亲在安史之乱中无辜死去,他由此就体悟到了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他的心中很悲愤,所以他就发誓说这辈子永远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而且还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成了一座寺院,叫做惠林寺,从此就一直住在寺院里修行。他在寺里延请了一些出家师父来常住,其中有一位叫做圆泽的师父,很富有才华,很懂音律,李源就和他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比较谈得来,所谓“方外之交”,常常两个人促膝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后来有一次,这两个好朋友就相约要到我们四川去,共游青城峨嵋。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法师却主张从陆路取道长安的斜谷入川,但是李源就觉得那样走很麻烦,不同意,坚持不改,所以圆泽法师最后只好依随他,并且很感慨地叹了口气,说:“唉,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李源也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不知道他的意思。

  于是两人就一起走水路了,走着走着,就来到了一个叫南浦的地方,船刚靠上码头,就看见一个穿着花缎衣裤的孕妇到河边来取水。圆泽法师一看见她就流泪了,两眼流泪,就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的原因就是因为怕见到她啊!”李源就很吃惊地问他原因,圆泽法师就说了:“她姓王,我因缘注定了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怀了三年还生不下来。不过现在既然碰到了,命该如此,那就不能再逃避了。如今只好请你持咒,用咒语的力量来帮助我快点投生,三天以后,请你到王家来看我,我会以一笑来作为证明。等到十三年后的中秋夜,请你记得去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会再来和你见面的。”那李源一听,心里只觉得又悲又痛,后悔莫及!唉,走错路了,带师父走错路了!但是他也没有办法,所以他只好为圆泽法师准备一切,沐浴更衣,这样到黄昏的时候,圆泽法师就走了,随后河边看见的那个孕妇也在家里顺利生产。这就是走错路的后果,师父跟着居士走,很麻烦!

  那么,三天后李源去看婴儿,那婴儿见到李源果然就微笑了一下。李源心中很是感叹,他就把这一切都告诉了王氏。王家惊异之下,也很相信,于是就出钱把圆泽法师给好好安葬了。那李源这下子,他也没有什么心情心思去游山玩水了,所以干脆就打道回府返回了寺院,这个时候寺院里的其他师父才对他说,圆泽法师原来早就给他留了一封信,写好了遗书。嗯,这个故事你们听说过吗?(众答:没有!)那我就放心了!(众笑)

  随着时光的流逝,十三年后,李源专程就从河南的洛阳赶到杭州西湖附近的天竺寺,去赴圆泽法师的约会。他刚刚来到寺庙外,就看见不远处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一个牧童,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那个牧童一边走还一边拍着牛角,嘴里还唱着歌: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意思是说,我们多生多世的朋友因缘,那些关于风月人情的俗事就不要再说了,很惭愧、也很感谢有情人的远道来访,我这个身体样貌虽然改变了,但是本性没变,友情也没有变!李源一听,就知道是他的故友圆泽来了,他忍不住含着眼泪就问了:“泽公是你吗?你还好吗?”那个牧童淡淡一笑,就回答他说:“李公真是守信的人啊,可惜你的俗缘还没有了尽,我们不能再亲近了,但是只要你努力修行,那么我们将来就一定会有再见的一天。”随后这个牧童就又唱了一首歌——看来那个时候卡拉OK已经很流行了,呵呵,K歌——那个牧童就唱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都是很美的诗。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前尘往事茫茫如梦,多说无益,再说也只是徒增烦恼而已,我现在天下走遍,轮回已尽,所以我要回家了。那个牧童就这样一边唱着,一边掉转头去,骑着牛,就这么走了,从此再也没有任何人见过他。那么这件事过后三年,有大臣上表向皇帝推荐李源,说他是忠臣的儿子,为人又很孝顺,所以请求朝廷表彰赐予官职,于是皇帝老儿就给李源封了一个官。这里大家要注意,这个功名利禄不求忽至,突然而来,那恐怕就是魔的考验了。幸好,这个时候的李源早已洞彻人生,看破世情,所以他哪里还会上当,哪里还肯上当呢,于是他就随便找个理由把官职给推辞掉了。后来李源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最后是在惠林寺里预知时至,安详往生的。

  这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里面的那首诗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三生石上旧精魂,此身虽异性长存”——这个生命的轮回,朋友的真情,历经两世、甚至多世而不改,每次读来都令人动容不已,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好不好听啊?(众鼓掌)那么是否真有轮回、真有前生来世呢?你们可以自己去判断。








(85)慈悲喜舍四无量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这是讲,菩萨很善于随顺法性真如,摄用归空,他能在起用一切妙行妙用的同时,“即此用,离此用”,念念无执,回归空性;因为他已经这样如实地了解到一切法都是幻化不真的,起无所起,所以他才能够心如虚空,无爱无憎,无人无我,平等普摄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所行的无诤慈。这个无诤慈在《金刚经》上也提到过,“佛说须菩提得无诤三昧”,还记得吧?那么,什么叫做无诤,为什么又要无诤呢?像明朝的一代高僧苍雪大师,他是和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同一级数的高僧,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这位老人家在诗画上的造诣尤其了得,有人曾经很推崇他,说他是明清七百年来第一诗僧,这么厉害!在明末崇祯年间的时候,有那么一幅名画,画面上只有一棵孤零零的松树,松树下面有一块大石,大石上面摆了一个围棋盘,棋盘上有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画的意境很是深远。据说曾有人拿着这幅名画,去礼请苍雪大师题字题诗,苍雪大师一看,挥笔就给他来了一首: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真是非常好的一首诗!这首诗,以一个方外之人超然的心境,将所有的人生、历史、哲学,一切的生命现象都说完了。我们的人生的确就像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你来我往,就算是传说中的神仙,也有他们的执著,也有他们一山更比一山高的地方,这样代代相传,世事循环往复,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的时候,因为一切毕竟是空!

  此外,在唐末的五代时期,常住于南岳衡山的南台守安禅师,他老人家也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偈: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守安禅师当初住在衡山南台寺的时候,一天到晚除了安然静坐,吃饭睡觉之外,更无半点闲事挂怀。他的心境达到“凝然”的那种状态后,心无所住,自然万虑皆亡,什么善与恶,有与无,菩提与烦恼,佛与魔,生死与涅槃,所有的分别妄念都停止了。这种万虑皆亡的境界并不是修行者刻意压制、扭曲的结果,因为有心息妄即是妄,这个妄想本无所来,亦无所去,如果一定要要求怎么着的,要息灭妄想,那这一念其实正是妄念。守安禅师的无为功夫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全的体现,那句“只缘无事可思量”,点得很透!本来就了无一事,念念本空,所以又何必去多费思量、多费心思呢?更不必去刻意息灭什么,这个就是禅宗的无心境界。

  这首诗里的所谓“无事”,并不是指什么都不想不做了,不要错解,而是说修行者已经超越了是非好坏、成败得失和高低贵贱的计较分别心,所以他才能够“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因为这种修道人的心就像明镜一样的,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凡事顺从本心,不强求,不妄取,不勉强抓住什么,也不刻意抛弃什么,平平常常做事,平平淡淡做人,总而言之,不要太把事情当回事,随缘尽力,那自然就能“无事”了。以前禅宗祖师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佛是西天老比丘!”又说:“佛,只是一个无事的凡夫而已!”这话一点没说错,的确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只要把这两位大师的诗摆在一起来看,那就可以知道菩萨为什么要无诤,为什么可以“行无诤慈”了。因为本来无心,本来无事,万法本来无起,同时因果循环,无有穷尽,真看明白这点,修行者自然就能心无所诤了。

  下面,「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菩萨随顺众生的法性,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缘起性空,合而不合,他们了解内外唯是一心,其实无内无外,法法空无自性,所以他们才能在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行持自他无别、平等不二的菩萨大慈。他们对待别人就像是在对待自己,爱人如己,甚至爱众生胜过爱自己,这就是菩萨的不二慈。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这个“尽”也就是空的意思。很多老资格的修行者都知道,我们眼前的这个宇宙万有纷纷扰扰,森罗万象,虽然一切皆空,但是这个空的领悟,却分明要在森罗万象的纷扰中才能得以洞达,所谓“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菩萨如是观照一切法,引导我们众生不坏世间诸相而见真如实相,这就叫做行不坏慈。这里讲的“不坏”大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坏现象界,“佛法不坏世间法”,菩萨自觉觉他,度尽一切众生的同时,不说三界断灭相,这也是佛陀在《金刚经》里面提示的;二是指法身本体的不坏,不是指表象不坏,法身无相,法性无形,不生故能不坏,了解吗?可以先从概念上了解,没关系的,慢慢来。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真正的菩萨,他们已经超越了一切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如实知见一切法空,证到了这个真相,所以他们不会被世间的八风和各种烦恼所扰动,“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诗偈形容的就是菩萨。菩萨勇于面对我们常人不愿意去面对的种种不如意的现实苦难,慈心究竟坚固而不退转,犹如金刚不可毁坏,这就是行坚固慈。不像我们,一碰到点什么挫折障碍,那个慈悲心就打折扣了,这其实证明了我们的内心还是处于一种无明烦恼的状态,很有问题,所以才会遇事、遇难就退缩。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菩萨他如实观照诸法的本性,已经亲身体证超越染净分别的绝对空相,见一切法本来清净,现象界的一切染污秽垢对他而言犹如梦幻,本自不生,所以他能“一念清净一念慈,念念清净念念慈”。即使是在杀盗淫妄的五浊恶世,菩萨也能不受影响,皎然清净,念念之中慈光普照,念念之中体谅众生,爱护众生,守护众生,这个就是行清净慈。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菩萨超越这个自我、小我、假我的小天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所不容,他们利益众生的慈悲行愿同样也是无有边际、无有限量的,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这个就是行无边慈。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这个是圆融大小乘的一句话。菩萨彻观空理,他已经彻底观照洞察了这个空的道理,断惑证真,破烦恼贼,这点和阿罗汉一样。菩萨实际上已经没有烦恼,或者说已经不受烦恼干扰了,但是他的心量愿力要比阿罗汉大得多,菩萨生生世世都不会舍弃众生。不过话虽如此,菩萨有时候却会故意示现为小乘行者的样子,展现出一种清净解脱、简朴无尘的出世的风范,给一切沉溺苦海的众生做榜样,以引导他们趋入清净涅槃的解脱之道,这个就是行阿罗汉慈。像这一类修行者,虽然他们的表相示现的是出家比丘声闻的形象,但他们的心却是菩萨的心,这个就叫做行阿罗汉慈。

  关于“破烦恼贼”这句话,明朝的一代大儒王阳明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破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换言之,摧毁有形的东西容易,可是要摧毁深藏在我们心中的无形的东西,那种执著、迷执,那就难上加难了。这有点像我们古诗里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能烧毁,春风你也能烧毁吗?所以《华严经》里也提到过一个说法,说实际上只有佛才够资格称得上是大阿罗汉,因为只有他老人家才是真正地破尽了一切烦恼结贼,而破尽一切烦恼即是度尽一切众生,征服自己的同时就征服了一切,而不是相反,彻底的自觉即是觉他,这里面是有密意的。

  像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我们前面讲过很多遍的那位南岳慧思大师,他当年躲在衡山享清静,平常从不和人交往,当时的国师志公禅师,就托人捎话给他说:“你就算日日坐拥星光,卧看云彩,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个禅师说话都很美,骂人都骂得很美。他其实是想劝请大师下山教化众生,不要作自了汉。慧思大师却回答说:“三世诸佛,都被老僧一口吞尽了,何处更有众生可度?”他这句话气魄很大,道理也极真,但我们听了却觉得大师是在吹牛,因为大地众生、包括我们明明还多如牛毛,六道轮回还宛然俱在,他怎么就敢说没有众生可度了呢?在《楞严经》里,佛陀也曾经开示过一句话,一句非常经典、非常点题的话;“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意思是说,随着修行者的突破,无边虚空尚且会销殒殆尽,虚空粉碎,虚空中的世界众生那就更不用说了。当真相现前,幻相自然就会消失,对幻相的执著认同也会消失,修行者会发现“实无众生可度”,从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出生或死亡,这个就是“众生度尽”的微妙道理。

  根据佛经,当菩萨修行到第七地的时候,他会证入一种诸法寂灭的微妙境界,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这时的菩萨,他如果没有大誓愿、大菩提心,或者没有信愿转入净土修行的话,那他就会堕于那种偏空的二乘小果,就会偏空堕入小乘,从此远离菩提大道,那就很可惜了。这个道理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可能稍微有点深,所以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就好,不多说了。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菩萨以般若解脱智,发大心大愿,深入六道轮回的大梦,行慈悲喜舍四摄法,让一切众生都能同得安乐、同得解脱,这个就是行菩萨慈。要先有阿罗汉的功夫,要自己先破除了烦恼贼,自己能够跳出这个尘世的罗网了,然后才发大愿深入尘劳,这时才可以去行持真正的菩萨慈,行菩萨道,也就是所谓的“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法”,运用各种善巧方便的手段,令一切众生同得究竟解脱。这个其实是佛法修行的一个标准次第,要先能出世才能入世,要先破烦恼贼。一般而言,如果自己还没有得解脱,就一味地滥行慈悲,那搞不好就会被这个花花世界的罗网给网住了。那像师父现在就被你们给网住啦,所以不得自由,想跑到山里也跑不掉。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金刚经》上讲:“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这里的如来是指绝对空性的意思,不是说“如来佛”,那是外行话,好像是吴承恩的发明。菩萨如实观察到一切法的本质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叫做“如”;而现象界的一切来来去去、来而不来,这叫做“来”。这个不生不灭的“空”就是来来去去的“相”,这个来而不来的“相”当下就是不增不减的“空”,即相即空、色空不二就叫做“如来”,所以诸位个个都是如来,这是真的!菩萨能够这样去观照诸法如义,引导众生,就是行如来慈。像我们前面讲过的那个故事,那埋葬路边尸体的师父是慈悲,洒然而去的师父是解脱,一切皆如。怜悯是慈,解脱也是慈,左也对、右也对,横竖都对,因为“得如相故”,这个就是佛菩萨的境界。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菩萨效法诸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真正做到了自他两利,而且尽未来际无有疲厌,这个就是行佛之慈。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这是说,菩萨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中,实证诸法空相,他见到一切众生皆从妄想生,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起因,其来无始,其灭无由,因缘聚散,如此而已,不假造作,本来如是,所以他自然而然地就从这个洞察中升起了无尽的了解和慈悲。这种慈悲是我们心性里本自具足的一种平等大爱,并不是因缘所起的生灭法,所以它可以说是无限广大,永不退转的,能以这样的慈悲去教化众生,就叫做“行自然慈”——出自本然,这是“自然”的意思。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这句话是说,菩萨入一切法平等一味,他证得了这个根本的空性智,也就是无分别智后,无论出世入世,他都能以一种大智慧的言行去利益无边众生,没有任何的分别挂碍,这就是行菩提慈。那种大彻大悟,带有菩提智慧的慈才叫做“菩提慈”;修与不修,行与不行,出世入世,无二无别,叫做一味。这个一味是很高的一种修行境界,在禅宗里叫做“打成一片”。什么是打成一片?那就像赵州老和尚说过的那句话:“二六时中,除两餐粥饭外,老僧无别用心处。”这就是打成一片的境界,在密宗里叫做一味瑜伽,向上还有更高的境界。如果我们念佛能念到“念与无念等,生与无生等”,反之亦然,那么时时处处,念念之中就能亲见自性弥陀,往生决定无疑,这就是念佛打成一片的一味境界,所以念佛法门也有一味。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这句话很重要。菩萨道的修行者与空相应,和空性相应,他早已断除了一切爱欲的分别念,不同于我们世俗的爱憎取舍,所以他的慈心能如丽日当空,普照万物,又如春风化雨,普润群生,这就是行无等慈。这里讲的“断诸爱”的爱,是指欲爱,我们欲界的爱不是慈悲,这点大家要了解。要断了一切的欲爱,换言之是要把爱心扩充开来,进而要实证到无我,那个时候才会生起真正的慈悲。像西方人讲爱,儒家是讲仁,我们佛教讲慈,这三者的内涵同又不同。不是师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哦,说起来,我们佛教讲的慈才是最高境界的仁爱,是没有可比性的、形而上的法身大慈,和《圣经》里讲的那个所谓的神圣之爱、上帝之爱差不多,但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爱。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这是讲,菩萨能以很善巧的种种方法,引导我们众生和小乘行者,进趣大乘的无上妙道,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开放心量,如是行者,就是行大悲慈。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把生命的真相、时空的真相,把大乘菩萨道的精神毫不打折地传达出去,以法为赠礼,令一切众生的精神都得到升华,生命都得到解脱,心灯辗转,光明无尽,这个就叫做“导以大乘”。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菩萨已经能观照到诸法如幻如化的真相,无我执、无法执,所以他没有任何身心上的束缚牵累,这样就能广度众生而永无疲厌、永无满足,这个就是行无厌慈。菩萨道的修行者对自己的要求,他修行这个慈悲是没有疲厌满足的,因为他没有人我分别之相,他知道众生都是一体的,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普贤菩萨才会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没有疲厌的时候。真要说起来,佛菩萨对我们一切众生都是有大恩德的,只不过我们糊涂颠倒,不知道、也不相信而已。

