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真髓》【视频下载】
——大虚法师《维摩诘经》讲记
+开场序幕.
+佛国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萨品第四.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不思议品第六.
+观众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香积佛品第十
+菩萨行品第十一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法供养品第十三
+嘱累品第十四
*《指月真髓》
——《维摩诘经》讲记
无行沙门 大虚敬述
*************
(1)*开场序幕
很感谢佛菩萨的加庇!同时,也很感谢戒静法师的慈悲,给我们大家提供这么清净庄严的讲堂。那么,也要感谢诸位大德能在百忙之中莅临法会。从今天开始,我们大概每天要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一起学习这部《维摩诘经》。
这是我第三次公开讲解这部大乘了义的无上宝典,这个因缘可以说很奇妙,仿佛冥冥中自有安排。记得第一次讲解是在山东的福慧讲堂,第二次是在深圳的世菩文化中心,现在则是在般若讲堂,这一次是应某些菩萨的祈请才重新开讲的。虽然说,我们每次讲经的地方都不太一样,地点变了,听众也变了,但是这部经典的珍贵和难得并没有变!因为我们手里拿的这部经典,在中国的佛教史上,乃至在中国的文化史上都是极其殊胜的,这是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经!所以你们深圳的居士还是很有福报的,大家能听到这样了不起的经典,这个福报可谓是极大!
在我记忆中,我以前第一次讲解本经的时候,多少有些随兴,有些草草,那个讲解的程度多少有些浅,不成系统,不够深入,属于普及性的内容比较多;第二次呢,由于准备不足,没有录像,所以很多东西犹如过眼云烟,那是讲过就忘了。但是这次就不能那样了,这次讲经我们不能太过随意,不能胡乱发挥,师父会尽量地讲得更严谨、更慎密些。因为在座的有居士,还有师父,在那么多的菩萨里,据我所知,有很多都是经年累月、饱参饱学的老修行,属于素质相对较高、根器相对较利的听众,所以这次讲经师父会涉及一些比较深密、比较重要的东西,否则大伙儿听得没劲,以为《维摩诘经》不过如此,佛法不过如此,那师父的罪过就大了。因此,我这次将要给大家开讲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是全新的,我在相关的基础知识上增加了很多心法心要的东西。我把这次的讲经,当成了我多年修学、多年求索的一个小结,一个汇报。当然,限于水平,其中的粗鄙简陋、贻笑方家之处,在所难免,这就要请诸位菩萨,请你们多多海涵、多多担待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维摩诘经》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深入法海,去寻找那颗无价的、智慧的宝珠。
(2)可怕的背景
好,请大家翻开经文,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的介绍。
这部《维摩诘经》,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们大乘佛教最究竟了义、最圆满无上的一个珍贵法宝,其它的经典再高再好,也最多是和它平级,没有超过它的。在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里,这部《维摩诘经》的风格和内容,可以说是最为独特、最为圆顿的,这是一部格外戏剧化,尤其是格外小说化的佛教典籍,我们看它就像看小说。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在本经的华章文采里,到处都充满了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一种与众不同的智慧。它所张扬的大乘解脱意趣,它所开显的无上生命境界,使得整部经典从头到尾,到处都是精彩纷呈的好戏,到处都充满了盎然的魅力,那种对人眼球的吸引力啊,打一开始就没有消停过。
本经总共有章节十四品,在这个长长短短的十四品里,几乎随处都可以看到那种值得大书特书的精彩例子,几乎每一品都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意味深长,所以我们在阅读本经、在学习本经的时候,可以说简直就是在享受!这是一场智慧的盛宴,精神的大餐,像这种享受可不是谁都能领略品味到的,你们就算有钱都买不到,所以大家要格外珍惜就是这样,这个大乘的法缘很难得。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稍微仔细地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部《维摩诘经》的内容、它的奥义,和整个佛教、和绵延至今的印藏密教传统关系极深,这点以后会和大家慢慢谈到;这部经典和我们中国的禅宗、和禅宗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这种关系已经延续了有近两千年,所以这部经典在实际上,也可以算是影响最深远、历史最悠久的佛经之一。
其实早在古时候,自从《维摩诘经》翻译过来的那一天开始,它璀璨的思想光芒,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这部经典,它字里行间指向的那个不可思议的伟大生命境界、实相境界,历来都倍受无数高僧大德和帝王将相的顶礼尊崇。我记得鲁迅当年好像就曾经这么说过,他说在南北朝时期,在那些有学问的人中间往往都流行有三种爱好,哪三种呢?就是“吃药、清谈和维摩诘经”——什么意思?他的意思是说,在南北朝时期,在所谓的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阶层里,一般都流行有三件事,第一是吃药,也就是炼丹服饵,那时比较崇尚丹道的修炼,提倡服食外丹,很多人服而不得其法,就这么给白白吃死了;第二是清谈,也就是谈玄说妙,空腹高心,坐而论道;第三就是对这部《维摩诘经》的研究和弘传。
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前两件事情,什么吃药、清谈,多少都有点逃避时代苦难的意思。你们可能不知道,在历史上,在那个在很多人想象中文化灿烂、浪漫无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你们不晓得那个时代到底有多野蛮、多可怕!那个年头真是人吃人的,特别是在五胡乱华的时候,军队吃人那是很平常的事。那时候人不叫人,叫“菜人”,或者叫“两脚羊”——我们都是“两脚羊”。像慕容鲜卑的军队,据记载,他们在一个叫邺城的地方,仅仅是妇女就吃掉了二十多万——二十多万啊,老老少少,全部都是女人,男人还没算哦,小孩还没算,那个骨头都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了,实在是丧尽天良、无法形容到了极点!真搞不懂那个时候的众生业力怎么会那么重,相比之下,像古今中外历史上那么多的侵略和屠杀,虽然行为同样地令人发指,但是他们疯狂和愚昧的程度似乎还略有不如——杀人和吃人,在本质上毕竟还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所以这个人一旦颠倒起来啊,那真是比什么都可怕!都说魔鬼可怕,但依我看,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人要比什么魔鬼都可怕得多了!
以上这些,就是《维摩诘经》最初流传的时代背景:吃药、清谈、维摩诘经——很多人都希望能藉此超越个人和时代的痛苦,这应该说是很无可厚非的一个希求。但是吃药、清谈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扯,因为它们充其量只能带来一种表面的抚慰,那个功效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酒精、毒品,它们能够麻醉神志、暂时地解决问题,但是后患无穷。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的,它们可以不断地转移你的注意力,缓解痛苦,甚至让你忘记痛苦,但实际上它们并不能真正解决你的根本问题,比如说,让你彻底地离苦得乐,彻底解脱。所以到头来,我们的迷惑和恐惧一点没减少不说,最后该怎么死还是得怎么死,而且怎么难看怎么死,也没见有什么超凡脱俗的地方。
这里面最最糟糕的,就是这种稀里糊涂的、毫无意义的生死,我们生生世世还不知道要重复经历多少回,这就让人很难接受、很难忍受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吃药、清谈、维摩诘经,这三者之中,只有《维摩诘经》的弘传算是比较明白地干了一件正经事!只有《维摩诘经》的大智慧,那种积极救世的大乘思想,为无数正身处地狱煎熬、正倍受折磨的众生,指出了一条标本兼治的究竟解脱之道。
从南北朝到唐朝、宋朝,乃至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千百年已经弹指就过去了,摆脱了苦难背景的《维摩诘经》在有学问的人中一直都非常流行,可谓是长盛不衰。而在我们佛门,它也一直都是佛弟子们最喜爱、最受欢迎的必读经典之一。大家要晓得,《维摩诘经》,一部佛经、文言文,又不是什么时装、香水、歌曲之类的,居然能够流行千百年而历久不衰,那大家可以自己去想象了,这部经典的魅力到底有多大!
所以这样一部经典,学佛的人实在是不应该错过,这是一部能让我们开大智慧的无上宝典,这就是师父之所以会选择这部经典来给大家开讲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两个原因:第一,一般来讲,这部经典通常都被归类于般若系或者禅宗一脉,它和《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六祖坛经》等等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国禅宗的根本基石、理论基础。大概在十来年前,我们中国的宗教文化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禅宗七经》,禅宗七大根本经典,《维摩诘经》就名列其中,所以它是我们学佛人不可回避的、必须要看的一部经典。
而实际上,《维摩诘经》和我们净土宗、和净土法门的修持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净土三经里,佛陀没有详细阐释的有关净土修行的至高原理,尽在此经。所以修学净土、求生净土的菩萨,你们要注意了,这部经典是可以和净土三经互相参考着看的,读诵受持这样的大乘经典,是净业三福之一,是正修行路,这个和专一念佛的行持没有任何矛盾,明白吗?所以,由于《维摩诘经》的内容是这样的圆满广大,它实际上涵盖了禅净律密的方方面面,因此,不管你是哪一宗的修行者,只要你愿意放下分别心,认真听讲,就都能从中获益。
再者,这部经典的主人公维摩诘“维大居士”,这位老人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所谓“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法”,他代表了你们在家菩萨学佛修道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维摩诘这个人物,作为长者居士的典范,他不但在我们佛教界影响深远,就算在社会上,在社会各阶层中,他也都同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力和无限的生命力。他是我们每一个在家居士,乃至是每一个出家师父都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榜样楷模,绝对有认真参学的必要,绝对值得依止。
(3)小心我慢 大原则
这部经典的名称,大家现在可以看到的,它的名称很长,全名叫做《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一般都简称为《维摩诘经》或《不可思议解脱经》。整部经典在佛陀的善巧引导下,围绕着维摩居士徐徐展开,中心佛法基本上都是由维摩居士说出来的。但是要注意,如果有人以为这部经典是在家居士说的,所以你心存轻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部经典通过维摩居士的口,它所阐发宣扬的至理,正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了义真谛,他所说的法和十方诸佛所说完全无二无别!这个要点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最好能牢牢记住了,以后会有用。
其实,按照本经开演的法义,我们所追寻的那个伟大佛法,所谓“无上崇高”的伟大佛法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这个人世间的平凡生活中,就在当下,解脱之道就在此时此刻——永远的此时此刻,就在我们自己的身心性命上,这就是整本《维摩诘经》里面反复强调、反复开示的不二法门,是为重中之重!所以这次讲经的因缘,师父的发心,是想把真正当生解脱的佛法,把佛法的大秘密、大智慧汇报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个难得的因缘,好好听经、好好闻法,慎思明辨,进而实修实证,趣向解脱,这样师父才没有白讲了。某些菩萨,你们千万不要以为简单地放放生、吃吃素、念念咒,以为学会敲打唱念——叮叮当、叮叮当——以为学会早晚功课,把楞严咒、把经忏佛事背得滚瓜烂熟就是佛法了,说实话那还差得远了。知见不正、心地不明,修法无益!
我们在学习这部《维摩诘经》的时候可能还会出现一个小问题,这里事先提醒一下,什么问题呢?就是在学习这部经典的过程中,有的在家菩萨可能会起大我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这部经典里有长长的一品,从头到尾,都是维摩居士在那里教训那些现了出家相的小乘阿罗汉和出家比丘,还有一品,甚至连诸大菩萨也有不少挨训的。有的在家人读完之后,东施效颦,他也来胡乱训斥出家人,那就仆街了——这是我们两广的粤语白话——仆街!听得懂吗?换句话讲你惨了,下地狱如箭射!
大家要晓得,维摩居士是古佛再来,他老人家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他能做的事情不代表我们也能做,所谓“狮子能跳的地方,狮子狗千万不要跳”,这句藏地的至理名言大家有听说过吗?我以前在南方有个居士朋友,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当着一桌人的面说了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我们在家人啊,永远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出家人!”OK!这句话在大原则上是对的,但不容易做到。学佛修行,最容易犯、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去看他人的过失,却忘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最可怕的心态就是自高自大、自不量力,你们知道我在说什么吗?不要听差了,不要错解。
这部《维摩诘经》的中文译本,就我目前所知道的,历史上不多不少,据记载共有六种以上。不过有三种译本好像早就已经失传了,像东晋严佛调的、西晋竺法兰和竺法护翻译的,这三种译本已经没有了,不见了。现在我们在大藏经中看到的,仅仅有吴支谦、后秦鸠摩罗什和唐朝玄奘法师留下的三种译本。在现存的这三种译本中,流通最广的就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因为大师的翻译言简义赅,词句优美,有着极高的文学境界和文学价值,所以历来深受广大佛教徒的喜爱,这个译本自古以来自然而然就是流通受持最广的。我们现在手里拿的就是这个译本,本次讲经将以此为主。
那么,讲到这部《维摩诘经》的内容,只要看过的人就知道,那实在堪称是大家手笔,那个文字翻译得不但非常的准确到位,而且还非常的优美,简直就是“文以载道”的一个最佳典范。这部经典的文辞表达,可以说,那是绝对的博大精微,字字珠玑,它所蕴涵的义理之深邃,境界之无穷,如果不是出自于对佛法了义真谛的切身体会,一般人是绝对讲不出来的——没有维摩居士的那种智慧境界、实证功夫,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讲得出来。所以古往今来,这部《维摩诘经》一直就是最受重视的佛教经典之一,对本经的讲说、注释、还有弘扬也特别广泛,像古代的什么成实论师、地论师、禅宗、天台宗、三论宗等等,各家的注释就有几十种之多。不过到了现代,开讲这部经典的人好像就比较少了,但据我所知还是有的,像南老、慧律法师他们就讲过。
这次讲经前,为了慎重起见,师父特意查阅了很多资料,借鉴了很多菩萨在法上的研究成果——毕竟我们无才无德,没有什么修行,和祖师大德悟道的那种境界不能相比,所以没有一点准备那是绝对不敢随意发挥的,不敢乱来——这些我借鉴的菩萨,比如说像佛使比丘、阿姜查尊者、慧律法师、妙华法师、大安法师、南公怀瑾先生、圣拉玛那.马哈希尊者、肯恩.威尔伯等等,可能有些名字大家也都听说过,此外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化现不同身份的大德,这里实在是难一一列举了。他们的伟大教诲令我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在此也一并表示顶礼和感谢!
所以我经常说——认识了解我的居士都知道——我经常说,我只是一个“传声筒”而已!因为说实话我什么都不懂的,我既没有修持,也没有任何道德学问可言,这是我的大实话,阿拉不会跟大家玩“谦虚”这么无聊的把戏。“我”——请听清楚,“我”只是一个让信息流通的管道、渠道而已,不是传播真理,就是传播谬误!我的任务,就是尽量保持这个管道的健康通畅,这样差不多就OK了。所以希望大家了解,坐在这里的这个“我”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经由“我”而传达给大家的“法”的内容,这个才是需要你们用“心”去关注的。
提醒一点,如果我所讲的法,和了义佛经有任何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地方,那么毫无疑问,是我错了!请你们以了义佛经为准绳,依法不依人,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可更改的大原则!明白吗?
另外,还有件事情要和大家说一下,所有宏宗演教、讲经说法的菩萨或者准菩萨,我们要相信一点,要相信他们的发心一定都是好的,一定都是为了我们众生好,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但是,菩萨毕竟只是菩萨,还不是佛,所以他们说的东西,他们的某些观点,不见得就是百分之百完全正确的,一定会有需要推敲、甚至经不起推敲的地方。那么,我们听经闻法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不能求全责备,要懂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我们能理解的就吸取,我们不能理解的、或者我们认为有问题的就先放到一边,“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最好先别急着下结论,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都不要下,别着急。
除非一点,除非对方的邪知邪见很明显、很恶劣,正在严重误导众生,那就必须要依法破斥了。因此,我们在闻思修的时候,要有一个心态,那就是大胆探索,小心求证,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崇拜权威,我们只以严谨周密的实践结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说得够清楚吗?要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好东西,这点希望大家能在事先有个把握和了解。
(4)三寸不烂之舌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来看各人手里拿的这本《维摩诘经》,这是由西域的一代高僧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此经翻译的年代,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战乱频仍、最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大师是在长安,也就是在现在的西安翻译的这部经典,那个时候,大师一边翻译一边讲解,参加译场翻译和听讲的人大概有一千二百多人。
说到鸠摩罗什大师那就很厉害了,要竖两个大拇指,他是我们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译经高僧,他和真谛大师、和玄奘大师一起,被并称为我们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他翻译的佛经雅达高妙,流布天下,千百年来,曾经极大地影响了我们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这份影响潜移默化,直至如今,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金刚经》和《法华经》,大名鼎鼎,那个就是他老人家的杰作,一般人就算没有看过,至少也都听说过。
鸠摩罗什大师的原籍应该算是天竺人,但他出生于西域的龟兹国,大概也就是在今天的新疆库车一带。大师从小就记忆过人,聪慧非常,年仅七岁就跟着母亲一块儿出家了,他母亲是当时龟兹国国王的妹妹,自身条件好得很,所以他可不是什么悲观厌世、混不下去了才出家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师修学的是小乘佛法,后来遍习大乘,尤其通达般若奥义,并且他还非常精通我们国家汉族的语言文字。像这样的一位高僧,那当然是名声、名气很大了,甚至就连远在中国的皇帝也都知道他。
那个时候统治我们中国北方的皇帝是前秦的苻坚,他很仰慕鸠摩罗什大师,但是仰慕得有点过头了,于是就派了数万大军到西域去迎请,说是去迎请,其实是去抢啦!那被西域诸国视为国宝的鸠摩罗什大师,人家怎么舍得放呢?但是在武力的胁迫下,最终还是请到了,这里面就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了。不过很奇妙的是,大师还没有走到中原,苻坚的前秦王朝就烟消云散——亡国了,玩完了,这个世事的变化无常,莫过于此。后来还是由姚兴建立的后秦国取代苻坚,出兵请到了鸠摩罗什大师。所以,为了迎请来这样一位高僧、一位佛教的学者,前后两代皇帝陆续发兵过十万,灭了扣住鸠摩罗什的两个西域小国家,这种事情,似乎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也只有过这样一个例子。像这么蛮不讲理、但是很有气派的事情,再一次证明了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拳头大就是“真理”,这个真理当然是带双引号的。
这位后秦的姚兴皇帝好不容易抢到了鸠摩罗什大师,那当然是奉若珍宝啦,于是他就特意礼请大师为国师、帝师,很是尊重。但是这位姚兴皇帝的性格很古怪,他常常杞人忧天、异想天开。姚兴在南北朝的十几个帝王中已经算是少有的仁德之君了,但是他偶尔还是会犯毛病。有一天他突然很莫名其妙地,冒出了一种希特勒式的优生学的想法,他就对鸠摩罗什大师说:“大师啊!您的智慧超群,悟性卓绝,是天下第一。可是您如果不幸去世的话,那法种便会断绝,就没有人可以继承了,这可不好!”所以他就强迫鸠摩罗什大师接受了十余名漂亮的宫女,非要大师留点DNA下来不可,典型的咸吃萝卜淡操心!换了是普通人,那一定高兴坏了,这个天上不但能掉馅饼,还能掉美女,那当然是美死啦!但鸠摩罗什大师却是有苦说不出,因为他是对佛法有着深刻体悟的出家人,一代高僧,可是为了译经大业,为了佛法的传播,他又不能得罪那个说一不二、刚愎自用的皇帝,所以没有办法,只能忍辱,只能接受。
从此以后,鸠摩罗什大师就再也没有在寺庙里住过,他搬到了别的地方去居住。这以后,只要每逢升座,开演经义,大师就会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譬如臭泥中生长的莲花,你们只要去采撷莲花就好了,你们实在是没有必要去沾取臭泥啊!”意思是说大家来这里,只要听取正法就好了,我的行为你们就不要学啦。但是还是有人因此而对鸠摩罗什大师起了邪见,起了很不恭敬的轻慢之心,有的出家人甚至还想模仿他,也整几个女人试试。于是这一天鸠摩罗什大师忽然就召集大众,他就拿出了一个钵,我们出家人吃饭的钵,放了满满的一钵铁针,大师很严肃地对大家说:“如果你们能像我一样,将这一钵铁针吞下,那就可以效法我的行为。否则,希望大家还是各自安心办道,谨守戒律的好,千万不要再滋生妄想了!”话音刚落,大师立刻就把那满满一钵的铁针全部吞了下去,就像吃饭一样地轻松。这是修行者实证到空性见,实证到空性之后,所具有的“心能转物”的妙用功夫,不是神话。那么在场的大众也都亲眼看见了这个稀有的示现,那个个都是目瞪口呆,自愧不如,很多人这才老实了。
等到了大师的晚年,大师在长安圆寂前,他在向僧众告别的时候曾特别交代说:“希望我翻译的所有经典,都能流传后世而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那么愿我的身体在火化之后,舌头不会被烧坏。”这个话说完不久,大师就撒手西归了。按照佛门的规矩,四众弟子就给大师举行了很隆重的荼毗火化仪式,当灰飞烟灭之后,大家就发现,大师的遗体在高温中早就被烧化了,已经化为灰烬,但是大师柔软的舌头却鲜红如生,一点没事。这就有点说不通了,按照常理,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弟子们这时立刻就想到了大师之前的誓言:“若译经无误,则舌根不坏!”哦,大家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这么回事,大师的誓言应验了!这个是历史上真实的记载,不是后人的杜撰。
鸠摩罗什大师就用这样的方式,证明了他所翻译的这些经典,包括这部《维摩诘经》,是完全符合佛意、完全没有任何错谬的!所以我们后人在研究学习这些经典,在受持读诵的时候尽管可以放心,不必多虑。曾有熟悉大师的外国沙门说,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出来的所有经典,其实还不到他精通的十分之一!只可惜天不假年,斯人已矣,前辈的风范早已不再,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师给我们留下的,除了他翻译的经典,也就只有无尽的追思和缅怀罢了。
现在我们手头拿的,这部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维摩诘经》,只要看过的人就会明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绝对是佛经中的上上佳品,其文字之精妙,意境之深远,令人想不佩服都不行。因为有了这部《维摩诘经》,我们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此后一千多年的文化、文学境界都为之丰富、提升了许多。
这部佛教的经典深入我们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其影响之大,可以说是极为少有的。比如说在唐代,代表文学巅峰的唐诗,比如王维,他的什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些诗句字里行间禅意空灵的境界,我们在《维摩诘经》里似乎都可以找得到影子,就连他的名字——王维字摩诘——那就是从本经来的。而根据记载,我国远自唐宋以来,就已经有人开始利用《维摩诘经》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作为绘画、雕塑和戏剧的题材,进行再创作的。像有一出叫做《天女散花》的戏,包括“天女散花”——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那也都是源自于本经。
(5)古今风月从此出
讲到这里跟大家打个闲岔,扯个闲谈。在江西有个云居山,云居山有个真如禅寺,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因为那是当代的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最后住锡的地方,我们的祖师爷,那里的山门叫做赵州关,关门两边挂有一幅非常好的对子,据说是老和尚亲手写的:
到这里不许你七颠八倒;
入此门莫管他五眼六通。
这个是横扫一切的境界,禅宗祖师就有这样的气概,吞天吐地,“踏破毗卢顶上行”,非常厉害。其实大家到这里来听经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听这部《维摩诘经》,那更是不许你七颠八倒,这点大家要有一个心理准备。
在四川的内江还有一个圣水寺,那里也有一幅很棒的对子,据说是清朝一个叫做默野的出家人写的:
不可说不必说默而识之真智慧;
无幻相无呆相僧者净也极空明。
这副对联里就包含了本经“维摩一默”的典故。据说,写这副对联的默野和尚在往生前,曾经以炭为笔——拿炭来做笔,在地上写了几句诗:
天地中空日月明,无人不向此间生;
从今撒手西归去,免得拖泥带水行。
写完后炭笔一抛,默野和尚就端坐圆寂了,很潇洒。
这就是所谓的“方寸之间无言教,古今风月从此出”!像这些诗词、这些对联,其中蕴含的禅的气息,般若的味道,解脱的风骨,在在处处,都和《维摩诘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么,这部影响如此深远的经典——《维摩诘经》,它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不可思议解脱经》,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就要说到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了。我们学佛修行的最终目的,毫无疑问,就是为了要解脱这个物质世界的束缚,解脱身心的烦恼,超越生死,找到自性清净无染的“那个”,这里面包含的妙理堪称是不可思议!而《维摩诘经》告诉我们,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就在当下,就在当下的世间,就在世间的一切无常生灭里。像这样不离世间而得解脱的道理,是很难被一般人理解和接受的,所以才说是“不可思议解脱”,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才是真解脱。
打个比方,就好比那些不会游泳的人,一进水里会怎样?诸位旱鸭子你们想想,那就沉下去了,对不对?他要爬到岸上才会觉得安全。而那些真正善于游泳的人呢,却能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随便怎样扑腾都没有关系,他不会觉得有任何障碍。像本经所讲的大乘菩萨就是这种在水中得大自在的人,他们不离世间生死,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却能在一切世出世间法上都得到彻底的解脱,不被万事万物所累。这种菩萨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神通妙用,“事事无碍”和“不可思议”这两个词就是拿来形容他们的。
像本经的富豪长者维摩诘“维大居士”,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位大菩萨,他就是这类菩萨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在家居士,不论客观环境有多么的污秽、多么的烦恼,维摩居士都能够纵横自在,往来其间,不被任何尘垢所侵害干扰,所谓“居五欲而不染,处众秽而常净”,这句话描述的就是他。由于他有这样殊胜极妙的清净德行,所以大家就都尊称他为净名,“维摩诘”翻译成中文就是净名的意思,没有污秽,没有办法描述的一种清净,非常清净的名字。有的经典又译做无垢称,没有任何垢染的名称。真谛大师则翻译为无垢鸣,因为维摩居士的名声在外,享誉天下,所以叫做“鸣”。像这些翻译都各有道理,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就好。
那么,像这样一位清净无染、有大德大行的在家菩萨,他同时又是出身于贵族家庭,有德有福有智慧,所以他在社会上理所当然地就享有很高的地位,而在佛法中他的成就也是居于首位的。本经中说他原来是东方妙喜世界的一生补处菩萨,现在特别来到释迦文佛的娑婆世界,客居秽土,助佛扬化,目的就是为了利益广大的苦难众生,利益我们。
另外,按照《思惟三昧经》的说法,维摩居士在久远劫前,在很早很早以前,他其实早就成佛了,名字叫做金栗如来。这样一位古佛化现的大菩萨,他的活动范围根据本经,可以说是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为了度化众生,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各行各业的众生进行接触,没有说藏起来自己躲清静的,他所到之处无不以利益众生为己任,所以维摩居士无论在社会的哪个阶层,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他都是一个普遍享有很高威望的大人物。从本经的内容上看,不但一般人会受他的影响,被他教化,就连佛陀座下的五百阿罗汉,只要一碰到维摩诘,那也是只有恭聆教诲的份。阿罗汉在他的面前,在面对他的时候都无话可说,无言可辩,甚至就连十地菩萨碰到他也只有低头吃瘪,其中像弥勒菩萨就曾经被他狠狠地教育过。
这里面就有很多很精彩、很好玩的故事了,很有意思。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正式走进经文,正式走进这些奇妙的故事,去领略两千多年前那一场场智慧的交锋,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的!
*佛国品第一
(6)开始很简单
在进入正文前,有个问题还是要先说明一下,大家之前都看到了,在讲经前我们只是简单地上了个香,拜了三拜,然后师父上座,然后大家一起恭敬合掌念了三声佛号,讲经就正式开始了——这个是我的风格,是我故意简化的,你们有的人不要以为这个不如法。在很多年以前,我曾经看过台湾一位老和尚的讲经录像,那位老和尚很有名,修的寺庙很大很漂亮,全台湾来听经的人有很多,一车一车的都坐满了,都是大巴。结果呢,我坐在电视机前等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讲经居然还没有开始,他们在干嘛?他们在迎请老和尚,一大套仪轨,香赞唱念,唱得倒是挺好听的,但是拖得也忒久啦!我在那里看得……说实话,很是郁闷!
我当时就心想:拜托!人家大老远跑来是为听经,不是来听歌唱戏、看表演的!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佛教变得这么公式化、这么形式化了?两个小时讲经,仪轨就占了一半的时间,这是在干什么?!而且剩下那一个小时,讲经讲得那是——呵呵,那就不好说了。
我现在发现一个道理:这个人世间的事情,形式和内容往往都是成反比的。越是注重外在形式,越是过度修饰外表的人,其内在往往越空虚。当然也有很多例外,像那些内外兼修的大菩萨就不在此例,所以大家也别把我的这个话当成真理。
不过,如果我们稍微回忆一下就会知道,原始佛教的时候,世尊当年,讲经前哪有那么多啰里八嗦的东西!《金刚经》上记载,佛陀中午吃完饭后,收好衣钵,把脚洗干净了,“敷座而坐”,简简单单就上座了,然后弟子提问,讲经开始——哪有现在那么多葛藤!那个时候讲经说法的风格,朴实、自然、亲切,贴近大众,这可是佛陀给我们亲身做的示范哦!我这个人天生很懒、很怕麻烦,所以对这种简捷明快的风格向来比较喜欢,有一种本能的倾向性。
另外,我还看过一些大法师的讲经光碟,都是我很尊敬的前辈,他们坐在高高的讲台上,讲台很宽很大,摆满了鲜花、佛像、各种供品,很隆重,但是距离听众很远很远,有的法师的个子本来就不太高,这样一来就显得更小了,看上去还真有点儿像“孤家寡人”。说实话,就算是尊重法,就算是为了凸显法的重要性,我觉得也用不着那样吧?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感觉。太过于注重形式,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臭毛病,凡事过犹不及啊!完全没有一点形式不行,但是太过于注重形式就不对了,佛法所指向的真理一旦变得高高在上,那就很容易出问题了。
在我粗浅的了解里,佛法其实是非常平实、非常朴素、非常贴近生活的,这样的佛法才会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你们明白我在说什么吗?你们明白就好。我个人观点,驴粪蛋再怎么包装也还是驴粪蛋,而金子的外边就用不着再多余裹上一层金箔了。当然,话说回来,像那种隆重而拖拉的场面,我虽然不怎么赞赏,但也不至于激烈反对,只要说法的时候讲的是正知正见,不要误导众生就行了,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呵呵,和完稀泥,我们回过头来看经文——大家手上拿的这本《维摩诘经》,全经一共有十四品,不多不少。一般而言,佛经的开端都是序品,讲述法会的缘起。在本经这里,这一品的标题就叫做《佛国品》,意思是让我们先认识一下什么是佛的国土,这个国土不是现代国家、土地的观念,而是讲“佛的境界”的意思。
佛的境界是什么?具体而言就是佛国净土,身心环境、依正二报不可思议、难以想像的庄严,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无上解脱。这种庄严和解脱是怎么来的?这就是本经将要给大家开显的微妙法门了,这是法身大士、大菩萨的法门。所以本经的这个序品很特别,它和其它佛经的序品不太一样,最初集会一开始就提到了佛国净土、佛的境界,直接点题,紧接着就用很长、很具体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如何成就众生、如何成就净土的菩萨大行。在我记忆里,好像很少有佛经是在序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谈得这么深入的。
这一品中有“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伟大开示,这个就是本经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的根本要旨。(弹指)求生净土的同志要注意了,所谓心为万行之主,“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实际上已经是很直接的修法提示了!这个要点中的要点,大家最好能够把它牢记下来,回头再自己去慢慢琢磨。
(7)时空的奥秘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城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
佛经一般都是以“如是我闻”或“我闻如是”开头的,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开场白了。佛陀临涅槃前交待阿难,每部佛经的第一句话一定要说“如是我闻”,表示经典的确是从佛陀那听来的,或者是佛所印可的,不是随便什么人乱说的,这样就能给我们后人以信心,大家才不会有多余的争议。
这里这个“我闻”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阿难是佛陀的堂弟,出生于佛陀成道的那天晚上,二十岁的时候出家为僧,作了佛陀的机要秘书,当然,那时叫做侍者。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阿难只听闻了大概一半,之前没有亲耳听到的那些经典都是他过后辗转听来的。阿难的记忆力很好,天生的过耳不忘,这是他多生多世修来的能力,福德所感。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难号称是多闻第一,所以他记下来的东西在第一次结集经典的时候,得到了僧团的普遍认可,五百大阿罗汉承认他复述的经典的确都是佛说的,丝毫没错。
那么,这个“一时”,可以理解为“那个时候”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佛陀说法,弟子信受,感应道交之时”,通常对“一时”的解释差不多都是这样子。有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佛经上不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而非要说一时呢?因为这是印度的传统习惯,他们那边向来对历史记录、对时间不怎么重视,和我们中国不太相同。你们有谁去过印度旅游就晓得了,那儿的老百姓基本上没什么时间观念的,约会迟到个一天半天是很正常的事,那里的火车也经常晚点,十几个小时都不来,可以把你急死气死。所以有人就说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不可靠,最难确定的事情大概有那么三个:第一是天气预报,第二是爱情婚姻,第三就是印度的火车!(众笑)
现在我们看到的佛经,几乎所有的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八个字里其实包含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奥秘——时间和空间的奥秘。这里面就有一个故事了:从前有这么一位出家人,他好像是住茅蓬的,没有住在寺庙里,几十年来都是他的一个居士朋友在护持供养他。这位师父平常也没什么特别的表现,普普通通、老老实实一个出家人,就是爱读《法华经》。突然有一天,这个师父就对他的居士朋友说,过几天我就要走了,要往生了,临走前给你讲一次《法华经》吧,以报答你多年的护法之恩。这个居士没有想到,自己护持的师父居然有了这样的大成就,预知时至,那当然是又悲又喜啦,于是他就按照吩咐准备好了法座。
到了那一天,那个出家师父就搭衣持具,礼完佛就上座了,下面站着居士一家,恭恭敬敬地合掌等着,希望能听到从来没有听闻过的妙法。这时那个师父就说了,注意!我现在就要把《法华经》的最大秘密告诉你们,注意听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说完“啪”地拍了一下桌子,就往生了!