  讲一个故事,基督教的故事,他山之石,或许可以借用来说明佛菩萨的境界。大家不要被不同宗教派别的这个名词表相给困住了,有的人喜欢站在自我的立场,排斥这排斥那的,其实这都是宗教情绪在作祟,不要这样小器。我们胡乱分别的那颗心啊,只会让我们错过表象背后的那个相同的真理。下面开始讲故事:

  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他死后到了天堂,到了上帝那里,当他回顾自己过往一生的时候,他发现,他这一生实际上就像是走在大海边,走在一个沙滩上。只不过呢,当他快乐的时候,他就看见沙滩上有四行脚印,他的脚印旁边还有另一个人的脚印。这时上帝就告诉他说,那是我在陪着你走。而当他痛苦的时候,在他看来,沙滩上的脚印却没了,只剩下两行他自己的,上帝的那两行不见了。他就感到很难过、很不解啊,于是他就向上帝请教说,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只有一个人的脚印?难道每当我一陷入痛苦,您就抛弃我了吗?上帝就说:“孩子啊,你错了!当你快乐的时候,我一直在旁边默默地陪着你走(言下之意是不干扰你),而当你痛苦的时候,其实我是在背着你走——我是把你背在背上的!”所以沙滩上才会有两行脚印,这就是慈悲!佛菩萨的慈悲也就是这样的!所谓“此心同,此理同”,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能了解。以后有谁再痛苦的时候,不管碰到什么痛苦,大家都要想到这一点,要想想上帝或者佛菩萨正在背着你走,一切都会好转,痛苦很快就会过去,明白吗?要有信心!

  那么,「行法施之慈,无遗惜故。」菩萨把自己学佛修道的智慧功德、心得体会全部回向、布施给众生,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一点点保留和悭贪不舍的心,这个就是在行法施慈——一种精神上的、文化思想上的布施,从根本下手,转变人的心念和思想认识,化苦厄于无形。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这是说,菩萨和空性完全契合为一,他透视五欲(财色名食睡)真相的同时,又超越了五欲的束缚,所以在菩萨眼里,不但没有能持戒、能犯戒的人,同时也没有所持所犯的戒,所以他“不敬持戒,不憎毁禁”,这是《圆觉经》里佛说的话。对那些犯错甚至落入魔境界的众生,菩萨都能一视同仁,同样的慈悲普度,体谅理解,这个就是在行持戒慈。像佛陀当年,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提婆达多出佛身血,那样地害佛害大家,但是佛陀仍然对他心怀悲悯,每一次都原谅他,给他机会,最后在法华会上还给他摩顶授了记,像这个就是真正的在行持戒慈,很不容易。换了我们一般人就做不到了,不要说害我们出血了,害我们掉根头发、少块油皮,或者损失些钱财,那就算是亲朋好友可能都要计较半天,在心里堵着,严重点这个仇怨就结下了,所以真正的慈悲很难。尤其是对那些做错事的恶人,你要心怀慈悲,进而还要感化他,那就更难了,有些刚强众生那真的就是不可救药的,没办法。

  下面,「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菩萨和无生法忍相应,心不动乱,不受外境的干扰,所以他无论去接触怎样的众生都不会有丝毫的嗔怒,不会嗔恨发怒。这类菩萨从表面上看来,搞清楚哦,他可能也会骂人打人,但是他的心里从来没有起过任何波澜,只要能帮助你解脱,对你有好处,他可以很凶,也可以很温柔,他表面上可以很凶,但实际上心里很慈悲,可能还在为你流泪,你再怎么爱他恨他、看不起他都没有关系,这个就是在行忍辱慈。

  这种忍辱不只是忍受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侮辱,那还只是小事,菩萨的忍辱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乃至忍无可忍,还有忍的感觉概念就不对了,这就是菩萨道的基本精神。这种忍辱,说实话,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做到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嗯,我下面要讲的话不是在开玩笑,师父也不是在拿你们开涮,这点事先说明——在我看来,你们都是、就是这种忍辱的大菩萨,因为你们差不多都做到啦,能在家庭婚姻这么恐怖的环境中修行,能行忍辱,哦,还能每天笑得这么开心,开玩乐,这容易嘛,所以我要向你们致敬!向你们顶礼!

  你们能这样忍辱念佛,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大成就!听得清楚吗?(众鼓掌)你们能这样忍辱念佛,以感恩之心去善待自己的父母、妻子、丈夫、儿女,把他们视为佛菩萨,然后求生净土,信愿不退,这样坚持下去啊,肯定会有大成就!这是一定的,所以对生活不要太抱怨,也不要太当真,对曾经的噩梦要心怀感谢,因为正是它们促成了你今天的觉醒,正是它们促使你走到了这一步。这个感恩的心实际上就是忍辱的心,忍辱于无形中,它能最大程度地减免我们和别人之间的互相伤害,消除厄运,保护我们的慧命,所以这个忍辱的慈悲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对那些一天到晚老觉得自己不如意、不开心的娑婆众生来说,这份对人对己的慈悲忍辱尤其重要!

  那么,这个广大的慈悲心到底要怎样才能生起呢?所以维摩居士在下面接着就讲到了。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必须要发起“荷负众生”的大菩提心!因为菩萨和空性相契相应,这个人我身心的分别他已经了不可得,所以他才能发起这样的菩提心和慈悲心,忍辱含垢,无条件地广度众生而不退,在生死大海中,不知疲倦地去救度一切众生,这就叫做行精进慈。不管你明不明白,愿不愿意,真正的菩萨都会伸出手来,都不会舍弃你,他会想方设法随顺你的因缘来救度你,帮助你跳出轮回。当然,根据生命自由意志原则,菩萨是绝对不会勉强拉你上岸的,如果你还想继续轮回、继续做梦,那么菩萨只会尊重你的选择,随你去,他只会劝导你,但不会勉强你,否则那就不是菩萨、不是慈悲了。你硬把厕所里的蛆放到干净的清水里,你认为你是为它好,但结果会怎样?它一下受不了它会死掉的,对不对?

  这种慈悲,菩萨给众生选择权利和选择机会的这种慈悲,心空涵容,它需要的是一种广大无限的心量,同时还需要一种勇猛精进、勇敢承担的精神——维摩居士称之为“精进慈”!像我们打坐的时候腿子疼,疼得要命,心里哎哟哎哟地直叫唤,表面上憋得脸红红的,自以为那是在精进,其实充其量那只是小精进。大乘菩萨的精进不是这样的,这副担子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远远超出任何人的想象。身为菩萨,他必须要发起“荷负众生”的大菩提心,要誓愿挑起一切众生的苦难,所谓“明知不可为,砥柱誓中流”,要救护一切而永不退转!古德曾有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一种菩萨心!像这类菩萨,他们在“以众生为己任”的同时,还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这个难度和境界就不是什么共产主义能相比的了。他们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自我,随时舍弃这个臭皮囊,舍弃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地在行精进慈。所以按这个标准一衡量,我们没有一个人够格的。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这是讲,菩萨的心境皆空,即使他身处万丈红尘,身处红尘万法之中,也能无牵无挂,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他既不妄想纷飞,也不贪著禅味,如是如如不动,动也如如,这就是在行禅定慈。按照南老的讲法,这个打坐修禅其实是最不花本钱的享受,是最好的休息,这是真的!修行一旦进入状态,打坐真坐出味道来啊,那个人就会懒得去理其它事了。这个时候你既不想当官,也不会想赚钱,因为在禅定中你已经体验到了其它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无比的快乐,你已经找到了更好的玩具,很多人不知道这仍然是种执著,所以他们会经常给自己找借口,说要去修行,借口打坐逃避世事,还顺便表现了一把自己的清高。但是大乘菩萨道的禅定,却是“不受味”,不受亦不受,任何感受都不执著,不只是世间的痛苦感受、快乐感受要统统放下,一切世出世间的清净感受、禅定感受乃至解脱的感受也都要放下。

  所以,如果我们还在追逐世间的什么财色名利、安逸享乐,那就说明我们“受味”了,我们就有所住了,受了五欲六尘的“味”,这个就是凡夫的心理,不是修行人。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沉迷于禅悦,贪图清净,只爱住山不出山,这仍然是另一种“受味”,受了禅定的“味”,这其实是另一种执著。像有的人,有的修行者,他喜欢一个人躲清静,住茅蓬、住兰若,远离人群,省事倒是省事了,但是他却违背了菩萨道的誓言,放弃了利益众生的责任,这就是犯戒,是犯了菩萨戒。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心态其实我个人是很理解的,因为弘法利生的确不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有时候跟众生打交道那真的是会烦死的,很累很辛苦,那一烦就想回山、就想溜了。说实话,那像师父就经常动念头想溜啊,唉,一时半会儿又溜不掉,这个欠债还没还完,溜不掉。你们没有真正地长久住过山的人不晓得,你们不晓得一个人住山有多自在、多好玩,“满目青山看不厌,此心常共白云飞”,在城市里是“此心常共烦恼飞”。修行者一旦执著在那种清净里,就会懒理他人死活,懒管他人是非了,所以不贪著禅味、不贪著禅定中的快乐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慈悲。修行者心甘情愿地放下个人的清净,深入烦恼世间,深入红尘,忍辱含垢,积极地去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这个才是我们大乘菩萨道提倡的精神,这个才是真慈悲!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这个有点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菩萨已经体证到了法身的境界,和宇宙万有一体不二,相契相应,所以他能完全彻底地了解一切时空,真正了解一切众生的根机、时节和因缘,这就叫做“无不知时”。因为有了这样深刻的洞察,所以菩萨才能逗机说法,对症下药,得心应手地去救护一切众生,这就是在行智慧慈。这种慈悲里包含了一种智慧的解脱,包含了对世出世间法的洞达,不是在搞迷信崇拜。换言之,维摩居士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懂得观察时机、观察因缘,要看场合、看人来,该轻的时候你就要轻,该重的时候你就要重,该缓时缓,该急时急,该笑时笑,该骂时骂,该拿起就拿起,该放弃就放弃,人家想喝水你就要赶紧去倒茶,人家已经吃撑了你就不要再请他吃。所以,真正的菩萨行应该是一种非常懂事、非常体贴的行为,做的事刚好都是人家需要的,也是人家接受得了的,要这样才对。

  像现在有很多人——尤其是出家人我要特别提醒——有很多出家师父我见过的,可能他不学佛之前还挺好,一学佛一出家,几年十几年下来,那个佛法没学通达吧,世间法也搞丢了,整个人就变得极其古怪,不通人情,孤傲自私,那个别扭劲啊,他自以为是在修行,其实不过是种执著罢了。这种人我和体真法师都见过,这就是没有智慧慈,没有“知时”,给别人带来了伤害烦恼而不自知,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要懂得借鉴,要懂得自我反省。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这是讲,菩萨能随顺我们众生的种类差别,示现无量的善巧方便,他可以化现为各种各样、甚至你想都想不到的身份,来针对性的逗机说法,这就是行方便慈。有些方便,比如我们有条件的话,写篇好文章,出本好书,或者用美妙庄严的佛教音乐,空灵出尘的诗词歌赋,来接引社会大众进入佛法的境界,像这些就是方便慈的一种权巧示现,算是方便慈的一种。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菩萨修行用功的时候,直心似箭,其间没有任何的谄曲和扭曲,他已经实证到了诸法空相、不垢不净,达到了这个境界,所以在他的眼里,一切法皆是佛法,而且法法清净而了不可得,这就是在行无隐慈。因为这种慈悲,所以菩萨在面对我们众生说法做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保留的,菩萨在法上无所隐瞒,只要你真心求法,是那块料,那么菩萨正的反的,对的错的,什么都会告诉你,跟你有钱没钱、是男是女没关系,这叫做“直心清净”。

  不过这里面要注意一点,说法直白坦诚固然是很好的,没什么错,但是也不能因此就疏忽了方便。我的经验告诉我,你一旦在方式或语气上不得体、不善巧,那么哪怕你用心再良苦,也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别人的大烦恼,这就失去说法的意义了。像有的菩萨性格很直,但是直得没有智慧,直得像把刀子,让人很烦很难过,那就不是本经所讲的直心,不是清净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说话做事的时候太多顾忌、太多考虑,也是不对的,尤其是碰到大事、大原则,不能洞达刚断的话,那往往就会引出后患无穷。那么,这中间的分寸把握到底应该如何呢?所谓“摩诃般若波罗蜜,哪管世人说短长”,大家花一块钱去买几块豆腐,多撞几次南墙就会明白了。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这是讲,菩萨道的修行者发起自觉觉他的无上菩提心,这个菩提心非常的至诚深刻,他既不杂修也不杂行,唯行于中道无所得的大乘菩萨道,这个就是行深心慈。这种菩萨的慈,首先要深入到自己的心灵深处,不是深入到别人那里,不要搞错方向。修行者必须要深入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要以中道无所得的正观,去化解所有的贪嗔痴念,化解所有的负面情绪,乃至睡觉做梦的时候也同样如是。那像我们在做梦或者打坐的时候,看到的那些恐怖境界,其实绝大多数并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什么魔,而是我们生理、心理上潜藏的业障和欲望在精神领域的直接反映。比如我们在梦中看到毒蛇猛兽、甚至妖魔鬼怪,那一般都是我们自己的嗔恨和恐惧这些负面心理变化出来的,这是阿赖耶识“心镜”的一种自然反映。必须要把这些负面的、乃至正面的分别念都连根拔除掉,要完全消除了,我们才有可能从轮回的大梦中彻底醒来,这就是菩萨行深心慈的道理。

  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必须要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用功,要随时以中道正观透视一切,只有这样“不杂余行”的去做才能得到终极解脱,才真正有用。这个修法也可以说是一切修行的总纲,可以和净土念佛法门配合起来用,大家要注意。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因为菩萨已经身体力行实证到了真如实相,所以他能够随顺法性,如说而行,如行而说,不伪善、不装模作样,他既不会装圣人,也不会去装凡夫,他只是很真实地活着,全然地信赖生命,那个什么圣凡都是别人给他贴的标签,跟他没有关系,这种状态就是在行不诳慈。对修菩萨道的人来说,一般而言,他们是绝对不会去恶意欺骗人的,但是他们很可能会有善意的诳语,这是一种方便。比如听说老朋友失恋或是要离婚了,那一般我们都会说一些比较安慰的话,对吧?你总不能拍着巴掌跟他说:“太好了,还是分了好!又可以去找另外一个了!”虽然你心里的确是这么想的,事实也是如此,但你说得太直白就不对了,这搞不好会让人家更难过。朋友可能会想,这个家伙太无情了,他是不是在幸灾乐祸啊?所以这个时候只有方便了,要看人的性格说话,否则可能会影响朋友关系。

  还有啊,像有的老人家、老居士要往生了,这个时候你在旁边就要观察了,你去送往生很好,但是你不能傻乎乎地劝人家赶紧走哦,旁边的孝子贤孙不了解的话,听到会拿菜刀砍人的!你可以劝他多休息,多念佛,其它的事一概别管,应该会好起来的……等等,这就是善意的谎言。但是跟那些还活得好好的、没有病的人,反而可以开开玩笑,劝他早点走。说实话,像我就很希望你们快点往生、快点去净土啊,这样俺上面就有人了!(众笑)不过你们谁谁往生以后,先走一步的话要记得,切记要赶紧回来一趟,最重要的是记得带块金砖给我,净土的金砖,因为师父也要建个讲堂,建个心灵的讲堂,所以净土的东西多多益善,多带点最好不过,这样阿拉就发了。呵呵,你们不出声,那就算是答应了。

  下面,「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这是讲,菩萨不但自己行于菩提涅槃,行于常乐我净的安乐境界,同时他还千方百计地劝请一切众生深入佛法,求生净土,希望他们从此解脱,永远得到佛境界的快乐,得到如佛一样的解脱,这就是在行安乐慈。维摩居士又讲,文殊啊,菩萨的无缘大慈,正是这样的境界,这也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唯一目的。以上这一大段就是维摩居士对文殊菩萨问题的答复,什么才是菩萨的慈,这里面每句话都有一个“行”字,说明这个“慈”是实干做出来的,不是空口白牙用讲的。要讲谁都会讲啊,真要落实到行持上那就很难很难了。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换了一个问题,文殊菩萨又问维摩居士,那么,什么是菩萨的悲呢?这个慈和悲是一体的,我们讲过的,但它们却是分开的两种表现、两个概念。维摩居士对于“何谓为悲”的答案很简单,他说,菩萨所作功德无量无边,但他自己丝毫不生贪著,“皆与一切众生共之”,普皆回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就是悲。所以我们也要学会这种分享的精神,要把自己的快乐、把自己的财富——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财富,统统都拿出来和一切众生共享、分享。这样心心点灯,灯灯无尽,那快乐也就可以无穷无尽了。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文殊菩萨继续问,什么才是菩萨的喜呢?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菩萨以助人为快乐之本,凡是能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事情,菩萨只有欢喜去做、随喜赞叹的份,而且做了决不后悔,这个就是喜。这个“欢喜无悔”的心境可不容易做到,像我们帮助过的人,如果后来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那我们一般情况下一定会越想越后悔:当初我干嘛要帮他啊?就会这样想。有时候我们作了点好事也会后悔,比如到寺庙里布施了两百块钱,过后想想,咦,是不是给多了?就很后悔,心里闷闷的,甚至连闷三天,人性就是这样子。所以我现在从不轻易开口向人化缘,有人要给我买东西、送东西我也是能推就推,会叮嘱他下回千万不要再带了。像我们四川人有句俗话讲:“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众笑)呵呵,讲得不太标准,大概是这个意思,我们四川话很搞笑、很好玩!“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这个钝刀割肉,那当然要比快刀割肉痛多啦,劝人布施,那个被劝的人往往就是这样的。如果这个花钱的人事后越想越痛,布施布了半天心里却没有欢喜,那就是罪过了,不是功德。

  对所有学佛的人来说,慈悲喜舍都可以说是四种最根本、最重要的修行,前面这一连串讲下来的就是慈悲喜舍,又叫做四无量心。我记得有那么一句话,忘了是在哪里听来的了,说得很好,所谓“不怕没有众生度,只怕你自己不成佛!”想要成佛啊,就必须要先自度,这个自度的道理就着落在这四个字上——慈悲喜舍,尤其是这个“喜”字。我们这里有的居士经常面无笑容,不知道他是严肃还是紧张,一付别人欠他八百吊的面孔,要不就是一幅苦大仇深的表情,一看就是被统治阶级,这样说实话很不好玩!我们以前讲过的,学佛第一步,就是要先学喜,要先学弥勒菩萨那个欢欢喜喜的笑脸,胖胖的笑脸。尤其是你们打坐的时候两条腿疼得要命,但再疼也得忍,你可以一边忍一边笑啊,笑多就自然了!这样皮笑肉不笑的,笑上个两三年,就会变成习惯,那时就算不干嘛脸上也都是笑的。这笑有个好处,你一笑脸上的表情、肌肉、神经就都放松了,心态也会缓和下来,这样你的脸慢慢地就会转变为慈悲相,久了就会变成慈悲相,然后大家一看你就会受感染,也会变得很欢喜。所以有些痛必须要忍,但是要忍得有风度、有学问,不要忍得咬牙切齿的,变成苦恼相,那就划不来了。

  像有的居士念佛也是的——这样的居士有很多——有的居士念佛,那个声泪俱下啊,有时候我都不知道她在哭什么。明明念佛求生净土是大欢喜的无上法门,应该是“欣求极乐”才对,经典上讲要“欢喜踊跃”,才能得到往生净土的大利,这么一件欢喜无限的事情,你却喊得那么悲惨痛苦,啥意思啊——去阿弥陀佛那里很委屈你吗?(众笑)这辈子我们能碰上这么了不起的易行道念佛法门,能相信,能去念,能发愿,按道理我们应该欢喜得嘴都合不拢才对,有些人却在那里悲悲切切的,鼻涕眼泪横流,搞什么飞机嘛!对不对?你悲欣交集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毕竟仍属于凡夫的情执,所以还是要轻轻地把它放下,要超越它,要以欢喜心来念佛,这样才是最相应、最好的!要以欢喜心来念,越念越高兴,越念越开心,越念越有信心,要这样才对!然后看一切人都是要挥手说再见的大菩萨,心里对他们没有丝毫的挂碍执著,能这样去念的人,现前当来,绝对能够欢喜往生!我相信,这个才是比较符合佛意的自在解脱之道。

  此外还有些居士——这个算是在批评了——有些居士志大才疏,自己本事没有多少,但发心很大,他想要拯救世界,救度一切众生,说实话我看还是算了吧!我们还是先把自己脸上的这个皮肤细胞救了再说,要放轻松些,随时保持一点笑容,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道家有两句话也很值得参考:“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想做神仙就得笑,就得有欢喜心。你心里欢喜,脸上带笑,别人本来想骂你的,一看你笑得那么恐怖,可能也就算了。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那什么是菩萨的舍呢?文殊菩萨继续问,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菩萨所作的一切福德,自己毫无贪著,若有所得,都能回向施舍给一切众生,同时从不指望得到报答,不求回报。这种现世不求人抱恩,未来也不希求果报的心态,才是真正的舍。不像我们众生,施恩望报,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甚至希望不耕耘、不费力也能有所收获。比如想中彩票,买个十块钱的福利,却想拿回五百万,那像这个就是贪著而不是舍了。

  以上这一大段经文讲的,就是我们菩萨道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个四无量心的修法在外道的四禅八定里也有,两者有相通的地方。不过菩萨和外道,他们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我执”和“法执”,菩萨是没有什么我执、法执的,而外道还有,这两大执著还没有突破。所以菩萨的慈悲喜舍,严格来讲,那才是真正的四无量——空性之心,犹如大海,无有限量。








(86)文殊菩萨十二问

  下面,「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文殊菩萨又问了:那些对于生死轮回尚有畏惧,还没有证得法身、没有证得空性的菩萨,他们应当以什么来作为依靠修行呢?这是一个跟我们切身相关的大问题,大家要注意,因为我们都是这样的菩萨。作为佛弟子,我们不但要看破生死,还更要不畏生死,但是只要是人就会对生死有畏惧。我们人活着,这辈子不是怕这就是怕那的,这一生往往都是在怕中过,今天怕明天,现在怕未来,有钱怕没钱,漂亮怕丑陋,苗条怕肥胖,年轻怕年老,老了怕病,病了怕死——最大的问题是怕死!生从何来?不知道!死往何去?更是不晓得——“瓜娃子”不晓得,呵呵,四川话很好玩,大家都是“瓜娃子”。

  我们中国人还有句老话也很好玩:“人生除死无大事!”意思是说,我们人这一生,除了死这个问题之外,基本上就再也没有什么大事了,其它任何事情,再大也都是小事,只有死亡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大事。这句话,“人生除死无大事”,说的是大实话,我们人这一生,短短几十年,长点百把年,活到现在——尤其是对老人家而言,现在最重要的,除了这个“死”字还有别的吗?

  所以说生死才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解决,那人生就安逸了;如果不能解决,那我们众生在生死中不可避免的,就会有无法抑制的怖畏心、恐惧心。你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没用,尤其是在面对阎王老爷,快断气的时候,一辈子的打拼成就、所有的爱恋不舍统统都要被迫放下,这时的恐怖可以说是最强烈、最深刻的!所以世界上从古到今,已经死了的那么多人里,几乎没有几个是肯主动甩手,走得潇洒利落的。我们中国人还有句老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人的老话很多——这个人宁可活着,老朽生病,痛苦得不得了,拖泥带水的,他也不愿意痛痛快快地死掉。这种精神上的执著,反过来会让临命终的人更加恐怖、更加痛苦。而且人要死的时候,那个气色往往很难看,味道很难闻,有股子怪怪的尸气、阴气,会让人胆颤,所以你们如果哪一天去给别人送终、送往生的话,千万记得要在心里猛念佛号,祈求加庇,否则小心回来会生病。

  那么这里,维摩居士的答案在下面来了。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维摩居士就回答说,那些还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由于他们还没有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所以他们自然就会对生死有所畏惧,这时的他们,应当全身心的依靠佛陀无量劫来累积开启的功德之力,要依靠佛陀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力。这种信赖和依靠,将引导我们这些愚痴众生回归无量光寿的本来面目,证得法身,这样就能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中无所畏惧了。

  维摩居士的这个回答,可以说是切入了我们净土宗念佛法门的关键所在——“当依如来功德之力”!我们业障凡夫欲了生死,就必须要相信、依靠如来的救度,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更是非如此不可。否则就会像文殊菩萨说的那样,“末法亿亿人修道,罕一得度”,所以只有“唯仗念佛”,才能“得度生死”。

  这里的“如来”一方面是指佛的一个名号,所有的众生一旦圆成佛道都可以称为如来;另一方面,它是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自性本体,《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个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本性,当下就是净土,就是如来涅槃境界。所谓“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这个是我们净土法门更深一层的大圆满密意,只有实证到了才会知道,这里我们就不多戏论了。

  因此,我们对佛陀、对至尊如来慈悲和智慧的那份绝对信赖之心,才是最最重要的!这份全然的信赖将帮助我们横渡生死的茫茫苦海,帮助我们回家!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帮助我们回家!经典有云:

  如来自在力,无量劫难遇;
  若生一念信,速证无上道。


  如果我们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往生凡圣同居土,那也等同于大彻大悟了,因为在那边有几位最了不起的老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法计数的清净大海众菩萨,他们昼夜都在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去了以后跟随他们好好修行、好好学习,直至明心见性,中间永远都不会再有退转堕落的可能。当然,如果我们能在现在还活着的时候就活出极乐的境界,能在当下就体验到无量光寿的真相,那就再好不过了,相信这个更是佛陀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大家要加油了,要多多念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文殊菩萨又问了,菩萨如果要依靠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之力,那应当怎样去做、去发心呢?这里的“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是《金刚经》里的名句,六祖大师曾因此而悟道。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菩萨如果想要依靠如来的功德之力,那就应当安住在度脱一切众生的境界里。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要发大愿,要面对众生,要深入六道,不可逃避。因为如来的境界,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如来可成,菩萨只有去广度众生,才能得到十方如来的最大加持,最终圆成无上佛道。这个和《金刚经》里讲的完全一样,《金刚经》上讲,“若卵生、若胎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发心就是佛心!这是佛法对菩萨心灵状态的一个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所以我经常说自己算不上是一个学佛的,因为我做不到啊,这是实话。不过一下做不到也不要紧,慢慢来,一点点从小地方做起就是了,我们自己千万不要轻贱自己,更不能灰心丧气。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文殊菩萨又问了,要度化内外自他一切的众生,菩萨应当去除什么呢?维摩居士立刻就回答说,要度化众生,应当去除烦恼!应当去除的只有一样,那就是我们的烦恼,不是别人的烦恼。因为有烦恼,所以有众生,如果无烦恼,立刻无众生。这个答案很简单吧?但是背后的道理可不简单。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文殊菩萨就继续追问,菩萨如果要断除烦恼,那应该修行什么法门呢?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菩萨应当行于正念,一念心空,则烦恼自除。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换句话说,念念本空,当下即是,你们能观察得到吗?能明白吗?这里讲的正念,大乘的正念就是无念,“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念念无住,念念本空,这就是真正的无念,菩萨的无念,而不是说什么念头都没有叫做无念,那是大错解!