呵呵,《法华经》的最大秘密——我看你们有人傻眼了,想不通对吧?“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大家平常看佛经往往都会自动过滤、自动忽略掉的一句话,居然就是《法华经》的最大秘密,这个不是开玩笑吧?其实不是开玩笑,这八个字,的的确确,正是所有佛经的大秘密!原来老佛爷早就把宇宙时空、生死涅槃的真相藏在每部佛经的开头,开宗明义,他早就把大秘密告诉我们了,只不过因为我们笨,没有领悟到而已。所谓“一时佛在”,时空的奥秘,生死的奥秘,尽在其中矣。如果有人能明白的话,那么这部《维摩诘经》你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用再看了。
有人明白吗?师父多嘴提示一下,我也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的,这个“一时”其实是指时间的奥秘,这两个字里包含了时间的真相,“佛在”则暗示了空间空性的奥秘,“一时佛在”是法界海慧、真如觉性,是诸法实相,是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这个其实也就是净土无量光寿的境界,只有真修实证的修行者才会了解。顺便说一句,这个不是靠想能想明白的东西,所以大家也不要在这里费神、瞎猜了,我们继续往下看经文,一切答案都在后边。
「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佛的全称应该是“佛陀耶”,此外还有两个比较有名的称谓——“如来”和“薄伽梵”。这里的“佛”指的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也叫释迦牟尼如来。至于“如来佛”这个名词,那是吴承恩的发明,乱来的,不能作数。在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里,一般都将“佛”翻译成“薄伽梵”,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人,大家不要换个名称就不认识了。
在小乘佛教盛行的区域,比如泰国和西双版纳,那里的修行者一般都认为只有一个佛,也只承认一个佛,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但是在我们大乘佛教的体系里,“佛”却是一个通称,十方三世所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天导师,都可以称之为“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数量,那是无量无边、不可计度的,就好像数学里正无穷大的概念,你不可能找得到最大的数字。
那么,这里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佛是什么?他是人,还是神?现在只要一讲到佛,很多人就把他理解成古印度的一位王子,通过修行发现了一些道理、然后开创了一个宗教——这是很普遍的一种看法,不算错。但如果我们把中国翻译的这个“佛”字拆开,你就会发现,一边是“人”,一边是“弗”,“弗人”,不就是“非人”的意思吗?但是“非人”就一定是神吗?那也不见得,那只是表明了佛陀的境界是非人所能妄测的。按照我的了解,佛陀其实是老师来的,他是来教导我们实践真理的老师,虽然佛陀的生命境界远远超越了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甚至超越了“神”所能理解的范畴,但他仍然还是一个人,一个无事人,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更不是那个泥塑木胎的偶像,这点大家别搞错了。
佛陀的这一辈子,可以说,他一直都在破斥迷信、破斥执著,但是没曾想,他老人家自己最后却成为了别人迷信妄求的偶像、对象!那像我们都晓得的,一般人到寺庙里来烧香拜佛求保佑,那个潜意识里,都是把佛陀当成了一个可以主宰祸福的神祗,要不就是一个可以等价交换的生意对象,却不知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不知道因果的道理。什么香蕉、苹果、红包往寺庙里供了一大堆,但是自己做人做事的心态行为却一点也没改变,所以痛苦倒霉的事情该少的还是一点也没少,外甥打灯笼——照旧。有些邪知邪见的人,自己搞不懂道理,那往往就会开始在那抱怨了,抱怨佛不灵,抱怨出家人骗他,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却偏偏不晓得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说实话,这种错误很愚蠢!这就是所谓的“三世佛冤”了。
大家最好能明确一点,我们的佛陀并不是创造宇宙的上帝或神,这点很关键。佛陀说过,如来的境界在宇宙中是全知的,不可思议,但他没有说过是全能的,这就是佛法和一般宗教迷信的不同之处。换句话说,就算是佛陀也必须遵循宇宙的各种客观规律,这个规律的真谛是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的。比如说“缘起性空”的因果律,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就会种下因,就一定会产生果。这个因缘果报,每个人、每个众生都必须自己负责,佛陀不可能、也不会无缘无故地代你承受或转化。所以佛陀只是教导我们要如何地种善因得善果,要如何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他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好、很具体的方法。除此之外,那些跟教育事业无关的事情,比如说发动一场大洪水把所有人都淹死,或者把所有恶人一脚全都踹进地狱里去,像这种事情那就不是佛陀干的了。同理,他老人家也绝对不会把所有人都直接提溜上天堂,没有那么轻巧!
其实在我的眼里,在我看来,佛陀不但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他老人家还是最好的医生,他给我们众生开的“药方”,流传下来就成了经典,其中大部分内容深邃无比,属于难信难解的范畴。所以学佛的人,对经典里面佛说的,那些我们暂时还不能理解、不能验证的内容,你可以存疑,但是你不要轻易地否定它,不要急于下结论,这是追寻真理的修行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一个学习态度。
下面这句“毗耶离庵罗树园”,这是这次法会的初始地点。毗耶离是天竺的一个小国家,是当时中印度的一座名城,长者维摩诘就居住这里。这个国家据说五谷丰登,广博严净,人民好乐正道,因此被称为毗耶离,这个词翻译成中文就是“广庄严城”的意思,这是一个非常广大庄严的地方,福德所感。而所谓的庵罗树园呢,庵罗是一种果子,似桃非桃,这个园子里种了很多这种果树,所以被称为庵罗树园。
此外庵罗还有另一个意思,它是指庵罗树女,一个女孩子。传说中,这个女孩子是从庵罗树里生出来的,很奇怪,但是她的相貌美得不得了,绝代佳人,倾国倾城。想要见她一面的王孙公子非常非常多,北京话“海了去了”,谁想见她得先出三个金币,还得排队、预约,比现在的那些什么大明星要难见多了。不过这个女孩子很有善根,她学佛后,就把整个庵罗树园都供养给了佛陀,供养给了僧团,作为出家人修行布道的地方,这个功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大家要晓得随喜。
(8)大成就的境界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比丘是出家修行者的统称,当时跟随佛陀听法修行的出家人有很多,其中大比丘僧有八千人左右。要能证到阿罗汉的境界,解脱了,才有资格称之为大比丘。
至于到场的菩萨那就比较多了,所谓“三万二千”只是一个大概的数。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觉悟有情”,只有那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大慈大悲、福慧具足者,才可以称得上是菩萨。说起来我们都是因地上的菩萨,像我们天天都发的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其实这就是菩萨道关于发菩提心的修法,凝炼精确,包罗万有,真做到了,就可以成为果地上的菩萨。
下面一连串经文,从“众所知识”开始,到“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都是在赞叹菩萨的各种福慧成就、万德妙行,我们学佛人所要努力达到的,就是这些大乘菩萨所标榜的伟大境界。
所谓「众所知识。」意思是说这三万二千位大菩萨,他们生生世世都在以慈悲之心利益众生,就像日月经天,所以他们的学问道德和智慧成就,才会被一切众生所景仰,名声传遍十方,一切众生都受过他们的恩惠,也都知道他们。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这是讲,这些大菩萨的六度万行已经具足圆满,他们所证到的解脱智慧、般若神通,不是迷信,不是想当然,更不是死板功夫,而是如珠走盘、活泼灵动的一种真实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这是讲,这些大菩萨因为广修功德,广修自利利他之行,深契佛心,所以他们能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威德神力的加庇。可以说,一切菩萨道的修行者如果想要得到究竟解脱,想要得到纵横自在的大成就,那就必须要依靠诸佛世尊的威神加庇,非如此不可!这就是佛力不可思议的道理。
这个也是要实修实证才会明白的境界,在修行的某个阶段,修行者必然会体验到某种令人绝望的黑暗和无明,这时候所谓的“自力”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只有绝对的臣服,只有完全仰仗佛力的摄受和接引,修行者才能最终有所突破。根据一些过来人的经验,这个时候的修行者如果没有内在本尊、内在佛的指引,想要穿越这个意识的深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更上层楼的结果靠的不是自我意志,而是如来的恩典,所以这句“诸佛威神之所建立”是对客观事实的直白描述,不是客套谦虚。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这是讲,每一个菩萨为报佛恩,都会发愿生生世世像城墙般地守护佛法命脉,承先启后,弘扬正法。那么到了现代,这个时代的发展,对我们修学大乘佛道的修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诸位受了菩萨戒的大德,你们中间受了菩萨戒的大德要注意了,为了自觉觉他,救度众生,我们不但要尽量地通达出世间的佛法,最好还要尽量精通世间法,要了解一切知识技能,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这样才可以说得上是“受持正法”。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永嘉禅师曾经在他的《证道歌》里说:“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形容菩萨真真切切地证到了诸法实相,就像前面讲的“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所以菩萨在对外说法的时候,能够破斥一切魔道外道的错误邪见,犹如狮子一吼,震慑群邪。那么,凡是有缘听闻这些菩萨说法的众生,就有了改邪归正的机会。
这些大菩萨个个名声远播,这个名不是“位高权重”或“富甲天下”的名,不是你多有钱、多厉害的名,而是多生多世“弘法利生”、“智慧解脱”的名。菩萨的名是福慧累积的一种自然呈现,有善因,就会有善果。所谓“红尘多少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红尘的名就算再怎么流芳百世,也不过是局限在地球的一隅,局限在地球的一角,但是菩萨的名却能够千生万劫、十方三世永远流传,这种大名不是刻意求能求得来的。大家要知道,菩萨修持的那种济世利人之心,可以说勇猛到了近乎极端的程度,他们在面对一切苦难挑战的时候,绝对没有任何逃避畏惧的心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他们的名声才能普闻十方,弥满法界,这个都是有因果、有道理的。
远的不说,像近代当代的一些菩萨,比如说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太虚大师、弘一法师、梦参老和尚、德林老和尚、佛源老和尚、慧律法师、大安法师、李炳南老居士、南老南怀瑾等等,这些都是拥有极高声誉的弘法大德,学佛不学佛的人很多都知道他们。他们的言传身教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他们的教化而弃恶从善,趣向解脱之道,所以那真是很功德无量的事!因此奉劝大家赶紧和我一起随喜,据说随喜的功德和菩萨弘法实修的功德是一样的。像这些,就是现成的“能师子吼,名闻十方”的例子。
(9)慈悲安众生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所谓“真友不待请”,真正的朋友是不用请的,他自然就会来。佛经上讲,菩萨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做一切众生的“不请之友”,菩萨就像我们众生的好朋友,你有困难的时候,不用邀请他,他自己就会主动来帮忙,有时甚至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当然,像我这种不请自来的家伙,很明显是来打秋风混饭吃的,不在此例。
要注意这句“友而安之”,这个“友”是友道相处、保持善缘的意思,“安”是令人安心、安乐的意思。这个要做到可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的亲人、爱人、朋友都相处不好。像甜蜜蜜的两口子,刚开始都是爱得死去活来的,刚结婚嘛,头还是昏的,但用不了多久,两个人就没感觉了,左手摸右手,相互之间厌烦得话都不想多说。据我观察,我们这个人世间的夫妻绝大多数都是怨偶来的,都是忍着过的,忍不了就崩啦,能够琴瑟和谐、幸福美满的极少极少。如果说婚姻是一场考试的话,那么能在这场考试里及格的人恐怕没几个。关系那么深的夫妻都尚且如此,所以要做到和缘分一般的众生安然相处,不生厌恶之情,那个难度就更高了,不是普通的高。
这个众生之间的缘分是很奇怪的,缘深缘浅,善缘恶缘,难说得很。那像有的人,你明明才头一回见,感觉却像是认识了很多年的老朋友,相处起来亲切自然,就像那个什么对绿豆——对上眼了,这就是你和他的善缘。而有的人呢,莫名其妙地就会跟你互相看不顺眼,其实双方也都没有做什么互相伤害的、出格的言行,但就是彼此讨厌,也找不出什么具体原因,这就是恶缘。这样的事大家可能都碰到过吧?
至于菩萨和众生的缘分那就比较难理解了,因为那是“无缘”——“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里面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按照佛陀的说法,我们众生其实是生活在一种时空的幻境界里,我们是活在一个秽土的梦里,而菩萨则活得真实觉醒,所以他不论去到哪里,他的境界都是净土。觉醒和幻梦、净土和秽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状态,“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那当然就是无缘!但幸好菩萨有“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的慈悲,否则那就不是菩萨了。只有洞察无缘同体的真相,证入甚深空性的人,才能开显出这样的慈悲——“友而安之”。
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那个“慈悲”,其实不过是怜悯心、同情心、柔软心、善心和爱心,那是有我、有为、有分别、有限度的,带着无明,那不是我们佛教定义的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必然包含着洞察真相、超越生死的大智慧,那是一种“不厌生死,不住涅槃”的无碍状态。在《楞严经》里,代表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曾经描述过自己修持的圆通法门,他说,当他修到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的境界时,曾经体验到了一种非常殊胜的状态,此时的他——“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像这个才是真正的慈悲心,这可以说是对慈悲心的最好总结。建议大家得空去把《楞严经》的这一段找来看看,后面还有很多内容,看了你们就会知道佛菩萨的慈悲是拿来干什么用的了。这种慈悲是绝对无我、无限量、无条件的,我们有做到任何一点吗?没有!所以我从来就不敢把“慈悲”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上。
真正的慈悲心能够让人“友而安之”,这个可不是理论空谈。不但是人,就连其它众生、其它动物也都能够友而安之,修行者的这个慈悲心一旦打开,就能和各种动物、甚至和毒蛇猛兽和平共处。在佛教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就有很多了,像什么“百鸟衔花供养”,“龙王皈依受戒”,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一些。那么现在,师父再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在湖北的黄州出了一个无名僧,他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见人就是一句佛号,别的从不多谈。这位菩萨的性格很有意思,他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喜欢在夜里大声地念佛。平时这样做倒还没什么,但那一年张献忠攻打黄州城的时候,他也这么干,那就要了老命了。
他居然大半夜的不睡觉,跑到城楼上去高声念佛,官兵们被他吵得啊,一个两个那是火冒三丈。这的确是太过分了,大家白天刚刚打完仗、杀完人,辛苦得要死,晚上想眯个眼都不行,那当然是气坏啦,于是众人愤怒之下,就把无名僧捆绑起来从城墙上丢了下去。“噗”的一声,听到有东西砸地上的声音,应该是完蛋了。可是没过多久,咦?大伙却看到无名僧莫名其妙地又出现在了城墙上,还是高声念佛。那些官兵也不客气,上去就又把他给捆了起来,又丢了下去,这样丢下去又上来,丢下去又上来,总共有四次之多。每次从东边的城墙丢下,他就从西边的城墙上来,从南城丢下,他就从北城上来,搞笑得很,大伙儿这一晚上过得比打仗还累。这个时候城里的总兵听说了这件事,他比较聪明,知道这个师父不是普通人,于是就下令不许伤害他,让士兵们待之以礼——无名僧这才拍拍屁股走人,不玩了。
后来有一次,在黄州城的附近有个猎人逮到了一只大老虎,正好被无名僧看见了,他就想买来放生。不过那个猎人开口就要价三十金,无名僧口袋里却只有四金,钱不够。那个猎人就说了:“如果你能抓着老虎的耳朵,提起来绕行三圈,那我就把老虎便宜卖给你。”这很明显是在刁难了,一般人哪敢啊,一般人连老虎的屁股都不敢摸,更别说是去抓老虎的耳朵了,老虎身上有一种很威猛的煞气,那真的就是人见人怕的。谁曾想无名僧一听正中下怀,只见他对老虎吩咐说:“喂,你听到了吗?你要乖乖的哦!”然后他就抓着老虎的耳朵绕了三圈,老虎一点反应都没有。那猎人一看就傻啦,没办法,说话要算话,所以他只好按低价把老虎给卖掉了。可是麻烦事紧接着就来了,那只老虎从此跟着无名僧还不走了,无名僧到哪儿它到哪儿,怎么赶都不愿离开,这怎么办啊?总不能带着一头老虎住在城里啊,所以无名僧只好领着老虎一起去了附近的山里居住。
这件事情很快地就传到了当时的湖北省领导巡抚卢大人的耳朵里,但是巡抚大人不相信,认为这是妖言惑众,假的!所以他就专程到山里走了一趟,要求见见老虎,如果没有老虎那就要治无名僧的妄言之罪。结果无名僧说你想见就见呗,一叫,老虎就把头从窗口里伸了出来。卢巡抚还不信,还想要见见老虎的全身,无名僧于是就招招手,那只老虎大吼一声就跳了出来,杀气腾腾的,把卢巡抚带来的一干人等吓得腿都软了。从此以后,卢巡抚对无名僧那是恭敬得不得了,自称弟子,就这样成了佛门的大护法。这个故事说明,万物皆有灵性,但是老虎要比人好度多了,老虎都知道不能伤害的高僧,人却敢反复地伤害,可见在所有的刚强众生里,我们人是最难办的。
我记得在其他教派里好像也出过类似的人物,比如十二世纪的天主教,有一位叫做圣方济的修士,他曾发大愿要专门服务穷人和病人。在他那个年代,西方正流行各种传染病,像什么麻风病、黑死病之类的,人人都怕得要死,在圣方济之前,已经有不少修士因为照顾病人而献出了生命,但是圣方济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道路。这位天主教的菩萨有点像我们佛教传统中那些修头陀行的苦行僧,他和他的追随者完全放下了对财富、对奢华的执著,一辈子只穿一件灰粗布的大衣,只有两条裤子、一根系衣服的绳子,此外一无所有。据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效法基督,更好地去服务穷人和那些被抛弃的人。圣方济去世后,有很多人,包括一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一致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圣徒之一,他的德行影响了无数的后来者。著名的德兰修女,又叫做特蕾沙嬷嬷的,据说就是他的忠实追随者。
圣方济是一个真正拥有慈悲心、拥有大智慧的人,他虽然很穷,没钱没地位,但是他却生活在一种很自在、很好玩的境界里。他称呼游鱼、蟋蟀为兄弟,叫知了为姐妹。他在路上看见虫子会拣起来放到草丛里,免得它们被踩死。在野外静修的时候,经常会有野兔、山羊形影不离地跟着他;甚至凶恶的豺狼也愿意跟随他,很柔顺地依偎他。有一次在一个大湖中,一条大鱼追逐着他乘坐的船,久久都不愿离去。最喜欢亲近他的还是那些可爱的小鸟,每次圣方济讲道的时候,都有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很多小鸟,争先恐后地停在他的头上、肩上、腿上,还有手掌上,有的甚至还藏进了他的衣服皱褶里、口袋里。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了,一个人全身上下都停满了小鸟,那是一个什么形象?很搞笑对吧?那些没有抢到位置的小鸟就落在他面前的空地上,仰着它们的小脑袋,瞪着它们的小黑眼睛,看着圣方济,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话,那个样子很好玩。此外还有一次,圣方济在一个城市里讲道,有一群燕子就在屋檐底下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地聒噪个不停,吵得很,圣方济就对它们说:“小燕子啊,你们已经讲得够多了,现在该听一听我讲上主的道理了。”结果话音未落,燕子们立刻就安静了。
有意思吧?这个就是菩萨“友而安之”的境界,没有真正的慈悲心,没有真正的大成就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菩萨是荷担如来家业的人,如来的家业就是佛法僧三宝啊,佛陀在《华严经·明法品》中说:“发菩提心,佛宝不断;演说正法,法宝不断;受持戒行,僧宝不断。”也只有具备如此修养的菩萨,才能挑得起三宝的重担,续佛慧命,不令佛法断绝。
(10)魔是老朋友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在我们佛教里,所谓的“魔”有四种,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词:第一是烦恼魔,又叫做欲魔,我们的欲望不断,烦恼痛苦就不断,生死轮回也就永无了期。根据经典,至少要证到八地菩萨无生法忍的境界,才能烦恼永断,降伏欲魔。那么,这个烦恼欲望如果细分起来的话就太多了,佛说我们人一念之间就有八万四千烦恼,贪瞋痴慢疑都是。你们女众同胞的烦恼就最多啦,爱的时候死去活来,恨的时候也死去活来,一会儿隆隆这里,一会儿整整那里,好好的眉毛拔光,明明是八字眉扫帚眉的,楞把它修成了柳叶眉,画一条弯弯的线,远看是眉毛,近看是根线,都不知道哪里好看。然后是拉皮抽脂,这个那个的,没完没了的折腾自己,所以女人的头上那不叫头发,叫三千烦恼丝。当然,我说的不是你们,我说的是外面的,慧律法师经常用这招。李白就曾经写诗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个形容的其实就是烦恼魔。
第二是五阴魔,又叫做五蕴魔,色受想行识五蕴,也就是我们物质和精神的这个身心和合体。《心经》上经常讲的“五蕴皆空”,我们这个身心生老病死,无常变化,其实只是暂时存在的假象,空的,似有实无,是幻有。如果我们认假为真,以为这个就是我身,这个就是我心,以为这个就是自我的真相,那执著就来了,人我的分别就来了,欲望烦恼就来了,贪嗔痴、痛苦、生死轮回就来了。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了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观念导致了错误的心态,错误的心态导致了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导致了错误的结果。我们人这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在追求错误的东西,都是在围绕五蕴身心打转,乃至生生世世都受制于它,不得解脱。只有那些实证到无量光寿的清净法身,突破身心幻相的修行者,才能彻底降伏这个五阴之魔。
第三是死魔,又叫做无常魔,其实这个是我们大家的老朋友了,我们千生万劫来跟它打了无数次交道,学了很多东西,但是我们最怕的还偏偏就是它。像前面李白的那首诗后边还有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个人一照镜子,发现头发怎么忽然之间就白了,这个时候才知道老之将至。那么紧跟着老来的是什么?那就是病魔和死魔,病魔算是死魔的先遣队。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什么海啸、地震、战争、疾病,各种天灾人祸,一般人永远也不知道死魔会何时到来,所以永远对它充满了恐惧,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恐惧。有些人相信死亡之后,会有一个阴森可怕的冥王或者判官,举着巨大的镰刀,拿着一本生死簿,根据他一生的善恶功过来裁判他,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仔细想想,估计是下地狱的可能性高些,所以怕得要死。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误解,把死亡看成是负面形象的魔鬼实在是有点儿冤枉。如果师父告诉你们,死亡其实并没有你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你们信不信?(居士答:信)那你是迷信!(众笑)对那些有智慧、有准备的人,对他们来说,死亡其实是一份礼物,生命的礼物,是重新来过的礼物,更是一个机会,一扇大门——一扇通往解脱的、回家的大门!
说起来,在座的诸位大德、包括我,都是已经死过无数回的人了,那么下面我将要告诉你们的东西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才对,请留意倾听!在我们这个生命死亡的那一瞬间,不管你是怎么死的,由于五蕴的分解,我们的神识或者说“灵魂”——请原谅我用这个比较普及的词,虽然不太准确,但是没有办法——我们的神识或者说“灵魂”往往会有一种俯视物质世界,从身心抽离的向上移动感,在死亡的时候,在五蕴分解的时候,会有一种从身心抽离的向上移动感,好像被一种力量给拉扯着。这个“吸上去”的感觉其实是我们意识的注意力焦点从外在世界向内转移的结果。最后这个神识会完全离开肉体意识,以巨大的速度穿越黑暗领域。
这时的你我——每一个执著的“灵魂”,或者说每一个还有执著的“灵魂”,他对声光的感知能力都会飞速的增长,“灵魂”能够非常清晰地看见、听见许多从前被认为是宗教幻想的、虚构的精彩景象。那么伴随这种能力出现的是一种超意识的觉醒状态,比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所了解的那种普通的感知状态要生动清晰得多。此时此刻,绝大多数的“灵魂”都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回忆,开始重新记起某些被埋藏了很久很久的东西,部分实相会顿然或次第现前。不过可惜的是,在这个阶段,往往只有那些为数不多的、信心清净、训练有素的心灵,才能把握到那瞬间显现的自性心光,不怀疑不恐惧,欢喜融入,从此超越三界幻相,归家稳坐。
要想从时间和死亡的手中顺利逃跑,我们的“灵魂”首先要放下的,就是对这个肉体的种种“坚固妄想”,种种认同,包括各种针对感官享乐的迷醉刺激,这个是必须的第一步。然后是低等和高等的各种心意识体验,包括各种禅定境界,不管它们如何的美妙,如何的狂喜,那也只是沿路的风景而已,经过就行了,不值得停留。最后必须要放弃的,则是这个灵魂的本身——这是最根本的“自我”妄想和颠倒执著,自以为是独立个体的“灵魂”,其实只不过是无限意识海洋中的一个小小水泡罢了,这个水泡还是虚妄的,还是幻构的。觉悟到这个真相的“灵魂”,就能超越有限和无限之间最细微的二元对立,超越水滴的幻相,回归大海,这时灵魂得到的就是所谓的中阴解脱。当然,我这里说的还只是大略概况,还有其它更复杂、更微妙的情况,以后得空再和大家来详聊。
这是第三个死魔,那么第四个就是著名的天魔了,他是欲界天最高一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也有说他不是天主的,他的梵文名字音译过来叫做波旬,实际上他可以说是整个欲界宇宙的主宰,他是三界众生所有欲望的人格化现。所以天魔的力量很大,修为也极高,他对业力的了解、对生命修行过程的那种认知,并不比许多高境界的修行者差。他和色界天的天主摩醯首罗一样,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去妨害正法,去考验那些修行到了一定程度的人。能入他魔眼的修行者那都是有相当功夫的,普通人他一般还不怎么爱搭理。他最擅长的手段,就是利用我们人性的弱点,让修行者自己制造修行障碍。他可以潜入人的潜意识或梦境里——他有这样的神通——他有很多很巧妙的招数,可以影响你的思维,激发你的心魔,让你产生种种妄念,进而迷执五欲,退失向道之心,很多修行者不知不觉间就会着了他的道,中了魔,所以他才被称为是天魔,号称魔中之王,他是一切魔中最厉害的,对修行者的障碍是最大的。
不过老实念佛的人基本上不用担心他,只要你坚信佛力,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地念下去,那别说天魔了,什么魔都拿你没办法。因为他找不到机会,你就像是一个铁馒头,魔王根本找不到下口的地方,除非你妄念纷飞,又不信佛力,那就很难讲了。在很多大乘经典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说这位天魔其实是大菩萨故意化现的,他走的是和佛陀相反的教育路线,所以大家倒也用不着怕他,怕也没用!在我们这部《维摩诘经》里面就有关于他的很搞笑的故事,往后我们会慢慢讲到。
本经这里说,菩萨不但把这四种魔,什么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都给降伏了,同时还把所有的外道也给折服了,这个当然靠的不是拳头。讲到外道,也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古印度的外道学派多如牛毛,佛陀当年曾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九十六种之多,各种奇奇怪怪的观点和修行方法层出不穷,像什么提倡拜火的,提倡裸体的,提倡苦行的,提倡性力的,琳琅满目,各有各的信众团体,很有点我们春秋战国时候那种百家争鸣的感觉。还别说,其中有的人那个思想学问还相当高明,他们的德行功夫都很好,有的还有大神通,所以不可小瞧。在我们佛教的定义里,关于外道,有所谓“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的说法,那么心内求法,就是内道、就是佛道了吗?要小心,佛陀可没这么说过,不要开口就乱道,这个问题先丢给你们,大家自己回去好好琢磨琢磨,我们后面讲到三解脱门的时候再来详谈。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所以师父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说一下。我经常看到、听到一些居士、还有出家师父,他们随便诋毁其它宗教,鄙视其它宗教的修行者,动不动就轻蔑地说别人是“外道”,有些人甚至错误地把外道等同于邪道。本来外道不是骂人的话,但现在也变成骂人的话了,我提醒你们哦,这可是很严重的恶业!说别人是“外道”的人,你了解人家“外”在哪里吗?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受了三皈五戒,受了菩萨戒就是内道了,搞不好你是在贼喊捉贼,你自己就是一个大邪见人,是个外道而不自知!佛陀曾说:“若人诋毁外道宗,远离毗卢遮那因。”毗卢遮那因就是成佛的因,如果有修行者不懂乱说,人云亦云,诽谤他宗,那他的心态早就已经不是在学佛了,还想成佛?还想解脱?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的老佛爷在过去生修菩萨道的时候,就经常以婆罗门和仙人的外道形象出现,而诸大菩萨化身千百亿,“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密行密迹,鬼神难测,所以什么是外道?什么又是内道?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谁都知道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但你们知道九华山的护法神、全山总护法是谁吗?知道请举手。我猜你们也不知道,九华山的全山总护法叫做王灵官,听说过吗?他在道教中是大名鼎鼎的“玉枢火府天将”,身穿黄金甲,赤面红须,相貌威猛,额头上还有一只眼睛,据说是“三眼能观天下事”,手中拿着一根神鞭,“一鞭惊醒梦中人”,他的神像就供奉在九华山的祗园寺、甘露寺、肉身宝殿等等好几个地方。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佛教的护法神是外道吗?所以,如果没有圆融透彻的见地、没有洞察真相的慧眼,修行者最好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随便评判他宗他教,不要随便评判他人,免得造业。别到时候在现实生活中莫名其妙地摔跟斗、倒霉,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除非一点,对方的知见是很明显的大邪见,正在误导众生,那么这种可以破斥,这是允许的,不算犯错,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时机,否则效果不见得会好。
其实,真要说起来,所谓的外道并不可怕,那些混入僧团内部,穿着我们佛教的僧衣,显现比丘形象的外道才是最可怕的,他们利用信众弟子对他们的盲目迷信,利用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曲解佛法,胡说八道,戕害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法身慧命,像这种人才是最可怕、最应该警惕的。所以,穿上这身衣服责任重大啊,我个人观点,宁可你一句话都不说,也不要乱说,你害自己可以,但是不要害佛教,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众生的供养,对得起佛菩萨的护念啊!另外,诸位作为佛弟子,尤其是受了菩萨戒的佛弟子,为维护正法,对于那些破坏正见、破坏法眼的邪知邪见就应该毫不留情地指出,依法不依人,这是没有什么条件好讲的!在法上是没有什么人情好讲的,大家可别被这身衣服,或名声地位之类的光环给唬住了。
这里要说明一点,像这种对邪见的批斥不属于什么“说四众过”,这种对邪见邪法的破斥是合乎菩萨戒和慈悲心的。我们佛教讲慈悲,但慈悲并不是没有原则的纵容,不是和稀泥。菩萨畏因,但并不等于菩萨怕邪!因果不是拿来吓唬人,不许人开口的,只要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那谁都可以摆出来依法辩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从佛陀到龙树菩萨到达摩祖师,历代高僧大德,他们破斥邪见的事情难道干得还少吗?这其实也是修行的一部分,所谓“苟利佛教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在这种事情上,大家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就对了,要以圣教三宝为念,不可以听任邪说横行。不过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破斥邪见的时候必须要依法如法,对事不对人,不能进行人身攻击,不能辱骂、诅咒,更不能诽谤和造谣,否则我们和那些大邪见者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这是讲到外道顺便一提,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我们先简单解释下何谓盖缠。所谓盖有五种,第一是贪欲,第二是嗔恚,第三是昏睡,这三种都很好理解;第四是掉悔,这就有点不好懂了,掉悔是指一种心理浮躁、糊里糊涂,然后常常做后悔事的状态;第五是疑法,就是不相信圣贤或师长说的话,怀疑正法,这个是我们众生最致命的毛病。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是所有善根里面最重要的。要有信心,你才有可能听得进师父的话,才有可能听得懂。不然,师父在那里辛辛苦苦地给大家讲东西,你却在心里边直嘀咕:“嗯,不知道师父讲得对不对?他看上去那么年轻,我走过的桥可能比他走过的路还多!”——呵呵,你连最基本的信心都没有,尽在那取相分别,拿自己那把扭曲的尺子来量人,那就麻大烦了,没有信心,一切免谈!一个疑神疑鬼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什么道业的!那么,我们前面讲的这五种情况就像是下雨之前,那满天密布的乌云,遮住了我们的本性,盖住了我们的自性灵光,所以才叫做五盖。
而所谓的缠呢,这个缠有十种,无惭、无愧、嗔恚、覆藏、悭贪、嫉妒、睡眠、悔恨、掉举、昏沉,这十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就像绳子一样,把所有的众生都捆绑得牢牢的,不得自在,所以叫做十缠,缠缚的“缠”。
其实这个人世间让我们不得自由的束缚实在太多太多,多了去了,何止是五盖十缠啊!像在《大智度论》里就有讲,“盖有无量盖,缠有无量缠”,一切苦乐善恶、身口意业统统都是。这些其实也都是魔,都是我们天天见面的“老朋友”。只有修行到七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彻底斩断和这些“老朋友”的牵扯,真正地永离盖缠,“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那时体验到的才是真正的寂灭清净。像我们平常打坐念佛,偶尔清净个半天一天的,那是瞎猫撞着死耗子,做不得数的。
嗯?我突然发现,好像讲得太多了是吧?这部《维摩诘经》才刚开始没几句,我就给你们讲了那么多法门秘要,好像有点划不来,又没有人鼓掌,(众笑,鼓掌)也没有人送我哈达!呵呵,说两句笑话,轻松一下,大家继续看经文。
(11)菩萨的内在美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这是讲,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外表看上去和我们众生是一样的,他也同样要做很多事情,这个饭要亲自吃,厕所要亲自上,他也同样有喜怒哀乐,但是他的心——注意听,菩萨的心恒常安住于中道不二正观,安住于般若解脱的智慧境界,不起无明颠倒,这就和我们众生大不相同了。所以菩萨才可以世出世间生死无碍,烦恼无碍,身心无碍,一切法无碍。因为无碍,得大自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到此境界,菩萨自然就能永离盖缠,得无碍解脱。这个无碍解脱,就是本经将要在下面详细阐发的不可思议妙谛。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这个念定是净念得定的意思,念念清净,定无不定,这是一种止观双运、寂照同时、动静一如的境界,离我们比较远啦,大家听不明白也很正常,先随便听听就好了,种个种子。这个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要净念得定以后,才能得总持法门,一切世间出世间的智慧学问,无不通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不成就,这样才能叫做总持。然后无边的妙用现前,自然开显无碍辩才,讲经说法的时候,犹如狮子一吼,震慑群邪,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前面讲的“绍隆三宝”,令正法不断。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这个是从布施到智慧的六波罗密,又叫做六度,这是大乘菩萨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六大法门。这六度中任何一门修行有成,其它五门也都会贯通,一法通万法通。这六度圆满之后,菩萨就能开发出种种智慧善巧的方便力,可以更好地去帮助众生。
这种力量的显现有时候会在众生能接受的常识范围内,不显山不露水,比如说布施医药、治疗病患、救助孤寡、修佛塔庙、开演正法等等。但有时候这种力量的显现就让人难以理解了,比如说生死自在、舍利放光、飞天遁地等等,在本经中维摩居士还示现了小能容大、身外化身、掌控时空的种种大能,像这些属于神通感应范畴的东西,一般凡夫往往就很难接受了,尤其是那些被唯物主义洗了脑的人,更是会本能地排斥它,或者把它归类于神话想象。但是对真修实证、对通达其中道理的修行者来说,这些力量和境界并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地方,一点也不稀奇,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佛菩萨不论显现什么程度的方便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对症下药,救度众生!这点希望大家了解。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心经》上讲“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萨于无修无证中广修六度万行,乃至回归、实证到了一无所得的境界,就会和实相法身念念相应,(弹指)当下念念之间,中道般若正智现前,就能契入本来面目,明了一切法缘起性空,本自不生,本自不起。这个时候的修行者,心态上回归平常,行为上回归自然,他处于一种无取无得、不著不住、不惊不怖的虚空道境,虽然照样行住坐卧、吃饭说话,但起心动念之间,心相永灭,广度众生而不作度生想,不起我见,不起法见,不起我相,不起法相。这就是“逮无所得,无生法忍”的境界,至少要七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证得。
大家要注意这个法忍的“忍”字,这是一种洞察诸法无我无生的大智慧。因为当修行者修证到那个实相无相的“空”的境界时,平时习惯的自我感会完全消失,身心六识会消失,时空感会消失,一切都会变得不同——其实“消失”这个词用得不是特别准确,但是我一下子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可能用“如梦如幻”会更好些——如果修行者的定慧力不够,见地不透的话,突然趋入这样的境界那是会害怕的,会有一种本能的害怕,真的!因为由头脑和感觉组成的“自我”——我们的那个“小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它”不在场的情景,完全无法理解这种“它”消失的情景。这个时候的修行者,如果他有心无挂碍的智慧,有直下承当的勇气,那么他就能够安住空相,无有恐怖,从此修行迈入全新的领域。所以这个法忍的“忍”字,是忍无可忍、安住不动的意思,不是忍受侮辱的忍。
像有的法师——是很有名的大法师哦,讲到这里居然连概念都搞错,真是乱弹琴!所以讲经的法师,最好多少要有一点实证的功夫,再不然就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心态,否则一旦讲错,误导众生,众生对你又是那么的盲目迷信,迷信权威,一旦误导,那因果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这是讲,菩萨虽然已经修到了无生法忍的道境,回家了,但是他并不贪著解脱的极乐,并没有舍弃我们众生进入无余涅槃,而是发起大悲行愿,随顺世间法起无边妙用,化身千百亿,深入六道,转大法轮,将自己证得的真理,随机施教,开示有情。虽然深入众生世界,但是菩萨已经不会再受影响,不会再退转了,这个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境界。不到这个境界,佛陀说,菩萨还是有退转的可能,要到了八地不动地以上,才可以说永不退转。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在《维摩诘经》的后面有一句话,叫做“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叫做“善解法相”。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众生的数量无边无际,如恒河沙,我们这些众生不但在外相上差别极大,那个内在的性格、能力、智慧那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是菩萨却能够一一了知无余。不但了知表面的幻相,更了知背后的真相,所以他们才能够像医生一样的,针对众生的毛病,对症下药,对机说法。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这是讲,菩萨以空性的智慧,以慈悲威神,超越一切的同时,普被一切,就像老天一样的,覆盖护佑住九法界众生。他们因此证得了四种大无畏的成就:
第一是总持无畏,这个“总持”前面解释过了,菩萨总持一切法,那已经不是什么“法门无量誓愿学”了,而是“法门无量皆通达”,法法通达,门门无碍,这个是多生多世修来的,菩萨因为有这样的成就,所以说法无畏。
第二是决疑无畏,菩萨了知一切法,能断物疑,世出世间的学问没有他不懂的。这就要求菩萨的知识面要很广了,什么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哲学、文学诗词、士农工商,所有的书籍都要看。菩萨不能被世间的语言、名相给障碍住了,一切知识学问他都要尽量地了解,所以做菩萨很辛苦就是这样,他必须要学富百车、千车、万车才行,否则怎么可能做到说法无畏?