  下面文殊菩萨紧接着又问了,菩萨应当如何行于这个正念呢?维摩居士就回答说,他们应当修行念念不生不灭之法——这个答案很抽象。菩萨虽然念念起用,“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但是心心无执,“实际理地不染一尘”。菩萨在一切生灭来去的变化中,住无所住,由此洞察生而无生、灭而无灭的真相,了然无碍,得大自在,这就叫做行于正念。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文殊菩萨就继续再问了,是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灭呢?维摩居士就继续回答,一切二元对立、爱憎取舍的见解,都是偏见邪见,都是不善,这些不可生;而真如不二、净佛国土、六度万行、十善业道都是善法正念,这些不可灭。希望大家了解一点,这里讲的“不善”是指一切二元分别的妄念,它们都是可以造成我们生死轮回的恶法,所以不可生。讲得再高点,这也是六祖在《坛经》里说过的无念法门,无者是无妄想,没有妄想分别、二元对立,也就是这里说的“不善不生”;念者是念真如,真如实相念念洞察,不二空性心心明了,这就叫做“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文殊菩萨又问了,老人家一大堆问题:这个善和不善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是根本呢?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这个身体就是根源,因为所有的善念恶念都是从我们现有的生命、从我们现有的身体上来的,善业恶业也都是由身体造作的,所以老子才会感慨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也认为这个身体是麻大烦,这才是造业的根本。

  接着文殊菩萨又问了:那身体以什么为根本呢?维摩居士就回答说,欲念和贪爱才是造成生死苦果的最根本原因。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臭皮囊完全是由男女两性的欲念造作出来的,这是讲到了生命的源由。

  然后文殊菩萨就问了:那这个欲贪的根源是什么呢?维摩居士就回答说,欲贪的根源是虚妄分别。我们众生妄立主观和客观,以能分别的这个妄心,向“外”去追逐、去执取所分别的妄境,以为真有内外和能所的实际存在,于是就衍生出了种种的爱欲和贪著。说到底啊,一切都还是由思想观念来的,我们的思想观念空不了,欲贪也就永远空不了。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你们居士以后提问题的时候可以学学文殊菩萨,一步一步地追杀下去,不把师父问倒啊,誓不罢休,不要嘴下留情。那么,这里文殊菩萨就追问道,这个虚妄分别的根源是什么呢?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虚妄分别的根源是颠倒妄想。所谓我想、法想、颠倒想,我们一切的思维和感受,都是缘生幻有的虚妄假法,都不是真实的,就像做梦。我们执著这些幻法为实有,认假为真,认贼作父,那就是在颠倒妄想。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文殊菩萨又问,那么这个颠倒妄想的根源又是什么呢?维摩居士就回答说,这个颠倒妄想的根源是了不可得、了无所得的无住之法,如空中花、水中月,有同没有。我们前面也讲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这个思想心念,它是不停留、无所住的,本来空。有人打坐的时候拚命想把念头空掉,把思想定住,我们只能说他是吃饱了没事干,这个思想需要你去空它吗?我们活了一辈子,有哪个思想是我们留得住的?你办几桌酒席请它、或者拿几块胶布去挽留它看看,你留得住吗?我们的每个念头,就像山间的流水奔涌不停,过了就过了,本来无所住,所以你去空它干什么?自性本空,你还有一个空的念头、想要去空的念头,实际上就已经不空了,这就是颠倒妄想。正确的做法,是既不求空,也不要求不空,因为我们的思想本来就是空无所住的,它不会在你的家里挂单,所以你本来可以随时随地活得很安详的,因为当下就是、当下就没事了嘛!观察得到吗?看不清楚放不下,那当然就会自找烦恼,这个道理大家最好能自己去搞通达了。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是讲得很究竟、很彻底的无上法要!文殊菩萨不厌其烦地又问了一句,无住以什么为本呢?维摩居士就很耐心地回答说,这个了不可得的无住,实在是没有什么本可言,无住没有根源,因为诸法空相,无能无所,所以无住即无本。这里看来,维摩居士对文殊菩萨还是比较客气的,如果是其他人这样问的话,那估计早就被K了。所谓“无住为本”,都已经告诉你是无住、是空了,一切以空为本,但空还有个本吗?不过这个空的道理维摩居士还只说了一半。

  所以他接着马上又补充了一句,文殊菩萨,一切法本来无住,这个无住就是真如,真如法性,自性无性,所以它才能随缘起用、安立一切法。就像《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一生啊,“心生则种种法生”,宇宙洪荒、天地万法皆由兹生焉。同时,最重要的是,这一切由心所安立的法,万事万法,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它们念念之中又都回归真如法性,念念归空,念念无住。因此佛陀才会说,“一切法无执”,诸法本来就是不可执、不能执的,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其中没有任何可以让我们执著的地方。你一执著,就会自找麻烦,那痛苦就来了,所以我们脚上的水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能怨别人!

  维摩居士的这段开示正现禅宗的风范,直指人心,当下即是,“无住则无本”!像我们诵经念佛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有的居士说他念《弥陀经》已经过万遍了,每天佛号还念多少多少万声,一脸有所得的样子,那么你念的功德现在在哪里呢,拿出来给大伙儿瞅瞅?你是放枕头底下还是放仓库里啦?其实本来无所住,念念不可得,对不对?无住的功德才能无量,才能遍一切处,同时也无功德可得,是名真功德。

  这一大段,建议大家回去之后自己再好好体会一下,你们真能搞通啊,那不管是学禅、学净还是学密,学什么就都能到家了,这个是我们佛法里最不共、最殊胜的见性大法!同时也是无上的密法!








(87)窈窕天女散花来

  下面就到了大家期盼已久的、著名的“天女散花”这一段,这也是我们这本《维摩诘经》里最精彩的精华段落之一,跟你们女众同胞的修行,尤其有很密切的关系。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就在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的交流告一段落的时候,丈室中突然就出现了一位天女,她看到法会中的诸大菩萨、万千天人都在很专心地听闻这个不可思议的佛法,所以她就以一种法喜充满的心情,出现在了大众的面前。大家要晓得,在维摩居士房间里的这位天女,平常都是隐形的,一般人看不到。她一出现,就在天空中散花供养,当然不是我们人间的什么家花野花了,而是光色缤纷、微妙无比的天界妙华。她把这个天华洒向诸位菩萨和诸大阿罗汉,是表示随喜赞叹、也有供养的意思。

  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妙花落到诸大菩萨身上的时候,毫无粘连,纷纷自然落地,而落在诸大阿罗汉脸上、身上的天华,却都被粘住了,掉不下来。因为佛制比丘香花著身是犯戒的,所以这下子阿罗汉们就慌啦,他们又不好意思摇头晃脑地把花抖下来,否则又会犯了威仪戒。所以严谨持戒的他们就纷纷运用各自的神通力,有神通的使尽神通,有功夫的就发功,想把身上的花去掉,但却一点用都没有。那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了,当时诸大罗汉的那个窘态,天花粘身不掉,就像堆雪人一样的,每个人的身上都落了厚厚的一层,很好玩。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可能正在旁边看着心里偷笑——这个女人有时候很坏,女人是老虎啊,当然,我说的不是你们,你们比老虎更可怕!(众笑)那天女就问舍利弗了:你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掉这些花呢?舍利弗就回答说,佛制比丘不可以著香花持鬘,著花即是犯戒,也不如法,看着很不威仪,所以要去掉它。舍利弗尊者其实没什么错,出家人是不应该戴花的,就连穿衣服穿得花里胡哨点,旁人看见都会觉得怪怪的。像江浙一带有一首小孩唱的儿歌,所谓:“女人戴花,观音菩萨;男人戴花,乌龟王八。”(众笑)哦,严重的重女轻男!这个男人戴花都尚且是乌龟王八,那出家人戴花就更不是东西啦,所以大家以后买东西来供养师父的时候,买什么都可以,就是别买花。供佛可以买花,但供养师父就不必了,要等师父圆寂以后,那时你们再买也不迟。

  其实这位天女和维摩居士一样都是法身大士,她是大菩萨的化现,否则单纯的欲界天女是不可能有这种境界的,这点大家要了解。这里舍利弗尊者提到了戒的问题,希望大家了解一点,我个人相信,佛陀制订戒律的本意,应该是教人不取不舍、不持不犯才对,而不是教人有取有舍。但是小乘修行者的修法特点不是取就是舍,他们把圆融的佛制变成了死板的法制,所以才一见天花著身,就有犯戒和不威仪的念头感觉,于是手忙脚乱,却是越忙越乱。当然,这是诸大菩萨和诸大阿罗汉给我们合演的一场表法的电影,说明我们众生如果还有我执的话,就会有法执;有法执,就会有粘著;有粘著,就看不到实相;看不到实相,就不得解脱!是这个道理。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天女就告诉舍利弗,说你不要这么想,你不要认为这些无情之花是不如法的,为什么呢?这些天花本身并没有什么香臭美丑、善恶好坏的分别,更没有如法不如法的分别,你觉得粘花犯戒不如法,那是仁者你自己心里生出的妄想妄念。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我们凡夫都是这样的境界,“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很多麻烦事都是自己在那边一厢情愿打妄想引起的,没事变有事,有事变大事,自寻烦恼。六祖大师也说过类似的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所以“如法不如法,在心不在花”,这个是僧肇法师的结论。

  总而言之,天女的这一棒子敲得很狠,她很直接地就敲在了舍利弗尊者、敲在了我们的头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脑震荡啊?

  下面,「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天女就继续教训舍利弗,她说如果你真的已经在佛法中出家了,那就应该心无分别、一切平等才对,如果你还有丝毫的分别执著,那就是不如法;要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所分别,这才叫做如法。换言之,我们只要一起分别妄想那就是犯戒了,就不如法,要在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没有分别妄想才可以说是在持戒,才算如法。你们中间有受过五戒、菩萨戒的,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如法持戒的境界标准很高,忒高了,目前我们虽然还做不到,但是心里要有数,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天女继续说,舍利弗你看看这些大菩萨,他们不用手忙脚乱地去忙活,结果半朵花也没有停留在身上,这表明他们已经断除了所有的分别妄想。正因为他们断除了分别妄想,所以他们才可以在一切境界中了然无碍,花落不沾花,居尘不染尘。菩萨可以穿得很漂亮,就像你们一样的穿得很漂亮,但是心里没有任何执著,我这么说,你们是不是开心一些?我们到寺庙里看那些塑像就知道了,几乎所有的菩萨身上穿的戴的都是一大堆,璎珞庄严,但是他们的心却是纤尘不染的出世的心。在四大菩萨中,三大菩萨都是现在家相的,那个穿戴奢华无比,只有地藏王菩萨示现的是清净出家相,圆顶方袍,手拿锡杖,身上没有太多的装饰,这里面其实是隐有很深密意的。但是相形之下,诸大阿罗汉的塑像,他们的外形外相似乎就显得简单拘谨多了。我们在寺院里看到的什么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像大都是被整得苦哈哈的,怪兮兮的,但是苦得很有味道,怪得很解脱,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个大小乘的风格不太相同。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这是讲,如果人有分别执著,烦恼挂碍就会乘虚而入;同理,如果人有畏惧害怕的心理,妖魔鬼怪也会乘虚而入,就容易着魔,这是真的!有的人、特别是女人,老爱莫名其妙地怕鬼,有形的人,像我这么凶的人她不怕,却怕什么无形的鬼,那说明你心理有问题,这个其实都是在自己吓自己。还比如,有些人很爱算命打卦,到处乱问,一听算命先生吓他说,你可能这段时间会碰到车祸哦,他就受影响了,走在路上也垂头丧气的,心里因为害怕而胡思乱想,心神不宁,结果车来了没注意,一下子就真撞上了。如果这个人没死的话,他一定会感慨说:算得真准啊!其实真是这样的吗?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很凶恶的罗刹鬼,他最爱吃人吸血,不干好事。他经常变成一匹骏马的样子在路上晃悠,看谁贪心想占便宜骑他,他就会吃掉谁,他已经这样子吓死、吃掉很多人了。但是很不幸,这一回他撞铁板上了,他碰上了一个胆大包天的流浪剑客,这个剑客正好需要交通工具,于是就抓住、骑上了罗刹鬼变成的这匹马。那个剑客一点也没发觉他胯下骑的马有什么不对,结果走到一半,走到途中间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就开说话了,它阴森森地扭过马头,问那个剑客:“你骑我骑得还好吗?”(众笑)哇,马会讲话,那是人都会吓一跳啊,以往他这么一问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吓得半死的,然后任其宰割。

  但是没曾想,那个剑客一听,居然立刻就把自己的剑给拔了出来让罗刹看,还反问了它一句:“那你看我的这把剑磨得还锋利、还好吗?”这下子,罗刹就知道此人豪勇过人,无所畏惧,所以它自己反而害怕了,于是一路上老老实实的,到底没敢加害那个剑客,白当了一回坐骑。所以这个人如果有勇气、有正气,或者有杀气啊,没有恐惧心,那连恶鬼都奈何不了他。但我们如果怕鬼的话,那就一定会有鬼,你给这种非人以可乘之机,它就来了。你的心虚和害怕反而会感召来这些东西;但如果你有正气,勇气一来,它就滚蛋了。

  像这种事情,类似的经历我也碰到过好几回,其中最近一回是在07年的夏天,那年我在浙江新安江的一个小庙里偷闲躲懒、偷闲静住。一天中午的时候,吃完饭,我回到寮房——中午哦,大白天的——我刚躺下想眯个眼,身上就被一个东西给压住了,动弹不得,不能说话。当时因为天气比较热,所以我在房间里穿的是一件短袖体恤,我就能感觉到,压在我身上的那个东西是个女的、母的,而且还是裸体的,因为它跟我皮肤接触的地方感觉滑腻腻的,没有穿衣服,知道吧?呵呵,你们很感兴趣是吗?(众笑)

  当时这个不知道是什么精怪的众生还对我说了一句话,它说:“你好吗?”哦,我学不来,那个声音完全不是人类的声音,妖邪诡异,我只能这样形容,完全不是人能发出来的,我根本学不像。因为之前我曾有过好几次碰到非人的经历,只要我一念佛它们就跑了,所以阿拉心里有底,一点不怕!当时它那个话一出来,“你好吗”,我就在心里“哼”了一声,说了一句:“妖孽!”这个心念语气稍微凶了点,结果它“忽”地一下就走了,我还没来得及念佛,还没来得及和它亲热一下,它就走了!