第三是知根无畏,这也就是前面讲的“善解法相,知众生根”,菩萨完全了知一切众生的根性,了知一切游戏背后的真相和目的,所以他能够随缘度众,说法无畏。
第四是答报无畏,菩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他能够很善巧地回答各种问题,帮助我们众生透视心灵的症结,解开枷锁,没有任何问题能够难倒他,所以说法无畏,答报无畏。
像菩萨这样无所得,所以无所不得,无所知,所以无所不知的全才、通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像见到的不多,应该说是压根儿没见过,但是据我所知这种人是真有的,只不过他们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惊世骇俗罢了。他们可能会显现某一方面的特殊力量,但不会表现得像上帝一样的,无所不能。其实菩萨无所不知的道理说白了也很简单,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像是自动备份的电脑系统,里面储存了芸芸众生千生万劫以来轮回转世的所有经验和感受,所有知识和技能,它们就像种子一样的埋藏在我们的八识田里。这些资源实际上是共享的,如果我们能好好修行,像佛菩萨那样证入“无”的空性解脱智,那么就可以接通这个无量无边的资源宝库了。这时一切学问知识、一切神通变化就能为我所用,悉皆具足,这时你就会了解、你才会了解佛菩萨的存在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这是讲,菩萨积功累德,他们注重的是以内在的智慧德行庄严身心,不像我们凡夫,往往只重视美丽的外表,却忽视了内心的净化。尤其是女人家,最爱往身上挂一大堆金银珠宝了,女人对外貌打扮的执著远远超过了男人,这个是与生俱来的。明明是自己喜欢涂脂抹粉照镜子,却找了个理由,“女为悦己者容”,真是天晓得!(众笑)每次女人只要去逛街,她的老公或男朋友就会开始牙疼了,为什么?因为有的女人逛街前,光化妆就要花一两个小时,拼命往脸上涂,也不知道打扮了给谁看,然后她可以逛一天的街什么也不买,这个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会买一大堆一辈子只穿一次的衣服,只用一次的东西,把男人的钱包花得光光的,唉,好惨!
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智慧德行,那么再好看的相貌,再大的美女,看久了也就腻了,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在座自认为是美女的,你们都应该有体会吧?反之,一个人如果有内德,那么只要他愿意,就能生生世世感得相好圆满的色身,让别人一见之下就心生恭敬欢喜。甚至就算原来长得很难看、长得不咋地的人,只要具备内德,那他的相貌气质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让人刮目相看。那我就认识这样的居士朋友啊,一个好朋友,那位菩萨长的是真丑,公认的丑,但是他内在散发出来的那种光芒完全掩盖了他相貌上的不足。他的学问修养,他的为人行持,那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让人一接近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被摄受,就会安静下来,然后你会越看他就越顺眼,那个原来看上去丑丑的相貌里,居然隐藏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庄严。
我这位朋友现在可是大名人,国家级的大名人。像这样的菩萨,他们因为功德智慧成就的果报,心能转物,那个色身气脉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殊胜,那当然就用不着什么多余的外在修饰了,这个世间的装饰品,对他来说已经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也好,没有也罢,不稀罕。
(12)缘起 空性 心大心小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这个“名称高远”的名可不是我们世间的俗名,不是花钱能买到的。菩萨因为生生世世不知疲倦地教化众生,为众生牺牲,所以他们的名声才能普闻三千大千世界,他们的智慧成就、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永远流传;他们的崇高和伟大,也远远超越了须弥山。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这些大菩萨因为已经实证到了诸法实相,实证到了佛法的奥妙,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信不信的问题了,而是“知道”,所以这里才说“深信坚固,犹若金刚”。他们的信是深信,不是迷信,不是浅信,而是来自于切身体验的深信。达到这种程度的菩萨已经不会再被其它的歪理邪说所迷惑,于无上道永远不会再退转了。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这个是形容菩萨说法的境界,我们佛法的解脱智慧叫法宝。本经讲的这些菩萨已经修行到了第十地法云地,他们超越生死的大智慧就像阳光普照,凡是接触到的众生,无明黑暗就没有了,烦恼痛苦就没有了。他们开演的法义就像是起死回生的甘露,慈云法雨,滋润众生,能够帮助我们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从此解脱。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这个是赞叹菩萨的口业清净。菩萨讲经说法的时候,声音微妙悦耳,说理深入浅出,只要是有缘听闻的众生,每每一听之下,就能了解佛法的微言奥义,心生法喜。这样的法音能够引导我们众生得到生死解脱的真实大利,所以它在一切音声中要排第一,“微妙第一”。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这句话就比较复杂了。这是讲,菩萨以般若智观照诸法的实相,了达一切法缘起性空,生而无生,但又生生不息的道理,于是远离戏论,断诸邪见。那么什么是邪见呢?这个有无二边就是。有是一边,无又是另外一边,把有无当成了两个对立的概念,两个极端,这就是邪见。我们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执著“有”的人,他们以为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有”,是可见可得的实法,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由各种条件相互依靠组合而成的,本身并不能单独存在,也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本性,“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比如香和臭,如果没有香的分别,那就不会有什么臭的概念,对不对?
没有独立存在的香,也没有独立存在的臭,而且这个香臭之间也并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不变的本性。就像我们吃的饭菜,大家觉得饭菜很香是吧?如果香是香的本性,那么饭菜就应该一直是香的才对,但事实上,香喷喷的饭菜放久了就会发馊发臭,香喷喷的饭菜吃到诸位大德的肚子里,没多久拉出来,就会变成臭烘烘的“米田共”。但注意哦,这个臭是香的本性吗?很显然不是。那臭是臭的本性吗?也不是。这个臭烘烘的“米田共”一旦变成肥料,培育出来的稻米和蔬菜却非常好吃,你会觉得臭吗?
还有像龙涎香,号称是天下第一香,传说是龙的口水变的,但实际上它原来是鲸鱼的大便,臭得要死,但在海水里飘啊飘的,日晒雨淋,时间一长,居然就变成了稀有难得的奇香,珍贵无比。所以,香不是香的本性,臭也不是臭的本性,那什么才是它们的本性呢?佛陀说,万事万物的本性都是空性,包括香臭。香的当下,臭的当下,就是空的,香即是空,空即是香,香臭只是各种因缘条件具足后,产生的一种假象、错觉、幻有,所以它们才会变来变去的,没有固定的常态,善恶美丑亦复如是,一切法亦复如是。这就叫做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
这是讲执著“有”,而那些执著“无”的人呢,以为无就是“有”消失之后的虚空,什么都没有,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学佛,不管修习什么法门,不管你是参禅的、学密的、还是修净土的,往往都是以有所得心,来求无所得法,不知不觉间就和佛法背道而驰,落入了“有”的邪见,要不就是落入“空”的邪见。有的修行者,他以为“空”就是一片空无、一无所有,而且执著于这种想法,然后去观修一无所有的境界。像有些教人静坐的,要学生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他把思想暂时停止的那种辽阔感、虚无感当成了空,甚至当成了解脱——那就麻烦了,这样坐久的人,他的记忆力、智力和思考能力都会严重退化,这就是错解了“空”的后果。六祖曾经告诫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所以大家以后自己用功的时候,千万要记得这点,可别被那些比我这个“半桶水”还要“半桶水”的家伙给误导了。
佛陀在《大宝积经》里就曾经谴责说,修行者执著的“有见”,就算大如须弥山都还好救,但如果执著“空见”,即使是小如芥子许的“空见”,那就很难搞了。本来空性的见地可以说是我们佛教最高的见地,但如果有人执著空性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是隐藏在一般现象界或经验之后的某种东西、或某个隐密次元,那基本上有这种想法见地的人就无药可救了。有这种见解的人往往会堕入“无为坑”,以为什么都无、都空了,以为什么都不做叫“无为”,结果变成懒汉、自了汉,更严重点的还会堕落恶道、畜生道,因为愚痴啊,像这些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真正的“无”或空性是不可思议的,它超越了我们能想到的所有名相概念,像什么“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既非空亦非有”等等,这些文字概念只是在相对层面上帮助我们了解绝对真理的工具,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在本质上仍然是戏论。如果有人把指路的地图当成了目的地本身,那就上当了。这个无以言传的“空”的本性超越了所有的二元对立,只有它,才能以完整的视角洞彻万法真相。所以空性并不是普通人所以为的一种消极单调的东西,它并没有否定什么,恰恰相反,空性含裹虚空,包容一切,又出生一切,它只是很简单地、不带有色眼镜地觉知到了一切法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很多了义经典里,佛陀都曾经讲,空性——这个万事万物当下的真相,就是完美的大圆满!在那个相对的层面上,佛陀教导我们要以空性的见地来对治那种“现象界是真实存在”的虚妄见地,因为刹那生灭的万事万物的确不是真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有些人误以为,空性就是他原先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不再存在时所留下的“空无所有”,然后他又认为这种“不存在”才是真相——这样的邪见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谛,这种谬误要比相信“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执著见地更难医治,所以大家要警惕!
这一段可能不太好懂,这个缘起和空性的道理很深很深,以后我们会结合本经,结合实修再给大家作进一步地阐述,现在就不多说了。
那么,下面是“无复余习”,这个“无复余习”的余习又叫做积习,习气毛病,是指我们的身口意由于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惯性执著,一种机械运作,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造作生死业果。事实上,这个习有粗细之分,小乘的阿罗汉只是断了潜意识层面比较明显的一种粗习,而菩萨呢,却连无意识层面的微细习气都断尽了,所以叫做“无复余习”。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这是讲,菩萨说法无所畏惧,他发出的法音,就像狮子的怒吼,邪魔外道闻之脑裂;又像是霹雳雷霆,能够惊醒昏睡和沉迷的众生。这里不是在说菩萨的声音够大够响,而是形容菩萨讲说的法义能够直指人心,道理震撼心灵,犹如春雷一动,万物滋生,只要是有缘听闻的众生,他宿世的善根智慧就会被激发,是这个意思。
「无有量,已过量。」这句话是讲,这些大菩萨个个都已经证得了无量光寿的法身道体,这个法性真身才是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它是无形无相,遍及一切时、一切处的,非大非小,超过易理象数之外,也超越了时空的界定,所以这些大菩萨已经不会再有什么三界轮回、流浪生死的果报了,这称为无有量。而这些证得法身的大菩萨,在趋入真正无为无不为的大成境界后,他们的色身已经没有什么固定的形相和固定的性别了,而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希望菩萨是怎样的,或你的智慧程度是怎样的,那菩萨就会有和你相对应的化现,让你容易接受,“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们的这种生命状态,说实话,已经不是我们凡夫有限的心智所能测度的,这个称为已过量。
从前,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道喻的法师,他也是专修念佛法门的,他每天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几乎日夜不停。他还专门为自己造了一尊小小的佛像,只有这么大,三寸大小,这个的确是小了点。后来有一次,他念佛念到了一种定的境界,于是就突然看见阿弥陀佛现金色身,就这样站在了他的面前。佛陀还笑眯眯地问他:“汝造我像何小?”你为什么把我的像造得这么小啊?只有三寸。结果道喻法师的回答很妙,他说:“心大即大,心小即小。”意思是心大佛即大,心小佛即小,跟外形外相没什么关系。这句话刚说完,就看见阿弥陀佛的圣相、佛身遍满虚空,广大无比。这时候阿弥陀佛就告诉他说,你赶紧去洗澡吧,澡浴清净,等到夜明星出来的时候,我就会来接你。果然,时辰一到,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就出现了,于是道喻法师的房间里大放光明,法师好坐着,很自在地就这样走了。
这里,大家要注意故事里的这句话,“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这句话很有禅机!大家不妨把它和前面那个“无有量,已过量”的道理互相参照一下,看看会不会有什么启发?
(13)老师不好当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这是讲,佛法深广无涯,犹如大海,这些菩萨就好像领航员一样的,能够引导我们众生深入大乘法海,去采集无上的法宝。他们对一切法门的微言大义,微妙异同,都非常明了通达,而且他们了解一切众生前生后世的因缘果报和善恶根器的不同,明白我们众生的心理,对我们众生的起心动念都了如指掌,历历分明。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修行者才有资格成为众生的老师,没有这样的本事,而又好为人师的话,那搞不好就是以盲引盲,就是“牵手入地狱”的结果。所以真正的老师很不好当,严格来讲,像我们这些都是滥竽充数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如此而已。
这里讲“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这句话其实是暗指菩萨具有宿命通和他心通的大能。佛菩萨都有六通,什么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六种神通,宿命通和他心通只是其中的两种,国外一些研究特异功能的科学家把他心通叫做“读心术”,名称不同,但实际上指的是同一回事。佛菩萨的这几种能力是无远弗届,不受时间和空间阻隔的,不像一般的天人鬼神,他们虽然也有神通,不过只有前五通,他们仍然受制于时空的幻相,那个程度和佛菩萨相比就差得很远了。在他们面前,在佛菩萨和这些有神通的天人鬼神的面前,我们众生所谓的隐私权是不存在的,这个没办法!不要以为你的QQ设置了密码就能挡住……(众笑)所以你不要以为,你“想把老公掐死”这个念头佛菩萨不知道哦,“我忍你忍了很多年了”。
呵呵,虽然师父是开玩笑的话,但是你们可别真这么想。这个人世间的因因缘缘,因果纠缠,一切无常,感情、人心也都是无常的,你真看开了,自然也就没事了。我这个话是对自己、也是对在座的某些居士讲的,大家都要注意。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所谓佛道超绝,诸佛的大圆满智慧那是谁都没有办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在十法界里,只有佛与佛之间才可以说是“等”——平等,诸佛个个都是无等无上的至尊,无等无上之间倒是“等”的,这叫做“无等等”。而诸大菩萨呢,他们的境界只是相近还没有相等,近乎于佛,但到底还不是佛,没有超过十地等觉而圆证佛果,所以他们是近无等等佛的大自在慧。至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这些都是佛菩萨大自在慧的具体妙用,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大家勤快点,可以自己去查佛学词典,让阿拉也偷偷懒。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这些菩萨因为近乎于佛的大自在慧,他们早已站稳脚跟,证得了不生不灭的法身,所以他们已经不会再稀里糊涂地堕入六道轮回了。相对于解脱的极乐境界,六道当然都是恶道,因为不得自在啊。这些菩萨虽然已经关闭了一切恶趣之门,自己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为了救度众生,为了圆满佛果,他们还是要以大慈悲心,发大誓愿出入人天五道,不辞劳苦地去教化一切众生。
这里之所以讲五道而不讲六道,是因为阿修罗道在“天人鬼畜”四道中都有,所以就没有把它单独列出来成为一道,这点大家了解一下就好。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要做一个合格的菩萨,还得会看病,不过菩萨看的病可不是一般的病。像诸位大德的龙体如果有恙的话,那毫无疑问应该去看医生,中医西医都行。但是,如果大家害的病是贪嗔痴慢疑,是邪见,是生死大病,那世间的良医往往就束手无策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法药才能奏效,那些能以正知正见的法药治疗我们众生心病的大菩萨,在佛经里就被尊称为大医王。他们以入世度生的精神广学五明,“善解法相,知众生根”,对一切众生的毛病原因知道得清清楚楚。他们什么药都有,而且善于对症下药,你是什么病就给什么药,精神的物质的都有,只要我们真的照方子抓药吃药,就能药到病除,得到解脱。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这个无量功德,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内在的功德,诸大菩萨都已经成就了。而无量佛土是指环境依报,因为心净则国土净,菩萨的内在庄严自然就会感招来外在佛土的严净,这个是因果的道理。那么,十方恒沙世界的众生,那些有缘的众生,他们就算是只见到了菩萨的形象,或者仅仅是只听说过菩萨的名字,那也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他们会因此种下未来解脱得度的善根。如果有人能够按照菩萨开示的法门去做去修行,那就更不得了啦,迟早有一天,他们也能超越三界的虚妄生死,也能像诸大菩萨那样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任意遨游整个宇宙,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去帮助那些你爱的或者你曾经恨过的人,这就叫做“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这一句是总结,菩萨的福德和智慧成就,一切无不圆满具足。经文到此都是在赞叹诸大菩萨的不可思议功德,下面是在场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因为人太多,三万二千位,实在是难以一一介绍了,所以本经就只列出了五十二位作为代表。就这五十二位,如果要详细讲解的话,那可能个把月也说不完,那我们这部经典的主人公维摩诘大居士,很可能就要永无出头之日了,所以大家干脆一起恭敬合掌,我们把这五十二位菩萨的圣号念一遍就好。虽然只是念一遍,但念念之中我们已经灭除了无量劫的生死重罪,所以还请大家要以至诚心、欢喜心,以恭敬心和信心来念,不要忽悠,因为最终得益的是你自己!
由我出声念就好了,你们跟着默念,知道吧?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有一位菩萨的名号还是要稍微解释一下,大家猜得到是哪位吗?(众答:常惨菩萨)呵呵,那就对了,就是“常惨菩萨”,取这个名字真的好惨!以前我每次读《维摩诘经》读到这位菩萨的时候,心里总是觉得怪怪的,觉得菩萨干嘛要取这个名字呢?就不能取个好听点的,比如大虚菩萨,大智菩萨,或者爱染明王什么的?那时我又懒得去查名词解释,所以这个疑团一直留了很久。你们有谁知道常惨菩萨的名号是什么意思吗?你们如果把他理解为常常很悲惨的菩萨,那你就惨了!(众笑)这个“惨”实际上是悲悯众生多苦的意思,这位菩萨常常以大悲之心观照我们众生的痛苦,以众生之忧为忧,以众生之痛为痛,因众生之惨而惨,心里一直替我们悲痛,所以才叫做“常惨菩萨”,这点大家要了解,不要搞错了。
(14)天道传说 天龙八部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有上万叫做尸弃的色界天大梵天王和一万二千欲界天的天帝,他们都不是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而是从他方佛土四天下,为了听法护法,才特意来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法会现场。这里给大家简单说一下佛学中三界的概念,这是佛教的基本常识了。
我们佛经中常说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总共有二十八层天,分别代表了二十八种不同精神层次的生命状态。我们人道就在欲界里,三恶道和阿修罗道也都属于欲界的范畴。欲界之所以叫欲界,是因为我们这一界的众生每一个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复杂欲望,尤其是两性的淫欲之念,欲界众生的生命基本上都是因为淫欲而来的。
从人道往上的这个欲界六天,这已经不是科学家通过仪器能观察到的世界了。从下往上,依次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然后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前面那一万二千天帝就是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都叫这个名字。再前面点我们讲的天魔,就是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也有人说第六天上别有魔王的宫殿,波旬就住在里面,他并不是什么第六天的天主,有这两种说法。注意哦,为什么欲界只有六天?而不是五天、七天?大家先自己参一参,往后再说。佛经上讲,我们众生修行十善业的话就能够往生欲界天,那里同样也有五欲之乐,有饮食男女的欲望,不过天人的欲望要比我们人类淡泊许多,也精妙许多。
天道众生的福报远远超越了人道,一般来讲,天的层数越高,天人的境界就越高,一切享乐、寿命、身高、光明、神通等等,都会成倍的增长。比如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此天为欲界之最,它的壮观和美妙已经达到了欲界的顶点,好到了极至。当然它的好是欲界之好,多少还可以想象,过此以往,色界和无色界就不是我们能想象的了,那种庄严美丽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思考能力。那么,这个欲界的他化自在天,它的地域范围很广,堪称是一望无际,只有天魔波旬的天眼才能看得到尽头,那个面积是要用光年来计算的,估计除了佛菩萨,谁也算不出到底有多少万光年。那里的宫殿楼阁星罗棋布,无量无边,天魔的天王宝殿在其中最为耀眼,它的形状会变,一般情况下它就像是一把打开的纸扇,光芒万丈,让人难以逼视。在他化自在天到处充满了光明,壮丽无比,和下界诸天不同的是,它的光明似乎是混合的,我们知道不知道的所有美好光色好像都加了进去,所以视觉效果显得特别的震撼。这里的天人身高足有十六由旬,那最少是一百多公里,这是什么概念?所以他们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蚂蚁,那个境界大概差不多。
这里的时间概念也和我们地球人类的体验完全不同,他化自在天的天人寿命是一万六千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但是他们的一天相当于我们人间的一千六百年,完全不一样。在这么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过得是幸福快乐,享受之极,没有半点“生活之苦”,没有劳作之苦,没有生活的逼迫,除了死的时候。因为那时有所谓的“天人五衰”,天人活得再长,也还是会死的,他们还是活在时间的魔掌内,他们是“万寿有疆”,不是“万寿无疆”。天人快死的时候就会有五种衰败之相、五种征兆出现,不好的征兆:他们头上带的花冠会渐渐地枯萎;原来一尘不染的天衣,从来不用洗的天衣会莫名其妙变得皱巴巴的,出现污垢;身上的光明也会慢慢地消失;身体会开始变得很臭,有味道;两腋之下也会流出很多臭汗,天人原来是不出汗的。那么,这种种不好的征兆出现之后,天人就会开始坐立不安、不安于座了,他的天女眷属这时也会掩着鼻子离开他,那就很难过了。所以佛陀才说,天道虽好,不是究竟。天人的烦恼并没有断,也没有证到空性,我执和法执都还有,所以仍然不能出离生死,还是凡夫。对我们来说,天人就是所谓的“神”、“仙”,对蚂蚁来说,我们就是“神”!但在天人的眼里,我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同样的,在佛菩萨的眼里,天人和我们一样,仍然还是凡夫,所以是“不怕货比货”,不能比。
当然,相比于我们人道,天人的境界,比如他化自在天已经算是天堂了,那里的天人精神力强大到了可以令物质“应念现前”的地步,他们几乎是想要什么就能创造出什么,随心所欲,心想事成。至于天人和天女们的淫欲问题那就更简单了,因为在他们的社会关系里,不存在什么固定的“夫妻”制度,也没有“家”的概念,男女双方只要情投意合,就可以在一起成为暂时的伴侣,他们也会作出些代表爱的举动,那是他们享受生命乐趣的一种高级方式。这种方式不像我们地球人类那样低级。他化自在天的天人,两个人如果有“那个”意思的话,只要相互看上一眼就完成了,眉目传情一下,搞掂!然后热恼顿息。这就是所谓的“灵交”了,一种精神层面的、灵魂的交媾,通过两个人心灵的合一、共鸣,进而让双方都达到一种自身的灵性和宇宙意识同频共振的高级境界,这也是他们的一种修炼方法。据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感受到整个宇宙难以形容的、宏大的创造性激情,那种体验要远比肉体层面的交合微妙得多,也快乐得多,深刻得多,不过这个境界我们一般凡夫俗子就很难理解、很难想像了。
说实话,我觉得欲界天人的这种双修之法,比我们人世间流传的什么房中术、双修法都要厉害,在境界上他们明显要高出很多,但即使如此,这个也还只是欲界的修法。修这种法,执著这种法的人,修得再好,恐怕也很难超越欲界,更不要说超越生死了。所以在这方面,大家最好还是要按照佛陀讲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来修持比较保险,如果有人以为这个世界上真有那种可以一面搞“叉叉”,一面了生死的好事,那我告诉你,仅此一念,就足以让你堕落魔道了,所以不要打妄想!