  当我能动弹起身后,心里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心念太凶了,在那一瞬间起了杀机。不管怎么样,那个东西也是众生啊,尤其还是个女的。既然是众生,那我就应该慈悲对待的,所以我后来觉得很不好意思,于是就多念了几句佛号回向给它,希望它得空能再过来喝喝茶,呵呵,其实是希望能对它有所帮助啦。像这种事,在此之前我还碰到过好几回,所以这个世界上是真有这些东西的,你们一旦亲身体验过了就会了解,不值得大惊小怪。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这是讲,小乘的修行者他们囿于知见的原因,不知道生死和涅槃的本来面目,所以他们会畏惧生死,畏惧轮回。修行者如果畏惧生死,那还怎么真正了生死啊?这样一来,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外六尘”就会随着惧怕的心理乘虚而入,你越排斥生死,越排斥色声香味触法,那就越会巩固它们,这是一种心理的反作用,你的执著反而会越来越深。那就像夜里走夜路的时候突然看见一盘绳子,你看不清楚啊,以为是蛇而被吓得半死,那就冤枉了。所谓杯弓蛇影,把假的当成真的,自己折磨自己,我们凡夫的情况也正是这样。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反过来,那些已经洞察真相、不再畏惧生死的法身大士,无恐怖心者,一切五欲境界都拿他无可奈何,再也影响不了他。这个五欲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色声香味触”,又叫做大五欲,另外还有个小五欲,那就是“笑视交抱触”,我们人类的五种肢体语言、肢体动作,也是五种感受上的执著。而这个“已离畏者”,是指那些已经看到真相、心无所住的修行者,他们已经彻底了知一切法空,所以在面对五欲境界的时候,能够任尔生灭来去,他们却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的爱憎取舍和怖畏执著。这样的人,就算他在这个五欲红尘中反复打滚也没有关系,因为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再魔得到他,都不可能再去动摇他的清明心智,这就叫做“无能为也”。

  「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因为结习未尽,所以天女散花,落在阿罗汉们的身上就黏住了。那么,这是什么花呢?这个花的品种有很多,有什么香花、臭花、有善花、有恶花、有名花、有利花、还有男女爱欲之花等等。但大菩萨就不同了,大菩萨的结习已尽,所以这些花掉在身上是一粘就落,丝毫不住。这个所谓的“结习”就是习气,这是一种惯性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地去重复一些过往的言行。比如有人说:“他娘的,我不想骂人!”呵呵,矛盾吧?他不想骂人,但他还是骂了,这个就是习气。所以天花落在阿罗汉的身上,怎样抖也抖落不掉,因为他们还有守戒和讲威仪的习气,这也是分别执著,是微细法执,这就叫做结习未尽。那像一些修行的男同胞碰到美丽的女性同胞,想看又不敢看,不敢看又想看,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定力呀,就想控制自己,结果越是控制心里就越动念。倒是菩萨境界就算盯着MM猛瞧,咦,反而没事,因为他是见如不见,见过即了,转个头他就放下了。

  在宋朝的时候,据说大文豪苏东坡和一个禅师很要好,这个禅师也很会写诗偈,文采很好。那么有一次,苏东坡忽然心血来潮,他就想考验考验这个禅师的功夫,他其实也有一点恶作剧的心理。他就借口请禅师吃斋饭、供斋,席间居然叫了几个漂亮的妓女来作陪,还让她们大跳艳舞,说是作供养——嗯,深圳目前还没有人做这样的供养。(众笑)那个境界啊,可以说是“粉臂和大腿齐飞,波光共肉弹一色”!谁晓得禅师不为所动,他既不变色、也不出声,笑眯眯地从头看到尾,眼都没眨一下。苏东坡见状,一计不成,二计又生,他就叫其中一个最漂亮的妓女去问禅师讨一首诗,苏东坡想看看和尚写给妓女的诗是什么样子的。结果禅师不负所望,他还真的就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送给妓女,诗曰: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苏东坡看后那是大大地为之倾倒,从此他对那位禅师就更加钦佩了。

  那么,在《五灯会元》中,还有另外一个很著名的公案。说的是从前有位老婆婆,她建了一座茅庵供养一个禅师修行,长达二十年之久。这位老婆婆是一个明眼的在家菩萨,她是开了大智慧的,有唐一代,这样的老婆婆特别多,很稀奇。有一天,这位开悟的老婆婆突然也想试试这位禅师的功夫境界到底怎样了,于是她就吩咐那个天天帮禅师送饭送水的女孩子,告诉她说,到时你啊,你故意坐到禅师的身上,挑逗她,抱住他,看看他的反应如何?那个女孩子就照做了,抱住禅师,还故作妩媚地问了句:“这样的感觉好不好啊?”不料那个禅师动都不动,只是冷冷地回答了一句:“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呵呵,很不给面子。表示自己已经毫无欲念了,不再动心,这个境界很酷吧?酷毙了!那女孩子回去就把这个情况汇报了,没想到老婆婆一听,却大发雷霆,发怒了,老婆婆就叹气说:“唉,想不到我二十年来,只供养了个无情俗汉!”说完就把禅师给赶走了,她还放了一把火,很干脆地就把茅庵给烧掉了。咋一看,这位禅师持戒很精严,定力很深厚,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呀,那个老婆婆为什么会发怒呢?难道老婆婆希望出家人破戒犯戒吗?当然不是了!

  这个老婆婆之所以发怒,是因为这位禅师修的只是枯禅。所谓枯禅者,是指和日常生活严重脱离,心识对尘世众生漠然冷淡、毫不关心的一种禅修境界。这样的禅,似乎很清净、很超脱,但实际上却是压抑和控制的有为法,经不起真正的考验,而且显得很没有人性,没有慈悲心。这样的禅只是在学岩石、学木头,不是在学佛,它趋入的是一种死气沉沉的顽空境界,并不是真空妙有、活泼灵动的真清净、真解脱。这就像是婴儿,一出生就用氧气罩罩着,跟细菌完全隔离开来,虽然看着很干净,但我们却绝对不会认为这个孩子是健康的,对不对?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那位禅师经此变故,心里很惭愧,在老婆婆的打击刺激下,他也知道是自己的修行出了问题。他就很痛恨自己,受人家善信檀越供养多年,空有禅定,却没有般若智慧,于是他就卷起蒲团,振奋精神,开始行脚天下,到处去托钵参学。就这样托了三年钵后,皇天不负苦心人,这个禅师终于有一天,他在某个因缘的诱导下彻底悟道了,大彻大悟!于是他就回到老婆婆那里,去找老婆婆报仇,呵呵。他就要求老婆婆继续成就他的修行,装傻,知道吧?那个老婆婆看看他,觉得这个人好像有点不同,有点味道了,于是就点头同意,又给他盖了间茅屋,还是让那个女孩子给他送饭。几天之后,那个女孩子又按照三年前老婆婆教的办法,上去一把就抱住禅师说:“道!道!你赶紧道一句!”禅师这回就笑了,他先是“嘘”了一声,然后笑眯眯地说:“道什么道?这件事啊,只许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不许你家婆婆知!”(众笑)那个女孩子听了,哈哈一笑也就离开了。这样她回去后一汇报,老婆婆闻言之下,不由得心中大喜,她马上就去礼拜禅师,向禅师顶礼说:“善哉!善哉!恭喜您彻悟了!”这个又是什么道理?很好玩是吧?禅宗真是太好玩了。

  下面我将要告诉大家的东西,仅供参考,请听清楚——那个真正开悟的心,或者说“大圆满”的心,是一颗洞察真相的、经过考验的、百毒不侵、侵也无碍、染也无妨的心!这样的清净心,了无分别,不垢不净,这个才是佛菩萨的真清净,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禅宗祖师讲:“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又讲:“孤峰顶上,目视云宵;十字街头,解开布袋!”这个“解开布袋”的典故是出自于真净克文禅师,他悟道后作了一首偈子,偈云: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这就叫做“大死”之后的“大活”,接纳一切,了无分别!那大活之后呢?还有没有?所谓“向上一着,千圣不传”,等我们真正解开“布袋”以后,自然就会有人来指引我们,这是一定的。与此相关的微言奥义,在藏密宁玛派的文献,在宁玛巴留下的许多“金刚歌”里,似乎也都有记载,其中也有和禅宗很类似的一些说法。这朵古老的佛门之花,开在汉藏不同的土地上,用不同的养料来滋养,最后结出来的果实却是殊途同归,稀少分别,其核心要义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不过这里面的道理,到底有无差别,同耶异耶,是耶非耶,究竟如何?那就需要大家自己去融汇贯通、自己去仔细甄别了,我们在这里不多说。








(88)淫怒痴性即解脱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这个“耆年”是指年高有德的人,这里指的是舍利弗尊者。尊者之前平白挨了顿教训,他就想转移话题,所以他就主动启问说:天女啊!请问你在这里已经住了多久啦?天女就回答说,我在这个丈室的时间,和长老您证得解脱的时间长短是一样的。这是禅宗式的回答,天女答得很巧妙,她说您老得道解脱有多久了,我就在这里有多久了——这个话里就暗藏有机锋了。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舍利弗好像没听清楚,没听明白,所以他就又问了一句,你在这儿有很久了吗?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天女这个时候就反过来问了他一句:您证得解脱有久和不久可言吗?言下之意,解脱者超越一切时空幻法的束缚,连时空都没有,又哪里有什么久和不久的说法呢?

  「舍利弗默然不答。」注意这里,舍利弗一听到天女的话,他就知道自己提的问题本身有错,所以没有办法再接口了,他只好默然无语,不再回答。所以我以前经常告诉你们,不要太轻易地向师父提问题,问问题很容易,但问对问题可不容易!就是这个道理。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天女看舍利弗不再出声,她反而来劲了,所以她就故意挑衅说:尊者,像您是有大智慧的长老,您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这位天女步步紧逼,看她的样子,她好像恨不得把舍利弗尊者的胡子眉毛都给剃了,有点欺人太甚,老人家不说话了还不行。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舍利弗好像有点无奈,他只好回答说,那些已经证得解脱的人,言语不能表达那个超越时空的生命境界,所以我对此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我无话可说。所谓“沉默是金,雄辩是银”,舍利弗这回倒是找着理由了。那么,请大家注意,《维摩诘经》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成语,“不知所云”,这大概是这个成语的第一次面世,又是鸠摩罗什大师做出的贡献。后来这个成语慢慢演变成了贬义词,指人说话东扯西扯,没有主题,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不知所云”,这个意思就扭曲了,和原来的意思相差很远。

  类似的,像这种词义的演变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世间经常使用的一些词语、成语,有很多都是从佛教来的,像什么胡说八道、心心相印之类的,跟这个“不知所云”一样,它们后来的意思都完全变了,整个弄拧。比如说“胡说八道”的“胡”,原意其实是指佛陀,这个大家不知道吧?我们中国古时候把西域、印度一带的人都统称为胡人,而“八道”呢,其实是指八正道,所以“胡说八道”的原意是指“胡人说的八正道”——也就是“佛陀说的八正道”,是这个意思,但现在却变成了骂人的话。还有“心心相印”也是这样的,古时候的禅宗祖师“以心传心”,开悟的师父和开悟的弟子之间默契一如,心灵交汇,互相印证,这就叫做“心心相印”,这个才是“心心相印”的本意。但现在“心心相印”却变成了男女两个搞对象、谈恋爱的专用术语,离原来的本意已经很远、很远了!其实我们男女之间的那个恋爱感情,又有几个是能“心心相印”的呢?“心心相欲”、“心心相求”还差不多,这个欲求不满啊,就会变成“心心相怨”、“心心相恨”了,所以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冤家和怨偶。

  不过这是题外话,跟本经没什么太大关系,我们又扯远了,现在转回来。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天女就对舍利弗尊者说,你以为不说话就代表解脱了吗?说话同样是解脱!因为语言文字都是因缘所起的幻法,也是人为的方便法,在有智慧的人看来,一切法当下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语言文字当下也就是解脱的,即用即离,本来就是解脱相。说实话,天女的这个知见,她的见地,要比舍利弗尊者的知见要深刻得多,在她看来,有没有语言文字、说与不说其实都是解脱的,所以她才会那样质问舍利弗,你为什么要落入那种二元分别的知见?像这种落入二元分别的人,在禅宗祖师的形容里叫做“担板汉”,肩膀上扛了一块板走路,眼睛只看到这边,看不到那边。小乘行者也是这样的,他们只看到空,没有看到有,或者只看到有,没有看到空;只看到生死涅槃,却没有看到轮涅不二,他们被自己的知见这块“板”给挡住了。那在舍利弗尊者的话里就有这样的漏洞,犯了偏颇的错误,所以禅宗祖师才经常讲:“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果然,舍利弗尊者话一出口,马上就被天女抓了个现行。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为什么呢?所以者何?天女就自问自答说,所谓的解脱相即是诸法实相,所以真得解脱、真明心见性悟道了,心在哪里?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所在,也无所不在。同样的,文字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所以,舍利弗,你完全没有必要离开文字而说解脱,你不要落入一边,认为言语说话是错误的。其实说话的当下就是解脱,因为言语本空,“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句话说完当下就过了,就没有了,任何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是这样的。这个就是诸法的本质,从这件小事、从这个角度反映出来、折射出来的,就是一切诸法的本质——法法本自解脱!一切世出世间法,你看得清楚的话就会明白,它们当下就是解脱的,当下就是解脱之相。甚至,本来就无捆绑、无束缚,所以哪里来的什么解脱可言呢?连解脱这个词都是多余的!

  说实话,修行者想要通过某个法门、某种功夫去求得解脱,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在头上安头,画蛇添足,这样去修行搞不好越修离道越远,越求越看不到真相,反而不得解脱。那么,如果万一碰到有人来问道求法,那我们到底是说话好,还是不说话好呢?这个就需要“临机取决”了,还是禅宗祖师讲得最妙,所谓“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如是一向掩埋,统统杀却,这个是最干脆的,不管说不说话,统统三十棒!虚老和尚那副对联你们还记得吗?我们第一天讲经的时候提到过的,云居山的那副对联,“到这里不许你七颠八倒”,换言之,通玄峰顶,无路可循!无法可依!我们那颗取舍分别、妄求解脱的心,严格来讲,只不过是在颠倒梦想罢了,还没有觉醒,所以要请大家吃棒!

  回过神来,上面这一段讲的解脱问题,可以说究竟了义,非常直指,这是一切佛法修行的精奥所在。你们自己用功,不论是修禅、修净、还是修密,只要牢牢记住这句话:“一切诸法是解脱相!”经常这样冷静地反省一下,那一般就不会搞错、走偏了,希望大家能记得。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舍利弗可能觉得很诧异,所以他就问了,难道不是要离开了淫怒痴才能得到解脱吗?换句话说,如果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那么淫怒痴三毒也是诸法之一,那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离开淫怒痴而得解脱了呢?这个疑问很有道理。小乘修行者在那种二元取舍的境界里呆久了,不知道本地风光,当下即是,所以舍利弗尊者在听到天女开示的妙法后,他不禁自作聪明,有点想歪了,此问非是正问。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一段很关键,天女回答说:佛陀是为了帮助那些增上慢人去掉他们的分别执著,所以才故意说了一个方便法门,要先远离了淫怒痴才能得到生命的解脱,说了这样的一个次第。大凡增上慢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心理都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因为以往的生活经验似乎在告诉他们,我们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善恶好坏的,真的有淫怒痴和戒定慧的二元分别,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就会排斥和抗拒生命中所有负面的东西,只想要好的、清净的一面,他们认为要完全地断除淫怒痴、要完全清净了才是解脱。那么针对这种潜意识里执著的心结,佛陀不得已,才说必须要远离了淫怒痴方能得解脱,先顺着他们来,否则一下子告诉他们大乘了义的道理,小乘根器的众生是不会理解、不会相信的。

  像佛陀在《法华经》讲到一乘了义教言的时候,五千阿罗汉居然不给面子,“哗”的一下全部退席,因为佛陀讲的和他们以前听的、想的不一样,听不明白就不听了;而讲《华严经》的时候,诸大阿罗汉也是如聋如盲,根本就不知道佛菩萨在说些什么,所以讲经说法必须要对机,开药必须要对症。但是对那些没有增上慢、心里没有成见、没有坚持某种观念的人呢,佛陀就会告诉他们说,万事万物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的,所以淫怒痴的本性即是佛性,淫怒痴的真相即是空相,即是了不可得,即是解脱,所以不值得执著——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一执著,一分别取舍,一有爱憎,那就错了,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谈的问题非常严重,大家要“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尤其是刚学佛没多久的人,或者自认为学佛已经很久的人,你们要注意了,千万不要曲解佛经的含义!不要拿了“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拿了这句话作理由就去乱来,你们没有济颠和尚的见地功夫,没有鸠摩罗什大师吞针的本事,那就不要找借口胡作非为,你还有增上慢,还有种种的执著、见地、心结,那就不要放肆!

  这个所谓的增上慢,在这里是指“未证言证,未得言得”,不是一般的“慢”。我们一般人的“慢”不过是“我慢”,是属于贪嗔痴慢疑的五毒之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业力习气。这种自大我慢的背后,其实埋藏的往往是恐惧和自卑,往往是这个。因为害怕受到伤害,因为错以为会受到伤害,所以要用“慢”的姿态来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所认为的这个身心小我,圈定一个范围,不让他人接近,这个心理你们能了解吗?所以那些有自卑感的人往往都会表现得特别傲慢,表面看起来很嚣张的样子,鼻孔朝天,都可以插大蒜了,什么“奶奶的,你算老几,老子懒得理你”,像这种心理其实正是自卑!越傲慢的人说明他的心理越自卑,可能是小时候受过什么伤害、创伤吧。有些脾气大的人也是自卑感特重的人,因为他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尤其是怕被亲朋好友看不起,所以无明业火经常腾腾的,一烧起来就伤人伤己,没有办法。这样的习气毛病,我们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反省、反思一下,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

  所以这个我慢可以说是我们众生的通病,这里指的不是别人。那本经讲的增上慢就更严重了,有的人把佛菩萨的境界当成是自己的境界,明明还没有证到,还差远了,他却以为自己已经证到了,这个就是增上慢。如果我们还有这个习气,那只要一读《维摩诘经》啊,往往就会读错,就会“误”了,误会的“误”。有信心是好事,凭着对佛陀、对佛法的信心,凭着“一切诸法是解脱相”,仅仅凭这一句有些人就能悟道。但是有增上慢那就糟了,那是下地狱的歧途,所以我们有时候要经常反问一下自己,不能太相信自己了。不过也不能太怀疑自己,那是另一个极端,像有些人读了《维摩诘经》,他道理是听进去了,但他心想这不过是理论,毕竟我现在还没有证得,于是就对自己多疑起来,这一下子不信佛、不信法、不信自己,那还真的就是离佛万里,差老鼻子了!所以这里面的关键是要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自大我慢,也不能多疑自卑,保持平常心就对了。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经文,天女在这里讲,佛陀对那些没有增上慢的众生,说淫怒痴即是解脱——这句话说得对不对啊?嗯?回答得慢一点,头摇得慢一点,小心一答错成千古恨,堕五百世野狐身那就不好玩了。你们这里有些人现在都很聪明,都不出声。听了这么久的课,有些人已经很有经验了,知道师父的话里经常有陷阱,不能随便回答,怕上当!呵呵,现在大家都学乖了。那么,这里要注意,天女在经文里可没有说什么淫怒痴就是解脱哦,她说的是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不要漏了这个“性”字。淫怒痴的本性、体性,当下就是了不可得的空性,淫怒痴和戒定慧都是心的功能,一念心的变化,淫怒痴这一念翻过来,一转就是戒定慧,翻过去就又是淫怒痴,它们是一体的两种表现,这两者“皆同梦幻非真有”,不是心的真相,所以大家不要错解了。天女并没有说淫怒痴就是解脱,差一个“性”字,那意思就差得很远了,所以这个字不能少,少了某些人可能就会有借口乱来了!

  讲到这里,想起了《圆觉经》里的一段话,佛说:“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这段话跟本经的“一切诸法是解脱相”和“淫怒痴性即是解脱”这两句话,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啊?

  不过这里大家要注意,《维摩诘经》和《圆觉经》里的这两段开示,说的是如来果地圆证的实相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业障境界,也不是小乘的偏空境界,甚至不是初地到十地菩萨的那个不究竟境界,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佛的见地当作是我们的见地,不要把佛的作为当作是我们的作为!我们是颠倒凡夫,不是佛,所以不要随便说什么“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佛说可以,我们说不行!这是人家佛陀实证到的境界,我们实证到了吗?没有,所以我们说出来就是错的,就是增上慢,这点大家要小心!千万要小心!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这个“善哉善哉”,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经常看到的,白胡子老和尚一出来就会说,意思是“好啊好啊”,表示赞叹。这里经文描述,舍利弗因为听闻了妙法,感觉欢喜无尽,所以他就对天女大加赞叹说:好啊!好啊!善哉善哉!天女啊,不知您是证了什么道?得了什么果啊?居然能够这样的辩才无碍?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这位天女很了不起,她回答说:其实我一无所知,无所得无所证,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辩才无碍。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有得有证,觉得有一个自己真得到了、真证到了什么,那在佛法中就是增上慢人。

  一切法如梦如幻——我们经常讲的,如果我们修行修了半天,自以为真有所得、真有所证的话,那就说明我们已经错用其心了,我执、法执、我慢、法慢一点都没减少,这种自己不知不觉中挖的陷阱是最难觉察的,所以大家要小心。像世间一些真有修养、真有学问的人,往往看上去给人的感觉都是很平凡、平淡的,“学问深时意气平”,他们自己也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大的学问,有多了不起。出世间的修行者就更是这样了,那些真正有道的人,他们绝对不会认为自己已经有所得、有所证了,更不会装神弄鬼。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舍利弗又问天女,在声闻、缘觉、大乘三乘中,你愿意走哪个路线,志愿求哪一乘呢?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天女的回答很智慧,她说:如果需要以声闻法来化度众生,那我就是声闻乘人;如果需要以十二因缘法来化度众生,那我就是缘觉乘人;如果需要以六度万行的大悲法来化度众生,那我就是大乘人,不一定非要走哪个路线。所谓法无定法,对机而说,天女并没有把自己画地为牢,从她的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非常活泼灵动的圆融状态,这位天女菩萨的境界真是令人激赏。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齅瞻卜,不齅余香。」这个瞻卜林就是檀香树林,一个人进了檀香树林,他就只能闻到檀香的香气,其它什么杂花野草的味道就完全闻不到了。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同样的道理,如果有谁进入到维摩居士的这个小小丈室,那他就只能熏闻到大乘佛法的功德之香,而不会再喜欢熏闻声闻、辟支佛法了。其实这句经文还有另一层密意,修行者一旦真正进到丈室、进到这里(指心),那就再也不会有什么三乘、高下、大小的差别了,心只有一心,佛法也只有一个,只有一乘!从古到今,佛法只有一乘,三乘只是佛的方便说。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天女还说,舍利弗,这么多年来,经常有帝释天、大梵天、四天王天和诸天龙鬼神等等,来到这个丈室向维摩居士请教佛法。他们在听闻上人讲说的正法后,都会非常欣乐大乘佛法的功德之香,从而发起究竟出离三界的大乘菩提心。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天女就告诉舍利弗说,就这个世间的表相而言,我来到这个丈室已经有十二年了,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听闻维摩居士讲过什么声闻、辟支佛的小乘法门,我只听到他一直在说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的了义佛法。








(89)八种稀有和难得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天女就告诉舍利弗说,维摩居士的丈室里常常会显现八种世间从来没有过的、非常稀有难得之法,是哪八种呢?

  「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这个房间经常有金色的光明照耀,昼夜都没有差异,不再需要外物——比如说太阳、月亮和灯火来照明,既省电,又省钱,这是第一种未曾有难得之法。前面我们说过的,《维摩诘经》里的这个“方丈”暗喻的是“方寸之地”,指的是心,大家把握这个,就大概能了解天女说的是什么意思了。这个金色光明实际上就是维摩居士的自性心光,在禅宗来讲,只有破了初关以上,开悟的人,才有可能看到。现代科学已经发现,我们人脑中动的念头不同,思想不同,那发出的光色就不同,这个现象已经可以用某种仪器测出来了。那些思想善良纯净、充满爱心、精神境界极高的人,他们放射出来的往往都是银白色或蓝紫带点金色的光,或干脆就是纯金色光,这个已经是圣贤了。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这是讲,凡是进入到这个丈室的人,只要听闻妙法,就都能和真如法性相契,与空相应,换言之,就都能证悟到清净本然的心地法门,从此不再被世间的一切垢染痛苦所恼害,这是第二种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这个房间,这个心房,随时会有三界天人以及他方世界的诸佛菩萨往来相会,络绎不绝,十方三世不隔毫端,这个是第三种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这个房间里,经常宣说六度万行诸波罗蜜,究竟不退转的妙法,经常宣说这些,这个是第四种未曾有难得之法。所谓不退转法,那至少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境界。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这个房间里,还经常能听到并非我们人间所有的天人雅乐,演奏出无量的法化之声,这些乐音美妙绝伦,变化无穷,这个其实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宏大法音,是为第五种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这个可能大家比较感兴趣。这个房间还具足常乐我净四大宝藏,众宝积满,能够普遍地去周济一切贫乏困苦的众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多少有多少,这个是第六种未曾有难得之法。这里的众宝不但是指物质财富,同时也还包括了法宝,法宝、财宝皆由心而生,这也就是六祖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维摩居士的这个境界,相信是我们大家最希望达到的了,这个要比传说中有求必应的阿拉丁神灯要厉害多了!我们的这个心灯一旦点亮,那些本具的财富一旦开显出来,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大大的聚宝盆。这种大福德的感应是真可以做到的,但是得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要多生多世持续不断地修行布施法门,广利一切众生,这样才会有如此了不起的果报。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在这个房间中,只要维摩居士心中念头一动,十方无量诸佛,就会云集而来,来无所来;而且诸佛来了以后还会讲经说法,一切秘要法藏都彻彻底底的毫无保留,说完了就走,去无所去,非常地快捷方便,这个就是第七种未曾有难得之法。这里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我们的这个离念心体,唯心净土,是广大圆满、周遍法界的,所以诸佛才能动念即至,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点大家要注意。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十方法界,诸佛净土,只要一念之间,就都能在这个小小的丈室中有所显现,就像一轮大圆宝镜,万事万物都可以显露无遗,这个就是第八种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天女就对舍利弗说,这个房间有这样八种难得无比的殊胜功德,有谁在见识过这样的伟大境界后,还会乐意去修持什么小乘呢?在维摩居士的丈室里,天女介绍的这八种未曾有难得之法,我们也一样都有,丝毫不曾缺少。六祖大师就曾经说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谓你心我心,佛心人心,一切只是一心,即此一心亦不可得,本来就是这样的,法尔如是。所以诸位菩萨你们要听清了,要切切各自努力,密密老实念佛,须知:

  一句单刀去,倏尔见此心;
  直了平生事,莫辜负己灵!


  大家能了解吗?只要老实念佛,信愿不退,那么我们的自家宝藏,八种乃至无量种稀有难得之法,有一天就能像维摩居士那样,全然显现,去利益十方广大无尽的一切众生。








(90)女人变男人

  那么,从这段开始,我们要讲到女转男身,以及色身和色相的问题,下辈子想要变漂亮点的,你们要注意听了。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文化传统,包括很多宗教,从古到今都有所谓“重男轻女”的思想,尤其是我们东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就连向来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在小乘的教法里,也隐隐约约有一些贬低女性的思想痕迹,比如说什么女人是五漏之身,业障要比男人重,女人要比男人少修五百世,乃至女人必须要先转成男身,才有可能最终解脱成佛等等,听说过吧?这些观点其实并不是小乘佛教的发明,在古印度的修道传统里,在《奥义书》、在《薄伽梵歌》以及《吠陀经》里,我们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

  但是,在大乘佛教里,这种说法却是不成立的。像我们佛教有几部最重要的了义经典,一是这部《维摩诘经》,二是《楞严经》,三是《法华经》,还有一部法相唯识宗的《胜鬘夫人经》,这几部了义经典在谈到女人的时候,观点就和世俗、和传统截然不同。这几部经典不但讲到了打破男女相后,那种真正的男女平等,甚至还花了很大的笔墨,详细描述了女性的伟大和不可思议。那么,等到了密宗密教,女性的地位就变得更重要了,她们不但被视为智慧的代表,很多时候,她们还被视为佛菩萨的具体化现、具体化身。在密宗,诽谤或者贬低女性同胞,那是犯重罪的,过失很大,因为你搞不好诽谤的就是佛菩萨。

  其实,如果我们不错解的话,即使是小乘佛教,即使是一些外道宗教,它们也并没有真正地贬低过女性,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是贬低的话,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地贬低,这点是很显而易见的。我个人认为,诸大圣贤之所以那样毫不留情地指出女性同胞身上普遍都有的一些弱点和缺点,其用心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压女性,他们不会那么无聊,恰恰相反,他们目的是很慈悲的,他们是为了帮助女性同胞回过头来反观自省,进而想办法从这些弱点缺点中解放出来。所以,女性、尤其是女性修行者,你们千万不要把圣贤的教诲视之为指责,更不应该视之为不平等的贬低。如果有人把佛陀的教言当成贬低来理解,因而愤愤不平的话,那只说明了一点,说明你的自我、自尊实在是太强了,不客气地说,这时的你还不配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修行者!

  实际上,世界各大宗教对女性神祗或女性菩萨的态度从来都是很赞叹的,她们的慈悲和成就,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信徒的信仰和恭敬。比如说天主教经常礼拜的圣母玛利亚,比如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以及我们本土宗教道教所供奉的西王母,也就是瑶池圣母,还有碧霞元君等等。而在我们佛教,最受大众喜爱供养的观世音菩萨,白度母、绿度母,还有准提佛母,她们示现的形象也统统都是女的,她们所代表的,其实正是我们人类心灵深处那种最伟大的慈悲之心和母性之爱。

  那么,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展开来就很多了,不过我们还是等下再慢慢唠嗑,现在我们先回到本经,看经文。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呵呵,估计啊,是舍利弗尊者看见天女的智慧这么高明,讲东讲西讲得天花乱堕,所以他的心里又开始打妄想了。他心想,这位天女居然会有这样的智慧神通和无碍辩才,嗯,此人来历定然不凡,那境界至少是八地以上的。但是八地菩萨早已不受女身,这就有点奇怪了,所以舍利弗才会请教天女说:你既然这么厉害,那为什么不能把你的女身转变成男身呢?

  这句话里隐藏了两个问题,第一,女人的形象的确不是什么定法,那是完全可以通过修行来改变的,不仅是变男相,什么变水变火,乃至四大互变都有可能,所以舍利弗尊者这一问并不是刁难,他是从实证经验出发而来的一个疑问。

  第二,这句话反映出了舍利弗的心理,他的心里可能还残留有一些小乘行者的那种狭隘观点,比如以为女人是不能和男人相比的,女人是业障深重的表现等等。在我见过的一些男众同胞中、一些男众师父中,执持这种观点的人似乎有不少,就连社会上的很多女人自己也都是这么认为的,有些极端点的甚至还认为“极乐无女人,我们去不了”,居然有这样愚蠢的想法!