我们回过头来,据佛陀讲,他化自在天还有另外一个妙处,那就是“身外化生”,那的小孩统统都是化生的,因为没有体内受精,所以无需体内繁殖,投胎的神识和父母的神念一结合,婴儿就可以从父亲或者母亲的胸前,很轻松地就化现出来了,像彩虹一样地分娩出来,根本没有难产一说,没有剖腹产。而且孩子才生下来就像我们人间十岁的儿童那么大,落地就可以自由玩耍,不用看护,不用保姆,不用喂奶,不用半夜起来换尿布,对比我们人类的孩子那的确是省事多了。这里面最有趣的,是生孩子的这个人,倒不一定非要是女性、非要是母亲,做父亲的也可以生,这就很有意思了,男人生小孩。
这些东西咋一听起来,很像是在说神话,对吧?但这个还仅仅是欲界天哦,欲界天之上的色界天和无色界天,那个境界就更难思议了,如果我们往后讲到净土,超越三界的净土,那大家听了岂不是要晕倒?不过今天的“神话故事”师父打算就讲到这里,这就OK了,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讲《楞严经》的时候我们再来详聊。师父可以向大家保证一点,我给你们讲的这些“神话”都是真的,因为这些都是佛说的,你们不信的话那就很遗憾了。要知道宇宙之大,无奇不有!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奥秘,那个境界是超乎诸位想象的。你们如果相信并真想了解的话,那就要好好修行、好好念佛了,等你们的精神力开发到了某个程度,自然就能亲眼看见天道的微密境界,那时你们就知道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这一些就是我们通常称为天龙八部的护法龙天,都是有大神通的异类众生,和我们人类不一样的异类众生,他们也来参加法会听法。我告诉你们哦,这些生命形态都是真实的存在,不是开玩笑!你们如果把我说的东西仅仅当成神话来听,也可以,但是那就有点可惜了。
这里讲的大威力诸天是八部之一,他们基本上都是欲界天发心护持佛教的天人,很多都是大菩萨的化现,像著名的韦驮天将和四大天王就是其中的一员。龙神也是八部之一,古印度的龙和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好像大致差不多,它们守护天宫和大海,能够兴云布雨,调适阴晴,威神很大。龙的种类特别多,像什么金龙、白龙、青龙、黑龙,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还有什么虬龙、蛟龙、骧龙、天龙、地龙、人龙等等,民间还有鱼化龙、马化龙、象化龙、甚至蛤蟆化龙的传说,非常复杂。至于夜叉呢,这个是译音,有的地方也翻成药又、罗刹,有轻捷、勇健、秘密的意思。一般都以为夜叉是吃人的魔鬼,其实恰恰相反,它的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倒是以前我们骂人,骂那个女人很凶很丑,就会说她像母夜叉一样的,在《水浒传》里不就有一个母夜叉孙二娘吗,她的人肉包子很有名。夜叉的种类又分为地夜叉、空夜叉和天夜叉几种,都是非人的生命形式,有大神力,比较出名的是“夜叉八大将”,据说他们也都是菩萨的化身。
接下来是乾闼婆,乾闼婆又叫做“香神”,传说它不沾酒肉,不沾荤腥,也不吃其它东西,它们只喜欢以各种香气为食,所以它们的身上香味特别浓郁。乾闼婆是一种很多才多艺的生命形式,它同时还是音乐之神,专门负责诸天的文化娱乐活动,天上只要一开演唱会,那就必然少不了它的身影。据南怀瑾南老说,修行者在高山顶上打坐,入定的时候,有人偶尔会听到天空中传来阵阵奇怪的音乐,淡淡的,好听得不得了,有一种“何似在人间”的味道,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就是乾闼婆演奏的音乐?香气和音乐都是隐约缥缈,难以捉摸的东西,所以乾达婆在梵语中又有“变幻莫测”的意思,古印度把魔术师也叫做“乾达婆”,海市蜃楼则叫做“乾达婆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而这个阿修罗则是非天的意思,他有天人的福报,但是没有天人的德行,因为他的嗔心很重,脾气很臭,所以经常被当作恶神。在天人鬼畜四道中都有阿修罗,他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神、最古老的崇拜之一,属于好勇斗狠的战斗类鬼神。阿修罗的神通力和天人几乎是一样的,他最爱干的事情就是挑战帝释天,挑战天帝,挑战他的权威,每次争战、战斗都杀得尸横遍野的,有一个词“修罗场”,这个词好像就是从这里来的。男性的阿修罗据说长得非常的威猛,但是很丑陋,女的却长得非常的漂亮迷人,男女不平等,但是这些女阿修罗的个性都不怎么温柔,它们的个性都很强,动起手来不让须眉,可以算是历史最悠久的女权主义者。在我们中国文化里经常把心狠手辣的美女比喻成“修罗女”,其原由大概就来自于这里。
这个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佛经上讲它每天要吃一条大龙和五百条小龙,它的翅膀展开来的话长达三百多万里,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遮天蔽日都不足以形容,这又是一种超乎我们想象的生物。因为它的羽毛色分五彩,所以有人就说了,大鹏金翅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上古四大神兽之一的凤凰,我觉得不是的,两码事儿。在密宗体系里,大鹏金翅鸟是北方不空成就如来的坐骑,佛经里有关于它的一个专门修法,威神很大。那么紧那罗呢,紧那罗又叫做“人非人”,它们头有一角,面貌有点像人,但是不怎么好看,也是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呵呵,有点重女轻男。他们可以说是诸天专属的歌星,声音美妙悦耳,属于那种只可以用耳朵听,但不可以用眼睛看的众生,他们的音乐天赋和乾闼婆相比,可能就要稍微逊色一些了。
最后是摩睺罗伽,其实就是大蟒蛇,俗称的“地龙”,这是由大蟒蛇修炼过来的一类众生。这类众生是真有的,像山东的海会寺就有这么一条,这是海会寺的当家仁修法师亲口告诉我的。仁修法师是我的好朋友,他说,那一年他接管海会寺之前,有一条很大的巨蟒突然出现,绕着海会寺的墙基外围转了几圈,当时旁边紧挨的村子里,有很多人都看到了,哦,大家都吓坏了,那么大一条蛇,也不怕人。后来村民去就跑去报警,报警有什么用啊?警察来了也不敢上去,只敢朝天鸣枪,听说鸣了好几枪,那条巨蟒才大摇大摆地慢慢爬回去了。幸好那个警察不算傻,他没有向巨蟒开枪,否则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情。那条巨蟒直到现在都还在山东阳谷的海会寺里,就在后院的墙根底下呆着呢,估计下面有它的老窝,仁修法师还带我去看过,那块地至今没人敢去乱刨。
据一些老村民说,这条巨蟒几十年前也出来过一回,但是从来没有伤过人。像这种,应该就是依托老寺庙修行的摩睺罗伽了,大蟒神,估计是早就皈依了的,算是寺庙的护法。我后来有一次,就向仁修法师建议说,寺庙里如果有哪个小和尚不听话,犯规矩了,那么可以考虑在蛇窟的旁边挖一个洞,把小和尚绑了往里面一放……看你以后还捣蛋!(众笑)很好笑吗?你们知道我什么意思吗?所以不要惹我哦,小心我哪天带你们去海会寺——呵呵,开玩笑的,继续看经文。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出家在家四众弟子了,前面《维摩诘经》刚开始的时候,提到过“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还记得吗?这个“大比丘”和这里的比丘有什么区别?出家人至少要证了阿罗汉道,才有资格称为“大比丘”或“大丈夫”,这是不分什么男女相的。女众的出家人只要证了阿罗汉道,那她就可以称为“大丈夫”,而且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所以这里的比丘、比丘尼还只是普通的僧侣,他们暂时还没有进入圣位,不过大家可不要因此就轻视他们哦,以大乘的精神来说,他们同样是“外现出家相,内秘菩萨行”的再来人。他们一方面对内要修证佛法,一方面对外还要弘扬佛法,保持法脉的清净传承,所以这个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至于后面的两众优婆塞、优婆夷,这是指的在家众,优婆塞就是男居士,优婆夷就是女居士,他们的最大责任,除了自己修行解脱之外,其最大责任就是为三宝保驾护航,护持正法!这些四众弟子,经典上也没有说具体有多少人,他们也全都来到了法会现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此时的佛陀,老人家在无量大众的恭敬围绕中,坐上了狮子宝座。佛陀那种殊妙庄严的色身德相,就好像是耸立于大海之中的须弥山王,受到了万众的景仰,他的威德光芒、智慧慈悲平等加持、摄受了一切到场的大众。
以上就是本经的序幕,从“如是我闻”开始,到这里都是《佛国品》的序幕,下面进入本经的第一个戏剧化情节,好戏开始了!
(15)心性遍大千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这个毗耶离城我们前面讲过了,又叫做“广庄严城”。这时城里有一位富贵家庭出身的名叫宝积的菩萨,和他的五百个好朋友,也都是富贵人家出身的年轻人,每个人手里都拿了一个宝盖,装饰着金、银、琉璃等七种宝贝的宝盖,一起来拜见佛。他们行的是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的大礼,这个是古印度向圣人致敬的最高礼节,见国王都没这么拜的。然后他们就把各自的宝盖都献给了佛,作为供养。
宝积这个人在很多部佛经里都出现过,他其实和维摩诘一样也是法身大士,有一部叫做《大宝积经》的大乘经典就是以他为名的。他以前经常和维摩居士一起来拜访佛陀,但这回维摩居士没来,因为维摩居士病了嘛,这就为下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这段经文显示了佛力不可思议的境界。因为宝积他们献盖的心很诚恳,所以佛陀就接受了他们的供养。佛陀居然也不嫌麻烦,五百个宝盖,这个拿了往哪放啊?其实佛陀没有我们这么笨啦,他老人家根本就没用手去接,而是直接运用无上神通力,把这五百个小宝盖合成了一个大宝盖,这里面就暗含了因小果大的意思。这个大宝盖很神奇,不但像遮阳伞一样地遮住了与会大众,甚至还把三千大千世界也给遮住了、覆盖了。这还不算什么,最神奇的是这个大宝盖竟然能像投影机一样的,把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宽,有多大,有什么内容,事无巨细,都清清楚楚地显现了出来。
这里要先解释一下“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概念,这是我们佛教的宇宙观,很重要。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洲、七金山、八大海,最外边是铁围山,它们交互环绕,构成了一个小世界,其间包括了六道轮回、三界诸天。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是由三个层层叠加的一千组成的,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负责教化的区域,又称为“一佛刹”。宇宙中像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有无数个佛,有无数个佛刹。那么问题来了!
据《长阿含经》记载,须弥山的高度,在大海的水平面上就有八万四千由旬,水平面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周长三十二万由旬。这个须弥山中,据记载那是香木繁茂,花果累累,有无数的奇鸟飞舞其间,半山腰是四大天王的庞大宫殿群,山顶则是三十三天的管辖区域,这里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由金银、水晶、琉璃等宝物构成的,会放光,绝大多数天龙八部就住在里面。千百年来,一直都有人在找这个须弥山的具体位置,想搞清楚须弥山到底在哪里?刚开始有人猜测说,须弥山可能就是我们地球上的最高峰喜玛拉雅山,但数据和环境明显对不上啊?喜玛拉雅山海拔不过才八千多米,而须弥山的海拔则是八万四千由旬,佛经经常用“八万四千”这个词来形容一个很大的量,所以这个“八万四千”的描述不见得会是一个很精确的数值。但据我猜想,须弥山的真正高度——那个数字如果出来的话,恐怕只会比“八万四千”更多,不会更少,因为佛陀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就算是为了照顾当时的文明程度,佛陀不得已用了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但在具体事物的准确度上应该不会差得太远。
不过也很难讲,老佛爷虽然不会干那种虚报粮食亩产量的事,但是在文学表达上偶尔夸张一下的可能性也还是有的,因为古印度的文化风格就是如此。所以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钻牛角尖,不能像西方的某些宗教狂热份子那样,以为经典的文字就代表了绝对真理,在休息日工作的就要拿石头砸死。对修行者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尤其是在修学佛法,探索形而上道的时候,面对我们还不了解的事物,第一不能迷信,第二不能急于下判断,轻易地肯定或者否定,在我看来,都是一种不冷静、不成熟、没有智慧的表现。
假如——我说的是假如——假如须弥山不是神话想象,假如老佛爷没有夸张,那事情就很有意思了。须弥山出海八万四千由旬,这个由旬是古印度计算长度距离的单位,一由旬从二十二点八公里到十九点五公里,再到十七公里、八点五公里、七点三公里,看上去乱得很,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即使按照一由旬七点三公里的最小标准来计算,须弥山的高度也是让人目瞪口呆的。八万四千乘以七点三等于六十一万三千二百公里,然而这还只是一半,海面下还有另一个八万四千,那么,最后的统计数字就很吓人了:须弥山至少高达一百二十二万六千四百公里!这很显然不是喜玛拉雅山嘛,整个地球好像都没那么大!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种猜测,一种看上去比较合理的猜测。据《阿毗昙论》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的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形状就像是一个圆圆的铜烛盘,或者说,像个飞碟。巧合的是,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银河系如果从侧面看过去的话,那个形状正好是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也像个飞碟。而如果俯视的话,银河系则像是一个巨大的漩涡,这个漩涡大概有四个旋臂,我们的太阳系就位于其中的一个旋臂上。银河系里类似太阳系环境的星系大约有一百亿个,它们全部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做旋转运动。佛经上也讲,一个大千世界包含有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这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全都围绕着大须弥山(又叫须弥山王)旋转不休。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两种说法很有雷同之处,似乎现代科学老能发现一些跟古老佛经不谋而合的地方,当然,这或许只是另一个“巧合”。
那么有人就大胆假设了,佛经上讲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很有可能指的就是整个银河系,而那个高达八万四千由旬的须弥山实际上指的是大须弥山——须弥山王,这个须弥山王的位置可能就在银河系的中心,银心的某处。根据科学家的观察,在银河系的中心位置应该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洞,光线难以逃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天文望远镜看不到大须弥山……我个人认为,这个猜测很引人入胜,但到底是真是假,那就需要小心求证了。
其实关于须弥山、关于大千世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不过这种说法就更玄妙了,不太好懂,所以我只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就好,仅供参考。曾有人声称,佛陀所描绘的三千大千世界,很像修行者在禅修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内在宇宙的图景,从物质宇宙到光的能量宇宙,再到纯粹精神的宇宙,从欲界到色界,再到无色界,乃至来到那个超越一切的终极境界。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三界就像是一个套一个的同心圆,物质宇宙是最里边的小圆,然后从低级到高级,随着心灵的提升一圈一圈地拓展开来。这是一种非常确定的等级结构,其高端包含并超越低端,高端不会受到低端的影响和限制。而究其实,低端宇宙只不过是高端宇宙的一个投影罢了,一层层地投影。所以不论境界高低,所有的存在形式在本质上都是缘起性空的幻法、幻相,这个就是佛陀在《金刚经》里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
而那个所谓的最究竟真实的最高领域,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区域,它是三界一切投射、显现和创造的源头,是没有第二个的唯一,是无法度量的无限。它就是所谓的佛性、自性、本来面目、真如、寂灭、上帝、真主、道……等等等等,很多名称,随便你叫它什么,都对,但也都不对。它是不可见的,不能被看见,无法被达成。除非在修行者的心里发生自我的消解——这个坚固妄想的消解,否则那个隐藏已久的真相不会被知晓,有限永远无法测度无限。除非这样的消解发生,除非能对当下的生命本质有着最深刻的洞察,否则修行者不会得到有关生命、宇宙、须弥山和大千世界的正确知识。我说得够清楚吗?
所以,一切还是要回归心性才能找到答案。六祖大师当年在《坛经》里也曾对此有过重大开示,所谓:“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我觉得这个已经不是暗示了,而是明示,建议大家把这一段和《维摩诘经》结合起来,好好参一参,说不定会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收获。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这个时候的法会大众,他们从这个大宝盖中,不但看到了自己身处的三维时空,什么山川河海、日月星辰,乃至诸天龙宫,甚至还同时看到了我们这个世界以外的十方诸佛,以及诸佛说法,一切“外在”的境界,统统都在这个大宝盖中有所显现,无一遗漏。
这段平实的文字里隐藏了一个绝大的秘密!什么秘密?有谁看出来了吗?所以古德讲,凡留心处皆学问。你们如果连读佛经都读得这么马虎大意的,那修行怎么可能会有长进?我现在多嘴,把这个谜底告诉你们,这个绝大的秘密就在这个大宝盖上。佛陀之所以示现这样的神通,以一个大宝盖映现十方法界,其实是为了给我们揭示心性的奥秘,这就是老佛爷的用意。这个大宝盖是用来表法的,代表了我们众生的心性、自性,百盖千盖合成一盖,千心万心只是一心!一心亦不可得,了解吗?我们这个无以名之、姑且名之的自性,“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还真的就像是一个大宝盖,遍覆三千,含裹万物;又像是一个如意宝珠,影映一切,这是我们自性的本有功能。
大家要知道,在佛法里,虚空还不算大的,虚空在我们的心性里,只占有一个极其微小的比例,《楞严经》上就讲:“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我们的真实心量要比虚空、比宇宙大多了。说到底,虚空仍然是心意识化现的,做过梦的就应该知道,梦里面的虚空就是你的心意识化现的。修行者悟到最后,不但会“大地平沉”,甚至还会“虚空粉碎”。这个一般人就很难理解了,虚空怎么可能会粉碎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虚空仍然只是一个相,一个假相,不是绝对不变的,它还是一个无常的东西。虚空只是我们观念中所现的一个相,我们的念头如果变了,外面的虚空乃至万事万物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只不过要实际观察到这点很不容易,那需要有相当深邃的禅定功夫,这也是现代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早已证明的一个道理,具体我就不多说了,这个科普的工作以后慢慢再给大家做。
所以说宇宙有多大,你的心就有多大,而且你的心量之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些看上去“外在”得不能再“外在”的境界,实际上恰恰是在你的“内在”!直到这时你才会晓得,原来自己的生命是这样伟大的——所以我们应该以茶代酒,当浮一大白!学佛的人对这个心性的道理要有信心,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实证到,但至少应该要信到才对。我们佛教讲“信、解、行、证”,刚开始每一个人都是以信心入手的,然后解行并进,深入堂奥,最后以实证通达明了,佛法的修证就是这样子,必须要这样。
「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这是讲,大家亲眼看到佛陀示现如此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那能做的事就只有一件了,换了我们在场也是一样的,那就是异口同声地赞叹:未曾有也!实在太殊胜了!大家感动之余,纷纷情不自禁地合掌礼佛,眼睛看着世尊的慈颜,眨都不舍得眨一下。相信当时在场的大众一定都觉得非常震撼。唉,真的是幸福死了!真的是太幸福了!他们能有这样亲见佛陀、恭聆教诲的福报,实在是令人羡慕得要死!但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以大家不要光羡慕,而是要好好修行,要各自努力了。
(16)神通无障碍 寂灭法中王
下面,「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就在这个时候,宝积菩萨因为亲眼目睹了佛陀示现的殊胜境界,心有所感,于是便在大众面前滔滔不绝,说偈赞佛。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首很著名的赞佛偈,大家应该都知道的: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宝积菩萨现在说的这首长长的偈子,内容概括起来大致也就是这个意思。
「目净修广如青莲。」这第一句是赞佛的相好,以眼为代表。在印度有一种青色的莲花,叶长而宽,青白分明,形状就像人的眼睛。俗话讲“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看人往往看眼就行了。这里宝积菩萨赞叹佛眼,也就等于赞叹了其他相好。看来我们佛陀的双眼给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宝积形容它明净修长,就像青色莲花一样的庄严,令人一见之下即生欢喜。
「心净已度诸禅定。」这第二句是赞佛的心行。这里的“度”应该是超越的意思。佛陀以法界海慧,照了诸相,他的内心已经达到了不垢不净的境界,这是超越了所有二元分别的真净,同时也超越了所有有为造作的禅定染著,无定无不定,是为真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这是讲,佛陀无量劫来身口意三业清净,积德无量,才会有如此殊胜的庄严果报和究竟解脱,这样无量净业成就的境界就是佛。然后才能作为导师,引领我们一切众生同入寂灭大海,因此之故,我们要向佛陀稽首顶礼。
这里要注意这个“寂”字,它指的是一种寂灭、空寂的境界,它还有很多同义词,比如说涅槃、空性、诸法实相、第一义谛、究竟解脱、不二、不生不灭,等等。这个寂灭涅槃可以说是我们所有佛门弟子努力修行的终极目标,其它的,像什么福报啊、神通啊,都是点缀而已。那么,这个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没有人能用语言说得出来,没有人能用语言说得很清楚,只有当你成佛了,亲身实证到涅槃,那时你才能体会得到,否则一切都是瞎扯,都是戏论。所以,我们现在讨论寂灭、议论涅槃,最多只是摸摸皮毛,分析一下概况,来点口头禅而已,这点大家要了解。
在所有的大乘经典里,佛陀千方百计想要引导我们众生证悟的,就是这个寂灭无为的自性真空。但糟糕的是,很多人都把“寂灭”或“涅槃”当成了一个消极悲观的概念,只要一谈到它们,大家就以为是在谈死,这真是天大的误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寂灭绝对不是死亡!它既不是一潭死水,也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清净安详,更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大家千万别搞错了。在我粗浅的了解里,寂灭或涅槃,如果非要用语言来描述形容的话,那应该是一种生命的本来状态,是超越了时空和生死幻相之后的生命本然。它就是所谓的“无量光寿”,是充满了无限可能、无限创造力的极乐!
在《法华经》里有两句很有名的话:“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讲的就是寂灭的道理。以前有个出家师父看《法华经》,看到这两句的时候,怎么也看不懂,就很苦恼,多年来那是耿耿于怀。后来很偶然的一次,他在山里打坐,忽然听到莺鸟的叫声,以前听了几千几百次的鸟叫,都没什么反应的,但是这回却大不相同了,莺鸟才一叫、刚一叫,这位师父聆听之下,当场就豁然大悟,悟道了。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啊,原来如此!”这是他悟道后的感慨,第一句话就是这个,然后他还接着《法华经》写了一首偈子: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还真的就是“原来如此”!注意!所谓“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这个才是寂灭涅槃,不二之道,有人能了解吗?不了解也没关系,继续看经文。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佛陀的神通能加持我们的信心,让众生福德增上,所以宝积菩萨在这里用四句偈,对佛陀之前示现的不可思议神变大加赞叹。佛陀之前示现了哪些神通,大家还记得吗?第一是五百宝盖合成一盖,然后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普现十方无量佛土,还有诸佛说法历历分明……像这些,都是只有到了佛境界后才能示现的不共神通,绝无假冒伪劣,一般的天人鬼神就算想模仿也模仿不了。
讲到神通那就很有意思了,学佛的人几乎没有不对它感兴趣的,有不感兴趣的请举手,果然,一个没有!大家都对神通很感兴趣,可以理解,但是真正了解它,对它有正知正见的人,说实话并不太多。如果师父告诉你们,你们个个都有不可思议的大神通,你们一定不敢相信,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神通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跟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其实不然。不过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今天先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神通,想听吗?(众鼓掌)呵呵,讲到这个就鼓掌。所谓的神通,有人说,“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这是一种很抽象的名词解释,没什么味道。
我们佛教对神通的定义就具体有趣多了,佛教把神通分为六大类:第一是天眼通,又称为天眼智通,智慧的“智”,跟智慧有关。所谓天眼洞视,获得这个神通的人就可以不受空间距离和光线明暗的障碍,你想看的东西隔多远都能看到,而且看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你还可以看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因缘的种种变化。此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获得此通就可以不受物质外相的影响了,就能直接透视物质的真相,比如说可以“隔着你口袋看见你钱包”,呵呵,这是一句相声笑话。其实天眼通要比X光好用多了,真有天眼通的人看我们是这样的,咦?你们怎么都没穿衣服就来听经呢?真是奇怪了!开玩笑的,你们那具臭皮囊也没什么好看的。其实真有甚深眼通的人,他们看到的东西往往已经不局限于物质表相了,他们看人看物,更多的是看到光,不断振动变化的光,一切都是由光组合而成的,整个宇宙就像是无限的光的海洋。如果这种眼通力再进一步的话,就能看到更多肉眼以及先进仪器都探测不到的微密境界,比如说色无色界、诸佛净土等等,这是眼通。
第二个神通是天耳通,又叫天耳智通,《西游记》中则叫它为顺风耳,这个名字比较好玩。所谓天耳彻听,获得这种神通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听到宇宙间所有频率的声音,并且自然而然就能明白不同声音的奥秘作用,任何国家,飞禽走兽,乃至其它时空众生的语言,全都能明白。这个很厉害,早晓得当年读书的时候我就学这个了,还学什么英语啊!唉,悔之晚矣!
那么,第三个是宿命通,又称为宿住智通。通俗的说,获得此通就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知道自己和他人乃至所有众生百千万世的宿命,我们前生后世是人是鬼,是男是女,是美是丑,是善是恶,是干什么的,将受何种业报?等等,事无巨细,统统都能知道。
第四是他心通,又叫做他心智通。也就是说获此通者能够很清楚的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不管是邪念恶念,还是正念善念,而且他为什么这么想、以及这么想的果报是什么也都能知道。
第五是神足通,又叫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等等。根据《大智度论》的记载:神足通共有三种层次,一是随心所欲,飞行自在,四大无阻,显隐无碍,远处就是近处,近处就是远处,来去自如,这是通行自在。这个神通我很喜欢,因为以后出门旅游就再也不用买飞机票了。二是可以随意改变自身的外形相貌,变猪变狗,变水变树,变什么都行,而且能够变大变小,一个变多个,同时也能多个变一个,这个就远远不是什么武侠小说里的易容术和现在的整容术能相比的了,这是变化自在,像齐天大圣的七十二变大概就属于这一类。第三是随意转变操纵外界环境的神通,外境的净秽美丑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这是随意自在。这个层次的神通就更牛了,通俗点讲很牛,这是唯有佛菩萨才能有的、唯佛菩萨所独具的大神通,所以又叫做“圣如意通”。
第六大神通是漏尽通,又称为漏尽智证通。这个漏是烦恼的意思,漏尽通就是断尽烦恼,超越生死,这是一种永远不再受制于三界幻相的般若神通,大智慧的成就。这六大神通里,前五通基本上是可以通过四禅八定修来的,属于禅定状态中心意识的功能作用,还是生灭无常的有为法,是共法,像外道诸仙、妖魔鬼怪皆可得之,虽然已经很不可思议了,但业力更不可思议。因为这五种神通并不能有效地解决烦恼的煎熬、轮回的痛苦等等问题,所以不是究竟的神通。只有这个第六通漏尽通,才能让生命如鸟出笼,超拔于生死,堪称究竟。不过这个神通按照经典的说法,也只有那些达到小乘无学位或大乘菩萨位的圣者才能证得,凡夫和外道是没有的。像我们,就只有吃饭的神通。
除了这六种神通,根据经典的记载,神通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比如《宗镜录》里将神通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五种。所谓道通,是指断惑证真后得来的神通,无须专修,自然六通具足,修行者因为证悟中道实相之理,所以无心应万物,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理都能通达无碍,住无所住,纵横生死,自由自在,这个叫做道通。所谓神通,也就是靠修习禅定力获得的神奇功能,前面我们介绍过了。而所谓依通,主要指的是依靠符咒、丹药等各种外物获得的神通,强调借助外力或仪式,比如服食什么千年何首乌、万年人参娃、玉液金丹之类的,那是借助天材地宝或丹药之力;而像茅山术、天师术、苗疆巫术、南洋降头之类的,有正有邪,那多半是凭借符咒结合精神力才能施展的法术,具体内容就很丰富了,像什么撒豆成兵、呼风换雨、五行遁术、五雷正法、魔魇诅咒等等,非常复杂。卜卦算命也是其中的一种,算得准就是依通,算不准就是骗子!这种神通的使用者如果心术不正的话,往往会把好好的道术变成害人害己的妖术,那因果到最后就很惨了。而所谓的报通呢,是指生来就有的神通,天生带来的,有的是因为他前世修过禅定,修得比较好,所以今生今世一生下来就有一些特异功能;有的是业报召感的原因,比如天道和鬼道众生的神通;还有的则是夙世善业所感,比如说有人能够记得前世的事情,有人天生过耳不忘,过目不忘,像这些都是善缘果报所感的神通。
最后一个,所谓妖通者,一般是指借助妖魔鬼怪得到的神通,很多人是因为妖物或者鬼物附体,或者和它们有所沟通,这才有了一些特殊功能,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隐私,像什么神汉巫婆、神妈妈之类的,大多都是此类。妖魔鬼怪依附人身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整蛊作祟,或者报恩报仇,也有为了积功累德的,要不就是为了享用人间香火等等。像有的人曾经得到过一些鬼神的帮助,我建议你们只要心怀感谢、念佛回向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因此就跪倒在它们的脚下,连仰视都不敢,明白吗?此外,还有一些动物、灵物天长日久,修炼成妖而得通力,这种也属于妖通,比如传说中的西方血族、东方狐狸精或者其它什么精,据我所知这类妖精是真有的,越是大城市就越多,跟以前不太一样,它们也知道“大隐隐于市”的道理。此外,像一些古木奇石之类的东西,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变异,拥有一定程度的灵性和自我意识,或者成为某种生命形式的载体,这种生命形式往往是处于一种很受困的状态,很不舒服,然后它们就会开始有意无意地修炼,逼不得已地修炼,比如说吸取日月精华什么的——这个词很YY——这样久了之后也能成妖,也具备妖通,能够惑众作怪,历史上像这样的记载比较多。
在民间传说中,某些妖怪动不动就和人类发生感情,爱上人类。比如说日本的雪女,她的故事就很出名。像我们中国乃是泱泱大国,天朝上邦,自古以来人妖平等,这类人和妖怪谈恋爱的故事就更多了。像《白蛇传》就不用说了,比较著名的还有“南五通”和“北狐仙”。在中国南方江浙一带,五通神比较出名,这个被称为“神”的家伙实际上是妖来的,相貌丑陋,身材短小,喜欢勾引有夫之妇,一旦和某户人家的女人好上了,那这个女人所在的一大家子就会莫名其妙的兴旺发达,迅速小康,而这时那个作丈夫的往往也没什么办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装不知道就算了。所以后来就有人因此写了一副对联,讽刺说:
当王八不吃亏,福如东海;
戴绿帽有钱花,寿比南山。
(众笑)哦,很损!在《聊斋志异》里有几篇故事就写到过五通神,不过在蒲松龄的笔下,它们都变成了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所以啊,凡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东西,我们统统都要小心。比如说你们女人现在最流行的什么艺术照,诸位大德一化妆、一上镜,哇,个个漂亮得面目全非,东施变西施,西施变貂蝉,所以那玩意儿看两眼还行,但基本上不要当真就对了。
说回来,这个五通神很妙,它是一种很有君子风范的妖怪,它会用各种手段来诱惑讨好它看中的女人,但是,如果这个女人心意坚贞,不为所动,那么它就会自觉自动地悄悄退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既不强求也不报复。这种境界,比起那些一朝失恋就泼硫酸、割脉门的家伙要可爱了不知道多少万倍。不过这个五通神,这个家伙有个毛病:记性不太好,所以它会把曾经给了某位相好多少东西,风流过多少次都记个帐,怕自己给忘了,然后就藏在这户人家的屋顶瓦片下。所以江浙一带以前有个风俗,每到年底,家家户户都会上房,将屋顶的瓦片翻新一下,(众笑)表面上说是辞旧迎新,但其实最初的动机是想找到或搞乱五通神的那个账本,让它忘掉以前给过的好东西,免得哪天它不高兴了又拿回去,那绿帽子就白戴了。
而在北方,最有名的妖怪是狐仙,像什么胡三太爷和胡三奶奶的,它们的塑像常常作清朝官员的打扮,解放前有些寺庙里甚至会特意另辟殿堂,把它们供在里面,每天上香上菜的,当护法神一样地供着,这种情况不太如法,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像山东有很多“家仙”,家里供的什么“仙”,有不少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众生。
有点扯远了,现在收回来,小结一下。在我们前面讲的这五大类神通中,只有道通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但是当世得道、证道者能有几人?一生证果又谈何容易!剩下的,依通不足取,报通不可求,妖通害多益少,唯有靠修习禅定得来的神通,还算是比较正常的。一般来说,只要修习各类止观禅定达到欲界定或初禅以上,就都可以、可能出现神通。但不论是哪种神通,修行者都不应该执著。随着心灵境界的拓展,神通的出现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但是千万不要执著,更不要随意显现。因为只要是执著,就会感生魔障,感生障碍,不管是什么执著,即使是正面的执著也会阻碍修行,成为障道因缘。除非你能像佛菩萨那样的,亲身体证到“缘起无我”的无碍解脱智,否则,还是不要随便显山露水的好。
说着说着就说多了,以上就是关于神通的一些基础知识,大家随便了解一下就好。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这是讲,佛陀已经圆证法身,而且报身清净,化身无量,具足超越生死、掌控时空的力量,佛陀的境界超越一切,别说三界凡夫了,就算是十地等觉的大菩萨也不能望其项背。最难得的是,佛陀并没有只管自己,吝法自珍,而是慈云法雨,诲人不倦(不像我们是“毁人不倦”),佛陀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了我们。这里宝积菩萨赞美了佛陀说法利他的功德,因为讲经说法能够帮助有情众生开启智慧之门,得到生死解脱的真实大利,所以佛陀才“常以法财施一切”。这个就是所谓的法布施了,佛陀经常赞叹这个修法,说它是所有布施法门里面最最殊胜的。
那么,讲到法王,这是佛的另外一个名称,因为于一切法自在无碍,一点束缚,一点烦恼都没有了,所以佛陀才被称为法王。当年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面对百万龙天,曾作狮子吼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实际上是一个话头来的,喜欢参禅的菩萨要留意了。“我”为法王,这个“我”是无常生灭的那个“我”吗?还是仅仅是佛陀的方便自称?我个人观点,这个“我为法王”的“我”,应该还有另一层密意。如果我没有领会错的话,那这个“我”指的其实是“常乐我净”的涅槃妙心,也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我”能创造净土,也能创造秽土;“我”能创造天堂,也能创造地狱;“我”能成男,也能成女;我”能成佛,也能成魔!万法唯心不可得,你们说这个“我”自在不自在?
所以佛陀才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弹指)——“我”是,则一切是!
(17)痛中有个不痛的
下面,「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前面我们讲到“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的时候,引用过这句话,大家还记得吧?“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句话非常精辟,我们要证的菩提道果就包含在这句话里。你们如果懂得举一反三的话,就能从这里边推演出很具体的心法,然后可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修行中去,这样子学佛听经就有受用,就对路了。
注意这句“能善分别”,分别的本身并没有错,分别不是问题,关键是这个“善”字。天地万物千奇百怪,各有不同,这个世界据说绝对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佛陀对这一切法的事相差别、因缘果报那是分别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在分别的当下,明明了了的同时,却知道万有如幻,分别本空的道理。换句话说,佛陀通达一切法不生不灭、了不可得的中道第一义谛,知道诸法本性寂然不动,那个能动、能分别的,当下就是不动,从来没有动过,“即此用,离此用”,所以佛陀在随缘度众的时候,已经不会再被任何差别相所迷惑,不会再起惑造业,不会再妄想执著了,这就叫做“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又叫做“依智不依识”。修行到此境界,自然就能“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世出世间那就无碍自在了。
我们众生正好相反,很不好意思,我们是不善分别,我们活在第六意识的肤浅层面,不依佛智,不了佛慧,我们一分别就会生起各种妄想执著,不是是就是非,不是落善念就是落恶念,相比之下可能恶念要更多些,什么怀疑、恐惧、嗔恨、贪婪……差不多全是负面情绪,全是负面的意念。我们一分别就会起烦恼,所以我们经不起重锤的敲打,可能别人才轻轻的几句话,我们那颗脆弱而“伟大”的自尊心就会受伤了,敏感得不得了,然后就会起很大的烦恼,整天都是烦恼。这样子的一颗心,就算天天磕头念咒又有什么用?又怎么可能得到自在解脱?所以大家要晓得各自反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要轻易地放过自己,必须要这样修行才有用。
讲到这里,忽然想起个小故事,可以作为这首偈子的补充说明。在唐朝的时候,我们禅宗有一位叫做天王道悟的禅师,这个名字的气派很大,他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修行那是一等一的好。有一次,他不知怎么回事得罪了当地的市委书记,被市委书记派人把他抓起来丢到了河里,想看看他的狼狈样,结果河里居然浮出了一朵大莲花,把道悟禅师给托了起来。书记一看,明白这位原来是有道高僧,自己差点铸成大错,于是就赶紧跪地求忏悔——这样一位大禅师,很厉害吧?可是他在临命终的时候,却生了一场重病,疼得啊在那直叫唤:“哎哟,哎哟……”叫得那个凄惨,神通都不晓得跑哪里去了。
他的侍者在旁边看着,看了半天看不过眼了,就哀求他说:“师父,您能不能不要叫了,您那么有名的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这样叫不好!人家会怎么看啊,您老就给我们留点面子吧,您不在乎我们在乎啊!”道悟禅师一听,嗯,有道理!所以他就对侍者说:“你们只知道我喊痛,但是我有一个永远不会痛的,你们知不知道啊?”侍者就摇头,道悟禅师就说了:“那你想不想知道啊?”侍者就说:“当然想啦!”于是道悟禅师就招招手,叫他附耳过来,侍者就过去了,没想到道悟禅师却说:“你知道吗?哎哟,哎哟——这个就是不痛的!”说完枕头一扔,两腿一盘,就走了!