  其实,我们一般人所以为的这个佛教轻视女性的看法,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小乘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说女性是“五漏之身”,不能成佛道,但实际上那是因为我们错解了佛陀的法意!在《阿含经》里佛陀曾经说过:“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能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帝释、魔王、大梵天等,终无是理。”这就是所谓的女人“五障”或“五漏”了。

  这句话具体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女人一不能成为大梵天王,二不能成为帝释天主,三不能成为欲界天魔(呵呵,成魔都不行),四不能成为转轮圣王,五不能圆成佛道。何以故?为什么会这样?按照佛陀的讲法,那是因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梵王是净行,而女人多染污。
  第二、帝释是少欲,而女人多欲望(你们去东门看看,逛街的大多是女人来的)。
  第三、魔王是坚强,而女人多懦弱。
  第四、轮王是大仁,而女人多善妒(心胸比较窄,比较爱计较、吃醋)。
  第五、佛是万德圆满,而女人是烦恼具足。


  所以,从这里我们仔细思维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个五障或五漏并不是指的女身色相,而是指的精神上的一种缺憾。所谓“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这五大障碍并不是女人的专利,我们男人有这些毛病的也多得是。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那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等等性格的男子,应该也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如果能超越这些习气毛病的话,那理所当然,她就会成为“女中大丈夫”了。

  因此,从精神而不是从色相,从法身而不是从肉体来区分男女,这个才是佛陀对待男女问题的真实见解,在《涅槃经》里,佛陀也曾经说过:“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辈是男子!”嗬,佛陀说得多么干脆!

  而在《大毗婆沙论》里,佛陀曾经双手捧着他的姨母大生主的遗骨,对比丘们说:“汝等谛听,一切女人,其性多轻薄、多嫉妒、多谄媚、多悭念,唯有大生主虽是女人,却能远离女人一切过患,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谓此辈为真丈夫!”所以,佛陀开示的,这是何等澄明而平等透彻的见解啊,千百年后读来,仍然如黄钟大吕,荡气回肠!

  所以,谁是女人?谁是丈夫?谁是男子?谁又是女子呢?一个人,如果她具有女人的身体,但却能够毅然祛除精神的弱点,走向自在解脱、广利众生的伟大道途,那么她就是男子!而一个人虽然天生具有丈夫相,但是他如果落入了五障的陷阱,不能自觉自知、痛彻悔改的话,那么这个人毫无疑问的,不过是个长得像男人的“小女人”罢了。

  所以,当舍利弗演戏,代我们问出那个着眼于皮毛色相的问题时,他就挨了天女菩萨的当头棒喝了。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这句话直指人心!天女菩萨就回答说,问得好,我自进入维摩丈室十二年来,欲求女人之相,一直了不可得。因为诸相空相,而性相平等,无二无别,现在你要我转这个如幻的女相为如幻的男相,不知应该怎样转呢?天女的潜台词是,这又有啥好转的?转来转去都是性空缘起的幻相,所以不转也罢。

  在《大宝积经》的典籍里,有一部叫做《妙慧童女经》的经文,其中有一段的内容和本经所讲完全一样。据该经记载,在当时的古印度,有一个叫做妙慧的、只有八岁不到的小女孩,据说她比我们的佛陀还要早发菩提心,早三十劫,而且她曾经在过去生做过文殊菩萨的老师,很厉害,这样一个小女孩。

  那么在经典中,文殊菩萨也曾向八岁的妙慧童女问难说:“妙慧!汝今犹不转女身耶?”你到现在还没有修转女身吗?

  没想到妙慧回答说:“女人之相了不可得,今何所转?”

  呵呵,很了不起!好一个女人之相了不可得!这些女性菩萨的智慧真是了不起!她们的心灵境界早就达到了绝对平等的毕竟空性,证到了法性的真实,所以男相女相对她们来说,根本就是没有什么分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你分别,你障碍,那是你的事,跟她们无关。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天女就继续回答说,好比魔术师变幻出一个女人,假如有人问,这个幻女为什么不把女身转变成男身呢?那这个人的问题问得有道理吗?这是正确的问题吗?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舍利弗就回答,当然没道理啦,这个幻法不是真实的定相,本来就是假的、没有的,一个假的、幻化出来的女人是不用转的,又何必转呢。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天女的棒子就举起来了,她说,世间万法也都是一样无常的幻法,没有定相,为什么你要问我转不转女身呢?天女在这里又埋藏了一句潜台词,既然一切诸法幻无定相,那么,为什么非要我转女为男,你们就不能转男为女呢?

  讲到这里,给大家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唐朝大愚和尚的一个女弟子,叫做末山了然尼师,一个比丘尼师父。大愚和尚的门下还有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弟子,那就是开创了临济宗的临济义玄禅师。这个了然比丘尼,算起来应该是临济禅师的同辈师兄弟。自从她在大愚和尚那里悟道之后,那真的就是“妇女翻身得解放”,其作派之阳刚,禅风之凛冽,大有不让须眉的气魄。了然尼师后来居住在端州的末山,堂而皇之地主持末山禅法。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凡是到她这里来参禅的,统统都会被她一口吞掉,不吐半点骨头!一时间,天下的禅门高手,就纷纷闻风而来。像这种女性的悟道的大禅师是很少见的,所以大家都想和这位大唐国里的禅门红颜互相印证,一决雌雄,这种心理可以理解。

  那么这一天,有一个叫做灌溪的出家人也来到了末山的客堂,他的口气很大,一进门就说:“假如末山能回答我的问题就罢,否则,我就推倒禅床,看她还敢自以为是,耽误别人!”呵呵,这个是来踢场、踢馆的。那客堂的小尼师见有行脚僧到来,还口出狂言,就有点害怕,于是她马上就到里边去通报了。了然听了,就让小尼去问:“你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来呢?还是为佛法而来的?”灌溪就回答说:“我当然是为法而来的!而且,如果我问法论道输了的话,我愿意在你的庙里作园头种菜三年。”了然一听,哦,是专为佛法而来的,那当然就不能退缩了,所以她就命令外间击鼓集众,上堂升座,准备开始论道了。在古时候,论道是很郑重、很庄严的一件事,所以要击鼓集众。

  但是那个灌溪禅师上堂后,却昂首而立,一句话都不说。了然毕竟是主人,所以她就先问了句:“法师,请问您这是从哪儿来啊?”

  灌溪晓得了然是在考验他,于是他就模棱两可地回答了一句:“路口。”这是什么狗屁回答?两个字,“路口”。

  了然一听就笑了,就说:“呵呵,你的狐狸尾巴已经露出来了!为什么不夹着点呢?”毫不客气。

  灌溪刚一开口就被看破了行藏,他心里知道不妙,但是却一时语塞,于是他就老老实实地先施了个礼,反过来又问了一句:“请问,如何是末山?”禅宗的问答都是这样的,这个意思是说,你有什么境界可以住持末山啊?

  了然就回答说:“不露顶。”这些禅师说话都很古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根本就看不到顶,你根本就无法测度我的境界。

  那灌溪就再问了:“如何是末山主?”意思是,那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呢?

  了然就回答说:“非男女相。”

  灌溪这个时候突然就“咄”的大喝了一声,说道:“何不变去?!”

  了然尼师一听,一拍法台,毫不客气地就呵斥道:“不是神,不是鬼,变个甚么?!”

  这下子,灌溪和尚马脚尽露,一时之间那是哑口无言。他这才知道,原来自以为是的那个人,正是自己,不是别人,于是狂心尽去,低头拜服。这个人也还算是大丈夫,愿赌服输,他不但马上规规矩矩地向了然顶了个礼,表示服气认栽了,最后他还兑现诺言,按规矩在寺庙的外边搭了个蓬子,他还真的就挖土挑粪,给寺庙的菜园子做了三年园头。呵呵,这个输的人也很了不起!

  这是禅宗公案里和男女相有关的一个比较精彩的故事,那么再给大家说一个?(众鼓掌)看来我们的配合日见生疏了,有点生疏了。(众笑)有一天,有一位比丘尼到赵州禅师那里去请法,她先是很恭敬地顶礼,然后就问赵州禅师说:“如何是佛法的密密意呢?”没想到赵州禅师伸手就捏了她一下,捏哪里不知道,那尼师当然是大吃一惊啦,大惊失色,她就说:“大和尚怎么还有这个!”没想到名满天下的赵州古佛居然还有“这个”,“这个”是“哪个”?赵州却反驳说:“我无这个,你却有这个。”立刻就拦住了她的舌头,让她反观自省。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还有“这个”啊,就会有所住,那就不是天女讲的“无有定相”了。所以赵州禅师的话,等于是说“我无分别,你却有分别”,这就是禅宗的“密密意”,大家不要错会了。这个故事也挺好玩的,对吧?

  下面,继续看经文,「实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就在他们两人说话的时候,天女念头一动,她运用神通的力量,直接就把舍利弗变成了天女的模样,而自己却变成了长老舍利弗,然后她还故意发问说,长老啊,你现在为什么不转女为男呢?呵呵,很可怜。

  所以事实再次证明,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个女人不能惹,她一不高兴的时候,就有可能把我们男人都变成女人,你们不相信吗?在座的男同胞,怕老婆的请举手!或者,敢说自己一点也不怕老婆的请举手,所以……不敢吧?结婚十几年,敢说自己对老婆只有爱没有怕的人我还没见过呢?像你们的这种心态就是小女人,英雄气短,畏妻如虎,原来就分别压抑的心变得更分别、更压抑了。所以,女人不能惹,这个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无上第一义谛,是了义真谛。当然,我说的不是你们,我说的是外边的其他女人,那些不学佛的女人。不加这句解释的话,我怕等下出门会被石头砸死!(众笑)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舍利弗莫名其妙变成了女身,那相貌和声音当然也同时完全变了,所以他就以天女的相貌和声音回答说,我现在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变成了女身?啊,那真是很可怕的体验!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天女就以舍利弗的这个形象和声音说(他们两个人颠倒过来了):舍利弗!你如果能转这个女身为男身的话,那么世界上一切女人也应当能够转女为男。就像你舍利弗一样,明明不是女人却变成了女身,一切女人显现女身的道理也是这样的,虽然显现女身——注意这里——虽然显现女身,但这个只是在形相上的,在自性本体上却丝毫没有女相可得。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肉身,也就是报化身,才会有男女相的差别,我们生命自性的法身道体,是没有什么男女相的。希望在座的诸位女菩萨,你们要能把握一个要点,那就是你们虽然有个女身,但你们却不是女人;男同胞也是一样的,你们虽然有个男身,但你们却不是男人,这可不是在骂人哦。(众笑)一切法因缘幻化,男和女乃至一切众生,相上虽有别,本性却同一,所以佛陀才会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因为的确并没有所谓真实存在的男女相可得——刹那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像我们在轮回里,每个人多生多世都做过男的,也多生多世都做过女的,那我们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所以大家不要搞错,不要自己把自己给局限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舍利弗尊者是在不自愿、不自知的情况下,被天女的神通力强行变成女身的,而一般女人是因为业力的牵引才变成女身的,这两者大有不同。但无论是业力还是神力,都不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道力,明白吗?这样的事情,女变男或者男变女的事情,其实在古代、现代都发生过。像前些年我看报导,在缅甸不是有个女的吗?她在佛前祈求下辈子要做男的,祈求了很久,一直很坚持,这个意念、心念很坚定。结果某天早上醒来,她的女性特征就忽然消失了,下体变成了男的,都不用等下辈子!这件事情在当地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每天都有几百号人去看他,看稀奇,所以一切法唯心所造,并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绝对定性不变的,这点大家要牢记。

  「实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就在这个时候,天女收回了不可思议的神通力,于是舍利弗的身体又突然恢复成了原来的模样。








(91)色身色相今何在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天女这时就问了:舍利弗!你刚才以为是女身的形色,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这句话也是同样在问你们,你们诸位以为理所当然的女身色相,今何所在啊?所谓: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这首诗是唐末五代时候,禅宗大德法眼文益大师的一首著名诗偈,他是我们禅宗法眼一脉的开山祖师。法眼文益禅师的道席隆盛,法缘很好,他深受南唐皇帝李璟的器重,当时还是太子的南唐后主李煜也常常去拜谒他。有一天,正是牡丹花开的季节,法眼文益禅师和李璟、李煜在皇宫的后花园里共赏牡丹,一边喝茶品茗,一边顺便谈禅论道。这个皇帝聊得高兴啊,他就请文益禅师应景赋诗,于是文益禅师就吟出了这首传诵至今的著名诗偈。当时的情景,估计皇帝老儿李璟正沉浸在一种“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意境中,心随物转,黯然魂销而不知无常将至,不知亡国将至,所以文益禅师就给他来了句“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就像警钟一样的,狠狠地敲在了这位帝王的头上!

  在《金刚经》里,佛陀也曾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首偈子里讲的有为法,其实指的就是生灭法,一切有为、生灭、造作出来的事物,在悟道者的眼里,统统都是不可执著的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不管是有情无情、有心无心,一切飞潜动植、胎卵湿化,乃至王侯将相、富贵荣华,这个人世间的一切统统都是“如露亦如电”的,概莫能外。文益禅师因为证悟功深,所以他能透过表象看到这个真相,从平常人觉得是感官享受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中,他体悟到的却是当体即空的无常至理。在花开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到了花落之果,不被色相所迷,直达本源,从色相直接进入到“空”的本相,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种智慧!也只有像文益禅师这样的人——见事入微,直达本质,不存幻想,刚毅果决——也只有这样的人,方可学禅,方可闻道!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日本禅宗史上,有一位叫做千代野的很有名的比丘尼,她应该算是我最敬佩的女性修行者之一。传说中,这位千代野是一个长得美若天仙的绝色女子,但她生来就心向佛道,一门心思地老想着出家。这样的想法家人当然不会同意啦,于是就故意刁难她说,如果你能先结婚,在生完五个孩子后,我们就让你出家。呵呵,给她下了一个套。没想到,千代野还真地就咬牙生下了五个孩子,可见这个真是拼了命的,然后还是要出家,家人没办法,只好随她去了。结果千代野来到寺庙,老师父却说她长得太漂亮了,这会让那些修行不够的比丘乱动念头的,搞不好学坏就麻烦了,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啊,因此不同意给她剃度。千代野一听,她的性子也很刚烈,她居然就这么跑去厨房,拿火铲在自己的脸上“呲”的一声,就烫了一个大疤,破相了!那大家一看都很受感动,这样老师父才给她剃度了。

  那么,千代野出家后,她非常精进用功地修行了很多年,以她的性格,大家可以想象,她会是如何认真、如何努力地去追寻求索,但是很多年过去了,她仍然没有开悟。直到有一天晚上,她提着装满清水的一个旧木桶走在路上,她一边走着,一边无意识地看着水桶里映照的月亮,突然之间,竹编的水桶箍突然断裂,水桶散架,水全洒了,原来在桶里晃悠的月亮也碎了一地——就在目睹这个景象的刹那间,千代野自己也像桶底脱落一般,豁然开朗,(弹指)千代野开悟了!开悟后的她留下了这样一首诗偈,大意是说:

  用尽这样和那样的方法,
  我尽力将水桶保持完好,
  然而脆弱的竹子突然断裂,
  就在那一瞬间,桶底脱落了,
  在我的手中,没有水,没有月亮
  ——只有空。


  就这样,千代野消失了,头脑在那一刻彻底死去!

  那么,现在师父再问你们一次,女身色相,今何所在?——呵呵,所谓“天意如刀禅,不断世间相”,不过如此而已。

  搞不懂是吧?那就继续看经文。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这一下子,舍利弗因为受到天女菩萨的棒喝接引,终于开窍了,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伤了自尊。他说,这个男人和女人的色相都是一样的,四大无主,即色即空,无所在也无所不在。所以你们女众修行者,最好不要太过于执著自己的这个色身,这个色壳子,这是不牢靠的一个玩具,太执著了就会导致烦恼甚至痛苦。那些隆胸整容失败的案例,相信大家没见过也都听说过,那真的是让人又可怜又无奈的,笨!只有一个字。有的女人一天到晚不干别的,就爱拾叨自己,又涂口红又穿耳,又整头发又描眉,玉兰油抹不够,还要巴黎香奈儿,唉,折腾个没完!其实你们把自己“洗刷刷洗刷刷”,弄得干净整洁点就好了嘛。所以,千万别让人类的身体,别让这件人类的戏服给骗了,不要自己把自己给骗了!

  那么,这里顺便再啰嗦一句,我们前面讲“舍利弗终于开窍了”,大家听了都很羡慕!但是你们注意到没有,舍利弗的开窍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天女看上去有点无情的鞭打和戏弄。这份鞭打和戏弄换了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是侮辱,但其实这个恰恰正是舍利弗灵性觉醒的催化剂,如果没有这份鞭打和戏弄,舍利弗可能还没那么快开窍呢。古往今来,可以说所有的求道者,在这条艰难跋涉地回归之路上,每一个人都是付出过类似代价的,每一个!有时候付出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一些,比如世尊为求法偈,舍身夜叉;二祖神光,为明心地,断臂求法,还有人记得吗?

  现在再给大家讲一个,还是末山了然比丘尼的故事,今天讲女人,所以多给大家讲讲女禅师的故事。这位开悟的尼和尚我们前面讲过的,她是如此的大气了得,她不但智慧明达,心量广大,而且她还非常勇敢地冲破了传统的束缚,以女性之身开堂说法,气吞诸方,大振禅宗的宗风,所以她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女中大丈夫。而和末山尼师同一时期,禅宗还有一位以“一指禅”闻名天下的俱胝和尚,这位大禅师在悟道前也曾经在末山尼师的手里栽倒过。

  俱胝和尚初初修道的时候,是在一座山上的茅蓬里打坐,很是精进用功。有一天,没想到“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末山了然尼师突然就不告而来,这位尼师是出了名的不好惹,而且她是戴着斗笠、拄着锡杖来的,气势有点逼人。了然尼师来后,她看见俱胝正在打坐没有起身,于是她就绕着俱胝转了三圈,站定后就说:“我的问题已经出了,请你道一句,你要是说对了,我立刻就取下斗笠给你叩头,并且拜你为师!”这样一连问了三次。

  俱胝和尚那个时候还是死脑筋啊,他碰上这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哪里转得过来呢,结果只有瞠目结舌的份。了然尼师见状,一振锡杖,再没多半句废话,转身就走了。这位俱胝和尚丢人现眼,闷在那里久久无语,最后只好长叹了一声说:“我是空有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用啊!”自觉无颜,心中难安,所以俱胝和尚干脆就卷起铺盖,把茅蓬一把火烧掉,下山参学去了。他在这个女禅师的激励下,奋起用功,最后终于在天龙和尚那里被一根指头点化,成就了后来一指禅的绝顶功夫,从此机锋纵横,天下再无抗手。

  所以古德求道,向来都是以逆境为师的,他们为法尚可忘躯,命都可以不要,又哪里会去在乎什么区区虚名、区区自尊呢?这点我们大家要学习!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天女说,进一步说,一切诸法也是同样的道理,无在无不在。我们的自性生命,那个真实的“我”,也是既不在内,又不在外,更不在中间的,无所在也无所不在,不可局限。禅宗“明心见性”要找的,净土“花开见佛”要见的,就是这个“无在无不在”的东西,而这个“无在无不在”的真理是三世诸佛所共同宣说的。

  这里提醒大家一点,因为“那个”——我们的“那个”是“无在无不在”的不是东西的东西,所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感官享受,只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物质世界的话,那我们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去发现什么更高的实相了。反之呢,如果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地压抑和否认世俗的一切,那么我们也将永远无法发现那个“不二”的真理。

  在那个“无在无不在”的“不二”境界里,一即万有,此岸即彼岸,真空即妙有,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生死即解脱,其中没有任何可以让我们分别取舍的地方,因为那森罗万象、错综复杂的一切,其实都是大圆满空性的神圣呈现,这就是《维摩诘经》给我们开示的无上密法!

  “无在无不在”,这句话很玄妙,奥义无穷。既然无所在,宁有方所,不受拘束,同时也无所不在,遍及一切,那么它是什么?是阳光吗?还是空气?还是我们鼻子里呼出的二氧化碳?哼哼,“说是一物即不中”,说是一个东西、一个定义就不对了;还有一句,“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所以,诸位大德,不要想远了,还请你们留意目前,仔细脚下,不要转头转脑的,你才一拟议开口,动念即乖,取舍动念其实早就错了!自家宝藏,早已被你自己活埋!(弹指)








(92)你死后去哪里

  了解吗?不了解?那就转回来,还是继续看经文算了。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舍利弗这时就换了个问题,他问天女,你的因缘尽后,也一定会死于此地,而投生彼地,这个是谁都逃避不了的自然规律,那么你会生到什么地方,会去哪里往生呢?对我们念佛人来说,这个问题尤其重要,我们这一期老病死后,会去哪里往生呢?我们有绝对的把握往生吗?最最重要的是,净土是真的吗?

  给大家讲几个往生的真实案例,今晚故事比较多。据《宋高僧传》记载,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出家人叫僧炫,凡是他曾经学过的经论都能完全通达,慧根很利。他原来修的是禅观法门,直到九十六岁的时候,他在听闻道绰法师讲的《观无量寿佛经》后,才回心转意一心念佛。但他恐怕自己年岁已高,寿命将终,因此日夜精进礼佛一千拜,念佛八九万声。在五年的期间内,一心精进毫无懈怠。后来他的身体示现疾病,他就告诉身旁的弟子说:“阿弥陀佛已经来了,亲自授给我熏香的衣服,观音、势至两位大菩萨,排列引导在前面,化佛遍满整个虚空,我就要去了!”说完之后就往生了。整整七天之内,房间里到处都充满了奇妙的香气,久久不散。

  当时有两位叫做启芳和圆果的法师,他们亲眼目睹了这次殊胜的往生事例。于是他们两人就一同去到甘肃蓝田县的悟真寺,两人一起发愿说,要以一个夏天为期限,专一称念阿弥陀佛。两人还一起折下了一段杨枝,放在观音菩萨的圣像手中,然后祈祷说:“如果我们可以往生净土的话,那么,但愿这段杨枝七天之后不会枯萎。”等七天时间一到,两人去看,发现杨枝居然更加新鲜翠绿了,还真的就没有枯萎。两人因此满怀喜悦,互相庆贺,从此就更加努力地日夜观想、称念佛名,专心一致地精进不懈。

  这样五个月后,在一次观想中,两人突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七宝池中,还见到观世音和大势至两位大菩萨,坐在两个极大的七宝莲华上,这个大莲池里还有成千上万的各种颜色的莲华充满其中。这时,阿弥陀佛乘坐一个最大的莲华,从西方而来,虚空之中遍布光明,映照了整个世界。启芳、圆果两个人就赶紧礼拜啊,然后就向佛陀提问说:“娑婆世界阎浮提的众生,依照经典所说忆佛念佛,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这里吗?”阿弥陀佛就很干脆地回答说:“不要怀疑!一定可以得生我国!”同时,他们两人还听到空中有我们的本师释迦如来和文殊菩萨称扬赞叹《法华经》的声音。在莲池的前面,他们还看到了三层七宝的阶梯,第一层坐的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层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三层则只有出家人。这些人都说:“我们都是念佛修行的人,现在都已经往生净土了。”这就是他们在境界中看到的。这两人出定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笔,然后很详细地把这次殊胜的经历给记录了下来,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得到。

  此外还有一个也是唐朝的故事。那时有一个叫做慧璇的法师,少年出家,凡是他听闻的各种经论演说,都能深有领会,契入幽深的义理。晚年他居住在襄州的光福寺,由于寺院位于山顶,出家人每日都必须挑水上山,非常辛劳,所以他就想搬家,搬迁到其他方便一点的寺院去算了。结果当天晚上他就做梦梦见了一位神人,穿著紫色的衣袍,身高约有一丈多,神人就顶礼他说:“法师恳请您一定要长住在此,并常常演说大乘佛法,不必去挂念思虑小乘的法门。那些小乘根器的人就如同一座高山,山虽高却没有泉水,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而大乘经典,犹如广阔的大海。如果有人能够讲说大乘佛法的话,就能令他居住的地方,具足珍宝,充满光明,眷属众多而殊胜,饮食丰富而盈满。但是如果忆念小乘,那么前述的种种功德利益就都不可得了。唯愿法师以广大的心量,来受持宏扬大乘佛法,不要辜负了众生的期望。法师如果需要水源,这个很容易,下个月的八日之前,一定可以得到,我现今就会去往四川剑南的慈母大泉去请一位龙王前来帮忙。”说完之后这个神人就不见了。

  等到了约定的时间,在下月初七的夜晚,突然之间就大风骤起,这个风是从西南方向吹过来的,从四川的方向,然后是雷声震动天地、大雨如注,整夜不断,一直下到天亮才止住了。第二天,只见到寺院北边的低洼处,充满了清澈的泉水,泉水清澈而甘甜。全寺的僧众都很开心,就互相庆贺,大家都很感念佛恩、感念护法的加庇,于是都决定不走了。这样一直到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的四月八日,慧璇法师又在梦里再次见到了那个神人,神人就告诉他说:“法师您不久之后,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到了七月十四日,慧璇法师还在坐上讲经,一点病都没有。他在讲完《盂兰盆经》后,就双手合什对大众说:“我一生平白受到大家的信心布施,今天必须要全部散尽,如果还有丝毫的遗留,那就统统供养给十方的僧众,以及贫穷孤苦的乞丐,乃至一切外道的众生。”这样说完之后,他就在说法的法座上念佛坐化了,走得非常自在。

  (弹指)那么,现在大家应该知道,等我们老病死后,要去哪里往生了吧?见贤要懂得思齐,这个千生万劫难遭遇的殊胜因缘,恳请大家千万不要再错过了!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针对舍利弗前面的问题,天女就回答说,一切佛的化身都是应机示现、无有定处的,无去亦无来,不生也不灭,所以佛陀他老人家怎么生,我就怎么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舍利弗就说,既然佛陀的化生是一种随机的示现,那么他们就应该是非生而生,非灭而灭的,也就是说,诸佛都是即生死而非生死的。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天女马上就接口说,不仅仅是佛菩萨才这样,一切众生也都是这样的,包括我们也都是这样的。因为生灭如幻、生死如梦,了不可得,所以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生灭和生死可言,说生死、说涅槃,不过都是我们众生的戏论而已。

  我们学佛修道就是为了要了生死,但是一般人有个错误观念,以为了完生死从今往后就不用来了,但实际上呢,这个了生死后到底还来不来呢?天女菩萨在这里讲“无没生也”,无去也无来,诸佛菩萨就是因为明白了这个生死的关键问题,所以他们才敢、才能在三界六道中游戏神通,才敢在生死漂泊的茫茫苦海里救度迷顽,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来和不来的问题,也没有什么生和不生、死和不死的问题。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又问天女,你还要过多久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才会真的大彻大悟成佛呢?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这一段非常关键!天女菩萨回答说:你舍利弗是已经证了阿罗汉果的,如果有哪一天你重新退堕成为凡夫,那我就成佛了——这是在说反话。舍利弗就说:我退转为凡夫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很自信。

  天女就说了,如你所言,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什么意思?这句话是有潜台词的,这个潜台词是:我本来就没有迷过,本来就没有生死束缚,所以何必还要多此一举去求什么悟、证什么果、成什么佛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菩提觉性是无我无人、无住无定相的,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得道的人,从古到今,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得道的人——只有道,没有人!之前我们讲的那个千代野的故事,还记得吗?没有水,没有月亮,空亦不可得。

  曾经有一位很杰出的西藏喇嘛,叫做创巴仁波切,他当初刚到美国的时候,只要有人问他密宗金刚乘的内涵,他就总是淡淡地说,一切都是本自圆满、本自具足的,不用想太多。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永远以一种无住无执的解脱之心来看待这个世界,什么自我和轮回、玛雅和幻觉,烦恼和痛苦,它们实际上都不需要被清除,因为它们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唯一真实存在的只有大圆满、佛性、自性或不二的觉性。但是很显然,几乎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就像你们一样的,几乎没有一个人准备好去接受这么真实直接的、本自具足的真理。因此创巴仁波切没办法,他只好开始传授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修行方法,他教导了“九乘”的法门给大家来作为修证的基础。换句话说,他总共教授了九个修行的阶段和次第,直到最后,他才开始传授无修无证的“大圆满”。

  这个无修无证的大圆满境界,也就是天女菩萨在这里对舍利弗说的“菩提无住,无有得者”,希望大家能了解。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舍利弗就再问了:如果成佛是无所得,那么十方三世无数成就佛道的,如恒河沙一样多的诸佛,他们得到的是什么?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天女就回答说,那个都是依照世俗的语言文字和时空观念,不得已才说诸佛有三世的前后分别,这是针对我们凡夫俗子而说的方便法,就诸法实相而言,其实哪里有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呢?根本就没有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这个宇宙并没有所谓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时间,没有来去、没有生死、没有十方。那些真正得道的人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感受的,只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已经给大家讲过好几个了。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天女又反过来问了舍利弗一句,舍利弗,你已经证得阿罗汉道了吗?

  「曰:无所得故而得。」舍利弗就回答说,我所证得的阿罗汉道,是无所证而证、无所得而得的。因为我已经一切无所得,所以佛陀才印证我得道了。呵呵,很纳闷!这个出世间法的解脱和世间法的游戏是不太一样的,世间法一定要得个什么东西,车子、房子、孩子、票子,一定要有具体的东西到手我们才会觉得心里踏实。如果有人告诉你们说,要这些东西都没了,要无所得才是真得,你们一定不会相信。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天女就说,诸佛菩萨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都是以无所证而证得果位的。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得道,都是得个“了不可得”,就像《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可是我们一般学佛的人,大都是以有所得的一种有限的心来求那个无所得的无限的果,“因地不真,果遭纡曲”,所以背道而驰,到死白忙一场,往往都是白忙。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这时我们的主人公维摩居士就站出来发话了,他告诉舍利弗说,你不要再问了,这位天女其实是大菩萨的化身,她过去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那可以说是老资格、老修行了,所以她才能够这样自在如意的在三界内游戏神通,所愿所欲,无有障碍。她可以随时变化成女相或男相,变成女人或男人,神通境界纵横自如,她已经修持到八地以上的大菩萨境界,已经证得无生法忍,永远不会再退转了。同时,她还具足诸大菩萨的慈悲行愿,所以她能够于十方界,随意示现,教化一切众生。

  在我个人看来,这位大菩萨的愿力似乎尤其关怀你们女性,所以她才会特别化现为女身,和舍利弗尊者一起,给我们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戏,让我们品尝到了一桌美味无比、同时丰富无比的佛法大餐,就是不知道大家吃完之后感觉如何?这堂课、这几天会不会吃得太饱,消化不良啊?

  衷心希望,大家在听经闻法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能法喜充满,得大受用!那么,本品的学习到此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