呵呵,这是嘛意思啊?你们不用看我,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嘛意思,我又没开悟!我只知道一点,原来开悟的圣者照样会痛的,开悟的圣者照样会有分别心,“能善分别诸法相”,他还是有感觉的,知道痛,不是麻木;但他同时还知道痛不可得,痛中有个不痛的,“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道悟禅师才能那样地游戏生死、解脱自在,临走前还捉弄了侍者一把。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痛又不痛的玩意儿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个答案,可能还是大家自己去追寻比较好。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这是讲,佛陀明了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所以他老人家在讲经说法的时候非常的灵活,既不说定有,也不说定无,不会说死,而是远离有无二边,远离这两个极端、这两种二元对立的概念。针对我们众生的毛病和各自的因缘,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有时对执著有的人说空,有时对执著空的人说有,法无定法,灵活而实际。其实法法本无,因缘故有,就好像治病救人的药,其实原来根本就没有什么药不药的,都是因为有“病”才有了“药”的出现,如果没病或者病好了,那当然就不需要药了,那时再好的药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所谓: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佛陀给我们众生开的法药,也正是这个道理。
大家注意这句“以因缘故诸法生”,这句话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龙树菩萨有一部“名著”叫做《中论》,里面通篇讲的就是这个万法缘起的真谛,“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谁也离不开谁,没有一法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龙树菩萨在《中论》里破斥了一切法,但只有这个原则是不能破,也破不了的,为什么?因为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是万法的实相,超越了破立的范畴。那么,何谓缘起?没有一法可以成为实法,没有一法可以单独成立,一法缘起,必然万法相随,这个就是缘起。
像师父现在一弹指,当下就是万法具足——没有这两个指头,我能弹得响吗?两天不吃饭,我有力气来弹吗?没有父母,哪有我呢?没有空气,谁又能听得见呢?没有地球,大家都不知道在哪里,又怎么可能听得到这一弹指?这个就是缘缘相因,无穷无尽。所以仅仅在一弹指间,宇宙万法,无不含摄。把这个道理充分发挥出来的,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把这个道理称为“法界缘起”。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实也正在逐步揭示这个真理,在经典力学之后,从相对论到统一场,从物质到反物质,空间到反空间,时间到反时间,三维、四维时空到多维时空,宇宙大爆炸等等……这一切,无非就是要把人生和宇宙圆融起来,无非法界缘起,像这些最新最高的科学理论,我们几乎都可以在《中论》和《华严经》里找到相关的深刻论述,这时你才晓得佛法到底有多伟大!
(18)我和无我
下面,这是很重要的开示,「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不但佛陀说的法是缘起性空的,就连说法的人,说法的对象都是缘起性空的。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是种种因缘会合的幻有,当体即空,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五蕴身心可得,内不见我,外不见物,内外一如,乃至一切法自性本空,宇宙万有法尔如是,这个就叫做“无我”。所以从古到今,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能造作善恶的人,同时,也没有一个真在受苦受乐的人——“无我、无造、无受”,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三个要点,和“空、无相、无愿”的三解脱门是相对应的。
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如果讲无我,那大概只是说说的,明明有一个我坐在这儿,怎么能说是无我呢?这个问题很要命,大家学佛修行能否入道,关键就在于此。我们不能悟到无我,真正的智慧就打不开,那基本上就等于白用功了,学佛就等于白学了。平时只要一打坐念佛,我们的下意识里就会有个“我”在修行的念头,大家反省一下是不是这样?“我”在修行,“我”在念佛,“我”要往生净土,“我”要怎样怎样,自认为是在修行,结果越修我执我见越重,越修这个“我”就越了不起,越放不下,和佛法都背道而驰了,自己还不晓得。我们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周边的现实生活就会发现,有一些挂着佛门弟子标签的人,他们的为人处事,言行修养,有时候连社会上的一般人、连那些没有信仰的人都比不上,很惹人讨厌,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那个“我”太大了。我们以为此身此心,即是我之为我,或者以为“我”是一个小小的、透明的、神秘莫测的灵魂,可以从肚脐眼出去,去投胎,也可以从这里(头顶)出去,往生净土。实际上,这些想法正是最大的妄念!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我和无我是佛教里最难懂的概念之一,要破除对自我幻相的执著,实证到无我的真相真是谈何容易!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的这个自我是非常狡猾的,它善于利用一切方法来为自己做遮掩、做辩护,所以看上去很美。甚至就连帮助摧毁自我的老师和教法,这个自我利用起来也是毫不手软——我们的自我已经被自己给充满了,在它的心里没有任何其它的东西能够放得进去。虽然自我经常伪装一种开放的态度,但其实真正的开放是不可能的,有自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放,充其量它只能伪装和模仿,尽量地减少一些个人的色彩,然后自欺欺人地认为这个就是博大,这个就是无我。
我们的自我可以天花乱坠地谈“无我”,就像师父现在正在干的事情一样,利用无我作为自己的装饰——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是不是这样?我们的这个自我啊,为了存活下来,不惜扭曲一切事物!它可以因为谦卑而生出骄傲,为了感觉优越而表现慈悲,讲经说法是为了体验某种满足感,假装慷慨是为了夸耀财富,这样的人有很多哦。我们的自我是一位超级的伪装大师,每当面临重大威胁,只要面临重大威胁,为了不受伤害,我们的自我就会很技巧地修饰自己,也许是到山里小住,也许是出家,也许是闭关,它会利用静养的这段时间舔拭伤口,出来之后就会变得更强大、更狡猾。
从自我的角度来看,成功或失败,完全取决于它自己的解释。像佛陀所谈的“成佛”、“无我”,对自我来说,恰恰是完全地失败。因此,我们平常所宣称的要上求佛道,要往生净土,那根本就不是真的,我们心里真正想要追寻的,其实还是“自我的成就”,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从自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更微妙、更宏伟的成功,一种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成功!这个心理绝大多数人可能自己都没有观察到,所以修行怎么可能对路呢?
无我这个概念,在佛法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我们佛教认为,任何人,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合和而成的,其中色蕴是指物质部分,其余四蕴是指精神部分。简而言之,我们人就是心和物这两大部分的和合体。而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归纳起来也不出这个心和物的范畴。人我是五蕴和合、心物和合而成的一个假相,所以《心经》上才会说“五蕴皆空”,因为离开这个五蕴,五蕴一分解,就找不到这个人我了。执著于人我,以人我为“自我”,就会产生贪嗔痴慢疑等各种烦恼,就会造业,因而深陷生死苦海,不得出离。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小乘佛教的诸多派别,他们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以前曾有人质疑说,如果这个“人我”是由五蕴合和而成的,离开五蕴就没有了人我,证得无我就是涅槃解脱,那么这个五蕴和涅槃本身有没有呢?对此,小乘佛教认为是有的,至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其它事物——也就是法,他们认为也并非空无,而是各有独立的本质和实体,所以他们的结论是“我空法有”,但是大乘佛教却不这么认为。
在公元二三世纪的时候,在印度出现了一位承先启后的大成就者——龙树菩萨,他对般若学说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并非常系统地加以了总结。其代表作就是《中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龙树的弟子提婆又作了一部《百论》,这四部论典都是解释般若奥义的,里面最重要的当属《中论》。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首先破斥了小乘,它认为,不仅人我是空,五蕴是空,就连万有诸法、包括涅槃解脱的安立也都是缘起而性空的——这就是一切法空的著名论断,又叫做“一切法无我”。
《中论》把小乘破得特别厉害,小乘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中论》都毫不留情地一破再破,破到最后,佛陀讲的四谛法、十二因缘、涅槃寂灭等等,全都加以横扫。然后是对许多哲学命题,诸如时间、空间、因果地破斥,全都破得干干净净的,堪称寸草不留,这个过程相当的精彩。跟《中论》很类似的是《金刚经》,研究过《金刚经》的人就晓得,整本《金刚经》里,也差不多全是这个破字,“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这是佛陀在自己破自己!所谓不破不立,要不然怎么能有后面的“是名第一波罗蜜”、“是名佛法”呢?毛泽东当年,据说他曾跟赵朴老开玩笑说:“佛经里有些语言很奇怪,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看来你们佛教还真有些辩证法的味道呢。”其实毛主席还是小看了佛法,佛陀在《金刚经》里开显的实证境界,又哪里是哲学的逻辑辨证所能测度的?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大乘佛教,它为什么要这样全面、彻底地破斥一切法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修行者一旦执著有实法可得,那在境界上就难免会有所滞碍了,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所谓涅槃妙性,若有一法可得,那就不空也不妙了。而且小乘行者把佛说的本来好好的解脱大法,楞搞成了二元对立的东西,很微细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烦恼和菩提,生死和涅槃,他们认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所以厌离烦恼和生死,只求菩提和涅槃,为此不惜灰身灭智。在这种分别取舍里,解脱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束缚,只有通过破,不留半点执著,才能让修行者从解脱中解脱出来,听得懂吗?所以大乘的“一切法无我”,生死即涅槃,的确是对实相的一种更为深刻的洞察。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一切法缘起性空,那么我又何必学佛呢?有些更“聪明”的人听了会想,既然“无我无造无受者”,那么我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干坏事了?小心哦,并不是什么法律或戒律禁止你,而是“善恶之业亦不亡”,看到这句经文了吗?是你自己造作的业力不失,因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明白吗?有人说,不是都无我,都空了吗?哪里还有什么因果啊?你如果真这么想,真这么去干,那恭喜你,地狱之门已经为你敞开!你真这么去干的话,那说明你恰恰还没有空,你并不真正了解性空缘起的道理,你会死得很惨!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业力果报的道理也是同样的,在你还没有真正实证到空,真正悟到无我之前,我们凡夫以分别心造作的那个善恶业果就不会消失。这就叫做因果不昧,所以佛陀才会在经典里提醒说:
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此大家要小心!不要自作聪明错解了佛法,聪明人办糊涂事,那结果就很划不来了。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这是讲,佛陀在菩提树下入金刚三昧,断掉了最后的一品生相无明,成无上觉,烦恼断尽则降伏内魔,得一切三昧则降伏外魔。这个内魔、外魔指的就是烦恼魔、死魔、五阴魔、天魔等等,这些在前面都说过了。“得甘露灭觉道成”是赞叹佛陀成就的寂灭之法,犹如甘露,能灭一切烦恼生死,是为大觉道成。
传说在忉利天主帝释天的花园里,有一种奇树,它开的花里会分泌出一种甘露,香甜可口,人吃了以后可得长生。像修道人打坐的时候,有一定功夫的人就会从口腔上往下流一种液体,味道清香,绵绵不绝,同时头顶上还会觉得很清凉。这种液体,佛道两家的修行者都形容它为甘露,不知道跟忉利天的甘露有什么联系没有?本经这里讲的甘露,不是指的这种有形的甘露,而是比喻般若解脱的大智慧,就像甘露一样,能让人超越生死。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这个无心意就是已经不起心、不动念,没有意识的妄想分别了;无受行就是一切法不受,苦受也没有,乐受也没有,不苦不乐受也没有,彻底破除了受想行识的束缚。因为佛陀的内心已经安住在这样清净无染、无量光寿的空性当中,所以一切外道见之,即被降伏。这个是心灵解脱的摄受力,也是智慧慈悲的庄严力,真是这样子的!相比之下,像我们就不行啦,我是典型的“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自己送上门来,被业力给吃得死死的,这个就叫做自找苦吃!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我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大概可以分为三转法轮,每次讲的法义境界都有所不同。第一转讲小乘,第二转讲大乘,第三转讲大乘了义。虽然说在事相上,佛陀曾经三转法轮,但实际上,法轮无漏无相,体无增损,本无所转,所以说是常清净。佛陀在初转法轮的时候,讲的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听法的人只有五个,此外还有在一旁隐身护法的八万诸天,他们就比较厉害了,居然当下就悟到了无生法忍的大成境界,那么像他们,就全都可以作为佛法殊胜的证明,这个典故是这样的。
那么按照这个说法,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得道可谓是佛宝,法轮一转即是法宝,最初五人披剃出家即是僧宝,佛、法、僧三宝由此具足,无上妙道从此光耀千古,出现世间,这个就是三宝的由来。
(19)佛道 PK 外道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这一句是赞叹妙法解脱的利益,同时也有指出佛法区别于外道法的意思。这个“外道”啊,前两天我们讲过的,实际上“外道”是个中性词,没有贬义。大家可别小看了外道哦,很多外道的功夫行持搞不好比我们许多自称为佛弟子的还要高明,他们只是见地上、在知见上有偏差而已,一旦能转过来,那往往就很厉害了。这个外道的修法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他们修得好的人最高可以投生到无色界,超过了色界天,超过了欲界天,那个境界已经很了不起了!相比于我们人道的众生,他们就是“神”,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神”,值得赞叹。但可惜的是,最终他们还是会从那个境界里退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六道轮回,所以说不究竟。而佛法就不同了,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还是密乘,佛陀以无上妙法,普度众生,你真正修到了,就能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只受这一生的果报,从此不再堕落,永远都可以安住在那个涅槃清净的极乐法界中,这就叫做“一受不退常寂然”。所以说,佛陀才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众生超越生老病死的“大医王”!由于佛陀的教法是这样的广大渊博,佛陀的妙德是这样的无涯无际,犹如大海,所以宝积菩萨在这里赞叹说,又有谁能不敬慕、不礼拜呢?
这里讲到外道,让我想起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全世界有成千上万个宗教,大的约有二十来个,每一个宗教都说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别的都是错的,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很容易就把人搞迷糊了。那么,这个大是大非我们凡夫要怎样去分辨呢?要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其实早在佛陀那个时代,这样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了,可见在太阳底下实在是没有什么新鲜事的。当时在古印度,有一个叫做羯腊摩的村落,这个村落里经常有很多大师经过,每一个大师都宣称自己的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在他到来之前和到来之后的其他人都是错误的,每个大师都这么说。这就把羯腊摩人给搞糊涂了,他们完全无法决定,到底哪一个人的教义才是应该接受和应该遵循的。那么直到后来,佛陀经过了他们的村子,羯腊摩人就把这个不知道该相信哪位导师的问题向佛陀请教了,佛陀就因此宣说了一部《羯腊摩经》,大家要注意听!
佛陀就告诉他们——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要立刻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这是佛陀说的,然后佛陀就阐述了十个应该特别注意的基本要点,大家听清楚,这十个基本要点可以避免我们成为他人的知识奴隶,包括成为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这十个要点可以帮助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做出正确地选择,所以大家要留意了:
第一、不要因为传说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长久以来经常被提起,就轻易地接受或相信,这种轻信的态度是缺乏大脑的表现。就像很多人相信名字和风水能够决定人的命运一样,有的人相信数字能决定吉凶,其实这些传说大多都是无稽之谈。现在对阴阳风水、算命卜卦感兴趣的人好像越来越多,有很多人认为我们出家人就是干这个的,真是天晓得!这些学问其实都是属于传统文化里神秘学的领域,它们有自己的道理,有自己的传承。不过很可惜的是,现在在外面搞这些的人,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都是江湖骗子,大都是混饭吃、忽悠人的。真正的阴阳八卦、风水命相之学,可以说是一种窥视运数的方法,它的确能算出不少东西,的确能算得很准,但是,它们只能在时空的范畴内运作,只能在时空的架构内运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制于时空,受制于物质世界。它们虽然能够窥视我们凡人的运数,但是却不能真正彻底地对这个运数加以改造,进而达到像佛教这样的超越轮回、解脱烦恼、解脱生死的境界,它们达不到,所以佛陀一般是不太赞成修行者去搞这些的,尤其是我们佛教的修行者,尤其是初学者。而且这些东西玩多了,往往只会导致更大的执著、更强的执念、更多的烦恼,得不偿失。
第二、不要因为传统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情已经形成为传统,我们就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这个习俗传统的东西不见得就代表了正确。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兔子,它被这个树上自然落下的果子吓了一大跳,因此就落荒而逃,其它动物不明就里,也就跟在它的后边一起奔跑,一起逃,它们是这样地惊慌失措,以致激起了越来越多的动物傻乎乎地跟在后面一起狂奔,许多动物因此就受了重伤,不是摔断了脖子,就是摔断了腿,还有的甚至被踩死,坠崖而死。只因为某件事情是传统的,所以我们就不加思索地模仿和照搬,那么我们极有可能就会像那些盲目的动物一样,得到一个悲惨的结果,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
第三、不要因为谣言而轻信:不要因为某种说法已经传遍了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就加以相信或接受。没有经过我们亲身实践检验的东西,最好不要轻易下判断。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所谓“真理”,其实只是真理的影子,甚至连真理的边都沾不上,所以要慎重。
第四、不要因为经典记载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情在经典上有记载,就轻易地接受或相信,这点很重要。“经典”这个词也包括了佛教的典籍,经典是很容易受到人为操控的,它的文字可以被人为地、有意无意地扭曲或改变,所以我们不应该轻信书本上的每一句话,古人讲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修行者,我们必须要慎思明辨,进而实践求证,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那些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灭除烦恼痛苦的伟大教诲。
第五、不要因为逻辑推理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情正好符合你那个脑袋里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你就轻易地相信。逻辑这个工具只是寻找真理的方法之一,它的功能是很有限的,经常会因为资料或者某一环节的偏差,而导致整个结论的错误。许多不够严谨的科学家很容易就会落入这个逻辑思维、逻辑归纳的陷阱,往往你只要忽略了一件事,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那么就有可能遗漏一整车的真理。
第六、不要因为学说推论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情符合某一学说的观点,那么就认为这个学说是完全正确的。比如说民主学说,相比于“家天下”的封建帝王制,它的确是进步了许多。但你不能因为有的民主国家发展得比较好,你就认为民主学说是永远正确或绝对正确的,那不见得哦。理智的独裁其实是要比虚伪的民主好很多的!那种由自私的人群所推崇的民主,比起无私的独裁者用法律和公义来统治,实际上也好不到哪里去。自私人群的民主,享有的是自私的自由,照样会引生无数的问题。所以我们学佛的人看问题、处理事情要灵活圆融就是这样,不能太死板了。
第七、不要因为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情正好符合我们个人的常识判断,就轻易地相信或接受。我们的常识不见得是对的,比如说“我思故我在”,这是符合一般人常识的一个说法,但实际上禅宗的修行者都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陷阱。这句话原来是欧洲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可能很多居士也都听说过。我思想,故我在,所以我存在,这是笛卡尔的认为。他认为,任何推理,都必须有个根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必须是很明显的、不用证明真假的。他把宇宙万物都找遍了,发现只有一个东西无须证明,那就是“我”的存在。我正在“思考着”的这个存在是无须证明的,对不对?咋一听咋一看好像很对,所以他就认为,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这里开始。只有这个不用怀疑,至于其它的一切则不妨怀疑怀疑。这个怀疑、起疑的方法和禅宗有点近似,怀疑到最后,这个“怀疑”的本身是否还能怀疑呢?又是谁在怀疑呢?疑不下去了,所以只有这个东西非承认不可,“我思故我在”,对我就不能怀疑了。但是我们佛教认为不行,还要更进一步,这个“我”还是空的、还是假的。注意,这里就是佛教区别内道和外道的第一个分水岭,这也是我们佛教才有的特殊概念——无我。
这里讲个故事,给大家提提神。在元代,有一位叫做高峰妙的禅师,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最初参禅的时候,也和很多祖师大德一样,那是辛辛苦苦,用功非常,但是多年来一无所得。某一天,他睡觉醒来的时候,咦?突然想起了一个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句话就挑起了他的疑情,于是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这样的精进,茶里饭里,动中静中他都在参,参这个疑问。那么这一天正好是达摩祖师的忌辰,高峰妙禅师就随众上殿诵经,他无意中一抬头,就看见墙上挂有一首赞偈,赞叹祖师的偈子:“百年三万六千日,反复原来是这汉!”反反复复,原来就是这个人!这也是禅宗的一个话头。那么当他看到这首偈子的时候,高峰妙禅师豁然之间一念脱落,居然开悟了,这就是禅宗的“破本参”。从此以后,高峰妙禅师机锋纵横,天下再也没有人能抓得住他,滑溜得很。
他后来就去见他的老师雪岩钦老和尚,也是当时的一位大祖师,他对老和尚说:“你以后啊,再不能用棒子来打我了。”言下之意,阿拉开悟了,你再不能像以前那样的来打我了。没想到老和尚很好玩,居然装傻问他:“为什么不能打啊?”结果高峰妙一听,二话不说,一言不发,转身拂袖而去,就这样走了。这就是禅师的作派,毫不客气!但是老和尚见了他这个状态,却并没有认可他,老和尚是一个真正的明眼人,老人家一看就知道高峰妙还不行,所以并没有给他印证。
有一天,老和尚就装得像闲聊一样地问高峰妙禅师:“你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吗?”这个意思,是说你白天和人应酬往来的时候心里能作主吗?这个心能做得主吗?能把持得住吗?也就是八风吹得动吗?高峰妙说:“作得主。”答案没错,但是上当了!哪里上当了?老和尚又问:“那你晚上睡梦的时候作得主吗?”高峰妙回答说:“作得主。”——这里要注意,梦里能和平时一样的,可以自己作主控制,这叫做醒梦一如。那像我们众生,睡着和睡醒都是一样地糊涂,这也是一种“醒梦一如”,和祖师一样的厉害。其实认真说起来,高峰妙禅师达到的这个境界已经很厉害,通俗点讲已经很牛了。我们都知道,白天的时候这个人的理智是比较清醒的,容易把自己的思想管住,但是睡着那就不同了,我们白天不敢做的事,梦里往往敢做,白天不敢动心的、不敢想的,梦里却会大动特动。诸位男同胞,这个大家应该都有经验吧?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两句话的份量,这个都是实证的功夫,能够不昧己灵,自己作主,那功夫已经相当了得了。
但是这个时候老和尚的宝剑就拿出来了,他并没有放过高峰妙,他在高峰妙闻所未闻、想都没有想到的地方就逼问了一句:“那么,你正睡觉的时候,如果无梦无想,无见无闻,那这个主人公又在哪里呢?”无梦无想的时候,那个能做主的、你的那个“我”在哪里呢?这一剑劈下,高峰妙一下就楞住了,半天答不上来,这才知道自己有问题,还没有真正的透彻,所以活该在老和尚这里吃憋。据说高峰妙后来又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把这一关给彻底解决了。
那么大家可以想想看了,像笛卡尔和那些哲学家,他们有这样的内证,有这样内观返照的功夫吗?当然没有,所以他们对心灵、对内在宇宙地探索也达不到这样的深度和高度。假如我们碰到笛卡尔,假如我们碰到他的话,可以这样去问他:我思故我在是吧?但如果我不思、我不想,那么这个我又在哪里呢?我们的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旦停止,这个“我”在哪里?乃至在父母未生我之前,或者一把火烧成灰之后,这个我还有没有呢?有的话又在什么地方?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各大哲学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到此为止,不能再谈,谈不下去了,可以说百尺竿头到了顶了。但是禅宗却偏偏要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你悬崖撒手,放身舍命,要大死一番才有大活。不这样做,不如此的话,又怎么可能悟佛心印?所以这里的确是最要命的地方,不用自己的身心性命去扎扎实实地修持求证,那些纸上谈兵、或者玩弄思维逻辑的人哪里能到得了这里,又哪里会明白呢?这是讲到笛卡尔顺便跟大家一聊,扯远了。
回过头来,我们讲第八,前面这是讲个故事给大家放松一下。
第八、不要因为符合预设的成见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情和我们个人预设的观念或理论相符合,就轻易地相信或接受。比如说,愚痴地根据一种僵化的规则,来设定所有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谁必须主外,谁必须主内,只因为它符合了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其实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和每个家庭具体状况的不同,又哪里有什么主外或主内的定法可言呢?这是现代社会,但是很多人就是死在这种自我设定的念头里,死在自我的陷阱里,忽略了其它的可能性,所以心量智慧始终打不开,很可惜。像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子,家里愣是要他主外,愣是要妻子主内,但是妻子的福报和能力比较大,她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怎么可能还像古人那样的“女主内”呢,所以他们的家庭矛盾很剧烈就是这样,老出问题。
第九、不要因为说者的外表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人的外表看起来很可信,就轻易地相信或接受他的说法。这个外表和一个人的内在知识是不成正比的,一个人的说话内容正确与否,和他的外表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这点比较好理解。
第十、最后一条,不要因为是师长所言就轻信:不要因为某人是我们的老师就对他说的话予以轻信,了解吗?请听清楚,没有人应该成为他人知识上的奴隶,包括不应该成为佛陀的奴隶!像我很尊敬的泰国一代高僧佛使比丘,他老人家就曾经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他说有一种囚牢叫做“师父”,尤其是声名远播的师父。在泰国有某某“阿姜”,在西藏有某某“喇嘛”,在台湾有某某“导师”,而在我们中国大陆有某某“大师”。不管是全国性的还是区域性的,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家喻户晓的大师,每个大师都有很多追随者。狂热的追随者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很奇怪的执著状态,他们很坚定地认为,只有自己的师父才是唯一如法的师父,唯有自己的师父才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师父都是错误的。他们往往会拒绝听闻其他师父的教诲,而对自己师父开示的东西,却经常不加思索地采纳,他们因此陷入了一个名为“师父”的牢笼中。呵呵,见过吧?这种人太多了。他们把师父变成了牢房,然后深陷其中,这真是一种非常荒谬、非常可笑的执著!不管是对大师也好,还是对普通的师父也好,追随者一旦产生执著,就会不断地筑起一座座高墙,然后不仅毁了自己,搞不好也会毁了师父,所以大家要警惕,我们千万不要糊里糊涂地陷入这种囚牢里!
像我们的佛陀,他在很多经典上也都反复强调过这个要点,“不要盲目迷信”,“不要成为师父的奴隶”等等。那么大家可以想想看,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宗教老师,曾给予弟子和听众这个最高的自由?!有吗?所以在我们佛教中,没有什么唯我独断的思想,没有不经智慧选择而非得相信的压力,这就是佛教最伟大、最殊胜的地方。只有真理才不怕怀疑!只有来自于真理的自信,才会提醒修行者保持心灵的自由,保持那种勇于实践和独立探索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修行者误入歧途,或对他人产生知识依赖。对他人产生知识依赖会怎样?那就会塞自悟门,把你自己开启智慧这扇大门的机会给塞住了。
以上这十个要点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在落实信仰之前最好要有点智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从智慧来的,而不是出于迷惑无知,不是出于恐惧,只要有了智慧和正见,难道还怕没有信仰吗?所以我们永远不应该在听闻某事某人的时候,就立刻盲目地相信,更不应该因为恐惧而被迫相信。大家不妨好好地去思考、检视和验证一下,看看在这个天底下,是否还有比我们刚才讲的这部《羯腊摩经》更具精神自由的经典?大家不妨再进一步,去仔细思维这十个要点的本质和目的,我相信,你们做为佛弟子的觉醒能力,一定会得到茁壮地成长。
这部《羯腊摩经》可以说是佛陀送给我们全人类的珍贵礼物,上述的那十个要点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及任何一个世界——包括天界。也只有太过愚痴的人,才无法从佛陀的这些教诲里得到利益。只要遵循这十个要点,那我们就能更加敏锐精准地进行思考和抉择,然后就可以从多如牛毛的各种宗教里,找到那个永远值得我们追寻的、真正的解脱之道,就像在稻草堆里找到那根小小的、唯一的金针!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这是讲,佛陀在面对一切外在境界的时候,不管是诋毁还是称赞,都能全不动心,就像须弥山安住在大海中,纹丝不动。所谓“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句话形容的就是佛陀。这个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顺逆境界,这是最考验人的魔境。这首偈子原来是苏东坡写的:
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子都听说过吧?苏东坡当年写完后很得意,他自认为境界很高,所以他就叫下人拿了去送给好朋友佛印禅师看。没想到佛印禅师看完后只说了一个字:“屁!”苏东坡一听回报就急了,于是他就气冲冲地坐船过江,要到寺庙里找佛印秃驴算账。结果佛印禅师只说了一句话,一句话就把他给收拾了:“八风吹不动,哼,一屁过江来!”苏东坡一听哈哈大笑,这才歇菜了。所以,说什么动不动的,一个屁字就能让某些人气闷三天,因此佛法空谈无益就是这样。
这里说,因为佛陀了达我们众生性相平等的道理,所以他对善者自然就能以慈心摄受,对恶人自然也能以慈心折伏,对佛弟子和外道都是一样的悲怜、慈悯,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慈悲却是平等没有任何差别的。佛陀的心理和行为、起心和动念,平等如同虚空,深广如同大海,无不包容,所以他才被称为“人中之宝”,能做到这样自然就会天下太平,凡是有缘的众生没有不礼敬奉承的。你们中间有人不是一天到晚到处去找道场吗?现在不用去了,这几句话就是道场。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覩稀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这里再一次赞叹了佛陀前面把五百宝盖合为一盖,并在宝盖中变现三千大千世界和诸佛刹土的神通。这段文字比较简单,我们就不过多解释了。
值得留意的是这个宝盖,我们前面讲过的,这个宝盖代表了我们的心性。我们的这一念心性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够映现十方法界的境界。有时迷,有时悟,迷的时候是凡夫,悟的时候就是佛,有时一念在天堂,有时一念下地狱,六道轮回、世出世间都在这一念之间。这一念心性的变化,在我们的生理心理、在相貌举止上都会有所反映,这是真的。那像我以前的一些老同学老朋友,原来的帅哥美女,现在再见,呀,居然都老得一塌糊涂了,也没几年啊,才不过十来年而已,他们居然就大变样、变形了。等到一聊天,我才发现,这些朋友苍老难看的原因,除了时间的自然因素外,跟他们的心态变化也有很大关系。这个人的心啊,如果变脏变丑了,那么久而久之,他的相貌也会随之改变,这是一定的。不是有这么一个说法吗?说人的相貌在三十岁之前是父母给的,那么三十岁以后就是自己造成的了,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此外我还有另外一些朋友,他们就不同了,他们是越活越滋润,越活越精神,魅力长存,美丽依旧。据我观察,这个跟他们的心态,跟他们的心灵境界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像我,像师父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虽然现在已经是老衲了,但看上去还是精神得很。我在外边坐车的时候就经常有人问我,师父你才三十不到吧,这么年轻就出家啦?哦,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众笑)所以说万法唯心造,一心能含万法,我们的心性功能,和这个宝盖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这点大家要了解。
(20)神力不共法 身口意三密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这是在赞叹佛陀的身口意、身密不可思议。所谓如来大圣,为一切法中之王,万众同归,凡是以清净心看到佛陀形象的人,没有不欢喜赞叹的。而且,明明佛陀只有一位,但每个人却都各自看见佛陀单独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为他说法,有一万个人就看到了一万尊佛。而且每个人看到的佛陀形象还都不同,在天人的眼里,佛陀是天人的光辉形象,身上放光,在凡夫的眼里,佛陀只是一个比较庄严的人而已。就好像天上只有一个太阳高悬,但是它的影像却出现在了千百万个水面上,每个水面的动静和清浊不同,那么映现出来的太阳自然也就有所不同。这个道理,像这种神力,就是只有佛陀才有的不共妙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这三首偈子都是在赞叹佛陀的口密不可思议。佛陀只用一个声音演说妙法,所有众生,不管是人是天、是鬼是神,不但个个都听懂了,各有体会,而且个个都觉得佛陀是在用自己的语言,为自己说法。那么,众生根据各自的角度和程度来理解佛法,不管他们的理解是对是错,全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多少都会有点好处。而众生闻法以后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的听了觉得很害怕,害怕轮回之苦;有的听了却欢喜无比,因为知道有天道可生,有净土可求;有的厌离心则会变得比较强烈,只想尽快出离三界牢笼;有的则一听之下,就对佛法生起了绝对的信心,一点怀疑都没有。像这一切,全都是因为佛陀以大神通力加持护念的缘故,都是只有佛陀才有的不共妙法!
这一段话里反复提到了佛陀的神力、神通,像神通法术这些东西,一般人要么视之为迷信幻想,嗤之以鼻,要么就好奇崇拜得不得了,以为神通有多了不起。那么,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通呢?说实话,有的,真有的!不过神通这个东西有时候就像是产品的外包装,这个外包装再漂亮、再吸引眼球,那也是次要的,里面的教义内容能否真正的治病救人?这个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佛陀曾说,神通不敌业力!这个意思就是说,神通的作用其实也是很有限的。神通有点类似于万金油,平常看上去好像无所不能的样子,但一旦碰上大因果、大问题,就什么作用都没有了。偏偏一般老百姓还就喜欢相信,喜欢追求,就算上了九十九回当,第一百回碰上,还是会自我安慰、自我催眠说,这次可能是真的吧?这次可能有用吧?
其实,要是神通法术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那么龙虎山的第六十三代天师传人,当年就不会被方志敏派去的游击队员抓住,然后戴着高帽游街示众了;还有,当年解放大军挥师进藏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喇嘛上师奉命大修诛法,诛毛诛周,诛某某将军,诛这诛那的,据说为了完成这个仪式有二十一人被活活杀死,他们的内脏被用来做成某种祭祀贡品,这个真是野蛮愚蠢到了极点!但是结果怎么样?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这些法术管用吗?所以千万不要迷信啊,业力因果一旦已成定局,就算是佛陀出手也不顶事!两千年前释迦族被灭族的时候,老佛爷不是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野史上,好像倒是有不少以神通法术护国成功的例子,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例,一个是大宋年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助拳的有铁拐李、吕洞宾等仙界大佬,著名的上八洞神仙。但很可惜,那只是民间传说,小说家言,评书演义里一翻一大堆,不可信。那么第二个就是当年蒙古大军东渡扶桑,攻打小日本的时候被“神风”所阻,不得不铩羽而归,这个在历史上倒是真有记载,是真事,但是这个功劳到底归谁是好呢?日本佛教说是某某上人施展了神通,而阴阳师却说是他们干的,神道教则说是他们礼请的神仙下凡所为,哦,大家争得差点没打起来。我个人意见,可能那天老天爷刚好感冒了,又碰巧打了个喷嚏,这才造成了蒙古大军半路夭折的结果,估计是这样。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的特异功能者,什么大气功师、大师、神医等等,满天飞,他们的名字这里就不提了,我们论事不论人,这些所谓的大师吸引徒众的手段,最初就是显现“神通”。注意哦!他们的“神通”是打双引号的。他们的神通,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都只是魔术、幻术而已。但就是凭这些并不太高明的魔术伎俩,众大师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人,不知道让多少精打细算的老头子、老太太心甘情愿地拿出了“棺材本”,无怨无悔地捐献了出来。要不是后来这些宵小气数已尽,再加上出了个集一切之大成的野心家李某某,引起国家重视,下令清查,那这一场场闹剧还真不知道要上演到什么时候,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应该都很清楚。
所以, 用神通来传教,打个比方,就像是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一方面,它是最直接见效的办法,各大宗教在刚开始传教的初级阶段,也都曾经有意无意地使用过神通,来增加他们的说服力。比如创立美国万佛城的宣化上人,这位老人家在生前就很提倡神通传教;再比如藏传密宗,那个神神鬼鬼的花样手段尤其繁多。但是另一方面,这样做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一旦神通消失,没有了所谓的神通的支持,那某些人往往就会变得漏洞百出、狗屁不是了!如果有人还想维持靠神通得来的种种好处,那就只有靠走歪门邪道这样一条路了,这样做的果报一般都不会太好,所以佛陀并不赞成滥用神通传教,这个态度在历史上是非常明确的。在禅宗的丛林里,千百年来也有这样的规矩,“神通惑众者,迁单放逐”,为什么?所谓“神通惑众者,迁单放逐”,拿神通来迷惑大众、招集信徒的这个人,丛林里立刻就会把他赶走,迁单,“不共住”,不给住。
因为在六大类神通里,除了漏尽通以外,其它的什么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通等等,都是共法。很多外道都有神通,魔王也有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如果以神通传教的话,那一般人就会被搞糊涂啦,不知道佛道和外道的区别在哪里。而且因为神通很迷人,说实话很迷人、很好玩,那很多人陷在里面往往就出不来了。甚至还有很多智慧不够的人以为神通就是道,以为有神通就是有道,那就麻烦了!希望大家听清楚,神通非道!“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这是一定的,所以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不一定是悟道的。神通再大,你能飞天遁地,能翻江倒海又怎么样?它能帮助你破除小我的幻相,断我执、断贪嗔痴、断无形的烦恼吗?所以,了生脱死的功夫并不在神通上,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
而那些真正有智慧、真正悟了道的人,通常也的确都会有一些神通,“但得本,不愁末”——得到本了,这个旁枝末节的东西,自然就不用发愁,只不过他们不稀罕,也不会胡乱显摆罢了,因为这个是有游戏规则的。听清楚,神通的显现是有游戏规则的,在这个物质世界。佛陀当年曾下令,后世的出家弟子、佛弟子不得随便显现神通,如果是为了救人性命,或者是为了其它大事因缘不得已显现神通者,过后就必须要尽快地离开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人觉得佛陀有点不近人情啊,其实不是的,这个规定其实正是佛陀为了保护那些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的弟子,免得他们因为神通而生起我执我慢之心,障碍了修行,乃至以神通法术去追求名闻利养,那就得不偿失了。我们看记载就知道,历史上的很多祖师大德,只要一示现神通,或者一泄露身份,那很快就会走了。即使是像寒山拾得那样的大菩萨也一样,他们一个是文殊,一个是普贤,刚被发现身份,立刻就躲到山里,往岩石里一挤就进去了,然后石头自动合上,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他们这是在干嘛?他们这就是在以身作则,表示不敢违背佛制。
那么,有没有什么神通是可以随便示现,不必遮遮掩掩的?有的,比如说像本经这里,佛陀示现的辩才无碍、一音说法的神通,这就可以。此外,还有以慈悲平等之心救济苦难的神通,烦恼漏尽、般若解脱的神通,运水搬柴、平常度日的神通,这几种神通也可以大大方方地随便示现,不必考虑任何的忌讳,听得懂吗?以慈悲、智慧、弘扬正法,平常心是道,像这些济世利人、不故弄玄虚的心行才是最最难得的,这个才是佛陀鼓励弟子们努力追寻的不共神通!希望大家了解。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这个“稽首”是顶礼的意思,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五体投地。这里一连串的稽首,都是在赞叹、称赞佛陀的意密不可思议,身口意的“意”。佛陀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他老人家已经彻底远离了所有的粗细烦恼,到达了涅槃的彼岸,永远超越了生死的流转。他以无上的智慧和慈悲,诲人不倦,广度世间有情,所以才被称为四生慈父、三界导师,得到了一切众生的恭敬顶礼!
这里所谓的身口意三密的“密”,这个“密”是微妙难测的意思,不是指的什么密宗或者秘密法门,大家不要搞错了!其实在我们佛法里,并没有什么一步登天的秘诀,历代祖师那里也没有藏着什么密而不宣的大法,因为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实在并无秘密可言。佛菩萨巴不得大家立刻就能立地成佛,立刻解脱,唯恐不快,又哪里会有什么密法不舍得告诉众生呢?像六祖当年就曾经极其明确地开示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你们如果回光返照,自己反省反观的话,最大的秘密就在你们那里,“密在汝边”。所谓自性本来清净,本自具足,这个大秘密就在你自己那里,就这么贴近,哪里有半点秘密可言?你自己对自己还有什么秘密吗?如果你们舍内求外,舍近求远,那个本来不是秘密的东西才会变成秘密。别人懂,你不懂,对你而言就是秘密,但一经反观内照,自己明白了自己,那么这个生命的秘密又在哪里?
所以在一些老修行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们说:自己就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自己就是一本无字天书,每个人都是如此,但是一般人不知道去翻自己这本书,而老是、老爱跑到外边去求什么秘方、口诀、密传,师父拜了一大堆,密咒揣了满口袋,但是结果呢?还是那么贪嗔痴,智慧一点没有不说,那个分别心反而还更重了,大家自己回光返照一下,是不是这样?六祖在《坛经》里处处强调说,“若自悟者,不假外求”,“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六祖可不是说来哄大家开心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才对。这是最简单易懂的道理,但同时又是最迷惑人的问题,希望大家对此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那么,从这段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在“永离生死道”、解脱之后,还是要“度诸世间”,作众生的导师,他老人家并没有说躲到山里去做个“自了汉”,或者从此躺在净土里享受清福,啥也不干了,没有这回事的!大家要晓得一点,佛法是众生的佛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就是要帮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要一切众生都和佛一样,悟入诸法的实相。所以解脱后的事情是没有了期的,你们不要以为解脱生死、或者往生净土以后就可以不用再来这个世界了,错了,我告诉你们!
净土就像是一所大学,我们往生到那里,并不是去偷闲躲懒的,而是要跟着佛菩萨、跟着校长老师学习,最后还是要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去实践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成佛度众生。你觉得你怕了这个世界,想要逃避它,以为往生以后就可以永远“拜拜”不来了,这个其实是一种外道知见,心量太小!如果你们有人是这样发心的话,那能否顺利往生净土呢?这个问题可能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所以学佛修行的人,尤其是有一定成就,有福报的人,心量不能太小了,老实念佛的同时,你们最好还要善用你们的能力去为众生服务,对那些利益世间的事更要积极地去做。
有些人傻乎乎的,把自己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道为众生服务、做事才是修圆满报身,修千百亿化身的根本道场,不知道服务众生就是服务佛菩萨,换了基督教、天主教的讲法就是服务上帝!一颗心自私自利的,那样又能修得出什么东西来?我们学佛就要学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面对苦难,绝不逃避!要发这样的菩提心,然后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求生净土,这个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我们众生千生万劫以来,往来于六道轮回的大梦,不知道这个梦、这个往来是不真实的,更不要说其间的种种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了。我们认假为真,被一连串的梦境给牢牢束缚住了,所以过得是烦恼丛生,痛苦非常。如果能够在做梦的时候,了悟到这不过是个梦,同时明白一切往来毕竟无有往来,生死如幻,那么束缚即非束缚,当下就可以得到自在解脱了。不过这个道理说来简单,真要做到可不容易。佛陀因为完全明白了这一切,所以宝积菩萨才称赞他是“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佛陀因此“在世间行走,但不属于世间”,没有半点执著之心,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就是所谓的“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只有佛陀是真善入空,入无所入,所以能得真自在。
「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这里是最后赞叹佛陀已经达到了空有圆融,事事无碍的境界。修行到此境界,一切能缘所缘、能观所观同时寂灭,一切二元的对立同时寂灭,统统消失,真相现前——面对这样的成就、面对这样的圣者,不由得你不衷心赞叹、至心顶礼。这个境界超越了所有的二元对立,如空无所依,不依身,不依心,空也不依,不依也不依,跟我们现在对物质世界的这种狭隘体验完全不同,想是想不明白的。像我们平常禅坐,体验到的那个身心融化、空虚辽远的境界,基本上都还是心意识的造作,属于五阴的范畴,不是这里讲的真空。这点大家最好自己去搞清楚,所以修行有了点小境界不要自满,不要沾沾自喜,“谦受益,满招损”,古德的这句话那是一点没错的。
下面,请大家看经文,本经的第一个重头戏来了!
(21)从菩提心谈起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宝积前边说偈赞叹完毕,就对佛陀说,这五百位长者子,都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菩提心,换句话说,发了成佛的心。阿耨多罗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即是正等正觉的意思。这个词不太好翻,所以本经这里干脆就直接用了梵文的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词组包含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彻大悟等等意思,意思很广很多。我们修学大乘佛法,第一个要发的就是这个心。本经这里,这些长者子,五百长者子和诸位一样,他们都是因地的菩萨,虽然已经发了心,但是还没有得到果位,还没有实证,所以他们希望能听到佛陀给他们讲说一下成佛以后的那个清净境界,以及诸大菩萨们要怎么样修行,才能最终成就伟大的净土?这两个问题其实也正是我们想问的,正是很多居士菩萨想了解的。
这里提到了发菩提心,让我想起一件事。我前段时间经过上海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学密多年的居士,他就问我,在我们汉地的大乘佛教体系里,有关于发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吗?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后面还说了一些话,那个话里就带出了一个意思。他言下之意,是我们汉地的佛法更多的谈的是理论,修法不够具体,而藏密呢,则有很多很具体的修法仪轨,所以藏密从一开始就要比汉传佛教严密殊胜得多,他是这样的观点。类似的宗派和宗派之间,法门和法门之间比较高下优劣的议论,甚至争论,这些年来我断断续续听到过不少,似乎我们人类天生就有一种爱比较高下的毛病,即使是在出世间的修行人里。说实话,从我个人的角度,我非常喜欢藏密体系所代表的那种文化风格,那片到处都是玛尼堆的雪域高原,真正的蓝天白云,圣洁的雪山神湖,开满格桑花的草原,清澈到震撼灵魂的歌声,还有那些三步一拜的朝圣者,寺庙里浑厚庄严的诵经声,等等等等,有太多太多的自然和人文之美,我根本描述不完!当然,这种美很有可能是因为距离造成的。
讲到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和你们说一些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真理,所以是仅供参考。我个人认为,藏传佛教、藏传文化绝对是人类历史上很重要的一笔,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了解、去学习。但无须讳言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藏传佛教里也的确出现过不少反人性、反佛教的垃圾内容,所谓“真理和谬误并存,鱼目与珍珠共舞”,这个问题是修行者必须正视、不可回避的。那像台湾现代禅的创始人李元松先生,他曾经对此就做过很尖锐的批评,他说:“密教的本质就像是一堆镀金的垃圾围绕着一颗钻石。”这个说法里面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他关于“钻石”的观点我基本上还是同意的。藏传佛教的核心思想,在我看来,始终闪耀着佛法的真谛之光,其本质并没有违背佛陀的了义教言。这实际上正是佛菩萨“妙手补天裂”,因势利导,永不放弃苦难众生的智慧之所在。现在网上有一些人,应该说是有很多人想全盘否定藏密,理由充分,措辞激烈,但不免有点矫枉过正了,他们可能恰恰忽略了这点,忽略了佛菩萨“以诸魔为眷属”的大悲行愿,这在本经的后面将会讲到。
所以简要言之,在藏密体系里,可以让修行者借鉴参照的地方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尤其是大手印和彻却脱嘎,伟大的大圆满教法,其方便殊胜之处,的确值得有识者赞叹!但是,我从来不认为藏密金刚乘的教法,就像某些藏密大德说的那样,是代表了最高深的佛法,是位于小乘和大乘之上的金字塔顶端;我也从来不认为,在大乘了义经典和禅宗见地之外,还有更加超越的密宗大圆满见。它们充其量是对同一真理高度的不同表达,各有其精彩特色之处,如此而已。说实话,我真没觉得密宗的大圆满见有什么超胜不共的地方。
一直以来,在我国,佛教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派系,一是南传佛教,也就是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云南一带,信奉小乘的经典,认为修行的最高境界是阿罗汉;第二是汉传佛教,就是主要在我们汉地流传的大乘佛教体系,最具特色的是禅宗的“顿悟成佛”和净土宗的佛力往生;那么至于密宗密教,原来指的是唐密——唐朝的密宗,但现在更多的是指以藏传佛教为主的藏密,藏密主要是在西藏、川藏、云藏,还有青海内蒙一带流行,他们的广告口号也很大气,叫做“即身成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三兄弟,虽然是同一个老爸生的,但毕竟是三个不同的人,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以客观上的矛盾还是有的,存在着互相攻讦的现象。
小乘的修行者攻击汉传和藏传的佛法不正宗,提出一个了“大乘非佛说”的论调,虽然早在千年之前的印度,这个问题就已经被玄奘大师给立论破除了,但是直到今天都还有不少人蹦哒出来,继续鼓吹“大乘非佛说”的谬论,也不怕害人害己。至于汉传佛教,就像是一个老大哥,经常语重心长地教训南传和藏传的兄弟,说你们小乘啊,只乐出离,不敢入世,只想度己不想度人,境界太低,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你们藏传的呢,则是乌烟瘴气,夹杂了那么多印度教和苯教的糟粕,那些凶残邪恶的东西很明显不是佛说的嘛,蒙谁啊!没曾想藏传的哥们儿突然大喝一声跳出来,说你们都闭嘴,我们的教法是老佛爷亲自偷偷传授给我们的,这哪里是你们能理解的?猫教老虎留一招,那一招压箱底的干活,佛陀就只告诉了我们,所以我们才是最牛的,是金字塔的顶端。
这三种论点,说真的,大家觉得这样的争论有必要吗?以我粗浅的了解,小乘、大乘和密乘,它们其实应该是一个圆来的,不是阶梯型,而是一个圆,一个完美的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对机摄众的方法上,各有巧妙不同而已,实在是不能说哪个比哪个更殊胜,而且我认为,它们三者实际上是互相含摄的关系,任何一个都含摄了其它两个。我这个观点可能比较新鲜,要说大乘、密乘含摄了其它或许还比较好理解,要说小乘居然也含摄了大乘和密乘?这可能就有点难懂了。不过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以后我们有机会再专题讨论,今天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我比较赞成各大派系之间那种本着慈悲平等精神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那种出于满足微妙自我,妄议法门高下的言谈,我就不怎么感冒了,因为它们只能引发无止境的争论,破坏佛教的完整,误导众生,除此之外,我看不出它们还能带来什么好处!那么,至于你们大家选修哪个法门会比较好,会比较容易有成就,那就要看个人的发心、根器和机缘了,没有绝对的,你适合修小乘的就修小乘,适合修大乘的就修大乘,适合修密乘的就修密乘。圣人说的好,情人眼里出西施……但西施眼里出眼屎啊——你只要抱住西施,把眼屎丢到一边去就行了嘛,对不对?所以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不要胡乱去攀比,更不要勉强修法,扭曲了自己的心。
但是,如果站在私人的角度,要我来讲的话,我建议你们不妨多多研究一下小乘和大乘的教法,这两个法脉的纯净度较高,比较让人放心,藏密的教法有很多地方争议太大,在具体技术手段上迷雾太多,需要进一步地冷静观察,尤其是在男女双修这一块儿上,藏密违背佛典,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问题是最多的,引发的争议也是最多的。所以谨慎起见,我建议你们还是以汉传的大乘佛教为主修比较好,在大乘佛法里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小乘的修法,等你们有了正知正见以后,再去接触密法也不晚。而且,就算你们要去接触密法,我觉得你们也应该先接触一下唐密或台密——天台密宗,这样做我认为相对要稳妥一些,解脱更有保障一些。在座诸位都是有智慧的人,希望你们能明白师父的苦心。
回过头来,我们继续讲菩提心。大乘佛法首重发菩提心,这个大家都知道,不管你是修禅宗、净土、天台、华严,还是修大威德、大手印、大中观,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那么你想要修得大成就,那基本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诸位受了菩萨大戒的“菩萨”,你们发菩提心了吗?或者不说那么高,我们问基础一点,你们发出离心了吗?衡量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分水岭,就是你是否具备了出离心。而小乘和大乘的唯一区别,不在外表,不在于你修的法是四圣谛还是大中观,而是在于你是否发了菩提心。如果这个发心不搞清楚,如果这个发心不正确的话,那么即使你一天到晚听闻的都是禅宗净土,或者大手印大圆满,那也不能说明你修的就是大乘佛法了。
从目前的情況来看,有很多自以为是密宗或大乘行者的在家居士,实际上,他所修持的多半还是世间法。因为他之所以发心学佛,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现世的利益,比如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长寿,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消除一些业障或避免灾难。乃至为了能在下一世得到更好的人天福报,等等。具有这些发心的任何修法都只能属于世间法——世间善法。虽然不能说不好,但既然是世间法,那就连小乘声闻和缘觉道都比不上,那自然也就谈不上是什么大乘佛法,更谈不上是什么密法了。
现在无论是汉地还是藏地,无论是在寺庙还是在自家佛堂,都有许多自称为佛教徒的出家和在家人,忙着烧香、磕头、放生、修各种加行。很多人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天天都在修法,已经很不錯了。但我建议大家最好还是先回过头来,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问一下自己,你学佛是为了什么?很基本的问题。你是为了什么才修這些法的?如果你修行的目的,你的发心是为了现世和来世的人天福报,那么对不起,你修的任何法门都只能算是世间法,不是解脱道。真正学佛,可以说并不是为了求福报,而是要出离生死苦海,不认识这点,是谈不上修行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反省的就是前面讲的这类念头,因为正是它们,让我们从无始以来,至今仍然滞留在轮回之中,不得解脱。
举个例子,比如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它是大乘法,小乘法,还是密法?在这六个字上面,本身并沒有大小乘的区別,发音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关于大小乘的定义是怎么下的呢?这就跟修行者的动机有关了,跟你为什么要念佛有关。
如果你是为了得到世间的名誉、财富、健康、长寿等等,因此而念阿弥陀佛,那么你修的就只是世间法。如果你念诵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没有为其他众生着想,那么你修的就是小乘法。如果你在念这个六字洪名的时候,既不求世间福报,也不求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天下一切众生的解脫,为了圆成佛道,那么这个六字洪名对你来说就是大乘法。如果在念佛的同时,你还具备了了义经典里所讲的一切法本净、一切法本自涅槃的殊胜见解,以这样的见解去念六字洪名,那就是密法。所以,由于动机、目的和见地的不同,就会导致同样一句佛号,出现从世间法到密法的各种层次的差別,大家了解吗?
在座的诸位菩萨里,可能有很多人都曾经听闻过密法,甚至接受过灌顶,也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坐禅的。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当你去接受灌顶时,你是出于什么心?是出于好奇心?还是觉得接受灌顶后,摸完头之后,就会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获?你是为了解脱自己的生死,还是为了一切众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念佛的人也是一样的,你一天到晚不停地念阿弥陀佛,你为的是什么?还有,追求开悟的禅修者,你的目的又是什么?
或许很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这个不能算错,不能说是错的,只是心量小了点,所以大家、某些同志也不要不好意思不承认。那么,只要是为了你自己,那你修的就不能算是大乘佛法。你自以为得到了灌顶,但实际上并没有。灌顶肯定是要大乘才有的,但因为你没有那样的发心,你受的灌顶就不能成其为大乘了。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又没有灌顶一说,世间法中更是不存在这样的灌顶,那你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敢肯定,你得到的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灌顶。所以,不管大家修的是什么法门,都要了解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进修大乘佛法的。
那么,回到前面那个居士问的问题,绕了一大圈,在我们汉地的大乘佛教体系里,有关于发菩提心的具体修法吗?我记得我看过一位著名活佛、著名仁波切的开示,他曾下结论说,显宗里修学菩提心的方便法很少,而且也没有具体的仪规。像这种观点,我认为多少有些轻率。这种观点,据我所知,在藏密的修行者里还相当普遍哦,有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看来在这个世界上,盲目崇拜权威、偏听偏信、不肯开动脑筋的家伙的确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如果展开来的话,那将会是长长的一大篇,不太适合在这里谈,所以我们只能以后有机会再详聊了。
不过我在这里留下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这也是我当初反问那位居士的几个问题:如果我们汉地佛教没有关于发菩提心的具体修法,那么,历代那么多的祖师大德,他们的大成就有目共睹,那是怎么修出来的?不可能都是瞎猫撞着死耗子吧?再者,禅宗净土、天台华严等各大法脉的大德,留下了那么多关于菩提心的精彩论述,为什么有人就是看不到?还有,讲到具体修法,汉地寺庙里天天念诵的早晚课上,在三皈依里就有“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等等文字,这个还只是三皈依哦,这算不算是发菩提心的具体修法?此外还有四弘誓愿,大家都会背的,如果这个都不算是发菩提心的具体修法,那什么才算?还有《普贤十大愿王》,净土发愿文,西方发愿文等等,这些千锤百炼、在心地上用功的修法,难道还不够具体吗?
这里我不作什么结论,欢迎大家自己开动脑筋,你们尽管仔细地去琢磨,看看师父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陀在这里称赞宝积菩萨能为大家提问什么是净土之行、成佛之道,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要他们仔细地聆听,好好地思惟,佛陀这就要为他们解说了。于是宝积菩萨和五百长者子就依教奉行,这个心一下就安静下来了,准备听法。
希望大家的心也同样安静下来了,下面就要开讲菩萨是如何成就净土的。我们大乘了义的净土法门是很难相信、很难了解的,其中的义理精深无比,博大无比。对求生净土的修行者来说,这一段经文非常非常重要。这个净土和我们净土宗的净土是同一个概念,不过这里的道理说得要比净土三经里更透彻,更详细一些,所以大家要留心听了。
(22)净土是什么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佛陀第一句话就说:宝积啊,所有众生,各类众生,他们就是菩萨的净土!第一句话就是这么斩钉截铁地开示,没有丝毫的打折!众生就是佛菩萨修行净土的原因,换句话说,佛菩萨千生万劫、操心劳累地修行净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救护一切苦难众生,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的精神!听起来似乎有点像某个主义的宣言是吗?那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们还真别说,如果真做到啊,那样的人,就算不是菩萨也差不多了。
这部《维摩诘经》我们前面讲过的,明明是禅宗的经典,为什么一开始谈的却是净土?因为禅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净土!有疑问吗?禅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净土,这个净土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归宿。有的人一听到净土,不是联想到土地或国家的观念,就是把净土完全当作一个无形无相的、理念上的境界,这两种理解都很有问题。像诸位念佛都是为了求生净土,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净土吗?知道的请举手,是不敢举还是怎样?你们不要翻《阿弥陀经》出来给我,书上的答案先放一边,我要的是你们自己的答案。念佛念了那么多年了,磕头也磕了不少,三步一拜哦,净土是怎么回事都还不知道吗?那你们这个糊涂劲跟我有得一比!(众笑)
现在的人只要一说到净土,就会马上联想到,哦,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嘛。这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念,极乐世界是净土没错,但净土并不只是极乐世界,就像白马是马,但马非白马,这个逻辑关系要搞清楚了。所谓净土,简单来讲,就是绝对清净庄严的一种内外一如的生命状态、本来境界。这个“净”,净土的“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依报清净,依报主要是指“外在”环境,净土的环境是非常、非常美好庄严的,绝对没有任何污染,而且那里也没有什么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的分别,所以也没有那么多的矛盾是非,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第二是正报清净,那里的每一个众生从生理到心理都是清净无染的,用现代的话来讲,他们的心灵高度进(净)化,所以才能感得色身光明,庄严灿烂,具足无碍神通,远远超越了三界人天的境界。
这个净土,每一位佛陀都有净土,大家不要以为只有阿弥陀佛才有净土,其中的关键是正报要转,我们这里(指心)成佛了,那么外在的环境就会随之转变,净土就会现前,生命本来清净庄严的那个境界就会现前,所以有无量的诸佛,就有无量的净土。那么这个净土按照经典的开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两大类,一个是诸佛的自受用净土,这个是只有佛陀自己才能体会得到的净土,又叫做常寂光土。这个常是指不生不灭、超越了所有时间的永恒,寂就是寂灭涅槃,光是指觉照一切的般若智光。这个净土和佛的法身是密不可分的,从佛这一面来说,净土就是佛的法身,而从佛的受用的角度,法身就是常寂光净土。这个法身净土,不要说众生了,就连十地菩萨也进不去,像《仁王般若经》上就讲:“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这个根本无明没有彻底了断是不可能到得了常寂光净土的,所以严格来讲,这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净土,属于佛果的境界。这个已经不是我们这些初学者所能探讨的了,我们只需要欢喜顶礼就好。
此外还有一类净土,叫做应化净土,那是如来为了更好更快地教化众生,特别用愿力和神通力开显、创建的世界,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有净有秽,比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凡圣共住的同居秽土,不是净土,而有的佛陀创建的凡圣同居土则是净土。第二是方便有余土,这个是已经证得解脱圣果的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等,舍弃三界内分段生死,所自然感生的清净国土,这个净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第三是实报庄严土,一般来讲,那是只有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进入的核心极密世界,无法形容,没有办法描绘,那个世界没有小乘凡夫之名,纯是菩萨所居。不过也有人说,只要是法身大士,只要是已经破除一品无明的菩萨,就可以往生实报庄严土,有这种说法。
像我们念佛人要去的净土,西方极乐净土,大家注意,那就是实报庄严土,不是方便有余土,更不是凡圣同居土。我们之所以能够往生,那完全是弥陀愿力摄受的结果,完全是佛力摄受的结果,凭我们自己是不行的。只不过往生以后“莲分九品”,在同中自有不同处,虽然都是菩萨,但彼此的境界高下还是有差别的,那是根据个人修行和智慧打开的程度,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划分。你的自我和自力的心破除得越彻底,我执我相、无明颠倒破除得越彻底,你往生的品位境界就会越高,这点希望大家了解。
这个应化净土因为诸佛愿力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差别,但只要你发愿,就都有可能往生。每个净土的往生条件和西方极乐世界的要求不尽相同,不完全一样。这里顺便提一句,修行者往生之后,在佛力的加持下,一般就不会再堕入轮回了,那就已经等同于了生脱死,但往生并不见得就是开悟,往生并不绝对等于悟道,要悟道,非得断见思惑、断烦恼才行,不然这个道是悟不了的。所以到了净土,作为带业往生的凡夫,我们还是一样要修行,只不过那个环境对比现在那是变得太好太好了,好得有点儿离谱。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要把念佛和持名念佛的概念分清楚,一般人把执持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叫作念佛,这个倒也没错,但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只是念佛法门的一种、一个内容而已。念佛法门还包括了念佛的种种功德,念佛的种种相好,念佛的智慧和慈悲,念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力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要经常忆念学习的,不仅仅是一句佛号。所以真正的念佛是要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与佛相应,这才是念佛的本意。大家把净土三经一论找出来好好看看,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念佛了。
除了大家都熟悉的西方极乐世界外,东方还有一个净土就是药师佛的琉璃光净土,《药师经》就是专门介绍这个净土的。药师佛又叫做消灾延寿佛,你按照他的法门如法修行的话,就能让你既消灾,又延寿。那么,这个东方净土和西方净土有什么不同?表面看来,西方净土比较注重我们人死后的归宿,你这辈子结束了,该往哪儿去好呢?阿弥陀佛为此就特地创立了净土来接纳你。但药师佛则不然,他是让你有现前的受用。就算你最后有个西方作为归宿,但是你现在的病苦怎么办?你现在的烦恼怎么办?所以药师佛就发了十二大愿,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得到种种利益。似乎可以这么说,阿弥陀佛是让我们“善其死”,药师佛则是让我们“善其生”。其实善其死就是善其生,能善其死的人一定是善其生的;同理,善其生就是善其死,能善其生的人最后也一定能够善其死。这两位佛陀的侧重点虽然表面上看去各有不同,但实质上他们的用意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你得到究竟解脱。
那么,和阿弥陀佛一样,东方药师佛也有他的庄严净土,你念药师佛,他也会接纳你,但药师佛似乎更加注重现在,他希望你在人世间也能活得好好的,然后心无挂碍,顺利往生。不过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净土,那都是必须要仰仗佛力才能往生的不可思议实相世界,在这点上倒是佛佛道同,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此外,讲到净土,关于净土还有另一种选择,这也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修法,那就是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前天还有居士问我,这个兜率内院在哪里?据佛经上说,在兜率天——这是欲界的第四天,在这层天有个内院,那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住着以弥勒菩萨为首的诸大菩萨。这个兜率内院也算是净土,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高僧,像东晋的道安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太虚法师等等,他们都是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那么,为什么在欲界六天里,只有兜率天才有净土呢?这里面就包含有一个心性上的大秘密了,建议大家自己先参一参,我们以后再说。
关于这个兜率净土,有部经叫做《弥勒上生经》,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这部经讲的是弥勒菩萨上生到兜率天的故事,另外还有一部叫做《弥勒下生经》的,讲的是弥勒菩萨未来成佛的事。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大德,往往都是一些悲心特重,修行很好,能够荷担如来家业的大菩萨。他们之所以要发愿往生兜率净土,目的就是为了和这个未来佛结缘,以期早成佛道。没搞错的话,他们将追随弥勒菩萨一起,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下生人间,完成度化众生的工作,实现人间净土。呵呵,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像现在中佛协大力提倡的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的理念,其源头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净土思想,是一种要把我们这个悲惨世界最终改造成佛国净土的思想。这个想法要实现我估计难度不小,因为五浊恶世嘛,对佛菩萨来说,要把我们这个五浊恶界改造成净土,堪称是“世纪工程”,这个工程的难度可以说实在是太大、太任重道远了。
在我们介绍的这几个净土里,因为西方净土摄机最广泛、修持最简单、往生最容易,所以现在流传最广的也就是它,这也是大势所趋,势所必然。那么,我们往后只要讲到净土,讲述的一般就是西方净土,我们重点将会围绕持名念佛法门具体展开,这点事先说明。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因为众生是菩萨修行净土的根源,所以菩萨才会随顺自己所教化的众生业力和根机的差别,来示现不同的佛土。这些佛土或平正无涯,或七宝具足,或者大或者小,不一而足。其实认真说来,真正的佛土是无有定相的,它既不是秽,也不是净,既不是大,也不是小,只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已。随着我们心灵境界的逐渐提升,心智逐渐打开,佛菩萨给我们示现的净土也会随之不同,这种变化是修行者可以亲眼看见的。
这是真的,像我前段时间随手拿起一本《观音灵感录》,随便一翻,就看到了这么一则记载。好像是明朝还是清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官太太,她信佛很虔诚,她有两个侍女,也跟着她一块儿学佛。不过这两个侍女一个喜欢坐禅,一个喜欢念佛,法缘不同。那个坐禅的侍女后来就没什么记载了,倒是那个念佛的侍女描写了很多,为什么?因为那个念佛的侍女修行很精进,她有一天突然就看到了一个很殊胜的境界,她看到有一朵莲花显现在她的面前,在这个莲花上还有一双正在盘坐的佛足,不过佛足以上的还看不到。于是她就加倍努力地用功念佛,然后那个莲花上的佛足就一点一点地慢慢往上显现,膝盖、身躯、佛首,最终完全显现,哦,原来是一尊很庄严的阿弥陀佛。这个时候,这个侍女她就发现,自己眼中看到的景象完全变了,变成了极乐净土的境界。据说这个境界她整整保持了三年,也就是说,她在这个境界里足足生活了有三年时间——以肉体、以人身的形象,开眼闭眼都是极乐净土,同时也能看到娑婆世界,两不妨碍。在别人的眼里,她这三年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小丫环,还是照常做事,该干嘛干嘛,跟正常人一样。但是在她自己眼里,她看到的、她所体验到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样三年之后,这位侍女菩萨就预知时至,很自在地往生了。
所以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净土可不是一种必须要等你死了以后才能体验到的东西,其实在你活着的时候,你就可以亲身验证它!净土永远是当下的!明白吗?所以那些信愿坚定、专一念佛的人有福了,只要你们能持之以恒,那么总有一天,你们自己就会看到净土的真相。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这个调伏是调教降伏的意思,这是佛法的一种教育手段。我们看记载就知道,历史上那些祖师大德,他们收拾人的时候,或竖指,或棒喝,或静默,或春风化雨,或嬉笑怒骂,任何方法都有可能。只要能让你痛改前非,活明白了,他们甚至不惜把你往绝路上逼,这种慈悲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希望大家知道,佛菩萨的境界那是绝对无我无心的,他们唯以众生之心为心,你希望是怎样的,那就会跟你有怎样的对应。所以菩萨才会随顺自己所调伏的众生,针对他们善恶因缘的不同,帮助他们降伏这个妄心的方式也就不同,而相应示现的佛土好坏也就不同。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这是讲,因为我们众生的业力因缘各有不同,有的人要看到秽土,要亲身体验到很痛苦悲惨的境界,这样他才会努力用功,因此而见道。但有的人呢,他必须要看到净土,不可思议,无比庄严,这样他才会欣慕修行,因此而得开悟。所以菩萨随顺众生,你该以什么样的因缘证入佛的智慧,他就会为你显现什么样的佛土,这完全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叫做“糖果加大棒”政策。
前两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篇居士写的文章,写得很好,里面提到了他弟弟的一则小故事。这位居士的弟弟生活在一个很偏僻、很穷困的山村里,生计的窘迫﹑没有希望的生活以及周遭人群的恶劣烦乱,使得他弟弟把学佛修行视为了生活中唯一的依靠。每当绝望和痛苦的感觉一生起,他弟弟就会在家里跪下来念经,因为这种诚心,所以他弟弟的感应还挺多的。这个弟弟每天都坚持诵《地藏经》,普通人一般要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才能诵完一遍,他却只要半个小时就行了,这个速度非常快,而且他每晚都要诵上三遍才休息,雷打不动。这位弟弟就和哥哥说,有好几次,他诵经的时候,突然就看到家乡的山水、穷山恶水在剎那之间就变成了一种水晶的颜色,大放光明,殊胜得不得了,因此他对佛法、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那是绝对坚信,毫不怀疑的!大家注意,这就是“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
有一次这个弟弟就笑嘻嘻地对他哥哥说:“佛菩萨度人真好玩,一手拿糖果,一手拿鞭子,很巧妙地把你往前引。”所以挨揍过的居士不要怪佛菩萨。那个居士哥哥一听就乐坏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记得我当时看到这里,心里的感觉也是非常的“心有戚戚焉”。这位弟弟的经历,他的这句话,正好可以拿来作为本经的补充说明。所谓“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不管是秽土还是净土,不管是糖果还是鞭子,佛菩萨的用心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悟道解脱,这个出发点大家一定要把握住了,否则你搞不好就会对佛菩萨产生误会,以为佛菩萨给别人示现净土,不给我们示现,所以你认为佛菩萨偏心,不平等、不慈悲,那冤枉就大了。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什么叫做菩萨根呢?这个词比较少见。菩萨根实际上就是菩提心,这个词可以说翻译得很妙。我们在前面说过的,菩提心是一切大乘菩萨道的根柢——没有发菩提心,而能成就佛道者无有是处!所以菩萨随顺众生,显现相应的佛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众生发起坚固不退、利益他人、利益一切的大乘菩提心。
我们的阿弥陀佛创立极乐大学的目的也是同样的,为了帮助我们这些“业障鬼子”重获无碍解脱的生命,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宇宙真相,进而发大菩提心,倒驾慈航,重回娑婆,佛陀这才兆载永劫、不辞劳苦地完成了净土的创建工程。否则你们以为佛陀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所以,你们中间有某些人,你们也别指望着到了净土、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就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地享福了,从此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过着猪八戒的幸福生活,没有的事!(众笑)尤其是长得比较胖的同志,不要打妄想,
在那里,其实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会更多,要做的事情更是太多太多了,不过每时每刻我们都会过得很充实、很愉快那倒是真的。那种极乐狂喜的境界,跟我们以前体验过的世俗之乐完全不同。那种快乐,绝对不是现在的我们能想象的,那可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别墅房车、娇妻美妾、帅哥猛男之类的东东,两码子事儿,不存在可比性。所以说,如果某些人,如果你们像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那样,抱着上极乐大学是为了混文凭、看美女的目的,那我劝你们还是趁早歇菜吧,极乐净土毕竟不是什么上海复旦和北大清华。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建议,与其等到了净土再发菩提心,不如你们现在就至诚恳切地发!以此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将会得到更大的加持!往生将会更有保证!这点希望大家了解。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这里讲,菩萨之所以建立净土,不是为了别的,他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为了更好、更方便地救度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法的要义。就像有人想要盖房子,他必须要有一块空地作为基础,然后才可以随心所欲的去设计建造,否则离开了土地,想要在虚空中盖房子,那终究是竹篮打水,不可能的事。
由于菩萨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立誓要建立佛国净土,发愿要成就一切众生,因为成就众生的同时,也就成就了净土,了解吗?这个是相辅相成的。众生就像是建造房子的地基,没有众生就没有佛土,没有真正救度众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真正清净的佛土。所以十方诸佛的净土并不是凭空建立的、没有道理的空中楼阁,净土不是妄语,不是宗教幻想,不是神话,那是再真实不过的伟大存在!关于这一点,老衲敢跟任何人打赌,如果你按照佛陀留下的方法老老实实去修行,却不能亲证净土真相的话,那我割头给你!
现在大家应该清楚一点了,佛法并不是像一般人所以为的,是一味谈空、虚无消极的。真正的佛法是在破除妄念、洞察真相之后的“胜义有”,这个“有”是空有不二的妙有,不是凡夫颠倒执著的假有、妄有。无量妙行,无量妙用,由此生出。为了成就众生,成就净土,菩萨道的修行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生命状态才是最积极、最向上的,其中没有半点悲观颓废之处。生命到此,才开始变得精彩起来,开始变得很好玩了。生命原来很悲惨,但到这里,在菩萨这里,生命开始变得很好玩!
(23)真正的慈悲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直心是菩萨净土”,那么什么是直心?是心直口快、快言快语吗?是很痛快的骂娘吗?不是的,我们平常说一个人的性格很直,这句话其实多少是带点贬义的。这里所谓的“直心”,不仅包含有世间法的正直无伪、不妄语、不扭曲、不错觉等等意思,同时它还包含有出世间法的直心正念真如、直取无上菩提的意思。总而言之,当修行者面对一切内外、顺逆境界的时候,心无挂碍,无取无舍,无爱无憎,是为直心。在《楞严经》里就曾说过:“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那么,一切菩萨以这样的直心成就佛土以后,只有那些同样以直心求道、没有拐弯心思的众生才会来生其国。所以,关于净土,“直心是道场”的佛菩萨是不会打妄语的,他们不会耍花招、欺诳众生来往生,更不会谄曲,也就是绕弯子拍马屁,勉强众生来往生。他们只是把道理讲清楚,然后一切随缘,恒顺众生。佛菩萨不会骗你、求你来净土,更不会逼你,你不愿意就把你硬抓来,你倒是想得美,没有这种好事的。为什么?有人可能奇怪了,不是说佛菩萨有大慈悲、大神通吗?为什么不干脆把所有的众生都直接超度到净土算了?还费那个事儿,生生世世地要救度他们,多累多辛苦啊。
这里面据我所知,主要有两个原因,很重要的两个原因,听清楚:一者、就算佛菩萨现在一下子就把你提溜到净土,以你目前的心灵状态,估计你能看到的仍然还是秽土,就像一面扭曲污染的镜子,哈哈镜,照出来的东西也是扭曲污染的,这是自己的问题。二者、最重要的是,在你还没有信心,不是主动愿意的时候,佛菩萨是不会强逼你做任何事的,因为在所有的宇宙里,在灵性的领域,一切众生都遵循着一个不可动摇的大原则,那就是“生命自由意志原则”!也就是说,你创造、你选择了你的生命境界,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状态,完全都是由你自己创造和选择的!没有上帝,你就是上帝!没有主宰,你就是主宰!明白吗?你不知道你的心力到底有多不可思议,你的力量和佛菩萨的力量其实是一样的,你只是不懂得善用而已。你是在妄用,所以才创造了秽土。每时每刻,你都在创造和选择,你可以选择创造恶梦或者好梦,你也可以选择留在梦里,或者,选择梦醒回家,回归净土。而佛菩萨绝对会尊重你的选择,你要回家,无任欢迎,你要继续做梦,那也随你,反正那只是个梦,等你玩够了再说。像这个,才是真正的慈悲,才是恒顺众生,不知诸位大德以为如何?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这个所谓的“深心”,是指对佛法那种坚固难拔的信乐之心,表现于外,那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行持。大家早课时诵的《楞严咒》前面有首偈子,里面有两句“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讲的就是这个深心。菩萨受持这样的深心,必然能成就一切功德,圆满菩提,所以到他成佛的时候,同样具足一切功德的众生就会来生其国。
根据这个道理,表面上看来,功德不够是不可能往生的,那么在座的诸位,你们有谁认为自己已经具足一切功德了吗?敢说的请举手,没人敢说对吧?出去不要说认识我。(众笑)那么,你们凭什么往生极乐净土?在《无量寿经》上,佛陀说,只要至心信乐,十念必生,这个又是什么道理?明明没有干嘛,功德似乎不够啊,怎么又能够往生呢?这两个说法岂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吗?其实没有什么好矛盾的,这里面包含了佛号、佛力和众生心性的一个大秘密,什么秘密?你们自己去求证。如果你能老老实实念佛,信愿坚定,那么总有一天,你就会自己了悟到自性弥陀、自性深心本具一切的道理,那时你就会明白它们没有任何矛盾了,对念佛往生一法,你也不会再有任何怀疑。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这个直心、深心、菩提心,三心次第而来,这三心是大乘佛道成就的根本,很重要。而菩提心又叫做大乘心,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菩萨发此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等到成佛时,同样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众生自然就会来生其国。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从这里往下,是从菩萨六度的角度来谈净土。这里讲“一切能舍”,“舍”是不执著的意思,外舍家庭、财产、妻子儿女,乃至自己这条老命,这个还只是外布施;还有内布施,内舍贪嗔痴慢、烦恼妄想,只有那些证到人无我、法无我的菩萨,才能做到这样的布施。那么到他成佛以后,也只有真能布施,一切都真能放下的众生才有资格往生其国。
真能放得下,心就清净,就跟净土相应。这里大家要注意,你如果对这个世界,对你的家庭事业孩子,对你的银行存款,对爱恨情仇、是非对错等等,还有丝毫的贪恋分别,有放舍不下的心,那你到时候不能往生净土,就不要怪别人了,更不要怪佛法不灵!印光大师当年曾有言:往生西方净土的好处、妙处,有很多都是被那些不识字的愚夫愚妇得了去,为什么?愚夫愚妇虽然没有文化,没有我们聪明,也不懂得什么叫发菩提心,但他们对净土、对念佛法门那是真信,“傻傻”地信,“傻傻”地念,他们是真愿意去,对这个世间是真放得下,一旦临命终时佛一现前,他们欢欢喜喜地就跟着走了,没有那么多无聊地牵挂,所以弹指即生。这样的人,他们不得好处谁得好处?这样想想他人,再想想自己,大家可以好好地在心里对比一下!
下面,「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讲到戒律那就很惭愧了,什么三皈五戒、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那么多戒律,我们做到的到底有多少?别的不说,十善业道,身三业:杀、盗、淫;心三业:贪、嗔、痴;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仔细想想,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几乎没有不犯的,对不对?所以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地忏悔才是。如果修行者真能把这十善业道的根本戒行做到位了,那身口意自然清净,基本上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可以感生福德庄严。进一步,修行者如果能以此持戒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回向净土,不贪著人天小果,有漏福报,那么这个十善业道就能从世间戒升华为出世间戒,让修行者大愿得成,往生净土,从此解脱。要直到这时,这个关于戒的修持才算是比较圆满了。
实际上,持戒要持到身口意完全清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很难很难!那么,那些持戒不清净或者压根不持戒的众生,比如说我们,我们的贪嗔痴有多重,戒律修得怎样自己最清楚,如果我们也想往生净土,那么这个可能性是否存在?这个问题非常非常关键,非常非常重要!跟我们绝大多数罪障众生的生死大事切身相关,所以师父下面将要告诉你们的东西,你们要打起精神注意听了,千万不要错解!我事先郑重提醒了,千万不要错解!
长久以来,在教内有很多大德一直都在强调一种说法,要往生净土,就必须持戒,不持戒是不可能往生净土的!这个说法用心良苦,不能说是错,但它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对自己是否能够往生会起疑惑,严重的甚至会绝了往生的信心,因为人们会下意识地以为往生是要有很高条件的,佛菩萨的慈悲接引是有条件的,这种误解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别的净土不说,单说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往生必须持戒”的说法不但不符合经义,其实也不符合事实。
在《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里,阿弥陀佛曾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只要你没有干什么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重罪,没有诽谤正法,只要你没有干这些事情,那么即使你曾经吃喝嫖赌、杀人放火,但现在你只要忏悔了,并且真的相信有净土,真的愿意往生,那么“乃至十念”,佛陀就一样会来接引你,佛陀设立的这个门槛可以说是非常低的,等于没有。有些人看到“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句话,就以为佛陀的慈悲毕竟还是有条件的,干了这些坏事的人佛陀就放弃不管了,不是这么回事的,不是这么理解的。之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并不是佛陀嫌弃他们、不要他们,而是因为那些能够造作这些五逆谤法重罪的人,他们自己的执著业障实在是太重了,这种人一般是碰不到佛法的,就算碰到了他们也不大可能相信,更别说是相信净土了。既然对净土不信不愿,那么根据“生命自由意志原则”,佛陀就只能、也只能随顺他们了。但实际上,即使是造了五逆谤法重罪的极恶众生,只要他们一念回心转意,恳切忏悔,佛陀立刻就会毫不犹豫地照样摄受!这个真是慈悲到了极点的一种心量!
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我们的佛陀曾经说过,假如有众生造作了五逆十恶,这样愚痴的家伙本来是应该堕入恶道受苦无穷的,但是他在临命终前有善缘,好彩碰到了善知识,为他讲说妙法,教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他相信并且照做的话,那么念念之中,就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后此人就会看到一个像太阳那么大的金色莲华出现在他的面前,于是刹那之间,即得往生极乐净土,这就是有名的下品下生境界。所以大家千万别错解了佛意,不要拿我们世间人的浅薄知见来衡量佛陀的慈悲和智慧,那真是差得很远很远的。我现在这里郑重提醒大家,你们千万不要怀疑佛陀的意图,以及佛陀产生最终结果的能力,否则你将不可能在生命中找到真正的安宁。所谓佛智不可测,佛力不思议!以为佛陀会在意我们做梦的时候造作的善行或者恶行,这其实是我们的一个大幻觉来的。我现在这样跟你们说,你们往生的信心会不会增强一些?(众鼓掌)
我说的东西都是有事实为证的,讲几个小故事。宋朝的时候,在临安有一个叫吴琼的人,他曾经出过家,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原因还俗了。吴琼前后娶过两个老婆,生了两个儿子,平常杀生饮酒之类的事情,没有不干的。他每次下厨杀鸡杀鸭的时候,都会先念叨两句:“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然后一边念佛一边下刀。他每次切肉的时候也是佛号不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们可以借鉴。(众笑)这样子几年后,他的眼睛上忽然生了一个大瘤子,像鸡蛋那么大,他一下就警惕起来了,心里有种很恐怖的感觉。于是他就把老婆孩子遣散了,家产也分给了他们,自己建了一个草庵茅蓬住在里边,每日念佛拜佛求忏悔,昼夜不停,很着急的样子。这样过了没多久,吴琼就上街了,他碰到人就说:“我明天戌时就要往生了。”大家听了都笑,不信啊。那么到了第二天晚上,吴琼就拿他的一件布衫大褂换回了一壶酒,最后痛饮了一番,然后就写了首偈子:
似酒皆空,问甚禅宗;
今日珍重,明月清风。
然后就端坐合掌念佛,没几声,突然就大叫道:“佛来了!”——声音很激动,但我现在激动不起来——(众笑)“佛来了”,就这样坐化而去。这是一个例子,再讲一个。
唐朝的时候,在湖北荆州的法性寺有一个叫做惟恭的出家人,这位前辈的性格很坏,欺上凌下,常常饮酒赌博,惹是生非,他结交的都是一些黑社会、古惑仔之类的朋友,戒律什么的那是提都不用再提了。但是这个人很奇怪,他有空的时候居然会诵经,而且他还一直祈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说这个人怪不怪?一面干尽坏事,一面还想当天使,这说明人性和业力的因缘,那真的是非常复杂的,不可测度。当时寺院里还有一个叫做灵归的出家人,他的德性和惟恭差不多,荆州的老百姓就很讨厌他们,就嘲笑诅咒他们说:“灵归作尽了一切恶业,惟恭也是同样的混蛋,地狱有千重万重万万重,到时候他们俩儿啊,就要一块儿进去受苦喽。”老百姓这么说,可见这两位大德有多招人“爱”。但是没曾想,惟恭法师听到这些话后却说:“我虽然罪无可逃,但是幸好有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在,他怜悯我的罪恶,原谅我的过错,把我拔出地狱。众生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力,十念尚且往生,所以我又怎么可能还会堕落恶道呢?”哦,不得了!这个人对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信心和见地不得了,不是普通人!
那么过了些年,惟恭生病快要死了,灵归这天刚好有事出门,他没走多远,就在半路上遇见了一群少年,这群少年的穿着相貌都很特别,手里还拿着乐器。灵归觉得他们有点与众不同,就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有一个少年就回答说:“我们从西方来,准备要去迎接惟恭上人。”注意,他们称呼惟恭为“上人”,可能在你们一些居士的口里就会变成“大恶人”,但在这些前来迎接的少年菩萨口里却是“上人”,这是一个很恭敬的用词。那个少年还反问了灵归一句:“不知道惟恭上人的寺院在哪里呢?”灵归就指给他们看说,就在这里这里。那几个少年听了就好像很欢喜的样子,其中一个少年就从怀里拿出一个金瓶,从瓶里取出了一朵莲花,那朵莲花本来是闭合的,只有拳头大小,忽然间就自己渐渐盛开了,变得和脸盆一样大小,而且每片花瓣之下,光彩辉映,明丽异常。这些少年拿着莲花就直奔寺院,快走到的时候却突然一下子全部消失不见了。灵归站在那里一直眼睁睁地看着,见到那么多人突然消失,不免大惊失色,他被吓得掉头就跑啊,不敢回顾,也不敢跟别人说,因为他以为自己白日见鬼了。
第二天,等灵归回到寺庙里的时候,才知道惟恭已经往生了。有人就告诉他说,惟恭死的时候,寺院里的出家人都做了一个梦,梦见有莲花放大光明,进入了惟恭的房间,不久之后莲花出来向西而去,惟恭法师就在这个时候圆寂了。灵归这才想起他昨天见到的异相,他就说了出来,大伙儿把这些事情前后一联系,就断定惟恭法师八成是往生净土了,于是个个那是信心大增。因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对灵归的触动很大,所以他从此以后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持戒精严,用功无比,原来的大坏蛋,后来竟然变成了以德行操守闻名于世的一代高僧。
这个就是佛陀的慈悲,佛力的摄受,念佛法门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在这里!这样的故事我还有很多,你们还想听吗?(众笑,鼓掌)不鼓掌我不讲!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新加坡只有一个罪过是要判死刑的,那就是贩毒。政府只要逮到毒品贩子,那一律是杀无赦的,这是新加坡唯一的死刑,绞刑。但即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人去贩毒,而且大多是年青人。那种前赴后继的势头,颇有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味道,就像当年朱元璋杀贪官,杀了一茬又来一茬,就算是剥皮实草都没有用,唉,有时候真搞不懂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那么,在新加坡的佛教居士林有一位李木源老居士,很慈悲,他特地就跑到监狱里去给那些毒贩讲佛理,劝他们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结果很多囚犯都能接受。因为都是判了死刑的人,所以身心世界反倒能一切放下,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念佛。
后来奇妙的事情果然发生了,那些不信佛的毒贩要上绞刑架之前,往往吓得全身瘫痪,要靠人架上去,那个吊死以后的样子很难看,七窍流血。但是那些信佛念佛的毒贩就完全不同了,一个人行刑的时候,全监狱学佛的人都会为他助念送行,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走上绞刑架的,恐惧的很少,而且吊死之后的那个面貌都很正常,这就有点解释不通了。而最最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念佛的毒贩火化后,居然发现有坚固子,甚至舍利子,顔色好,个头大。大家要记得,这可是毒贩哦,这些良心几乎泯灭的家伙,哪里谈得上什么持戒修行呢,所以他们怎么可能会有舍利子?!但有就是有!事实俱在,没有办法。所以佛陀的慈悲和力量,根本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所能想象和测度的!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个佛陀是不是有点太滥好人了?这些恶人就应该踹上一脚让他下地狱才对,否则对那些被他伤害的人来说岂不是太不公平了?我告诉你们,不是那么回事的。从佛陀的角度来看,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善恶是非和对错,这些二元对立的概念只存在于小我人格的虚妄层面。对佛陀而言,所有的众生生命,在本质上就像是一场梦或一场戏。佛陀并不会因为你在梦里杀了人,就不让你觉醒,更不会因为你在梦里干了坏事而惩罚你;佛陀并不会因为你在戏里扮演了一个大恶人,等你演出结束后就拿把枪来毙掉你,因为佛陀非常清楚地知道,那毕竟只是一个梦,也仅仅是个梦而已,并没有谁会真正地受到伤害——生命是不受伤害的,伤害只是幻象!
所以,只要你真的想从梦里出来了,那么不管你在梦里有多坏,佛陀都会很慈悲地拍醒你。你一旦醒来就会发现,哦,原来我只是做了个梦而已,根本没事!除非你还想继续做梦,通常那是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或不相信这只是个梦,那么佛陀也只能尊重你的选择。因为你有做梦的能力、做梦的权力和做梦的自由!明白吗?你们如果能明白我在说什么,那么,你们以后对自己能否往生就不会再有半点怀疑和担心了。
补充说明一点,我给你们讲这些故事,并不是鼓励你们去破戒犯戒、去干坏事,我更没有让你们去贩毒害人,别搞错了。我可没有说过念佛求生净土不用持戒的废话!作恶还能相信净土、还能往生的特例,毕竟万中无一,这种菩萨太少太少,亿万人中,可能都不见得有一个这种示现。讲这些是希望你们能正确理解佛陀的慈悲,要相信佛陀!知道了佛陀的慈悲是那样的无限广大,除了感激涕零之外,我们难道不应该更惭愧、更应该好好地忏悔吗?而且,要想保证往生万无一失的话,还是要尽量持戒的好,持戒念佛,念佛持戒,真正老实念佛、专一念佛的人自然就在戒中,戒而无戒,不戒而戒,像这个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正修行路,否则你们自己乱来——既没有正确的知见,又没有信心——自己乱来下了地狱,可别怪师父没说清楚!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是一种大福德、大智慧之相。经典上讲,人间除了佛陀之外,也只有转轮圣王才有这样的相好,此外还有菩萨也有这样的相好。这个庄严相好是修忍辱修来的,不是像某些人讲的,拿鲜花供佛,下辈子就能长得像花一样的漂亮,没这回事,那是另外的因果。所以,你们女众同胞如果想要下辈子长得像西施貂蝉那样,沉鱼落雁,迷死人不偿命,那就必须要修忍辱了,你的心地要从现在开始,变得非常柔和、慈爱才行,否则你们下辈子就只能长得像我了。(众笑)
大家不要一看到这个忍辱,就以为是忍受侮辱、忍受辛苦的意思,那个只是字面意思,不相干的。如果有人欺负你、伤害你,你表面上一笑,很大度的样子,其实心里早就把对方的十八代直系女性亲属都问候了个遍,那不叫忍辱,那叫压抑扭曲。如果你是因为被人欺负惯了,不敢反抗,心里像死水一样的,不起波澜,那我告诉你,这个也不是忍辱,这是麻木纵容。真正的忍辱,严格说起来,是没有什么忍不忍的概念的,能忍所忍两俱空,这个境界非八地以上证得无生法忍空性见的大菩萨莫能为,那时“深藏若拙,临机取决”,该怎么做事,出不出手,纯看因缘和能否利益众生而定。这样修持忍辱有大成就的菩萨,一旦圆满佛道,就会感得同样具足三十二相的众生来生其国。或者换个说法,只要是能往生净佛国土的众生,就一定会感得和佛菩萨一样的庄严身相,这个是自然之理,跟他们的心性修为柔和忍辱有关。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这是讲,菩萨很积极地修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精进波罗密,到成佛的时候,勤修一切功德众生就会来生其国。有的人以为,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拿来打坐念佛,那才叫精进,不是的,这个还只是一种事相外表的努力,还不能叫做精进。真正的精进是无所作、无所得、无身相、无意识相,甚至也无所谓精进相的。换句话说,菩萨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广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勤修一切功德的同时,“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陀讲,这叫做“若人心不起,精进无有涯”,这个才是真精进,一种内在的行持。不过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们一般人不管是修行用功也好,还是平常做事也好,都会在心意识上留下有为造作的痕迹,有一个“我”在。有“我”就有执著,就有生死,要想靠这样的有为修持来成就无为的佛道,就像猴子捞月一样,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以有为的心行,想要达成无为的佛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精进与否关键在心,关键在“有我”还是“无我”。
我们众生只有两件事情是真的很精进,少见的精进,那就是很精进地造业,很精进地去死!不是有那么一首偈子吗: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还有另一句也很有名,“举世皆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这几句话真的是把我们众生刻划得入木三分,我们众生的精进就是这样的。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这个摄心不乱就是禅定,又叫做三摩地。禅定的层次有很多,世间的出世间的,非常复杂。禅定一般是指一种精神专注、物我两忘的特殊心理状态,有点儿类似于动物冬眠,你大概可以理解为“思维暂停却不是睡觉”,当然更不是死亡。那么,从这种禅定状态里能开发出很多很有趣但不见得很好玩的神通,因为搞不好会把自己玩死。不过我们这本《维摩诘经》讲的禅定却不是那种通于世间外道的四禅八定,也不是小乘圣人的灭尽定,而是只有菩萨才能修行的“首楞严大定”。这个禅定是和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相应的,所以又叫做禅定波罗密。勉强用语言来描述的话,这是一种能所双亡、没有二元对立、无出无入、法尔如是的不共境界,非我辈所能妄测,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菩萨修行这样的大乘禅定,到成佛的时候,自然就会有那些具备同样定力的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智慧就是般若波罗密,不是世间的聪明才智,一个人有思想、有学问,能说会道,但不代表他有真智慧。真智慧必然包含了三昧正定,它是能让修行者洞察并超越生死幻相的一种大成就,同时还包含了大行大愿、大菩提心、大圆满空性见等等。在六度之中,前五度为事,后一度为理,如果般若波罗密不圆满,那么前五度就都不能真正成就。古德曾讲,“前五度如盲,后一度如眼”,无眼就无法行路,所以修行者如果没有悟到这个般若智慧的话,那只能算是盲修瞎炼。真正想要成就佛国净土,还非得证到这个般若解脱的大智慧不可,到时六度圆满,自然会有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小乘也有这四心,但只能摄化欲界和色界的众生,不是真正的无量。大乘的四心,广大平等,周遍法界,那才是真正的无量,所以叫做四无量心。
这个四无量心非常重要,这可以说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我们学佛的人尤其要培养这种胸襟。一下做不到不要紧,可以一点点慢慢来。我们先说慈,这个慈是给予快乐的意思,菩萨每时每刻,身口意都只想做那些能让我们众生真正快乐、长远快乐的事情,这就是慈。这个慈的代表就是慈氏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个就是他的写照。光是这个慈就很难学了,悲就更难了,悲是拔众生的苦,不但要给他快乐,他如果有痛苦你还要想办法帮他去除、拔掉,这要有真本事才行。那么悲的代表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这是一位专门帮助我们解除痛苦的菩萨。
至于喜呢,这个喜也很难,试问我们有谁能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面,都是欢欢喜喜的?除非你看人、看自己、看一切的时候,都能以一种欢喜赞叹,知足感恩的心,没有仇视,没有敌对,因为生命是这样的伟大,生命是这样的精彩,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你能这样看待世界的话,那当然就能永远活在一种喜悦中!我们如果想要不造业,这个喜心的修持很重要。台湾慧律法师曾讲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有一个在家居士去到他那里,开口就是:“慧律法师!某某比丘怎样怎样怎样……他怎么会这样呢?”很不满意。慧律法师就问他:“菩萨!你是圣人吗?”那个居士说:“我不是。”慧律法师就说了:“我们如果不是圣人,那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圣人?如果我们不是圣人,我们就无法去讲别人,我们要讲自己。他是一个比丘,即使他有一点点缺点,年轻人能剃度出家,那已经很不得了啦。”这是慧律法师说的,那个居士一听才明白了。所以,我告诉诸位,出家人在没有证果以前也还只是凡夫,你们可不要拿那个圣人、佛菩萨的标准来衡量他,出家并不代表他就没有缺点、弱点了。我们到寺庙亲近三宝,最要紧的是要有一颗欢喜心,人家如果讲三宝的不是,我们要赶紧告诉他,别人能出家、能穿这个衣服已经要比我们好太多了,我们不要讲三宝的过失,要用欢喜心来转变。你能这样,那一般就不会造什么业了,不会造口业,不会造意业。
讲到这里,我要向大家发露忏悔!我以前也是揣了满口袋的尺子,到处量别人,说了很多是是非非,尤其是说了很多出家人的过失,这个真的是太不应该了!那么师父今天借这个机会,在十方诸佛前,当着大家的面,至诚忏悔!我希望自己今后能尽量做到不再以分别心、不再以嗔恨心说他人过,尤其是说三宝过!阿弥陀佛!
那么,四无量心的最后一个叫做舍心,又叫做布施心,我们前面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我们学佛修行,不管修什么法门,你磕大头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坐禅也好,如果你能同时很真切地发起这个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那你成就的速度就会加快许多,这是一定的。这是一个修法的小窍决,建议大家不妨一试。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我们前面说的慈悲喜舍是化度众生的根本,是我们学佛人在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而四摄法则是化度众生的具体实践,是行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
四摄法是菩萨道普渡众生的方法,分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大类。第一是布施摄,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菩萨以此来摄化众生,皈依佛道。第二是爱语摄,这是指跟人说话的时候和言悦色,话语柔和,充满真心的关怀,能让听的人信服欢喜,那像我们这么凶神恶煞、凶巴巴的就不行了,动不动人家就会反弹。第三是利行摄,就是做人做事永远只做对众生有益的,乃至打人骂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这种行持久了,自然就能感化他人信受佛法。只要你的发心是真的为了帮助他人,那么就算你在骂人,别人也只会感受到你的好,知道你是为了他好,否则笑里藏刀,心机太深,恐怕别人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了。第四是同事摄,这点最难做好,要和众生建立一种同事、朋友和亲戚的关系很容易,相对很容易,“和其光,同其尘”很容易,要想以你的思想、语言、行动来摄受转化他们就没那么简单了,往往越是亲近的人越难度化,都有这种体验吧?有的人习气毛病又多又重,比如说他喜欢吃喝嫖赌,那菩萨可能就要先牺牲自己陪他鬼混一段时间了,在这个过程中再慢慢想办法影响他学佛,最后令他改邪归正。
像上一节课,我很怀疑前面给你们讲的故事里,那个不守戒律、但是偏偏往生净土的惟恭法师,可能就是属于这一类的菩萨,他跟灵归法师一块胡闹,一块乱来,但最后却用自己往生的事实改变了灵归。所以菩萨道的修行者没有哪一样不会的,只要能救人,正道魔道都有可能来,这就是所谓的“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尽其善”——你恶,我和你一样恶,甚至比你还恶,最后帮你把恶断掉;你善,我和你一样善,甚至比你还善,最后增上你的善,让你善到极点,最终让你成就佛道,圆满解脱——这就是“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尽其善”。
但是注意!菩萨修行这样难行能行的四摄法,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众生解脱,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小心了,千万不要增加众生的烦恼,增加众生的情执,否则搞不好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像我一样,那就很好笑了。菩萨如是修行,成就之后,同样因为四摄而获得解脱的众生自然就会来生其国。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善巧方法的意思,里面就包含有一种智慧了,你有很多善巧方便的法门利益大家就叫做方便。这个方便不是随便,不是敷衍,方便是帮助修行者进入实相解脱大门的钥匙,如果没有这把方便之钥,那么实相之家你我恐怕就很难进入了,由此可见方便的重要性。不管是魔法邪法还是外道法,任何语言、行为、方法,只要能治病救人,那就统统是方便。打个比方,弯刀对着瓢切菜,这就是善用方便,对牛弹琴就不是方便了,明显不对机。
这里师父多余提醒一点,修行者在运用各种方便法门的时候要尽量小心,一定要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如果说不是为了度化众生,那这个方便法门铁定就会变味了,搞不好就会变成谋利的手段和堕落的借口。比如说劝人布施,实际上却是为了给自己敛财;甜言蜜语,酷似爱语,其实是出于一种逢迎拍马的谄曲之心;笑容可掬,看上去和蔼可亲,其实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那么鞍前马后,照顾殷勤,表面上看很像是利行,很像是在利益他人,但其实是因为心有所图;至于出家人拜干爹干妈,那就有点恶了,说实话这样的人我见过好几个,味道很怪,咋一看,拜干爹干妈似乎是同事的一种,但其实不是的,这是一种很庸俗化、很糊涂的表现,都出家了还搞这套,完全违背了佛教的宗旨。在末法时代,像这样歪行曲解方便法门的人,数如恒沙,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这种自欺欺人的果报用膝盖想都知道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大家千万要留意了!
如是,以上种种,菩萨在因地上以方便智,行方便法,那么到他成佛的时候,那些同样证得方便无碍的众生就会来生其国。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这是讲,菩萨修行这个三十七道品,就能得到无上的涅槃妙果。所谓三十七,是指三个四(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两个五(五根、五力),一个七(七觉支),一个八(八正道)。这三十七道品,都是佛陀留给我们的方便法门,是方便我们众生开通大道的工具,所以是必须一样样去扎实学过、修持过的,不可回避,这是学佛解脱的正道。像很多人往生净土后,主要修学的功课就是这个三十七道品——你在娑婆世界学不了、学不好,那么你到净土后,主要修学的功课就是这个三十七道品。至于它们的具体内容,在这里我们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菩萨你们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师父小小偷个懒。
(24)净土是怎样炼成的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我们学佛的人经常动不动就回向,诵经会回向,放生会回向,到素餐馆吃个豆腐都要回向,但大家真的知道回向的意义吗?这个回向的道理有点像古代澳州人打猎用的回力镖,你们见过吗?回力镖是用木头制作的,造型近似我们中国汉字的人字形,这是一种设计十分精确的飞行工具,打猎的时候,将回力镖“唰”地扔出,不管任何方向,也不管使用多大的力量,这个回力镖到最后总会很准确地飞回到猎人手中。这有点像哈雷彗星,出去了又回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宇宙最基本的因果循环动力法则就是这样的。但凡明白这个道理的菩萨,没有不勤修回向的。
回向是菩萨在心地上的一种修持,是心量很大的一种发心,不是一般人的那种狭隘自私心,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菩萨把自己辛辛苦苦修行得来的所有功德福德,不加分别地统统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给一切冤亲债主,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不起丝毫的贪著。咦?奇怪了,这样他反而可以具足一切功德,这就是因果的道理。不像有的居士,老让师父把念佛诵经的功德回向给她一个人,这个心量就有点小了。
回向的道理打个比方,就像是一只火炬,把所有的火种都撒播出去,点燃其它的火炬,本身的火炬不但不灭,反而会更亮了,而且所有人的火炬都点燃后,得到的只会是更多更大的光明。所以回向心其实也算是种布施心,你的心念越真诚、越专一,那个发出去的力量就会越大,就越能起到好的作用,法界在冥冥中——整个宇宙在冥冥中都将因你而受益,因你的这种心行而受益。这里面的道理很深,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你们只要相信照做就对了,以后慢慢就会懂。那么,当你回向的时候,不需要拼命地去想或者特地说出来,只要念头一动就已经回向了,回向完后就忘掉它,把它丢掉、放下,所谓“提起即用,用过即了”,如水过鸭背不留痕。这样修持的菩萨,因为以回向心成就众生的缘故,那么当他成佛的时候,自然就能感得一切具足、功德庄严的清净国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为我们众生说法,就像打预防针一样的,他事先就把罹患“三恶八难”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给消除了,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病,所以菩萨成佛的时候,国土是没有什么三恶八难的,没有那样的因,自然就没有那样的果。
这个三恶是指三恶道,由贪嗔痴“三毒”所感。贪心为因,所感招来的恶果往往就是水灾、饥馑(饥荒)、饿鬼道;嗔心为因,所感招来的恶果往往是火灾、战争、地狱道;痴心为因,果报则是风灾、疾疫、畜生道——对应得上吗?要注意,师父现在给你们讲的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这里没有神秘的东西,这只是绝大多数人还不懂得的高级心灵科学、精神科学,我希望你们用心听。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现在不仅承受着我们人类的废气污染,它同时还承受着所有众生的思想污染。大家可能不知道,思想其实是有能量的,思想就是能量,这个能量一直在对宇宙、对我们这个世界起着作用,我们想什么,宇宙就会回应什么,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在这门高深的科学里,隐藏了一个人类至今都还无法理解的玄妙真理。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脑袋瓜里想的老是什么贪嗔痴、杀盗淫之类的,这种思想意念累计多了,量变引起质变,那么相应的,在我们地球上就会出现无数的天灾人祸。这个道理也许不大好懂,但是,是我们自己制造了可怕的地震、洪水、海啸和风暴,这点是可以肯定的。有人认为这个是大自然的报复,事实证明大自然是很残酷的,但我告诉你们,实际上,再没有什么东西是能比大自然更仁慈的了!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再没有什么东西是比人对大自然更残忍的——这个才是正确的说法!但我们人类对此却置之不理,拒绝承担任何责任。有人说,这个不是我的错!这倒是对的,这个的确不是你的错,这个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这其实是个选择问题。
我们能够选择在明天就结束对森林、对大自然的破坏,我们能够选择不再继续毁灭地球奇妙的生态系统,我们能够想办法恢复草原的植被,或者让南极停止它不可逆转的溶化。我们人类有这样的能力,但我们会这样做吗?我们同样也能够在明天就结束一切战争,很简单,也很容易!它所需要的,仅仅是我们所有人的同意。但是很可惜,也很显然,这是一个奢望!如果人类连停止互相残杀、互相伤害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不能彼此同意,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来抱怨现实?这一切苦难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是我们自己造业,造做出来的。
人类永远也不要指望能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比如老天爷的帮忙,不要指望有谁会来帮我们收拾这个烂摊子。我们不为自己去做的事情,佛陀、如来或者说“上帝”也将不会去做,没有谁会替谁做出选择,也没有谁会替谁承担责任,这就是宇宙的因果自负法则!这是一个大原则。
这个世界之所以会呈现出它目前的、大家都看得到的状态,完全是因为我们人类做过和没有做过的那些选择;我们个人的生活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仔细想想,也完全是因为我们做过和没有做过的那些选择。所以,如果我们不想继续品尝人生苦果,不想堕落恶道的话,那就一定要提高警惕,要谨慎决择了,要想办法修行转变。否则,我们迟早会感得三途八难之苦,那时再来叫天叫地恐怕就晚了。
这个所谓的“八难”,是指我们佛教定义的八种难以听闻佛法、难得修行解脱的生命状况,佛陀说生活在那样的境界里等于是种灾难。像地狱、饿鬼、畜生,这个三恶道就是其中的三难;聋盲瘖哑,身体有残疾也是一难,这几个都还比较好理解。像生在长寿天也是一难,这个可能很多人就难以理解了。长寿天是指色界天和无色界天,那的天人执著在禅定禅悦的种种微妙境界里,寿命太长,享乐太大,几万大劫一直活一直活,活腻了也得活,想死都死不了,所以投生到那儿的天人一般都不会想学佛,这个就是隐患了。寿命再长、福报再大,也会有到头的一天,那时要面临的恐怕就是可怕的恶报了,佛陀的法眼对这些地方那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会有错。
而北俱卢洲的情况和长寿天有点类似,北俱卢洲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四大部洲之一,那儿的福报也极好,没灾没痛的,生到那里的人一般也不会想学佛,“富贵学道难”,所以也算是一难。此外还有世智辩聪,世间有很多人都很聪明,嘴巴又会说,但一碰到佛法他就搞不懂了,搞不懂他也不相信,然后就很自以为是。有的人你好心想要说他几句,他就跟你辩论起来了,今天中午就碰到一个啊,哦,原来是碰到了传说中的一言九“顶”,你说一句他顶九句,(众笑)每次只要看到这种人我的嗔心就忍不住了,我会变得很不耐烦,我会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蠢呢?很简单的逻辑思维都搞不清楚,唉,没办法,这个是咱没修行!不能怪人家。
那么,最后一难是出生在佛前或佛后,不是有那么一首偈子吗: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这个当然算是一难。比如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佛后——佛灭度后,在佛陀出现之后,不过好在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佛经,听到正法,还有很多人发心了脱生死,修菩萨道,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所以这个大善因缘大家自己要好好珍惜了!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佛陀说,自守戒行,不讥笑、不批评、也不宣传别人的缺憾过失,就是菩萨净土,是菩萨道。不过破邪显正、呵斥邪法不在这个范畴。这一条的意思,是讲修行者如果能以般若慧眼观照世间万法,那么他的心里就不会有任何分别相,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持戒相、破戒相,这时在他的眼里只看到真相——缘起性空、无我无人的真相。所以菩萨道的修行者并不会因为自己是持戒的,就看不起别人,看不起那些不持戒的人,讥嫌他们的缺点。像《圆觉经》上也讲,菩萨的状态是“不敬持戒,不憎毁禁”的,对持戒的人他不会特别尊敬,平常而已,对毁禁的人他也不会特别憎恶,两者他都同样的恭敬,因为他知道持戒是空,毁禁也是空,空性见中一切平等,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菩萨到成佛时,国土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犯不犯戒的说法,因为那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言语行为自然而然就是清净的,不需要戒,是故犯无可犯。
我个人体验,“不讥彼阙”是很难做到的,像我经常地开口就爱讽刺打击人,这实际上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气毛病,无意中得罪人了都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修行者想要严持戒律很不容易,但要讲说他人的过失却很容易,生活中的很多人我是非大都出自于我们这张口,在身口意三业中,口业是最容易造的。这样的蠢事我以前干过很多,这个恶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来,哪天师父中风讲不了话了,估计就是恶报来了。所以我现在每天都在求忏悔,很恳切地念佛求忏悔,希望你们大家也能引以为戒,以我为戒。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这个是十善业道,我们前面讲过的,也就是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合称“身三口四意又三”,共有十个。这十善一反就是十恶,天堂一反便是地狱。那么,菩萨如是修行十善业道,等到他成佛的时候,由于业缘所感,国中众生自然也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会出现像什么恶人谷、四大恶人之类的家伙。
这里所谓的“命不中夭”,是指你不会活得好好的,在中年、少年甚至幼年的时候就死去了,你会有正常的寿命,这是不杀生的果报。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生命似乎很少有寿终正寝的,活到百年之后无疾而终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不该死而死的。杀生、吃肉、生病、看病,然后死翘翘,一路下来因果就是这样。我有时候跟朋友开玩笑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职业、有两种人是大家一见就不想再见的,但有时候又不得不见,而且如果他们失业的话,那代表的可能会是好事情。朋友就问我,那是什么人啊?哪是什么职业?
我就说,一个是法律工作者,比如警察法官,他们如果失业的话,那就说明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犯罪、没有纠纷了,所以这个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还有一个就是医生,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其实没有人希望自己老去看医生的,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老生病。我有很多医生朋友哦,我有时调侃他们,说你们医生如果全部失业的话,那其实是件好事来的,那说明人类的疾病已经完全消除了,个个身心健康、活蹦乱跳的,这难道不是件好事吗?有谁敢说不是?没人敢说。不过很可惜,我这个想法目前还只能是奢望而已,我们人类如果继续这样滥吃滥杀的话,想要不生病啊,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要感谢人类的愚蠢!否则我的很多朋友就要失业了。
接下来是“大富”,就是有钱,财产丰饶,这是福报的一方面表现。像有的人天生下来口里就含着金钥匙,或者赚钱很轻松,别人很辛苦,但他很轻松,这就是不偷盗、没有偷心的果报,还有常行布施、持戒修定也能感得这样的福报。这句“梵行”,就是清净行,人见欢喜,这是不邪淫、不乱来的果报。“所言诚谛”,就是言而有信的意思,说出来的话,别人莫名其妙就会信服,这是不妄语、不恶意骗人的果报。“常以软语”,就是爱语,说话不粗鲁,不暴躁,别人听得进去,也愿意听,这是不恶口、不乱骂人的果报。“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这是指六亲和睦,家人朋友都很相亲相爱的住在一起,而且菩萨还很善于调和别人的不同意见,这是不挑拨离间、不两面三刀的不两舌报。“言必饶益”,意思是菩萨总是讲有益于人的话,言必有物,让人敬重,这是不花言巧语、不绮语的果报。“不嫉不恚”,是指知足常乐,不嫉妒也不怨恨别人,这是不贪不嗔报。最后是“正见”,能对生命拥有正确的见解,知道什么是邪见,错在哪里,这是凡事三思、不愚痴的果报。读完这一大段,我们再用每一条来对照下自己,那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前世今生倒底有没有修过十善业道了。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这一大串下来,是佛陀替我们作的小结,这就是无上的净土法门!净土要怎么修,这里已经讲得相当详细了,修行的次第、用功的重点全部都有,具体内容我们在前面大致都讲过,此不赘述。我倒是建议大家对这一段总结性的文字抱着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不必非得追求字面上的理解,倒不如反复读诵,反复读诵,一面在心里祈求佛力加庇,说不定你某一天就会突然明白一些东西,佛经就是这么奇妙,好玩之处也在这里。所以大家闻思修的时候,可以尽量放轻松些。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这是最关键的开示!其实类似的开示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讲过,比如有部小乘的《地经》——小乘的经典哦,你们不要以为只有大乘才谈净土——里面就说:“三界五道,皆由心作,故欲得净土,宜净其心。”又说:“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故识净时,佛土便净。”你们看看,这是不是一样的道理?在《华严经》里关于这方面的开示就更多了,比如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大家都很熟吧?
这些开示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所谓的“外在”,所有的佛土,不论净秽,其实都是我们众生内在心识的直接反映,所以只要我们能想办法把自己的心弄干净了,那么外在的环境、外在的世界自然就会呈现出它本来清净的一面。这就是净心为因,净土为果;净众生心,得佛土净的甚深道理,如是因,如是果,可能不太好懂。建议大家把这一句经文背下来,回去慢慢琢磨,在整部《维摩诘经》里面这句话是最重要的。画龙点睛,这就是点睛的那一点!这个地方是禅净密三者交融之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不管你修的是什么法门,从这句话里你都可以得到教益,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说是一切佛法修行的总纲。那么下面问题来了,什么是心?什么又是净呢?
这个问题很大,我个人观点,“当净其心”和“随其心净”的这个心,应该是指五蕴身心,包括了第六、第七、第八识。这个五蕴身心一转的话,就能契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涅槃妙心,也就是全体真心,这是一种身心一如、心物一元的不二境界。我们现在用来知觉感觉、思维议论的这个意识心,只是涅槃妙心的一部分投影,一种作用,或者一种设计而已。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把这个生灭无常的意识心当成了“我的心”,把同样生灭无常的身体当成了“我”,身心和合,我们以为这就是生命的全部了,这个认识、这个认同感是如此的顽固,以至于我们成了被困在井里的青蛙——呵呵,我们都是那只青蛙,把井口那圆圆的一圈天空当成了整个世界。佛陀说,这颗执著于错误认识的心,是虚妄的!故名妄心。把这种执著和错误认识转过来,就叫做“当净其心”。
至于“随其心净”的净,并不是指和肮脏污秽相对立的那个净,它也不是相对的概念。勉强说来,这个净是指一种法尔如是的绝对状态,《心经》上称之为不垢不净。通常讲到这里,语言表达基本上就没有用了,必须要经过实证!否则你们不会明白我在说什么!那么,这里简单提示一下,师父只能简单提示一下,如果想要明白这个唯心净土的境界,一般情况下,大家可以先回过头来,先从观察自己的妄念开始,这个观察的要点是“放松、观照、不加评判”,只是单纯的看,做个旁观者,不要附加任何的努力,也不要追逐或清除任何的东西,慢慢地,你会开始观察到这个旁观者——这个“我”和所有念头的真相,至于具体是什么我不会告诉你,你自己去修持。如果没有什么错误的话,你的心会随着观照的深入,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清澈,渐渐地,意识本身清净本然的一面会慢慢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小我身心和内外世界之间的缘起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这种一体的缘起关系;与此同时,色身本净的一面也会开始呈现,“臭皮囊”本净的一面也会开始呈现,最终你会趋入一种身心内外法界不二的绝对净相。这时真正的心净、净土,自然现前,也只有到此地步,你才会知道真正的佛法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心态和方法正确的前提下,这种主要针对精神领域的严谨探索,可以很快地加速我们内在知识的浮现——可以很快地帮助我们,让我们的内在知识、内在本具的智慧,可以加速它的出现,帮助修行者打开宇宙的另一个面向,让我们这些坐井观天的青蛙得以看到水井之外的天空有多辽阔——我个人认为,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更值得花费时间、更值得努力去做的事情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对此有所认识,要各自珍重了。
(25)娑婆世界的真相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这一幕很有戏剧性。舍利弗就是《心经》里的舍利子,他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那么,在佛陀把心净则土净的道理说完后,舍利弗就动念头了,他就起了个怀疑:如果说随着菩萨心净,他的佛土就能清净的话,那么我们的世尊多生累世行菩萨道,他的心地难道不够清净吗?否则他成就的佛土怎么看上去这么不干净呢?的确,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怎么着看上去也不像是净土,难怪舍利弗尊者有此疑问了。他的问题具有一种普遍性,相信是代表了法会现场人天大众的共同心声,大家都有同样的问号,只不过不好意思问出来而已。
其实舍利弗是懂装不懂,和你们一样,演戏罢了。从这句“承佛威神”就可以看出,舍利弗心里本来是没有乱动念头的,他是大乘菩萨的方便示现,所以他怎么可能不懂净土的道理?他只是在跟佛陀搭档演戏,演双簧罢了,目的是为了给大家进一步开示唯心净土的道理。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在想什么佛陀那是知道得一清二楚,所以佛陀当下就说,舍利弗,你意下如何啊?日月的光明难道不清净吗?但是盲人却一点也看不见它。舍利弗就回答说:看不见日月的清净光明,这不能怪日月,这是盲人自己失明的缘故,不是日月的错。这个道理很简单吧,但就是有人不知道。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佛陀就说了,舍利弗,众生之所以看不见佛的净土,道理和盲人看不见日月是一样的。众生因为本身的业障实在是太重了,所以才看不见如来国土清净庄严的真相,这可不是如来的问题,不是如来的过错。舍利弗,我的国土其实清净得很,这个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佛国净土,是你们自己看不见而已,你们只见到了脏的、五浊恶世的一面。潜台词是,这能怪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这时候有一位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现身出来,他叫做螺髻梵王,他的发型是像海螺一样旋绕的。他对舍利弗说,你可别这么想,你的想法错了,你觉得这个世界不清净,但是在我们色界天人的眼中看来,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世界清净庄严,美丽极了,和我们的自在天宫是一样的。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舍利弗就觉得很奇怪,他老老实实地说,可是从我们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丘陵起伏,坑坑洼洼,荆棘沙砾,土石成山,充满了各种肮脏臭秽甚至邪恶的东西,再美又能美到哪儿去?这里舍利弗跟螺髻梵王说的都是诚实语,自己看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境界,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讲唯识学的时候佛陀曾说,同样一条河,我们人道看见的是水,普通的水,天人看见的是琉璃,有光芒,漂亮得很,但在饿鬼眼里河水就变成了脓血,又腥又臭。同样一条河,众生看见的景象、现象却完全不同,感受也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在下边。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螺髻梵王很客气、很委婉,他尊称舍利弗为仁者,说舍利弗心有高下,并没有很直接地说你的心还很脏,还很不清净,这就是爱语、软语,批评了人,还能让人接受,这就需要智慧了。这里梵王为我们解释了净土秽土形成的根本原因,万事万物是境,外境,而境由心生,在小乘行者的心里还有种种高下净秽的分别,换句话说,他们的心还不够平,所以他们看到的佛土也是不平不净的。而菩萨的状态就不同了,他们把一切众生都当成了佛菩萨,在菩萨眼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与众生是平等不二的,不起分别,这就叫做“深心清净,依佛智慧”。这个清净不只是第六意识的清净,连第七识第八识都清净了,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都转了,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依佛智慧。所以菩萨看到的是真正的清净佛土,是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本来面目,不垢不净,超越一切分别计度、言谈戏论。由此可见,境随心转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净秽美丑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定相,这里面含藏的诸多信息就很宝贵了,大家不妨自己先参一参。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这时候,佛陀看见螺髻梵王和舍利弗聊起来没个完,觉得说得不如做得,干脆证明给大家看算了,于是佛陀就显现无上神通,用脚趾按地,当下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就变了,三千大千世界变得庄严无比,就像是宝庄严佛的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就跟其它的佛国净土完全一样。当年我读经读到这里,心里就想,不知佛陀是用哪只脚按的地呢?是用大脚趾还是小脚趾?他为什么不用手按地?哦,很多妄想。后来专心念佛就不想这些了,把时间浪费在这些跟解脱无关的问题上实在是很笨的事。这时现场的所有人,只要有眼睛不是瞎的,就都看见了秽土转为净土的奇妙景象,于是就纷纷赞叹说稀有啊,难得啊,从来没有见过,娑婆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不仅如此,每个人还看见自己居然就像佛菩萨一样,坐在了一朵光明灿烂的宝莲华上,众生无量,莲华也无量,遍布虚空,那个境界殊胜得难以形容。
我告诉你们,这就是所谓的花开见佛了,众生见到了自己的清净本相,禅宗把这个叫做明心见性,当然并不是因为见到了什么具体的花啊、光啊、佛啊,那个相上的东西不重要,真正的花开见佛、明心见性不会去执著这些。关键是,罪障众生竟然得以亲见佛土真相,其中道理何在?答案很简单,也很要命,这完全是因为佛力加持的缘故!佛陀就有这样的本事,他老人家能以其通达无碍的智慧威德神力,直接作用于我们众生的八识田,换句话说,在佛陀的加持下,所有众生的阿赖耶识在那一瞬间幻垢消除,得以完全恢复清净,共业别业弹指顿转,这样他们才看到了自己和世界的另一个面向。大家想想看,如果没有佛力的摄受加持,这一切可能吗?这段经文里蕴含的道理,和念佛法门的修行要旨隐隐暗合,大家要留意。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佛陀这时说话了,舍利弗,你现在再仔细看看,这样的佛土是否算得上是庄严清净呢?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舍利弗就承认说,是的,世尊!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您的佛土原来是这样的庄严清净,现在我全看到了。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斯恶不净土耳。」佛陀就告诉舍利弗说,我所成就的这个娑婆国土,本来就是这样清净庄严的,而且永远都是这样,不受时空的局束,但是为了教化那些根性下劣的众生,我不得已才故意示现了如此秽恶充满、肮脏不净的世界。大家注意!佛陀在这里讲的已经是密法了,跟我们的修持很有关系。问一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净土和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是一是二啊?大家别急着回答,小心一不留神答错,堕五百世野狐身那就不好玩了!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据其它经典记载,刚往生天道的天人,为了了解他的福德大小,前辈天人就会拿一种盛饭的宝器来测试一下,怎么测试呢?就是在宝器里装满饭,大家一块儿在里面舀来吃,福德多的天人“饭色不异”,饭的颜色不变,味道也不变,如果福德不够的话,举饭向口,饭的颜色就会起变化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变得赤橙红绿青蓝紫?反正没有见过。其实不只是天人,任何众生都一样,比如我们,同样的饭菜,感冒发烧、胃炎胃痛的人吃起来就怎么都不对,甚至连闻都不想闻,没有病的人却吃嘛嘛香,胃口倍儿好,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观察得到的这种业感无常的例子。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佛陀最后就总结说,舍利弗!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心地清净的话,那么他自然就能看到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相。否则,他就只能看到颜色有所变异的“饭食”了,他就只能看到秽土。
我们仔细检查一下这一大段,就会发现经文里隐藏了几个秘密信息,第一、佛陀其实是完全有能力让所有众生都看见净土的,对不对?但他老人家却偏不这么干,他故意示现秽土,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痛定思痛,以督促大家尽快去恢复自己的心灵水准,别老想着依赖佛陀,占佛陀的便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释迦世尊可以说是一位严师,要求很严格的一位老师。第二、净土到底在哪里?佛陀在这里已经把答案透露出来了。“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净土永远是当下的!就在此时此刻!
所谓法界一心,不离当念,西方净土,不异目前。诸位,你们正念佛时,如果心无动乱,无住无执,则举足下足,无非净土,此土彼土,同一无量,其时说一说二,不过是戏论耳。师父掉几句古文,大家自己要善思念之。还记得我给你们讲过的那个侍女的故事吗?她念佛念到净土现前,三年之内,境界不退,大家不妨以这位前辈古德为典范,自己好好用功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关于求生极乐,有人曾有疑问说,唯心净土本来是周遍十方法界的,如果修行者执著于西方莲邦,只想求生极乐世界,这个难道不是在取舍分別吗?这样怎么可能成就无生的境界?那种欣喜厌离的爱憎情感一旦生起,又怎么可能到达平等解脱的净土呢?这几个问题很严重,下面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人等故事等很久了吧?
在北宋仁宗年间,有一个姓陈的浙江人,他通过经典考试剃度出家了,法名义怀。所以你们看,以前出家那是要考试的,严格得很,不是你想不开随随便便就可以出的,否则怎么可能出那么多的法门龙象?不像我们现在,一到庙里,师父就把你的头剃得光光的,也不问个青红皂白。那么,义怀法师出家后遍参诸方,到处亲近善知识,很用功,有一次他出坡挑水的时候突然挑断了扁担,因此而大悟,然后就作了首诗偈呈送给老师,老师就点头称善印可了他。后来义怀法师住持了好几个道场,他化导的众生也非常多。他虽然是从禅宗这一法入手彻悟了佛法的心源,但他悟后修行的主要功课却是净土法门。他曾经对他的弟子们说:“如果说舍弃娑婆秽土而求取极乐净土,厌离此土而欣愿彼国,这种取舍的情执,乃是凡夫众生的分別妄想,不可取的话,那么说没有极乐净土呢?这很明显又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所以你们说说看,毕竟要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义怀禅师自己就回答说:“生则決定生,去则实不去!”(弹指)
这句听起来很矛盾的话,真的就是霹雳雷霆,震耳欲聋!你们听到了吗?这是很经典、很伟大的一句开示,也是很了义、很究竟的一句开示,很多祖师大德都引用过的。像近代台湾的高僧广钦老和尚,老人家在九十五岁圆寂前,曾给徒弟们留下了一句话,“无来亦无去,没有事(本来没有事)。”讲完后就一直端坐念佛,没过多久就很潇洒地走了。他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和“生则決定生,去则实不去”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达方式有点儿不同罢了。那一年,台湾不知道有多少万人念佛送他,给老和尚送行。义怀禅师晚年的情况差不多也是这样的,也是预知时至,当着大众的面告別一声,挥手说再见,然后就长揖娑婆,从此拜拜了。
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曾经在他的著作《净土十疑论》里说:有智慧的人內心强烈地想要求生净土,以便能够证悟往生之事了不可得,这才是真正明白了无生之理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心净故国土净”;而愚痴的人呢,被“生”这件事、这个词所系缚,听到人家说往生,就真的当作生来理解;听到人家说无生,就真的当作无生来体会,却不知道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如果修行者不能透彻通达这个道理,彼此之间随意地争是论非,那就成了诽谤佛法的大邪见人!这是智者大师的话,这个知见非常正确!
其实依我之见,念念求生净土,正是无念无求亦无生,在念念精进的当下即是无念,即是“无修”,而不是什么都不念叫做无念,一点都不修叫做“无修”,明白吗?不要搞错了,所以大家以后不要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说给骗了。我们赞叹其它的修行法门,但是自己在具体修持上最好要尽量专一,闻思上可以尽量广博,但一旦选择了一个修行法门,那就一定要专精下去了,我特别强调这点,修行最忌讳的就是三心二意,贪多贪快。当然,除非你是不世出的天才,那不在此例。你是佛菩萨再来,那博学广修,样样精通,那可以,那不在此例。如不其然,有的菩萨,你一会儿念佛,一会儿持咒,一会儿参禅,一会儿数息,一会儿又修大中观,又想修大圆满大手印,你到底想干嘛?要问自己!以这种状态想要得到净土法门的真实利益,想要花开见佛,想要明白上述的那些深奥究竟的道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讲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按照佛经上的说法,现如今正是末法时代,佛法的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佛陀曾经预言,到佛法真正开始消亡的时候,最先被灭除的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然后才是其它经典。佛陀还说,最后消亡的那部经典是净土宗的《无量寿经》,到时候地球上剩下的就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了,但就算是这六个字,也只能残留人间一百年,然后佛法、佛法的名字就彻底消失了。有些高僧大德看到佛陀说的这种情况,不免悲心大发,于是就开始专弘净土,这本来也没有什么错,不是错,但糟就糟在他们的宣传内容、讲法内容出了问题,有一些明显不够圆融的地方,引起了其它修行法门、其它教派的争议。比如说贬斥他宗,专显己胜,要求大家其它的法门都不要修了,修了也没用,其它的佛经都不要看了,看了也白看,只要单念这一句佛号、专诵一部经典就好。这种只管念佛、其它不顾的说法是不对的,不圆满,有失偏颇。针对某些根器的众生可以这样说,但不适合对所有的人都这样说,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悟性和根器都不一样,因缘也都不一样。不可以一宗显而佛教隐,明白吗?不可以净土宗凸显出来了,但是整体的佛教却被遮蔽了,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样做只会加快佛教的灭亡嘛,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不管弘扬什么法门都好,都要提倡博闻专修,而非寡闻寡修,每个法门之间要互相赞叹,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办坏事,动摇了整个佛教的根基,这是讲到净土顺便一提。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佛陀给大家示现娑婆净土的时候,宝积带来的五百世家公子,他们的根器很猛,居然当场就证入了八地以上的无生法忍境界。还有八万四千人天大众,也都因此发了无上菩提之心,明确了自己今后该走的道路。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佛陀在这里示现的神通,是属于神足通里的圣如意通,不是一般的神足通,这是解脱的圣者才有的圣如意通。这是一种自如转变操控外界环境的大神通,非佛菩萨莫能为,非佛菩萨莫能办,我们以前讲过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吧?
这里说,佛陀把脚、把神通一收回来,于是大家就看到悲惨世界又出现了,我们熟悉的悲惨世界又出现了。这一下变化,前后反差太大,就让那些小里小气,追求小乘之道的三万二千天人,总算明白了一切有为法悉皆无常,看到了一点空的影子,从此远离尘垢之心,证到了初果的法眼净。接下来有八千出家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有不受,空不受,一切皆不受,断尽三界的见思烦恼。随着这个心理上结使疙瘩的打开,生理上的心脉,像八瓣莲花一样的心脉自然也就打开了,所以禅宗的什么“意解心开”、密宗的“脉解心开”可不仅仅是形容词。修行者到此地步,说明他们已经证入了四果阿罗汉,获得了初步的解脱。这实在是很了不起,包括前面那些发菩提心和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们的伟大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随喜赞叹!
《维摩诘经》第一品讲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这一品由于有不少重要的基础概念需要解释,所以讲得长了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嫌烦啊?
那么,我们今天的这节课、这一品就到此为止,下面我们进入本经的第二品方便品。所谓“世事无常频换场,人生如梦一台戏”,后边的好戏就要轮到我们的主人公维摩诘“维大居士”来主演了。